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杭嘉湖平原地區(qū)。
反觀越國,能否在蘇南地區(qū)立足
,僅靠西部廣袤的丘陵盆地地區(qū)是不夠的
,為了爭取生存空間,必須守住長三角
、杭州灣這一戰(zhàn)略要地
。
吳越兩次大規(guī)模的交戰(zhàn),其實互有輸贏
,一次是吳國以地區(qū)新興霸主的姿態(tài)伐越導(dǎo)致失敗
,吳王也因此傷重身亡;一次是越國趁機偷襲吳國
,不曾想偷雞不成
,反蝕把米,被吳國打得元氣大傷
。
然而
,吳越爭霸歷史走向卻在夫椒一戰(zhàn)中再次出現(xiàn)分水嶺,成就了一段勾踐“十年生聚
、十年教訓”“入?yún)侨d
,忍辱負重”“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終吞吳”
,夫差“婦人之仁”“貪圖美色”“寵信奸佞”“致使國滅祀絕”的故事
。
事實真就如此?恐怕脫離《左傳》《國語》《史記》等史學著作
,基于《吳越春秋》《越絕書》等雜史小說類的說法終究靠不住
。
吳王夫差:爭霸,爭霸 ,驚出一身冷汗
!
公元前494年,被圍困于會稽山中的勾踐遣使求和
。夫差出人意外
、力排伍子胥的反對意見,居然答應(yīng)勾踐的求和條件
,而且將越國做為一個國家完整地保留下來
。后世人們痛恨夫差驕傲自大,貪圖美女
、財物
、土地,放了勾踐一馬
。
其實
,深入分析吳越兩國的地緣情況和實力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吳國得到杭嘉湖平原后,以其實力并不能在短期內(nèi)滅亡越國
。
參照《史記》記載勾踐乞降求和的原話“愿大王赦勾踐之罪
,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
,勾踐將盡殺其妻子
,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zhàn)必有當也”可推知
,越人尚有戰(zhàn)斗能力
,失去了杭嘉湖平原戰(zhàn)略要地的越國尚可退守西南浙閩交界的山地丘陵地區(qū),與吳國決一雌雄
,越人占據(jù)丘陵地帶更利于發(fā)揮其優(yōu)勢
,而這也是勾踐手中握有的底牌。
有志于北方爭霸的夫差是在權(quán)衡利弊之后
,做出了接受勾踐請和的要求
。正如伯嚭勸說夫差的話:“越以服為臣
,若將赦之
,此國之利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睊侀_財物
、美女等賄賂的表面原因,吳國通過戰(zhàn)爭取得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壓縮越國的戰(zhàn)略縱深空間,使越國臣服
,并且得到日后爭霸戰(zhàn)所需要的來自越國所提供的后勤保障資源
,戰(zhàn)略目的已然達到,而且不必大動干戈剿滅尚有實力的越國
,才是越國做為一個諸侯國繼續(xù)保存,勾踐君臣得以原地安置的根本原因
。這也是雙方議和的結(jié)果
