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鄧艾是怎么憑借2000兵馬逼降劉禪的

      以史為鑒 2023-06-27 23:29:43

      鄧艾是怎么憑借2000兵馬逼降劉禪的

      蜀漢都城本難以攻破

      ,為何鄧艾能憑借2000兵馬逼降劉禪?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大家都知道,劉備是一代梟雄

      ,他出生并不太好
      ,本來是一個以販履為生
      。在黃巾起義的時候
      ,他投身于軍營
      ,憑著他皇室后裔的身份
      ,以及自己的個人魅力
      ,一步步的成長為一方強大的諸侯,建立了屬于他自己的帝業(yè)
      。然而
      ,就在他去世的四十余年之后,他的兒子劉禪卻率軍投魏了
      。公元263年的時候
      ,掌握著曹魏大權(quán)的司馬昭,派鐘會
      、鄧艾
      、諸葛緒等人進攻蜀漢。剛開始的時候
      ,曹魏一方并不順利
      ,本來負責(zé)攔截的鄧艾卻被甩脫了
      ,而另外兩個人也因為不合而導(dǎo)致兵敗,被蜀軍打的糧草耗盡
      ,不得不準備撤軍

      但是很快局勢就被逆轉(zhuǎn)了,鄧艾攔截失敗之后

      ,就直接帶兵前往了蜀漢的都城
      ,迫降了劉禪,使得蜀漢滅亡
      。蜀漢的都城成都本是一座非常難以攻下的都城
      ,為什么鄧艾能夠憑借著兩千的軍馬逼降劉禪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劉禪窩囊嗎?其實不是的,如果僅僅是劉禪一人被嚇破了膽
      ,眾臣自己也會勸阻的
      ,就像曹操被關(guān)羽嚇得想要遷都一樣,卻終究沒有遷成一樣
      。那么到底為什么鄧艾會取得這一成就
      ,原因是什么?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譙周的言論。當鄧艾兵臨城下餓時候

      ,劉禪一下子就慌了神
      ,朝堂之上的大臣們,就分成了三派
      ,彼此爭論不休
      。一派想要投降,一派則想要投靠東吳
      ,還有一派則是想要棄城南下
      。以劉禪的能力,自然是無法決定的
      ,而這時譙周就站了出來
      。他憑借著自己的口舌,說的另外兩派無法反駁
      ,并且勸劉禪向鄧艾投降
      。當時沒有主見的劉禪,見譙周說的另外兩派啞口無言
      ,自然也就遵從了
      。這一點是導(dǎo)致劉禪投降的直接原因。

      第二點則是諸葛亮在世的時候

      ,他在蜀漢人民的心中
      ,是一個匹敵神明一樣的人物。在他去世之后
      ,人們自然而然的就將注意力轉(zhuǎn)到了他的兒子諸葛瞻身上
      。而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
      ,諸葛瞻迎戰(zhàn)卻戰(zhàn)敗身亡。這對于劉禪和諸臣而言都是一個沉痛的打擊
      ,所以在鄧艾打過來的時候
      ,大多數(shù)的人都沒有了反抗的心思。第三點就是城中已經(jīng)沒有兵可用了
      ,而城外也沒有援兵
      。按理說,就算是蜀漢的朝堂之上
      ,昏庸無能的人再多
      ,也不會全部都嚇破膽,那么為什么沒有一個人主戰(zhàn)呢?這是因為當時成都城內(nèi)已經(jīng)沒有兵可用了

      當初姜維曾勸過劉禪加強防備

      ,但是他卻聽信了黃皓的讒言,并沒有放在心上
      。后來更是讓諸葛瞻帶著進軍出戰(zhàn)導(dǎo)致全軍覆沒
      。所以此時的城內(nèi)已經(jīng)沒有兵能用了,所以除了棄城投降之外
      ,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通過以上分析
      ,我們不難得知
      ,鄧艾能夠憑借著區(qū)區(qū)2000人馬,滅掉了蜀漢
      。既有自身能力卓越
      ,也有劉禪昏庸的原因在里面。若果他能力不夠的話
      ,相比也打不過諸葛瞻父子
      。如果劉禪不昏庸無能的話,他也不會聽信讒言
      ,導(dǎo)致亡國

