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狀元死活不肯迎娶唐朝公主,白居易弟弟說了八字,他乖乖聽話
科舉考試
,成就了一大批曾寒窗苦讀的貧苦學(xué)子。成了舉人,就代表你有了當(dāng)官的資格
,只要不犯大錯
,一輩子的鐵飯碗就有了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人中龍鳳
,當(dāng)屬狀元
,不過在唐朝初期時
,探花更受人歡迎
,為什么?因為長得帥。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xì)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
“探花”之名
,因其在宴會中為狀元奉上花束而得名。那時
,朝廷為恭賀入榜進(jìn)士
,每年都會舉行一場“杏花宴”,其中有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在進(jìn)士中挑長得好看的為狀元奉上花束
,一般為兩人
,而這兩人后來也被稱為探花。探花雖然成績沒有狀元好
,但風(fēng)頭比狀元大多了
,因為那時有很多王公貴族的千金們,常常專程來看探花
,有些幸運的探花就直接成了駙馬爺
。

不過,歷史上能迎娶公主的
,古往今來
,就出了一個,這個人叫鄭顥
。他是唐宣宗時期狀元
,他的爺爺是憲宗時的宰相,可以說是出身名門世家
。宣宗有一疼愛的小公主
,萬壽公主,在鄭顥剛考上狀元的那段時間
,皇帝正給公主操心著婚事
。這時白居易的堂弟,見鄭生得清秀
,于是向皇帝建議
,說鄭是合適的人選
。皇帝見了鄭顥也很是滿意
,但并沒有當(dāng)著他的面說要指親
。
不巧的是,鄭顥當(dāng)時有一相好
,是盧家的千金
,兩人早就商量好,考中狀元就成親
。于是那時鄭顥挑了個良辰吉日
,前去迎親,但車隊走到半路
,被白敏中攔下了
。白敏中說皇上要將公主許給你,還命他馬上回絕了盧家的親事
。鄭顥是個重情義之人
,當(dāng)即就表示,自己寧死不從
。
但白敏中說了八個字
,他就改變了心意。這八個字就是
,“君若不從
,大禍將至”,意思是不僅是他本人
,其全家老小
,包括相好盧氏,都會遭遇災(zāi)禍
。于是鄭顥不得已娶了萬壽公主
。
因此事,鄭顥對白敏中一直懷恨在心
,之后
,他在皇帝面前屢次參奏白敏中,但皇帝知道他是心中意難平
,對此不以為然
。
迎娶公主本是光宗耀祖的好事,但鄭顥對盧姓女子情深義重
,實在讓人感動
。在鄭顥身上還發(fā)生過一件有趣的事,他當(dāng)時積極活動
,想要當(dāng)宰相
,但他的父親給他寫信,以死相逼
,說他要是當(dāng)宰相
,自己就去尋死。孝順的鄭顥聽了此言
,馬上辭去職務(wù)
,回家奉養(yǎng)父親。
八斗西征中唯一的書生鄭好拒絕娶公主為妻
也許是受電視劇和各種文學(xué)作品的影響
,人們會認(rèn)為古代的年輕人考上狀元后娶個公主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
。但實際上,在我國可以考證的狀元名單中
,只出現(xiàn)了一位“狀元徐”
,他就是唐代的。
鄭好不是窮孩子
,他的祖父是左正前總理
。鄭好從小就閱讀了大量的詩歌和書籍,他的家庭很富裕
。他也是個好看的人
。按照鄭好此前的預(yù)期,他考中狀元后將迎娶滁州盧氏為妻
。本來
,鄭好可以憑借“當(dāng)狀元”和“結(jié)婚典禮”兩個條件成為人生贏家,但沒想到的是
,鄭好中了頭獎后
,被皇帝看中,被選為萬壽公主的妻子
。
萬壽公主是唐玄宗的長女
,所以唐玄宗特別喜歡她。當(dāng)公主到了可以結(jié)婚的年齡時
,唐玄宗開始在全世界為她找一個好丈夫
。這時,白居易的堂弟
,也就是現(xiàn)任宰相白敏中
,向唐玄宗推薦了鄭好,說這個年輕人剛剛考上狀元
,是前任宰相的孫子
,家世才華配得上公主。唐玄宗覺得很有道理
,于是他暗中觀察了鄭好很長時間
。最后他發(fā)現(xiàn)這家伙年輕有為
,風(fēng)度翩翩,非常適合做他的女婿
,于是就結(jié)婚了
。
白敏中一開始很開心,覺得自己結(jié)了一樁好婚
。雖然我知道鄭好已經(jīng)訂婚了
,但是誰不想娶一位公主呢?于是他興奮地告訴鄭好
,出乎意料的是
,這個年輕人真的不想娶一位公主。鄭好對呂氏有很深的感情
,不想辜負(fù)呂氏對他的感情
。但是,皇帝給的婚姻是不能退的
,所以鄭好采取了迂回戰(zhàn)術(shù)
,躲在鄭州避難。白敏把一切都告訴了唐玄宗
,但唐玄宗迷戀著鄭好
,他不得不這樣做。白敏中沒辦法
,只好用強硬手段把鄭好從鄭州接回來
,娶了公主。
鄭好心里很苦
,但唐玄宗是他的岳父和皇帝
,他別無選擇,只能把怨恨發(fā)泄在等待報復(fù)的媒人白敏中身上
。過了兩年
,白敏中卸了丞相的職,離開了鎮(zhèn)西北
。臨走時
,他對皇帝說:“鄭好這個孩子,對我懷恨在心
。我走了以后
,他肯定會大肆誣陷我。你要抓緊
,不然我的命就沒了
。”唐玄宗笑了笑,轉(zhuǎn)身拿出一個木盒
,遞給白敏中
,道:“放心吧,大膽去吧
。我已經(jīng)知道了
。這兩年小子彈劾你不少,這是他彈劾你的全部文件
。”
復(fù)仇失敗了
,生活還是要繼續(xù)
。鄭好與萬壽公主的婚姻只維持了十一年就去世了。他和萬壽公主育有一子
,名為鄭濤光
。
找李白,白居易,王維,杜甫還有辛棄疾的資料,,最好是那些鮮為人知的資料,越多越好,,
一代詩仙(上篇)
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
,雖然只是個小地方
,但卻是一代大詩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詩仙就從這里起步
,以隱隱雷聲的腳步闖進(jìn)詩壇
