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東晉歷史上難得善終的妃子
      ,鄭阿春生平經歷介紹

      以史為鑒 2023-06-25 08:33:52

      東晉歷史上難得善終的妃子
      ,鄭阿春生平經歷介紹

      鄭阿春的故事大家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鄭阿春是司馬睿的夫人,其實曾經因為自己的生活非常艱苦所以嫁過人了

      ,但是那個丈夫去世了,所以就變成了一個帶著孩子的寡婦
      ,所以被司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瓷狭朔鉃榱朔蛉耍m然沒有當上皇后
      ,但是也是榮寵一生的
      ,我覺得這個女子的一生都是非常幸福的。

      ,鄭阿春生平經歷介紹.png" />

      鄭阿春的父親是一個太守

      ,她的家庭其實并不是非常富足的,早年時期的鄭阿春其實是很不幸的
      ,因為父親早逝
      ,所以家里的很多的事情都壓到了鄭阿春的身上。家里的重擔壓到了她的身上之后
      ,她作為一個女子
      ,沒有什么可以賺錢的本領,最好的道路就是嫁人了
      。這個時候的鄭阿春就只能借助自己夫家的力量來解決娘家的困難

      于是這個時候的鄭阿春,就為了解決自己娘家的困難

      ,草草的選擇了一個夫婿
      ,然后嫁了過去,其實他們之間也沒有什么深厚的感情
      ,但是這個時候也算是解決了鄭阿春的燃眉之急了
      。但是好景不長,忽然之間這個人就去世了
      ,于是留下了鄭阿春
      ,她還有一個孩子,就這樣生活就更加困難了
      ,于是她就想要投奔自己的舅舅
      ,到了舅舅家里面去,雖然說是寄人籬下
      ,但是至少也是可以活下去的
      。舅舅的女兒是一個非常年輕貌美的女子。就是在這個時候發(fā)生了一件事情
      ,司馬睿的原配夫人逝世了
      ,但是司馬睿對于自己的府中的小妾們都不是很滿意
      ,于是就想要從外面找來一個女子,來接管整個家庭的事情
      ,就看上了鄭阿春舅舅的女兒
      。這個時候的大家其實對于司馬睿的提親是非常高興的,但是后來
      ,有人就告訴司馬睿
      ,這個女孩子雖然很美麗,司馬睿其實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管理好自己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的女子
      ,并不需要一個嬌氣的小姐
      ,所以有人就覺得還是鄭阿春更加合適一些。

      但是瑯琊王沒有把這件事情通知鄭阿春的舅舅

      ,然后就來接人了
      。這個時候舅舅和舅媽正在高高興興的籌備嫁女兒,但是沒有想到居然沒有人理會家里的小姐
      ,而是直接把鄭阿春給帶走了
      ,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也沒有人敢反抗他們的決定
      。于是這個時候鄭阿春就被送到了司馬睿的府上了

      鄭阿春嫁到了瑯琊王的府上之后,很多的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好

      ,因為她一直都非常的努力
      ,以前料理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也是做得很好。所以司馬睿一直覺得自己娶對了人
      ,對待鄭阿春也是非常好的
      。但是唯獨有一點,司馬睿是不能滿足鄭阿春的
      ,因為司馬睿非常喜歡自己的正妻
      ,任何人都不能取代自己正妻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所以這個時候的司馬睿就沒有辦法讓鄭阿春當上自己的正妻
      ,也只能是一個小妾
      ,所以鄭阿春非常的難過
      ,因為自己家里還有兩個妹妹沒有嫁人
      ,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小妾,所以害怕這樣的名聲對于自己的妹妹們出嫁會有影響
      ,但是司馬睿非常理解鄭阿春的想法
      ,于是就非常認真地給兩個妹妹找到了人,并且非常風光的把他們嫁出去了

      司馬睿稱帝了之后

      ,鄭阿春也成為了夫人
      。司馬睿很快就逝世了,這個時候的司馬紹繼位
      ,因為司馬紹認為鄭阿春是一個非常賢惠的女子
      ,所以一直也都是很尊重她的,這個時候鄭阿春自己的孩子也是很孝順她的
      。所以鄭阿春的晚年其實是非常幸福的
      。最后還得到了太后的稱號。

      司馬睿詳細資料大全

      司馬睿(276年—323年)

      ,字景文
      ,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即晉元帝
      ,東晉王朝開國皇帝(318—323年在位)
      。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瑯邪武王司馬伷之孫
      ,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
      ,晉武帝司馬炎從子。

      太熙元年(290年)

      ,襲封瑯邪王
      ,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作戰(zhàn)失利后
      ,離開洛陽
      ,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
      ,拜安東將軍
      、都督揚州諸軍事。后來
      ,聽從王導建議
      ,南渡建康,籠絡結交江左士族
      。永嘉七年(313年)
      ,拜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
      。永嘉之亂
      ,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
      。建興五年(317年)
      ,在晉朝宗室與南北大族擁戴下,即位為晉王
      ,年號建武
      。太興元年(318年)
      ,正式即位,史稱晉元帝
      ,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永昌元年(323年),王敦之亂后

