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他是李秀成的養(yǎng)子,揭秘李容發(fā)最后結(jié)局如何

    以史為鑒 2023-06-26 09:11:29

    他是李秀成的養(yǎng)子
    ,揭秘李容發(fā)最后結(jié)局如何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李容發(fā)

    ,探索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1851年1月

    ,金田起義爆發(fā)
    ,為便于開展軍事行動
    ,太平天國實行“分營”制度,按照性別
    、年齡
    、特長等將軍民編入各營。例如
    ,成年男子入“男營”
    ,成年女性入“女營”;夫妻、母子
    、兄弟姐妹等
    ,平時不能私底下會面,只能一周見一次
    。當然
    ,洪、楊
    、蕭
    、馮、韋
    、石
    、秦、胡等“首義八王”除外
    ,他們可以過正常家庭生活

    “分營”制度下,未成年男子被編入“牌尾”

    ,充當“童子軍”
    。他們平時糾察間諜、運送糧草物資
    、下鄉(xiāng)征糧
    ,關(guān)鍵時刻要當“敢死隊”,執(zhí)行諸如突擊
    、斷后等軍事任務(wù)
    。太平天國運動14年,“童子軍”及其出來的將領(lǐng):戰(zhàn)斗力
    、戰(zhàn)斗意志一流
    ,無一人向清朝投降。

    01

    、李秀成養(yǎng)子,二殿下李容發(fā)

    李容發(fā)

    ,湖南人
    ,忠王李秀成養(yǎng)子,編入“童子軍”戰(zhàn)斗序列
    。1854年初
    ,李容發(fā)親率十余位“童子軍”進入深山,捉拿清朝間諜張繼庚
    ,受到東王楊秀清表揚
    。1860年,追隨李秀成東征蘇常
    ,充當先鋒大將
    ,勇猛無敵。1863年1月
    ,渡過江北
    ,攻克運漕鎮(zhèn),為“進北攻南”之戰(zhàn)開好局
    。1864年5月
    ,天京危在旦夕,李容發(fā)沒有觀望
    ,而是進入城中協(xié)助李秀成
    ,頑強抗擊湘軍。

    天京陷落后

    ,李容發(fā)掩護幼天王突圍
    ,去湖州匯合堵王黃文金,準備去關(guān)中發(fā)展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李世賢、汪海洋早已南下廣東
    、福建
    ,沒有在江西接應(yīng),幼天王軍隊戰(zhàn)敗
    。此時
    ,李容發(fā)成了俘虜,卻拒絕投降
    。幸運的是
    ,俘虜李容發(fā)的是陳寶箴(國學(xué)大師陳寅恪爺爺),為人比較開明;陳寶箴不但放了李容發(fā)
    ,還將自己一位婢女許配給他
    ,算是人生贏家了。

    02

    、首王千歲
    ,范汝增

    范汝增,廣東惠陽人

    ,早年參加金田起義
    ,編入“童子軍”戰(zhàn)斗序列,年僅11歲
    。天京事變后
    ,洪秀全大量提拔年輕將領(lǐng),范汝增就是其中之一
    。1861年
    ,范汝增追隨侍王李世賢東征浙江,攻克寧波
    ,奪取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凇幉ㄔ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太平天國就可以直接與歐美聯(lián)系
    ,購買先進武器裝備。

    此時

    ,清朝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換取列強出兵鎮(zhèn)壓太平軍。英法兩國公使直接照會范汝增:限期3天撤出寧波
    ,否則不利于雙邊關(guān)系
    ,赤裸裸地威脅。范汝增不理會,復(fù)函:領(lǐng)土只能武力爭取
    ,豈能拱手相讓
    ,拒絕撤出寧波。

    太平軍拒絕撤退

    ,英法公開出兵參戰(zhàn)
    ,范汝增奮起反擊,殺傷干涉軍千余人
    。后來
    ,因李世賢另有軍務(wù)安排,范汝增撤出寧波
    。1864年7月
    ,天京陷落,范汝增獨自游過長江
    ,匯合賴文光
    ,繼續(xù)抗清。1867年
    ,范汝增在山東戰(zhàn)死

