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征高句麗為什么會失敗
,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因為具備農耕與游牧雙重特性的高句麗對中原王朝威脅極大
高句麗在漢武帝時期本是中國的一個郡縣
。公元前37年
,高句麗在綸升骨城建國
,便開始了擴張之旅,先后滅亡了西晉的樂浪郡和帶方郡
,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qū)
,與朝鮮半島的百濟、新羅兩個國家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
,公元427年
,高句麗占領的百濟首都漢城,這意味著在朝鮮半島
,高句麗的國勢已經極為強大
。

高句麗這個國家經濟兼具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兩種特性,所以為國家的軍事力量提供兩種優(yōu)勢
,即可筑城攻防
,又能騎射機動,進可攻退可守
,雙重加持下的高句麗作戰(zhàn)能力很強
。與突厥這種馬背上的國家相比,高句麗的國家組織更穩(wěn)定
,外交策略也非常靈活
,可以利用中原的分裂與統(tǒng)一來實現(xiàn)政治目的。當中原王朝統(tǒng)一穩(wěn)定時
,高句麗便表面俯首稱臣
,主動納貢,雖稱藩附
,誠節(jié)未盡
,與中原王朝開展貿易,學習先進文化知識
,提高文明生產力
,暗中積蓄力量。一旦中原王朝內亂時
,便趁機爭奪遼西地區(qū)
。至六世紀,高句麗已奪取了漢代的遼東
、玄冤
、樂浪
、帶方四郡土地,疆域面積東西二千里
,南北千余里
,成為朝鮮半島的霸主,大有吞并百濟
、新羅
,統(tǒng)一朝鮮半島之勢。
遭遇過突厥的八次入侵的李世民對待威脅十分警惕
,臥榻之下
,豈容他人酣睡?況且酣睡的是一只隨時可以噬人的猛虎。對于高句麗這種表面虛與委蛇
,暗中謀求地區(qū)霸權的國家
,唐太宗早就有心鏟除,但是擔心沒有必勝的把握
,所以一直推遲
,貞觀之治后,東突厥被消滅
,唐朝國力強盛
,四夷皆服,出征高句麗的條件已經完備
。貞觀十七年
,新羅遣使述說百濟攻占其余城,并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命高句麗停止爭戰(zhàn)
,遭到蓋蘇文拒絕,發(fā)動政變的蓋蘇文
,北交靺鞨,南聯(lián)百濟
,深交倭國
,隱然有西抗唐朝之志,唐太宗決定東征高句麗
。高句麗使用三條縱深防線進行防守反擊
,以空間換時間
在貞觀五年(631年),高麗王建武修建了一條千里長城
,從扶余城起
,向西南方向至海為止。在長城周邊依山筑有遼東城
、白巖城
、銀城、高句麗城、蓋牟城
、沙卑城等
。這些堅固的城池與長城坐落在沃土遼東平原上,千山山脈山麓旁邊
,構成了高句麗的第一條堅固防線
。
在鴨綠江與千山山脈之間,有一城叫丸都
,是鴨綠江上游重鎮(zhèn)
,與石城、熊山城
、大行城構成第二道防線
,第二條防線與第一條防線之間是千山山脈,讓進攻軍隊運輸補給非常困難
。
第三防線是鴨綠江
。
三條防線層層遞進,可以有效消耗來犯之敵的有生力量
,再加上遼東秋天雨季
,遼河泛濫,導致遼澤數(shù)百里
,對于善于陸戰(zhàn)的唐軍產生極大阻礙
。冬季冰天雪地,士兵無法承受嚴寒
,一旦唐軍攻城遲滯
,很容易陷入糧盡、兵疲
、天寒的窘況
,而高句麗占有天時地利,便能伺機反攻
。高句麗是一塊韌性十足的牛皮糖
,唐太宗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受挫
征討宣言上,對外以“蓋蘇文殺主虐民”為由
,來雪高麗君父之恥
。對內則宣傳隋殤帝征高麗的過失,遼東乃中國之地
,必須收復
,要報中國子弟之仇。在造勢上
,非常高明
,既能在政治上孤立蓋蘇文
,又能激勵己方士氣,師出有名
,才能無往不利
。
征募天下驍勇善戰(zhàn)之兵組成精銳之師,出征的將士都是自愿而行
,這就不存在畏縮之心
,士氣高昂。積極建造攻城器械
,唐太宗親加損益
,取其便宜。為了防止出現(xiàn)隋朝征高句麗時楊玄感之亂
,唐太宗進行嚴密軍事部署
,命仆射房玄齡坐鎮(zhèn)長安,允許自主行事
。特進蕭瑀留守洛陽
,太子監(jiān)國,高士廉為太子太傅輔之
。北方國防
,為防止薛延陀背后騷擾,命東突厥阿史那思摩與宋州都督宋思明與勝州
、夏州進行防守
。
唐太宗出征高句麗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唐軍在陸路上
,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與江夏王李道宗率軍出柳城
