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看來
,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難題,于是很快一道簡單命令頒布:詔罷各處鐵業(yè)
,令民得自采煉——轟轟烈烈的官營冶煉,就此大量裁撤
,放開昔日禁令
,允許民營冶鐵業(yè)經(jīng)營開采。
但朱元璋自己也沒想到
,這個簡單命令
,帶來的卻是連鎖反應(yīng):明代放松了對冶鐵工匠的身份約束
,大明朝早已蓄力已久的民營冶鐵業(yè)
,從此迅猛發(fā)展。不但福建廣東各地冶煉技術(shù)
,都是持續(xù)突飛猛進,相關(guān)產(chǎn)品暢銷海內(nèi)外
。一座昔日的北方小城
,更是加速發(fā)展,一躍成為明朝三百年里北方重要的產(chǎn)業(yè)基地:山西陽城
。
陽城
,位于晉南與豫西的交界處
,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
。自春秋時期便有工商業(yè)的出現(xiàn)
。宋代時由于朝廷整飭河?xùn)|鐵錢而受大挫。
但陽城的地緣優(yōu)勢
,卻是實打?qū)崳硟?nèi)有著豐富的鐵礦煤礦資源
。朱元璋設(shè)立“鐵冶所”時
,其中三座“鐵冶所”就在山西境內(nèi)。陽城的煤礦開采熱鬧起來了
,大量冶鐵人才匯聚此地
,先進技術(shù)源源不斷傳來,外加多年移民墾荒
,勞動力也充足。冶鐵業(yè)的一切條件
,都是萬事俱備
。待到朱元璋一道命令后,陽城的民營冶鐵業(yè)
,就如化學(xué)反應(yīng)一般,迅速火爆起來
。
二:產(chǎn)業(yè)重鎮(zhèn)
僅僅是朱元璋過世半個多世紀后
,明初時的“小城”陽城,就有了空前的冶鐵場面:明朝成化年間時
,陽城的沁河蘆葦河沿岸,幾乎到了“鐵爐相望”的地步
。每到晚上時更是家家火光沖天
,巨型高爐的冶鐵火焰,常見照耀如白晝
。冶煉發(fā)達的陽城潤城鎮(zhèn)
,也被改名為鐵冶鎮(zhèn)
。鎮(zhèn)內(nèi)夜夜爐火通明的黑龍溝地區(qū)
,更被叫做火龍溝。一個好評更名滿天下:鐵
,唯陽城尤廣
。
那這“好評”是吹牛不?作為鄰居的陜西駐軍,就深有體會
。比如陜西總兵保定侯,就在1461年的奏折中寫道:
瓦剌入侵陜西
,我方男兒正要出戰(zhàn)
,卻苦于沒有足夠的兵器用來上陣殺敵
,地方官員靈機一動想出了個好主意:請各位百姓把應(yīng)交納的稅兩折合成鐵料繳納
。就在大家開心地認為解決掉大難題時,杯水車薪的結(jié)果卻令上下傻眼了
。原來陜西地區(qū)不產(chǎn)鐵料
,盡管官府一再逼迫當?shù)孛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可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反倒落得天怒人怨,民情不安
。
這下可急壞了陜西領(lǐng)導(dǎo)們
,眼瞅著戰(zhàn)爭在即,我方不但缺少兵器還有內(nèi)患的風險
,皇帝怪罪下來怕是腦袋要搬家啊
。不過還好,在這危及存亡之時
,大家一拍腦袋想到了隔壁的陽城,聽說那里每年納鐵不下五六十萬斤
,麻煩快來幫幫我們的忙
。
之后,陽城一次性向陜西運鐵十萬斤
,并于之后的每年向陜西輸鐵五萬斤,成為了陜西省的鐵器輸血機
。
大明九邊重地的陜西
,竟也要陽城“補鐵”?其實,這事都是小意思
,此時陽城每年上交的“鐵課”就有九百萬斤
,這個數(shù)目,是朱元璋在位時山西全省鐵產(chǎn)量的七倍多
。這個“小城”的鐵產(chǎn)量,儼然已是天文數(shù)字。以明朝十六世紀軍事家鄭洛的感嘆:陽城的鐵產(chǎn)品
,向東供應(yīng)到薊遼
,向西供到嘉峪關(guān)。不止供應(yīng)作戰(zhàn)器械
,更供應(yīng)軍屯農(nóng)具,好似強大動脈
,為明朝九邊“輸血”
。
更重要的是,陽城的鐵器
,除了數(shù)量更有質(zhì)量。焦炭煉鐵法已輕車熟路
,只此一樣就領(lǐng)先歐洲幾百年
。可以制造鋼釘鋼針的“地下土爐煉鐵法”
,在此時明朝也是獨一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孔V強大的陽城鐵器
,也為陽城換來巨額財富。發(fā)達的鐵貨貿(mào)易
,也刺激了陽城的工商業(yè)
,當?shù)卦旒埩蚧遣AУ犬a(chǎn)業(yè)紛紛崛起
,獨特的地理條件
,也令大量商旅云集。這個明朝北方的“鋼鐵重鎮(zhèn)”
,同樣是商旅輻臻的工商業(yè)重地!
