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公主是誰
寧國公主是唐肅宗李亨的次女
,也是唐朝第一位嫁給回紇可汗的和親公主
。
公元758年
,回紇葛勒可汗遣使求婚,唐肅宗因其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有功
,決定讓寧國公主遠嫁和親。但是
,寧國公主嫁給回紇可汗不久
,可汗便去世。按照當?shù)氐娘L俗
,寧國公主要殉葬
。寧國公主堅決不殉葬,并告訴他們:你們回紇就是仰慕大唐文化才求親
,這樣的風俗何須取我大唐女兒
。說罷,寧國公主拿出刀劃破自己的臉
,表示自己的誠心和決心
。之后,寧國公主返回唐朝京城
。

寧國公主不愧是大唐出來的正宗皇女
,個性自由,深受女權(quán)思想的影響
。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
,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寧國公主是誰
朱元璋的歷史經(jīng)歷
朱元璋歷史經(jīng)歷如下:
朱元璋幼時貧窮
,曾為地主放牛
。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lǐng)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
。同年,攻占集慶路
,將其改為應(yīng)天府(今江蘇南京)
。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qū)逐胡虜
,恢復中華”為口號
,舉兵北伐。
1368年初
,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稱帝
,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當年秋攻占大都
,結(jié)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蒙古貴族北逃,后晉割讓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又平定西南
、西北、東北等地
,最終統(tǒng)一中國
。
擴展資料:
朱元璋軼事典故
政治:圣諭六言、大明詔旨碑
、洪武正韻
、月餅起義(八月十五殺韃子)、五更吹號
、畏法度者最快樂
、治隆唐宋、御制大誥
、教民榜文
、新官墮落定律、逆臣錄
、無為而治
、白話圣旨、重典治國
、紅座船
、藁城人、寶源局
、宋濂誠實
、洪武大移民、夷狄腥膻
、裝傻計
美食:養(yǎng)生油
、洪武宴、開花饃
、何故四菜一湯
、歲寒三友抹尖脆、常州牛塘谷
、黃氏肚包雞
、八寶稀飯、濮陽壯饃
、得勝餅
、鳳陽釀豆腐(洪武豆腐)、費縣山楂
、南京鹽水鴨
、
文化:贈四仙
、情侶椅、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jīng)
、絕海中津
、跳竹馬、廬山詩
、朱元璋夢游西岳
、清溪流泉、朱元璋畫像
、鐵姓
、狄姓
、朱氏世德碑記
、武當歸隱
建筑:五土廟、梅大井
、皇帝井
、游武廟、六鎮(zhèn)七十二口井
、斷頭馬
、百貓坊、通天寨玉盂禪寺
、常氏先祠
、楚望臺、抹山寺
、勝棋樓
、朱元璋品蟹亭、瑞安寺
、陽山碑材
、官店、復翁堂
、明去封號碑
、青龍洞古建筑群、明功臣墓
、南京老城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紫釵奇緣河西可汗真的喜歡寧國公主嗎
紫釵奇緣河西可汗真的喜歡寧國公主。
河西要與大唐和親,楊炎掌管此事
,本來只要皇上指定一名大臣的女兒或者宗親即可
,但這次河西可汗要娶真正的公主并且看上的是寧國公主。
盧杞擔心即使寧國公主答應(yīng)下來但寧國公主風華不在怕河汗嫌棄
,如果再退了大唐顏面何存
。盧杞提議在長安花魁中找一名歌姬陪嫁
,如果河西可汗嫌棄寧國公主則陪嫁即可頂上。
在朝堂上寧國公主答應(yīng)了河西可汗的請求
,納蘭東本欲請皇上不要下旨被寧國公主制止
。楊炎讓杜意濃去參加朝廷選花魁之事告訴她如果能選上朝廷就會封她為郡主。意濃倒是很想憑這次機會當選花魁
。
慈瑞也希望小玉可以參加朝廷選花魁之事
,但小玉知道這件事沒有那么簡單也不會有這么好的事情,即使是楊炎也讓杜意濃參加
。
作品評價
劇中擴展了大唐歌舞坊的華麗盛世
,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同時,還融入了動作
、歌舞
、詩詞細節(jié)等十分豐富的元素。
除此之外
,其它與原著并沒有改變
,主題上就是個浪漫的民間傳奇愛情故事,在制作風格上將以唯美浪漫為主
,再以歌舞
、動作賦予該劇恢弘的氣勢,力求開創(chuàng)出一種嶄新風格的盛唐傳奇
。
該劇畫面唯美
、造型華麗,是一部精良制作的古裝歌舞愛情劇
。
長平公主、升平公主、平陽公主有什么事,還有哪些有名的公主
長平公主幻人間
長平公主
,令人哀憐;身世悲涼
,幻影人間
。或許史書記載常有難言之隱
;或許民間傳聞多寓美好希冀
;或許文學作品關(guān)注亂世情緣;或許國破家亡之美麗公主
,英年早逝靈魂不散
。
史書記載
,故事簡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睹魇贰妨袀鞯诰旁唬骸伴L平公主
,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
。將婚
,以寇警暫停。城陷
,帝入壽寧宮