。畢竟吳國軍事傳統(tǒng)是“以舟為馬”,在水網(wǎng)密布的平原三角洲地區(qū)可以縱橫馳騁
,但要面對遁入山區(qū)丘陵的習慣陸戰(zhàn)的越國軍民,想要徹底剿滅則要費些苦工
。
伍子胥基于吳越兩國的地緣政治形勢
,堅決要求肅清越國勢力,滅掉越國
。結(jié)合當時的情況
,現(xiàn)在分析來看,伍子胥的亡越戰(zhàn)略是吳國能夠長期稱霸江東的上策
,雖然目標的實現(xiàn)要經(jīng)年累月甚至需要多代君王苦心經(jīng)營。但是
,過于自信的夫差卻選擇了急功近利的中下策——羈糜越國君臣
,保存實力
,調(diào)轉(zhuǎn)矛頭
,北向齊晉爭霸。
如果夫差不是那么心急
,好好經(jīng)營占據(jù)的越國杭嘉湖平原地區(qū)
,在兩代人的時間內(nèi)消化這一地區(qū),徐圖慢慢兼并越國
,或許就沒有日后亡國的悲劇
,歷史畢竟不能假設(shè)。顯然夫差等不了那么長的時間
,在長期卻穩(wěn)固與近效卻存在隱患之間
,夫差選擇了后者
,同時也給了勾踐翻盤的機會
。
制服越國后,躊躇滿志的夫差開始了爭霸中原的夢想
,修筑姑蘇城
,開鑿邗溝以連通長江和淮河
,新造大型戰(zhàn)船
,開始了伐齊準備。艾陵之戰(zhàn)
,夫差領(lǐng)導(dǎo)的聯(lián)軍成功殲滅十萬齊軍,震動諸侯
。為了連通江淮與泗水河
、濟水河,夫差又開挖深溝
,為北上與晉國爭霸做準備
。
公元前482年,北上中原的吳國十萬水陸大軍兵臨黃池
,巨大的戰(zhàn)船
、整齊的軍容為各諸侯國君側(cè)目,萬人方陣吼聲震天
,白旗、白羽
、白裳
、素甲,紅旌
、朱羽、赤裳
、丹甲
,吳軍軍容之盛,為夫差短暫贏得霸主之位
。那一刻,成為吳王夫差一生中最高光時刻
,也是其人生頂峰
。人,尤其是君王
,不會永遠處于巔峰態(tài)勢,必定會有走下神壇的那一天
,或身死
、或國滅、或權(quán)失
。令夫差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人生巔峰來的如此不易
,但失去卻如此瞬息之間
。因為,被他忽視的越王勾踐——抄了他的后路
。
勾踐:偷襲,偷襲,不在偷襲中滅亡
,就在偷襲中逆襲
公元前482年
,趁吳軍主力遠在黃池
,多年精心準備的勾踐發(fā)兵兩路襲吳
,一路由海道入淮河阻斷夫差大軍南歸之路,一路由勾踐親自率領(lǐng)
,奪占吳都姑蘇城
。戰(zhàn)爭結(jié)果是吳國留守的太子友
、主將王子地
、王孫彌庸被俘,隨后被殺
,姑蘇臺被焚,大量戰(zhàn)略物資被繳獲
。
倉皇歸國的吳軍與越軍交戰(zhàn),并未占多少便宜
。因師老疲乏
、軍心渙散、都城被占
,夫差只好與勾踐講和。關(guān)于越軍偷襲吳國
,獲得了哪些物資
,史書上并沒有交待,但從后來吳國一蹶不振
、失去杭嘉湖平原和太湖的控制權(quán)來看,應(yīng)該是大型戰(zhàn)船
。失去了戰(zhàn)船這一項戰(zhàn)略物資
,對善于水戰(zhàn)的吳軍來說是致命打擊。
這里
,有一個疑問,為何短短十年間
,越國竟能逆襲死死壓制吳國
,并于公元前478年的笠澤之戰(zhàn)大破吳軍?
