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逸是誰人們只知道他哥哥卻沒關(guān)注到他
!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9 08:46:21
長孫無逸是誰人們只知道他哥哥卻沒關(guān)注到他!
長孫無逸是誰?人們只知道他哥哥卻沒關(guān)注到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有五個兄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宰相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排行老四,是長孫皇后的同母兄。
!.png" />
《舊唐書》記載:長孫皇后父親長孫晟死后
,“少子”長孫無忌承襲了齊國公的爵位
,“少子”即最小的兒子
,事實上長孫無忌并非長孫晟最小的兒子
。
《新唐書》“宰相世系”中則記載:長孫無忌還有一個弟弟叫長孫無逸
,字玄同。
長孫無逸沒啥才能
,卻因為姐姐(或妹妹)做了皇后,成為大唐國舅爺
,任職云麾將軍,受封縣公爵位
。
長孫無逸沒有治國理政的本事,政績平平
,卻善于說笑
,是個詭辯之才
。
《啟顏錄》記載:長孫無逸喜歡譏諷、嘲笑他人
,人們聚會
,他要是過來說笑
,周圍的人都會被逗得哈哈大笑。
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年正月—655年十二月)
,某一天,長孫無逸在京城參加宴會
。
席間
,眾人聊起了民間的事兒
。
某甲說:“醴泉縣距離長安城不遠(yuǎn),那里的人一直培養(yǎng)著害人的蠱蟲
,應(yīng)該把這些人都流放到偏遠(yuǎn)之地,咋能讓這些害人的刁民住在京城附近呢?”
某乙說:“倘若把這些人流放到外地
,那里天高皇帝遠(yuǎn)
,他們?yōu)樗麨椋皇歉淤O害無窮嗎?”
某甲嘆息說:“果真如此,那該如何安置這些人呢?”
長孫無逸接過話茬兒說:“如果要讓我來安置這些人
,我一定給他們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在座的賓客一個個表現(xiàn)出驚喜的樣子看著長孫無逸,大家異口同聲問:“你打算把他們安置到哪里呢?”
長孫無逸回答說:“讓他們?nèi)ツx支那兒去做殺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在場的賓客放聲大笑起來
。
莫離支是高句麗后期出現(xiàn)的一種超越宰相權(quán)力
,慣于搞陰謀詭計的權(quán)臣為自己便于篡位而設(shè)置的官職
。
又一日,長孫無逸召集朝臣商議事情
。
長孫無逸旁若無人
,侃侃而談
,很多人插不上嘴
。
高密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四姐)不服氣地說:“我們段家其實也有人才!”
高密公主于是就派人去找段恪
,讓善于辯論的段恪來和長孫無逸較量一番。
段恪雖然能言善辯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身材矮小,他剛進門
,長孫無逸就說:“天黑了!”
眾人一臉懵逼
,說現(xiàn)在是正晌午時,咋能說天黑了呢?
長孫無逸說:“天要是沒黑的話
,咋會出現(xiàn)短(斷)人行(古時候戌樓鼓聲響過,路上行人就漸漸稀少
,稱作斷人行)呢?”
眾人哄堂大笑
,段恪漲紅老臉
,無地自容,哪兒還有心情和長孫無逸辯論?
