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碥飨⒌墓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
“《詩》所謂:“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斯言之玷
,不可為也!”其荀息之謂乎!不負其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凇妒酚洝x世家》中
,惜字如金的司馬遷為晉國的一位大夫錄下了如上的評語。此人就是春秋時期晉獻公的托孤重臣
,春秋時期著名的戰(zhàn)略家
、政治家荀息
。
1 晉獻公托孤

,最后結(jié)局如何.png" />
晉獻公二十六年秋天,晉獻公已經(jīng)病入膏肓了
。然而
,身后事卻令他放心不下
。五年前,晉獻公殺太子申生
,逐二公子重耳
、夷吾。晉獻公以驪姬為夫人
,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
。然而,此時的奚齊才十余歲
,根本不足以掌握國政
。而三公子的逐殺,在朝在野都有很多人心懷不滿
。
于是
,晉獻公召來重臣荀息,君臣間發(fā)生了一段著名的對話
。
初
,獻公使荀息傅奚齊。公疾
,召之
,曰:“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
,其若之何?”稽首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
,加之以忠貞。其濟
,君之靈也;不濟
,則以死繼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惫唬骸昂沃^忠貞?”對曰:“公家之利
,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
,耦俱無猜
,貞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這段話大體是說
,晉獻公詢問荀息,現(xiàn)在國中不穩(wěn)
,我將奚齊托付給你
,你將怎么做?荀息回答說,我將竭盡所能
,以“忠貞”來輔立新君
,如果不濟
,我將以死報之。
荀息
,本名原黯
,又稱荀叔,從武公時便為大夫
。據(jù)史書記載
,荀息原為晉曲沃武公(后來的晉武公)的大夫原氏黯。荀國曾支持晉國大宗
,在魯桓公九年聯(lián)合諸侯討伐曲沃武公
。因此,后來曲沃武公滅了荀國
,以其地賜給大夫原氏黯
。從此,原氏以荀為姓
,荀息為第一代得姓始祖
。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晉紀》: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
,是為荀叔
。
荀息一片赤誠,然而
,事情發(fā)展之迅速超過了荀息的預(yù)料
。當年十月,晉國大將里克聯(lián)合丕鄭以大力于獻公的葬禮之上當場殺死奚齊
。荀息欲死
,被心腹勸住,便再立卓子(驪姬之妹少姬之子)為君
。不料十一月
,里克竟然將卓子殺于朝堂之上。荀息也為了保護新君而死
,以最悲壯的方式實現(xiàn)了他的諾言
。
在整個事件中,荀息作為獻公的托孤重臣
,應(yīng)當負有主要的責任
。因此,荀息為人所詬病的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
,在逐殺三公子時,不能勸諫獻公的錯誤決定,還附和獻公擁立奚齊;其二
,獻公托孤時沒有保護新君的能力卻要答應(yīng),答應(yīng)了卻又沒能保護好新君
。那么
,事實真是如此嗎?
2.1 鞠躬盡瘁的荀息
其一,逐殺三公子往往認為是驪姬為了奚齊上位之謀
。然而通看《國語》等記載
,晉獻公本人對于這件事態(tài)度十分強硬,只是里克等人后來的作為讓驪姬背了鍋
。
當時晉國內(nèi)部并不是沒有反對的意思
。里克作為太子黨、領(lǐng)軍大將
,覺察出獻公有廢申生之意時
,曾前后多次勸諫,獻公一句“未知其太子誰立”堵得里克也不敢再說
。重臣們大多已經(jīng)明白獻公的心意
,孤突、士蒍
、先丹木等人都禁了聲
,單怪荀息是不是太過苛責?
十七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
。里克諫獻公曰:“···夫率師
,專行謀也;誓軍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太子之事也
。師在制命而已
,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
,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
。君失其官,率師不威
,將安用之?”公曰:“寡人有子
,未知其太子誰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崩锟瞬粚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史記·晉世家》
而獻公逐殺三公子時獨斷專行,正是因為奚齊具有嫡長子的身份
,獻公為了避免曲沃代翼事件再次發(fā)生才做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奚齊本人并沒有什么過錯
,在當時來說他的繼承也是合法的
,這一點連弒君的里克也不得不承認
。
里克曰:“···夫孺子豈獲罪于民?將以驪姬之惑蠱君而誣國人,讒群公子而奪之利
,使君迷亂
,信而亡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ぁぁぁ?-《國語·卷八·晉語二》
只是由于晉文公后來強大了晉國
,后人才覺得夷吾和重耳即位是合法的。實際上
,如果奚齊不死
,二公子爭奪君位才是非法的。因此
,荀息擁立奚齊
,秉承的是先君獻公的意志,同時也符合當時的社會準則-周禮
。
因此
,作為臣下來說,荀息在逐殺三公子事件中的表現(xiàn)
,和擁立奚齊并沒有什么過錯
。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荀息是不是逞強答應(yīng)獻公托孤
,而后無作為導(dǎo)致二君被弒呢?
