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時機不成熟,使得多爾袞放棄了帝位的爭奪
,改立九阿哥福臨繼位
,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作為輔政大臣。
同樣是這一年
,隨著李自成起義軍的兵臨北京城下
,明朝的氣數(shù)已盡。當時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因為種種原因
,開門獻降
,多爾袞便和親哥哥阿濟格直接率軍入關。在接下來的山海關大戰(zhàn)當中
,阿濟格和多爾袞經(jīng)過一場生死大戰(zhàn)
,最終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失敗之后,短暫退往北京
,然后又帶兵離開北京
,撤往西安方向。就這樣
,清朝軍隊在多爾袞和阿濟格的帶領下
,輕而易舉進入了北京城。
清軍在占領北京城后
,多爾袞回到盛京
,與宗室們商量遷都北京的事情。作為哥哥的阿濟格首先反對多爾袞
,阿濟格主張應該趁著此時屠城
,便能征服北京。然后派多位王爺來鎮(zhèn)守北京
,大軍回到盛京或是在山海關處防守
,對于此時的清朝便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了。
多爾袞卻不這么認為
,多爾袞認為奪得北京后
,應該馬上把都城遷到北京,然后就可以慢慢的統(tǒng)一全國
,此時是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
,不能放棄北京
。在遷都這件事上
,兄弟二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二人終于開始因為此事不和
。
雖然阿濟格反對
,但是多爾袞最終還是說服了其他的宗室們,同意遷都北京
。順治皇帝在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中登基
,對各位有貢獻的宗室以及大臣們進行封賞。阿濟格被順治皇帝封為和碩英親王
,這一年阿濟格率軍三萬前往陜西
,追擊李自成和剩余的大部隊
。經(jīng)過大半年的時間,阿濟格最終在九宮山俘虜了李自成多位手下,斬殺李自成的兩位叔父
,李自成在此戰(zhàn)中成功逃走。
李自成的死
,在歷史上一直是一樁懸而未決的公案
。有人說李自成是在九宮山失敗后,被附近村民當做盜匪誤殺;有人說后來李自成出家做了和尚;還有的說李自成是在九宮山上戰(zhàn)死了。
李自成的死法
,對于阿濟格來說
,倒是有很大影響。因為當時阿濟格上報的
,是自己干掉了李世民
。后來清朝雖然也不知李自成的下落,但卻知道阿濟格是謊報了
。多爾袞一氣之下將哥哥阿濟格降為郡王
,后來氣消了以后,才再次恢復為親王爵位
。
公元1648年
,之前歸降多爾袞的大同總兵姜瓖,起兵反清
,多爾袞命阿濟格率軍前往大同討伐姜瓖
。期間姜瓖的部下楊振威背叛姜瓖,不光后來殺害了姜瓖
,還殺害了姜瓖的一兄一弟
,并最終歸降了清軍,阿濟格的軍隊就此進入大同城中
。進入大同城中的阿濟格
,以及他手下的清軍,卻成了大同城中百姓的活閻王
,阿濟格先是率領軍隊毀了大同的城墻
,隨后便在大同城中屠殺百姓和官吏,大同城中的百姓和官吏和百姓全被屠殺
,死亡人數(shù)不詳
,而此次屠殺也被記錄在史書當中,歷史上稱此次事件為大同之屠
。
公元1650年
,多爾袞因為行獵中,墜馬摔傷導致舊疾復發(fā)
,病情越來越嚴重
。多爾袞知道自己的病情嚴重,很快就要不行了
。因弟弟多鐸早已經(jīng)去世
,哥哥阿濟格尚在,于是多爾袞命人召來阿濟格討論自己的后事
。多爾袞在交代完自己的后事之后
,便與世長辭了,終年三十九歲。
而作為哥哥的阿濟格
