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將劉封的生平是怎樣的劉封到底是怎么死的
劉封的故事是怎樣的?劉封是怎么死的?如何評價劉封?這就為你介紹:
劉封生平簡介

劉封(?—220年),東漢末年長沙(治今湖南湘陰)人
,東漢末年將領
,蜀漢昭烈帝劉備養(yǎng)子
。有武藝
,性格剛猛
,氣力過人
。
隨趙云
、張飛等掃蕩西川
,頗有戰(zhàn)功
,而后又統(tǒng)領孟達攻取上庸,深為劉備信任
。但是后來關羽北伐曹魏
,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劉封不從
。而后又侵凌孟達
,迫其降魏。孟達與魏徐晃共襲劉封
,并勸劉封投降
,劉封不降,又遭部下叛變,敗歸成都
。
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賜死劉封
,劉封自裁,劉備深表痛惜
。
劉封的故事
一
、早年經歷
劉封本是羅侯寇氏之子、長沙郡劉姓人家(《三國演義》作劉泌)的外甥
。劉備投靠荊州刺史劉表后
,暫時安居于荊州,因為當時劉備未有子嗣
,于是收劉封為養(yǎng)子
。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受劉璋之邀入蜀抵御張魯
。劉備北駐葭萌
,后與劉璋決裂,于是召諸葛亮等入蜀
。
劉封當時年僅二十余歲
,但已武力過人,于是率軍隨同諸葛亮
、張飛
、趙云等溯流西上進攻益州,所過之地戰(zhàn)無不克
。益州平定后
,劉備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
二
、占據上庸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
,劉封跟隨劉備北攻漢中,曹操率領大軍來援
,劉備棲于山頭
,派劉封向曹操挑戰(zhàn),曹操大罵說:“賣鞋的小子
,只會叫你的假兒子來擋你家太公么!等我叫我家長黃胡子的真兒子來打你
。”于是派人召曹彰來與劉封對敵
,但曹彰未到
,曹操已經撤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劉備徹底占領漢中全境
,另外又派遣宜都太守孟達率軍攻占了房陵郡
。其后孟達又揮軍進攻上庸郡,劉備暗地里擔心孟達難以獨力取勝
,于是遣劉封從漢中順沔水南下去統(tǒng)領孟達的軍隊
,劉封率軍與孟達上庸合兵一處后成功地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占領上庸后
,劉封遷為副軍將軍
。
三、拒援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
,關羽圍襄樊
,多次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相助,但被劉封和孟達卻以上庸三郡占領不久
,不敢輕易離開為由拒絕
。關羽戰(zhàn)敗后,劉備因此怪罪于劉封
、孟達二人
。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孟達與劉封不和
,劉封奪取了孟達演奏鼓樂的樂隊
,孟達一方面害怕劉備治罪,另一方面又對劉封十分忿恨
,于是修書一封給劉備
,然后率領部曲投降曹魏。
劉封是怎么死的?
孟達投降魏國之后
,魏文帝曹丕派遣夏侯尚與徐晃助孟達襲取東三郡
。孟達寫信給劉封,勸劉封投降
,但被劉封拒絕
。
申耽、申儀兩兄弟背叛劉封
,劉封因此被孟達徐晃等擊敗。劉封回到成都后
,劉備責備他欺凌孟達
,且不救援關羽。
諸葛亮考慮到劉封剛烈勇猛
,劉備死后最終難以制服駕馭
,于是勸劉備借此機會除掉他。于是劉備賜劉封死
,讓他自盡
。
劉封嘆息說:“我后悔不聽孟子度的話
。”劉封自裁后
,劉備非常傷心
,為劉封哭泣。
劉封的藝術形象
一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
,劉封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為羅侯寇氏之子
,年少時就成了孤兒
,被舅舅劉泌收養(yǎng)。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后
,將劉封收為義子
。劉封隨劉備參與了新野、赤壁之戰(zhàn)
,累立戰(zhàn)功
。
劉備攻打漢中時,劉封率兵接應黃忠
。之后又隨劉備抵御曹操
,與徐晃交戰(zhàn),詐敗而走
。爾后與曹彰單挑
,三合大敗。劉備攻克漢中后
,劉封與孟達等鎮(zhèn)守上庸
。
襄樊之戰(zhàn)后,關羽被困麥城
,派廖化向劉封
、孟達求援,劉封誤聽孟達離間之言
,不發(fā)兵救援
,終使關羽為孫權所殺。
劉備為此感到非常憤恨
,孟達畏罪投降曹魏
,與徐晃將兵伐上庸,并修書劉封勸降
。劉封大怒
,扯書斬使,與孟達交戰(zhàn)
,三合擊敗孟達
,但旋即遭到徐晃
、夏侯尚等圍攻,損兵折將
,丟失上庸
,逃奔成都。
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
,賜死劉封
。但劉備隨后聽說劉封扯書斬使之事,心中頗為后悔殺了劉封
。
二
、影視形象
1994年《三國演義》、1996《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2004《武圣關公》
、2010《三國》。
如何評價劉封?
