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秦國和趙國是一對死敵,為什么在此事中表現(xiàn)如此默契呢
還不知道:秦趙為什么對匈奴表現(xiàn)如此默契呢的讀者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戰(zhàn)國時代,群雄崛起
,相互征伐
,相互兼并
,一點都不比后來的三國時代遜色
。秦國經(jīng)過變法改革
,漸漸強大起來;楚國獨霸南方
,雖實力不是最強
,但疆域最廣,其他各國都不敢輕易征伐;趙國經(jīng)過軍事改革后
,實力同樣不容小覷
,成為秦國東征途中的最主要阻礙
。
如此默契呢.png)
中原大地當時各自為政,值得一提的是
,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因為居于西北莽荒之地
,其正統(tǒng)諸侯國的身份一直不被中原各國承認,但沒想到
,就是這樣一個偏居一隅的國家
,最后一統(tǒng)六國,開啟了封建時代
。趙國這時為了開辟疆土
,將在其領土包圍下的中山小國滅掉,而后北上又擊敗東胡
,以此來威震燕國
。而后,他們又盯上了與秦趙兩國接壤的匈奴
。
匈奴這時還是山頭林立的一個小地方武裝
,并沒有發(fā)展到后來漢朝時那般強大。趙國進攻匈奴
,勝率過半
,趙武靈王并不擔心,他唯一擔心的是
,秦國趁勢從后面包圍趙國
,但秦國這時的做法讓他甚感欣慰。
秦國并沒有出兵幫助趙國
,而是在秦國與匈奴交界處
,列十萬騎兵,為趙國造聲勢
,這給當時的匈奴造成了很大威懾力
。秦國為何要這樣做?他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首先
,同祖同源
。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亂年代,總能體現(xiàn)一族人驚人的團結力
。往大了說
,秦趙都屬華夏一族,往小了說
,秦趙有共同的始祖
,他們都是飛廉的后裔。趙國屬造父一脈
,因受周王重用
,被封到趙國封地
,之后世代子孫皆以趙為姓。后一族人非子因擅養(yǎng)馬
,聲名遠揚
,最終在秦國一地定居,后來犬戎事件后
,秦正式被納入諸侯序列
。匈奴是秦趙共同的敵人,而秦趙之間頂多算內(nèi)部矛盾
,雖然中原各國一直以“夷”代稱秦國
。秦國這樣的做法剛好也將自己納入到正統(tǒng)行列,以此來獲得中原各國的信任和認可
。
其次
,秦昭襄王的上位本就與趙國息息相關。秦王去世
,秦國陷入內(nèi)亂
,趙王力保秦昭襄王上位,可以說沒有趙王
,就沒有秦王的江山
。
最后,坐受漁翁之利
。兩國相戰(zhàn)
,不管誰贏誰亡,都會對雙方實力造成嚴重損傷
。一個是一直頭疼的邊境之亂
,一個東征的最大阻礙,這兩國打起來
,秦國樂得其成
。同時秦國列兵十萬
,一個是防止趙國大勝
,帶著收服部隊,趁勝勢攻打秦國
,一個是防止匈奴大勝南下
,攻打秦國,可以說戰(zhàn)略意義重大
。
因此
,秦國的屯兵十萬,絕不像表面看的那么簡單
,它更多地是為自己的利益考慮
。
位置、國力 、決策者
,為何趙國在與秦的對抗中一敗涂地?
