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唐憲宗平定淮西后
      ,為什么不把“河朔三鎮(zhèn)”除掉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6 22:29:54

      唐憲宗平定淮西后
      ,為什么不把“河朔三鎮(zhèn)”除掉

      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唐憲宗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中晚唐歷史中

      ,唐憲宗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主
      。這是因為
      ,自“安史之亂”結束后
      ,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第一次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并且唐王朝也在唐憲宗元和年間也一度呈現(xiàn)出了中興的局面
      。以至于
      ,歷代史學家對唐憲宗也都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其中尤以《新唐書》對唐憲宗的描述最為深刻
      ,《新唐書》中記載唐憲宗“剛明果斷”
      、“能用忠謀,不惑群議”等等
      。而后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衰敗中的唐朝最終選擇了唐憲宗來作為那個力挽狂瀾的人。

      ,為什么不把“河朔三鎮(zhèn)”除掉.png" />

      唐憲宗所以成為了力挽狂瀾的那個人

      ,在于唐憲宗在位期間發(fā)動的削藩之戰(zhàn)。實際上唐憲宗在位時期
      ,藩鎮(zhèn)勢力的危害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以至于武力彈壓藩鎮(zhèn)成為了首要的選擇。而唐憲宗也不負眾望
      ,其在位時期藩鎮(zhèn)皆平
      ,從而締造了中晚唐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元和中興”。

      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

      ,便能發(fā)現(xiàn)
      ,元和年間對淮西藩鎮(zhèn)的平定,對于唐王朝的復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為
      ,在唐憲宗平定淮西后,曾經近乎如鐵板一塊的“河朔三鎮(zhèn)”選擇歸附唐王朝
      ,這是中晚唐歷史的第一次一統(tǒng)局面也是唯一的一次

      但是,“元和中興”并非是百分百完美的

      ,這次治世同樣有很大的缺憾
      ,這個缺憾就是,唐憲宗在平定淮西藩鎮(zhèn)后
      ,卻沒有趁勢將對唐王朝威脅最大的“河朔三鎮(zhèn)”連根拔起
      。以至于,在唐憲宗死后不久
      ,三鎮(zhèn)便相繼發(fā)生軍亂
      ,剛剛統(tǒng)一的唐王朝又一次地陷入了同藩鎮(zhèn)勢力進行拉鋸戰(zhàn)的尷尬境地。那么
      ,唐憲宗平定淮西后
      ,“河朔三鎮(zhèn)”的割據(jù)勢力為何沒有被連根拔起?

      首先,我們能夠了解的是

      ,唐憲宗時期對淮西平叛的勝利
      ,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中晚唐時期的一次重大勝利。以至于
      ,李愬雪夜入蔡州的事跡
      ,成為了千古傳頌的歷史片段。但是
      ,唐憲宗的削藩之戰(zhàn)在進行到了平定淮西之后
      ,唐王朝的力量卻也已經到了一個極限。雖然當時河北地區(qū)的藩鎮(zhèn)勢力攝于唐王朝的態(tài)勢
      ,最終選擇歸附唐王朝
      。但是,唐朝此時的力量已經完全不足以觸及“河朔三鎮(zhèn)”內部的牙兵集團
      ,因為這意味著要在發(fā)動一場勝負未知的削藩之戰(zhàn)

      并且

      ,當時河朔的藩鎮(zhèn)雖然選擇歸附了唐王朝,多半是迫不得已
      。除了當時魏博的田弘正外
      ,其余盧龍、成德兩鎮(zhèn)則完全是迫于形勢
      。如果這個時候選擇觸及藩鎮(zhèn)勢力的牙兵集團的話
      ,無疑會招致更為強烈的反彈。雖然
      ,三鎮(zhèn)歸附后不久憲宗便離世
      ,但憲宗卻并沒有嘗試觸及牙兵集團。而后來的河朔復叛
      ,便是觸及三鎮(zhèn)牙兵集團的一個結果