浙江歷史大官
一
、浙江人歷史出什么大官 姚啟圣(福建總督)
,陳元龍(內(nèi)閣大學(xué)士)
,于謙(兵部尚書),許敬宗(中書令)
,褚遂良(吏部尚書)
。
1
、姚啟圣 姚啟圣(1624~1683年)
,字熙止
,號憂庵
,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隸漢軍鑲紅旗
。清朝康熙年間政治家
、軍事家
, *** 的決定性人物之一
。
康熙二年(1663),鄉(xiāng)試中舉,授廣東香山知縣
,因擅開海禁
,罷官從商。三藩之亂后,捐資募兵
,投入康親王愛新覺羅·杰書麾下
,署諸暨知縣
,屢獻奇謀
,擢為浙江溫處僉事
。
康熙十五年(1676)
,勸降耿精忠,遷福建布政使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滴跏吣辏?678年),升任福建總督
,負(fù)責(zé)平臺事宜
。
康熙十九年(1680)
,率兵攻克海澄
,收復(fù)金廈
,迫使鄭經(jīng)退兵澎湖
,授兵部尚書銜
、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滴醵荒辏?682)
,協(xié)助水師提督施瑯 ***
。
功高不賞,郁郁而終于福州
。姚啟圣為政統(tǒng)軍執(zhí)法嚴(yán)明
,在 *** 過程中功勛卓著。
著有《憂畏軒奏疏》
、《憂畏軒文告》等
。2、陳元龍 陳元龍(1652—1736)字廣陵
,號乾齋,浙江海寧人
,清朝大臣。
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進士
,授編修,直南書房
。五十七年
,擢工部尚書。
六十年
,調(diào)禮部
。乙丑科會試開始施行殿試十本進呈之制
。
此前
,進士無十本進呈之例,這一科會試總裁官是刑部尚書張士甄
,開始以前十本恭呈皇帝欽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滴醯郯侮懣咸眠M士第一人
,進士第二人就是陳元龍
。
雍正三年,陳元龍任廣西巡撫
。雍正五年,陳元龍又任禮部尚書
。
雍正七年
,因年近八旬
,精力尚健,定為“優(yōu)眷老臣”
,授為額外大學(xué)士
。后實授陳元龍為文淵閣大學(xué)士
,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
。
雍正十一年,大學(xué)士陳元龍上疏請求退休
。雍正帝下令加太子太傅銜
,以原官退休
。
并讓他的兒子翰林院編修陳拜直隨父歸里,侍養(yǎng)晚年
。起程時
,皇帝賞賜酒
、食
、果品
,六部堂都出來餞送,沿途官弁盡禮迎送
。
雍正十二年,御賜《上諭》一卷
、《悅心集》
、《寶鏡堂》各一部
。3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字廷益
,號節(jié)庵
,漢族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qū))人。
明朝名臣
、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
。
宣德元年(1426年)
,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
,因嚴(yán)詞斥責(zé)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
,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
,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
、山西等地
。
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quán)臣王振送禮
,遭誣陷下獄
,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fù)任
。土木之變后,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
,堅請固守
,升任兵部尚書
。
明代宗即位
,整飭兵備
,部署要害
,親自督戰(zhàn),率師二十二萬
,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
,他以“社稷為重
,君為輕”
,不許。
也先無隙可乘
,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后
,于謙仍積極備戰(zhàn),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
,又遣兵出關(guān)屯守
,邊境得以安寧。
當(dāng)時朝務(wù)繁雜
,于謙獨運征調(diào),合乎機宜
。其號令明審
,令行政達(dá)
。
他憂國忘身
,口不言功
,平素儉約
,居所僅能遮蔽風(fēng)雨
。但因個性剛直
,招致眾人忌恨
。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fù)辟
,大將石亨等誣陷于謙謀立襄王之子
,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憲宗時
,于謙被復(fù)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
,追謚“肅愍”。
明神宗時
,改謚“忠肅”
。有《于忠肅集》傳世
。
《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