戰(zhàn)爭有勝有負
,在戰(zhàn)國那個互相征伐的年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公元前260年,在秦趙長平之戰(zhàn)中
,秦將白起破趙括軍40余萬
,除將年幼者240余人放回用以震懾趙人之心外,其余全部坑殺
。同時
,長平之戰(zhàn)是趙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
趙國長平之戰(zhàn)的失敗
,趙國統(tǒng)治集團的決策失誤難脫干系
,不能僅僅歸咎于趙括,與趙國的決策失誤及秦趙力量對比都有密切關系
,其中有個很關鍵的原因是趙王
。
一.君王決策
在秦趙兩國爭斗中,趙孝成王遠沒有趙惠文王的遠見卓識
,貪戀土地
,作戰(zhàn)指揮十分冒進,根本無視秦國強盛而趙國勢弱的戰(zhàn)斗形勢
。
1.一味地求勝
,在廉頗固守不出的時候,非常生氣
在公元前260年
,秦趙兩軍交鋒數(shù)次
,趙軍都失利了。秦強趙弱
,趙軍失利很正常
,廉頗深知這一點。而趙軍有一點優(yōu)勢
,就是占據(jù)了有利的地形
,完全可以以逸待勞。但是趙王看不到這一點
,反而認為廉頗不出戰(zhàn)是因為廉頗膽怯
。
2.戰(zhàn)爭初期
,不與楚、魏結盟
,采用合縱的方式一起對抗秦國
,非要跟秦國議和。
3.中秦國離間計
,調(diào)趙括為主將
,秦國假意打贏了議和,同時使用離間計
,讓趙王認為秦軍懼怕的是趙括
,于是趙王中計換回廉頗,調(diào)趙括為主將
。
(注:趙括的啟用是趙國迫于難以支撐持久戰(zhàn)的巨大消耗而欲謀速戰(zhàn)的需要)
二.國家實力
1.戰(zhàn)力對比:趙國與秦國在開戰(zhàn)前的準備上就有區(qū)別
。雖然兩國兵馬的武力值相差不大,但是秦國約有兵馬60萬
,趙國是45萬左右
,這在數(shù)量上有了一定的差異。
2.經(jīng)濟對比: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
,國內(nèi)的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
,而趙國在經(jīng)濟和農(nóng)業(yè)上則稍顯滯后。因此
,在戰(zhàn)爭所需的物資方面
,趙國的儲備并不充足。
三.將領
趙括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
,年輕氣盛
,行事輕率,指揮確有失誤
,給趙軍帶來了滅頂之災
。
1.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地利)
趙括此人雖熟于兵法,但卻非常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
。戰(zhàn)爭初期
,在丟失了晉西南戰(zhàn)略要地后,倉促應戰(zhàn)
。秦軍屯兵于戰(zhàn)場西南的山谷之中
,地勢險要
,其勢猶如掘坑待虎
。趙軍駐扎大軍于長平以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憑
。秦出山谷攻趙易
,趙入山谷圖秦難
。趙大軍如若入山谷攻秦軍,秦軍只要封閉山谷
,斷趙軍后路
,趙數(shù)十萬大軍便成甕中魚鱉。
長平之戰(zhàn)是如何爆發(fā)的
?為何趙國會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span>
眾所周知
,戰(zhàn)國時代是神州大地群雄逐鹿
、諸侯割據(jù)的一段大混戰(zhàn)時期。在這段時期
,戰(zhàn)爭可謂是家常便飯
,許許多多的戰(zhàn)爭如今仍舊令人津津樂道。但是有一場戰(zhàn)爭
,至今重看
,卻是令人倒吸一口涼氣。這場戰(zhàn)爭就是發(fā)生在秦
、趙兩國之間
,并且是戰(zhàn)國時期規(guī)模最大之戰(zhàn):
長平之戰(zhàn)。
戰(zhàn)國中后期區(qū)域圖
戰(zhàn)爭背景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在戰(zhàn)國中后期
,即公元前260年左右
。此時的秦國經(jīng)過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以及秦惠文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在兩代明君的治理之下
,其國力已經(jīng)達到了空前之強盛
,大有一幅吞并天下,威加海內(nèi)之勢
。也就是說
,秦國已經(jīng)成為了戰(zhàn)國七雄中的一流強國。
再來看看此時期的趙國
,此時的趙國在前任國君趙武靈王所實行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
,國家軍事實力飛增,國力空前強盛
,在多次對外戰(zhàn)爭中都取得了勝利
,儼然成為了戰(zhàn)國時期的一大強國。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強強必有對決
,秦趙兩國都有統(tǒng)一天下的決心
,也正是如此,兩國必定會有一戰(zhàn)
,而這一戰(zhàn)只缺一根導火索
,這根導火索便是韓國!