如果說越王允常時期
,越國軍力能夠與吳國抗衡靠的是山地丘陵地帶山越步兵
,勾踐在槜李之戰(zhàn)出其不意戰(zhàn)勝闔閭就充分發(fā)揮山地步兵的優(yōu)勢,那么夫椒之敗
,使勾踐深深認識到發(fā)展水上力量的重要性
。吳國人對太湖地區(qū)水路交通網(wǎng)的經(jīng)營
,給了勾踐啟發(fā)
。依托于錢塘江紹興平原,勾踐歸國后積極打造自己強大的水軍
。研究春秋戰(zhàn)國史
,必須從地緣文化
、經(jīng)濟
、政治入手,個中道理便在于此
。
忙于北上爭霸的夫差
,無暇經(jīng)營取得的杭嘉湖平原地帶,而又將杭州灣的平原地帶任由勾踐開發(fā)
,為了補充爭霸戰(zhàn)爭所需的人口
、糧食、裝備等資源
,夫差又借力越國幫助開發(fā)杭嘉湖平原,只不過這并未給吳國發(fā)展帶來什么益處
,反倒悄然間增強越國的實力
。杭嘉湖平原這一戰(zhàn)略緩沖地帶又回到越國的懷抱。這也就解釋
,為何勾踐趁夫差在黃池會盟能瞬息發(fā)兵攻占姑蘇城。
歷史的吊詭之處就在于夫差大意這個前車之鑒并沒有給六百余年后的關(guān)羽足夠的警醒
。
十余年間
,夫差興水利、修城池
、通溝渠、忙爭霸……勞民傷財、窮兵黷武
;勾踐編水軍
、練士卒、恤百姓
、重生產(chǎn)……發(fā)展民生、秣馬厲兵
。攻守之間在轉(zhuǎn)換
、強弱之勢就此轉(zhuǎn)化。黃池會盟時的吳國縱然強大
,但也只是外強中干
,不堪一擊。
偷襲姑蘇成功的四年后
,勾踐發(fā)兵江北,軍力占優(yōu)的越軍多點齊發(fā)
,深入太湖
,在笠澤徹底消滅吳軍,一舉奠定滅吳基礎(chǔ)
。
公元前473年
,姑蘇山上
,生命最后一刻的夫差,后悔至極
,但為時晚矣
,他為自己的急功近利
、戰(zhàn)略短視付出了極大代價——亡國絕祀
。
結(jié)語: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吳破楚
、服越、敗齊
、逼晉
,勾踐滅吳
,楚最終滅越
。幾十載的吳越爭霸沒有真正贏家,有的只是吳越兩地人民的融合。悠悠春秋五霸
,其霸業(yè)興也勃焉,其霸業(yè)衰也忽焉
,闔閭
、夫差、勾踐如春秋時代璀璨星空中的一顆顆流星
,瞬息劃過這片歷史天空
。
中國歷史上的刺殺事件
戰(zhàn)國四大刺客:要離、專諸
、聶政
、荊軻,
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
,家住陽山之野
,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于此
, 與其交好
。后來
,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
,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
,伍子胥薦了專諸
。 為了刺殺吳王僚
,專諸于是隱太湖學治魚三月
。藏魚腸劍于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
。當時
,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quán)的母弟掩余
、燭庸均被派出征楚國
,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
,即吳王闔閭
。
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
,因其折辱壯士丘迮
,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后,闔閭立國
,公子慶忌逃往艾城
,招納死士,接連鄰國
,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
。公子慶忌骨騰肉飛
,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
,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
,萬夫莫敵
。因此闔閭?cè)找箲n慮。時伍子胥又薦贏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
。要離獻計殘身滅家
,取得慶忌信任
,終于成功刺殺了慶忌
。(典故“壯 士斷臂”即來源于此) 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 聶政 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
,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xiāng)里
,帶母及其姐窨避居齊國都城臨淄
,乃吳起好友
。后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遂
,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后
,成功的刺殺了忘恩負義的 韓相國俠累
。
荊柯 戰(zhàn)國末期燕趙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贏政
,功敗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戶曉
,也就不多寫了
。其友高漸離被后世尊為“樂圣”,高漸離的師傅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亩稹:蟾邼u離以灌滿鉛的筑刺殺秦始皇未遂
,被施以瞎眼之刑。 專諸
——魚腹藏劍
專諸(
?—前514)
,吳國棠邑人,今南京六合區(qū)人
。屠戶出身
,英武有力
,對母親非常孝順
。一次,專諸與一大漢廝打
,眾人力勸不止
,其母一喚
,他便束手而回
。伍子胥恰巧路過此地,見之深為敬佩
,隨結(jié)為八拜之交。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殺吳王僚
,于是便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姬光
。
公子姬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大弟余祭
,二弟夷
,三弟季札
。諸樊知道三弟季札賢
,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傳給三個弟弟
