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和北宋為何會死磕北漢呢,其中到底有什么隱情
還不知道:后周和北宋為何會死磕北漢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
,接著往下看吧~
五代十國晚期,中國北部中原地區(qū)政權是后周以及北宋
,然而同時北方卻還有一個小國家頑固的堅守,甚至還多次主動進攻強大的后周
。這個小國家就是北漢
。

北漢當然知道自己國力積貧
,不可能和強大的后周和北宋抗衡
。那么,北漢為什么還要堅持和后周及北宋死磕呢?
我覺得
,這主要還是北漢的建立者劉崇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下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
北漢的建立者是劉崇。但劉崇并不是自己創(chuàng)業(yè)起家的
,他是后漢皇帝劉知遠的弟弟。劉知遠稱帝后為了確保自己的大后方河東根據地的穩(wěn)固
,只能讓自己的弟弟劉崇來駐守河東
。
劉崇這個人眼界有限
,本來在河東就是吃喝玩樂去了
。但是河東節(jié)度判官鄭珙認定郭威威望太高
,對后漢必是后患
,強烈建議劉崇在河東招兵買馬
,以備不時之需
。
等到后漢皇帝逼反了郭威后
,中原大亂
。我認為如果劉崇趁郭威立足未穩(wěn)便出兵征討,憑借當時劉知遠殘余的影響力是真的有可能掀翻郭威的
。
但是劉崇眼界實在有限
,居然中了郭威的緩兵之計
,一味做起了自己兒子當皇帝自己當太上皇的美夢
。等到郭威自足腳跟殺死劉赟后
,劉崇只能后悔不已
。
實際說起來
,郭威是對不住劉崇的
,不僅過了他家兄弟的江山
,還殺死了他的兒子
。劉崇幾乎是被強逼著自立稱帝的
,他的有生之年的愿望就是殺死郭威報仇
,為了這個愿望
,劉崇甚至不惜認契丹皇帝為干爹,這真的是豁出去了
。
雖然劉崇搖身一變成了皇帝
,但北漢確實實實在在的貧窮積弱
。河東之地人口總共才4萬來人
,而且土地貧瘠
,北漢的國力可想而知是非常弱的
。
如果按時勢來說
,后周時國力強盛
,到了中后期經過郭威的改革后已經隱隱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氣象
。但對于北漢劉崇來說,郭威卻是有著奪國之恨和殺子之仇
,北漢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投降后周的,甚至劉崇還要主動出擊報仇
。
在郭威時期
,劉崇就曾經兩次出兵后周
,結果毫無疑問被郭威打的落花流水,劉崇應該是近乎絕望的
。因此當郭威病死年輕的柴榮繼位時,可以想象年過六十的劉崇該是如何的欣喜若扛
。
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北漢在柴榮繼位初年舉全國之力大舉進攻后周的行為了。雖然結局是一樣的慘敗
,但無論如何劉崇也盡力了。
到了北宋時
,趙匡胤按照柴榮統(tǒng)一天下的策略
,又曾兩次進攻北漢
,但趙匡胤既然是繼承的后周的衣缽
,那就依然是北漢的世敵。北漢雖然地小
,卻有著戰(zhàn)斗力爆棚的士兵和契丹的支援,竟然也讓趙匡胤多次鎩羽而歸。
因此
,雖然北宋在統(tǒng)一南方各國時,遇到的抵抗并不是十分強烈
,吳越國更是主動“納土歸宋”
,但這個現象卻不可能在北漢國內發(fā)生
。
紛亂的五代十國為何能被宋朝終結
從公元907年
,朱溫覆滅唐朝建立后梁,到公元960年
,趙匡胤篡位后周。短短五十余年
,中原地區(qū)先后出現了五個中央政權——后梁、后唐
、后晉
、后漢與后周
,這五個政權中壽命最短的后漢只有四年,最長的后梁國祚也僅十七年
。五代迭立的同時,中原以外的地區(qū)更加混亂
,光稱王稱帝的政權就有十數個,其他中小型藩鎮(zhèn)更是數不勝數
,史稱十國。
在這個大混亂時期
,武人擁兵自重,互相攻伐
,中原地區(qū)不但內亂不已
,還要應對日益興盛的契丹人的威脅
,似乎永遠看不到結束亂世的希望
。然而宋朝奇跡般地結束了這一切
,穩(wěn)定了政局
,掃平了地方割據勢力
,實現了內地的初步統(tǒng)一。趙匡胤兄弟是如何做到的呢
?
