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一代梟雄,坐擁大半個中國,是朱元璋最強大的對手,為何最終輕易的敗給朱元璋
陳友諒一代梟雄,坐擁大半個中國,是朱元璋最強大的對手,為何最終輕易的敗給朱元璋?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陳友諒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
。元朝末年,豪杰并起
,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在角逐天下中最具代表性
。陳友諒一度實力強大
,大有吞并天下之氣,是朱元璋最強大的對手
。然而
,為何陳友諒稱帝四年后便被實力并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消滅?

元朝末年民族壓迫、官府腐敗
、土地兼并瘋狂
、財產被強行掏空,加上連年的水
、旱
、蝗、瘟疫
,連福建和江西都出現(xiàn)了人吃人的現(xiàn)象
,元順帝統(tǒng)治時期成了個不折不扣的黑暗時代。當最底層的勞動者被逼迫得活不下去的時候
,他們唯一能做的
,就是反抗到底!天下大亂,至正十一年九月
,徐壽輝部連陷蘄水路及黃州路
,遂以蘄水為首都稱帝,國號天完
,改元治平
,以鄒普勝為太師,旋而大掠江浙一帶
,元兵不能御
,饒、信等地相繼被攻克
。
至正十二年正月
,天完部將丁普郎陷漢陽、興國府
,而后鄒普勝又攻克了武昌
,元威順王寬徹普化、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和尚棄城逃走
。天完政權的這次軍事行動
,不僅拿下了一個元朝行省的政治中心,還收獲了一批武裝和人才,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人公陳友諒
。
陳友諒
,是湖北沔陽黃蓬山邊一個小漁村里漁民陳普才的兒子,在家中弟兄排行第三
。陳普才本姓謝
, 他的父親謝千一做了同村陳家的上門女婿,于是一家人都改姓了陳
。陳友諒自小喜歡武功
,而陳普才也會功夫,就教了陳友諒幾招
。沒想到陳友諒悟性極高
,很快就成了本地小有名氣的高手。
陳友諒也念過幾年書
,但終歸沒有堅持下去
,所以《明史》說他只是“略通文字”。不過在窮鄉(xiāng)僻壤
, 他也算半個讀書人了
,所以能在縣衙里做個抄抄公文的小吏。不過生性好動的陳友諒并不喜歡這份工作
,最終選擇了辭職
。
陳普才雖然一身好武藝,但終究是個本分的人
,只圖全家能平安過一輩子
。陳友諒恰好相反,他堅信自己這輩子一定很不平凡
。當聽說徐壽輝扯旗造反后
,早就等待機會的陳友諒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
,決定投靠徐壽輝
。老爹陳普才反對兒子的“不本分”,但已經阻擋不了兒子的野心
。
陳友諒的投奔可謂正逢其時
。天完紅巾軍勢頭正猛,在孟海馬為首的“南瑣紅巾軍”配合下
,主力連克安陸
、沔陽、中興
、江州
、岳州、袁州、吉安等地
,又東進四川
,南下昱嶺關。七月初十
, 陷杭州
,殺元朝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樊執(zhí)敬。另一路天完軍由副將趙普勝所率
,破無為
、銅陵、池州
、湖口
、彭澤,兵鋒直抵福建
,聲勢大振
。
在這如火如荼的攻勢中,陳友諒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善于用兵的天賦
。史書說他“剽迅狡猾
,出沒匪意。所向必克
,歷功為領兵元帥”
。他在紅巾軍中當上了高級將領后,馬上把老爹陳普才給接了來
。席間指著自己麾下的眾多兵將
,陳友諒大笑:“老爹常笑我諸事不能,如今我麾下千萬如虎如羆
,老爹誤看兒矣!”