,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
、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4
、許敬宗 許敬宗(592~672年),字延族
,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qū))人。唐朝宰相
,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
,東晉名士許詢后代
。
出身高陽許氏
,少有文名。隋朝大業(yè)年間
,考中秀才,授淮陽書佐
。
其父被殺后,投奔瓦崗軍
,成為李密記室。李密兵敗后
,投奔唐朝
,補漣州別駕
。
秦王李世民聽聞其名
,召為秦府十八學(xué)士之一。貞觀八年(634年),任著作郎
、兼修國史
,遷中書舍人
。
貞觀十年(636年)
,坐國喪失禮
,貶為洪州司馬
,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
、檢校太子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
,參與《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受封高陽縣開國男
。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時
,岑文本死于行所。
權(quán)授檢校中書侍郎
,起草詔書得體
,深得唐太宗欣賞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
,加銀青光祿大夫銜稱
。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廢王立武”
,官運亨通,代于志寧為禮部尚書,兼任太子賓客
。顯慶元年(656年)
,拜侍中、監(jiān)修國史
,封高陽郡公
,代李義府為中書令
。
龍朔二年(662年)
,拜尚書右仆射
,加光祿大夫銜
。三年
,拜太子少師
、同平章事
,位極人臣
。
咸亨元年(670年)
,以特進的身份致仕
。咸亨三年(672年)
,去世
,時年八十一
,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繆
。
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編詩二十七首
。5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
,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
,唐朝政治家
、書法家
。
褚遂良博學(xué)多才
,精通文史
。隋末時追隨薛舉,為通事舍人
。
歸順唐朝后
,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
、中書令,執(zhí)掌朝政大權(quán)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仆射
,封河南郡公。
后出為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652年)召
。
二
、歷史朝代浙江省有多少大官 官名。順治十五年置
,駐溫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跏辏?673年),裁省浙江總督
,以福建總督管浙江事。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為浙江巡撫李衛(wèi)特設(shè)
,旋廢
。
閩浙總督(閩東語羅馬拼音: ming z'ei zung du'ow),正式官銜為總督福建
、浙江二處地方提督軍務(wù)
、糧餉
、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
,總管福建
、浙江的軍民政務(wù)。光緒十一年(1885)
,清朝正式設(shè)立臺灣省
,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歸閩浙總督管轄
,自此閩浙總督統(tǒng)管福建、浙江
、臺灣三省軍民政務(wù)
。
三
、浙江除了南宋官窯,還有什么歷史名窯 浙江最有名的窯很多,古代最大的
,最古老的是越窯,在上虞
、余姚那里
,是中國燒窯的始祖了
!然后現(xiàn)在是龍泉的青瓷
,也很有名
,現(xiàn)在還有在燒做的。 官
、哥、汝
、定
、鈞五大名窯兩個在浙江
,一個就是南宋官窯
,你上面說的,還有就是哥窯了
,也就是龍泉的名窯。哥窯是宋代著名的民窯
。相傳當(dāng)時有章氏兄弟二人
,
在浙江龍泉縣境各設(shè)一窯燒瓷。哥哥造的窯稱哥窯
,弟弟造的窯稱弟窯。哥窯產(chǎn)品的最大特點是
,釉面有許多淺白的細(xì)小裂紋,稱為“百圾碎”
,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的釉色以青為主
,濃淡不一
,但也有淡紫色、黃色的產(chǎn)品
。黑胎厚釉
,紫口鐵足是其另一個特征
,哥窯與汝窯不同
,它不見于宋人記載
。哥窯瓷器的窯址迄未發(fā)現(xiàn)
,也難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與傳世哥窯器印證
。
四、浙江臨海宋朝大官名人都有誰 謝深甫(1139~1204年)
,南宋大臣。字子肅,臨海人
,理宗皇后謝道清為其孫女
。乾道二年進士,歷官知青田縣
、大理丞
、提舉常平、參知政事
、右丞相
,封魯國公。