后梁們的煩惱
占據中原的五代政權雖然權力更迭混亂,但對諸地方藩鎮(zhèn)一直保持著優(yōu)勢
,實際上只要中原政權能夠穩(wěn)定住政局,五代中任何一朝都有能力結束分裂
。然而五代國君各有各的煩惱,或外有強敵
,或內有反叛,總之難以執(zhí)行一個穩(wěn)定而有效的統(tǒng)一戰(zhàn)略
,導致亂戰(zhàn)不止。我們先來具體看看五代國君為何沒能完成這一歷史任務
。
后梁是五代中的第一個政權,由唐末實力最為強大的藩鎮(zhèn)朱溫所創(chuàng)
,然而他遭遇的敵人也最為強大,也是中原相對地方優(yōu)勢最小的時期
。終朱溫一世,拿盤踞河東的李存勖父子也沒什么辦法
,朱溫那些不成器的兒子更是對付不了
,最后也是亡在李存勖手上
。后梁疲于應對晉國,當然沒有精力去對付其他割據勢力
。
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倒是很有希望提前實現統(tǒng)一,不但領有中原
、河北
、河東
,還攻占了關中和蜀地
,疆域達到五代之最
。周遭諸勢力中包括還未真正壯大的契丹
,都不是后唐的對手。然而李存勖御下乏術
,不得人心,稱帝后不恤民力
,引發(fā)動亂
,最后眾叛親離
,死于叛亂。繼任的李嗣源是個老好人
,挺注意團結眾將的,可惜他年歲已大
,已無雄心去征戰(zhàn)天下,坐視各地藩鎮(zhèn)自立而不加干預
。后來石敬瑭引入契丹勢力爭位,后唐在內憂外患中崩潰了
。
石敬瑭建立的后晉,因立朝借助了外部勢力
,面對契丹就要低人一頭
。故為人所不齒,眾心不附
。石敬瑭后繼任的石重貴有意改變這種現狀,同契丹的爭斗就此成為后晉后半段的主調
。由于石家得位不正
,很多藩鎮(zhèn)不愿真心出力,最終導致后晉不敵契丹亡國
。
后漢僅存在了四年
,自然沒有心力對外征戰(zhàn),而且光應付國內的叛亂就夠忙乎的了
。
后周是繼后唐之后第二個有機會結束亂世的朝代
,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都是明君,做事張弛有度
,對帝國的發(fā)展有著明確的規(guī)劃
,統(tǒng)一大業(yè)已經走上了正軌
。可惜柴榮命太短
,死后不久就被手下大將篡了國。
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上位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穩(wěn)定了朝局
,并繼續(xù)完善和推進柴榮的統(tǒng)一計劃,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趙匡胤兄弟之所以成功必然要念后周的好,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
,所以要探究宋朝的成功,必先弄清郭威父子何以能開創(chuàng)大好局面
。
郭威的幸運和不幸
后周一朝之所以有余力開展統(tǒng)一運動,核心原因是初步解決了藩鎮(zhèn)尾大不掉的問題
。
五代爭斗頻仍的關鍵原因是中原統(tǒng)治者無法完全控制地方藩鎮(zhèn),后唐
、后晉
、后漢的滅亡全都跟控制區(qū)內的藩鎮(zhèn)反叛有關
。而后周建立時,藩鎮(zhèn)雖然仍時有騷動
,但已經翻不起多大的浪花,后周得以專心國政