諸葛亮 :封剛猛
,易世之后終難制御
。
孟達 :劉封、申耽
,據金城千里而失之乎!
陳壽 :劉封處嫌疑之地
,而思防不足以自衛(wèi)。彭羕
、廖立以才拔進
,李嚴以干局達,魏延以勇略任
,楊儀以當官顯
,劉琰舊仕,并咸貴重
。覽其舉措
,跡其規(guī)矩,招禍取咎
,無不自己也
。
三國劉封,孟達怎么死的?
劉封(?-220年)
,東漢末年長沙(治今湖南湘陰)人,蜀漢昭烈帝劉備義子
。有武藝,性格剛猛
,氣力過人
。隨趙云、張飛等掃蕩西川
,頗有戰(zhàn)功,而后又統(tǒng)領孟達攻取上庸
,深為劉備信任
。但是后來關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
,劉封不從
。而后又侵凌孟達,迫其降魏
。孟達與魏徐晃共襲劉封
,并勸劉封投降,劉封不降
,又遭部下叛變
,敗歸成都。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賜死劉封
,劉封自裁
,劉備深表痛惜。
孟達在投靠魏國后
,曹丕立即命其為建武將軍
、新城太守(這可是擁有原來房陵、上庸
、西城三郡的大郡)并晉爵平陽亭侯
,和夏侯尚、徐晃一起進攻劉封
。臨戰(zhàn)前
,孟達還寫了封勸降信給劉封,可惜劉封不聽
,結果申儀叛變
,劉封南逃,申耽也接著投降了曹魏
。申耽這回沒有再次被任命為太守
,而是遷到了南陽(畢竟反復多了)。不過
,申家畢竟是當地的土豪
,加之申儀有功,于是命申儀為魏興太守(大致為以前的新城)
,領申耽的員鄉(xiāng)侯爵位
。
這時的孟達正處于人生的鼎盛期
,不過,好景不長
,隨著桓階
、夏侯尚的先后病死(夏侯尚居然是為了一個寵妾之死而精神恍惚后病死的,在下倒也很想見識一下這個美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最重要的是曹丕的病故,孟達在魏國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后來
,司馬懿派人勸他最好來洛陽朝覲一下,孟達立即感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于是
,就開始和吳、蜀進行秘密來往
。諸葛亮派郭模去聯(lián)絡
,可惜被申儀得個正著,本來申儀就和孟達有怨
,這時正好抖了出去
,于是孟達起兵造反。司馬懿聞訊立即調兵進攻
,才八天
,就從南陽宛城趕到了上庸城下,孟達被手下殺死獻給司馬懿
。
三國備義子劉封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從史書來看
,劉封被賜死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劉備對劉封不發(fā)兵援助關羽,致使關羽敗走麥城懷恨在心
。另外就是諸葛亮說的
,劉封為人剛猛,擔心以后對繼承人劉禪造成威脅
,故賜死劉封
。從“先主為之流涕”文字中可以看出,劉備有不忍之心
,但這么做確是不得不為之
。其實劉封的死,也是這人不能明辨大局,未能及時辨明自己所處的不利的政治位置
,未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斷所導致的
。用孟達的話來說,就是:“知禍將至而留之
,非智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龂河?劉封頭像x0dx0a公平來說
,劉封其實沒有辜負劉備,至于因他不發(fā)兵援助關羽
,不是導致關羽敗亡的直接原因
。關羽要求劉封援助是在兵敗之前,而不是小說中關羽被圍麥城之時
。三國志載“自關羽圍樊城
、襄陽,連呼封
、達
,令發(fā)兵自助”,關羽是要求的是“相助”而不是“相救”
,而且是關羽率軍圍困襄樊之時