天完義軍占領湖廣
、江西、安徽大片地盤
,令朝廷大為震驚
。大都從各地調集多支主力部隊進剿,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哈臨禿
、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咬住
、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顏帖木兒、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星吉等人
,次第率部圍擊
,紅巾軍節(jié)節(jié)失利,池州
、徽州
、江州等城池又被元軍奪回
。
至正十三年十一月,彭瑩玉在瑞州被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擊殺
。十二月
,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顏帖木兒、南臺御史中丞蠻子海牙
、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哈臨禿等人的圍攻下
,天完首都蘄水陷落,天完官員四百多人被捕
,徐壽輝等遁入黃梅山及沔陽湖中
。南方紅巾軍遭受重創(chuàng)的同時,北方同道卻在蓬勃發(fā)展
。
雖然李二
、王權、孟海馬等部都被鎮(zhèn)壓下去
,紅巾軍正統(tǒng)劉福通部卻在汝寧
、項城接連打敗元軍,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甚至被義軍嚇得不戰(zhàn)而潰
。這支紅巾軍主力的存在
,使得大都方面的主要精力始終集中在北方,再加上南方義軍方國珍
、張士誠等都在堅持
,因此天完義軍的再度崛起只是時間問題。方國珍部多為水軍
,元軍水師戰(zhàn)斗力稍微弱些
,一時拿他沒辦法,只能不停地用官職籠絡他
。已稱王建國的張士誠部則成為繼徐壽輝之后
、元軍在南方的重點圍剿對象。
至正十四年
,總統(tǒng)各路元軍的脫脫親率大軍圍攻高郵
。西域、西番乃至高麗都遣軍相助
,元軍號稱達到百萬
,旌旗千里
,金鼓震野
。高郵城被圍到水泄不通,張士誠每戰(zhàn)必敗
,天長
、六合等地也被脫脫攻陷。城外矢石如雨,高郵幾次差點被攻破
,張士誠甚至一度動了投降的念頭
。
眼看他即將不支之際,監(jiān)察御史袁賽因不花等彈劾脫脫空勞師費財
, 元順帝一時糊涂
,竟削去脫脫官爵,以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
、集賢大學士知樞密院事雪雪等代之
。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脫脫素有威望
, 深得軍心
。罷免他的詔書被宣讀以后,軍中聞之
,皆大哭
。隨后百萬元軍人心浮動,竟一哄而散
。張士誠乘勢反擊
,取得了一場意外的大勝,實力大增
。
高郵之戰(zhàn)后
,元末農民戰(zhàn)爭的局勢發(fā)生了歷史性的扭轉。元軍主力盡失
,劉福通趁機在亳州建立政權
,國號大宋,年號龍鳳
,以韓林兒為帝
,史稱小明王。劉福通又于至正十六年九月開始分兵三路北伐
。元廷無力抵御
,只得委托北方豪族組織的義軍代剿。察罕帖木兒
、李思齊等民間武裝借機崛起
,成為紅巾軍最危險的強敵。
在南方
,元軍的掃蕩力度也大大減弱
, 開始對紅巾軍以招撫為主。正躲在黃梅山和沔陽湖里打游擊的徐壽輝
、陳友諒復出
,以漢陽為都重建了天完政權
。武昌、岳州
、饒州
、徽州、常德等地一時又成了天完的領土
。然而
,此時的天完政權內部結構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于彭瑩玉已經犧牲
, 義軍中一時找不到第二個號召力能與他相提并論的領導人
,而徐壽輝生性寬厚,缺乏領袖氣質
,于是在重建天完政權中出力最大的黃州黃陂漁夫倪文俊