。這五十余年,藩鎮(zhèn)勢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弱
。
后唐時
,李嗣源靠鄴城人馬和部分禁軍
,幾乎是兵不血刃擊敗了李存勖;李從珂依靠鳳翔軍險勝唐愍帝李從厚
;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聯合契丹,才覆滅了后唐禁軍
。后晉時
,各地屢有叛亂
,但已經很難取得大的戰(zhàn)果。后漢時
,禁軍對付反叛藩鎮(zhèn)已經很是容易,郭威也是靠鎮(zhèn)壓叛變藩鎮(zhèn)取得了無尚威望
。后周時
,藩鎮(zhèn)若不聯絡外援已經不敢起事了
。
藩鎮(zhèn)勢力的減弱和中原政權中央軍實力的變化息息相關。后梁朱溫的中央軍改編自他的班底宣武軍
,實際掌控的僅有河南中南部至山東一帶,其他地區(qū)都要依靠忠誠度很值得懷疑的藩鎮(zhèn)統(tǒng)治
。李存勖滅后梁時
,禁軍主力源自河東軍,并收編了河朔重鎮(zhèn)魏博軍。李嗣源起事時
,又將鄴城的人馬編入禁軍
。石敬瑭和劉知遠都是從河東起家,帶走了當地藩鎮(zhèn)相當數量的精銳兵士
。從后梁到后漢,地方藩鎮(zhèn)的人馬不斷匯入中央軍
,造成的后果是禁軍越來越多,藩鎮(zhèn)越來越弱
。
郭威起事時,不但領有河北諸藩鎮(zhèn)人馬
,還是樞密使,名義上領有全國兵權
,在禁軍中威望頗高。他率軍進攻開封時
,禁軍不少將士便紛紛投誠,迅疾實現了王朝的更迭
。
郭威的上位得到了禁軍和強藩的一致支持,可以說是五代中建國最容易的一位
,也方便了他日后進行變革
,這是他的幸運
。然而有得有失,他運氣的背后是人生大不幸
。
郭威起兵時家眷都在汴京,后來漢隱帝劉承祐為了泄憤殺絕了郭家,導致郭威登基后親屬只剩一直跟在身邊的養(yǎng)子柴榮
。所以柴榮成為后周未來唯一的皇位繼承人,郭威倒是省去了該立養(yǎng)子還是親子的糾結
。郭威的這個不幸對于后周來說是大幸
,因為柴榮是五代不世出的英主
,他的繼位將后周推上了巔峰。如果郭威有親子在世
,他就算還能坐上皇椅,估計也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饰环€(wěn)固
,畢竟五代最不缺的就是野心家
。
柴榮上臺后
,牢牢把握住了皇權,延續(xù)了郭威勤修內政的風格
,輕徭博弈
,重正禮教
,吸引大批他國民眾附周
,后周國力達到五代之最。除此之外
,柴榮更大的建樹還是在軍事方面
,首樁大事是改組了禁軍。
柴榮裁汰了大批軍紀和戰(zhàn)力都很堪憂的舊禁軍
,另起爐灶招募新軍,組建殿前諸班
。舊禁軍兵源復雜,很多出自各地藩鎮(zhèn)
,很難保證對朝廷的忠誠
。而新軍大多來自開封周遭
,入伍后又由朝廷出面將家屬盡遷到京都居住,由此將這支主力部隊完全掌控在了朝廷手中。殿前軍雖然人數不是最多
,但都是精兵悍將,裝備亦是最佳
,成為后周手上的絕對王牌。
柴榮通過改組禁軍
,進一步強化了禁軍相對藩鎮(zhèn)、后周相對敵國的優(yōu)勢地位
,為統(tǒng)一鋪平了道路
。只要繼任者不是個無能之輩
,統(tǒng)一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
趙匡胤的特別
后周的準備工作毋庸置疑非常重要
,那么趙匡胤憑什么就能成為后周的繼任者呢?
