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趙匡胤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大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
春四月,宋太祖率文武百官來到洛陽
宋太祖出生在洛陽,喜歡那里的風(fēng)土人情
宋太祖的理由是:開封城無險可守
《續(xù)資治通鑒》記載:宋太祖遷都的理由充分
皇帝的決定,弟弟帶頭反對
反對遷都的大臣之中
洛陽城早已破爛不堪,恢復(fù)困難;
宮殿缺乏,需要時間營建;
郊廟年久失修
官府機構(gòu)不健全
城內(nèi)百姓貧困,稅收有限;
軍糧無法供應(yīng)
尚未建壁壘
千乘萬騎在酷暑遷徙,過于辛苦勞累
起居郎李符負責(zé)記錄皇帝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
這位一向逢迎皇帝
宋太祖的不爽不在于是否遷都
宋太祖祭祀父親的儀式結(jié)束后
大臣們知道皇帝的倔脾氣上來了
鐵騎左右?guī)贾笓]使李懷忠卻冒死直諫:“開封城水運極為便利,每年從江淮調(diào)運糧米數(shù)百萬斛
宋太祖依舊不為所動
晉王趙光義諫言
宋太祖說:“遷河南未已
——遷都洛陽也是權(quán)宜之計
趙光義叩首堅持反對
趙光義說:“在德不在險
。”他認為
,江山是否穩(wěn)固,不在于地勢險要,而在于帝王是否仁德。太祖趙匡胤沒有正面表達對這句話的看法
。晉王離開后,宋太祖環(huán)顧左右大臣說:“晉王之言固善
不久,宋太祖“下詔東歸”
宋太祖可謂一語成讖。
百余年后
皇室被迫向南遷移,永遠失去了北方的疆土
秦漢武
要說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二人的矛盾起源,就不得不從宋朝的建立說起
公元960年
宋朝建立后
,作為皇帝的趙匡胤自然非常豪爽,大肆封賞,趙普、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從龍之臣都加官進爵,恩寵極隆,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雖然也得到了提升,但卻僅僅是殿前都虞候,地位官職均低于其他功臣,并且作為皇帝的親弟弟卻沒有被封王,這成了趙光義的一塊心病,最諷刺的是趙匡胤的三弟趙廷美沒有任何功勞,卻被封了魏王,這讓本來就小肚雞腸的趙光義早已心生怨恨!而且
,自始至終,趙光義都認為宋朝的江山有自己的一份,趙匡胤能做皇帝趙匡胤登基時
公元961年,昭憲太后病重之際
趙光義成為儲君后
雖然
就在趙光義權(quán)勢日盛的時候,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
而趙光義繼位后
與趙匡胤一樣
趙光美死后
趙德昭死后,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最年長
趙光美
縱觀歷史
趙匡胤剛登基不久的時候
,想遷都到洛陽去,當(dāng)時群臣反對,最主要的就有起居郎李符,老部下都虞候李懷忠,還有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這幾個人都反對,最終打消了他遷都的念頭。
貼身?秘書?李符反對?京邑凋敝,一也
;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nèi)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shè),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就在趙匡胤興致勃勃組織去洛陽考察的時候,他的起居郎李符就上書反對了
。起居郎是皇帝身邊非常親近的人,相當(dāng)于是趙匡胤的貼身秘書了,他列舉了八條理由來陳述不適合遷都于洛陽,稱為?陳八難?。他列出洛陽舊都,百業(yè)皆廢待興,民困而食難等等理由
老部下李懷忠反對?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shù)百萬斛
,都下兵數(shù)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對于遷都,反對的人還是不少的
,但是因為李符的建議被趙匡胤否決,就沒有什么人提出來,作為趙匡胤的老部下,李懷忠趁著兩人一起喝茶聊天的時候,也給提了提建議,不過趙匡胤聽也沒有說什么。
弟弟趙光義反對?在德不在險
。?雖然說趙匡胤聽別人說反對沒作什么表態(tài)
,但是心里還是有疑慮,就找來了弟弟商量,他對趙光義分析,洛陽地勢之險要,又是幾朝古都,有文化深沉,又易守難攻,可以抵抗外敵,作為首都非常的適合。但是趙光義提出不同觀點,以?在德不在險?一句話就卡住了趙匡胤
因為這些反對的聲音,最終趙匡胤沒有遷都成功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