      當然,除了實力的原因外

      ,唐憲宗沒能將“河朔三鎮(zhèn)”連根拔起
      ,還同三鎮(zhèn)歸附后不久,唐憲宗的離世有很大的關系
      。整理下時間線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平定的淮西藩鎮(zhèn),但到了元和十五年唐憲宗便撒手人寰
      。如果要在兩年的時間里
      ,徹底地將“河朔三鎮(zhèn)”連根拔起,顯然有一些不切實際
      。因為
      ,不同于其他地區(qū)的藩鎮(zhèn),“河朔三鎮(zhèn)”割據(jù)時間較長
      ,其中的各方勢力也是盤根錯節(jié)

      歷史上的唐憲宗在位時期,可以說是最有可能徹底復唐朝國勢的一個歷史時期

      。而且
      ,唐憲宗時期也是最有可能將“河朔三鎮(zhèn)”連根拔起的時期。只不過讓人感到遺憾的是
      ,平定淮西后虛弱的唐王朝
      ,已經完全沒有力量去動搖河朔藩鎮(zhèn)。并且
      ,唐憲宗在平定藩鎮(zhèn)后的離世
      ,更是使得唐朝平定“河朔三鎮(zhèn)”成為了幻影。

      唐朝為何解決不了藩鎮(zhèn)割據(jù):中央控制不了軍隊


      本文摘自:人民論壇2007年第16期,作者:王春南,原題:唐朝為何解決不了藩鎮(zhèn)割據(jù)
      朝廷姑息養(yǎng)藩
      唐朝初年,在重要的州設立都督府

      。后來各州設節(jié)度使或經略使等
      。節(jié)度使或經略使等被稱為藩鎮(zhèn)
      ;藩鎮(zhèn)也指節(jié)度使等管轄的地區(qū),以及所統(tǒng)轄的武裝力量。
      安史之亂平息后,藩鎮(zhèn)數(shù)量激增
      。當時眾多在平叛過程中立有戰(zhàn)功的將領需要封賞,于是朝廷任命了一批節(jié)度使
      。這樣委任的節(jié)度使很多,以致方鎮(zhèn)相望于內地。同時一些已經歸順的安史舊將需要安置
      。朝廷擔心他們降而復叛
      、戰(zhàn)端重開,因而對他們采取了姑息政策,拿出河朔三鎮(zhèn)安置他們,任其為節(jié)度使
      。將這些反覆亂臣
      、悍將安插在朝廷鞭長莫及的河朔三鎮(zhèn),并委以節(jié)度使重任,后患無窮,種下了日后長期動亂的禍根。
      藩鎮(zhèn)的問題主要出在權力過重,沒有制約,朝廷失控
      。唐初藩鎮(zhèn)僅僅掌管所屬地區(qū)軍隊
      。朝廷另委刺史掌管行政,兼管一部分軍隊;同時委派按察
      、安撫
      、度支、營田
      、轉運各使,分別負責考察官吏,視察戰(zhàn)亂或受災地區(qū),管理財政,主持屯田,調運糧食等
      。不久,按察、安撫
      、度支
      、營田、轉運各使,都由節(jié)度使兼任
      ;不但如此,節(jié)度使還管轄所屬各州刺史
      。于是,境內全部軍隊都歸節(jié)度使掌握,并握有政權、財權等各項權力
      。他們在境內任意擴充軍隊,任命官吏,征收賦稅
      。不向朝廷報戶口,不讓朝廷在其轄區(qū)委派官吏,征收賦稅。河朔三鎮(zhèn)迅速坐大,擁有跟朝廷抗衡的實力

      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召募軍人子弟,作為衛(wèi)兵
      、親兵,稱牙兵或牙軍,待遇優(yōu)厚,不勝驕寵,年代久遠,父子相襲,形成盤根錯節(jié)的勢力。牙兵本是藩鎮(zhèn)用以護衛(wèi)自己及沖鋒陷陣的私人部隊,后來因勢力擴張,變?yōu)閽吨品?zhèn)的可怕力量,他們變易主帥,事同兒戲
      。成德
      、幽州兩鎮(zhèn)及其他一些方鎮(zhèn)也無不如此。牙兵逐帥
      、殺帥之風沿習200年之久
      。至五代,此風依然很盛。
      牙軍廢立節(jié)度使,始于唐肅宗乾元元年
      。平盧節(jié)度使王玄志死,部將李懷玉殺王玄志之子,推其親戚侯希逸為平盧軍使
      。朝廷委曲求全,承認既成事實,以侯希逸為節(jié)度副使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就此事評論說:任命節(jié)度使這樣的國家大事,朝廷僅派一名宦官,前往有關方鎮(zhèn),名為考察軍士情緒,實是遷就縱容,軍士想立誰為節(jié)度使,朝廷就立誰
      自是之后,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始息
      士卒得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將帥,則將帥之陵天子,自然之勢也
      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平盧牙軍立侯希逸,開了一個很壞的頭,朝廷不加制止,其他藩鎮(zhèn)的牙軍乃有恃無恐,群起效尤