,成了天完軍實際上的首領。
倪文俊外號“蠻子”
,和鄒普勝
、彭瑩玉一樣是義軍的元老人物。由于職業(yè)出身
,倪文俊擅長水戰(zhàn)
,“用多漿船,疾如風
, 晝夜橫行湖江
,出人不意,故多克捷”
。在二取武昌的戰(zhàn)斗中
,倪文俊用火攻戰(zhàn)術, 大破元威順王寬徹普化
,擒其全部家屬
。元廷大懼,試圖像對待方國珍那樣招撫他
,哪知老倪胃口太大
,雙方沒談攏。倪文俊一氣之下殺了寬徹普化的所有兒子
。這次招安就此流產
。
元廷的招安雖未成,卻讓倪文俊的思想產生了很大變化
,他覺得自己是個人物
, 為什么要聽徐壽輝的?在湖廣、安徽
、江西等老地盤全部恢復后
,倪文俊和弟弟倪文郁專其權柄
,把持朝政
,天完皇帝徐壽輝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傀儡
。
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準備除掉沒用的徐壽輝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赡呶目∑綍r對部下不好,他的行動根本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
,自然以失敗而告終
。無奈的倪文俊只得逃往黃州。陳友諒抓住這個機會出手了
。他找了個借口故意刺激倪文俊
,心情正不好的倪文俊當場和陳友諒大吵起來,陳友諒二話不說拔出刀來
,捅死了倪文俊
。倪文俊死了,徐壽輝卻還是笑不出來。因為陳友諒自稱天完平章政事后,繼續(xù)獨攬大權
,天完皇帝的境況比起以前沒有任何好轉
。
陳友諒領軍打仗和搞陰謀一樣是把好手。成了天完第一人后
,陳友諒首戰(zhàn)就與趙普勝、部將祝寇一起打下了兩淮重鎮(zhèn)安慶
。安慶路守將、元朝名臣余闕殉城
。之后又克龍興
、瑞州、邵武
、吉安
、贛州,江西下游諸郡全部為陳友諒所占
。至正十九年三月
,陳友諒分兵攻陷襄陽路,又遣部將王奉國打信州
,元守將伯顏不花自殺身亡
。加上先前倪文俊已取得的戰(zhàn)果,天完政權此時已囊括兩湖
、江西
、安徽大部及四川
、浙江、福建一部
,疆域之廣前所未有
。
事實上,陳友諒集團就是朱元璋集團的翻版
。雙方無論是個人出身
,還是發(fā)跡歷史都非常類似。這也注定了兩伙人在長江的中游崛起后
,勢必首先展開火拼
。
根據(jù)現(xiàn)存的歷史記載,陳友諒本人在青年時代接受一些粗淺的基礎教育
,并在元末的地方縣衙中擔任過小吏
。在原有社會制度不出現(xiàn)大的裂痕或崩潰時,這樣的出身的人是很難有機會躋身高位的
。就像朱元璋那樣
,陳友諒也在后來的元末大亂中投入紅巾軍。隨后利用其它義軍集團之間的火拼
,坐收漁人之利
,逐步壯大了聲勢。在確定荊湖地區(qū)已沒有其他強大實力的前提下
,開始逐步攻克周圍郡縣城市
,并以國號漢來自居。
由于早期的紅巾軍核心隕落
,朱元璋和陳友諒便成為了紅巾軍勢力內部的兩個獨立集團
。雙方都位于長江中游地帶,非常容易開始火拼
。但從地緣形式來看
,陳友諒的地盤比起朱元璋來說是吃虧不少。盡管有很多人會根據(jù)歷史慣例認為
,中游對下游具有順水而下的優(yōu)勢
。但陳友諒集團其實并沒有染指上游的巴蜀地區(qū),所以在對下游的優(yōu)勢時
,顯得非常不明顯
。
其次,陳友諒所處的兩湖
、荊楚地帶
,在開發(fā)程度和資源汲取方面都不如朱元璋的地盤。后者的控制區(qū)大體就在今天的蘇南西部、安徽和江西三地
,都是歷史上較為富庶的農業(yè)產區(qū)
。相比陳友諒地盤內的有限平原耕地,可以出產更多的糧食來用于軍需
。盡管雙方的控制區(qū)都是沿著長江和支線水系分布為主
,但朱元璋所控制的流域還是大于陳友諒。
再者
,朱元璋集團在交通便利上也強于陳友諒
。雙方同樣依仗大量船只進行運輸或機動
,但陳友諒可以選擇的航線覆蓋度較低
。而朱元璋集團不僅有長江、贛江可用
,還觸及到了元朝的大運河一段
。所以,朱元璋的更大領地面積