韓國上黨之爭
,秦趙矛盾初顯公元前262年
,秦國國君采取了范睢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的外交方針,令軍隊攻打韓國
,由于韓國國力弱小
,沒過多久,秦國便攻占了韓國的戰(zhàn)略要地:野王
。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四十五年
,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
,上黨道絕
。
野王是何地?其為韓國國都新鄭和上黨郡之間的一條要道
。秦國占領野王
,便是將兩地一切兩半,使得韓國失去了對上黨郡的管轄權
。由于韓國壓根不是秦國的對手
,還沒等到秦國攻打上黨,韓國國君韓文惠王便命令上黨郡守馮亭準備好投降工作
,將上黨之地拱手相讓于秦國
,以平息韓國滅國之災!
秦軍攻占野王
然而
,上黨郡守馮亭卻沒有茍同
。在他看來,上黨如今面臨的是兩個選擇:
①不戰(zhàn)而降,將上黨獻于秦國
,秦國率軍駐扎上黨,但秦軍號稱虎狼之師
,上黨軍民必會遭受滅頂之災
。
②同樣是“不戰(zhàn)而降”,但是降于鄰國趙國,將上黨獻給趙國
,也就是將上黨之爭的矛盾轉(zhuǎn)至秦趙之間
,同時依靠趙國力量抗衡秦國,以解上黨燃眉之急
。
在權衡利弊之后,馮亭選擇了后者
。馮亭派密使通報趙國
,欲將韓國上黨郡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國上下對此事采取比較嚴謹?shù)膽B(tài)度
,朝野上下也對此展開了討論
。
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召集了兩位大臣進行商議,一位是平陽君趙豹
,另一位是平原君趙勝
。
趙豹對于此事采取的是反對意見,他認為趙國接收上黨得不償失
,這是韓國將戰(zhàn)禍轉(zhuǎn)移至趙國的計策
。
而趙勝則持相反意見,他認為以往想要得到一座城池
,需要大動干戈
,且不一定能攻下,對國力也有所損耗
,如今十七座城池如囊中之物
,得之,必定壯大趙國實力
。
最終
,
趙孝成王在權衡之后,拍板決定:接收上黨。
然而接收上黨
,也就是接收了戰(zhàn)禍。
秦軍攻占上黨
,秦趙之戰(zhàn)爆發(fā)公元前261年
,在得知韓國將上黨郡獻給趙國之后,秦王打算給韓國一點教訓
,令軍隊開赴韓國
,并攻下了韓國兩座城池:緱氏和綸氏。
本以為以此便能震懾住韓國
,讓其乖乖交出上黨郡十七座城池
。然而,還是讓秦王失望了
。
于是乎
,在公元前260年初,秦王只得派左庶長王龁(秦國宿將,歷經(jīng)三朝)率軍去攻打上黨
,王龁也沒讓秦王失望
,沒用多久便攻下了上黨郡。
然而
,令秦王沒有想到的是
,他們攻下的上黨卻是一座空城了,因為上黨郡的百姓早已逃往了趙國
,并且有趙國大將廉頗專門為這些逃亡百姓準備了難民營
。
這一接待可是徹底激怒了秦國,秦王心想
,我要的上黨郡
,韓國給你,你敢接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我攻下了上黨
,我要的人,你也敢接收
。大家都是強國
,不要面子的嗎?既然你趙國不給我面子
,那就打咯
!
《史記·秦本紀》: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
,上黨降趙
,秦因攻趙。
這樣一來
,秦國又不得已派王龁整率軍隊進攻趙國
。趙國則派大將廉頗屯兵長平。戰(zhàn)爭的烏云彌漫在兩軍上空
。
長平古戰(zhàn)場遺址
或許是因為雙方都有所顧忌
,秦趙兩軍只是在對峙狀態(tài)中,偶爾爆發(fā)一些小的摩擦沖突
,譬如
,今天趙軍士兵冒犯了秦軍偵察兵,明天則是秦軍士兵斬殺趙軍的偵察兵
。
雙方你來我往
,最終兩軍矛盾還是在摩擦中逐漸升級,使得一場大戰(zhàn)就要來臨
。
公元前206年六月
,秦軍率先出擊進攻趙國
,并且首站告捷,一舉攻下趙國的兩所軍事?lián)c:故谷城與都尉城
。
經(jīng)此一役
,自知正面交戰(zhàn)趙軍占不了便宜的廉頗審時度勢,認為秦軍遠道而來
,糧草供應會是他們的軟肋
,趙軍只需高筑墻,以逸待勞
,等待秦軍的攻堅
,秦軍攻城不下
,便會知難而退
,班師回朝。
然而
,廉頗將軍的話只說對一半
!
