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還處于五代十國時
,它就已經興起,而且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特別是耶律阿保機在公元916年仿效漢人稱帝建國后
,成為了中原的心腹之患。

,卻被迫改名換姓遠走他鄉(xiāng).png" />
只不過
,耶律阿保機在位僅僅十年就突然去世,讓契丹前進的步伐稍稍放緩
。此時
,契丹陷入了皇位的爭奪。
按理來說
,耶律阿保機稱帝時就已經將嫡長子耶律倍立為太子
。而且,阿保機自稱為“天皇帝”
,他的妻子述律平被尊為“地皇后”
,耶律倍則被封為“人皇王”。按照“天
、地
、人”的格局,無論如何耶律倍也是皇位的不二人選
。更何況
,在當年耶律倍還就封為東丹國王,有實力又有地盤
,帝位應該是板上釘釘的
。
然而,耶律倍接到父親喪報趕回上京時
,卻發(fā)現情況很不對勁
。因為除了皇后述律平之外,自己的弟弟耶律德光也已經回到上京。要知道
,耶律倍雖然立下戰(zhàn)功
,但卻不如耶律德光的貢獻大。這其實并不是他的錯
,他是被當作國君培養(yǎng)
,而耶律德光一向都是作為領軍大將。這樣的格局
,就如同當年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樣
。
盡管耶律德光是軍中元帥,但耶律倍更加名正言順
,關鍵的態(tài)度還在于皇后述律平
。本來是基本平衡的天平,那一頭加上述律平這個重量級砝碼
,局勢就會完全倒向另外一頭。
遺憾的是
,述律平偏袒了耶律德光
。耶律倍是述律平所生,按理來說親媽不會坑自己
。然而
,偏偏耶律德光也是述律平所生。那么
,手心手背都是肉
,為什么述律平處事如此不公呢?
從后來的情況下看,有人認為述律平對這兩個兒子都沒有太多感情
,她喜歡的是三兒子耶律李胡
,并希望三兒子當皇帝。但是耶律李胡的威望太低
,述律平只能將這盆水攪渾
,先破壞太子的傳位制度,以后再為耶律李胡謀求皇位
。
當然
,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看,普遍認為耶律倍受到漢文化影響太深
,而述律平與耶律德光都屬于守舊派
,更維護“草原本位主義”。所以
,述律平做出選擇
,讓耶律德光當上契丹之主。
為了服眾,述律平還導演了一場假惺惺的投票選舉
。她事先做足了功課
,然后讓大臣們自己決定選擇耶律倍還是耶律德光。她讓大臣們選誰
,就去牽執(zhí)誰的鞍轡吧
。事實證明,這樣的選舉最不靠譜
,大臣們畏懼述律平的淫威
,爭前恐后到耶律德光那邊排隊。耶律倍是個聰明人
,看到大勢已去
,也不再強求,乖乖地表示愿意奉弟弟為主
,讓出了屬于自己的帝位
。
歷史已經多次告訴我們,帝王家的權力斗爭
,絕對不會如此輕描淡寫地結束
。耶律倍雖然認輸,但總是耶律德光的心腹大患
,尤其是他依然擔任東丹國主
,完全有能力造成政局不穩(wěn)。因此
,耶律德光繼位后和自己的母親述律平一起
,想法設法削弱東丹國的實力,對耶律倍也是百般提防
。
這樣的生活
,普通百姓尚且無法忍受,更何況是曾經養(yǎng)尊處優(yōu)
,高高在上的耶律倍
。更為嚴重的是,熟讀漢史的耶律倍清楚
,除非自己死掉
,否則是永遠化解不了兄弟的隔閡,而帝王家從來就不缺乏血淋淋的斗爭
。
契丹的內部變化
,馬上就引起了中原漢人的注意。當時后唐明宗李嗣源洞悉一切
,馬上邀請耶律倍前來
。已經走投無路的耶律倍接受了策反
,帶著嬌妻美妾和大量的珍貴藏書文物,投奔了后唐
。李嗣源熱情接待了耶律倍
,不僅賜給他高官厚祿,還賜姓東丹慕華
,后來干脆賜以國姓
,讓耶律倍叫做李贊華。
其實要讓小玨說
,這是三全其美的解決之道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終于可以高枕無憂了,畢竟背負叛國罪名出逃的耶律倍永遠不可能回來爭奪帝位了
。李嗣源成功地瓦解策反工作
,也為自己的政治能力加分。即便是耶律倍
,接受了兩次改名的屈辱
,這總比在國內提心吊膽強得多。
然而
,耶律倍卻夠倒霉的
