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朱棣的故事
公元1398年,一代傳奇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離開了人世
然而
,朱元璋算無遺策,死后的事情卻還是脫離了他的掌控。朱允炆上位不久,在一幫書生的鼓動下開始削蕃,他那位野心勃勃的叔叔朱棣,終于舉起了反旗,決定要把侄兒從皇帝寶座上拉下來,皇帝由自己來做。亂世之中,從來不乏貪生怕死之人,卻也有堅持氣節(jié)的忠義之士,在朱棣的軍隊即將攻入南京時,三個讀書人面臨著一個抉擇。這三個人,前兩個主角的名字叫做胡廣和王艮
。他們都是建文帝身邊的近侍,對國家的現狀自然有清晰的認識。這兩人的來頭也不小,他們是同鄉(xiāng),都來自江西吉安府。兩人同時參加殿試,胡廣高中狀元,王艮則是榜眼。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的探花李貫也是他們的老鄉(xiāng),殿試前三都出自一個地方,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觀。另外一個主角
,也是胡廣和王艮的老鄉(xiāng),雖然只是進士前幾十名,不過他資歷老,洪武二十一年就進入仕途,而且他的才華在胡廣和王艮之上,他就是有明一代,公認的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這樣三個社會的精英人才
,都是同鄉(xiāng),關系不錯,在關鍵的時刻,相聚在一起,此刻說的自然不是詩詞歌賦,風花雪月,而是關系到他們命運的國事。這一晚,解縉與胡廣慷慨激昂,痛罵朱棣是亂臣賊子,該千刀萬剮,他們兩人會誓死效忠獻文帝,絕不與朱棣這種篡位盜賊同流合污。在這兩人義憤填膺罵不絕口的時候,王艮一個人不發(fā)一言,只是在旁邊默默垂淚。此時
,有一個人在旁邊冷眼旁觀,他是這一場聚會場地的主人吳溥。三人說完后各自回家。胡廣是吳溥的鄰居,就住在他家隔壁。吳溥之子看到一臉正氣的胡廣和解縉回家,不禁面露崇拜地說:“胡叔和解叔有如此氣概,能夠以身殉國吳溥只是微微一笑:“這兩個人才不會為國而死
這場在歷史上有名的談話
還有一件事不得不說
,王艮本來是當年的策論第一名,只是因為長相不行,被獻文帝嫌棄,因此讓胡廣得了狀元。然而,最后的結果卻是,建文帝認為的那個貌丑之人對他忠心耿耿,狀元胡廣則棄他而去,還有一個大才子解縉,在之前經歷人生沉浮后,也選擇了向命運低頭,投降了朱棣。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大大的諷刺。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懂得“畫大餅”的重要性
朱棣這個弟弟就是朱權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即位為帝后,立馬就開始著手對叔叔們的削藩行動
朱棣對手下的將領們說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時
不過
加入朱棣的反叛陣營后
朱棣奪得天下后,朱權當然不敢傻傻的要求平分天下
寧王:蘇州可以嗎?
朱棣:那是京師重地
寧王:錢塘呢
朱棣:先皇將它封給五弟,但最終沒有下文
寧王:
朱棣:我看建寧、重慶
寧王:
最終
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上
,出現了無數個才學淵博之人,詩詞書畫文在他們那里都是樣樣精通,后世根據能力和才學做了比較,擇其前三者為:解縉、楊慎、徐渭,此三人并稱為“明朝三大才子”。此三人在前生都是風光無限,但是如果翻開他們的生平結局就會發(fā)現
明朝才子老年形象
關于解縉最閃光的一點就是,在他的領導下數百人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后
在朱棣靖難勝利后
,解縉因為負有才學被任命為明朝首任內閣首輔,朱棣之所以如此重視解縉,是因為他此時要做一件留名千古的大事——修書,而幫他完成此重任的人非解縉莫屬。事實證明,解縉沒有辜負朱棣厚望,歷時五年終于完成巨著《永樂大典》。因此解縉就更得朱棣恩寵,成為當朝第一紅人。但是好運不會永遠眷顧一個人,修完書后,解縉的好日子就到頭了。這并不是朱棣行卸磨殺驢之事,而是解縉咎由自取。
當時朱棣需要考慮繼承人
,他本人比較中意次子,而解縉則支持的是長子,此事與朱棣意見相駁。在朱棣想要出兵征討安南時,解縉一再進言阻止,使得朱棣開始對解縉有了意見。不久解縉又上書批評次子在禮儀上越了自己的規(guī)格,朱棣認為解縉在挑撥他父子關系,于是就把解縉貶到了廣西。后來解縉在入京述職的時候,不請示朱棣私下和太子見面,此事被朱棣所知,朱棣終于忍無可忍,把解縉下了大獄。多年后的一個冬天
我們縱觀解縉一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394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