      鄧艾是怎樣智出陰平道
      ,打敗諸葛瞻
      ,逼降劉禪,滅亡蜀漢的呢

      鄧艾(

      ?一公元264年)
      ,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
      ,三國時期魏國杰出軍事家
      、將領(lǐng)。其人文武雙全
      ,深諳兵法
      。公元263年,他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
      ,在鐘會所率10萬大軍
      ,被蜀將姜維阻于劍閣關(guān)外,無計可施
      ,正想退兵的情況下
      ,鄧艾出奇策,率領(lǐng)本部人馬
      ,智出陰平道
      ,打敗諸葛瞻,逼降劉禪
      ,滅亡蜀漢
      。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三國末期

      ,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
      ,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
      ,軍事力量十分強大
      ,在三個國家綜合實力最強,具備了滅吳
      、蜀的條件

      公元262年,魏國實際統(tǒng)治者大將軍

      司馬昭

      ,分析了當時的形勢
      ,認為蜀國已經(jīng)?師老民疲,我今伐之
      ,如指掌耳?
      ,制定了?今宜先取蜀,三年后
      ,因巴蜀順流之勢
      ,水陸并進滅東吳?的計劃。

      公元263年,司馬昭調(diào)集了十幾萬大軍

      ,準備一舉消滅蜀國
      。他派鄧艾和諸葛緒各自統(tǒng)3萬人馬,派鐘會帶10萬人馬
      ,兵分三路進攻蜀國
      。鐘會的軍隊很快攻取了漢中。鄧艾的軍隊也到達沓中
      ,向姜維進攻

      鐘會率軍進攻劍閣,劍閣地形險峻

      ,道小谷深
      ,易守難攻。鐘會屢攻不下
      ,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
      ,非拿下不可,不能放棄
      ,時間一長
      ,魏軍糧食供應(yīng)也發(fā)生困難,軍心開始動搖
      ,眾人都擔(dān)心前功盡棄
      。正當鐘會進退兩難之時,鄧艾趕到了

      鄧艾建議:讓鐘會在劍閣與姜維對峙

      ,吸引蜀軍主力。他自己率本部人馬?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從陰平抄小道到達涪城
      ,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
      ,則可取劍閣;若蜀軍不來救
      ,便可斷姜維后路
      ,也可直接威脅成都。

      這條計策被鐘會接納

      。于是
      ,鄧艾率其3萬人馬從陰平出發(fā),沿途高山險阻
      ,十分艱難
      ,他們從陰平小道,一路鑿山造橋,排除困難險阻
      ,走過七百多公里的無人煙之地
      ,最后他們到了一條絕路上,山高谷深
      ,沒法走了
      。好多人打起了退堂鼓。鄧艾當機立斷親自帶頭
      ,用氈毯裹住身子先滾了下去
      。將士們不敢落后,照著樣子滾下去
      。那些沒有氈毯的
      ,就用繩子拴住身子,攀著樹木
      ,一個個慢慢下了山
      。魏軍終于到達江油。蜀江油

      鄧艾僅用三千人圍困十萬軍隊的成都,為何劉禪就輕易投降

      你當劉禪是傻子

      ,有十萬人馬在成都,干不過鄧艾的三千軍隊
      ?歷史的真實情況遠比演義要嚴酷得多
      !劉禪開門投降幾乎算是最佳的選擇。

      鄧艾遠不止三千人馬

      司馬昭派遣鄧艾和鐘會兩路人馬攻蜀

      ,動用的兵力十多萬
      ,兵分兩路,一路是鐘會走原來諸葛亮北伐曹魏的路線反向攻打蜀漢
      ,鐘會領(lǐng)軍在劍閣與姜維率領(lǐng)的蜀漢守軍對峙

      一路是鄧艾率領(lǐng)的三萬多人馬走今天的岷縣、武都

      、文縣
      ,借陰平小道,翻隴南勾樓山
      ,繞過劍閣
      ,直撲現(xiàn)在的綿竹市,攻克綿竹后
      ,就是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
      ,直接領(lǐng)兵打到了成都城下。

      鄧艾一路的傷亡很小,不要以為鄧艾翻山越嶺的會損失很多人馬

      ,事實上鄧艾走得很順利
      ,除了翻越勾樓山,略有損失外
      ,基本上大軍沒有多大的傷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的鄧艾偷襲陰平的道路遺跡都還存在,比如隴南岷縣還有鄧艾大軍搭建的棧道和橋梁
      ,甚至還有一個村今天的名字就叫?鄧艾村?