當年朱元璋一個簡單命令
,就這樣改變了一座小城的命運
。
其實
,這種“簡單辦大事”的效果,也并非朱元璋獨有
。比如這發(fā)達起來的陽城
,也在十六世紀時
,為明王朝貢獻了一個特殊人才:一位只憑簡單一招
,就挽救了明朝國運的奇人——王國光
。
三:“大數(shù)據(jù)”奇人
王國光,嘉靖進士
,土生土長的陽城孩子,步入官場的第一個官職是吳江知縣
。他一到任
,便在衙門前豎起石 碑,上書“山西王國光
,初任到吳江
,若受 一文錢
,客死不還鄉(xiāng)”,清廉之名傳遍天下
。后來遇到了他人生的伯樂
,萬歷年間改革家張居正
,更是從此大展宏圖
,成為張居正改革時代,最得力的干將
。
那么問題來了
,論清廉
,王國光確實難得
,但放在當時明朝,也并非獨一號
。為何眼光苛刻的張居正
,偏偏對他青眼有加。這事
,聽聽張居正對明朝嘉靖晚期的朝局,那聲悲憤的吐槽就明白:豈有異于漢唐末世乎
。坦白點翻譯說:這個張居正即將大展拳腳的明王朝
,眼看就到了亡國地步了。
瞧瞧當時的明朝國事
,就知道張居正這話
,一點不夸張,最要命的就是“錢”字
。明朝財政收入銳減
,用錢的地方卻年年暴漲
。嘉靖帝剛駕崩時,明朝一度到了國庫存糧只夠三個月支用的窘境
,京官俸祿都一度拖欠。待到張居正擔任首輔的萬歷初年
,局面雖說有好轉(zhuǎn)
,但中央衙門到邊軍,財政問題依然一團亂麻
。張居正雄心勃勃的一條鞭法改革,更好似進了荊棘叢
,走一步就是坑
。急得上火的張居正,也把王國光拽到戶部尚書位置上:老兄!你得幫我!
因為
,別看為官清廉的王國光
,平時沒什么宏篇大論
,但他一個特殊能力
,卻恰是此時張居正急需,按照現(xiàn)在的話說
,就是“活電腦”
。
宦海浮沉大半輩子的王國光
,最叫同僚驚訝的
,就是他的強大腦袋:在吏部工作,全國各地的知縣都是誰他知道;在戶部工作
,全國各省的賦稅
、錢糧
,每年的災(zāi) 荒
、增產(chǎn)減產(chǎn)的數(shù)額,各地邊關(guān)軍餉軍糧他知道;放在張居正改革的年代里
,頭腦清楚的王國光
,自然成了張居正離不開的人。
而這一次,依然低調(diào)的王國光
,果然張居正送上了解決問題的大禮物:《萬歷會計錄》
。
《萬歷會計錄》,是王國光自從被張居正提攜為戶部尚書起
,歷經(jīng)四年默默編訂的財政寶典
,內(nèi)容涵蓋大明朝從中央到地方,所有的財政收支與問題
。而且體例非常清楚直觀,樁樁件件一目了然
。旁人眼里一團亂麻的大明財政
,就這樣被王國光,用這種明朝版的“大數(shù)據(jù)”模式
,理得一清二楚。
雄心勃勃的張居正
,眼前也就此開朗
,各種對癥下藥的改革措施
,有條不紊的鋪展全國
。明朝國力的直線上升,張居正縱橫捭闔的英姿
,乃至“萬歷中興”的文治武功輝煌,背后卻是王國光以這獨特的智慧
,沉默的支持
。
一個大數(shù)據(jù)創(chuàng)意,就這樣叫衰敗的明王朝
,再度煥然重生。只此一條
,低調(diào)的王國光
,就當?shù)闷稹皣髅雷u”。
一切工作都在順利的軌道運行時
,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去世
。張首輔死后
,為國家算計了一輩子的王國光也倒在了反對派的算計之中
,七旬老人被迫還鄉(xiāng),獨留他的政績于朝堂
,和家鄉(xiāng)的工業(yè)產(chǎn)業(yè)一同滋潤著明朝已顯乏力的生命
。
而數(shù)十年后,晚明崇禎帝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風格
,還有大明朝越治理越水深火熱的衰敗過程
,卻更叫人一聲嘆息:倘若多翻翻《萬歷會計錄》,多想想王國光化繁為簡的智慧
,大明朝
,本不該如此地步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初定都南京,后來明成祖把都城又遷到哪里?
