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
傳統(tǒng)經典誦讀
大道家園
傳統(tǒng)典籍
綜合瀏覽區(qū)
羲黃大學
文始法脈
道德經集釋
藥食同源
飲食營養(yǎng)
春季食療
夏季食療
秋季食療
冬季食療
能不能吃
推拿艾灸
推拿
艾灸
拔罐
藥浴
藥酒
健康綜合
刮痧
諸子百家
儒家
歷史探究
宗祠傳統(tǒng)
道家
詩詞歌賦
古玩字畫
國學文化
生肖星座
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
黃道吉日
搬家吉日
開業(yè)吉日
裝修吉日
嫁娶吉日
道德經集釋
實修打卡圈
每日小打卡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柳下惠的一生
說歷史
2023-06-09 01:09:08
柳下惠的一生
柳下惠出生在魯國,本名展獲
,是“展”和“柳”二姓的得姓始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罢沽焙笫泪套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那可得拜拜咯
!在道德上
,柳先生憑著雨后小故事流芳百世
,成為當時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典范!連孔子和孟子都給予這位
,老前輩“被遺落的賢人”與“和圣”的贊揚
。
在對待其他人時,柳下惠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本正經
,不但嚴格要求自己
,還要要求別人喲!他在魯國做國士的時候
,雖是個小官,但國士的骨氣和底線一點沒有放松
。就是和這些個權貴不對付
!因此,連續(xù)蟬聯(lián)魯國“黜免榜”前三甲
!一直不得志
!
。“正經先生”柳下惠雖然官場不得志
,但是給后世留下頂好的思想和道德典范
,百歲才去世,此生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
轉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
,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載柳下惠的一生
我想知道 孟嘗君 與 柳下惠 是誰?他們的故事是什么
?
孟嘗君
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有閏“孟嘗君”
。他是哪里人氏呢?答案:棗莊
。
孟嘗君
,姓田,名文
。襲其父田嬰的封爵
,封于薛(今山東滕州東南),稱薛公
,號孟嘗君
。他的父親“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
,齊宣王的異母兄弟
。田嬰在齊威王時隨父駕前任職,經常帶兵出征
。在宣王時期也建有卓越的功勛
。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在與魏國的“馬陵之戰(zhàn)”中取得大捷
。田嬰在諸侯爭霸中極力維護齊國的地位
。宣王七年,田嬰出使韓
、魏
,經過一番經營,使韓
、魏兩國“服于齊”
。又“與韓昭侯、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
,盟而去”(《史記·孟嘗君列傳》)
。宣王八年
,“復與梁惠王會甄”。田嬰的活動使得齊國在眾諸侯中的地位不斷鞏固和提升
。宣王九年(公元前311年)
,田嬰被任命為齊相國,自此后在任11年之久
。愍王三年(公元前298年)
,田嬰被封于薛地,為孟嘗君掙得了一片疆土
。
孟嘗君自幼機敏過人
,因而逐漸受到其父田嬰的信用。田文是田嬰的40多個兒子之一
,因為“賤妾”所生
,且“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田嬰決定放棄田文
,“勿舉也”(當時風俗認為五月五日所生之子會妨害父母)
。可是母親卻偷偷地將田文撫養(yǎng)大了
。田嬰非常生氣地斥責了文母
。田文趁機向其父磕了個頭,問為什么不讓養(yǎng)五月初五生的孩子
。田嬰的理由是“五月子者
,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田文又問人的降生
,是由天決定的,還是由門戶決定的
,問得田嬰啞口無言
。田文乘機告訴父親:“必受命于天,君何憂焉
;必受命于戶
,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
!”