      【鄧艾偷襲大軍所修棧道】

      駐守成都的軍隊遠沒有十萬之眾

      曹魏伐蜀的時候大概在公元263年前后,而當時整個蜀漢的人口總數(shù)100萬都不到

      ,這是凈人口基數(shù)
      ,能夠參軍入伍的人口總數(shù)不超過12萬,所以當時蜀漢的總兵力大概就在十萬

      全國兵力才十萬

      ,怎么可能成都就駐扎有十萬人馬,更何況姜維率領(lǐng)著當時蜀漢的主力屯田軍在前線抵御曹魏的入侵
      ,數(shù)量有三萬人馬
      ,而作為前線的漢中,南中
      、永安郡又各有兩萬人馬
      ,這些地方都是屬于軍事要地,不可能兵力薄弱

      那么衛(wèi)戍成都的軍隊有多少呢

      ?大概不到一萬人馬,關(guān)鍵是這一萬人馬并不是全部駐扎在成都城內(nèi)
      ,城內(nèi)一部分
      ,成都周邊的衛(wèi)所一部分,比如現(xiàn)在的雙流
      、邛崍一帶
      ,鄧艾來得太過突然,成都周邊郡縣的軍隊毫無反應(yīng)
      ,而成都城內(nèi)的守軍又嚴重不足。

      當鄧艾率領(lǐng)三萬大軍忽然兵逼成都城下

      ,而成都真實的守軍數(shù)量才不到一萬人
      ,劉禪并不是一個鐵血強硬的帝王,他完全沒有勇氣與成都誓死存亡

      劉禪的選擇

      面臨鄧艾大軍兵臨城下

      ,蜀漢皇帝劉禪的選擇只有兩種:血戰(zhàn)到底;開門投降。

      毫無疑問

      ,劉禪選擇了后者
      ,這種選擇既是因為他沒有血戰(zhàn)到底的勇氣,更沒有血戰(zhàn)到底的資本
      。劉禪不是一個有成就的皇帝
      ,年少登基,有丞相諸葛亮打理國政
      ,自己混混僵僵的就過來了
      ,諸葛亮死后,姜維主外
      ,黃皓主內(nèi)
      ,自己也樂得個清閑。

      劉禪的帝王生涯基本上沒有經(jīng)歷過大的波折

      ,雖然不能算是個傀儡皇帝
      ,但是他自己能夠完全自主決定的事情并不多,到了這個城破國亡的危機時刻
      ,期望劉禪能夠幡然醒悟
      ,熱血沸騰,這是不現(xiàn)實的

      懦弱是劉禪性格的最大特點

      ,加上當時成都的主戰(zhàn)派毫無話語權(quán),唯一能夠左右朝局的姜維又被牽制在劍閣
      ,劉禪在黃皓的建議下
      ,主動的開門投降了鄧艾。

      劉禪的選擇是相當?shù)拿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他既得到了曹魏最大的?yōu)厚待遇

      ,更是讓川蜀百姓免受戰(zhàn)亂之苦,而且由于他的投降
      ,蜀漢官員們能夠非常順利的承接到曹魏對當?shù)氐慕y(tǒng)治之下
      ,曹魏對蜀漢的管轄接收幾乎就是無縫對接。

      綜上來看

      ,當鄧艾率領(lǐng)三萬大軍兵逼成都時
      ,后主劉禪選擇開門投降,既是因為實力不足以抗衡鄧艾
      ,更多的卻是因為劉禪自身就是一個懦弱無為的人
      ,他沒有君死國破的勇氣!

      擁有7萬大軍的諸葛瞻
      ,是如何被鄧艾2千殘兵打敗的?

      三國演義中曾說

      ,鄧艾偷渡陰平時以2000殘兵
      ,將諸葛瞻7萬大軍全部消滅于綿竹城下。這曾令子彧很是困惑
      。那么
      ,真實情況如何呢?子彧查閱資料
      ,為你全面分析綿竹之戰(zhàn)的勝負因素

      一、綿竹之戰(zhàn)

      戰(zhàn)役背景:公元263年

      ,司馬昭派遣大軍伐蜀
      ,諸葛緒、鄧艾各3萬人
      ,從東西兩路進擊
      ,鐘會率大軍10余萬從漢中大路進擊。很快
      ,鐘會等人就占領(lǐng)了漢中
      ,蜀軍蔣斌投降、傅儉戰(zhàn)死
      。蜀軍大將軍姜維經(jīng)過一番運動戰(zhàn)
      ,成功退守劍閣,暫時遏制了魏軍的攻勢