,就可以方便的將更多物資和兵力也集中到需要的地方
。加上境內的平原地勢更多,也讓地方力量不一定要依仗水系機動
。陳友諒實際上控制的多山地形更多
,除了水系外很難有及其便捷的大規(guī)模交通手段。這不僅限制了他的動員水平
,也讓其軍事行動路線很容易被預判和封鎖
。
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的戰(zhàn)爭中,劇本往往都是一個模式
。即陳友諒趁著朱元璋在其他方向作戰(zhàn)時
,走水路突襲朱元璋控制區(qū)內的某個關鍵城市。如果能夠攻克
,就繼續(xù)經略其他地方
。但如果進攻受阻,則沒有其他備選方案
。最終在鄱陽湖被朱元璋用水陸軍完全封鎖
,成為了甕中之鱉。這其實有很大成分的地緣格局因素
。
最后
,朱元璋所控制的地區(qū)也更有利于自己獲得先機的軍事技術。雖然同為紅巾軍出生
,朱元璋的部隊卻可以在淮河流域
、浙江西部等地,收獲蒙古色目人群留下的各類技術成果
。其中既有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俘
,也會有人迫于生計而主動投靠
。這就讓朱元璋從中后期開始,擁有了其他普通軍閥勢力所不具備的先進工兵部隊
。例如進攻蘇州時的回回砲技術
,其實就源自早年的浙江戰(zhàn)役。到后來進入巴蜀
,成功擊敗大夏政權
,也有掌握原始火器的因素存在。
與之相對
,陳友諒的地盤就無法同朱元璋的兩淮和江南相比
。其集團掌握的核心技術就是造船。但這些船只往往為了增大規(guī)模而被建造的非常笨重
,基本只能夠在風浪較小的內湖活動
。與龐大的船體所不匹配的,是異常低效的風帆動力系統(tǒng)
。為此
,陳友諒的船隊還必須征發(fā)超額的人力來做槳手。結果當然就是自己的船隊
,會比朱元璋的部隊更快消耗掉更多的物資
。不僅口糧吃緊,連飲水供養(yǎng)都會出現(xiàn)問題
。加之沒有成熟的攻城武器技術
,在攻打城墻不靠水岸的城市時就表現(xiàn)十分掙扎。
所以
,陳友諒的失敗其實沒有太大懸念
。在近乎單挑的狀況下,他麾下集團在物資
、技術
、人力和地緣環(huán)境方面都不如朱元璋的要好。若非有長江下游的張士誠等勢力牽制
,鄱陽湖一類的慘敗可能會更早發(fā)生
。
陳友諒實力最強,又讓元朝聞風喪膽,最終卻敗給朱元璋的原因是什么
?
因為他太過驕傲且軍中內部矛盾比較多,所以最后反倒是實力較弱的朱元璋成功稱帝。在元朝末年多支起義隊伍中
,陳友諒原先是最占優(yōu)勢的
。他最初是投身于倪文俊(徐壽輝手下部將)隊伍中
,然后憑借自己的努力屢建戰(zhàn)功并就此得到重用
。不過后來他毫不客氣地將這位曾經的“頂頭上司”給殺害,并且將他的勢力占為己有
,此后他的實力就開始急劇上升
。
與此同時,朱元璋的起義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但是發(fā)展速度不及陳友諒
。
這也讓朱元璋產生了些許危機感,于是就想設法阻礙陳友諒隊伍的發(fā)展。之后他就使了一出離間計讓陳友諒斬殺了自己手下的一位大將
,一定程度上折損了陳友諒的實力
。而日漸強大的陳友諒不想再屈居于人下
,于是他就設局將徐壽輝給殺害了。
剛剛榮升為隊伍老大的陳友諒馬不停蹄地稱帝,并且開始將矛頭對準朱元璋
。朱元璋自是不可能讓他如愿以償,于是又使了一記詐降計
。他派出一名部下假裝投降于陳友諒
,而陳友諒信以為真,于是就開始大規(guī)模進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攵坏珱]能取得勝利,最后還損失了不少兵力
,更是因此失去了江西這一塊地盤
。
在后面的多次對戰(zhàn)中陳友諒也總是難以占得優(yōu)勢,最終在一場突圍中被亂箭射死
。其實朱元璋對這位對手可謂是看得十分透徹
,很早之前就曾說過他太過驕傲。也正是因為他看透了陳友諒這一缺點
,所以才能一次次設計他并取得最終的勝利
。
占據(jù)絕對兵力優(yōu)勢的陳友諒,為何會敗給朱元璋呢?