謝道清(1210—1283年)
,南宋女政治家
。臨海城東人。宰相謝深甫孫女
,17歲入宮為通義郡夫人
,1227年(理宗趙昀,寶慶三年)冊封為皇后
。度宗趙禥即位,尊為皇太后
,1275年(德祐元年)恭帝趙顯即位
,尊為太皇太后
。時恭宗5歲
,應(yīng)眾大臣屢請,隨恭宗垂簾聽政
。
錢象祖(1145—1211年),字伯同,號止安
,臨海人
。南宋大臣
。吳越王錢俶之后
,參知政事錢端禮之孫。以祖端禮恩澤補官,歷太府寺主簿丞
、刑部郎官
、知處嚴(yán)撫諸州、江東運判侍右郎官
、樞密院檢詳、左司郎中權(quán)工部侍郎
、知臨安府、吏部侍郎
、工部尚書改兵部華文閣學(xué)士、知建康府
、再除兵部尚書
。
五
、歷史上姓陳大官 歷史名人:陳嘉庚 陳湯
,西漢名將
。
陳毅
,開國元勛
。 陳道明
,陳坤
,著名演員
。
陳寅恪
,陳桓,歷史大家
。 陳賡,大將 陳勝
,歷史上第一個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 陳平,劉邦的人 陳阿嬌
,漢武帝的最早的皇后 陳勝 (前
?~前208) 字涉
,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
。
秦二世時
,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
,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
,勢力頗大,后為其部下莊賈所殺
。
陳平 (生卒年不詳) 漢初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人
。幼嗜讀書,容貌俊美
,足智多謀,事高祖屢出奇策
。
惠帝時
,官至左丞相
。卒謚獻
。
陳壽 (233~297) 字承祚,晉安漢(今四川省南充縣)人
。少舉孝廉
,除著作郎。
撰《三國志》
,時人稱其善敘事
,有古良史之風(fēng)
。 陳霸先 陳圓圓 本姑蘇名妓
,原姓邢名沅,字畹芬
。
幼從養(yǎng)姥陳氏姓,有殊色
,后為吳三桂妾
。李自成破京師
,擄圓圓
,三桂遂引清軍入關(guān),攻破李自成,圓圓復(fù)歸三桂
。
后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
,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陳誠(1897~1965) 字辭修
,浙江青田人。
保定軍校畢業(yè)
,曾參加?xùn)|征、北伐、剿匪
、抗戰(zhàn)諸役
,歷任武漢衛(wèi)戍總司令
、第九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湖北省主席
、遠(yuǎn)征軍司令長官
、國防部參謀總長
、東北行轅主任
、臺灣省主席、東南行政長官
、行政院院長等職,1954年后當(dāng)選第二
、三任副總統(tǒng)、中國 *** 副總裁
。 陳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燾
,以字行,浙江吳興人
。
早歲入同盟會,參與武漢光復(fù)
、討袁、護法
、北伐諸役。歷任江蘇省主席、監(jiān)察院副院長
、中國 *** 中央執(zhí)行委員
、中央常務(wù)委員
、組織部部長
、中央評議委員
。
生平著述,匯輯為陳果夫先生全集
。 地望分布 河南穎川郡
,河北汝南郡
,江蘇下邳郡,江蘇廣陵郡
,江蘇東海郡
,河南河南郡
。
六、浙江省蕭山的歷史偉人有哪些 一、臥薪嘗膽
勾踐(前497—前465)
,又稱菼執(zhí)
,是春秋后期越國的國君
。父名允常
,他的祖先
,相傳是禹的后裔
,帝少康的庶子
,被封于會稽
。
二、蕭山文化之先河——許詢
許詢
,字玄度,號征君
,東晉高陽(今屬河北)人
,后居蕭山,為蕭山許姓人的始祖
。詢父名許歸
,字仲仁,從晉元帝司馬睿過長江,任會稽內(nèi)史
。有四子
,許詢排行第二
。
三
、蕭然夢筆傳文化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文學(xué)家
,蕭山江寺和夢筆橋的建造者
。祖籍濟陽蘭考
,(今河南蘭考)祖父南朝宋時任縣令
。父江康之南沙縣令
。江淹自幼聰穎
,6歲能詩
,少志以漢時司馬相如為榜樣,勤學(xué)上進
。十三歲喪父,家境貧寒
,曾采薪以養(yǎng)母
,孝聞鄉(xiāng)里
,且留情文章。
四
、大詩人和大書法家賀知章
距今1260多年前
,在浙江杭州蕭山出了一位杰出的詩人和書法家,名貫古今
,聲揚海外
,他就是賀知章
。
五
、賢良方正蕭山第一個外交官
華氏先祖本姓子
,(宋)戴公子食采于華
,遂以華為姓
。世代為宋卿。后遷居江蘇無錫為盛族
。再遷進越會稽郡。至宋代朝奉大夫華鎮(zhèn)(宋代著名詩人)
,字元仁者
,于宋元豐二年(1079)進士,及第后
,獨愛蕭山風(fēng)俗淳厚,山水秀麗
,舉家遷居蕭山漁浦,(今義橋鎮(zhèn)民豐村漁浦街)為蕭山華氏始祖,繁衍發(fā)族
。蕭山華氏世傳:
第一世華鎮(zhèn)
、字元仁,官朝奉大夫
。(宋代著名詩人)
第二世華初平,官樞密府君
。
第三世華貞
、華諒
,官中書舍人
。
第四世華洪卿
、華和卿
。
第五世華克勤,官山西布政使。
華克勤(1321-1397)
,字無逸
,是蕭山華氏的第五世祖
,他品行端方
,聰明好學(xué)
,年輕時隱居延慶寺(位于聞堰鎮(zhèn)凌家塢)苦讀
,后舉賢良方正
,方入仕為官
。
六、大經(jīng)學(xué)家毛奇齡
毛奇齡(1623-1716)
,字大可
,號小毛生
,又名毛甡,蕭山城區(qū)西河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