      此時

      ,鄧艾建議從陰平小道直驅(qū)蜀漢腹地涪城,釜底抽薪
      ,讓姜維大軍進退失據(jù)
      ,從而達到戰(zhàn)略目的。并不像三國演義小說中說的那樣
      ,鐘會對這個方略應(yīng)該是同意的

      戰(zhàn)役過程:當年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出發(fā)

      ,道路十分艱險
      ,行至艱難的地方,鄧艾以氈子裹著自己順著山坡滾下去(艾以氈自裹
      ,推轉(zhuǎn)而下)
      。這樣行進了700余里,鄧艾軍終于到達江油

      鄧艾軍疑似神兵天降

      ,嚇壞了蜀漢江油守將馬邈,由于手上并沒有多少軍隊
      ,馬邈選擇了投降

      由于在鄧艾軍行動的同時,鐘會派將軍田章從劍閣往西中間擊破了蜀漢三校伏兵

      ,此時蜀漢朝廷也知道了鄧艾的行蹤
      。劉禪派遣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領(lǐng)諸軍前往抵御。諸葛瞻率軍行至涪城
      ,聽說江油已降
      ,便退守綿竹。

      鄧艾到達綿竹

      ,首先派遣其子鄧忠和司馬師纂率軍進攻
      。遇到了諸葛瞻的有力抵抗,鄧忠?guī)熥氩粩惩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鄧艾佯怒
      ,鄧忠等再?zhàn),大敗諸葛瞻
      。蜀軍全軍覆沒
      ,主帥諸葛瞻及張遵等人戰(zhàn)死。而綿竹之戰(zhàn)也成為壓垮蜀漢君臣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久劉禪下詔投降

      此戰(zhàn)以鄧艾率領(lǐng)的魏軍大獲全勝,諸葛瞻全軍覆沒而告終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龂尽分胁]有對此戰(zhàn)進行過多的細節(jié)描述,而《三國演義》中卻說鄧艾以2000勝諸葛瞻7萬人
      ,那么究竟雙方實力對比如何呢

      二、鄧艾軍

      、諸葛瞻軍隊數(shù)量對比

      鄧艾軍約1.5-2萬人

      ;諸葛瞻3萬人以內(nèi)。

      鄧艾軍應(yīng)當在接近2萬人的數(shù)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度龂尽犯魈幎紱]有記載鄧艾軍的數(shù)量,但在《晉書?文帝紀》中記載:十一月
      ,鄧艾帥萬余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
      。在《三國志?鐘會傳》記載,鐘會曾派遣將軍田章從劍閣率軍支援鄧艾并擊破蜀軍伏兵三校(3000人)
      ,鄧艾以田章為先鋒(艾使章先登)

      所以

      ,綿竹之戰(zhàn)的魏軍應(yīng)當是最初鄧艾率領(lǐng)的軍隊和田章軍一起。而能夠擊破3000伏兵
      ,田章應(yīng)該至少不會少于3000人的軍隊
      。如果《晉書》的記載不包含這田章軍的話,鄧艾軍應(yīng)當在1萬5000人以上

      《三國志》

      、《晉書》都曾記載,此次魏國出兵總計約18萬人
      ,因此這個數(shù)量并不多
      ,應(yīng)當是可信的。

      而諸葛瞻軍不會多于3萬人

      。諸葛瞻率領(lǐng)的軍隊數(shù)量沒有明確記載
      ,但可以通過蜀漢軍隊總量來估算。

      據(jù)王隱《蜀記》記載

      ,蜀漢投降時的士民簿顯示
      ,蜀漢在冊的軍隊數(shù)量是十萬二千人,人口九十四萬
      。根據(jù)這個人口數(shù)量來看
      ,維持10萬軍隊已經(jīng)是最大的極限了,所以蜀漢的軍隊總數(shù)應(yīng)該保持在這個數(shù)量左右

      關(guān)于蜀漢軍隊的分布

      ,至少應(yīng)當有4處:成都、漢中前線
      、永安(江州)
      、南中。

      漢中前線:《三國志?鐘會傳》中姜維投降后

      ,鐘會給司馬昭的上書說道
      ,姜維投降的蜀軍大約有四五萬。此說法應(yīng)當略有夸張的成分
      ,但在經(jīng)歷了大敗之后
      ,姜維軍還有4-5萬人,說明漢中的駐軍應(yīng)當不少于5萬