陳友諒之所以敗給朱元璋,主客觀因素都有
。
主觀上看 ,陳友諒才智謀略不如朱元璋。按理說
,在元朝末年各路大軍中崛起
,陳友諒絕不是平庸之人,足可以算得上是亂世梟雄
,但是可惜的是
,在統(tǒng)一霸業(yè)之路上他遇到的對手是朱元璋。
朱元璋農民出身
,沒有文化
,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才智,其為智識和膽略過人
。而陳友諒是漁民出身
,雖然也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但是略通文墨
,在學識上還是勝朱元璋一籌
,
但是從日后與朱元璋的多次對弈可以看出,陳友諒在權術上遠遠不是朱元璋對手 。
公元1360年陳友諒命人錘殺徐壽輝后
,便自以為大權在握,愈加驕狂
,根本不考慮時機是否成熟
,就急急忙忙稱帝,建立大元政權
,由于實在倉促
,只能暫時把采石五通廟作為行宮。
而朱元璋則明顯技高一籌 ,提出?高筑墻
、廣積糧、緩稱王?的戰(zhàn)略
,充分體現(xiàn)了朱元璋長遠的政治眼光
。通過韜光養(yǎng)晦、暗藏鋒芒
,逐漸壯大自己的勢力
,同時吸引大批能臣良將聚集其麾下,形成了強有力?智囊團?輔佐其成就霸業(yè)
。
在龍灣之戰(zhàn)中
,陳友諒就是因為誤入朱元璋設下的圈套
,對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詐降以及他獻上的計策深信不疑,導致自己的百艘戰(zhàn)艦被困于龍灣江面
,戰(zhàn)斗力根本無法施展
,被朱元璋趁機攻襲,最終大敗而歸
。
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
,更是被朱元璋采取火燒連船的策略擊潰,陳友諒處心積慮
,費數(shù)年之功傾力打造的樓船巨艦被付之一炬
,他的十萬精兵也大多葬身火海,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身亡
,黯然退出與朱元璋競逐帝王寶座的斗爭
。
客觀上看,陳友諒多次背主求榮,不得人心。陳友諒先后出賣自己的上級倪文俊,誅殺降將趙普勝
,謀殺自己的老大徐壽輝
,陳友諒憑借自己的心狠手辣上位,不得人心
,
其部下均人人自危 ,根本就不能盡心竭力輔佐,這也是導致陳友諒失敗的原因
。
號稱第二個項羽的陳友諒 ,為何卻輸給了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呢?
《倚天屠龍記》陳友諒劇照
陳友諒(1320年~1363年)
,湖北沔陽黃蓬(今洪湖市黃蓬)人;元末農民起義軍的梟雄之一
,建立了陳漢政權。
很多人對他的了解來恐怕都來源于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
,劇中的他陰險狡詐
,兩面三刀,這位老兄的確性格有很大的缺陷
,歷史對他的評價非常差
,但在在那個年代倒也算得上一代梟雄。
陳友諒原本以打漁為生
,日子過得清貧
,后來做了元朝的一個小官
,生活開始有所好轉,可他對并不太滿意這份工作
,正好
,元末漢人覺醒,起兵反元
,陳友諒也趕了回潮流
,不久便投奔了徐壽輝的起義軍,造起反來
。
以狠毒著稱的陳友諒很快便從小小的文書升為起義軍中的二把手
。這個打漁漢也不曉得哪學來的一身本領,竟也具有十分出色的軍事領導和指揮能力
,在他的率領下
,徐壽輝的起義軍攻占了很多城池,一時間成為江南地區(qū)最強的起義軍首領
。
掌握大權的陳友諒找了個機會除去了徐壽輝
,自立為王,國號?漢?