      ,郁郁而終
      ,時年四十七,葬于建平陵
      ,諡號元皇帝
      ,廟號中宗。

      基本介紹 本名 :司馬睿 別稱 :晉元帝 字號 :字景文 所處時代 :晉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洛陽 出生時間 :276年 去世時間 :323年1月3日 主要成就 :建立東晉 諡號 :元皇帝 廟號 :中宗 年號 :太興 在位時間 :318年—323年 陵寢 :建平陵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留守下邳,移鎮(zhèn)建業(yè),登基稱帝,大權旁落,憂憤去世,人物評價,軼事典故,家族成員,家世,后妃,子女,史料記載,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司馬睿于咸寧二年(276年)生于洛陽
      ,祖父瑯琊王司馬伷是司馬懿的庶子
      ,魏帝曹芳正始年間,始受封為南安亭侯
      。嘉平元年(249年)
      ,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從而控制了曹魏 *** 的實權
      。之后
      ,司馬懿分別派諸子出任境內幾個重要地區(qū)的都督。司馬伷以寧朔將軍之職坐鎮(zhèn)鄴城
      。鄴城是曹操封魏時的都城
      ,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為屯兵屯糧的重鎮(zhèn)
      。司馬伷被委鎮(zhèn)此地
      ,反映了司馬懿對他的重視。 司馬睿 西晉開國后
      ,司馬伷又歷任尚書右仆射
      、撫軍將軍、鎮(zhèn)東大將軍
      、假節(jié)
      、都督徐州諸軍事等職,初封東莞郡王
      ,后改封瑯邪王
      。平吳之役,司馬伷率軍出涂中
      ,立有大功
      ,遂進拜侍中
      、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并督青州諸軍事等職。司馬睿父司馬覲為司馬伷長子
      ,初拜冗從仆射
      ,后襲爵瑯邪王。平生碌碌
      ,地位顯赫
      。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覲去世
      ,年僅十五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瑯邪王爵
      。同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去世
      。繼立的司馬衷魯愚遲鈍
      ,無力駕馭政局。在動蕩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中
      ,處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馬睿無兵無權
      ,為避殺身之禍,他采取恭儉退讓的方針
      ,盡量避免卷入斗爭的旋渦
      。但在當時也獲得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紹的高度評價
      。在洛陽
      ,司馬睿交結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導。王導
      ,字茂弘
      ,出身于北方頭等士族的瑯邪王氏,公認的名士領袖王衍是其族兄
      。王氏家園所在的瑯邪國
      ,是司馬睿的封國。司馬睿的瑯邪國在西晉算是大國
      ,并與司馬越的東海國相鄰

      留守下邳

      永興元年(304年)七月,“八王之亂”進入 ***
      。東海王司馬越挾待晉惠帝司馬衷親征鄴城
      。當時,坐鎮(zhèn)鄴城的將軍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前不久
      ,司馬穎擊殺了執(zhí)政的長沙王司馬乂
      ,強迫惠帝封他為皇位繼承人)。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等職務之后
      ,司馬穎將皇帝的乘輿服御盡數(shù)劫入老巢
      ,并以鄴城遙制洛陽。司馬穎的橫暴和專權
      ,引起了另外一些實力派人物的不滿
      。尚書令司馬越乘機以惠帝的名義發(fā)布檄書,征召四方軍隊討伐司馬穎
      。時任左將軍的司馬睿奉命參加了討鄴戰(zhàn)爭
      ,年二十九歲。兩軍在蕩陰(今河南湯陰)展開激戰(zhàn)
      。結果司馬越兵敗
      ,遁回封國東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莸奂半S軍大臣被司馬穎劫掠入鄴
      ,司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馬睿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因得罪司馬穎而遭殺害
      。司馬睿害怕禍事殃及自己
      ,潛逃出鄴。在出奔洛陽的途中
      ,他行至黃河岸邊曾被津吏捕獲
      ,險遭不幸。司馬睿到達洛陽
      ,馬上將家眷接出赴往瑯邪(治今山東膠南縣)去了
      晉元帝 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司馬越起兵下邳
      ,準備西迎晉惠帝時
      ,起用瑯邪王司馬睿為平東(后遷安東)將軍兼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
      ,看管后方
      。司馬睿受命后,請王衍從弟
      、參東海王越軍事的王導為司馬
      ,委以重任。

