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昭儀為什么會拒絕當(dāng)皇后真相是什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yuǎn)流長
,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宇文昭儀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熟悉唐朝歷史的人都知道
,大唐朝第一位正式的皇后
,就是李世民的老婆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
。在此之前,雖然李世民的母親和奶奶
、曾祖母都有皇后的名分
,但是都是追封的。李淵是大唐開國皇帝
,他只追封了李世民的生母竇氏為太穆皇后
。李淵稱帝之后只有一個追封的亡妻皇后,沒有立正式的皇后,這不是由于李淵癡情懷念亡妻竇氏
,而是他想立宇文昭儀為皇后
,但是宇文氏死活都不肯接受皇后的冊封。此事典出國家級正史《舊唐書》語:"宇文昭儀
,隋左武衛(wèi)大將軍述之女也
。早有寵于高祖
,高祖初即位
,便欲立為皇后
,固辭不受。"
皇后真相是什么.png)
宇文昭儀出身世家大族
,她的娘家是關(guān)隴貴族集團(tuán)的宇文世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逄蒲萘x》里面有個虛構(gòu)的第二條好漢,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
,就是她傳說中的侄兒。宇文成都在歷史上查無此人
,正史上的宇文昭儀,既沒有侄兒宇文成都
,也沒有侄兒宇文重慶
,但是她是如假包換的宇文化及的親妹妹
。隋煬帝南巡江都的時候,宇文昭儀的三個哥哥宇文化及
、宇文智及
、宇文士及都隨駕巡游。宇文昭儀作為一個未出閣的閨女
,只能留在長安的家里面。 李淵太原起兵
,打進(jìn)長安城之后
,宇文昭儀作為世家大族的女兒
,被李淵納入宮中
。李淵登基稱帝之后
,就想立宇文昭儀為皇后。
這個時候的宇文昭儀
,處境非常尷尬
。他的哥哥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在江都發(fā)動兵變,殺了隋煬帝
。在古代,弒君之罪
,是最大的罪。李淵剛打進(jìn)長安的時候
,還立了一個傀儡皇帝隋恭帝
,還裝模作樣遙尊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宇文化及殺了隋煬帝之后
,被天下的諸侯群起而攻之
。李密
、竇建德等割據(jù)勢力
,只要有機(jī)會,就打著正義的旗號攻打宇文化及
。
李淵也不例外
,他也派了弟弟李神通攻打宇文化及。李淵一方面派兵攻打宇文化及
,一方面想立宇文昭儀為皇后
。這件事情
,讓宇文昭儀騎虎難下。她一旦接受皇后的冊封
,李淵就是在打大舅子
,李淵就被動了。宇文昭儀思前想后
,還是一再推辭皇后的冊封,最后終于推掉了
,錯過了成為大唐開國皇后的機(jī)會
。
唐高宗李淵有幾個孩子,分別叫什么
,封號是什么?
高祖李淵一共二十二個兒子
舊唐書有記載的太穆皇后生隱太子建成及太宗
、衛(wèi)王玄霸、巢王元吉
,萬貴妃生楚
王智云
,尹德妃生酆王元亨,莫嬪生荊王元景
,孫嬪生漢王元昌
,宇文昭儀生韓王元嘉
、魯王靈夔,崔嬪生鄧王元裕
,楊嬪生江王元祥
,小楊嬪生舒王元名
,郭婕妤生徐王元禮
,劉婕妤生道王元慶,楊美人生虢王鳳
,張美人生霍王元軌
,張寶林生鄭王元懿,柳寶林生滕王元嬰
,王才人生彭王元則
,魯才人生密王元曉,張氏生周王元方
。
太子建成
、齊王元吉和唐太宗李世民就不用說了,其他人的實際主要是這樣的
衛(wèi)王玄霸,高祖第三子也
。李淵當(dāng)皇帝之前就死了
。武德元年
,追贈衛(wèi)王
,是李元霸的原型
。
楚王智云
,高祖第五子
,李淵起義的時候,留在河?xùn)|
,被隋朝的官吏抓了
,送到長安,為陰世師所害
,當(dāng)時只有14歲
荊王元景
,高祖第六子,高宗永徽四年
,坐與房遺愛謀反賜死
。后來平反。
漢王元昌
,高祖第七子
,貞觀年間與太子承乾勾結(jié),圖謀不軌
,事發(fā)后太宗乃賜元昌自盡于家
,妻子籍沒
,國除
酆王元亨
,高祖第八子,唐太宗對他蠻好的
,貞觀年間病死
周王元方
,高祖第九子
,貞觀三年病死
徐王元禮
,高祖第十子
,唐高宗咸亨三年病死
,死后陪葬獻(xiàn)陵
,這位死得比較慘
,他生病的時候
,兒子李茂看上了老爹的姬妾趙氏
,乘著老爹生病就逼趙氏私通
,做
老子的知道后罵了兒子兩句,兒子就把老子的藥給停了
,老子一命嗚呼。
韓王元嘉
,高祖第十一子
,他的母親宇文昭儀,是隋左武衛(wèi)大將軍述之女
,本來李淵想立她當(dāng)皇后的
,宇文昭儀比較看得清時事,就推辭了
。他是李淵登基后生的孩子中最寵愛的
。武則天臨朝時,因為與其子通州刺史
、黃公撰及越王貞父子謀起兵反對武后
,失敗被殺
。諸王子中,他與瑯邪王沖為一時之秀
彭王元則
,高祖第十二子
,聲譽(yù)是比較好的
,永徽二年病死
鄭王元懿
,高祖第十三子
,高宗咸亨四年病死
霍王元軌
,高祖第十四子
,跟魏征關(guān)系很好
,還娶了他的女兒做王妃
。高宗對他很信任。武后臨朝
,因為與越王貞連謀起兵的罪名
