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軀龐大的大象給人一種憨厚穩(wěn)重的印象,是吉祥的象征。逢結(jié)婚或慶典,很多地方的人們會用到充氣大象,寓意吉“祥”如意,萬象更新。
上古時期我國先民就開始利用大象耕田
。五帝之一的舜,傳說就將大象馴服用于農(nóng)耕,在他死后陵墓前出現(xiàn)大象刨土、彩雀銜泥等所謂的瑞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矢χk的《帝王世紀》 記載 : “ 舜葬蒼梧下 , 有群象常為之耕 , 禹葬會稽祠下, 群象耕田大象曾經(jīng)在我國的黃河流域廣泛分布,隨著氣候的變化與人為的過度獵殺
除了舜馴養(yǎng)大象耕田的傳說
,《呂氏春秋·古樂篇》還提到了大象作用于戰(zhàn)爭,“商人服象,為虐東夷,周公以師逐之,至于江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在古代
,大象除了用于戰(zhàn)爭、日常役使,或是從事表演活動,乃至用其象牙制作裝飾品外,還經(jīng)常作為古代宮廷朝儀的儀象。大象作為一種瑞獸,一種特殊的儀仗兵,在朝儀中的使用可追溯至漢朝。盤點大象用于朝儀的歷史
,它們是如何做好宮廷儀仗排頭兵的?《周禮》記載:“巾車掌王五路:玉路以祀
,不賜諸侯;金路以賓,同姓以封;象路以朝,異姓以封” 。《周禮》成書于戰(zhàn)國中后期或兩漢之間,說明中國至少從漢代開始,就使用馴養(yǎng)的大象用于朝儀活動了。舜作為上古時期卓越的君王《三傳折諸》中稱“漢魏以下
作為陸地上最大的動物
后來因為有的大象脾氣暴躁
,用鼻子擊人,晉朝廷覺得大象太危險,也沒有多少實際用處,還耗費物資喂養(yǎng),就將南越進貢的大象退了回去。到了唐宋元明清時期
,使用大象作為儀象的禮儀制度日趨完善宋朝之前,尤其是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國時期戰(zhàn)亂不已
如大象在宋朝皇帝南郊祭祀時擔當儀衛(wèi),宋史有這樣的描述
對于大駕鹵簿,《宋史·志·卷九十九》載:“政和大駕鹵簿
從以上兩段文獻中
在元代,儀象也是皇帝出巡儀仗中必不可少的“大件”
《元史· 賀勝傳》 云 :“帝一日獵還,勝參乘,伶人蒙采毳作獅子舞以迎駕,輿象驚,奔逸不可制,勝投身當象前,后至者斷靷縱象,乘輿乃安
明朝時期,儀象的使用更加廣泛和頻繁
明朝的一系列禮儀制度
皇帝舉行登基大典
永樂八年十一月初十日
明朝謝肇淛《五雜俎》對儀象的工作進行了較為詳細地描述:“今朝廷午門立仗及乘輿鹵簿皆用象
,不獨取以壯觀,以其性亦馴警,不類它獸也。象以先后為序,皆有位號,食幾品料。每朝則立午門之左右,駕未出時縱游龁草,及鐘鳴鞭響,則肅然翼待,俟百官入畢,則以鼻相交而立,無一人敢越而進矣。朝畢則復如常。有疾不能立仗,則象奴牽詣它象之所面求代行,而后它象肯行,不然終不往也。有過或傷人,則宣敕杖之,二象以鼻絞其足踣地以上說的是儀象的工作被稱為“立仗”,朝賀鐘聲一響,這些寶象便按照次序凜然而立
同樣是儀仗大兵
,儀象也是分等級的,等級的不同決定了它們站立的位置不同,吃得喝得也有差異。再就是如果某只象生病了,那么,就要象奴(訓練大象的人)將病象牽到其它健康的大象面前,告訴它,今天你的哥們病了,需要你替班,如果健康的大象走出來就表明同意替班,那生病的大象才可以休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何況大象的智力相當于人類四、五歲的孩子。儀象犯了錯或傷了人,輕則貶秩,就是降低儀象的位次和待遇,將其“立仗”時站立的次序調(diào)整。如果犯的錯比較大,就要挨板子,可這樣的龐然大物誰敢打呢?這個也有辦法,訓象的人命令其他兩頭象,用長鼻子將犯錯者絞倒在地,人上去杖刑,打完后還要大象服氣,要謝主隆恩。另外,明朝舉行享太廟
到了清朝
《清史稿·輿服志四》: “皇帝大駕鹵簿: 圜丘
清朝大駕鹵簿
“大駕鹵簿”與“法駕鹵簿”中的儀象有什么不同嗎?《清禮器圖志》給出了答案:“乾隆十三年欽定皇帝鹵簿寶象
,絡首、鉤膺、鞦攀皆編黃絨紃為之,雜飾諸寶。前后各綴朱纓二,后絡珠網(wǎng)流蘇,膺懸朱纓銅鈴各三,白革為韉,繪金龍采云,周為花文,借以朱氎。鞍髤朱飾金,上載寶瓶,銅質(zhì)鋄金,亦飾諸寶。 深一尺六寸五分,口徑八寸六分,腹圍五尺七寸六分。 鏤垂珠文,底徑一尺一寸三分,足徑一尺七寸從上可以看出大駕鹵簿與法駕鹵簿中儀象的打扮和裝飾是相同
寶象的頭部
法駕鹵簿主要是在一般祭祀活動和朝會時使用。一般祭祀場合下的法駕鹵簿
朝會場合下的法駕鹵簿
舉行登極儀時也離不開儀象的參與
既然大象在儀仗隊伍中有這樣顯要的地位
比如明清時期農(nóng)歷的六月六都是法定“洗象日”
清朝這些從事朝儀工作的大象
,多數(shù)都是外籍戶口,因為本土進貢的象只、在體高與技能方面都不及外邦大象,東南亞地區(qū)的越南、暹羅、緬甸和南掌成為向清廷進獻馴象的主要國家,這些外籍的大象都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才來到新家的,一路翻山越嶺,涉川過河,途中還安排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進京隨著清朝藩國進貢大象的增多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承擔禮儀功能的大象也有退出歷史舞臺的一天
大象,這種在我國上古時期就馴養(yǎng)用來耕田的“瑞獸”
,曾經(jīng)遍布于黃河流域及中國很多地區(qū),由于氣候的變化,如今卻只能偏安于云南西部和西南部。而整個亞洲,野生象群的數(shù)量也僅存5萬頭左右。非洲象的數(shù)量是亞洲象的10倍,有50萬頭左右。看起來不少,但與2個世紀前比起來這個數(shù)量極為凄涼。據(jù)統(tǒng)計,公元1800 年
,也就是清朝中后期,僅僅非洲地區(qū),大象的總數(shù)就有2600 萬頭,亞洲象大約為1000 萬頭,僅僅過了兩個世紀大象的命運就遭如此變故,令人唏噓悲嘆。由于盜獵和象牙貿(mào)易,以及人類的活動導致大象棲息地大量被破壞,大象的活動范圍在逐漸縮小,艱難生存。從中國漢代開始使用儀象,再到清光緒1884年儀象制度的廢棄
,作為宮廷朝儀儀仗排頭兵的儀象曾經(jīng)風光一時,給封建王朝帶來榮耀和太平氣象,同時見證了歷朝歷代的興亡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16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