。他到了后唐三年之后,后唐內部也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明宗李嗣源病死,其子李從珂繼位不到半年
,就被李嗣源的樣子李從珂殺害
。受到石敬瑭的邀請,耶律德光率軍攻打后唐
,走投無路的李從珂決定縱火自殺
。
這本來和耶律倍沒啥關系,但李從珂死前邀請耶律倍同焚
。耶律倍當然不肯
,李從珂便派人殺死了耶律倍。此時
,離耶律倍來到后唐
,也不過區(qū)區(qū)六年而已。
《燕云臺》背后,耶律阿保機死后的皇位大混戰(zhàn)
文/青禾
公元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東征渤海的歸途中病逝
。在他老婆述律平的操縱下
,原本指定的皇太子耶律倍未能如愿繼位
,反而是二兒子耶律德光當了皇帝。耶律德光死后
,三兒子耶律李胡也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參與到皇位爭奪戰(zhàn)中
。
最近熱播的唐嫣的新劇《燕云臺》,里面總是提到“太祖系三支”
,指的就是耶律倍
、耶律德光、耶律李胡這三支
。
于是
,
阿保機死后的40多年間,皇位在耶律倍、耶律德光這兩支中兜兜轉轉
,直到他的重孫,大遼的第五位皇帝
,景宗耶律賢繼位 后
,皇位的傳承才算是在耶律倍一系中穩(wěn)定下來,嫡長子繼承制基本確立
。
今天
,我們就一起來看下,耶律阿保機之后的幾位皇帝
,都是如何在腥風血雨的皇位爭奪戰(zhàn)中
,成功上位的?
916年
,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其他七部
,定年號“神冊”,正式建立契丹國
。他和皇后述律平的長子耶律倍
,順理成章地被封為皇太子。
926年
,耶律阿保機征服渤海國后
,改渤海國為東丹,相當于一個半獨立的政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侍右杀侗环鉃闁|丹王,管理東丹事務
。而且
,耶律倍還被賜予天子冠服,授“人皇王”的尊號
。
阿保機自己的尊號是“天皇帝”
,述律平是“地皇后”
。稱耶律倍為“人皇王”,其實就是取“天
、地
、人”的典故,確定了這位皇太子的崇高地位
。
可惜沒多久
,阿保機在返程的途中病逝了。按理說
,
此時應該由皇太子耶律倍繼位 ,沒想到,老媽述律平卻以攝政太后身份
,臨朝稱制一年多
。
這位述律平,史稱應天太后
,早年間支持阿保機平定叛亂
、統(tǒng)一各部,并多次為阿保機出謀劃策
,是個厲害人物
。
述律平不喜歡尊崇漢家文化、重“文治”的大兒子耶律倍
,一心想讓二兒子耶律德光繼位
。為此,她攝政后先是以雷霆手段鏟除異己
,震懾群臣
,留下了“斷腕太后”的傳說。之后
,又假模假樣地導演了一出“公推”的戲碼。
她讓兩個兒子騎著馬立于賬前
,然后對眾大臣說: “ 二子吾皆愛之
,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zhí)其轡
。 ”
我這兩個兒子都很優(yōu)秀
,我都好喜愛呀,不知道該立誰當皇帝
,要不你們來選吧
,你們認為誰適合做皇帝就執(zhí)誰的馬轡。
耶律倍是遼太祖親立的皇太子
,并且加封“人皇王”尊號
,繼位不是順理成章的嘛
?現在述律平讓大家選,這不是擺明了想立二兒子嗎
?群臣懾于述律平的威勢
,大多數人都迎合她,去執(zhí)了耶律德光的馬轡
。
耶律倍本來以為皇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沒想到煮熟的鴨子卻要飛了,但自己又沒有力量與老媽抗衡
,只能 “與群臣請于太后而讓位焉”
,主動把皇位讓給了耶律德光,也就是后來的遼太宗
。
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二十年
,也是在他的手上,石敬瑭獻燕云十六州給大遼
。947年
,耶律德光在南征后晉的歸途中病死了。
陪伴他南征的宗室中 ,地位最高
、親緣關系最近的,是他的大侄子耶律阮