      移鎮(zhèn)建業(yè)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
      ,司馬睿偕王導渡江至建鄴
      。晉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漸南移江東
      。永嘉南渡后
      ,王導始終居機樞之地,王敦則總征討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屬居內外之任
      ,布列顯要者人數(shù)甚多
      。以王導、王敦為代表所構成的王氏家族勢力在當時是非常牢固的
      ,這使“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維持了二十余年
      ,直到庾氏家族興起
      ,抑制王氏并凌駕于王氏為止
      。 建興四年(316年),劉曜長圍長安
      ,12月11日
      ,晉愍帝無奈出降,西晉亡
      。 建興五年(317年)4月6日
      ,司馬睿承制改元,即晉王位(尚未稱帝)
      ,改元建武
      ,東晉建立,史稱東晉
      。他廣辟掾屬以為輔佐
      ,有“百六掾”之稱。農歷六月
      ,孤懸在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
      、段匹磾、劉翰等一百八十人上書勸進

      登基稱帝

      建武二年(318年)4月23日
      ,晉愍帝死于漢國的訃告?zhèn)鞯浇瓥|,司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上尊號”)
      ,改元太興
      。東晉據(jù)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qū)
      。 司馬睿即位后
      ,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單力薄
      ,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
      ,皇位不穩(wěn)。但是
      ,他重用了王導
      。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
      ,穩(wěn)定了東晉政權
      ,維持了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
      ,任他為宰相
      ,執(zhí)掌朝政。時人謂之“王與馬
      ,共天下”

      大權旁落

      東晉 司馬睿完全信任王導,叫他“仲父”
      ,把他比作自己的“蕭何”
      。王導也經常勸諫司馬睿克己勤儉
      ,優(yōu)待南方
      ,與人為善。司馬睿和王導在草創(chuàng)期上演了一場君臣相敬相愛的佳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樼鹜跫乙策_到了權勢的高峰
      ,除了王導擔任丞相,王敦控制著長江中游
      ,兵強馬壯
      ;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員是王家人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另外
      ,王家在南朝時期出了八位皇后
      。 大權旁落引起司馬睿極大的不滿,他引用劉隗
      、刁協(xié)
      、戴淵等為心腹,試圖壓制王氏權勢
      。 永昌元年(322年)
      ,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
      ,直撲石頭城(即建康)
      。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
      。王敦攻入建康
      ,殺戴淵等,劉隗投奔石勒
      。司馬睿一敗涂地
      ,無奈之下
      ,司馬睿“脫戎衣
      ,著朝服”對王敦說:“你如果想當皇帝
      ,早和我說啊,我把皇位讓給你
      ,還當我的瑯邪王去
      。何苦讓百姓跟著受苦呢?”司馬睿近似哀求的話
      ,并沒有撫平王敦的野心
      。不久,王敦便自己為自己加官進爵
      ,自封為丞相
      、都督中外諸軍
      、錄尚書事
      。司馬睿征討王敦時,曾下令“有殺敦者
      ,封五千戶侯”
      ,而王敦卻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萬戶”
      ,無疑又將司馬睿嘲弄了一番
      。司馬睿皇帝徒具虛名而已
      ,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
      。王敦看到太子司馬紹有勇有謀,便想以不孝而廢之
      ,后因百官皆不從而作罷
      。四月,王敦還師武昌
      ,遙控朝政
      。此后,王敦更加猖狂
      ,以至于司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擺設