    03、慕王千歲

    ,譚紹光

    譚紹光,廣西象州人

    ,參加金田起義
    ,編入“童子軍”戰(zhàn)斗序列,時年16歲
    。對于慕王譚紹光
    ,相信很多人都比較了解,其“熱點話題”有三
    。迎娶第一位女狀元傅善祥
    ,還娶了李秀成女兒,絕對是人生贏家;三次征討上海
    ,大戰(zhàn)“洋槍隊”
    、英軍、法軍
    ,堅決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堅守蘇州
    ,拒絕投降被殺,首級作為“投名狀”

    1863年11月

    ,明知蘇州守不住,譚紹光還是拒絕李秀成建議,表示要與城池共存亡
    ,不會撤出蘇州
    。此時,郜永寬
    、汪安鈞等8大將投降傾向非常明顯
    ,譚紹光內(nèi)外交困,但毫不畏懼
    。8大將脅迫他投降
    ,譚紹光斥責(zé)他們,結(jié)果被刺殺身亡

    當然

    ,郜永寬等8大將也很慘,李鴻章無法兌現(xiàn)“諾言”
    ,只好下令處死8人
    ,順帶屠殺城內(nèi)4萬放下武器的太平軍,此為“蘇州殺降”事件

    04

    、偕王千歲,譚體元

    譚體元

    ,廣西象州人
    ,與譚紹光是老鄉(xiāng),編入“童子軍”戰(zhàn)斗序列
    。1860年7月
    ,石達開屢戰(zhàn)屢敗,威望跌落至谷底
    ,譚體元加入“北上軍團”
    ,拋棄翼王,途徑江西時匯入李秀成軍團
    ,參與東征蘇常軍事行動
    ,憑戰(zhàn)功封偕王。

    1866年1月

    ,叛徒丁太洋出賣軍情
    ,康王汪海洋沖鋒陷陣時被槍彈擊中頭部,陣亡沙場
    ,譚體元成為嘉應(yīng)州主帥
    。2月,譚體元組織部隊撤出嘉應(yīng)州
    ,并親自斷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В淹近S十四出賣撤退路線
    ,譚體元遭到湘軍截殺
    ,部隊損失慘重。

    戰(zhàn)斗中

    ,譚體元身受重傷
    ,為避免被俘虜,他縱馬跳下山崖
    。但是
    ,譚體元沒死,而是摔斷了腿
    ,于是進入山林躲避追捕
    。一個月后,譚體元認為清軍已經(jīng)撤退
    ,于是爬出山林
    ,準備去買藥。誰知
    ,路途遇到太平軍叛將黃少春
    ,遭逮捕,送往廣州
    。左宗棠佩服他是條漢子
    ,建議他投降,但被拒絕
    ,受凌遲處死

    05、英王千歲

    ,陳玉成

    陳玉成,廣西藤縣人

    ,與李秀成是老鄉(xiāng)
    ,后成為太平天國頂梁柱。英王陳玉成
    ,“童子軍”首領(lǐng)
    ,也是最杰出的年輕將領(lǐng),戰(zhàn)斗力
    、戰(zhàn)斗意志沒得說
    。1858年,22歲陳玉成圍著湘軍第一悍將李續(xù)賓吊打
    ,全殲湘軍老兵6000余人
    ,這是太平天國軍興以來
    ,單次殲滅湘軍數(shù)量最多的戰(zhàn)役。

    1862年5月

    ,陳玉成輕信苗沛霖
    ,中計被擒拿,送到清朝欽差大臣勝保處
    。勝保
    ,名字有個“勝”字,卻基本沒打贏過
    ,打仗都是輸為主
    。陳玉成多次與勝保交戰(zhàn),都是追著他吊打一頓
    ,成就感十足
    。但是,勝保卻有一個優(yōu)點——喜歡招降
    ,“養(yǎng)寇自重”

    所以,無論陳玉成如何“羞辱”

    ,說自己軍事能力怎樣差
    ,勝保都沒生氣。陳玉成說完
    ,勝保直言:投降否
    ,保你高官厚祿。陳玉成回答:“大丈夫死則死耳
    ,何饒舌也”
    ,拒絕投降清朝,后受凌遲處死
    ,年僅26歲