先來看一下獻公死后的晉國朝堂。獻公時代
,荀息和士蒍主要是作為謀臣;而里克和丕鄭二人作為武將;狐突作為獻公的岳父
、重耳夷吾的外公,獻公末年已經(jīng)很少參與政事;士蒍大約先于晉獻公去世
。
據(jù)《國語》記載
,驪姬在廢殺申生前,曾讓優(yōu)施勸里克不要插手
,里克考慮再三決定中立
。又上文的勸諫,可見里克對申生交情深厚
,而反對驪姬奚齊母子
。狐突二子隨重耳流亡,因此狐突的立場也是不言而喻的
。
對于獻公來說
,他別無人選;而對于荀息來說,他也明白,這副擔子只有自己挑起來
。因此
,對于荀息來說,并不是逞強
,而頗有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
。
獻公死后,奚齊即位
,荀息為國相,驪姬為太后
。里克威脅荀息說
,三公子的黨羽將要攻殺奚齊,問荀息怎么辦?荀息回答里克說
,只有死而已!
里克將殺奚齊
,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將殺孺子,子將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殺其孤
,吾有死而已
,吾蔑從之矣!”里克曰:“子死,孺子立
,不亦可乎?子死
,孺子廢,焉用死?”荀息曰:“昔君問臣事君于我
,我對以忠貞
。君曰:‘何謂也?’我對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
,無不為
,忠也。葬死者
,養(yǎng)生者
,死人復(fù)生不悔,生人不愧
,貞也
。’吾言既往矣
,豈能欲行吾言而又愛吾身乎?雖死
,焉避之?”--《左傳》
為了保證行動的成功率,里克邀請丕鄭一同舉事
,丕鄭說:“我為子行之
。子率七輿大夫以待我。···立其薄者可以得重賂
,厚者可使無入
。國,誰之國也!”這句話受到里克的反駁:我們殺奚齊而立逃亡的公子
,是為了安定民心平定國憂
。(“是故將殺奚齊而立公子之在外者,以定民弭憂”)
。這里提到用于造反的軍隊是“七輿大夫”之軍
。韋昭曰:七輿,申生下軍之眾大夫也
。由此可知
,他們所憑借的,是原來申生率領(lǐng)的下軍
。
十六年
,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
,太子申生將下軍
。-《史記·晉世家》
丕鄭的話說明他只是借助下軍將領(lǐng)對申生之死不滿而起事,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野心
,并不是申生一黨
。而里克的反駁說明他是一個具有國家責任的政治家。同時
,他們的話表明
,他們沒有想好也并沒有聯(lián)絡(luò)在外的具體哪位公子作為援立的對象。
一般來說
,要想做這樣的大事
,需要一些理由和新君作為擋箭牌,不然弒君之罪可是難以承受的
。然而
,里克和丕鄭卻急不可耐。這說明
,他們被某些措施逼急了
,不得不行動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讓他們?nèi)缗R大敵呢?里克和荀息的對話中
,里克看起來并不想殺荀息
,但是卻希望荀息在某件事情上面退步,而荀息不愿意
。
再結(jié)合當時的形勢
,里克和丕鄭俱為軍中大將
,起事的軍隊又是下軍。所這件事就逐漸明朗了
,應(yīng)當是荀息想要削弱里克和丕鄭的軍權(quán)
,或者改編申生的下軍,以減少申生和申生親近的人在軍隊中影響
。而且
,此事荀息動作很快,才導(dǎo)致里克丕鄭來不及想好后招便鋌而走險
。獻公葬禮上
,荀息一人既要主持喪儀又要照看奚齊,因此給了里克機會
。此時距離獻公之死還不到一月
。
殺了奚齊以后,沒想到荀息再立卓子
。下軍將士已然被激怒
,里克等人得以公然率軍在朝堂之上殺卓子
,此舉應(yīng)當導(dǎo)致了荀息的激烈反抗
,以致于當場死亡。
里克不惜鋌而走險沒有后招連弒兩君
,恰恰說明了荀息在獻公死后為了迅速控制局面
,采取了很多措施。而且從里克和荀息的對話中來看
,荀息對申生舊黨里克等人態(tài)度強硬
。
然而,無奈的是
,荀息手中沒有掌握足夠的軍隊
,因此被里克和丕鄭屢屢得逞,最終身死
。無論如何
,荀息努力過了,也全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