      憂憤去世

      司馬睿見無法動搖王氏的權勢,自己名為天子
      ,號令卻不出宮門
      ,漸漸憂憤成病,臥床不起
      。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組對自己比較忠順
      ,就任命他為太尉兼領太子太保
      ,打算讓他參與朝政,鉗制王導
      。不料司徒荀組受任不久就病死
      ,司馬睿更加憂傷,病勢加重
      。 永昌元年閏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
      ,晉元帝憂憤病逝。終年47歲
      ,在位6年
      。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葬于建平陵(江蘇江寧)
      。遺詔由太子司馬紹繼位。 人物評價 司馬鄴:今左右丞相茂德齊圣
      ,國之昵屬
      ,當恃二公,掃除鯨鯢
      ,奉迎梓宮
      ,克復中興。 王導:瑯邪王仁德雖厚
      ,而名論猶輕
      。 曹毗:運屯百六,天羅解貫
      。元皇勃興
      ,網籠江漢。仰齊七政
      ,俯平禍亂
      。化若風行
      ,澤猶雨散
      。淪光更耀,金輝復煥
      。德冠千載
      ,蔚有余粲。 魏收:司馬睿之竄江表
      ,竊魁帥之名
      ,無君長之實,局天脊地
      ,畏首畏尾
      ,對之李雄
      ,各一方小盜,其孫皓之不若矣
      。 虞世南:元帝自居藩邸
      ,少有令聞,及建策南渡
      ,興亡繼絕
      ,委任宏茂,撫綏新舊
      ,故能嗣晉配天
      ,良有以也。然仁恕為懷
      ,剛毅情少
      ,是以王敦縱暴,幾危社稷
      ,蹙國舒禍
      ,其周平之匹乎? 房玄齡:晉氏不虞
      ,自中流外
      ,五胡扛鼎
      ,七廟隳尊
      ,滔天方駕, *** 懷其舊德者矣
      。昔光武以數(shù)郡加名
      ,元皇以一州臨極,豈武宣余化猶暢于瑯邪
      ,文景垂仁傳芳于南頓
      ,所謂后乎天時,先諸人事者也
      。馳章獻號
      ,高蓋成陰,星斗呈祥
      ,金陵表慶
      。陶士行擁三州之旅,郢外以安
      ;王茂弘為分陜之計
      ,江東可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蚋哽何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遐心斯偃
      ,回首朝陽,仰希乾棟
      ,帝猶六讓不居
      ,七辭而不免也。布帳綀帷
      ,詳刑簡化
      ,抑揚前軌,光啟中興
      。古首私家不蓄甲兵
      ,大臣不為威福,王之常制
      ,以訓股肱
      。中宗失馭強臣,自亡齊斧
      ,兩京胡羯
      ,風埃相望。雖復六月之駕無聞
      ,而鴻雁之歌方遠
      ,享國無幾,哀哉
      ! 范浚:昔晉元帝啟基江左
      ,出師露次,躬擐甲胄
      ,移檄四方
      ,刻日北征,至以漕餉稽期
      ,珠督運令史
      ,志非不速也;然終不能成尅復功者
      ,惟無圖功之謀而已
      。 趙構:若元帝,僅能保區(qū)區(qū)之江左
      ,略無規(guī)取中原之心
      。 朱熹:晉元帝無意復中原,卻托言糧運不繼
      ,誅督運令史淳于伯而還
      。行刑者以血拭柱,血為之逆流
      。天人幽顯
      ,不隔絲毫
      ! 蔡東藩:元帝實一庸主,毫無遠略
      ,始則縱容王敦
      ,使據(jù)長江上下游,繼則信任刁協(xié)劉隗
      ,疑忌王敦
      ,激之使叛,而外無可恃之將
      ,內無可倚之相
      ,孤注一擲,坐致神京失守
      ,受制賊臣
      ,刁協(xié)死,劉隗遁
      ,周顗戴淵
      ,又復被戮,其不為敦所篡弒者
      ,亦幾希矣
      。 軼事典故 主詞條: 牛繼馬后 曹魏時期,有一本流傳很廣的讖書叫《玄石圖》
      ,上面記有“牛繼馬后”的預言
      ,司馬懿又請星象家管輅占卜子孫運勢,管輅占卜的結果與《玄石圖》不差毫厘
      。司馬懿不解何意
      。后來他位居太傅之職,權傾天下
      。他手下有個將領叫牛金的,為他出生入死
      ,立下殊勛
      。司馬懿忽有所觸,想起“牛繼馬后”的預言
      ,心里十分忌諱
      ,怕牛金將來會對子孫不利,就派人請他赴宴
      ,酒中下毒
      ,牛金為人坦蕩,沒有提防之心
      ,“飲之即斃”
      ,就這樣稀里糊涂地送了命
      司馬睿 司馬懿自此以為,牛金已死
      ,子孫便可高枕無憂坐享福貴了
      ,殊不知世事難以預料。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瑯琊王后
      ,其妻夏侯氏被封為妃子
      。夏侯氏人很風流,沒多久就與王府也叫牛金的一個小吏勾搭成奸
      ,后生下了司馬睿
      。 此即史書所言,司馬睿并非皇族血脈
      ,而是瑯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兒子
      。只是因為有“牛繼馬后”的傳言,導致了戰(zhàn)將牛金被冤殺
      。后人遂戲謔地稱司馬睿為牛睿
      ,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贄,就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
      ,而不稱司馬氏
      。 “牛繼馬后”,即是指司馬睿為牛氏之子
      ,牛姓代司馬氏繼承帝位
      。歷史文獻有多記載,除了《晉書》和《魏書》
      ,《鶴林玉露》《容齋隨筆》《賓退錄》等書也有相關描述
      。 家族成員

      家世

      曾祖父:晉宣帝司馬懿 曾祖母:伏夫人 祖父:瑯琊武王司馬伷 父親:瑯邪恭王司馬覲 母親:瑯邪王妃夏侯光姬(司馬睿繼承瑯邪王之時封王太妃) 叔父:武陵王司馬澹、東安王司馬繇
      、淮陵王司馬漼

      后妃

      虞孟母
      ,元配,瑯邪王妃
      ,追封元敬皇后
      。 荀氏,鮮卑人
      ,王府宮人
      ,晉明帝母,譴出改嫁馬某
      。明帝時
      ,封建安君。成帝時,追贈豫章君
      。 鄭阿春
      ,夫人,晉簡文帝母
      。明帝時
      ,稱建平園夫人,追號會稽太妃
      。晉孝武帝時
      ,追封簡文宣太后。 石婕妤 王才人