,被殺
虢王鳳
,高祖第十五子
,上元元年死的
,52歲算是還長命的,陪葬獻(xiàn)陵
。后來他的孫子邕為嗣虢王
,娶了中宗韋皇后的妹妹,因此很受寵幸。韋皇后被李隆基株殺后
,他親自殺了妻子來請罪
,很被當(dāng)時的人看不起
道王元慶,高祖第十六子
,作滑州刺史時
,政績很好。麟德元年薨
,贈司徒、益州都督
,陪葬獻(xiàn)陵
鄧王元裕
,高祖第十七子,與典簽(詩人)盧照鄰為布衣之交
。麟德二年薨
,贈司徒、益州大都督
,陪葬獻(xiàn)陵
舒王元名
,高祖第十八子,十分高傲
,名性高潔
,永昌年間,和兒子亶一起被丘神績所陷害
,被殺。神龍年間平反
魯王靈夔,高祖第十九子,精通音律。武后臨朝,與兄元嘉子黃公撰結(jié)謀
,欲起兵應(yīng)接越王貞父子
,事泄
,配流振州,自縊而死
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
,生性貪財暴虐,而且非常胖
,又瞎了一個眼睛
。跟兄弟們都非常不合。永隆元年薨
,贈司徒
、并州大都督,陪葬獻(xiàn)陵
密王元曉
,高祖第二十一子
,沒什么特別的事跡。上元三年薨
,贈司徒
、揚(yáng)州督,陪葬獻(xiàn)陵
滕王元嬰
,高祖第二十二子
,很是驕縱逸游
,高宗曾經(jīng)專門下詔書責(zé)備他
。他還是經(jīng)常觸犯法規(guī)
,被處罰了好多次
。滕王閣就是他造的。文明元年薨
,贈司徒
、冀州都督,陪葬獻(xiàn)陵
女
長沙公主
襄陽公主
平陽昭公主
高密公主
長慶公主
長沙公主(萬春公主)
房陵公主
九江公主
廬陵公主
南昌公主
安平公主
淮南公主
真定公主
衡陽公主
丹陽公主
臨海公主
館陶公主
安定公主
常樂公主
唐朝皇帝李世民兄弟幾個,他排行老幾
李世民一共有兄弟21人(李建成
、李玄霸
、李元吉
、李智云、李元景
、李元昌、李元亨
、李元方
、李元禮
、李元嘉
、李元則、李元懿
、李元軌
、李鳳、李元慶
、李元裕
、李元名
、李靈夔
、李元祥
、李元曉
、李元嬰
。)
,李世民排行老二
。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
,生于武功之別館(今陜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
,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戰(zhàn)略家
、軍事家
、詩人
。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
,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
,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
、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
。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
,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
擴(kuò)展資料: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dāng)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大內(nèi)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
,直到唐朝建立
。
唐高祖李淵即位后
,李建成為太子
,常駐宮內(nèi)處理事務(wù)
,為文官集團(tuán)代表
。李世民為秦王
,繼續(xù)率領(lǐng)武將集團(tuán)帶兵出征
,功勞也最大
。
太子自知戰(zhàn)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
,心有忌憚
,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lián)合
,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
;同時李世民集團(tuán)亦不服太子
,雙方持續(xù)明爭暗斗
。
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
,李建成集團(tuán)逐步占上風(fēng)
,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
,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
,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jù)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
,并繼承皇帝位
,是為唐太宗
,年號貞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歷史上李元吉的妻子和唐太宗的楊淑妃是同一個人么?