,田嬰自知理虧,無言以對
,只得對兒子說:“子休矣”(《史記·孟嘗君列傳》)
。父子有生以來的第一次交鋒,田文就取得了勝利,其父雖然沒有放棄對他的偏見
,但文的機敏,自然給其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又過了很長時間
,田文趁其父閑暇時首先婉轉的問道:“子之子為何?”父回答說:“為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謫枺骸皩O之孫為何?”再答:“為玄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毙O之孫為何?”回答說:“不能知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碧镂慕又岢隽艘粋€非常尖銳的問題:“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
,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
,門下不見一賢者。文聞將門必有將
,相門必有相
。今君后宮蹈綺縠而士不得(短)〔裋〕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厭糟糠
。今君又尚厚積余藏
,欲以遺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損
,文竊怪之
。”田文以較高的政治責任感告誡其父
,作為國家的重臣
,要以國家事業(yè)為重,而不要僅僅顧念一己之私
。田嬰聽完這番話
,幡然動容,盡棄前嫌
,非常厚愛田文
。于是 “乃禮文,使主家待賓客”
,派他主持家事
,接待賓客。在兒子田文的主持之下
,田嬰門下“賓客日進
,名聲聞于諸侯”
。各諸侯國君“皆使人請薛公田嬰以文為太子”(《史記·孟嘗君列傳》),田嬰最后立田文為太子
。田嬰死后
,田文襲其父在薛地的封爵。
孟嘗君以“好客養(yǎng)士”
、“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
。孟嘗君善于用人,廣招賢士
,門下“客無所擇”
,“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
。為了最大限度的招攬人才
,不惜“舍業(yè)厚遇之”,因而“傾天下之士”
,門下食客達三千余人
,人才濟濟。孟嘗君對門下食客及其家庭體貼入微
,每每“問親戚居處”
,而后“使存問,獻遺其親戚”(《史記·孟嘗君列傳》)
。為了禮賢下士
,孟嘗君與門下食客吃一樣的飯食。一次
,一位食客因為誤以為孟嘗君吃的飯比他們的好
,羞慚難當,以自刎向孟嘗君謝罪
。孟嘗君因而更得人心
,“士以此多歸孟嘗君”,人人都把孟嘗君當作“親己”
。孟嘗君對食客的厚遇
,不僅解除了門客們的后顧之憂,更讓他們感恩
、感動至極
,因而在關鍵時刻往往能夠挺身而出,拼死報效孟嘗君
。這些人是孟嘗君最為寶貴的財富
,不僅在危急時刻救他性命;而且他們傾心為孟嘗君出謀劃策,更是孟嘗君得以活躍于戰(zhàn)國時期政治舞臺的重要倚仗
。其中最有名的是馮諼的故事
,馮諼以怪人面目出現(xiàn),孟嘗君三番五次滿足他卻不嫌棄他
。在后來的薛國買義
、狡兔三窟、出使秦國等系列事件中
,馮諼為孟嘗君立下汗馬功勞,這不能不說與孟嘗君平時的善于待人
,廣交朋友有密切關系
。
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兩次派人到齊邀請之
。第一次因為著名門客蘇代的勸止
,沒有成行。第二次才到了秦國
,秦昭王立即任命孟嘗君為相國
。后來,由于昭王聽信了臣下的讒言
,擔心孟嘗君“必先齊而后秦”
,會危及到秦國的社稷安全,于是罷免了孟嘗君的相國職務
,并把孟嘗君囚禁起來
,圖謀殺掉孟嘗君。孟嘗君在危急之下派人向秦昭王的寵妾求救
。該妾答應以孟嘗君帶來的“狐白裘”作為救人的交換
。但孟嘗君來到秦國之后就把那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另外沒有了
。孟嘗君及門客都非常著急
。這時,一位“能為狗盜”的下等門客對孟嘗君說:“臣能得狐白裘”
。于是夜間“為狗”潛入秦國的宮藏中
,偷得孟嘗君獻給秦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把它獻給了秦王寵妾
。該寵妾便向秦昭王美言
,昭王便釋放了孟嘗君。孟嘗君獲釋后
,立即乘快車逃走
,更換了出境證件,改了姓名逃出城關。夜半時分到了函谷關
。按“關法雞鳴而出客”
,孟嘗君害怕久等秦兵會追上來,焦急萬分
。又有一位“能為雞鳴”的下等門客
,及時學雞叫引得眾雞“齊鳴”(《史記·孟嘗君列傳》),便立即出示了證件逃出函谷關
,使秦國追兵無功而返
。孟嘗君禮待門客不分三六九等,當初把此“雞鳴”
、“狗盜”之徒也收于門下
,以致其他門客都以與此二人同列為恥。現(xiàn)在才理解孟嘗君的良苦用心
。這是孟嘗君好客養(yǎng)士的真實回報
,也是其最終目的所在。孟嘗君擔任齊國的相國時
,有一次派他的一位魏姓門客到封邑去收租稅
,三次往返,結果“三反而不致一入”
。孟嘗君質問他為什么會這樣
,他回答道:“有賢者,竊假與之
,以故不致入
。”孟嘗君一怒之下趕走了這位魏姓門客
。幾年以后
,有人詆毀孟嘗君將要作亂犯上。田甲劫持愍王事件發(fā)生后
,愍王便猜疑是孟嘗君策劃的
,為避免殃禍孟嘗君出逃了。曾經得到孟嘗君魏姓門客贈糧的那位賢人聽說了這件事
,就上書給愍王申明孟嘗君不會作亂
,并請求以自己的生命作保,于是在宮殿門口刎頸自殺
,以此證明孟嘗君的清白
。“愍王乃驚”
,進而追查實情
,證明“孟嘗君果無反謀”
,便召回了孟嘗君。他在躲過了殺身之禍后
,回想女士們姓魏的門客
,感慨萬千。
在所有的門客中
,蘇代是輔助孟嘗君政治事業(yè)的典型代表
。蘇代多謀善辯,多次為孟嘗君出謀劃策
。前面提到
,秦昭王曾經請他到秦國做官。孟嘗君準備赴秦時
,蘇代勸說
,秦是虎狼之國,不講信義
,如果去,等于自投羅網
,勸阻了孟嘗君的第一次秦國之行
。后來孟嘗君到齊國做宰相,想聯(lián)合韓國
、魏國從西周借兵借糧
,攻打秦國。蘇代得知后
,馬上勸阻道:齊
、韓、魏聯(lián)合攻秦
,如果滅掉了秦
,韓、魏則西無秦患
,南無楚憂
,而齊國卻有可能受到韓、魏的攻擊
。不如暗中告訴秦王
,齊不打算破秦以強韓、魏
,請秦王讓楚王割楚地給齊國