,史稱陳漢政權
,比起朱元璋,陳友諒的功績更為突出
,而陳友諒也成了朱元璋的真正對手
。
陳友諒 劇照
老朱的主要勢力范圍在長江下游,而陳友諒的勢力范圍主要在長江上游
,兩軍對壘開戰(zhàn)的局面無法避免
,但老朱就是干耗著不肯開戰(zhàn),因為老朱的戰(zhàn)船都是些破舊的漁船
,在水上開戰(zhàn)
,面對陳友諒的堅船利炮,無異于以卵擊石
。
世事難料
,老朱的部下常遇春(就是帶張無忌去給胡青牛治病的哥們兒)俘虜了陳友諒三千人,兩軍開戰(zhàn)優(yōu)待戰(zhàn)俘
,可常兄弟卻把他們活埋了
,這激怒了陳友諒。于是
,陳友諒率領著自己的無敵艦隊
,浩浩蕩蕩地兵臨朱元璋城下。形勢緊急
,老朱趕緊召集秘書開會
,秘書們的建議是要么是投降
,要么是逃跑。只有劉伯溫一言不發(fā)
,焦急的老朱見他滿臉嚴肅
,便將他請入內室。劉伯溫對朱元璋說:主降派應該斬首示眾
,穩(wěn)定軍心
。而陳友諒為人急躁,不能正面沖突硬碰硬
,我軍應采取伏擊戰(zhàn)術
,誘敵深入,最后一舉拿下
。
劉伯溫獻計
但是
,陳友諒畢竟擁有強大的水軍,怎么才能誘敵深入呢?在哪里伏擊呢?不得不佩服老朱的軍事才華既然不能水上作戰(zhàn)
,那就逼迫陳友諒上岸
,在岸上那就是老朱說了算了。
之后朱元璋使出了反間計
,派出康茂才詐降
。這康茂才原本是陳友諒的手下,派他去詐降是最好的人選
。聰明一世的陳友諒還真就著了道
,對康茂才完全沒提防,他按照康茂才給出的行軍路線發(fā)起了進攻
,沒想到關鍵時刻康茂才掉了鏈子
,他只能率兵退回了一個叫?龍灣?的地方。
陳友諒的大軍剛一登陸
,就進入了伏擊圈
。老朱立即對敵發(fā)起了進攻,徐達
、常遇春等人發(fā)起連續(xù)攻擊,陳友諒的軍隊惶恐之下無法抵擋
,只能向戰(zhàn)船跑去
,卻不料因為戰(zhàn)船擱淺了,沒法行駛
,于是
,陳友諒的無敵水軍活生生被朱元璋拖上了岸,狠狠的打了一通
。
此戰(zhàn)
,陳友諒損失兩萬余人
,敗走江州。朱元璋大勝
,繳獲陳友諒的無敵戰(zhàn)船
,充實了水軍。
劉伯溫對陳友諒的評價很對:性焦躁
。雖有統(tǒng)軍才能
,卻不經思考便盲目開戰(zhàn);盲目親信康茂才
;過分自信
,仗著兵力優(yōu)勢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這些都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
不過陳友諒沒那么容易失敗
,不然咋襯托老朱的高大上呢?不過三年
,他就有重新建立起了一支強大水軍
。
鄱陽湖海戰(zhàn)
陳友諒率軍打到洪都城下,守城的是老朱的親侄子朱文正
。這一戰(zhàn)
,朱文正僅用四萬兵馬,便牢牢牽制住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長達三個月之久
!陳友諒雖然兵力有所損失,但綜合兵力仍強于朱元璋
,更何況
,陳友諒還有一支無敵艦隊,實力懸殊確實不小
。這時候
,老朱親率二十萬大軍奔赴洪都,陳友諒不得已率領艦隊避到鄱陽湖
,兩軍在鄱陽湖的決戰(zhàn)開始了
。
陳友諒此時不知道又犯了啥糊涂,竟然不知前車之鑒
,為了給老朱造成視覺的壓力
,聰明的他將戰(zhàn)艦用鐵鎖連起來。于是
,歷史重演了
,朱元璋也來了一招火燒連環(huán)船,鄱陽湖火光一片
,
。
戲劇的是
,兩軍交戰(zhàn)時,陳友諒被一支射來的流箭擊穿了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