,此時關羽并未處于不利境地。所以關羽的敗亡從道理上至少不能直接歸咎于劉封不發(fā)兵相助的
,何況劉封那一支偏師即使加入作戰(zhàn)
,或許也不能影響結果。劉備即使因此從感情上怨恨劉封
,也沒有到一定要誅殺他的地步
,何況他與劉備還有父子之情。所以
,不助關羽顯然不是像小說中描繪的劉封的“罪行”
,那么劉封之死到底是緣于何事呢?其實從孟達給他的勸降信中可見一斑
。三國征戰(zhàn)中劉封形象x0dx0a孟達的勸降信中林林總總一把字
,說的不過是兩個道理:一,自從阿斗為太子后
,劉封已經在政治上處于十分尷尬和不利的境地
;二,識時務者為俊杰
,“知禍將至而留之
,非智也”。孟達所言劉封的“禍”其實就是參照第一個道理的結論。當年劉備收養(yǎng)劉封
,不是因為他長得可愛或者英勇無敵
,劉備的目的是解決年近半百尚無繼承人的問題。但很不巧
,劉封剛被收養(yǎng)不久
,劉備就有了親兒子。阿斗小的時候
,劉備事業(yè)未成的時候
,繼承人問題沒有提及的必要,人們(劉備的手下)也就不聞不問
,也許此時劉封的存在沒有任何關系
。但是,劉備成為漢中王后
,總要從法律意義上確定繼承人
,即明確地宣布誰為王太子。結果是花落阿斗家
,劉備始終希望能由有血統(tǒng)關系的后代來繼承大業(yè)
。劉封的存在此時就顯得多余了。但如果劉封為人懦弱
,不理事務
,沒有戰(zhàn)功,知趣裝傻
,也許人們也不會注意到他的多余存在
。可事實相違
,劉封太過顯眼了
,其戰(zhàn)功雖稱不上卓著但也“累累”吧,而且最糟糕的是性格剛烈
,傲慢難制
,從他逼走孟達便可見其為人之偏狹。阿斗年幼
,劉備在世時
,劉封也許不敢妄為,但如果劉備一旦歸天
,少主幼弱
,臣兄蠻橫,自然是“停尸不顧
,束甲相爭”
,或許會演變成宮廷奪位
、內耗不止的廟堂悲劇。這是諸葛亮預見卻不愿看到的
,也是劉備想到都不寒而栗的
,更是有識之士用腳指頭也能想出來的。所以孟達在信中幾乎赤裸裸地說出:“亂禍之興作
,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
。”(禍亂的興起
,沒有不是從廢除和確立繼承人之間產生的)三國志大戰(zhàn)劉封形象x0dx0a但劉備不會因此而改立劉封為繼承人
,因為骨肉至親,血濃于水
,這是人之常情。那么
,唯一能避免悲劇發(fā)生的方法
,就是多余的存在必須消失。雖然這不是劉備所希望看到的結局
,但至少比起前面所講的廟堂悲劇
,除去劉封顯然更符合劉備陣營的利益。所以孟達告知說:“非骨肉好離
,親親樂患也
。或有恩移愛易
,亦有讒間其間
。”(不是骨肉親情喜歡離別
,不是親人愿意看到親人遭遇禍患
。有時是因為親情轉移到別人身上,喜愛換了對象
。也有時時讒言詆毀離間)劉封之亡歸咎于他威脅到了后主劉禪的地位
,不得不除。但是否是因為諸葛亮的勸諫
,劉備才不得已逼死他的呢
?劉備是尊敬諸葛亮,但沒有到百依百順的地步
,不會只聽一面之詞就作出這種絕情的事來
。其實連孟達都看得穿的事實,難道劉備看不到
?劉備即位漢中王前
,就把劉封從漢中派往上庸支援作戰(zhàn),其后又命令他繼續(xù)駐守上庸,可見不是像史書說的僅僅是擔心孟達攻取上庸獨力難支
。劉備把他從自己身邊支走
,顯然就是不想因繼承人問題在陣營內部鬧出爭議,只得讓劉封離開漢中的是非之地
,因為劉備沒有狠心到當時就想把他做掉的地步
。但劉備一時的心慈手軟有可能造成了一個更大的問題,他給了劉封崇高的地位和權勢
,又讓他出鎮(zhèn)一方
,這終究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爆炸時間可能定在劉備歸天之時
。劉封后來敗退逃回成都
,諸葛亮一直擔憂的事情終于可以解決了,于是他勸告劉備以“封之侵陵達
,又不救羽”為理由
,斬草除根,否則就會”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