秦國略施反間計,兩軍互換主帥我為何要說廉頗將軍的話只說對一半呢
?
的確
,秦軍是遠道而來,并且在廉頗采取的“堅守壁壘”對策下
,秦軍久攻不下
。
但是,他還有一半沒說對
,因為秦軍糧草供應并不是問題
,秦國自從吞并巴蜀,幾十年了使得秦國成為了糧食大國
,秦國不缺糧食
,秦國耗的起。
但是
,耗的起并不代表一直耗下去
,我們都知道,打仗對于攻方來說
,向來講究速戰(zhàn)速決
,倘若一味的耗下去,軍心必定渙散
,必將陷入一個不利的局面
!所以此時的秦國在耗的同時,一直在等一個機會
。
不久
,這個機會便來了
。
熟悉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的朋友經(jīng)常會聽到一句話:將在外軍令有所不為。但是
,這句話往往都是一句空話
,很多時候,將在外
,都會受到朝廷中央的軍令干預
。
廉頗便是遇到了這種情況。
廉頗在采取“堅守壁壘”的防守政策以來
,一直是城門緊閉
,堅守不出。這樣一來遠在朝中的趙王看不下去了
,秦趙兩國都是強國
,如今秦國都打到你家門口了,你還閉門不出
,這成何體統(tǒng)
,再者,前線數(shù)十萬趙軍的糧草供應也令趙王焦慮不安
。于是乎多次派特使前去責備廉頗消極應戰(zhàn)
,沒有積極主動地出站。
而這些責備也傳到了秦國丞相范睢耳中
!范睢是何人
?秦國當世之謀臣,在得知此消息后
,便略施一計
,派人帶大量金錢前往趙國制造散布謠言:
秦國忌憚的人不是廉頗,而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奢是何人
?他是與廉頗藺相如齊名的名將。在作戰(zhàn)中強調(diào)“兩強相遇勇者勝”
,并且他曾經(jīng)也多次主動出擊擊敗過秦國
。趙括呢?至少他父親趙奢認為他談起戰(zhàn)事如同兒戲
。
趙括(影視劇形象)
而趙王似乎也相信了“有其父必有其子”
,加之廉頗初戰(zhàn)戰(zhàn)敗且一直堅守不出,對其成見頗深
。最終
,趙王決定撤回前線的廉頗,起用趙括趕往前線統(tǒng)率三軍
。
趙軍這邊臨陣易帥
,那秦國那邊有何動靜呢
?
