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蘇軾在仕途上一直不得志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歐陽修嗎

      以史為鑒 2023-06-26 00:15:51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硖K東坡的故事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蘇東坡是個知命樂天之人,在去世之前

      ,就給弟弟蘇轍寫信
      ,讓他給自己寫墓志銘
      。1101年
      ,蘇東坡去世
      ,蘇轍按照哥哥的囑托
      ,含淚完成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死人為大

      ,不用說,墓志銘都是要揀好話來寫的

      關(guān)于哥參加科考的這個逸事

      ,蘇轍是這樣寫的:“嘉祐二年
      ,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jìn)士
      ,疾時文之詭異,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時與其事,得公《論刑賞》
      ,以示文忠。文忠驚喜
      ,以為異人
      ,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
      。子固,文忠門下士也
      ,乃置公第二。復(fù)以《春秋》對義
      ,居第一
      。殿試中乙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大家都知道,蘇東坡和蘇轍感情深厚

      ,蘇東坡的代表詞作之一《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就是寫給蘇轍的。

      另外

      ,因為手足情深,蘇東坡還發(fā)過“與君世世為兄弟
      ,再結(jié)來生未了因”的宏愿。

      這么深厚的感情

      ,是多年累積起來的

      在進(jìn)入仕途之前

      ,哥倆一起讀書
      ,一起考試,一起游玩
      ,志趣相投
      ,形影不離

      嘉祐二年的科考,蘇轍是和哥一起參加的

      。所以
      ,蘇轍所說蘇東坡參加科考的這一段逸事,真實性極高
      。后來的《名臣碑傳琬琰集》、《宋史》以及文獻(xiàn)《誠齋詩話》等都予以引用

      然而,認(rèn)真推敲

      ,蘇轍的說法還是有些可疑的
      。比如
      ,“乃置公第二。復(fù)以《春秋》對義
      ,居第一
      。殿試中乙科”這三個訊息
      ,應(yīng)該是準(zhǔn)確無誤的
      。但說哥哥蘇東坡被“置第二”是歐陽修和曾鞏的緣故
      ,就帶有猜測的成分了

      歐陽修把蘇東坡的試卷誤認(rèn)為是弟子曾鞏的

      ,這是歐陽修的內(nèi)心活動
      ,如果不是由歐陽修本人說出,其他人的說法如何做得準(zhǔn)?

      查遍歐陽修所有著作

      ,歐陽修本人均沒有說過類似的話
      ,而蘇轍寫這個《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時
      ,歐陽修已作古近三十載,他本人也不可能對蘇轍解說

      后人把這則故事當(dāng)成真事

      ,那也未嘗不可

      問題是

      ,后人還誤解了蘇轍所說的“乃置公第二”這個訊息
      ,以為蘇東坡就是該年科考的第二名
      ,即榜眼了

      還有人說

      ,要不是歐陽修搞這出烏龍
      ,蘇東坡就是該年科考的狀元了

      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

      北宋科舉考試共有發(fā)解試

      、省試和殿試三級
      。原本蘇東坡兄弟應(yīng)該先在家鄉(xiāng)眉州參加發(fā)解試,合格后再到京師開封參加省試和殿試

      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在《上張侍郎第一書》里說,“聞京師多賢士大夫

      ,故往從之游,因以舉進(jìn)士”
      。而實際原因,是這位患有嚴(yán)重“恐考癥”的父親對兒子的才學(xué)不夠自信
      ,而開封府分配到的解額比較大

      所以,嘉祐元年(1056年)

      ,蘇東坡兄弟就在父親蘇洵的帶領(lǐng)下,千里迢趕到京師
      ,通過寄應(yīng)取解的辦法在開封府參加了發(fā)解試
      ,然后于次年參加省試與殿試

      注意

      ,省試并不僅是一場考試
      ,而是分多場
      ,要不蘇轍也不會在“乃置公第二”之后再加“復(fù)以《春秋》對義
      ,居第一”這一句了。