      河朔三鎮(zhèn)歷任節(jié)度使共計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過4人
      。其余或世襲,或自立,或牙軍擁立。
      唐憲宗曾與宰相杜黃裳討論藩鎮(zhèn)問題,杜黃裳說:德宗自經憂患,務為姑息,不生除節(jié)帥,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軍情所與則授之
      。中使或私受大將賂,歸而譽之,即降旄鉞,未嘗有出朝廷之意者
      大意是說,唐德宗對藩鎮(zhèn)一意姑息,節(jié)度使活著時,不敢將其免職
      。節(jié)度使死了以后,才敢派宦官前往考察軍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鹿偈苋速V賂,回到朝廷,就專說此人好話,朝廷于是將代表節(jié)度使權力的標志節(jié)鋮授予他
      。當時朝廷根本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任命節(jié)度使。
      唐德宗等帝王對藩鎮(zhèn)實行姑息政策,將包袱和矛盾留給后代,以致問題越積越多,積重難返

      朝廷對叛亂藩鎮(zhèn)的短暫勝利
      公元805年即位的唐憲宗是唐朝后期難得的一位剛明果斷的皇帝
      。甫登基,即發(fā)憤削平反叛的藩鎮(zhèn)。他重用和依靠杜黃裳
      、李吉甫
      、裴_、李絳
      、裴度等大臣和謀士,不為各種反對意見所動,憑藉稍稍充裕的財力,討伐反叛的藩鎮(zhèn)

      憲宗元和二年,天下方鎮(zhèn)共有48個,其中15個不向朝廷報戶口,不上繳稅收。朝廷控制的稅戶僅144萬戶,比玄宗天寶年間減少3/4
      。天下軍隊由朝廷提供給養(yǎng)的,計有83萬多,比天寶時增加1/3
      。每兩戶人家得供養(yǎng)一個士兵。在唐朝中后期,朝廷能控制這么多稅戶,還算是好的
      。唐憲宗就是憑藉這點財力,開始平叛

      元和四年,朝廷調動各路軍隊共20萬,并派出守衛(wèi)京城的禁軍,討伐反叛的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這20多萬大軍由憲宗寵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統(tǒng)領
      。此人顯然不是帥才,到了行營,威令不行
      。戰(zhàn)爭曠日持久,疲弊天下,卒無成功。
      也許憲宗吸取了這次失敗的教訓,平淮西叛亂時,他就不用宦官為帥

      淮西叛將吳元濟,是淮西節(jié)度使吳少陽的兒子
      。元和九年,少陽死,吳元濟不經朝廷任命自領軍務。他派兵焚燒
      、攻掠舞陽
      、襄城等地,震動洛陽。起先,朝廷各路軍隊討伐吳元濟盤踞的淮
      、蔡,合天下之兵攻之,三年才克一二縣
      。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請自往督戰(zhàn),朝廷任命他為宣慰處置使,行元帥職權。他發(fā)誓,不平息叛亂,不回來見天子。農歷八月,裴度從京城出發(fā)
      。此前,平叛的各路軍隊按照慣例,都有宦官作監(jiān)軍,軍中重大決策,都不是主將作出,而是由宦官作出
      。這些宦官將最精銳的部隊調作自己的衛(wèi)隊,讓戰(zhàn)斗力稍弱的部隊去前線打仗。仗打勝了,他們搶先報捷
      ;打敗了,則凌辱將領們
      。裴度上奏憲宗,將宦官監(jiān)軍全部撤走。于是軍中號令統(tǒng)一,諸將得以各展其才,戰(zhàn)爭進展順利
      。當年農歷十月,名將李_奇襲蔡州,俘獲吳元濟,淮西叛亂平息