趙匡胤之所以能順利篡位
,而且還是五代更替中最溫柔的一次改朝換代,最核心的原因是他得到了后周禁軍的支持
,將篡位阻力降到了最低
。趙匡胤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就要先從他的出身說起
。
五代各朝欲篡位者,不管成不成功
,絕大多數是出自藩鎮(zhèn),不管是李嗣源
,亦或石敬瑭
,還是劉知遠
,他們都是出自河東
,地方色彩都很濃厚
。郭威則是兼具地方和中央兩種身份
,既是后漢名義上的全軍總司令,又直管河北諸鎮(zhèn)
。而趙匡胤從發(fā)跡到上位
,全都是在中央軍度過的,雖然得過數個節(jié)度使的官職
,但都是遙領,和軍銜差不多
,根本沒有實際領地
。趙匡胤純粹的出身幫助他免去了很多麻煩
,道理很簡單,但凡改朝換代最大阻力都是來自中央軍
,而趙匡胤本身就是禁軍的最高長官,最大的阻力成了助力
,自然事半功倍
。尤其是在后周時
,禁軍的優(yōu)勢地位得到加強
,地方藩鎮(zhèn)軍隊已經無法抗衡禁軍
。趙匡胤雖然在地方上沒有勢力,但是禁軍的強大足以忽略這一劣勢
。
趙匡胤21歲時投效郭威,備受賞識
,尤其是在柴榮當政時期
,后周討北漢的高平大戰(zhàn)和伐南唐的淮南之役中
,趙匡胤都立下頭等戰(zhàn)功。在他32那年,柴榮病重
,擢升他為殿前都點檢,即禁軍統(tǒng)帥
,并獲得了輔政大臣的地位
。從白丁到首席統(tǒng)帥
,僅僅用了11年的時間
,柴榮之所以如此抬舉趙匡胤
,除了他的確很會打仗外,還有一層更加隱晦的可能
,趙匡胤根基太淺這個劣勢正和他意。
殿前都點檢在趙匡胤之前是由柴榮的姐夫張永德擔任
,作為郭威的女婿
,他威望甚高
,而且也是有皇位繼承資格的。雖然這人一直老實巴交
,沒有反對柴榮的跡象
,但柴榮自知時日無多
,而他的兒子才七歲
,不可能斗得過張永德
。柴榮這才有意架空張永德,另選一個根基淺的做統(tǒng)帥
,這樣既不至于前驅狼后來虎,還能相互制衡
,如此便能保住柴家的皇位
。
事實證明
,柴榮低估了趙匡胤的人脈
,也高估了張永德的野心。
趙匡胤雖然沒什么背景
,但這人很會來事,在剛投入郭威帳下后
,就結識了一幫得力弟兄,史稱義社十兄弟。他們相互扶持
,成為禁軍中不可小覷的力量
。但他們的影響力主要在中下層軍官中,這才沒有被柴榮充分重視
。然而柴榮死后,在陳橋驛兵變中
,趙匡胤正是靠著這幫兄弟
,里應外合迅速占領開封的
,將兵變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而張永德在整個事件中始終置身事外,完全沒有替外甥皇帝出頭的意思
。張永德要不然是沒有勇氣反對趙匡胤
,要不然就是對柴榮的猜忌還耿耿于懷
,又或許是兩者皆有吧。
趙匡胤在占領開封的過程中
,禁軍中試圖反抗的將領僅有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
,而且還沒起事就被禁軍兵將誅殺
。趙匡胤在禁軍中這么得人心
,也不全是他結拜兄弟們的幫助
,說起來可能還是要托柴榮的福
。
柴榮大舉重組禁軍,抬高殿前司的地位
,傳統(tǒng)禁軍主力侍衛(wèi)司的地位相比便下降了,而且還被裁撤了大批兵士
,必然會得罪禁軍中眾多既得利益者
。柴榮在世時
,這些驕兵悍將不敢發(fā)牢騷,現在皇位上只是一個七歲孩童
,此時不鬧一鬧,哪對得起自己的委屈
。
趙匡胤的確對人心的把控細致入微
,對時局的判斷也是敏銳無比
。他察覺到了軍心可用
,在還沒有徹底坐穩(wěn)都點檢位子時就大膽兵變
,并且一舉成功。當然
,坐上皇位和坐穩(wěn)皇位還是兩碼事
。事實證明
,在至少在政治情商方面
,趙匡胤的確比柴榮強
。
趙氏兄弟的腹黑
趙匡胤入開封時,只有韓通反抗
,按理說誅殺韓通的人趙匡胤該大大封賞
,然而他卻沒這么做
