李自成和崇禎為何互斷龍脈
龍脈其實是古代封建帝王為了顯示自己正統(tǒng)
明朝末年由于天災(zāi)人禍
崇禎在得知明皇陵遭到破壞之后也派人去將李自成家的祖墳破壞
,李自成的祖父和父親的目的被挖了5m多深,骸骨也被用火全部燒化。不久之后
,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而崇禎也煤山自縊而亡,但隨之不久,李自成也遭到了滿清的進攻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
袁崇煥和吳三桂都是崇禎的臣子,后來吳三桂投降了清軍
,李自成和崇禎、清軍三人之間都是對手關(guān)系,李自成滅了崇禎的明朝,清軍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quán),清軍是最后的勝利者。1
、李自成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世居陜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
,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lǐng)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
,他繼稱闖王。當(dāng)時中原災(zāi)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fā)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guān)內(nèi)外會戰(zhàn)李自成。李自成戰(zhàn)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清軍。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lǐng)左良玉
,占領(lǐng)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
,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fā)。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2
、袁崇煥袁崇煥(1584年—1630年)
,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 )。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后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guān)任職
,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zhèn)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后金)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xiāng)。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
,于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后,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3、崇禎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
崇禎帝繼位后大力鏟除閹黨
,勤于政事,生活節(jié)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
,關(guān)外后金政權(quán)虎視眈眈,已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境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于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
,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崇禎帝死后,清上廟號懷宗(后取消)
4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
康熙元年(1662年)
康熙十二年(1673年)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
5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
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仍采用過去入關(guān)侵明的者路
山海關(guān)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
在吳三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袁崇煥
百度百科——李自成
百度百科——吳三桂
百度百科——朱由檢
百度百科——清朝
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39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上一篇:
梁山好漢的綽號是如何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