      淮西蕩定,黃河南北的藩鎮(zhèn)大受震動。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斂手削地,獻德
      、棣二州
      。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大為憂懼,獻沂、密
      、海三州
      。于是,中央威權,為之一振

      元和十四年,朝廷平定淄青十三州
      。唐代宗廣德以來,垂六十年,藩鎮(zhèn)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
      唐憲宗所以能取得平叛的勝利,是因為他自己下了平叛的決心,任用了裴度
      、李_等優(yōu)秀的統(tǒng)帥和將領,改變了用宦官監(jiān)軍的腐朽做法,同時又有一定的財力支持這場戰(zhàn)爭

      在取得這些勝利后,憲宗變得驕奢起來,不再有根本解決藩鎮(zhèn)割據(jù)的抱負。他寵信宦官和方士,并服用方士煉的金丹,不久暴卒
      。有人說是被宦官毒死

      強藩結束唐朝統(tǒng)治
      憲宗之后的穆宗和敬宗都是酒色之徒,無心處理政務。從此,朝政江河日下
      。專權的宦官隨意一次次廢立皇帝,甚至毒殺皇帝
      。朝廷聽任幾個宦官胡作非為,既沒有心思又沒有力量跟越來越強大的藩鎮(zhèn)相抗衡。朝廷平定淮西等鎮(zhèn)所取得的勝利成果很快就丟失了

      穆宗時,宰相們沒有遠見,處置藩鎮(zhèn)失策
      。當時,幽州節(jié)度使劉總打算歸朝,出發(fā)前,將軍中素有異志者朱克融等,遣送至朝廷,請朝廷妥為處置,以絕后患。朝廷本宜寵以虛位,不給實權,或移于他方,控制起來,總之不要放虎歸山
      。宰相崔植
      、杜元穎等均為庸才,對朱克融等人不能妥善處理,反而讓其回到幽州,導致幽州再失。
      也是在穆宗時,親近朝廷的田弘正由魏博節(jié)度使調任成德節(jié)度使,考慮到以前跟成德人打過仗,結下了怨仇,故帶了2000名魏博軍人到成德上任,用以保護自己
      。他要求朝廷同意讓這些魏博軍人留駐成德,衣糧由朝廷發(fā)給
      。度支使崔_拒絕了田弘正的多次請求,無奈,田弘正只得將這些魏博士兵打發(fā)回魏博。魏博兵剛走,將領王庭_即發(fā)動叛亂,殺死田弘正
      。從此,成德遂非朝廷所有

      至昭宗時,朱全忠、李茂貞等藩鎮(zhèn)勢力強大到足以左右朝廷
      南司
      、北司分別依附于強有力的藩鎮(zhèn),他們不再聽命于皇帝,而是唯強藩馬首是瞻
      。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強藩之間還演出了搶奪天子的鬧劇

      朱全忠兼并了徐州、兗州等地,并以武力迫使河北諸鎮(zhèn)皆服從自己
      。昭宗天復三年,以朱全忠判元帥府事,至此,天下兵權盡歸朱全忠
      。公元907年,勢傾天下的朱全忠順理成章地逼唐哀帝禪位,自己做起了皇帝,國號梁,史稱后梁。
      結束唐朝近300年統(tǒng)治的,正是藩鎮(zhèn)

      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留給后代的教訓
      宋代歐陽修
      、宋祁等編纂的新唐書認為,藩鎮(zhèn)日趨強大,唐王朝日益衰敗,并終于被滅亡,是朝廷決策重大失誤的必然結果,也是唐朝軍事制度敗壞的必然結果。新唐書兵志曰:唐朝中期以后,強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師,曰禁軍
      。其后天子弱,方鎮(zhèn)強,而唐遂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