,也就是被他搶了皇位的耶律倍的兒子
。
耶律阮從身份上說,是被迫退位讓賢的“人皇王”的長子
,資格是很充分的
。而且耶律阮本人也聰明寬容,很得人心
。于是
,幾位宗室重臣在遼太宗的靈柩前,擁立耶律阮為皇帝
。
當耶律阮的老祖母
,強勢的述律太后得知此事時,非常生氣
。
她一直想讓自己的三兒子李胡繼位,此前已命遼太宗封李胡為皇太弟,沒想到卻被自己的大孫子先下手為強了。 述律平先是命李胡率兵攻打耶律阮
,李胡在泰德全兵敗后,述律奶奶親自上陣
,在潢河石橋(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南)阻擊耶律阮
,還押著群臣的家屬做人質
,雙方隔岸對峙,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
幸虧孟父房宗室重臣耶律屋質
,周旋于兩軍之中,百般地斡旋勸和
,最后才達成了橫渡之約
,述律后與李胡被迫承認耶律阮的皇位。
在這場叔侄爭奪戰(zhàn)中
,李胡雖有強勢老媽述律太后的支持
,最終卻還是失利了。
一則
,是李胡本人性情殘暴
,不得人心。二則
,耶律阿保機在907年被契丹八部推舉為可汗后
,就有了要用漢法將選舉可汗的制度改為世襲制度的念頭。后來統(tǒng)一各部落建立契丹國
,立耶律倍為“皇太子”
,顯然就是效仿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
嫡長子繼承制的核心就是其穩(wěn)定性
,盡量保證皇位在一支一系中傳承
。其后因為述律太后強勢干預,才由嫡次子耶律德光繼位
。如今
,述律太后竟又要憑個人喜好,將皇位改易到第三支
,本身就是不太占理的
,自然得不到宗室貴族的支持。
然而
,好不容易上位的遼世宗耶律阮
,皇帝當了不到五年,卻在一場叛亂中殞命
。
公元951年,耶律阮應北漢新帝劉崇的請求
,率領本部人馬南下
,準備幫助他攻打后周。九月
,到達了歸化州的祥古山
,晚上駐宿在火神淀
。就在耶律阮酒酣之際,他的堂叔耶律察割
,卻在悄悄醞釀著一場政變
。
察割的父親是遼太祖的第五弟安端,兩年前就曾試圖謀逆
,可惜還沒行動就被發(fā)現了
。耶律察割非常狡猾,他主動向耶律阮揭露父親的罪行
,痛哭流涕
,騙得了耶律阮的信任,因而沒有受到父親的牽連
。
耶律察割表面上很乖覺
,私底下卻在密謀篡奪皇位,這回正好讓他抓住了機會
。在火神淀行宮
,耶律察割帶兵殺掉了耶律阮以及蕭太后、蕭皇后
、甄妃等人
,自立為帝。
可惜
,耶律察割弒君篡位
,名不正言不順,搶到皇位還沒焐熱
,就被耶律屋質和耶律璟等人撥亂反正趕下了臺
。最終收割勝利果實的,成功繼位的——是耶律璟
。
而耶律璟正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子
,于是,皇位就這么顛來倒去
,又從人皇王一系轉到了遼太宗一系
。
不像自己父祖那樣英明神武,耶律璟是個暴虐的皇帝
。到了統(tǒng)治后期
,他日夜顛倒,白天睡覺
,晚上通宵飲酒
,朝政荒廢地一塌糊涂,還被起了個諢名叫“睡王”。
耶律璟對待自己的近侍
,更是極為殘忍
,動不動就濫刑濫殺,搞得身邊的人都人心惶惶
,不曉得什么時候屠刀就落在了自己頭上
。
耶律璟在位的 應歷 十九年(969年)二月,他到懷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打獵
,宿在黑山下的行宮里
。耶律璟白天打獵很高興,晚上照例喝得大醉
,
不甘心坐以待斃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廚子)辛古等六人,趁著送食物的時候,竟然聯手殺了耶律璟,這位“睡王”就這樣一命嗚呼。
《遼史》記載耶律璟“ 體氣卑弱
,惡見婦人 ”,所以沒有子女
,一直把他的侄子
,遼世宗的兒子耶律賢養(yǎng)在身邊,視為自己的繼承人
。此前就曾對耶律賢說:“ 吾兒已成人
,可付國政。 ”
于是穆宗死后
,耶律賢率飛龍使女里
、侍中蕭思溫、南院樞密使高勛帶領騎兵千人
,飛奔趕到黑山
,同月就在大臣們的擁戴下,即皇帝位