,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遠(yuǎn)閃耀著寶石紅光的詩碑,留下一個永不褪色的名字
。
李白字太白
,自號青蓮居士。據(jù)記載,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護(hù)府的碎葉城
,在今天吉爾吉斯坦北部
,大約五歲時才遷到這里。他父親叫李客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翱汀笨赡苁菍ν鈦砣说姆Q呼,表明他們不是當(dāng)?shù)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jù)李白自己說
,年輕時漫游揚州一帶,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
。后人據(jù)此推斷
,他父親應(yīng)當(dāng)是個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從開始懂事的時候起就呼吸著這青山綠水的芬芳
。他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這種清新自然
、不事雕琢的美,應(yīng)當(dāng)說就是這“蜀江水碧蜀山青”的自然風(fēng)光熏陶出來的
。
他“五歲誦六甲
,十歲觀百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傲住狈褐傅澜痰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百家”則泛指古代各家各派的學(xué)說。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躍的地方
,李白對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
莊子為真人
,而莊子最超絕的地方
,就是站在九天絕頂來看人間,用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來對待生活中的一切歡哀苦樂
。李白所以有那種天上地下獨往獨來的氣概
,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這座歷史的高峰上,有條件看得遠(yuǎn)
,但也由于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給了他沖開一切傳統(tǒng)束縛的膽識
,使他敢于昂頭去觀照宇宙,把視野擴張到最大限度
。此外
,李白還“十五觀奇書”,“十五好劍術(shù)”,“十五游神仙”
。從這些詩句就可以看出來
,他雖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卻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
,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
二十四歲時,李白“仗劍去國
,辭親遠(yuǎn)游”
。開始了他向詩壇的進(jìn)軍。他是云
,必須飛到天頂去探測天空的浩渺
;他是水,必須奔到大海去揚起海上的狂濤
。他“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
,一生好入名山游 ”
,幾乎游遍了黃河中下游和整個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qū)
。在當(dāng)時,且不說旅游主要靠步行
,就是騎馬
,乘船,坐牛車
,要走遍這么廣大的地域
,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時每刻都在奔波
。李白不僅到過許多地方
,見多識廣,而且人生閱歷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
他當(dāng)過隱士
,在山林里與朋友酣飲縱酒,養(yǎng)了無數(shù)的馴鳥
。他曾經(jīng)當(dāng)過道士
,一門心思地采藥煉丹,求仙學(xué)道
,以為真的能夠白日飛升
。他精于騎術(shù),擅長射箭
、擊劍
,以游俠自命,身上老是帶一把短劍。他曾經(jīng)受到朝廷的征聘
,有過皇帝召見
、親自下車迎接的殊榮,由一個普通百姓一躍成為翰林學(xué)士
。在安史之亂中他曾投筆從戎
,以東晉著名的宰相謝安自命,想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
,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爭
,被關(guān)進(jìn)監(jiān)獄,成了囚犯
,被判處永遠(yuǎn)流放夜郎
;遇赦免后,年已六十
,他還趕到今天的南京
,準(zhǔn)備去參加平定安史之亂的軍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他一生的經(jīng)歷大起大落,充滿了榮光和艱險
。他打過交道的人
,上自唐玄宗、楊貴妃
、朝廷各級官員
,下至監(jiān)獄里的牢頭、和尚
、道士和最底層的農(nóng)夫農(nóng)婦
。他熟悉各個階層、各個身份和各種職業(yè)的人
,把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錄在他的詩里
。
他能寫高適、岑參那種大氣磅礴的邊塞詩
。
明月出天山
,蒼茫云海間。長風(fēng)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婦多苦顏
。高樓當(dāng)此夜