      唐朝初年實行府兵制,男子20歲以上,60歲以下,都要服兵役,稱為府兵。平時在家務農,暇時訓練
      。官府征發(fā)時,府兵須自備兵器及資糧,分批輪流宿衛(wèi)京師,守衛(wèi)邊境
      。統(tǒng)領府兵的折沖府,貞觀十年時共有634個,大多分布于京師附近的關內、河東
      、河南等道,僅關內道就有261個
      。用意在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以確保中央政權的安全與穩(wěn)固。當時朝廷兵源充足,兵多將廣,軍隊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中,調動
      、指揮自如
      。個別有野心的地方軍事將領即使反叛,憑其實力也是無法顛覆強大的中央政權的。
      從高宗時起,農民因不堪自備兵器及資糧的重負,紛紛逃避兵役,府兵制逐漸廢馳
      。至玄宗天寶八載,這項制度實際已歸于消亡,募兵制很快取代了府兵制
      。宿衛(wèi)京師的士兵,也是招募來的,都是市民,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商賈子弟及市井無賴。入伍以后,很少訓練,富有者忙著經商牟利,強壯者忙著玩耍:六軍宿衛(wèi)皆市人,富者販繒_
      、食粱肉,壯者為角_
      、拔河、翹木
      、扛鐵之戲
      。這是一群烏合之眾。由他們充當天子的禁衛(wèi)軍,其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
      。天子直接掌握的軍隊之脆弱,與藩鎮(zhèn)掌握的軍隊之剽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當時朝廷幾乎到了無兵可用的地步,精兵強將都在藩鎮(zhèn)的手里,形成了外重內輕、弱干強枝的極不正常的局面
      。一旦藩鎮(zhèn)作亂,朝廷派有限的
      、素質很差的禁衛(wèi)軍去平叛,無異于羊入虎口。若是調動別的藩鎮(zhèn)去鎮(zhèn)壓,他們則陽奉陰違,根本就不會賣力
      。他們不會幫助朝廷去消滅其同類,但會乘機向朝廷額外索要軍隊給養(yǎng)
      。朝廷白白送了巨額的錢糧、物資給他們,卻沒有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新唐書說:夫置兵所以止亂,及其弊也,適足為亂,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養(yǎng)亂,而遂至于亡焉
      唐朝中期以后養(yǎng)了那么多兵,不但沒有能防止動亂,相反卻成為動亂的根源

      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導致唐朝滅亡的歷史,留給后代的教訓起碼有以下幾點:
      第一,軍隊應由中央政權直接地
      、牢牢地控制,不能變成將領的私人軍隊,不能變成將領的親兵。
      第二,將領的權力不能過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
      。不能把軍權以外的行政
      、財政等權都交給將領,讓他們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賦稅,任意擴充軍隊
      。若把這些權力都交給他們,他們便有了搞獨立王國的資本
      。到時朝廷想制約他們,也無能為力了。新唐書說得好:藩鎮(zhèn)據(jù)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于是,方鎮(zhèn)不得不強,京師不得不弱,朝廷舉措失當必然導致這樣的結果

      第三,將領跟軍隊,應有合有分。不要一支軍隊始終歸一位將領統(tǒng)領,一位將領始終掌握那一支軍隊
      。將領在一地也不能呆得過久
      。鐵打的營盤流動的將帥,將領應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區(qū)、不同部隊之間流動
      。使其無法擁兵自重,無法為了自己的私利跟軍隊結合起來,將其變成實現(xiàn)個人目的的工具

      第四,要慎擇將帥。在委任將帥問題上,就是要實行疑人不用
      。不能委派不可靠的人鎮(zhèn)守一方,獨擋一面
      。唐朝用安史舊將擔任節(jié)度使,以致河北三鎮(zhèn)不再為朝廷所有,教訓太慘痛了

      第五,朝廷要掌握軍事將領的任免權,此權不能假人,不能旁落
      。要做到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是節(jié)度使還是經略使,一紙命令就能將其調動,或將其免職。
      第六,軍事將領也要有監(jiān)督
      。但唐朝中后期用宦官作監(jiān)軍,卻是大大的失策
      。作為監(jiān)軍的宦官,很快就為藩鎮(zhèn)所收買,為藩鎮(zhèn)割據(jù)推波助瀾。文武官員參用,以文制武,或者不失為古代的一個可行的方法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吸取了藩鎮(zhèn)亂唐
      、亡唐,以及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為害國家的教訓,削奪禁軍將領和藩鎮(zhèn)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終于結束了中唐以來200多年的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