。劉備知道這種事遲早要解決的,當斷不斷
,必受其亂
,一想到袁本初和劉景升兩個“生動典型的反面教材”,作為亂世英雄的劉備
,是絕對可以狠下一條心來制造悲劇的
,因為要防止更大的悲劇出現(xiàn),這就如孟達說的:“勢利所加
,改親為仇
,況非親乎!”諸葛亮在其間只是起到了義務提醒的作用,事實上劉備估計早已不得不下定決心了
。其實劉封與1500多年后日本的關白豐臣秀次十分相似
,太閣豐臣秀吉也是為了繼承人才過繼秀次為子的,后不料秀吉老來得子
,視若明珠
,但此時秀次作為繼承人已經是確定了的事實,他都已經是明正言順的關白了
。不過
,狡猾的秀吉還是想盡辦法誣陷罪名逼迫悲劇的秀次自裁了。這兩段史實之間的相似幾乎達到了純屬巧合的地步
,但這就是政治
,這就是政治人物不得已而為之的承擔
。其實這種事在人類歷史上演繹了無數遍,所以與其說是相似
,不如說簡直就是規(guī)律
,劉封就是喪命于這種政治規(guī)律之下。他也許早就想到了
,在阿斗登上太子之位時
;或者已經被點醒了,在讀到孟達的勸降書時
。所以他最后才會說“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劉備對做出這種事十分心痛,史載他為之流涕
,但他絕對不是后悔
,叱咤風云的人物知道有些犧牲的必要性。讓劉備落淚的就是劉封的最后一句話
,劉封即使可能意識到了這種結局
,但他或許因為幼稚、或許因為重感情
,總之他最終還是沒有選擇背叛劉備,沒有辜負劉備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莿鋮s始終必須對大局負責,命運讓他決定犧牲劉封
,所以他落淚了
,他為自己不得已作出的殘忍選擇而落淚,為劉封做出的如此不明智而又讓他欣慰的不背叛的選擇而落淚
。這就是悲劇
,兩個人的悲劇,劉封與劉備的悲劇
。
劉備養(yǎng)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三國良將系列之劉封(上)
煮酒論英雄
,且談三國人物
。
三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養(yǎng)父子、義父子
,比如董卓與呂布
,曹操與曹真,朱治與朱然等
。無論結局是好是壞
,大部分人物的評價 歷史 已有定論
。然而,有一對養(yǎng)父子卻給后世留下無盡的爭論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看法不一
,這便是劉備與劉封。
拋開演義
,正史上的劉備也稱得起仁德之君
,但卻能對自己的養(yǎng)子痛下殺手。究竟是劉備假仁義
,還是劉封真的罪該萬死
?我們不妨來仔細看看劉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封(
?—220)
,長沙郡羅縣人,本姓寇
,是長沙劉氏宗族的親戚
。
這兩句話分別介紹劉封的本家以及被劉備收養(yǎng)的原因。后一句很好理解
,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時
,因為常年顛沛流離,一把年紀還沒有兒子
,所以收養(yǎng)劉封為子
。
劉備之前很可能也有孩子,但常年逃跑過程中都未能存活
,參照長坂坡之戰(zhàn)中兩個女兒被曹純抓獲
,以及后來連生劉禪、劉永
、劉理三個兒子
,至于女兒應該也不只被抓的兩個,可見劉備造人能力并不差
,只是多年的不安定沒能保存下來
。重點是劉備即便按初到荊州的201年算也已經四十歲,即便劉備日后能成就偉業(yè)
,卻無后嗣可傳
,豈不是悲劇
?所以劉備收養(yǎng)劉封的意圖就是怕自己的事業(yè)無人繼承
。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偏偏選擇劉封?
