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袁紹的文章
,希望你們喜歡。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是曹操被后世人無限推崇的關(guān)鍵操作。普遍認為,曹操將漢獻帝弄到了自己的地盤,從此就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不管是對內(nèi)管理百姓還是對外征戰(zhàn)討伐,都有了非常強大和無可爭議的正統(tǒng)性,這才成為了霸主。而相比之下,袁紹則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
,被認為是目光短淺的戰(zhàn)略失誤。因此認為,他在和曹操爭天下的過程中,失敗也就成了必然。然而
,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因為漢獻帝只有一個,倘若是誰不迎奉誰就會失敗的話可是在實際操作上
所以說
,是否迎奉漢獻帝在當(dāng)時并不是一個值得花費精力去思考的問題。相反,還是一個燙手山芋,搞不好還會讓自己引火燒身。就拿曹操來說,其實等到他迎奉漢獻帝之后,大家都認為曹操是奸臣,要推翻漢朝天下,于是紛紛起兵攻打曹操,旗號就是清君側(cè)。而曹操則百口莫辯,因為他的確沒有把權(quán)力交給漢獻帝。當(dāng)然,他也根本不可能這樣做
。所以,曹操只能是疲于應(yīng)付。還好,官渡之戰(zhàn)打贏了,要不然迎奉漢獻帝就會成了曹操敗亡的證據(jù)。另一方面,袁紹當(dāng)時的戰(zhàn)略重點是河北
但反過來
,如果自己不迎奉漢獻帝,那么至少背后沒有被捅一刀的風(fēng)險,就可以放心統(tǒng)一河北地區(qū)了。所以,基于這些考慮,袁紹自然就沒有迎奉漢獻帝。事實上,就算沒有漢獻帝,可是這并沒有影響到袁紹的威望。當(dāng)初十八路諸侯組成聯(lián)軍,袁紹當(dāng)時只不過是一個渤海太守,但還是被選為盟主,就充分說明了當(dāng)時袁紹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而在統(tǒng)一了河北地區(qū)之后
在東漢末年,群雄混戰(zhàn)
在這個時候
那么
其實
郭圖他們的理由是漢室難以復(fù)興
我們從這段歷史記載可以看到
那么,袁紹拒絕奉迎漢獻帝
,真的是表面上郭圖說的,奉迎了漢獻帝十分不自由,抑或是對漢獻帝不是自己所立不合心意嗎?其實并非如此。袁氏兄弟是東漢末年爭雄的軍閥中,先天條件最好的兩個
相比起袁術(shù),袁紹的能力和度量要大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
,袁紹的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在沮授向袁紹建議奉迎漢獻帝的時候,他剛開始還曾動了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這是因為在袁紹的手下
,還有很大一片對漢室沒有死心的人。像郭圖、淳于瓊這樣認為漢室不可復(fù)興的人還是占極少數(shù)。以沮授為首的一大批人員,還抱著正統(tǒng)的思想觀念。直到官渡之戰(zhàn)前因此,袁紹決定不去理會漢獻帝朝廷的死活
,讓它自生自滅。如果漢獻帝由于沒有物資來源,自己潰滅更是符合袁紹的心意。于是袁紹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擴張自己勢力的戰(zhàn)爭中去。不過,出乎袁紹的意料之外,他沒有想到曹操會搶先一步,將漢獻帝奉迎到自己的領(lǐng)地。這樣一來,漢獻帝的朝廷不但沒有自生自滅,反而成了曹操最大的政治資本。曹操先是控制了漢獻帝朝廷的軍政大權(quán)
,然后用朝廷的名義號令群雄。當(dāng)袁紹接到漢獻帝封自己為太尉的旨意時,在感到后悔的同時也感到氣憤。為了不惹怒袁紹,曹操趕快把自己擔(dān)任的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在平息了袁紹的怒火后所以說
興平二年(195年)
,曹操整軍再戰(zhàn)呂布,三敗之,破定陶(今山東定陶)
但是,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后
一
首先
與此同時
二
一方面,對于放棄奉迎漢獻帝的原因
,見諸于史籍記載的,是袁紹內(nèi)部有人認為,漢獻帝不是資產(chǎn),而是負債。萬一將來想取而代之
反之
,如果不殺漢獻帝劉協(xié)的話,那么,這顯然就是一個絕大的禍患。事實也的確如此。漢獻帝后來就成了曹操甩不掉的包袱,曹操幾番權(quán)衡之后,寧愿做周文王。對此,在筆者看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帶來了不少好處,但是,迎奉漢獻帝的弊端,我們也需要看到。在迎奉漢獻帝之后,劉協(xié)及其勢力曾多次謀劃對曹操不利,而就曹操來說,也不好直接殺了漢獻帝,只能不斷限制和防范他。三
在此基礎(chǔ)上
,因為當(dāng)初打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號
從這一角度來看,現(xiàn)在讓袁紹去迎立漢獻帝
,他的心結(jié)實在難以解開。進一步來說,在討伐董卓前后,袁紹在皇帝人選上,實際上另有打算的。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以及山東諸將商議四
最后
除此之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36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