這位隋唐電視劇中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蜅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實為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舊唐書》只在《李恪傳》中提及過一句“恪母
,隋煬帝女也”
,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
,然而連生母為誰
、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
。楊妃沒有公主封號
,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
,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
。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并不得寵
,只是一名普通后宮
。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華
,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
,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
,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的身份與眾不同
。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
,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
同時根據(jù)岑仲勉先生的統(tǒng)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
,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
,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zhǔn)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
,理應(yīng)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
,陪伴在隋煬帝身側(cè)遠(yuǎn)離長安才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聦崊s恰恰相反
,依據(jù)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yīng)當(dāng)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
,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
,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
,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
,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
,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
;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
,結(jié)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guān)系的前朝公主的話
,怎么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
,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
。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
,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
,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dāng)當(dāng),而給親王做妾
,最多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
更何況根據(jù)楊廣死于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于同年五月登基為帝
,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
,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
,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了
,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
,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fā)
,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jī)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自古成王敗寇
,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
。想想秦滅六國后
,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
,辭樓下殿
,輦來于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后陳后主的幾個親妹妹
,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
,宣華夫人按例沒入了隋掖庭,還有一個被賞給了賀若弼
;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
,在金朝過的卻是什么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過是戰(zhàn)利品一樣的存在
。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
。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
。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
,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四妃之一,死后才能被追封為貴妃
。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
,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
。還有一位鄭賢妃
,應(yīng)當(dāng)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所以很有可能楊妃生前并無妃位
,死后才被追封為“妃”
,提升了品級。
楊妃于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
,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
,而武德8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
,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
。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
,史書或墓志銘都有記載
,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
,雖然一直以來由于電視劇的宣傳
,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
,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
,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
,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
首先根據(jù)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
,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
,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后還是被魏征力諫勸止
。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yǎng)
,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后,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xù)留在身邊
,這便導(dǎo)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
、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
,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
?但家國事殊
,須出作藩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梢娮屩T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
,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
,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
,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
。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
,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jìn)武德殿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yǎng)
,絕口不提之藩的事
,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fā)到封地上去
。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
,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
,欲遺汝珍玩
,恐益驕奢”這么一句
,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
。誡者
,告誡
、警告之意
,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
。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么訴說離別后的思念之情的
,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
,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jié)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
,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
。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
,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
最后,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
,甚至有人聲稱
,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么會要立他為太子?那么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唐太宗為什么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過了大半年的時間
,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
,一直養(yǎng)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jīng)過什么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qiáng)大有力
,擔(dān)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
,畢竟“國賴長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
,而當(dāng)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
,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
,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
,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
,好斂財
,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
,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jì)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
、李簡
、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jì)太小
。在這樣的情況下
,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
,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
,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
,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xù)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
,唐太宗已經(jīng)別無選擇
。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并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
,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
。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
,那么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jī)會的
,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
,不是姓長孫的
。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tǒng)而言
,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
。在根本沒有實權(quán)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
?此時的魏征固然已死
,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quán)
,怎么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quán)又無兵權(quán)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
,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
,再不濟(jì)也要找?guī)讉€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dāng)初要立李治一樣
,“與長孫無忌
、房玄齡
、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
,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后就此立刻作罷
。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
,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
,然后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fēng),長孫無忌反對
,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
。更不要說什么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
,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長孫無忌
,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
,李承乾
、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
,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dān)心
,因為當(dāng)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
、晉王皆不存
;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杜f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
,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
,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
,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
,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
,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
,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后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直到貞觀十七年年底諸位皇子回京過年時
,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
,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xiàn)的想法。
至于說什么李恪遠(yuǎn)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
,自然不會有人愿意保舉他做太子
。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樣并不重要
,關(guān)鍵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態(tài)度如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纯蠢钪尉湍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
,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
;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qiáng)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
同時
,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qiáng)對他處理政務(wù)能力的培養(yǎng)
,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
,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么一提
,被否決后既不見有過失落后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么內(nèi)疚之情
,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沒過兩天
,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
,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
,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后。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后
,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
,甚至“心不樂,悲歌”
,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
,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誅殺戚姬母子,當(dāng)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hù)措施
,反而被唐太宗嚴(yán)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jì)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
,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
!”雖然有人認(rèn)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hù)”李恪,要他小心謹(jǐn)慎一些
,但李恪作為親王
,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jǐn)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dá)到保護(hù)李恪的目的
。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
,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jīng)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
;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
、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
。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
、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
,又為什么沒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
?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
至于李恪不能當(dāng)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tǒng)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
,李恪的兩朝血統(tǒng)并不是什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
,比如后趙石虎的太子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