,沒有跟他人去討論多爾袞的喪儀該如何辦理
,反而想趁機謀奪攝政王之位。阿濟格暗中派人給兒子勞親送去密信
,命兒子勞親率軍前來
,并且告訴勞親不要把多爾袞的死訊告訴其他人。
阿濟格怕自己與兒子勞親勢力單薄
,無法徹底控制局面
,所以對多爾袞之前所領導的兩白旗,及其很多大臣們進行脅迫
。兩白旗的大臣
,自然是看不上阿濟格這種行為的,于是便拒絕了阿濟格
。
阿濟格一看脅迫對于兩白旗及其大臣們沒有什么威懾力
,便以其他的方式威脅,其中兩白旗中的一些人跑到濟爾哈朗面前告發(fā)阿濟格
,濟爾哈朗覺得此事非同小可
,沒有輕舉妄動,決定見機行事
,為了安全起見
,身邊還是帶了三百精銳。
與此同時
,之前與多爾袞行獵的大學士剛林
,見多爾袞死后,阿濟格的行為異常
,恐怕生出什么不測
,于是便快馬加鞭
,趕往京城
,向順治皇帝報告此事。順治皇帝便下令關閉九門
,在阿濟格回到京城的必經(jīng)之路
,埋下重兵。沒過多久
,阿濟格父子便和裝有多爾袞的靈柩的馬車出現(xiàn)了
,要到達德勝門時,阿濟格父子命屬下大張靈幡
,圍繞靈柩車而行
,很快阿濟格父子便來到了順治皇帝和濟爾哈朗的面前,濟爾哈朗環(huán)視阿濟格父子,發(fā)現(xiàn)阿濟格父子均有佩刀
,證實了兩白旗所言非虛
,于是便這三百精銳嚴密監(jiān)視阿濟格父子。
很快
,阿濟格父子就被這三百精銳抓住證據(jù)
,濟爾哈朗將證據(jù)交到了順治皇帝面前,順治皇帝命參與議政的王爺們
,商議定阿濟格父子的罪名
,這些議政王爺們,主張奪去阿濟格父子的爵位
,將其二人囚禁
。
如果到了這里,阿濟格能老實一點的話
,說不定還可以善終
。但是阿濟格在被囚禁的期間,屢出狂言
,甚至聲稱要放火燒掉囚禁他的地方
。參與議政的王爺們見阿濟格囚禁期間,不僅沒有悔改之意
,反而還口出狂言
,再留他下去,恐怕生出禍患
。于是一致決定
,立即處死阿濟格,順治皇帝沒有處斬阿濟格
,在后來只是命阿濟格自盡
,阿濟格的兒子勞親也被一同賜死,并且都被削去了宗籍
。
阿濟格驍勇善戰(zhàn)
,在戰(zhàn)場上殺敵無數(shù),對于清朝的統(tǒng)一
,確實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不過,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
,阿濟格確實是殺戮過重
,尤其是對平民的殺戮,為后世所不齒
。而且在多爾袞死后
,為了自己能夠當上攝政王
,更是完全不顧弟弟的喪事,準備作亂
。在謀亂的事情敗露后
,也不知道收斂。這樣一個人
,實在是很難評價他的一生了
。
清朝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簡介,阿濟格為什么不救母親阿巴亥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明萬歷三十九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
,阿濟格出生,阿濟格驍勇善戰(zhàn)
,被授為臺吉
。天命十年(1625年),跟從貝勒莽古爾泰征伐察哈爾部
,追殺察哈爾兵至農(nóng)安塔
,林丹汗遁走。
天命十一年(1626年)
,他偕同臺吉碩托討伐喀爾喀巴林部
,再跟從大貝勒代善討伐扎魯特部,這兩場戰(zhàn)役都有戰(zhàn)功
,因功封為貝勒
。頗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寵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侍珮O的第二任正妻繼妃烏拉那拉氏
,曾因為見阿濟格不肯下轎,即被公爹努爾哈赤下令休離
。
天聰時期
天聰元年(1627年)