      子女

      兒子 司馬紹
      ,長子
      ,元帝太子、晉明帝
      ,母荀宮人 司馬裒
      ,次子,瑯邪孝王
      ,母荀宮人 司馬沖
      ,三子,東海哀王
      ,母石婕妤 司馬晞
      ,四子,武陵威王
      ,母王才人 司馬煥
      ,五子,瑯邪悼王
      ,母鄭阿春 司馬昱
      ,六子,瑯邪王
      、會稽王
      、晉簡文帝,母鄭阿春 女兒 尋陽公主
      ,驃騎將軍荀羨妻
      ,母鄭阿春 史料記載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 《魏書·列傳第八十四·僭晉司馬睿傳》 影視形象 2016年電視劇《書圣王羲之》:趙文瑄飾演司馬睿。

      史上最強的公主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680)

      ,名李雪雁,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
      。漢族
      。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
      ,知書達禮
      ,并信仰佛教。
      7世紀
      ,西藏王松贊干布震撼唐朝
      。當時,唐朝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經濟文化
      。唐太宗崇尚“一樁婚姻就相當于10萬雄兵
      。”知書達理的文成公主
      ,樸素大方
      ,主動應征作25歲的松贊干布夫人。16歲的文成公主迅速做進藏的高原氣候調適
      ;同時向松贊干布發(fā)起智慧挑戰(zhàn)
      。五次比試松贊干布的求婚使臣祿東贊:用絲綢帶穿過一塊有彎彎曲曲小孔的綠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兩端一樣粗的木棍的根部與梢部
      ;分清關在一起的100匹馬駒各自是100母馬的哪一匹所生
      ;晚上召喚入似迷宮一樣的大宮看戲,戲后突發(fā)安排使臣獨自回歸自己的住處
      ;最后
      ,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讓從來沒有見過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選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是藏族文化與漢文化大交流的經典瞬間。
      永徽元年(650)
      ,松贊干布去世后
      ,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
      ,深受百姓愛戴
      。她曾設計和協(xié)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響下
      ,漢族的碾磨
      、紡織、陶器
      、造紙
      、釀酒等工藝陸續(xù)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
      、農書
      、佛經、史書、醫(yī)典
      、歷法等典籍
      ,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
      。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
      ,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
      ,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
      。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歷史