,直逼遼東。海路上
,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率江淮
、嶺南、三峽地區(qū)四萬人
,及戰(zhàn)船五百艘從山東萊州出發(fā)
,橫渡黃海,進擊高麗國首都平壤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從洛陽出發(fā),御駕親征
。
在戰(zhàn)事前期
,唐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
。李世勣明面上稱通過懷遠鎮(zhèn)
,實際走通定
,暗渡遼河,然后進攻玄菟(沈陽)
,李道宗率數(shù)千精兵進攻新城(撫順)
,張儉率蠻夷部隊過遼河進攻建安城(蓋州)。新城
、玄菟被攻克后
,李世勣與李宗道合兵于四月攻陷蓋牟城。張亮率艦隊橫渡渤海
,拿下卑沙城(大連)
。五月,李世民大軍過遼河
,在馬首山駐扎
,親率精兵增援李世勣,攻打十二天
,打下了遼東城
。六月二十日,李世民大軍抵達安市城
。高句麗高延壽
、高惠真率十五萬大軍支援安市城。僅僅三天
,唐軍就將高句麗援軍擊潰
。
安市城沒有了支援,似乎被攻陷只是時間問題
,但在這里
,唐軍遇到了一位極其出色的守城大將,楊萬春
,他率領安市城軍民進行了極其頑強的防守
。唐軍在安市城東南方建造土山,用來攻城
,日夜不停的施工
,土山的山頂距離城墻只有幾丈遠,無法預料的是
,土山居然崩塌了
,壓塌了城墻,高句麗軍隊幾百人沖出缺口
,搶下了土山
,據險而守,唐軍幾個月的努力完全做了白工
,土山成為敵人的天塹
。此時已經過了兩個多月
,遼左的嚴寒天氣來得很早,河水已經開始結冰
,唐軍的糧草也消耗殆盡
,無奈下,九月十八日
,李世民下令班師回返
,唐軍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失敗了。穩(wěn)扎穩(wěn)打讓唐軍貽誤戰(zhàn)機
,海陸鉗擊之法進行的并不徹底
在戰(zhàn)術上
,看似唐軍穩(wěn)扎穩(wěn)打的進攻完美無缺,似乎只是運氣差一些
,最后關頭功虧一簣
,倘若安市城被攻陷,高句麗必然敗如山倒
,然而唐軍久困于城下
,兵勢已疲,加上嚴寒與糧草不足
,無法再支撐唐軍進行持久消耗戰(zhàn)
,天時地利均不占優(yōu),只能退兵
。實際上
,李世民御駕親征反而讓軍隊束手束腳,穩(wěn)扎穩(wěn)打更是貽誤戰(zhàn)機
,戰(zhàn)術上再成功
,一旦戰(zhàn)略失誤便滿盤皆輸。
高延壽率大軍支援安市城時
,李道宗曾請命:高麗傾國以拒王師
,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
,覆其根本
,則數(shù)十萬之眾,可以不戰(zhàn)而降
。但是太宗不應
,把心思放在擊潰高句麗大軍上。唐軍雖然大獲全勝
,但卻犧牲了寶貴的進攻時間
,更消磨了士兵的戰(zhàn)力,為糧盡、兵疲
、天寒埋下伏筆。高延壽大軍敗后
,高麗國大駭
,黃城、銀城自拔遁去
,遼東以南數(shù)百里無人煙
,倘若唐軍直奔平壤,萬事皆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上В铺谑冀K猛攻安市城
,至九月不能克
。在久攻安市城不得法時,投降的高延壽
、高惠真獻出寶貴一策:安市人顧惜其家
,人自為戰(zhàn),未易猝拔
,今奴以高麗十余萬眾望旗沮潰
,國人破膽,烏骨城耨薩老耄
,不能堅守
,移兵臨之,朝至夕克
。其馀當?shù)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必望風奔潰,然后收其資糧
,鼓行而前
,平壤必不守矣。
最了解敵人的人必然是敵人自己
,高延壽
、高惠真的計策絕對是誅心之計,句句切中要害
。對此計
,群臣也十分贊同,認為此時張亮大軍已拿下卑沙城
,召之與唐太宗合兵力拔烏骨城
,渡鴨綠江,直驅平壤
。唐太宗本是同意的
,但長孫無忌卻提出否定
。他的理由是:天子親征,異于諸將
,不可乘危徼幸
,今建安、新城之虜
,眾猶十萬
,若向烏骨,皆躡吾后
,不如先破安市
,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
,此萬全之策也
。太宗從之。
唐太宗的這一決定
,徹底失去了勝利果實
。唐太宗回朝后,與李靖談論此事
,問道:吾以天下之眾困于小夷
,何也?李靖曰:此道宗所解。唐太宗又問李道宗
,道宗陳述了當時提出的乘虛取平壤的計劃
,唐太宗悵然道:當時匆匆,吾不記也
。正如胡三省所言:太宗之定天下
,多以出奇取取,獨遼東之役
,欲以萬全制敵
,所以無功。而唐太宗不敢懸?guī)熒钊氲纳顚釉蚴牵簱膰鴥葟碗s形勢
,恐戰(zhàn)敗遼東
,出現(xiàn)隋殤之禍,御駕親征成為掣肘
。