朱棣登基后,明朝面臨著一個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
。雖然大勢已去
,但北元(包括蒙古部落)以騎兵優(yōu)勢多次騷擾明朝邊境,仍是明朝的最大威脅
。北平已成為明朝北方防御體系的前沿陣地之一,西起甘肅
,東至遼東
,綿延數(shù)千里。朱棣登基后
,將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至北平
,被稱為永樂遷都
。
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是為了守門?華北平原
,沃野千里
,一馬平川
,防守相對困難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北部,西
、北
、東北三面環(huán)山
。古人說 "幽州之地
,左環(huán)海
,右太行
,北枕居庸,南臨錦江
,誠豐之地"
。中國古代農(nóng)耕文明在中原地區(qū)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來自北方的游牧勢力。為了保衛(wèi)華北平原
,像幽州(今天的北京)這樣的地方可以作為屏障,在燕山山脈建立穩(wěn)定的防線
。否則
,一旦外敵攻破城墻,就會動搖國家
。在科學(xué)技術(shù)不發(fā)達的明朝
,指揮權(quán)只能靠人力來傳達
。
從南京到北京的距離約1000公里
,騎馬來回至少需要十天
,速度再快
,也可能丟失軍情。戰(zhàn)爭是不等人的
,當時間緊迫,中央指揮部又遙遙無期的時候
,戰(zhàn)爭是不等人的
。保持對邊境的控制和防止蒙古人進攻的最好辦法是把首都遷到北京。在此之后
,北方的軍隊將變得比以往更加強大,對蒙古部落有強大的威懾力
。這對帝國的生存至關(guān)重要
。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果還有什么問題可以在評論區(qū)給我留言
,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里有不對的地方
,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
,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guān)注我哦
,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
,謝謝大家了
。
這位明朝開國功臣因為死得早,朱元璋賜予他一項特殊榮譽,你知道是什么嗎?
說起明代的開國功臣,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
,往往是徐達
、常遇春、李文忠
、馮勝等悍將
,或者是諸如李善長
、劉伯溫
、汪廣洋等謀士。這些人之所以出名
,要么是因為功勛卓著
,要么是性格鮮明
、趣聞軼事眾多
,被后人廣為傳唱。其實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
,也有一些勞苦功高而深受朱元璋喜歡
,卻名聲不顯的人,比如今天要說的江陰候吳良
。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開創(chuàng)之初,朱元璋依據(jù)功勞
,賞賜功臣
,其中以國公為最,共有6人
,次則為候爵,共有28人
,吳良就是其中的一位
。單從這個數(shù)據(jù)來看,吳良不過是明初開國功臣34人中普通的一位
。但有一項封賞
,卻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吳良的信任和寵愛
,那就是在吳良死之后追贈上柱國這項勛位
。中國人講究死后蓋棺定論,臣子死后
,皇帝往往會依照其在生前的品行和貢獻
,欽定謚號,并加封榮譽官職
、勛位等,其中上柱國是極其尊榮的一個勛位
。
上柱國
,勛之極也。在整個明朝的歷史之中
,有明確記載的
,生前獲封上柱國者
,只有兩人
,一則為嘉靖朝首輔夏言
,一為天啟朝首輔葉向高
。嘉靖朝另一位首輔,把持朝政20余年的嚴嵩也曾擬被嘉靖授以上柱國
,但嚴嵩以?尊無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稱?的理由拒辭
,后來的徐階
、張居正也拒辭?上柱國?。在死后能夠獲贈?上柱國?的
,也廖廖無幾
,僅有四個人,一個是明朝初年的名將常遇春
,一個是永樂年間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一個是萬歷年間的首輔張居正,最后一個就是今天說的吳良
。在獲得?上柱國?稱號的6人之中
,除了常遇春以外,其他人都是首輔
,文臣之首
。
論功勛的話,吳良也比不上開國功臣中的徐達
、李文忠、馮勝等人
,為何朱元璋偏偏給吳良授予上柱國呢
?首先,吳良跟隨朱元璋的時間非常早
,1352年
,即元至正二十年,吳良和他的弟弟吳禎一起前來投靠
,并擔任先鋒,是朱元璋早期極為倚重的將領(lǐng)
,參與了奪取滁州
、集慶、江陰等奠定朱元璋和陳友諒
、張士誠鼎足而立的戰(zhàn)役
。在攻下江陰以后
,朱元璋任命吳良為指揮使
,長期據(jù)守。江陰是朱元璋東南部的屏障之地
,一旦失去江陰
,即可趁虛而入,打亂朱元璋先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統(tǒng)一天下的大計
。張士誠也一直對江陰城虎視耽耽,多次進攻卻被吳良擊退。
雖然吳良不像徐達
、常遇春等人一直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
,立下戰(zhàn)功,但只堅守江陰一事
,就令朱元璋對吳良贊嘆有加。在《明史》吳良傳中
,朱元璋命吳良鎮(zhèn)守江陰時
,還特意下諭給他,申明利害
,授予守衛(wèi)江陰的秘訣
,?江陰,我東南屏蔽
,汝約束士卒,毋外交
,毋納逋逃
,毋貪小利,毋與爭鋒
,惟保境安民而已?