      青海省玉樹縣也建有文成公主廟
      。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獅子蓮花座上
      ,身高8米
      ,形象生動,雕刻精細
      。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斷
      ,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絡繹不絕
      。相傳文成公主前往拉薩途中
      ,曾在此地停留很長時間,受到當?shù)夭刈迨最I和群眾的隆重歡迎
      ,她深受感動
      ,便決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給當?shù)厝罕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紡織技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文成公主廟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歷史上
      ,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
      ,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便是和親情況的典范
      。在她是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吐蕃就是現(xiàn)在的西藏
      ,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
      。據(jù)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發(fā)利鹿孤的后代
      ,因失國而輾轉流徒到青藏高原,為紀念祖先
      ,他們以“禿發(fā)”為國號
      ,后依語音相近訛變?yōu)椤巴罗薄M罗诉^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
      ,飼養(yǎng)牦牛
      、馬、豬和獨峰駱駝
      ,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
      。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贊繼位作了吐蕃贊普(吐蕃國王)
      ,人們又稱他為松贊干布
      ,是一位驍勇慓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
      ,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
      ,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
      ,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
      ,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
      ,此時正國富兵強
      ,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于松州城下
      。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
      ,并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
      ,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
      ,文成公主人長得端莊豐滿
      ,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
      ,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
      ,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
      ,于貞觀十五年隆冬
      ,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
      ,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jié)出發(fā)
      ,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
      ,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
      ,隆冬季節(jié)河水平緩,才便于送親的隊伍通過
      。這支隊伍
      ,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
      、樂器
      、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
      ,還有一批文士
      、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
      。這些人員是去干什么呢
      ?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
      ;唐太宗深謀遠慮
      ,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wěn)定
      ,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xié)助
      ,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
      ,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xié)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艱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
      ,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fā)源地一河源
      ,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
      ,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
      ,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松了一口氣
      ,于是送親隊伍在這里作了數(shù)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
      ,松贊干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
      ,并行了子婚大禮
      ,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
      ,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
      ,頓時為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
      ,神態(tài)端莊
      ,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樸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干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
      ,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
      ,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
      ,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后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
      ,在李道宗的主持下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jié),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
      。松贊干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
      ,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
      ,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筑一座華麗的宮殿
      ,以留示后代
      。”
      不久
      ,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布達拉宮就建成了
      ,里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
      ,還開鑿了碧波蕩漾的池塘
      ,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
      ,用來安頓文成公主
      ,借以藉慰她的思鄉(xiāng)之情。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松贊干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
      ,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制的絲質唐裝
      ,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一對異族夫妻
      ,感情融洽
      ,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tǒng)習慣
      ,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
      ,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
      ,但因是傳統(tǒng)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
      ,大多數(shù)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
      。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
      ,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
      ,又有礙衛(wèi)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
      ,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
      ,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
      ,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
      ,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
      ,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guī)。
      待生活安定下來后
      ,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
      ,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yōu)美
      ,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
      ,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并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
      ,跟隨漢族樂師學習
      ,使?jié)h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
      ,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
      ,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
      ,走向正規(guī)化
      。松贊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yōu)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學習漢族文化
      ,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
      ,千里跋涉
      ,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
      ,研讀詩書
      ,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農技人員并不宣揚什么
      ,他們只是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
      ,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
      、除草,等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
      ,那頂壯的莊稼
      ,驚人的高產,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
      ;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
      、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
      ,常常是只種不管
      ,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
      。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
      ,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yè)技術,使他們在游牧之余
      ,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
      。尤其是把種桑養(yǎng)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后,吐蕃也逐漸有了自制的絲織品
      ,光澤細柔
      ,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
      ,使他們喜不勝收
      ,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干布
      ,使得這位生長于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yǎng)與溫情
      ,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
      ,而且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采納。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
      ,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
      ,然后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xié)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
      ,民風慓悍古樸的國家
      。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她參預治國
      ,卻從未要求松贊干布給自己一個什么官職
      ,對于吐蕃國的重大政治決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不強行干涉
      ,因此松贊干布和大臣們對她非常悅眼,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
      ,而廣大的吐蕃民眾更視她如神明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長史王玄策出使吐蕃
      ,一方面和洽兩國關系
      ,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遠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隊伍帶著大批絹帛文物上路
      ,途經天竺國時
      ,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搶掠,除了王玄策帶著少量人馬逃出外
      ,大部分人馬及物品全都搶去
      。王玄策狼狽地抵達吐蕃,拜見了松贊干布并說明了遭劫的情況
      ,松贊干布認為天竺國是有意挑釁
      ,破壞他與大唐的關系,于是派遣大軍討伐天竺
      ,搗毀了他們的都城
      ,俘虜了天竺王子,還繳獲了大批牲畜
      ,救回了唐朝使節(jié)隨從人員
      ,算是替大唐使節(jié)出了一口氣。
      貞觀二十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駕崩
      ,太子嗣位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銀、絹帛
      、詩書
      、谷種,并特為文成公主送去了飾物和化妝品
      ,以嘉勉她和親撫蕃的功德

      松贊干布因之上書謝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
      ,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
      ,當勤兵赴國除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辈I上珠寶十五種
      ,請代置太宗靈前,以表哀思
      。唐高宗對松贊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動
      ,又晉封他為賓王,更賜彩帛三千段
      ;吐蕃使者到長安后大開眼界
      ,趁唐高宗高興之機,向他請求賜給造酒
      、碾米和制造紙筆墨硯的技術,唐高宗都—一答應了
      。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
      ,在文成公主聯(lián)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

      在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
      ,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
      、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
      ,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
      ,松贊干布去世,他的孫子繼位為贊普,因贊普年幼
      ,所以國事多由祿東贊一手掌握理
      ,家事則由文成公主操持,這時一切還算平穩(wěn)
      。然而不久祿東贊也死去
      ,他的兒子欽陵沿襲作了大論,這時吐蕃與鄰邦士谷渾關系惡化
      ,他們均上書向唐廷請求論斷是非
      ,而唐高宗遲遲不予裁決,欽陵按捺不住
      ,起兵擊潰了土谷渾
      。不料這一舉動卻觸犯了唐廷的威嚴,唐高宗認為在他還沒有作出判決之前
      ,吐蕃就擅動武力
      ,簡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亨元年
      ,派薛仁貴督師討伐吐蕃