,也就是后來的遼景宗
。
耶律賢這個人也很有意思。四歲的時候遭遇火神淀察割之亂
,御廚尚食(官名)劉解里用氈子把他包起來
,藏在堆積的柴草中,小家伙才撿回了一條命
,后來被穆宗收養(yǎng)在永興宮
。
耶律賢看到穆宗天天的酗酒怠政
,很不滿,私下議論時事時
,言語之中常常帶著諷刺,大臣耶律賢適聽到后趕忙制止他
,耶律賢也心領神會
,此后再也不說這種話了。
所以說耶律賢能夠成功上位
,除了名分上很正之外
,也是因為他本人具有比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小小年紀就很懂得察言觀色
、收斂鋒芒
,才能一直討得自己叔叔的喜愛和信任;并且為人寬和
,很懂得收攏人心
,這才在先帝意外死亡的關鍵時刻,贏得各方勢力的支持
,平穩(wěn)地接過皇位
。
而景宗即位后,政治上層對叛亂宗室采取寬容政策
,外交上緩和與南邊的關系
,內政上清吏治、寬刑法
、用賢才
。
皇權的穩(wěn)定有利于專心發(fā)展內政,而 社會 經濟的發(fā)展也有利于上層的平穩(wěn)過渡
。
此后
,皇位一直在耶律倍一系中傳承,并且在景宗
、圣宗父子兩代
,大遼由動蕩走向穩(wěn)定再走向全面繁榮,遼景宗也被稱為“中興之主”
。
參考資料:
古代皇帝為什么大多數都青睞重用自己的舅舅,而不喜歡重用自己的叔叔呢
?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卻不重用叔叔,主要是舅舅們比叔叔可靠得多。
在封建社會時期
,有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
,就是歷朝歷代的皇帝們,一般都喜歡重用自己的舅舅
,對他們委以重任
,授以高官,從而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著名的外戚集團
。
其中在兩漢時期
,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比如像漢文帝母親薄太后一家
,而到了東漢時
,作為外戚的舅舅們,更是成為當時朝堂上的主要角色
。
但與之相反的是
,皇帝們在重用舅舅,大力扶持外家的同時
,對于自己的叔叔們
,卻相當不感冒,不僅很少重用他們
,反而動不動就對其進行打壓
,甚至有機會還往死里整。
為什么古代的皇帝們會重用外家的舅舅 ,卻不重用在血脈上更親近的叔叔呢
?實際上很簡單,就是無數次血的教訓告訴皇帝們
,雖說叔叔是自己父親的兄弟
,但他們顯然并不太可靠。
不僅皇帝認為叔叔們不可靠
,包括整個宗室集團
,對皇帝來說都是一個不穩(wěn)定因素。什么叫作宗室
?簡而言之
,就是與皇帝擁有同一個老祖宗的那群人,說得更簡單點
,就是和皇帝的父系血脈有關系的人
。
像叔叔、伯伯
、兄弟等
,這些都是宗室的成員之一,正因為他們與皇帝有血緣關系
,所以他們也被稱之為皇族
。
按理說
,這些宗室們既然從血緣關系上來講,是皇帝最為親近的人群之一
,那么理應該被皇帝重用才對
。但事實上,歷朝歷代的皇帝
,對宗室的態(tài)度歷來就相當冷淡
,很少去重用他們。
當然
,也不是所有皇帝都不重用宗室,至少在秦朝之前
,君王們對宗室還是比較重用的
,包括東西周時期,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宗室中曾出現過很多在朝堂上擔任重要職位的例子
。但這一切,到了秦朝時就戛然而止
。
從秦朝開始
,宗室就逐漸不再被君王們重用,尤其是在秦始皇嬴政親政之后
,對于宗室的封賞
,幾乎是微乎其微。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里面有三個原因
。其一,當時秦國的宗室
,整體上沒有太大的實力
,說白了就是沒出什么像樣的人才,整個贏氏宗族中
,可能也就秦始皇嬴政的叔父嬴傒還能上臺面
,其他的贏氏宗族成員,很難挑出來一個能堪當大任的人
。沒有能力
,自然就得不到重用,這是自古以來都適用的一個最簡單的道理
。
其二
,秦始皇在位后,他的目光不僅僅是做一個諸侯國