      永安和江州:蜀漢的東線駐軍以永安和江州為主

      。劉備死時,以李嚴為中都護
      ,鎮(zhèn)永安
      。《三國志?李嚴傳》記載:建興八年
      ,因為擔(dān)心曹真入寇
      ,諸葛亮曾令李嚴率軍2萬趕赴漢中(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
      ,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加上江州的陳到的白毦兵
      ,因此
      ,永安加江州的駐軍應(yīng)當不會少于2萬。

      南中:沒有明確記載

      ,南中補給困難駐軍應(yīng)當不多,但從從歷任庲降都督的平叛的記載來看
      ,蜀漢后期
      ,南中的駐軍應(yīng)當在5千以上。

      加上各郡縣的駐軍

      ,駐守成都的禁衛(wèi)軍應(yīng)當不會多于3萬人
      。因此,即使劉禪將成都的禁衛(wèi)軍全部派給諸葛瞻
      ,加上成都周邊的郡縣駐軍
      ,他麾下的軍隊也不會超過3萬。

      所以

      ,鄧艾和諸葛瞻所率領(lǐng)的軍隊數(shù)量總體應(yīng)該差別不大
      ,并沒有2000對7萬那么夸張。

      、其他因素

      軍隊數(shù)量相當

      ,但是鄧艾軍從陰平小道而來,長途跋涉
      ,又給養(yǎng)不足
      ,諸葛瞻以逸待勞,至少可以打個平手
      ,堅守一陣
      ,為何敗得那么迅速和徹底呢?

      的確

      ,陰平小道700里幾乎是無人區(qū)
      ,《三國志?鄧艾傳》記載:山高谷深,至為艱險
      ,又糧運將匱
      ,頻于危殆。但是
      ,別忘了
      ,江油投降了,諸葛瞻有主動放棄了涪城
      ,因此鄧艾可以得到江油和涪城的補給
      。而且
      ,鄧艾10月(《三國志?鄧艾傳》)從陰平出發(fā),11月戰(zhàn)于綿竹(《晉書?文帝紀》)
      ,這中間應(yīng)當是在江油城短暫的修整了一段時間
      。時間和后勤補給相當關(guān)鍵,給了鄧艾軍滿血復(fù)活的動力

      另外

      ,從軍隊素質(zhì)來看,鄧艾率領(lǐng)的是長期與姜維戰(zhàn)斗在漢中前線的雍涼軍隊
      ,久戰(zhàn)之兵
      ,戰(zhàn)斗力應(yīng)當是很不錯的。這一點從綿竹城下一戰(zhàn)之敗二戰(zhàn)而勝也可以看得出來
      。而諸葛瞻率領(lǐng)的是長期駐守成都的禁衛(wèi)軍
      ,從將士名單中的張遵等人來看,這是一支功臣子弟兵
      。又長期未接觸戰(zhàn)陣
      ,軍隊素質(zhì)是比不上鄧艾軍的。

      即使如此

      ,諸葛瞻還是可以固守綿竹
      ,不是嗎?關(guān)于這一點
      ,《三國志?鄧艾傳》記載
      ,諸葛瞻退守綿竹時,?列陳待艾?
      ,直接在城外列陣決戰(zhàn)
      ,并在初次接戰(zhàn)中戰(zhàn)勝了鄧艾軍;而《三國志?諸葛亮傳》附諸葛瞻的記載卻說
      ,?住綿竹?
      ,也就是登城固守,直到鄧艾引誘
      ,才怒而出戰(zhàn)(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瑯琊王
      。?瞻怒,斬艾使
      ,遂戰(zhàn))

      鄧艾孤軍深入,后勤不暢

      ,這時固守方為上策
      。這一點,諸葛瞻應(yīng)當是知道的。所以
      ,實際情況應(yīng)該是
      ,諸葛瞻固守,鄧艾激將
      ,諸葛瞻出戰(zhàn)
      ,先戰(zhàn)勝鄧艾軍,然后蜀軍驕傲而輕敵
      ,再戰(zhàn)
      ,全軍覆沒。

      所以

      ,諸葛瞻這么快戰(zhàn)敗應(yīng)當是中了鄧艾的激將之法
      ,而蜀軍的軍隊素質(zhì)導(dǎo)致了再戰(zhàn)的失敗。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529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灰姑娘》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