      誰知薛仁貴的軍隊在大非川一帶被吐蕃軍隊打得一敗涂地,從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氣
      ,連年興兵進犯大唐邊境
      。唐廷派大軍長駐洮河鎮(zhèn)守,以防吐蕃軍隊的騷擾
      ,雙方陷入了敵對局面
      ,吐蕃成為唐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最大敵人。
      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初春
      ,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開始
      ,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貴率兵征討吐蕃為止,整整三十年的歲月
      ,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
      ,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
      ,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
      ,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終不能善加利用
      ,輕易挑動戰(zhàn)爭
      ,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詣所營造的和睦局勢嘎然而止
      ,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
      ,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
      ,但也沒能改善兩國的外交關系
      。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與唐朝關系疏遠而稍減,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
      ,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志紀念
      。一些隨她前來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
      ,他們死后,也紛紛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兩側
      。至今文成公主和這些友好使者
      ,仍被西藏人視為神明。
      編輯本段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廟
      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
      ,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
      ,是中國的“三江源”,也是聞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鄉(xiāng)
      。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成公主廟就修建在這里
      ,它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成公主廟別名“沙加公主廟”
      ,位于玉樹縣結古鎮(zhèn)東南25公里的貝納溝
      ,這是一條大峽谷,兩邊的山脈不見邊際
      ,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藍天下
      ,山上松柏如畫、山下小河如詩
      。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
      ,風景幽靜,金光閃閃的屋頂光芒四射
      。廟四周所有的懸崖和面積較大的石頭上都刻著數(shù)不清的藏經。該廟共3層
      ,面積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
      ,通高9.6米。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
      ,端坐在獅子蓮花座上
      ,身高8米。坐像兩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
      ,分立在上下兩層
      ,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細刻,形象生動
      。該廟是一座既有唐代藝術風格又有藏式平頂建筑特點的古式建筑

      1300多年來,這兒都是一年四季香火從不間斷
      ,酥油燈晝夜常明
      ,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也絡繹不絕,親如一家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
      ,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干布聯(lián)姻。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fā)
      ,途經西寧
      ,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
      。據(jù)傳
      ,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里的藏族首領和群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
      ,文成公主深受感動
      ,決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給當?shù)厝罕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紡織技術

      文成公主離開這里進入拉薩后,這里的藏民便依據(jù)公主的畫像
      ,在石壁上造像
      ,以示懷念,遂又建廟
      。此廟已經成為藏漢團結的象征
      。從此柏溝便成了玉樹地區(qū)的一大圣地,成為信徒們頂禮膜拜的佛堂
      ,香火繚繞
      ,經久不衰,當?shù)夭刈迦罕姲堰@里視為玉樹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編輯詞條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
      ?—739),唐中宗養(yǎng)女
      。神龍三年(707)
      ,吐蕃贊普遣使請婚,中宗許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
      。景龍四年(710)春
      ,吐蕃遣使迎公主入藏
      ,中宗親送至始平(今陜西興平),贈以錦繒
      、雜伎百工和龜茲樂
      ,命左衛(wèi)大將軍楊矩持節(jié)護送至吐蕃,贊普為另筑城居
      。金城公主入蕃30年
      ,力促唐蕃和盟。此間
      ,唐
      、蕃雖曾進行過多的次戰(zhàn)爭,但由于金城公主的努力
      ,雙方使臣往來頻繁
      ,雙方終于在開元二十一年(773),唐
      、蕃在赤嶺(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定界刻碑
      ,約以互不相侵,并于甘松嶺互市

      金城公主出身名門
      。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后以無名宗室之女和親,金城公主實為和親公主之真實“帝女”身份
      。公主入藏
      ,唐王朝明言,其為雍王李守禮之女
      。李守禮其父為章懷太子李賢
      ,即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唐中宗與唐睿宗之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缎绿茣ね罗瑐鳌酚涊d:唐中宗親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縣,“帳飲
      ,引群臣及虜使者宴
      ,酒所,帝悲啼噓欷
      ,為赦始平縣
      ,罪死皆免,賜民徭賦一年
      ,改縣為金城,鄉(xiāng)曰鳳池
      ,里曰愴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僖宰笮l(wèi)大將軍楊矩持節(jié)送往吐蕃。
      金城公主入藏
      ,本為嫁與吐蕃年輕英俊之王子善擦拉溫
      ,豈知王子迎親途中,奔馳墜馬
      ,命喪黃泉
      。相傳,公主行至漢藏兩族交界處
      ,聞之噩耗
      ,悲痛無奈孤影自憐,寶鏡從手中滑落
      ,摔成兩半
      ,變成兩座山,此乃青海境內之日月山
      。王子雖死
      ,其父還在,無奈和親之使命
      ,只得繼續(xù)艱難之旅
      ,陰錯陽差嫁與本應為其公爹之藏王尺帶珠丹,作一偏妃

      金城公主
      ,痛子哀傷。公主生王子墀松德贊后
      ,引起沒有生育之大妃子納朗嫉恨
      ,趁公主分娩時搶走嬰兒,外宣稱孩子是她所生
      。兒子被別人據(jù)為己有
      ,公主悲痛欲絕。史料記載
      ,金城公主于不梳不洗中熬過無數(shù)不眠之夜
      。歷時一年有余,經過諸多磨難
      ,公主方與兒子團聚
      。身心受到傷害之金城公主,遠離家鄉(xiāng)
      ,遠離親人
      ,命運坎坷,于吐蕃生活未及三十年而逝