,想最后把國家傳到季札手里
。諸樊死后
,傳余祭
。余祭死
,傳夷。夷死
,當傳給季札;但季札不肯受國
,隱匿而去
,夷之子僚便自立為吳王。
王僚違背了兄位弟嗣
、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guī)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繼位的公子姬光心中不服
,暗中伺機奪位
。
公子姬光相當厚待專諸
,并敬其母
。專諸感其恩,以死相許
。但念老母在堂
,行刺之事猶豫不決。其母知道事情后為成全專諸成大事自縊而死
。專諸葬母后
,便一心一意與公子姬光謀劃刺僚之事
,并獻計說王僚愛吃“魚炙”(烤魚)
,可藏利劍于魚肚,伺機刺殺
。為此
,專諸特往太湖學燒魚之術(shù)
,三個月練得一手炙魚的好手藝
。
時機已成熟,公子姬光入見王僚
,說:“有庖人從太湖來
,善炙魚
,味甚鮮美,請王辱臨下舍嘗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蓖趿判廊辉手Z
,答應(yīng)來日便去
。姬光連夜預(yù)伏甲士于地下密屋中
,又命伍子胥暗約死士百人,在外接應(yīng)
。
王僚雖答應(yīng)
,但恐公子姬光有陰謀
,故赴宴時戒備森嚴
,從王室到姬光家廳堂內(nèi)外布滿甲士,操長戟
,帶利刀
,王僚身穿三重盔甲
,親信更是不離左右
。
酒過數(shù)巡,姬光托言腳痛難忍需用帛裹緊
,便躲入地下密屋
。過了一會兒
,專諸進獻魚炙
,手托菜盤
,兩列武士夾專諸赤膊跪地用膝蓋前行,專諸已將鋒利的“魚腸”劍暗藏于燒好的魚肚之中
,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
,猛刺王僚
,力大透過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王僚大叫一聲
,立即死亡。旁邊衛(wèi)士一擁而上
,刀戟齊下
,將專諸砍為肉醬。
公子姬光知事成
,即令伏兵齊出
,將王僚衛(wèi)士盡數(shù)剿滅。
公子姬光既殺王僚
,便自立為吳王
,即名噪歷史的吳王闔閭,夫差之父
。
后人紀念:
闔閭既立,便封專諸之子專毅為上卿
,并根據(jù)專諸希望葬在泰伯皇墳旁的遺愿
,從優(yōu)安葬專諸
,如今鴻山東嶺仍有“專諸墓”存。相傳無錫市大婁巷的“專諸塔”
,是闔閭替他葬的優(yōu)禮墓
,但文革時被拆除
。邑人秦頌碩曾寫“專諸塔”一詩:“一劍酬恩拓霸圖
,可憐花草故宮蕪;瓣香俠骨留殘塔
,片土居然尚屬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因?qū)VT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shù)
,后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nèi)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乃“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
,就是‘全炙魚’(有稱‘全魚炙’者)的傳承及代表
,而它的發(fā)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
,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聶政
——弟忠姐烈
聶政(?—前397年)
,軹邑深進里(今濟源軹城南)人
。春秋末期
,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
。他游歷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xiāng)之恨
,刺殺俠累
。后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
,攜母及姐隱跡于齊國
,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
,武功高超
。嚴仲子遂赴齊
,尋至聶政所居
,數(shù)次登門拜訪,并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
,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
。聶政堅辭不受
,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
不久,聶母辭世
。嚴仲子親執(zhí)子禮助聶政葬母
,聶政感激在心
。此后
,聶政服母喪三年,并嫁其姐
。無一切后顧之憂后
,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
,并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
,只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wèi)森嚴
。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
,執(zhí)戟甲士侍立兩旁
。聶政仗劍直入韓府
,諸多甲士反應(yīng)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
,俠累頃刻命喪
。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
。聶政仗長劍擊殺數(shù)十人后
,難逃重圍,遂倒轉(zhuǎn)劍柄
,以劍尖劃破面頰
,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
聶政死后,韓王暴其尸于市
,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
。聶政姐聶榮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
,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
,我當往認之
。”遂動身赴韓
,至市
,果認出尸乃聶政
。聶榮抱尸慟哭
,大聲道:“此軹地深井里人吾弟聶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