,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
!’以劍揮斫之
,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
。越五日
,長平主復蘇
。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九死臣妾
,跼蹐高天,愿髡緇空王
,稍申罔極
。’詔不許
,命顯復尚故主
,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加。主涕泣
。逾年病卒
。賜葬廣寧門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民間傳聞
,軼事纏綿。傳說李自成義軍打開彰義門
,崇禎皇帝朱由檢登煤山
,望京城烽火徹天,徘徊良久乃歸乾清宮
。凌晨五鼓
,催皇后、貴妃自盡
,于壽寧宮斬殺愛女長平公主
,因不忍力微
,斷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悶絕于地
。后為尚衣監(jiān)何新入宮所見
,負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蹤
。再后
,或說與狀元郎周世顯諦結(jié)美好姻緣;或說皈依佛門永伴青燈尼姑庵
。
戲曲小說
,演繹紛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芯瞧叻N曲》之《帝女花》
,一對金童玉女欲結(jié)連理,下凡人間
。于亂世驚濤之中
,尋尋覓覓,至死不渝
。玉女幻影為長平公主
,金童投生為狀元郎周世顯。明朝亡國
,崇禎劍刃帝女
。公主未死,輾轉(zhuǎn)至庵堂避難
,巧遇郎君世顯
,二人重續(xù)前緣,然后雙雙殉愛而去
,飛往天界之飄渺云煙
。金庸小說之《碧血劍》,演繹長平公主村姑裝扮
,行走江湖
,相貌極美,氣質(zhì)高貴
,描寫公主國恨愛情錯綜復雜之少女情懷
;《鹿鼎記》再度描繪長平公主為獨臂神尼,白衣俠女纖塵不染
,神功蓋世浪跡江湖
。
可憐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
。
國破家亡烽煙起
,飄零淪落夢天涯
。
永泰公主死因謎
永泰公主,香魂依依
;眾說紛紜
,撲朔迷離。生于帝王之家
,唐中宗李顯之女
,武則天之孫女;喜榮華正好
,年僅妙齡十之有七
;恨無常早降,禍起蕭墻一命歸西
。生之尊貴
,葬之顯赫,死因神秘
。
一說永泰公主被武則天處死
。《新唐書·則天順圣武皇后紀》中說:大足元年“九月壬申
,殺邵王重潤及永泰郡主
、主婿武延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資治通鑒·則天順圣皇后》中說:“太后春秋高
,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
,邵王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
、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于太后
,九月壬申
,太后皆逼令自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笔窌涊d
,均為懿德太子李重潤與永泰公主,因議論武則天私生活而被其賜死
。
一說永泰公主死于難產(chǎn)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fā)掘永泰公主之墓
,墓室得《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銘》碑
。有人根據(jù)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塊骨盆碎片,復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
,經(jīng)科學測量與鑒定
,認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較之同齡女性骨盆都顯得狹小
,并結(jié)合墓志銘“珠胎毀月”句,斷定“永泰公主死于難產(chǎn)”
,而非其祖母武則天所殺害
。
一說永泰公主被武則天毒死。永泰公主墓志銘有“自蛟喪雄鍔
,鸞愁孤影
;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
。有人判斷
,“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
,說明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喪命于利刃后
,永泰公主仍孤單生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盎被鹞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柏舟空泛”,說明焚燒大槐樹之火
,即殺武延基之事
,雖然未波及公主,但她不久亦死去
。墓志銘另有“珠胎毀月
,怨十里之無香”句。 “珠胎”為懷孕
, “珠胎毀月”當是志文作者隱喻公主被武則天所毀
。因身懷有孕,不立斬或杖殺
,而緩期逼令服藥自殺
。這就是“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
,所謂永泰公主之“守寡生活”