      本可中興唐室的雄主憲宗皇帝
      ,最后只落得命喪太監(jiān)的悲慘結局

      #「閃光時刻」主題征文 二期#

      天寶衰微

      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發(fā)動叛亂

      ,大唐天下由盛轉衰

      叛軍來勢洶洶,唐軍由于天下承平已久

      ,素日里疏于訓練而節(jié)節(jié)敗退
      ,直逼得玄宗倉皇西逃蜀境。

      太子李亨趁機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

      ,并改天寶十五年為至德元年
      ,開始了艱苦的平叛之戰(zhàn)。

      這一戰(zhàn)

      ,便是數(shù)載光陰

      從肅宗靈武即位到玄宗、肅宗同年雙雙駕崩

      ,代宗即位
      ,大唐在熬走了兩位皇帝后,才在代宗廣德元年結束了這場綿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

      叛亂是結束了

      ,但大唐盛世早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
      ,是飽經戰(zhàn)火滿目瘡痍的大唐以及另一個更大的麻煩

      天下裂于藩鎮(zhèn)

      永泰元年,回紇

      、吐蕃
      、黨項等數(shù)十萬大軍同時入寇。

      趁這個機會

      ,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
      ,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盧龍節(jié)度使李懷仙
      ,相衛(wèi)節(jié)度使薛蒿以“西蕃入寇
      ,朝臣多故”的名義,招安史余黨
      ,征百姓為兵
      ,各擁精兵數(shù)萬。

      他們所轄郡縣

      ,官吏由節(jié)度使任命
      ,賦稅戶籍皆不入朝廷。

      名為唐臣

      ,但節(jié)度使們尾大不掉之勢己成
      ,從此這大麻煩便一直困擾著大唐朝廷。

      面對日漸跋扈的節(jié)度使們

      ,皇帝并非沒有考慮過削藩自救

      大歷十年,代宗皇帝下詔

      ,禁止諸道隨意募兵并設置各鎮(zhèn)兵員常數(shù)
      ,用意自然是限制節(jié)度使們的權力

      代宗駕崩,德宗皇帝即位

      ,繼續(xù)著與藩鎮(zhèn)之間的明爭暗斗

      一直到二十七歲的憲宗李純即位,這位雄才大略頗似太宗的皇帝

      ,一度幾乎逆轉了藩鎮(zhèn)林立的局面

      河朔三鎮(zhèn)

      憲宗元和四年,天下強藩河朔三鎮(zhèn)之一的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士真去逝

      ,其子副大史王承宗自為節(jié)度留后

      這里稍稍解釋一下,河朔三鎮(zhèn)范陽鎮(zhèn)

      ,魏博鎮(zhèn)
      ,成德鎮(zhèn),都設置了副大使
      ,通常以節(jié)度使嫡長子為之
      ,節(jié)度使死后,副大使便自稱留后
      ,待朝廷任命后便正式成為新一任節(jié)度使

      但憲宗早就看不慣這幫節(jié)度使的玩法:真把天下當成自家的了?搞搞明白

      ,這天下姓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汝可為節(jié)度使雄視一方
      ,前提是,須經過朕同意

      天地萬物

      ,我給你才是你的,我不給你
      ,你不能搶。

      恢復大唐盛世

      ,乃是此時憲宗皇帝最大的心愿

      于是,憲宗想借王士真之死

      ,革除河朔三鎮(zhèn)世襲之弊

      博弈天下

      憲宗想打,但是宰相裴垍

      、翰林學士李絳不同意

      李絳首先說道:“河北不遵聲教

      ,誰不憤嘆”。

      但話鋒一轉

      ,成德鎮(zhèn)王氏父子相繼統(tǒng)治數(shù)十年
      ,“人情慣習,不以為非”
      ,再則王承宗羽翼已豐
      ,足以抗衡唐室,“一旦易之
      ,恐未必奉詔”

      而河朔三鎮(zhèn)的其他兩鎮(zhèn),范陽鎮(zhèn)和魏博鎮(zhèn)皆是父死子替已成慣例

      ,貿然出兵萬一河朔三鎮(zhèn)同氣連枝
      ,朝廷將如何自處?

      一句話

      ,朝廷打不起這場戰(zhàn)爭
      ,至少目前情況就是如此!

      憲宗對此事猶豫不決

      ,于是大臣們繼續(xù)勸誡:太平之業(yè)非朝夕可致
      ,愿陛下審處之!