    從上述可知,太平天國“童子軍”:戰(zhàn)斗力

    、戰(zhàn)斗意志都一流
    ,不會輕易妥協(xié),更不會投降清朝
    。那么
    ,為何“童子軍”這么厲害呢?各位說說,歡迎留言分享

    太平天國著名的戰(zhàn)役

    湖口之戰(zhàn)

    1855年(清咸豐五年)1月至2月

    ,在太平軍西征中,太平軍于江西湖口大敗湘軍水師的江湖進攻作戰(zhàn)


    1854年12月初
    ,曾國藩督率湘軍突破太平軍鄂東田家鎮(zhèn)
    、半壁山防線后,乘勝東攻九江
    。逾月未能得手
    ,遂移師轉(zhuǎn)攻梅家洲、湖口兩地
    ,企圖先占九江外圍要點
    ,憑水師優(yōu)勢摧毀鄱陽湖內(nèi)太平軍水營,孤立九江
    。湖口位于鄱陽湖入長江口之東岸
    ,其對岸是梅家洲,再西25公里為九江城
    。時太平軍檢點林啟容守九江
    ,冬官正丞相羅大綱守梅家洲,主持西征戰(zhàn)事的翼王石達開親駐湖口
    ,坐鎮(zhèn)指揮
    。1855年1月3日,湘軍水師進泊鄱陽湖口
    、八里江等處
    。羅大綱鑒于湘軍水師優(yōu)勢,難以力勝
    ,乃于8日夜
    ,出小船百余只,三五一聯(lián)
    ,縱火下放
    ,兩岸布兵千余人吶喊助威,并兼放火箭火球
    ,對其施行火攻
    。后常以類似戰(zhàn)法對敵襲擾,使其夜不安枕
    。太平軍還在鄱陽湖口設(shè)置木簰數(shù)座
    ,嚴密封鎖。23日
    ,擊退進攻梅家洲的湘軍陸師,但設(shè)于鄱陽湖口的木簰被湘軍水師焚毀
    。為阻止湘軍水師攻入湖內(nèi)
    ,太平軍當夜用大船載以沙石,鑿沉堵塞航道
    ,僅在靠西岸處留一隘口
    ,攔以篾纜
    。29日,湘軍水師營官蕭捷三等率120余只輕便戰(zhàn)船乘陸師攻梅家洲之際沖入湖內(nèi)
    ,直達大姑塘以上
    。石達開等把握戰(zhàn)機,將隘口堵塞
    。湘軍水師被分割成外江和內(nèi)湖兩處
    ,在外江者均為長龍快蟹等笨重戰(zhàn)船,運棹不靈
    ,難以獨立作戰(zhàn)
    。當晚,石達開派小劃數(shù)十只沖入湘軍水師大營
    ,焚湘軍船40余只
    ,其余敗退九江。2月2日
    ,羅大綱率軍渡江占九江對岸之小池口
    。11日夜,太平軍從九江
    、小池口以輕舟百余只復(fù)攻泊于江中的湘軍水師
    ,焚毀大量船只,曾國藩座船亦被奪獲
    。曾國藩投江自殺
    ,被左右救起,狼狽逃往陸營
    。湘軍東攻一路獲勝
    ,尤賴水師優(yōu)勢。

    點評:太平軍湖口大捷
    ,粉碎了曾國藩奪取九江
    、直搗金陵的企圖,扭轉(zhuǎn)了西征戰(zhàn)場上的被動態(tài)勢
    ,成為西征作戰(zhàn)的又一個轉(zhuǎn)折點
    。西征軍自湘潭戰(zhàn)敗后,棄岳州
    ,失武漢
    ,節(jié)節(jié)退卻,一直退到九江
    、湖口
    ,形勢十分不利。但另一方面
    ,由于湘軍的進攻
    ,迫使太平軍縮短戰(zhàn)線
    ,集中起兵力,消除了前段時間戰(zhàn)線過長
    ,兵力分散的弱點
    。加上石達開親臨前線,加強了領(lǐng)導(dǎo)
    ,為反敗為勝準備了必要的前提
    。湘軍方面雖然節(jié)節(jié)勝利,卻預(yù)伏著失敗的因素:由于擄獲甚多
    ,斗志漸弱
    ;由于屢獲勝仗,驕傲輕敵
    ;由于長驅(qū)直進
    ,離后方供應(yīng)基地越來越遠,運輸補給日益困難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石達開等堅守要點以疲憊敵人,并利用有利地形
    ,抓住有利時機
    ,機智果斷地分割湘軍水師,進而立即主動出擊
    ,取得了重創(chuàng)湘軍水師的重大勝利
    ,使整個西征戰(zhàn)場上的形勢為之一變。