,反而對行事者王彥升明升暗降
。
趙匡胤在黃袍加身時向兵將約法三章
,回京后切勿騷擾民眾
,最大程度吸聚民心。然而王彥升不但誅殺了韓通
,還將韓府滿門抄斬,這顯然有悖趙匡胤和平政變的初衷
,不利于他收服那些舊日同僚。當然趙匡胤也不能就此斬殺王彥升謝罪
,這不但會落下賞罰不明的名聲
,還會寒了隨他起事眾將士的心
。明升暗降就成了最合適的手段
,不得不說趙匡胤處理的尤為得當,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
。
這還只是趙匡胤的小手段
,他的杯酒釋兵權才是更厲害的表演。
這個故事在歷史課本上都有
,講的是趙匡胤請禁軍高級將領宴飲,借口害怕他們的部將再來次“黃袍加身”
,“身不由己”地謀反
。這些將領哪不明白皇帝的意思,紛紛直接表示交出兵權
,回家養(yǎng)老
。在君臣相宜的祥和中
,趙匡胤握緊了兵權
,起用了大批名望低的年輕將領來替代老兄弟,并且趁機分割了殿前司的管理系統(tǒng),便于皇帝直接掌控
。
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以為這事發(fā)生在趙匡胤統(tǒng)一天下后
,事實上趙匡胤在稱帝第二年就把這事干了
,完全不在乎日后有沒有人替他打仗。事實證明
,后周留下的禁軍能人輩出
,趙匡胤起用的新將領們也不賴,完成了后續(xù)的統(tǒng)一大業(yè)
。還有一點,趙匡胤在位期間根本沒完成統(tǒng)一
,他的繼承者弟弟趙光義最終結束了十國時代
。
趙匡胤為何沒把皇位傳給親子
,而是給了弟弟,這事可能永遠也說不清了
。趙光義確有弒兄的嫌疑
,但從維系宋室統(tǒng)治來說
,效果還不錯
。
趙匡胤去世時
,年紀最大的兒子趙德昭并無多大影響力,相反趙光義早早隨兄長起事
,名望甚高
,影響力僅次于皇帝
。前朝時有叛亂
,多是由主少國疑而起,趙光義繼位
,能夠完美延續(xù)皇室的影響力和權威
,不至于被外人小覷
。
趙匡胤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的大部分,消滅了對宋朝威脅最大的南唐和后蜀
,兩湖和南漢也被干凈利落的拿下。趙光義上臺后
,繼而吞并了福建陳氏和浙江錢氏,向北克定北漢
,結束了自唐末以來藩鎮(zhèn)并立的局面
,統(tǒng)一了關內諸地。
宋朝統(tǒng)一策略的巧妙
在中國歷次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
,漢高祖劉邦用了4年,光武帝劉秀是12年
,唐高祖李淵用了5年。這幾位起兵時都要面對遍地的割據勢力
,這也是柴榮立下“十年開拓天下”目標的依據所在
。從速度上來說,趙氏兄弟要慢了很多
。而從起點上來說,趙氏又比那幾位前輩高了不少
。趙匡胤繼承的是具有正統(tǒng)地位的中央政權
,本就有統(tǒng)御藩國的法理基礎
,所以發(fā)動戰(zhàn)爭在道義上沒有負擔。劉邦們的地位則沒有比其他勢力高到哪里去
,理論上大家是平等的。
趙氏兄弟坐擁前輩們所沒有的巨大優(yōu)勢
,卻交出了如此差的成績單
,看上去很是說不過去
,但不能就此說明趙氏能力差。相反
,趙匡胤的穩(wěn)扎穩(wěn)打是結束五代十國的最佳策略,有效防止了藩鎮(zhèn)勢力的反噬
,避免成為了后唐第二
,保住了這一得之不易的成果。
宋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面臨的困難和之前諸代都有所不同,一是地方藩鎮(zhèn)勢力經營日久
,當地民眾的認同感很強
;二是域外勢力的干涉
,契丹就曾多次親自下場阻止中原政權打擊藩鎮(zhèn)
。如何破局,趙匡胤采取了“先易后難
,先南后北”的策略。
先易后難
,即先吞并實力較差的藩國,再圖強國