,嘆息應(yīng)未閑。(《關(guān)山月》)
王維的詩境界幽靜
,但又充滿了生機
。這種詩李白也有。
對酒不覺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自遣》)
王維詩中有一種禪悅的境界
,這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但李白這首詩另有一種沉著瀟灑
。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靜夜思》)
這大概是漢語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游子思鄉(xiāng)詩,是小農(nóng)社會永遠(yuǎn)寫不夠的題材
。這首詩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這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
。說“疑是地上霜”
,就說明抒情主人公已經(jīng)意識到這不是霜
;知道不是霜卻偏生這種聯(lián)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層霜
,有一股思鄉(xiāng)的冷氣
。國人心里都郁結(jié)著這樣一種思鄉(xiāng)的冷氣,所以離開家一看見月亮就會想起這首詩來
。
孟浩然的詩把田園生活寫得那么有滋有味
。李白也有一首田園詩,但意趣不大相同
。
我宿五松下
,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
,鄰女夜舂寒
。跪進(jìn)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
,三謝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云媼家》)
這個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詩人,并沒有擺出一幅悲天憫人的架勢去同情農(nóng)民
,只是作為一個極普通的旅行者
,端起老婦人那碗菰米飯,眼里噙著淚水
,想吃卻又吃不下去
。有幾個詩人能具有這么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至于他的《將進(jìn)酒》等等許多獨絕古今的詩篇
,別的詩人不要說沒寫過
,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達(dá)不到那樣的高度。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將進(jìn)酒
,君[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cè)[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
,但愿長醉不復(fù)醒。古來圣賢皆寂寞
,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宋代著名詩歌評論家嚴(yán)羽說
,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一句寫下來
,李白則只要把心里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這個比喻真是恰到好處
。詩人站在黃河邊上看著“黃河之水天上來”
,忽然心情一激動,想到這黃河之水就像人類的生命系列
,一代一代一去不復(fù)返
,但依舊滔滔滾滾而來。然而
,人生又是如此短暫
,明鏡中的頭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一轉(zhuǎn)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輪回
!面對這無限與有限的矛盾
,人活著為什么不盡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詩人對自己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是如此自信
。正由于這首詩強烈地呼喚真實的人生
,才使多少被強行壓縮的靈魂都到詩里來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暢。
李白的詩名越來越大
,不但驚動詩壇
,而且驚動了許多達(dá)官貴人,最后甚至驚動了對藝術(shù)有深厚造詣的唐玄宗
。于是天寶元年
,李白四十二歲時,唐玄宗聽從親信的薦引
,下詔征聘他到長安
,給予隆重的禮遇
。等待的機會終于來了
,自以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實根本不懂政治的詩人,栩栩然得意
,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一廂情愿地以為
,這回真的能大展鴻圖了
;唐玄宗這位明君,就要把他召到身邊
,請教他該如何治理天下
,如何使天下太平
。然而他錯了,他是完全生活在夢想中的詩人
,夢一旦醒來
,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一代詩仙(下篇)
以詩人的身份
,昂首挺胸走進(jìn)皇宮
,成為皇帝的嘉賓,在中國詩歌史上
,李白是唯一的一個
。詩人能受到這樣的禮遇,也真算皇恩浩蕩了
。然而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是何等人物
,豈能把這種過眼云煙的榮耀看在眼中。于是他毫無顧忌地臥在這里
,是醉了
,還是疲憊了呢?