唐太宗的起初的策略是陸路大軍牽制高句麗主力
,海上大軍作為奇兵直擊平壤。但真正執(zhí)行時
,張亮卻先拿下卑沙城
,再南下建安。如果認為卑沙城是進攻平壤的橋頭堡,實在太過牽強
,從地域距離上
,卑沙離平壤太過遙遠,反而離安市很近
,所以
,最快與陸路唐軍會師才是張亮行軍的目的。雖然這樣可以促進正面戰(zhàn)場的推進
,但也讓高句麗沒有了后顧之憂,可以集中兵力在遼東阻擊唐軍
,尤其邱忠孝率領的分遣舟師只是耀兵于鴨綠江水
,并沒有攔住高延壽大軍。最后
,海擊平壤變得虎頭蛇尾
,而陸路作為進攻的主力方向,卻被安市阻擋
,戰(zhàn)略的失誤讓唐太宗無奈而返
。唐太宗調整策略,海陸襲擾破壞戰(zhàn)消耗高句麗國力
雖然初征高句麗失敗了
,但也有一定的戰(zhàn)果
,唐軍攻陷蓋牟、玄菟
、遼東
、白巖、卑沙等十余城
,取得了遼河以東至千山山脈西北之地
,裹挾高麗人口七萬多人遷往內地,殺高麗大軍四萬余人
,對高句麗的國力給與了重創(chuàng)
。然而,高句麗蓋蘇文因唐軍退兵
,越加狂妄
,呈遞的奏章中,措辭詭誕
,而且對唐史頗為不敬
,更是屢次進攻新羅。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一年
,決定再次征討高句麗
,這次唐軍的策略非常高明,用騷擾戰(zhàn)來消磨高句麗的國力,依舊是海陸鉗擊
,雙面開花
。貞觀二十一年朝議: 今若數(shù)遣偏師,更迭擾其疆場
,使彼疲于奔命
,釋耒入堡,數(shù)年之間
,千里蕭條
,則人心自離,鴨綠之北
,可不戰(zhàn)而取矣
。太宗從之。
三月
,以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
,發(fā)兵萬余人,乘樓船自萊州泛海而入
。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
,將兵三千人,率營州都督府兵
,自新城道入
。牛進達進入高麗后,百余戰(zhàn)無不捷
,更是拿下石城
,進至積利城,這已經到了平壤境內
。李世勣渡過遼河
,對各城開始了破壞戰(zhàn),擊破其兵
,焚其羅郭
。(羅郭指的是外城)
襲擾破壞戰(zhàn)的效果十分明顯,當年的十二月
,高麗王派其子高任武來到大唐謝罪
。唐太宗已讓戰(zhàn)爭機器開動起來,豈能輕易停下
,雖然接受謝罪
,但征討沒有停止。早在貞觀二十一年九月
,唐太宗命江南刺史王波利征調江南十二州的人力建造大船數(shù)百艘
,以備東征之用
。二十二年正月,薛萬徹率兵三萬從萊州泛海
,三月到達鴨綠江
,進擊泊灼,萬徹擊潰萬余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杜f唐書》:高麗遣將高文率烏骨、安地諸城兵三萬余人來援
,分置兩陣
。萬徹分軍以當之,鋒刃才接而賊大潰
。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
,薛萬徹還軍,高句麗被唐軍多次襲擾
,已經出現(xiàn)頹勢。在此時
,新羅使臣向唐太宗求救
,百濟攻陷數(shù)十城,借天兵翦除兇惡
,太宗許以出師
。唐太宗打算一鼓作氣,發(fā)兵三十萬
,將高麗與百濟一舉滅之
。雄心勃勃的唐太宗要造大船,可以運兵運糧
,海上作戰(zhàn)
。
遣右領左右府長史強偉于劍南道伐木造舟艦,艦大者或長百尺
,其廣半之
,沿江而下,自巫峽抵江
、揚
,東出海趨萊州。
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倘若多給唐太宗幾年生命
,也許歷史就會被改寫,可惜
,在翌年春
,太宗疾
,至五月而崩,東征之役停止
。
一樁事業(yè)的成功
,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雖然唐太宗東征高句麗沒有成功
,但他已經將雷區(qū)踏了一遍
,積累出寶貴的經驗,為后人提供了可行之法
,跨海作戰(zhàn)成為制勝關鍵
。唐太宗不斷地調整戰(zhàn)略,在海陸襲擾戰(zhàn)中
,通過實戰(zhàn)練兵
,為后代留下一支可海戰(zhàn)可陸戰(zhàn)的“海軍陸戰(zhàn)隊”,《冊府元龜》記載:遣慣習滄波
,能以少擊眾者而配隸焉
。唐太宗在劍南道建大船,為海運糧草打下基礎
,保證軍隊在海上持續(xù)作戰(zhàn)的能力
,這一切的準備都為唐高宗跨海平百濟打下堅實基礎。唐高宗跨海平百濟
,水陸征高麗
,總章元年徹底平定高句麗,唐朝用了二十五年時間完成了最艱巨的對外戰(zhàn)爭
百濟國在646年終止了對大唐的朝貢
,與高句麗
、倭國組成聯(lián)盟,將新羅與大唐分離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