。
皇親國戚金波粒,冷酷無常索香魂
。
尋常百姓粗茶淡
,摯愛親情享天倫。
文成公主進吐蕃
文成公主
,和親吐蕃
;雪域高原,佳話千古。西藏之歷史熠熠生輝
,拉薩之古跡脈脈傾訴
。美麗公主深情邊陲,冰山雪蓮綻放幽香
;黃河文明涓涓流向青藏高原
,雅魯藏布江水交映黃河長江。
文成公主
,和平使者
。公元7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完成吐蕃部族統(tǒng)一大業(yè)
,仰慕唐朝文化
,派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訪問
。并向唐朝求親
,唐太宗不允。吐蕃使者恐無功謊稱:唐天子將允公主嫁
,吐谷渾王求親而不決
。松贊干布因怨吐谷渾,發(fā)兵二十萬驅(qū)之
。侵唐松州
,以武求親。太宗譴侯君集將兵反擊
,松贊干布乃求和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派使者
,備黃金珍寶厚禮
,到長安去求親。太宗應(yīng)允
。翌年
,文成公主動身前往吐蕃。華夏邊疆平和寧靜
,炎黃兒女幸福安康。
文成公主
,身世不詳
。唐高祖李淵有女兒19,太宗李世民有女兒21
,除早夭者
,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獻記載
,文成公主為“唐宗室女”
,當為李姓
。按慣例。親王之女亦會有史籍注明
,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
,或許與宗親關(guān)系較遠,其父爵位不會太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蛟S“和親”事關(guān)重大,破格封之為公主
。盡管如此
,文成公主出嫁規(guī)格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
,持節(jié)送公主至吐蕃
。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
。松贊干布不疑有他
,“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
文成公主
,美名邊疆。傳說公主進藏后
,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
,命名為“惹薩”,即現(xiàn)今之大昭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撬_”藏語意為“山羊背上”。最來
,“惹薩”被譯為“邏些”
,又演變成為“拉薩”,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與“神圣之地”
。 相傳布達拉宮乃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
。“布達拉”是普陀羅之譯音
,意為菩薩居住之宮殿
。如今,西藏大昭寺與布達拉宮
,仍供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之塑像
。
文成公主離故鄉(xiāng),中原文明融邊疆。
古往吐蕃唐溝通
,今來追憶弱女芳
。
平陽公主揚威名
平陽公主,女中豪杰
;威武將兵
,旌旗獵獵。天下紛爭中原逐鹿
,馳騁疆場父兄齊名
。不讓須眉,獨樹一幟招兵馬
;數(shù)萬紅顏
,娘子軍威天下聞。君不見
,娘子雄關(guān)今尤在
,千年猶憶女將軍。
平陽公主
,豪氣干云
。唐高祖李淵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
,太穆皇后所生
。李淵父子決策起兵,公主見解非凡
,讓丈夫柴紹速往太原參與
,自己則獨立于關(guān)中組織武裝策應(yī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杜f唐書·平陽公主傳》記載:“義兵將起
,公主與紹交在長安,遣使密召之
。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
,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
,獨行恐懼后患
,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
。我一婦人
,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
。’”紅顏女子豪氣干云,胸中自有十萬兵
。
平陽公主
,巾幗將軍。隋末天下大亂
,義軍蜂起
。李淵起兵反隋后,公主乃歸鄠縣莊所
,遂散家資
,招引山中亡命,得數(shù)百人
,起兵以應(yīng)高祖
。并招降了隋朝將領(lǐng)何潘仁上萬名隊伍,攻占戶縣
、周至
、武功、始平四縣
,隊伍擴大到7萬余人
。李淵渡黃河推進長安時,公主隊伍與父回合圍攻京城
。后
,公主與兄李世民一起蕩平西北之隋王朝殘余勢力,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勛
,其軍隊女子英豪
,紀律嚴明,被稱為“娘子軍”
。
平陽公主
,紅顏精英。唐軍所向披靡
,平定關(guān)中
;高祖因公主獨有軍功,晉封“平陽公主”
,每次賞賜
,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
,平陽公主薨