。
這一方面隔斷藩國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個范例
,教導各國民眾接受即將統(tǒng)一的事實
,為日后的滅國戰(zhàn)爭減小阻力
。宋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第一個目標是盤踞湖南的周氏和荊南的高氏
,這兩個藩國也正是實力最差的。先是周氏發(fā)生內亂,幼主周保權請兵宋廷求援
。趙匡胤趁機借道荊南
,施假道滅虢之計,接連攻占了荊南和湖南
,由此正式開啟了宋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
宋軍連滅兩國
,整個過程并未發(fā)生血腥戰(zhàn)事
,戰(zhàn)后亦禁止劫掠
,維持當地的生產生活秩序。事后趙匡胤也善待了兩國國主
,不但沒有圈禁
,還外派他們去他地做官。這場模范戰(zhàn)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他藩國抵抗意志
。
隨后宋軍先后滅蜀
,平南漢,降服南唐
,最后早早就投效了宋廷的吳越和閔國在趙光義稱帝后入朝獻國。宋軍統(tǒng)一南方的戰(zhàn)爭并不是一氣呵成的
,從滅蜀到滅南漢間隔四年,從南漢到南唐又是六年
。這種步步為營的統(tǒng)一形式為歷代罕見,一是因為這些藩國對宋朝威脅很小
,趙匡胤不急于消滅他們;二則是從容消化新地盤
,更好地恢復并增強國力。就像前面所說的
,各地藩鎮(zhèn)隔絕中原政權達數十年,要讓當地人完全接受新統(tǒng)治者
,必須要付出時間的代價,而且宋廷還需時刻提防北方
,一切都要慎之又慎
。
先南后北
,即先掃南
,再集中精力對付北漢和他背后的契丹
。
自石敬瑭獻出燕云十六州,契丹人南下的欲望日愈強烈
,先是攻滅后晉
,后來又和后漢、后周多次爆發(fā)戰(zhàn)爭
,還經常勾連南唐
、后蜀阻撓后周
、北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
。此時契丹的角色和十九世紀德意志統(tǒng)一時的法國很相似
,契丹人也明白分裂的中原對他最有利
。如果有機會先徹底打殘甚至消滅契丹,中原政權再行統(tǒng)一絕不會如此緩慢
。然而此時的契丹軍力強大
,又有廣袤的戰(zhàn)略縱深,根本不是一兩場戰(zhàn)爭就能解決的
。所以先南后北也是無奈之舉,等積聚了全國的力量再同契丹對陣
,無疑會更從容
。
公元969年
,趙匡胤在消化完后蜀后
,就曾想打北漢一個措手不及
,一度兵圍晉陽
,結果在契丹的阻撓下功虧一簣。趙匡胤不得不回歸“先南”的戰(zhàn)略
,擱置北漢,著手滅南漢
。
“后北”的工作最終是由趙光義和他的子孫來推行的
,公元979年,趙光義傾全國之力北伐
,一改先下晉陽再攻契丹的策略
,一開始就將作戰(zhàn)重點放在了阻擊契丹援軍上面
,最終攻滅北漢,完成了漢地的初步統(tǒng)一
。趙光義之后沒有放棄奪回燕云的嘗試
,多次北上伐遼,結果契丹人的國力恰好也在巔峰
,宋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無奈停在了最后一步上。
結語
經歷五代五十余年的積累
,中原政權積蓄了足夠的軍事力量,強大到足以掃滅藩國
,宋朝繼承的可不僅僅是后周的基業(yè)。趙匡胤兄弟恰逢其會
,微妙的出身
、上天垂戀的際遇、仁厚腹黑的行事風格
,讓宋人穩(wěn)步統(tǒng)一了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90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