,秦國也放出楚懷王。這樣
,秦國可免遭三國攻擊
,必然高興
;楚懷王回去后必然感謝齊國,齊國得到楚東土地會更加富強
,薛國世代也就無憂患
。而強大的秦國雄踞三晉之西,三晉為免遭強秦的攻擊
,只有依賴齊國
。不打秦國也就不需到周王那里借兵借糧。這是一件一舉數(shù)得的好事
,何樂而不為呢
?孟嘗君聽后十分高興,遂依蘇代計謀而行
,避免了一場大的戰(zhàn)爭
,又使齊國獲得了好處。后來
,孟嘗君失勢
,秦國的呂禮入齊為相。蘇代又與孟嘗君謀劃:呂禮為相后
,齊國與秦國聯(lián)合
,就沒有你的地位,你趕快勸說秦
、趙
、魏三國聯(lián)合,造成齊秦兩國不和
,呂禮就不會受重用
,你就會重新受到重用。孟嘗君按照蘇代之計行事
,果然達到了目的
。蘇代在孟嘗君的政治生涯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為薛國的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
。
孟嘗君以“好客養(yǎng)士”
、“好善樂施”聞名于世,目的是在風云激變的社會大潮中
,仰仗所養(yǎng)之士維護自己的利益
,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yè)。
孟嘗君任齊國相國期間
,為齊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齊愍王隨著自己霸業(yè)的發(fā)展,便驕傲起來
,特別是滅掉宋國后
,更不把孟嘗君放在眼里
,并打算除掉孟嘗君。孟嘗君很害怕
,就逃到了魏國
,被魏昭王任為相國。孟嘗君再次以其政治才能
,舉魏國之力聯(lián)合秦國
、趙國,幫助燕國攻打并戰(zhàn)敗了齊國
。齊愍王逃到莒(今山東莒縣)
,死在了那里。齊國受到沉重打擊
,使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間的格局和政治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
。
孟嘗君死后,發(fā)生了諸子爭立事件
,國勢日衰
。后來,魏
、齊兩國聯(lián)合
,滅掉了薛國。薛國故城至今仍足跡可尋
,故城東北有田文墓
。
柳下惠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ü?20年—公元前621年)
本姓展
,名獲,字禽
,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
,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后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傲隆笔撬氖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后人稱他“柳下惠”
。據(jù)說他又字“季”
,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大夫
,后來隱遁
,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典范
,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睹献印分姓f“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稱
。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事跡】
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和圣”
,但是史書關于他的生平的記載很少
。這些記載散見于《左傳》、《國語》
、《論語》和《孟子》等先秦古籍
,部分記載有明確的時間,部分記載則更接近一種對他的評價
。
《論語》
《論語》記載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時
。這是一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小官。當時魯國公室衰敗
,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
。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
,自然容易得罪權貴
,竟接連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
。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談到這事時還十分氣憤
,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論語·衛(wèi)靈公》)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
,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
,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
,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有人問其故
,他答道:“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
,何必去父母之邦
?”(《論語·微子》)意識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
,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
。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難免被黜免的結果
;如果放棄做人的原則
,在魯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
。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呢?