,而是一統(tǒng)天下
,既然要完成一統(tǒng)天下這個偉大目標
,那么就必須吸納更多的人才前來為秦國效力,不管是將才還是帥才
,總之就是需要那些對秦國事業(yè)有幫助的人
。
而上文也講到,在秦國的宗室內
,是沒有這樣的人才的
,那怎么辦呢?自然是征召天下的有才之士
。因此
,秦始皇嬴政在重用有才之士時,自然就會把秦國那些沒有能力的宗室晾在一邊了
。
其三
,對秦始皇來說,作為與他血脈最近的贏氏宗族
,不僅沒什么積極地作用
,反而還是一個麻煩的制造者。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秦始皇在招攬人才的時候
,贏氏宗族由于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影響,還聯合起來
,干出了驅逐外客的事情
。
不僅僅是在秦始皇當政時期,在他之前
,包括他的父親和爺爺在位時
,宗室一直以來都是麻煩的制造者,制造矛盾最多的也是他們
,如此一來
,秦始皇吸取前輩教訓,自然也就不會重用他們
。
最重要的是
,秦國當時的律法,規(guī)定了沒有能力和沒有戰(zhàn)功的人
,是做不了太大的官職的
,因此,秦始皇也不可能會冒著違背律法的風險
,去重用這些沒有什么能力的贏氏宗族
。
當然,秦始皇嬴政在位時不重用宗室
,有一定特殊的時代背景
,但在他駕崩前后
,秦朝在權力更迭期間發(fā)生的一件事,則是后世不敢重用宗室的原因之一
。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嬴政駕崩于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在他死后
,他的次子胡亥
,聯合趙高以及李斯,下發(fā)了假詔書
,詔書內容為秦始皇安排胡亥繼位
,而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則被胡亥等人假借秦始皇的名義
,逼迫其自盡
。
胡亥的所作所為,為秦朝的覆滅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同時,也為后世的皇權的更迭
,起了影響極壞的頭
。
那就是,皇帝這個位置,是可以通過手段爭取來的。
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古代人講究“家天下”
,所謂“家天下”
,即帝王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當成自己一家的私產
。而皇權
,同樣也是世代相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襲君主制”
。
“家天下”這種現象
,是原始社會氏族體系解體后開始出現的,嚴格來說
,從夏朝時
,就已經出現了家天下這種概念,隨著朝代的更迭和變遷
,這種概念也就逐漸演變成了更為清晰的制度
。
在這種情況下,江山和政權就成為了私人財產
,比如漢朝
,江山是劉家的
,那么劉家的人就人人有份。
這樣的有個好處
,就是劉家的人都有義務保護屬于他們的江山
,但除了這個好處之外,更多的就是壞處
。什么壞處呢
?這就意味著,這個皇位
,人人都有機會去坐
。
比如說劉邦死后,劉盈能當皇帝
,劉恒也能當皇帝
,甚至可能的話,劉邦婚前所生的兒子劉肥
,同樣也可以做皇帝
。
也就是說,作為同姓的皇族宗室來說
,只要時機允許
,自己再努努力,那么他們都是有機會登上皇位的
。而這樣的例子
,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屢見不鮮。
比如
,從南北朝時期開始
,到唐朝滅亡
,整個數百年的時間里
,皇族的宗室內因為搶班奪權
,上演過無數次自相殘殺的事件
。
北齊王朝的開國皇帝高洋
,就是踩著他兄長高澄的尸骨登上皇位的
,雖說史料上記載的是高澄是在篡奪北魏政權前夕被家奴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