    江寧之戰(zhàn)

    1853年(清咸豐三年)3月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
    ,太平軍攻占江蘇江寧(今南京)的作戰(zhàn)。是年1月
    ,太平軍攻克武漢三鎮(zhèn)(參見武漢之戰(zhàn))后
    ,經(jīng)短期休整,洪秀全
    、楊秀清等率號稱50萬之眾(兵力約10余萬)
    ,于2月9日放棄武漢,沿江東下
    ,水陸并進
    ,直趨江寧。清廷妄圖將太平軍殲滅于長江中游地區(qū)
    ,調(diào)兵遣將
    ,分兵南北東三路防堵,并接連任命三位欽差大臣指揮作戰(zhàn)。東路沿江一線
    ,欽差大臣、兩江總督陸建瀛統(tǒng)兵5000于九江一帶設(shè)防
    。15日
    ,太平軍水軍前鋒于鄂東廣濟縣老鼠峽江面大敗其江防軍。陸建瀛聞敗
    ,棄軍逃回江寧
    ,沿江防兵紛紛潰散。太平軍長驅(qū)直進
    ,18日占九江
    ,24日攻破安徽省城安慶,殺巡撫蔣文慶
    ,繳獲大批軍需物資
    。26日至3月7日,又連克安徽池州(今貴池)
    、銅陵
    、蕪湖、太平府(今當涂)及和州(今和縣)
    。8日
    ,陸路大隊抵達江寧西南善橋一帶。9日
    ,水軍前鋒亦至
    ,分泊大勝關(guān)至草鞋峽一帶江面。12日
    ,水陸大隊趕到
    ,分兵占領(lǐng)浦口,完成對江寧的包圍
    。時江寧清軍旗兵綠營共5000余人
    ,另有臨時募集的壯勇1萬人。陸建瀛在太平軍到達前
    ,將城外兵勇悉撤入城
    ,企圖固守。清廷獲悉江寧被圍
    ,急令欽差大臣向榮
    、琦善率南北兩路清軍兼程赴援。太平軍選定城北儀風(fēng)門為突破口
    ,采用穴地攻城法
    ,埋設(shè)火藥于該門之下。同時制云梯數(shù)百,分攻各門
    ,迷惑清軍
    。19日拂曉,炸塌儀風(fēng)門附近城墻2丈余
    ,數(shù)百名將士沖入城內(nèi)
    ,然后分兵兩路,一往鼓樓
    ,一循金川門
    、神策門,經(jīng)成賢街直指小營
    ,殺陸建瀛于黃家塘
    。后遭滿洲旗兵的兇猛反擊,力戰(zhàn)不勝
    ,被迫退出
    。此時,防守南城的清軍聞北城已破
    ,總督被殺
    ,不戰(zhàn)而潰。太平軍數(shù)千人在林鳳祥
    、賴漢英率領(lǐng)下
    ,乘夜緣梯登城,打開聚寶門(今中華門)
    、水西門
    、漢西門。次日黎明
    ,太平軍大隊攻入城內(nèi)
    ,直奔城東南旗兵聚守之滿城(明代內(nèi)城)。江寧將軍祥厚及副都統(tǒng)霍隆武率旗兵及滿人拼死頑抗
    ,太平軍英勇奮戰(zhàn)
    ,終將滿城攻破,斬殺祥厚等
    ,全殲守軍
    ,江寧全城遂為太平軍占領(lǐng)。29日
    ,天王洪秀全入城
    ,改江寧為天京,定為都城
    ,從而建立起與清王朝對峙的太平天國農(nóng)民革命政權(quán)


    天京保衛(wèi)戰(zhàn)

    太平天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太平軍為抗擊湘軍圍攻天京(今南京)而進行的防御作戰(zhàn)。