,他偕同二貝勒阿敏攻打朝鮮王朝,連克五城
。并跟從皇太極討伐明朝
,偕同莽古爾泰守衛(wèi)塔山的糧運,擊敗明軍兩萬
。軍隊會師于錦州
,逼近寧遠
,明軍有一千余人在此扎營并挖掘戰(zhàn)壕
,在前面擺列火器,但是被阿濟格全部殲滅
。明朝總兵滿桂出城列陣
,皇太極想要進擊
,各位貝勒以為距離城池太近所以進諫不可進攻,唯獨阿濟格以為未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侍珮O監(jiān)督阿濟格迅速攻擊明朝的騎兵一直至城下,各位貝勒都很慚愧
,所以不及披甲就上前沖殺
,進擊明朝的步軍,明軍死傷者大半
。
天聰二年(1628年)
,阿濟格因為擅自主持其弟多鐸的婚禮,被削去爵位
,后來再恢復原位
。
天聰三年(1629年),他偕同貝勒濟爾哈朗攻打錦州
、寧遠等地
,焚毀明朝在此地的積糧,俘虜明軍三千人
。再跟從皇太極討伐明朝
,率左翼四旗和蒙古軍隊攻克龍井關,攻克漢兒莊城
,再攻克洪山口
。進軍至遵化,攻擊斬殺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
。逼近北京
,明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率兵二萬前去救援
,屯兵于廣渠門外
,后金軍隊追逐明軍,迫近壕塹
,阿濟格戰(zhàn)馬受創(chuàng)退兵
。再偕同阿巴泰等攻打通州,至張家灣
。再跟從皇太極巡薊州
,遇到明山海關援兵五千人,阿濟格偕同代善突入敵陣
,大破明軍
。
天聰四年(1630年),再跟從大軍伐明
,逼近廣寧
,會師大凌河
。夜圍錦州,明軍偷襲阿濟格軍營
,下大霧看不見人
,阿濟格嚴陣以待。待霧散時突擊
,俘獲明游擊一人
、甲械及馬二百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侍珮O酌金卮親 *** 勞
,授圍城方略。聽聞明增兵
,皇太極命揚古利率八旗巴牙喇兵的一半去增兵
。祖大壽的弟弟祖大弼逐清軍中偵騎近上前,皇太極擐甲與戰(zhàn)
,阿濟格馳至
,明軍步騎e出,阿濟格奮擊退卻明軍
,斬殺明副將一人
。皇太極把所統(tǒng)的士兵交付給阿濟格
,明監(jiān)軍道張春的四萬救兵來到
,又戰(zhàn)于大凌河,截殺明軍大半
,向北驅逐明軍有四十里
。
天聰六年(1632年),跟從大軍討伐察哈爾
,林丹汗因而逃跑
。皇太極轉移軍隊前去攻打明朝
,令阿濟格統(tǒng)率左翼及蒙古兵攻打大同
、宣府,全部繳獲明朝張家口儲藏的犒邊財物
。
天聰七年(1633年)三月
,修筑通遼堡,并帶兵駐守
。五月
,與濟爾哈朗、杜度一起迎接明降將孔有德
,抗拒明朝總兵黃龍和朝鮮的軍隊
。六月
,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
,打明朝
、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
,先打哪個
,阿濟格說先打明朝。偕同阿巴泰攻打山海關
,皇太極下旨責問他不深入進軍
,阿濟格說:“我想要在這里讓馬停歇、積蓄糧食
,唯恐各位貝勒不從啊”
。”皇太極說:“你如果堅持不走
,諸位貝勒難道要丟棄你自己離開嗎
?”。
天聰八年(1634年)
,跟從大軍討伐明朝
,與多爾袞、多鐸一起入龍門口
,攻克保全州
、靈丘。
晉封郡王
崇德元年(1636年)
,阿濟格進封為多羅武英郡王
。偕同饒余貝勒阿巴泰及揚古利討伐明朝,從雕鶚堡進入長安嶺
,逼近延慶
。越過保定到達安州,接連攻克昌平
、定興
、安肅、寶坻
、東安
、雄縣、順義
、容城
、文安諸縣,五十六戰(zhàn)全部獲勝
,擒總兵巢丕昌等
,俘獲人畜十余萬
。阿濟格又派遣都統(tǒng)譚泰等人設下伏兵,斬殺明朝遵化三屯營守將
,獲馬一百四十余匹