      《文獻(xiàn)通考》載:宋朝禮部貢舉

      ,設(shè)進(jìn)士
      、九經(jīng)
      、五經(jīng)
      、開元禮
      、三史
      、三禮
      、三傳
      、學(xué)究
      、明經(jīng)
      、明法等科
      ,皆秋取解
      、冬集禮部
      、春考試
      。合格及第者,列名發(fā)榜于尚書省
      。凡進(jìn)士
      ,試詩
      、賦
      、雜文各一首,策五道
      ,帖《論語》十帖
      ,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

      這是北宋前期沿襲唐

      、五代科考制度的施行狀況。這項制度其實一直都是在調(diào)整和變化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記載:太平興國八年十二月
      ,“進(jìn)士免帖經(jīng)
      ,只試墨義二十道
      ,皆以經(jīng)中正文大義為問題
      。又增進(jìn)士及諸科各試法書墨義十道”。

      同書卷二六又載

      ,到了雍熙二年(985年)四月,又復(fù)帖經(jīng)
      ,罷律義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又記載

      ,慶歷四年(1044年)
      ,進(jìn)士考試“三場:先策
      ,次論
      ,次詩賦,通考為去取
      ,而罷帖經(jīng)、墨義
      ,士通經(jīng)術(shù)愿對大義者,試十道”

      而因慶歷新政失敗,該制度隨之取消,《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四稱:“詔科場舊條

      ,皆先朝所定
      ,宜一切無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所以

      ,嘉祐二年的省試內(nèi)容
      ,就是慶歷新政失敗后改回的舊制,即仍當(dāng)考詩
      、賦
      、策
      、論
      、帖經(jīng)
      、墨義諸內(nèi)容

      這些考試內(nèi)容是怎么設(shè)考的呢?

      《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有記載:寶元年間

      ,宋仁宗曾向龍圖閣學(xué)士李淑“訪以進(jìn)士詩
      、賦
      、策
      、論先后”
      ,李淑的建議是“先策
      ,次論,次賦
      ,次帖經(jīng)、墨義
      ,而敕有司并試四場,通較工拙
      ,毋以一場得失為去留”
      。于是
      ,宋仁宗“詔有司議
      ,稍施行焉”。

      即先考策論

      ,后考詩賦、次帖經(jīng)
      、墨義
      ,四場并試
      ,最后根據(jù)四場考試成績予以綜合評定

      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記載:蘇子瞻自在場屋

      ,筆力豪騁
      ,不能屈折于作賦
      。省試時
      ,歐陽文忠公銳意欲革文弊
      ,初未之識
      。梅圣俞做考官
      ,得其《刑賞忠厚之至論》
      ,以為似《孟子》。然中引皋陶曰“殺之三”
      ,堯曰“宥之三”,事不見所據(jù)
      ,亟以示文忠,大喜
      。往取其賦
      ,則已為他考官所落矣
      ,即擢第二。及放榜
      ,圣俞終以前所引為疑
      ,遂以問之。子瞻徐曰:“想當(dāng)然耳
      ,何必須要有出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笔ビ岽篑敚蝗艘褵o不服其雄俊

      不難看出

      ,蘇轍所說的“乃置公第二”,是指策論考試

      蘇東坡在策論考試中撰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

      ,已成古今范文
      ,自然是上乘佳作。但一開始并不是定為第一
      、第二的佳作;而是蘇東坡“不能屈折于作賦”“已為他考官所落矣”,歐陽修為了援救這一人才
      ,才“即擢第二”的。

      蘇東坡也因為這個

      ,科考結(jié)束后在致歐陽修的《謝南省主文啟五首》中表達(dá)了謝意
      ,其中有提道:“軾也,遠(yuǎn)方之鄙人
      ,家居碌碌,無所稱道
      。及來京師,久不知名
      。將治行西歸
      ,不意執(zhí)事擢在第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另外,蘇東坡又在墨義考試中“復(fù)以《春秋》對義

      ,居第一”,終于在綜合評定中拉高了成績
      ,在省試中順利過關(guān)
      ,被禮部奏名為合格進(jìn)士

      不過

      ,治平元年(1064年)
      ,司馬光曾狀稱:“所有進(jìn)士帖經(jīng)墨義,從來不曾考校
      ,顯是虛設(shè)
      ,乞更不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奔茨x考試內(nèi)容不受重視
      ,“顯是虛設(shè)”,可見蘇東坡在該科考試中位列第一對綜合評定的幫助并不大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螘嫺濉芬裁鞔_記載:嘉祐二年省試第一為李實。至于蘇東坡在省試中的名次
      ,則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
      ,具體名次
      ,已難于考索
      。則曾鞏的省試名次就更加難以考索了

