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小編有一種評價叫作“中國式評價”
,就是為了抬高一個人,必須拿另一個人當墊腳石,這樣才能顯示想要抬高的那個人的“高”。我認為這個壞習慣,至少是從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開始有了!
李信被人所熟知是出現(xiàn)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司馬遷為了抬高王翦
,有意的在這篇文章中貶低了李信。在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分別問李信和王翦
,想要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李信說要二十萬,而王翦說要六十萬。于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
,其言是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當然,李信征楚之戰(zhàn)最后被啪啪啪打臉
,率領(lǐng)二十萬大軍,最后被楚人吊打,于是秦始皇不得不找王翦再次出馬,甚至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司馬遷可謂是“中國式評價”的鼻祖人物
,在這個文章中通過秦始皇對王翦前后說的兩句話由輕視到重視的變化,然后再拿李信伐楚戰(zhàn)敗做鋪墊,最后為王翦征楚之戰(zhàn)埋下伏筆,凸顯王翦的厲害之處。其實
,如果我們要是在《史記》這本書中,仔細的挖掘李信這個人,就會發(fā)現(xiàn)他并非是一個喜愛吹牛的人,而是有著真本領(lǐng)。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說李信以數(shù)千兵馬追逐燕國太子丹,并且殺了他
,這個時候李信是“年少壯勇”,隨后,李信在攻打趙魏韓和燕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逐漸受到秦始皇的信任。當時的秦國對外戰(zhàn)爭很頻繁,對軍事人才的缺口很大
,在王翦等老一代將領(lǐng)年事已高的情況下,不得不考慮啟用新人,所以秦始皇才讓李信前去伐楚。為何李信征楚之前夸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盡管李信打了敗仗,但是秦始皇應(yīng)該并沒有過分處置李信
,由于《史記》不怎么注重時間的記述曾經(jīng)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就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
這表明
具體在這件事上,也并不是李信一個人的想法
要知道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是因為
,秦國的統(tǒng)一之戰(zhàn)是短時間內(nèi)倉促完成的,在攻打楚國之前,秦國也很害怕各國反撲,在攻打楚國的時候,秦始皇自然也有博弈的心理。李信二十萬伐楚之戰(zhàn)
,簡直就是: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賭一賭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始皇是不會過分的責怪李信
而另一方面
從中也能發(fā)現(xiàn),秦軍未能打過楚軍
最后,秦始皇委托王翦率兵六十萬伐楚的時候
還是那句話,誰都知道派六十萬伐楚是穩(wěn)妥的
在王翦滅了楚國后的第二年
秦始皇沒有因為李信的過錯而忘記他的功勞,這是值得學習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37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死后連李世民都為他嘆惜" rel="prev">
隋朝開國功臣高颎
下一篇:
桓溫能在東晉叱咤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