。從至正十七年到至正二十七年
,整整十年
,吳良牢牢鎮(zhèn)守住了江陰,令朱元璋無后顧之憂
。
朱元璋時常將吳良召至帳下
,多加慰勞:?吳院判保障一方,我無東顧憂
,功甚大,車馬珠玉不足旌其勞
。?吳良的功績朱元璋看得明明白白以后
,后代修史的史官也了然于胸。清初名臣張廷玉奉命修撰明史
,在寫《吳良傳》時
,也感嘆道:?吳良守江陰,耿炳文守長興
,而吳人不得肆其志,締造之基,其力為多?
,認為吳良鎮(zhèn)守江陰對抵御張士誠
,幫助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出力甚多。
除了早年的從龍之功和明朝建立后吳良奉命征討西南地區(qū)?蠻族?的功勞以外
,朱元璋對吳良之所以贊譽有加
,還有一個則是出于對吳良品格的尊敬。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中
,其他將領(lǐng)的品格大多都有些缺陷
,有人濫殺,有人好財
,有人貪色
,唯獨吳良名雖?無良?
,卻有謙謙君子之風
。吳良?仁恕儉約,聲色貨利無所好
。
夜宿城樓
,枕戈達旦。訓(xùn)將練兵
,常如寇至。暇則延儒生講論經(jīng)史
,新學(xué)宮
,立社學(xué),大開屯田
,均徭省賦?
,不僅不貪財好色,還能夠主動學(xué)習儒家經(jīng)典
,興辦教育
,屯田減稅,發(fā)展民力
。雖起身于武將
,卻有儒將之風
,更有長遠的治理天下的眼光和策略
,這讓有天下之志的朱元璋對吳良更刮目相看。當然最后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吳良死得早
。
吳良死于洪武十五年
,彼時距離朱元璋為后代子孫鏟除障礙
,大肆屠殺功臣還有七八年時間
。朱元璋雖殘暴,但在明朝立國之初對功臣
,特別是武將
,還是較為寬容友愛的,一則是北元未平
,對他們尚有倚仗的地方
,二則是朱元璋惦念一起征戰(zhàn)天下時結(jié)下的那份情誼。后來隨著朱元璋的年老
,太子朱標性格軟弱
,朱元璋擔心在其死后朱氏子孫是否能在權(quán)貴功勛的威脅下坐穩(wěn)江山
,而有屠殺功臣之舉
,如李善長案。
洪武二十五年
,太子朱標去世
,其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當時只有十六歲
,且久中宮圍之中,性格較其父更為?仁柔?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朱元璋不得不將屠刀揮向那些殘余的功臣們
,藍玉、馮勝
、傅友德...經(jīng)過一番屠殺以后
,功臣中只有耿炳文和郭英兩人碩果僅存。郭英之所以不死
,是因為郭英一直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早年一直擔任朱元璋的親兵
,他的妹妹又嫁給了朱元璋
,后來被封為寧妃,親信加上外戚的雙重身份
,令朱元璋實在不忍下手
。
而耿柄文逃過一劫的原因則較為簡單,因為他的軍事才能偏向于防守
,曾為朱元璋鎮(zhèn)守長興十年
。留下耿柄文,相當于是給朱家的鐵桶江山再留了一個后手
,一旦有外敵入侵
,耿柄文可守
。綜合耿炳文和郭英的逃生秘訣
,再來比較下吳良的境遇
,如果吳良活至洪武二十五年以后
,大概率是逃不過朱元璋那一刀的。
首先
,在吳良的整個功勛之中
,最顯著的雖然是鎮(zhèn)守江陰十年之功,但不表示吳良只擅長防守
。《明史》有載
,吳良與其弟吳禎?以勇略聞名?
,投奔朱元璋以后又多次擔任先鋒之職,其鋒銳可能比不上常遇春
、李文忠等人
,但也不是尋常之輩
。
其次
,吳良與朱元璋的關(guān)系并不如郭英和朱元璋那般親密。吳良投靠朱元璋后
,雖然累有戰(zhàn)功
,卻也只是外臣,不像郭英那般是從親兵侍從做起
。吳良在外鎮(zhèn)守多年,雖無謀逆之心
,但將在外
,君主總是擔心命有所不受,猜忌總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