      而此時王承宗這邊

      ,由于遲遲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
      ,慫了。

      王承宗雖是一方霸主

      ,但唐室目下還不是紙老虎
      ,于是上表自述。

      元和四年八月

      ,憲宗遣使宣慰
      ,王承宗表示自稱留后乃三軍所迫,愿割地以明心志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

      ,朝廷得到了面子和實惠,王承宗則可繼任成德節(jié)度使
      ,大權在握

      兩全其美,可惜

      ,終究只是看上去很美

      一場沒有結果的戰(zhàn)爭

      在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的孫子田繼安的勸說下,王承宗翻臉不認人

      ,扣留了朝廷使臣
      ,不奉詔命

      這等于是直接打了憲宗皇帝的臉,叔可忍嬸也不可忍

      ,談不妥
      ,那就打吧!

      新的一場戰(zhàn)爭開始了

      ,同為河朔三鎮(zhèn)的魏博鎮(zhèn)游走于朝廷和成德鎮(zhèn)之間
      ,暗暗相助王承宗。

      唐軍久戰(zhàn)無功

      ,但是王承宗這時候也回過神來
      ,敢情魏博鎮(zhèn)是把我豁出去當箭靶子,他在一旁看熱鬧

      打不下去

      ,還是接著談吧,至少咱們保持表面上的平靜

      最終的結果

      ,王承宗表示愿意輸貢賦請官吏,憲宗皇帝順水推舟下令赦免王承宗
      ,依舊由他擔任成德軍節(jié)度使

      這場打了一年多的仗,換回來的就是這么個稀里糊涂啼笑皆非的結果

      威服河朔強藩

      元和九年

      ,朝廷爆發(fā)了和淮西彰義鎮(zhèn)的戰(zhàn)爭,不甘寂寞的王承宗犯了老毛病
      ,暗中幫助彰義鎮(zhèn)

      憲宗這次沒慣著他,下詔六大藩鎮(zhèn)河東

      、幽州
      、義武、橫海
      ,魏博
      ,昭義分兵討伐淮西和王承宗。

      不是要打嘛

      ,那我就打你個畢生難忘

      戰(zhàn)爭進行了四年,雙方都師老財竭陷入困境

      ,這時候賭的就是最后一口氣。

      很幸運

      ,憲宗賭贏了
      ,元和十二年十月
      ,唐軍夜襲蔡州,生擒彰義節(jié)度使吳元濟
      ,從此大唐朝廷收復淮西之地

      早在元和七年魏博鎮(zhèn)就已經歸朝,如今又平定了淮西

      ,眼見大唐朝廷聲勢重振
      ,各地強藩便紛紛上表歸附。

      到了元和末年

      ,河朔三鎮(zhèn)最終實現(xiàn)了朝廷任命
      ,盡管長慶年間后河朔復叛,但是大部分藩鎮(zhèn)大抵由朝廷控制
      ,已不復天下裂于藩鎮(zhèn)的局勢

      憲宗大業(yè)未終

      元和末年,世人歡呼重見四海生平

      ,劉禹錫作詩“忽聞元和十二載
      ,重見天寶承平時”。

      可唐室的中興大臣們

      ,卻感到了陣陣憂慮

      此時的憲宗皇帝志得意滿,早年間追求的天下太平似乎已經實現(xiàn)

      ,于是開始迷戀起神仙方術

      誰都不想死,作為君臨天下的大唐皇帝更是如此

      我還想再活五百年

      五百年?五十年都不給你

      在服用了所謂的丹藥之后

      ,憲宗脾氣變得越來越喜怒無常,并且寵幸宦官大興土木
      ,以至于不顧天下百姓生死

      一代中興之主唐憲宗,開始走向他悲劇性的人生終點

      元和十五年正月

      ,宦官陳弘志,王守澄潛入大明宮
      ,弒殺了雄才偉略的憲宗皇帝
      ,終年四十三歲。

      這位平定藩鎮(zhèn)的中興之主

      ,大業(yè)未成卻死于太監(jiān)之手
      ,徒嘆千古唏噓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497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長子構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被改進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明之嚴嵩
      ,清之和珅”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秦朝的滅亡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