《國語》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
,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
。《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
,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
,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
。柳下惠說
,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
,這樣才能防止禍亂
;現(xiàn)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
,無異自取其禍
,怎么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
,相當于對臧氏在魯國的執(zhí)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
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展喜,在魯為大夫
。齊孝公領兵伐魯
。魯僖公派展喜去慰勞士兵以便迎戰(zhàn)。柳下惠得知
,便向展喜授以方略
,讓他到齊營去見齊孝公。孝公問
,“我齊國在軍壓境
,你們害怕了吧
?”展喜笑道
,“小人才會害怕呢,君子是不會害怕的
!”孝公不解地問為什么
。展喜說,“憑先王之命
。當初魯之始封國君周公和齊的始封國君太公曾共同輔佐周成王
。成王曾賜以盟書,說齊魯兩國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
,不可以互相殘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盟約尚藏在內府
,載于史書,每當新君即位都要鄭重地宣誓永志不忘
。你才即位幾天
,怎么能把這事拋在了腦后?”齊孝公無言可對
,自知理虧
,只好撤兵。
齊國的國君派人向魯國索要傳世之寶岑鼎
。魯莊公舍不得
,卻又怕得罪強橫無禮的齊國,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
。但齊國人說:“我們不相信你們
,只相信以真誠正直聞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說這個鼎是真的
,我們才放心
。”莊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
。柳下惠說:“信譽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寶
,我如果說假話,那就是自毀我珍寶
。以毀我的珍寶為代價來保住你的珍寶
,這樣的事我怎么干?”莊公無奈
,只得以真鼎送往齊國
。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一只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
,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
。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
,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
,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于祭祀的典章制度
,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jù)圣王的祭祀原則
。圣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
、后土
、
黃帝
、顓頊、帝嚳
、堯
、舜、鯀
、禹……直到周文王
、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
;此外土地
、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
,天上的日月和星辰
,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
、江河和沼澤
,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
,還不知道它為什么飛來
,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么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
,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
。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
。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
,也表現(xiàn)出他對圣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
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
,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tǒng)道德的典范。現(xiàn)在
,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注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
,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
。一天夜里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
,婦人來到男子這里請求庇護
。男子不讓婦人進門
。婦人從窗戶里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
?”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xiàn)在我還年輕
,你也一樣
,所以不能讓你進來
。”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
,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
,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蹦凶诱f:“柳下惠可以開門
,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
,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
。”這個故事說明
,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
,就有了關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
到了元朝
,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jié):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
,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
。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
,柳下惠恐怕她凍死
,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
,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fā)生越禮的事
。后世流傳關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
死后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
,則招收生徒,傳授文化
、禮儀
,深受鄉(xiāng)人愛戴。死后
,弟子要為他議謚號
。其妻說:“將誄夫子之德耶,則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
,乃誄曰:’夫子之不伐兮
,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
,不強察兮
。蒙恥救民,德彌大兮
。遇難三黜
,終不弊兮。愷悌君子
,永能厲兮
。嗟乎惜哉,乃下世兮
。庶幾遐年
,今遂逝兮。嗚呼哀哉
,鬼神泄兮
。夫子之謚,宜為惠兮’”(《烈女傳》)展禽故謚為“惠”
。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陽
,其墓歷來受到人們的保護。秦伐齊,道經柳下惠墓地
,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
,死無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鼻骞饩w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縣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
,在四周立有界石,為防汶水沖蝕
,在墓南
、西、北各筑土堤
,東南壘石壩三十丈加以保護
,并植楊柳千株,使柳下“碧玉千樹
,青絲萬條”的古風重現(xiàn)
。
【評價】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隱遁
,成為“逸民”
。《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
,言中倫
、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馑际牵啾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
,雖然屈辱了身份
,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蹲髠鳌分锌鬃右舶殃拔闹僮屃禄菹屡_,列為臧氏執(zhí)政的“三不仁”之一
,表示譴責。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
,《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
、伊尹、孔子并稱四位大圣人
,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
;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
;貧窮困頓時不憂愁
,與鄉(xiāng)下百姓相處
,也會覺得很愉快
;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
。因此
,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
,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圣人
,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柳姓始祖】
據(jù)唐朝的《元和姓纂》記載:“周公孫魯孝公子展
,展孫無駭以王父之字為展氏
,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
。魯滅仕楚,秦并天下
,柳氏遂遷于河東
,河東解,秦末有柳案
,下惠裔孫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馑际牵芄┑暮笕唆斝⒐袀€兒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