    太平軍安慶保衛(wèi)戰(zhàn)失敗后
    ,兩江總督曾國藩吸取江南大營兩次被擊潰的教訓(xùn)
    ,提出了欲拔本根,先剪枝葉(曾國藩《遵旨統(tǒng)籌全局折》)的方略
    ,從東西兩個方向?qū)μ炀嵤┒嗦废蛐倪M擊
    。1862年(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 清同治元年)3月下旬,湘軍水陸師2萬余人從安慶沿江東進
    ,5月底直抵天京城下,布政使曾國荃率陸營扎于城南雨花臺一線
    ,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師進抵護城河口
    。署江蘇巡撫李鴻章則率淮軍6500人于4、5月間分批船運上海
    ,勾結(jié)英
    、法侵略軍與常勝軍阻擋太平軍進攻上海,并作西攻蘇州
    、無錫
    、常州的準備
    。浙江巡撫左宗棠率軍萬余由江西入浙
    ,步步東逼。天京已處于湘
    、淮軍的戰(zhàn)略包圍之中


    此時
    ,英王陳玉成已于安徽壽州(今壽縣)被苗沛霖誘執(zhí)后殉難。因湘軍威脅天京
    ,天王洪秀全急令在上海前線督戰(zhàn)的忠王李秀成回師救援
    。李秀成于6月22日在蘇州召集緊急軍事會議,商討回救天京之策
    。其時湘軍攻勢正盛
    ,李秀成提出避敵銳氣,待其久圍不下
    、斗志減弱之時再行決戰(zhàn)的方針
    ,并派其弟李明成率兵一部,押解糧餉回天京
    ,以加強防御力量
    ,穩(wěn)定人心。7月
    ,太平軍在皖南寧國(今宣州)
    、廣德一帶作戰(zhàn)失利,干王洪仁玕、輔王楊輔清即率2萬官兵撤至江寧
    、淳化
    ,回援天京。洪秀全見天京情況日緊
    ,催令李秀成立即全師回救
    。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蘇州召開高級軍事會議
    ,決定調(diào)兵遣將
    ,救援天京。除留譚紹光守蘇州外
    ,從9月14日起
    ,統(tǒng)率十三王約20萬大軍自蘇州等地陸續(xù)啟程,于東壩集結(jié)
    ,部署于東至方山
    、西至板橋地域,連營數(shù)百
    ,對湘軍雨花臺大營形成反包圍態(tài)勢


    10月13日,雨花臺大戰(zhàn)揭開序幕
    。李秀成親率大軍輪番猛攻湘軍曾國荃大營及駐扎在大勝關(guān)一帶的曾貞干部
    ,企圖一鼓而下。湘軍則采取以逸待勞
    、縮營自保之策
    ,憑借深溝高墻 ,固守不出
    ,待太平軍迫近
    ,才發(fā)槍炮射擊。太平軍連日束草填壕
    ,槍炮連施
    ,均無進展。23日
    ,李世賢率軍3萬
    ,從浙江衢州趕至天京南郊,協(xié)同李秀成大軍并力攻擊湘軍大營
    。湘軍則收縮戰(zhàn)線
    ,調(diào)曾貞干部4000人來大營加強防御。11月3日
    ,太平軍又一次發(fā)起強大攻勢
    ,轟塌湘軍大營兩處營墻
    ,先鋒隊從缺口沖入,湘軍拼死堵?liá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jīng)五六次反復(fù)爭奪
    ,仍未能突入湘軍大營。李秀成意在以優(yōu)勢兵力速戰(zhàn)速決
    ,然久攻不下
    ,士氣受挫,加之軍糧不繼
    ,冬季將臨
    ,乃于26日下令撤圍。李世賢部退駐秣陵
    、東壩
    ,李秀成率軍由東路進入天京。洪秀全見解圍未果
    ,又定下進北攻南計劃 ,責(zé)令李秀成率軍北渡長江
    ,繞過安慶
    ,進軍湖北,以調(diào)動湘軍分兵回援
    ,緩解京圍