秦國也換帥,他們換的正是長平之戰(zhàn)的主角
,大名鼎鼎的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
。
白起(影視劇形象)
與趙軍不同的是,秦軍此次換帥是暗地里進行的
,名義上王龁仍是主帥
,但軍隊的指揮權在白起身上。秦軍這樣做便是為了讓趙軍放松戒備
,到達一戰(zhàn)定乾坤的目的
。
雙方易帥后,一場史詩級的大戰(zhàn)隨即來臨
。
白起一戰(zhàn)封神
,長平萬骨枯魂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剛剛接任軍隊統(tǒng)帥之位的趙括在來到前線之后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而這個所謂的改革
,總結下來有以下幾點:
1.廢除廉頗執(zhí)掌軍隊時的軍規(guī)。
2.裁撤廉頗舊將軍官,改用自己的心腹。
3.改變作戰(zhàn)方針,轉(zhuǎn)守為攻。
前兩條改革我們能夠理解,因為只有這樣趙括才能樹立他在軍中的威信
。
但是
,第三條卻是致命的。因為他讓白起找到了破敵之計
。
白起在得知趙括上任后在軍中的舉措后
,采取了以下兩條作戰(zhàn)方案:
①令一部分老弱病殘的軍隊前去挑戰(zhàn)。
果不其然
,趙括立即令軍隊打開城門出城應戰(zhàn)
,兩軍交戰(zhàn),秦軍“潰敗”(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
,就是詐敗)這樣一來
,趙括興奮了
,在堅信“兩強相遇勇者勝”的同時,秉著“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
,指揮大軍出城追擊秦軍
。
這一沖
,根本剎不住車,直接沖到了秦軍軍營門口
,既然來了
,那就不能白來了,總得攻下幾座軍營吧
?但是
,由于秦軍早有防備,趙軍久攻不下
。
此時
,深知戰(zhàn)機來臨的白起采取了第二條作戰(zhàn)方案:
②.籌建兩支軍隊。
一支軍隊2.5萬人,該軍隊在趙軍悉數(shù)出城后,且遠離城池后,迅速殺出,占領趙軍軍營陣地。以此切斷了趙軍之退路。
第二支軍隊為騎兵部隊,共5000人。改軍隊直接殺入出城趙軍的中間,將趙軍一分為二,趙軍首尾不得相連,糧道也因此受阻。
長平之戰(zhàn)第一階段示意圖
如此一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趙軍先是中了白起“誘敵深入”之計,然后又被兩支秦軍“分割包圍”
。戰(zhàn)場局勢也逐漸明朗
,勝利的天秤慢慢傾向于秦軍了。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將白起聞之
,縱奇兵
,詳敗走,而絕其糧道
,分斷其軍為二
,士卒離心。
面對這樣的戰(zhàn)局
,作為名將趙奢之子的趙括
,也體現(xiàn)了他該有的軍事素養(yǎng),他并沒有臨陣大亂
。而是采取了兩個作戰(zhàn)方案:
1.整頓軍隊,分派幾支軍隊嘗試突圍
。
然而秦軍也有準備,派了幾支精銳部隊攻擊試圖突圍的趙軍
,因此趙軍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
。
2.在突圍失敗后,就地建造軍營壁壘以抗秦軍攻堅,待趙國派軍隊支援
。
但是,趙括這一“如意算盤”被白起和秦王識破
,遠在咸陽的秦王得知后
,便親自前往河內(nèi),以封當?shù)匕傩站粑蛔鳛楠勝p
,征調(diào)當?shù)厍鄩涯贲s赴前線長平
,用以阻擊來援趙軍和運糧部隊。
長平之戰(zhàn)第二階段示意圖
于是乎
,趙軍徹底失去了與外界聯(lián)系
,糧草也日復一日的被耗盡,被圍困之趙軍都將淪為秦軍板上魚肉
。
面對一塊這么肥美的魚肉
,秦王想吃,白起也想吃
。但是
,秦軍現(xiàn)在吞的下嗎
?
古往今來
,但凡戰(zhàn)伐,誰都想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倘若秦軍準備此時全殲被圍困之趙軍
,就算勝了,也將是慘勝
。
所以
,秦軍準備等,等一個機會
。不久
,這個就會便來了。
公元前260年九月
,此時被圍困的趙軍已經(jīng)斷糧46天了
,沒有糧食吃怎么辦?他們會選擇奮起抗爭
,與秦軍一絕生死嗎
?
并沒有
,斷糧46天的趙軍并沒有被激發(fā)起斗志(或許是趙括思想工作沒做好,亦或是趙軍已經(jīng)疲軟
,無力再戰(zhàn))
,換來的卻是軍紀松弛,有些士兵甚至開始殺老弱病殘的士兵
,吃人肉充饑
。
面對這樣的絕境,趙括最終還是站了出來:
他組建軍隊分為四個部分,并發(fā)起了四五次的對秦軍沖擊
,試圖突圍。但已是絕糧四十多天的趙軍根本沒有體力與秦軍作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