      傳說中金城公主的故事
      西藏吐蕃王朝時期
      ,贊普赤德祖贊的妃子赤尊生了一位王子
      ,長的威武英俊,如天神降臨人間
      ,因為其母是羌族姑娘
      ,所以給他取名“姜擦拉溫”,意思羌族的外甥
      ,天神的子孫
      。王子漸漸長大,到了該娶親的年齡了
      ,贊普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選王妃之事
      。言道:“先祖松贊干布,雄才大略
      ,娶大唐之女文成公主為妻
      ,使兩國和睦相處,使吐蕃繁榮穩(wěn)定
      。今王子長大成人
      ,應有一美麗賢慧的姑娘作其妃子。我聞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美而嫻
      ,故欲娶之”
      。于是派使臣攜重禮前往長安請婚。
      唐中宗看過奏函和聘禮
      ,決定將金城公主許配給吐蕃王子
      ,金城公主知道后,不知是喜是憂
      ,吐蕃遙遙千里
      ,遠離家鄉(xiāng),更不知王子人品如何
      。幸好公主有一面寶鏡
      ,可照未來和遠方的事物,她從鏡中看到吐蕃雅礱河谷美麗富饒
      ,王子神俊
      。于是滿心歡喜答應嫁給姜擦拉溫。金城公主帶著皇帝的囑咐
      ,帶著大量的物品前往西藏
      ,但行至半路,不幸的事發(fā)生了
      。吐蕃王臣
      、百姓聽到金城公主要嫁到吐蕃的消息后,大家都非常高興,尤其是善擦拉溫他騎上駿馬
      ,帶著隨從
      ,高高興興地前去迎接金城公主。誰料想
      ,王子在途中打馬奔馳時,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
      ,命喪黃泉

      公主行至漢藏兩族交界處,突然心緒煩躁
      ,就拿出寶鏡觀看
      ,誰知鏡中原來年青英俊的王子不見了,代替他的是一位滿臉胡須的老頭
      。公主迷惑不解
      ,內心悲痛,不覺寶鏡從手中滑落
      ,摔成兩半
      ,變成兩座山,就是青海境內的日月山
      。俗話說:嫁出去的姑娘
      ,潑出去的水。金城公主心想即已嫁到吐蕃
      ,雖然王子死了
      ,怎可再回故里,更何況父皇再三叮嚀
      ,一定要為漢藏兩國人民的友好團結做些事情
      ,于是到了吐蕃并嫁給了贊普赤德祖贊。后來
      ,金城公主生了一個兒子
      ,贊普聽到喜迅,急忙從外地趕回
      。不料
      ,他回來時,金城公主的兒子被納囊家族的妃子喜登搶去了
      。當喜登來搶嬰兒時
      ,金城公主又氣又急,哭著喊到“這是我的孩子”
      。同時還拿有奶的乳房證明
      ,誰想到,納囊妃子早已存心搶孩子
      ,事先在乳房上涂了藥
      ,也擠出奶汁來
      ,因此鬧得大家搞不清孩子到底是誰生的。最后
      ,還是被納囊妃子恃強搶去了

      為了判斷孩子到底是誰生的,贊普想出了個辦法
      ,把孩子放在宮殿的另外一頭
      ,讓兩個妃子去抱,誰先抱到
      ,孩子就是誰的
      。金城公主拼命先跑到那兒,把孩子抱到懷中
      ,喜登后到
      ,見孩子被金城公主抱去,又急又恨
      ,心想:孩子死就死了
      ,也不能讓你抱去。便不管死活地向公主懷中去搶
      。扯來扯去
      ,金城公主害怕把孩子搶傷了,便大聲說:“孩子本是我生的
      ,你這潑婦
      ,別把孩子搶傷了,讓你抱去吧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本瓦@樣,孩子被喜登抱走了
      ,大家看在眼里
      ,心里也就清楚了,但納囊家族權大勢眾
      ,誰也不敢明說
      ,又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過了一年
      ,王子已經周歲了
      ,要舉行慶祝會,贊普心想要趁這個機會
      ,判明王子的親生母親
      。于是,就把漢族親友和納囊氏親友都邀來參加,等大家坐定
      ,贊普拿起一只金杯
      ,杯中盛滿美酒,然后交給王子
      ,并說道:“把這杯美酒獻給你的真正的舅家親
      ,由此來判誰是你的親生母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奔{囊家族的人手中拿著各種令孩子喜歡的東西逗引小王子
      ,但小王子連看都不看一眼,說道:“赤松德贊我是漢家的好外甥
      ,納囊家族怎能當我的親舅舅!”說完
      ,舉起酒杯
      ,堅定的走向漢家舅親一邊。金城公主見此情景
      ,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連聲叫到“我的好兒子”,小王子終于回到金城公主的懷抱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48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長子構成的西征軍,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對這個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有無數(shù)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在這大地上譜寫著自己的豐功偉績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被改進之后,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清之和珅”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秦朝的滅亡,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