    12月1日,章王林紹璋以及郜永寬
    、李容發(fā)等率首批數(shù)萬太平軍自天京出發(fā)經(jīng)九別洲
    ,于中旬先后占安徽含山、巢縣(今巢湖市)
    、和州(今和縣)
    ,等待后隊。1863年2月27日
    ,李秀成等率大軍數(shù)萬人渡江北上
    ,先后攻取浦口(今屬南京)、江浦
    ,恢復(fù)了隔江通道
    ,于3月底抵巢縣,向先頭部隊靠攏
    ,擬從無為西進
    。曾國藩識破企圖,令曾國荃堅守大營
    ,不為所動
    ,繼續(xù)圍困南京
    ,另抽援軍入皖阻擊。此時
    ,在皖南游動的太平軍劉官芳
    、古隆賢、黃文金等部也奉命西進以為策應(yīng)
    ,因進攻不力
    ,湘軍得以向皖北不斷增調(diào)兵力。4月19日
    ,李秀成率部自巢縣西進
    ,連遭湘軍阻擊,攻廬江
    、舒城均未得手
    ,5月11日抵六安,連日攻城不下
    ,遂于19日撤圍東返
    ,渡江時又遭湘軍水師攔擊,死傷甚眾
    ,僅1.5萬余官兵返回天京
    。進北攻南非但沒有調(diào)動湘軍 ,反而損兵折將
    ,貽誤了半年時間
    。至此,湘軍已控制長江北岸
    ,進一步收縮對南京的包圍圈
    ,并相繼進占南京周圍的上方門、高橋門
    、雙橋門
    、七橋甕、江東橋等據(jù)點
    ,以及外圍的東壩
    、秣陵、湖熟
    、淳化等要地
    ,天京城南百里之內(nèi)已無太平軍蹤跡。湘軍大營從雨花臺移駐孝陵衛(wèi)
    ,天京只有太平
    、神策兩門尚可與外地聯(lián)系。

    12月4日
    ,蘇州城陷
    。20日
    ,李秀成自丹陽前線返回天京,向洪秀全面稟軍情
    ,并提出讓城別走(《李秀成自述》)
    ,放棄天京,另作他圖
    。這一合理建議遭洪秀全斷然拒絕
    ,從而喪失了突圍的最后機會。李秀成無奈
    ,只好抱定與天京共存亡的決心
    ,部署死守。1864年2月28日
    ,湘軍攻占了紫金山西峰天保城
    ,3月2日進至太平、神策門外
    ,完成對天京的合圍
    。4月起,湘軍在朝陽
    、神策
    、金川各門外開挖地道十余處,守城太平軍趕筑月城
    ,為第二道防線
    。6月1日
    ,洪秀全在病愁交迫中逝世
    ,李秀成等擁幼主洪天貴福繼位。7月3日
    ,湘軍攻占位于太平門東側(cè)紫金山西麓龍脖子的地保城
    ,太平軍失去護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湘軍隨即構(gòu)筑炮臺數(shù)十
    ,晝夜對城內(nèi)轟擊
    ,以掩護部隊在龍脖子附近趕挖地道。19日
    ,擔(dān)任主攻的湘軍朱洪章
    、劉連捷、蕭孚泗等部集結(jié)太平門外
    。中午
    ,地道火藥轟發(fā),城墻被炸塌十余丈
    ,主攻部隊紛紛冒死從缺口沖入城內(nèi)
    ,分路直沖天王府以及神策
    、儀鳳、通濟
    、朝陽
    、洪武、聚寶各城門
    ,位于城西南的湘軍陳撥部則攻取水西門
    、旱西門。至傍晚
    ,天京各城門均陷
    ,城內(nèi)太平軍與湘軍展開巷戰(zhàn),或戰(zhàn)死
    ,或自焚
    。當晚,李秀成帶幼天王等從太平門缺口突圍
    ,后被沖散
    ,相繼被俘殉難。天京的陷落
    ,標志著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


    太平天國自安慶失陷后,戰(zhàn)略上已陷于被動
    。但這時各地尚有數(shù)十萬大軍
    ,洪秀全若能接受李秀成建議,讓出天京
    ,從內(nèi)線轉(zhuǎn)到外線作戰(zhàn)
    ,變被動為主動,重振軍旅
    ,仍有可為
    。洪秀全固執(zhí)己見,終致喪失扭轉(zhuǎn)戰(zhàn)局的最后機會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80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
    ,清之和珅”,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