這便要回到劉封本傳引文的第一句
。
羅侯寇氏,即某個寇姓縣侯,封地在羅縣
。 按照《后漢書》記載
,封地在羅縣的侯只有鄧、竇兩家
,并無寇姓封羅侯的記載
。鄧、竇兩姓作為東漢大族地位毋庸贅言
,但寇姓則鮮少記載
,甚至劉封生父以及本家親族也沒人留下姓名。
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猜想:是陳壽誤記
,將“竇”誤寫作“寇”,如果劉封原本是東漢名門竇氏族人
,似乎就能解決寇氏在史料上缺位的問題
。不過出于對陳壽的信任,以及并無足夠證據
,此種說法只能是猜測
,筆者不能斷言。
第二種猜想:結合漢末 歷史 我們知道
,鄧
、竇兩家作為東漢大外戚在桓、靈二帝時期先后垮臺
,家族衰敗
。而靈帝后期黃巾之亂
、涼州叛亂等烽煙四起
,國家 歷史 資料開始散失,獻帝幾次遷都很可能加劇檔案資料的損毀
,導致靈帝時期被封羅侯的寇氏一族史料散軼
。
哪種可能性概率更大,筆者認為不言自明
。
說完“羅侯寇氏”
,再說“長沙劉氏之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龂萘x》虛構了一個叫劉泌的名字來做劉封舅舅
,并且點明身份是皇室宗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龂尽分须m然沒有劉氏名字
,也未明示為皇室宗親
,但這段文字羅貫中添加得非常合理。長沙劉氏
,這種稱謂意味著代表當地的大族
,恰好又姓劉,基本可以斷定是漢室宗親
。這一支劉氏的具體源流應當為漢景帝劉啟第六子
,長沙定王劉發(fā)。
熟悉 歷史 的朋友也許現(xiàn)在能聯(lián)想起什么
,沒錯
,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后人,而劉勝也是漢景帝之子
。
也就是說 ,長沙的劉氏與劉備同出漢景帝一脈。 也許今天的我們看待這種“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攀親戚行為頗不以為然
,但古人有古人的觀念
,至少談到同出一脈,感情上會親近不少
,收養(yǎng)這個長沙劉氏的外甥
,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正巧這家有個十來歲的小孩
,既能大體照顧自己
,逃跑時能自己行動;又不會年齡過大
,導致感情不易培養(yǎng)
,所以,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劉封成為劉備的養(yǎng)子
,從此離開故土,跟隨養(yǎng)父劉備開始了南征北戰(zhàn)的生活
。
不知讀者是否有注意到
,劉封在史料中未有表字記載。如果說有些出身太過低微之人無字可以理解
,貴為劉備養(yǎng)子的劉封似乎沒理由無字
,史料為何未有記載,成了不解之謎
。
另外劉封在改姓之前是否就叫寇封也無法確定
,參照當時許多改姓之人的記載,似乎通常名會予以保留
。如果是這樣
,“封禪”二字應該是劉備后來的發(fā)揮
,而非收養(yǎng)劉封時就已想好。
建安十六年(211)
,劉備應劉璋邀請入蜀
,并在第二年底與劉璋開戰(zhàn),向成都進軍
,劉封此時留在荊州
。
建安十九年(214),龐統(tǒng)陣亡
,雒城久攻不下
,劉備召諸葛亮、張飛
、趙云等人率兵由東向西入蜀
,劉封也領兵出戰(zhàn),這時的劉封二十歲出頭
,已經成長為武藝不凡
,力氣過人的戰(zhàn)將。
此時劉封的身份已經發(fā)生微妙的變化
,他被當成了戰(zhàn)將來使用
,而非繼承人。原因很明顯
,我們都知道劉禪在207年
,也就是赤壁之戰(zhàn)前一年降生,劉備有了親生兒子
,養(yǎng)子的地位自然隨之下降
。劉備入蜀期間孫夫人欲回江東,也打算帶上劉禪為人質
,可見當時劉封已經明確沒有繼承權了
。
實際上劉封過繼給劉備不久,劉禪就出生了
,所以劉封基本不會有繼承的希望
,所以劉備對劉封的培養(yǎng)也從來沒有按照諸侯繼承人的方式去做
,例如培養(yǎng)文化水平
、鍛煉治理地方能力之類,而是單純讓他做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