。李淵打破舊制,以正式軍樂軍禮為其送葬
。按照謚法“明德有功曰‘昭’”
,謚平陽公主為“昭”
,以彰其“偉烈”。相傳
,山西陽泉娘子關(guān)故名“葦澤關(guān)”
,因公主于此駐兵而今名。娘子關(guān)南門之“宿將樓”
,桃河彼岸之“點將臺”
,綿山之“避暑樓”均為平陽公主所建。避暑樓東山坳之小水潭
,乃當年公主之洗臉盆
。
巾幗英雄膽氣豪,腰橫秋水艷翎刀
。
功成名就天下定
,女兒紅裝換戰(zhàn)袍。
大義公主屏風恨
大義公主
,身世浮萍
;生于皇家,飄流虜廷
。榮華富貴實難守
,池臺亭榭終自平。遭逢偏傷遠嫁無奈事
,經(jīng)歷國破家亡凄涼情
,目睹盛衰成敗如朝露,感懷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大義公主
,愛情不幸。本為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
,號為千金公主
。趙王喜愛文學,與庾信交往甚密
,多有唱和之作
,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詩才
。周大象二年
,身不由己,出嫁突厥沙缽略可漢
,以其青春年華
,充當維持兩國友好之工具。才貌雙全之公主
,豈無愛情
。生于皇家
,惟有犧牲,聽天由命
。
大義公主
,家庭不幸
。出嫁不久
,皇室傾崩。時周靜帝年幼
,執(zhí)掌朝政之大臣楊堅
,趁機篡權(quán),以“禪讓”形式
,取代北周
,建立隋朝。家國覆滅之時
,宗族被殺戮殆盡
。搖望故國,懷念親人
,悲痛欲絕
,孤苦伶仃。仰望蒼天
,哀嘆遭此又一重不幸
。
大義公主,情感不幸
。突厥軍事力量強大
,隋文帝楊堅出于政治利益之需要,對金公主不能不加以籠絡(luò)
,因賜姓為楊
,編入楊家宗譜,改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
。望其深明“大義”
,維護突厥與隋之友好關(guān)系。面對民族大義
,面對國恨家仇
,痛心欲絕,和睦仇敵
。情感折磨
,何其不幸。
大義公主
,死亦不幸
。大業(yè)九年隋滅陳
,隋文帝楊堅將陳后主宮中一架屏風賜與大義公主。陳之屏風
,陳之覆亡
,由此聯(lián)想北周王朝與個人之命運,大義公主寫下無限傷感之詩篇:“盛衰等朝暮
,世道若浮萍
。榮華實難守,池臺終自平
。富貴今何在
?空事寫丹青。杯酒恒無樂
,弦歌詎有聲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
。一朝睹成敗
,懷抱忽縱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隋文帝得知后
,大為惱怒。迫使突厥可汗
,殺死大義公主
。飄泊胡地多不幸,一縷香魂返故鄉(xiāng)
。
皇家公主榮華世
,命運噓嗟不幸生。
盛衰朝暮浮萍搖
,怨詩香魂恨屏風
。
解憂公主歷滄桑
解憂公主,歷經(jīng)滄桑
;和親邊陲
,名振四方。西行萬里飽艱辛
,下嫁三代烏孫王
。伊犁河畔,五十余載之風風雨雨
;莎車古城
,異國他鄉(xiāng)之恩恩怨怨。英雄之鮮血
,美人之青淚
,匯成千古青史悠遠綿長
。
解憂公主,慷慨邊疆
。烏孫公主憂郁而死
,烏孫王岑陬再向漢廷求婚。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戊之女兒解憂
,仍以公主身份嫁與岑陬
。解憂公主豐腴健美,生性爽朗
,以英姿氣慨
,若出征疆場。參與軍國大事
,堪稱運籌帷幄,于烏孫國之政治產(chǎn)生深遠之影響
。
解憂公主
,隨俗他鄉(xiāng)。岑輒為國王
,解憂為右夫人
;岑輒死,其堂弟翁歸靡即位為王
,解憂公主又嫁
,生元貴靡等三男兩女。翁歸靡死
,岑輒之子泥靡即位為王
,解憂公主再嫁泥靡,生一男鴟靡
。烏就屠襲殺泥靡
,經(jīng)過一番較量,烏孫國一分為二:解憂公主之長子元貴靡任大國王
;匈奴公主之子烏就屠任小國王
。解憂公主共生有四男二女。他們長大成人后分別做了烏孫昆莫
、莎車國王
、烏孫大將軍、龜茲王之妻子等
;孫輩與重孫輩也相繼為烏孫大昆莫
。解憂公主兒孫顯貴,被譽為烏孫國母
,威震邊疆
。
解憂公主
,經(jīng)歷滄桑。漢武帝太初年間
,解憂意氣風發(fā)踏上征途
;漢宣帝甘露初年,昔日之及笄少女
,已是黃發(fā)垂髫
。感時傷逝,蕭索蒼茫
,思念親人
,思念故鄉(xiāng)。乃上書請求回國:“年老土思
,愿得歸骸骨
,葬漢地”,情詞哀切
,漢宣帝為之動容
,乃派人迎歸。解憂公主于漢宣帝甘露51年回到長安
,此時公主年已七十
。紅顏出國,白發(fā)歸來
,于西域生活半個世紀
,經(jīng)歷四朝三嫁,受盡委屈
,可謂歷盡滄桑
。
太平若為將軍定,何許紅顏苦邊疆
。
天若有情天亦老
,解憂無奈歷滄桑。
烏孫公主悲秋歌
烏孫公主
,身世凄涼
;漢家和親,遠離家鄉(xiāng)
。千山萬水
,伶仃孤苦,漢代遠嫁之公主第一人
;琵琶聲聲
,悲歌一曲,異國凄涼之女子憶故鄉(xiāng)。感天動地之愁緒
,秋聲起
,心感傷。
烏孫公主
,漢室宗親
。西漢江都王劉建之女,本名細君
。元鼎二年
,漢武帝為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烏孫國
,烏孫王昆彌愿與漢通婚
。原為閑臣之女,忽為榮耀公主身
。武帝欽命細君和親烏孫
,并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
,此樂器便是“阮”
,亦稱 “秦琵琶”。明知胡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