。
可能有人說
,荀息大可不必如此。確實
,在荀息之前同樣有一位托孤重臣
,他的做法完全不一樣。
3.1 祭仲和荀息的選擇
祭仲
,鄭莊公的卿士
,參與了鄭莊公時期克段叔
、繻葛之戰(zhàn)以及莊公時期幾乎所有的大事,頗為受寵
,因此莊公死前將太子忽
,后來的鄭昭公,托付給祭仲
。
鄭莊公的兒子們同樣是一本爛賬
,已立了太子忽,而公子突(母族為宋國的雍氏)
、公子子亹勢力強大
,祭仲曾勸諫,但莊公也不加處理
。
鄭昭公立后不久
,宋國因雍氏之故將祭仲誘捕到宋國,要求立公子突
。為了自己的性命
,祭仲便立了姬突,是為鄭厲公
。昭公姬忽出逃
。然而,這并不是祭仲的第一次背叛
。
鄭厲公不滿于祭仲的專權(quán)
,和來自母族的大夫雍糾(同時也是祭仲的女婿)合謀想要廢殺祭仲。然而
,此事被雍糾的妻子所知
,告訴了她的父親祭仲。祭仲搶先下手
,將雍糾殺之于市
。厲公無可奈何,出奔櫟邑
。祭仲第二次為了自己的性命背叛了自己的國君
。
厲公出奔后,祭仲再次迎立昭公
。然而
,兩年后,不滿于昭公的大夫高渠彌趁出獵之時射殺昭公
。祭仲不但沒有處罰高渠彌
,反而與之共立莊公的另一個兒子亹。這是祭仲第三次違背了自己所立的國君
。
就在當年
,齊襄公聽聞鄭厲公之事
,在首止會盟諸侯。鄭君子亹與高渠彌前往會盟
。在會盟之上
,齊襄公殺鄭君子亹,高渠彌逃回
。而祭仲早就有所懷疑
,還曾勸子亹別去,然而之亹懼齊國強大堅持要去
。祭仲擔心成為殉葬品
,稱病拒絕前往。這是祭仲做出的第四次保命的行為了
。
祭仲再次立了鄭莊公的兒子子儀
。八年后,這位善于明哲保身的祭仲終于壽終正寢
。而子儀
,在祭仲死后六年被鄭厲公姬突所殺。而經(jīng)歷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混亂和分裂之后
,鄭國再也沒有回到過莊公的時代
。
祭仲前后四次選擇了自己,而不管鄭莊公托付給他的鄭國處在什么樣的狀況之下
,鄭君處在什么樣的狀況之下
,完全放棄了心中的忠誠和道義
。
在《人民的名義》中
,侯亮平對吳惠芬說,她和梁潞是所謂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把這句評語加在祭仲的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
難道荀息的智商還不如祭仲嗎?當然不是。
能策劃出“假道滅虢”戰(zhàn)略的荀息并不是看不懂這里面的門道
,只是他做了與祭仲不同的選擇而已
。
他大可放棄原則,與里克合作
,迎立在外的公子重耳或夷吾
。退一萬步說,奚齊又跟他什么關(guān)系呢?即使不迎立外公子
,也不必逼里克他們太緊
,那樣的話里克等人殺光奚齊、卓子
、驪姬
,愛怎樣怎樣
,也不會把自己怎么樣的。實際上
,在當時的亂局之中
,狐突等人就是采取了這樣的策略,事不關(guān)己
、高高掛起
,靜待時局的變化。這些都是荀息可以做的更加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
或許不能將晉國后來的強大和鄭國后來的衰弱
,完全歸于荀息和祭仲這兩位托孤重臣的不同選擇,但是
,祭仲這面鏡子
,確實讓人看到了荀息的忠貞。
在更加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下
,荀息沒有選擇像祭仲一樣明哲保身
,而是選擇了用生命去捍衛(wèi)自己的托孤使命和忠貞。這樣的荀息
,這樣的忠貞
,縱使他托孤之事做的并不完美,然而他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的壯舉卻也讓人不忍苛責
。
3.2 尾聲
奚齊、卓子死后
,里克派人前往翟國請立重耳
,也就是后來的晉文公。重耳回應(yīng)說
,父親生前沒能在身邊盡孝
,父親死后未能回去操辦喪事。怎么敢繼承君位呢?終于辭讓了國君之位
。
實際上
,重耳辭位是聽從了舅父狐偃的分析,其一
,晉國內(nèi)亂還沒有停止的跡象;其二
,不想被野心家里克、丕鄭所擁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貙m夷吾立后,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