。皇太極下旨賜給他鞍馬一副
。退兵時
,皇太極親自前往地載門外十里迎接,見阿濟格非常辛勞
,為他落下淚
,皇太極親自倒酒慰勞阿濟格。同年十二月
,皇太極親自攻打朝鮮時
,命阿濟格守牛莊。
崇德二年(1637年)
,碩托攻打朝鮮皮島沒有攻下
,阿濟格率領所屬的部隊水陸并進攻克皮島,斬總兵沈世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侍珮O遣使褒獎慰勞他。
崇德四年(1639年)
,他跟從大軍討伐明朝
,阿濟格揚言要用紅衣大炮攻擊各臺,守衛(wèi)的明軍非常害怕
,四里屯
、張剛屯、寶林寺
、旺民屯
、于家屯、成化峪
、道爾彰諸臺都被攻下
。再回軍守衛(wèi)塔山、連山
,俘獲明軍人馬一千多個
。然后偕同阿巴泰攻打錦州、寧遠
。
崇德六年(1641年)
,偕同濟爾哈朗圍攻錦州。蒙古臺吉吳巴什等商議舉城投降,祖大壽察覺后
,攻擊蒙古兵
,阿濟格夜里登上從屬的土墻助戰(zhàn),明軍大敗
,然后把投降的蒙古兵遷到義州
。阿濟格因屢次擊敗明軍,朝廷賞賜銀四千兩
。同年三月
,洪承疇率領諸將王樸
、吳三桂等援錦州
,號稱十三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侍珮O親自探視大軍
,扎營于松山。明軍投奔塔山
,阿濟格追擊
,繳獲筆架山的糧草,又偕同多爾袞克敵四臺
,擒明將王希賢等
。明軍猶留守錦州、松山
、杏山
、高橋諸地,皇太極回盛京
,命令阿濟格偕同杜度
、多鐸等圍攻。洪承疇夜出松山偷襲清軍
,阿濟格等督眾軍環(huán)射明軍
,明軍敗退回,城門緊閉不得入
,其眾二千皆投降
。
崇德七年(1642年),阿濟格圍攻杏山
,又攻打寧遠
。吳三桂率四千人駐守塔山、高橋
,不戰(zhàn)而退
,阿濟格大敗吳三桂。
崇德八年(1643年),又同濟爾哈朗攻打寧遠
,于城北布云梯發(fā)炮
,城Φ顧后攻克;抵達前屯衛(wèi)
,攻打城西
,斬明總兵李輔明、袁尚仁等三十余員將領
,擊殺明兵四千余人
,明總兵黃色棄城后攻克。
率軍進關
順治元年(1644年)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
,封和碩英親王
,序稱“八王”。受命為靖遠大將軍
,率平西王吳三桂
、智順王尚可喜等滿、蒙
、漢軍3萬余
,自山西入陜,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湖廣
。
順治二年(1645年)俘殺大順政權的權將軍劉宗敏
、軍師宋獻策。招降明寧南侯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
、總督袁繼咸部的馬步兵10萬
,相繼占領河南、湖廣
、江西
、江南的63城。不久
,因為出師貽誤戰(zhàn)機
、謊報軍情罪降為郡王,不久就恢復復親王的爵位
。
順治五年(1648年)
,封平西將軍,出兵鎮(zhèn)壓天津
、山東曹縣一帶得抗清隊伍
。當年冬天,平定倒戈反清的大同總兵姜的叛亂
,將大同城墻毀后還師
。
順治六年(1649年)
,姜的大將劉遷進犯代州,阿濟格派遣博洛前去救援
,圍困劉遷才得以解圍
。
奪權失敗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英王阿濟格乘攝政王多爾袞病死之機
,欲謀亂奪政失敗
。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議政王大臣會議阿濟格罪
,將其幽禁
,其子勞親被革去王爵,降為貝子
。阿濟格在幽禁期間
,不僅沒有一絲收斂,反而益加狂暴無禮
,在監(jiān)房內(nèi)私藏大刀
,暗掘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