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聯(lián)系方式
現(xiàn)如今
有一種現(xiàn)在聽起來很古老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叫做“書信”,每天只知道摳手機的你
,是不是非常的陌生。蔡襄《持書帖》
現(xiàn)在大家把“書信”當作一個復(fù)合詞來用
,而古代“書”和“信”是有區(qū)別的,“書”指信件;“信”指使者,即傳達信仆之人。至于“札”
、“牘”、“簡”、“帖”之稱,最初是各因書寫工具而名的。蘇軾《北游帖》
寫在術(shù)版上的稱“札”、“牘”
,寫在竹片上的稱“簡”,寫在布帛上的稱“帖”,所以書信又叫“書札”、“手札”、“尺牘”、“簡牘”、“手簡”等等。稱“帖”的如晉王載之的《快雪時啃帖》、陸機的《平復(fù)帖》等
,都是書信,后人以“貼”名之。陸機《平復(fù)帖》
中國古代郵政系統(tǒng)并不完善
,特別是戰(zhàn)爭時期,所以才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以及“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信箋穿山越嶺
,當在手中展開,也許還散發(fā)著淡淡的墨香。哪怕短短幾個字,都足以讓內(nèi)心波濤洶涌。那么在靠書信才能傳遞消息的古代,又如何才能將信件送出去呢?
飛鴿傳書
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飛鴿傳書”
。在很多影視劇中
,很多角色把需要傳遞的信息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塞進一個很小的盛放工具里面蓋好,綁在一只鴿子的腿上,再將鴿子放飛,鴿子自己就會飛到目的地。但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鏡頭
,那就是鴿子放飛之后,閃現(xiàn)出另一個身影,把鴿子攔截下來,阻止消息的傳遞。那么飛鴿傳書,真的靠譜嗎?
飛鴿傳書
,可不是任何人都用了的。首先鴿子需要特種訓(xùn)練,人們之所以會選擇鴿子,是因為鳥類原本就會認識自己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它們具備先天優(yōu)勢
,但要想要成為一只傳遞消息的信鴿,還在于訓(xùn)練,因為鴿子一般單程往家飛飛,別的地方想要寄信就不行了,受限制很大,成功率很低。再者,古代的鴿子可不便宜哦
驛站
飛鴿傳書不行
在我國古代
那時的郵驛
我國郵驛制度經(jīng)歷了春秋、漢
、唐、宋、元的各個朝代的發(fā)展,一直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xiàn)代郵政取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
,但留存的遺址、文物并不多。注意了!!!
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
、換馬的場所,是專門給皇家和官府服務(wù)的,古代平民是不能用的。宋代之前官方送的只能是公文
熟人捎帶
古代
普通百姓沒錢人只能靠熟人順路帶去,古代最常見的熟人帶信就是進京趕考的書生
這個方法非常不方便
官員捎帶
在古代,如果能夠有個做官的朋友
但是幫人帶信,如果多了的話也是一件頭痛的事
托商人寄信
古代除了官員出差
商人自然是無利不起早,如果需要他們幫忙寄信
別覺得貴
郵筒
有了傳遞消息的聯(lián)系人
古代送信那么慢
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
古人“郵筒”
“郵筒”一般來說都是竹子做的,取材方便
只不過民間很少會選擇這些材質(zhì),畢竟還是要講求實惠
現(xiàn)在的我們
但是古人如果收到幾百公里親人朋友的一封書信
如果碰到戰(zhàn)亂年代,像是杜甫那樣
古人溝通那份心全在小小的書信里面
如果我們回到古代
書信文化
書信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幾千年文化底蘊
千百年來
王徽之《新月帖》
如今手機網(wǎng)絡(luò)的普及
試著寫一封信,給你最愛的人吧!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59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他的結(jié)局會不會不一樣" rel="prev">
關(guān)羽如果跟著曹操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