      話說回來,省試的名次對任官出仕影響并不大—決定功名高低的

      ,是隨之而來的殿試

      本來宋太祖確立殿試制度以后,殿試通過與否是舉子能否登科的關(guān)鍵

      ,但嘉祐二年首開殿試不黜落先例,只在殿試中對省試名次有所升降

      這次的省試狀元是李實

      ,殿試狀元卻是章衡。

      蘇東坡殿試的名次

      ,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里說得很清楚了,是“殿試中乙科”

      《宋會要輯稿》記載:嘉祐二年甲科分為五等

      ,第一甲中,狀元章衡為將作監(jiān)丞,榜眼竇卞
      、探花羅愷并為大理評事、通判諸州;第四名鄭雍
      、第五名朱初平并為兩使幕職官;第六名以下及《九經(jīng)》及第,并為初等職官;第二甲為試銜大縣簿尉;第三
      、第四甲試銜、判司簿尉;第五甲及諸科同出身
      ,并守選

      蘇東坡兄弟同榜登科。蘇轍中第五甲

      ,賜同進(jìn)士出身
      ,不能立即授官
      ,須守選。

      蘇東坡為乙科

      ,屬第四甲
      ,賜進(jìn)士出身,無須守選
      ,可立即授官
      。但該年
      ,蘇母去世
      ,他和弟蘇轍一起回鄉(xiāng)丁憂
      ,也沒有授官

      丁憂期滿后,蘇東坡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

      ,與名列第五甲的弟弟蘇轍之官澠池縣主簿
      ,為同一級別,均為幕職州縣官之最低等“判司簿尉”
      ,也是嘉祐二年進(jìn)士第三
      、第四甲授官中的最低級別

      由此可見

      ,兄弟倆在殿試中的成績并不理想

      但是

      ,在蘇東坡兄弟居鄉(xiāng)丁憂期間,嘉祐三年(1058年)
      ,朝廷下詔:“自今制科入第三等
      ,與進(jìn)士第一(狀元),除大理評事
      、簽書兩使幕職官;代還,升通判;再任滿
      ,試館職。制科入第四等
      ,與進(jìn)士第二
      、第三,除兩使幕職官;代還
      ,改次等京官。制科入第五等
      ,與進(jìn)士第四、第五
      ,除試銜知縣;代還
      ,遷兩使職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兄弟倆因此沒有赴任,而積極備考制科考試

      。嘉祐六年八月,驚艷時刻到來
      。蘇東坡哥倆同時爆發(fā)
      ,蘇東坡成績?nèi)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為北宋舉行制科以來繼景祐時吳育之后的最高成績
      ,因此授官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取得京朝官身份;弟蘇轍成績?nèi)氲谒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除秘書郎、商州軍事推官?/p>

      上面的詔書說了

      ,制舉入三等,即依照進(jìn)士第一(狀元)的待遇授官
      。實際上,兩宋三百余年
      ,舉行過二十二次制舉御試
      ,制舉共分五等
      ,一、二等為虛設(shè)
      ,只有四十多人入等。入三等的
      ,只有吳育
      、蘇軾、范百祿
      、孔文仲四人。

      可以說

      ,蘇東坡的榮耀,比狀元還高若干倍
      。尤其難得的是
      ,弟蘇轍也入四等,兄弟同科
      ,前所未有!

      據(jù)說,宋仁宗讀了東坡兄弟的制舉進(jìn)策后

      ,欣然作色
      ,對高皇后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可惜的是,蘇東坡后來并未得任相

      ,堪稱千古憾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68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以前常用來當(dāng)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xì)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有無數(shù)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
      ,在這大地上譜寫著自己的豐功偉績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jìn)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宋之蔡京
      ,明之嚴(yán)嵩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解答
      。秦朝的滅亡
      ,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其中任何一個人如果做了其他的事情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jìn)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