興慶公園這里的沉香亭
,就是當(dāng)年唐玄宗與楊貴妃賞牡丹的地方
。臥在這里的李白正閉目養(yǎng)神,等待著噴發(fā)靈感
。唐玄宗賞牡丹來了
。名花盛開,美人相伴
,當(dāng)然需要有音樂助興
。玄宗嫌舊詞聽膩了沒意思,一時高興
,就頒下圣旨叫李白創(chuàng)作新詞
。李白不是醉臥在這里嗎!快起來吧
!于是他被人用涼水激醒了
,于是一揮而就寫成了著名的《清平調(diào)》詞三首。第三首說:“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使君王帶笑看
。解釋[識]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樣的詩
,有高度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唐玄宗能不欣賞嗎?皇帝一聲喝彩
,于是眾聲迎合
,都來助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菍畎讈碚f
,陪著皇帝尋歡作樂,干這種御用文人干的事
,那是卑屈的
。他不明白,只有詩人屈從政治家
,斷沒有政治家屈從詩人的
。他就是不肯明白這番道理,才永遠(yuǎn)都是那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
李白在長安待了三個年頭總共一年多的時間
,就痛苦的叫喊著“君王雖愛娥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
。后人就此認(rèn)為他在朝廷遭到了讒毀
,處境險惡。這話其實信不得
。玄宗認(rèn)為他不是擔(dān)負(fù)朝廷重任的人才
,應(yīng)當(dāng)說這是非常準(zhǔn)確的評價。按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來衡量
,讀書就是為了出仕
,出仕只有成為將相,成為方面大員
,才算不虛此生
。后人就是用這種心態(tài)來看李白,為李白鳴不平的
。他們不知道
,如果李白不以出將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詡
,沒有這種狂傲的自信
,他就成不了偉大的詩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扇绻娴漠?dāng)宰相當(dāng)大將軍去了,他也就不會再想到要當(dāng)詩人
。因此
,李白離開朝廷
,主要原因絕不是遭到了讒毀,而只是因為他根本不想去適應(yīng)處處都必須約束自己的政治環(huán)境
。唐玄宗善于鑒識人物
,認(rèn)為不如給他自由,讓他去寫詩
。應(yīng)當(dāng)說這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這個狂人
;也只有李白的狂放
,能舉起詩歌的火炬,來照亮輝煌壯麗的唐代文明
。
李白一路向前
,來到洛陽,在這里遇見了杜甫
。比李白小十二歲的杜甫當(dāng)時三十三歲
,兩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詩人氣質(zhì)的相近而引發(fā)的,但杜甫對李白有晚輩對先輩的崇拜
,加上為人比較忠實厚道
,因此后來給李白寫了十二首情真意摯的詩。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
,李白正在廬山隱居
。永王李璘奉命征討叛賊,李白只知道為國家效力
,就投在李璘的帳下
。他斗志昂揚的歌唱著:“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靜湖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队劳鯑|巡歌》)他以為這回該輪到他大顯身手了
。誰知李璘野心膨脹,不聽調(diào)遣
,結(jié)果發(fā)生內(nèi)訌
,被唐肅宗消滅。李白這一回可是真惹下彌天大禍了
,在古代
,像李白這樣在卷進(jìn)爭奪皇室寶座的斗爭中失敗了,是必死無疑的。然而唐朝畢竟是唐朝
,經(jīng)人營救
,皇帝竟也沒有堅持要殺他,只判他永遠(yuǎn)流放
,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
。這也成了后世貶低李白的把柄。其實這件事什么也不說明
,只說明他不懂政治
。
李白有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無時無刻不用真情去擁抱生活
,隨便遇上一個什么人
,他就能坐下來與人對飲,歡快的唱著:
兩人對飲[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fù)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山中與幽人對飲》)他喝得醉醺醺的
,陶然自得地睡下了。
望著敬亭山
,他會像老朋友促膝談心一樣
,心緒悠然地吟誦著: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他能這么呆呆的坐著看山
,像孩子一樣透著傻氣
。
他一路流浪來到安徽涇縣,在一個叫桃花潭的村子里住下了
。村里有個叫汪倫的人常釀造美酒來招待他
。臨別時他吟詩相贈:“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顿浲魝悺罚┻@就像老朋友分別時隨便說的話
。一個名動中華的大詩人,竟然也沒有故弄姿態(tài)的矯飾
,輕松自然
,洋溢著深情
。
然而,李白又是個極為狂傲的詩人
,自稱:“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瘢亲孕诺耐猬F(xiàn)
,是對人格尊嚴(yán)的充分肯定
,是對束縛人的社會習(xí)慣勢力的蔑視。他大聲疾呼:“黃金白璧買歌笑
,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價值為標(biāo)準(zhǔn)
;“昔在長安醉花柳
,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
,風(fēng)流肯落他人后”(《長流夜郎贈辛判官》)
,他是那樣不可一世。
最可貴的
,是他用時代的最強音
,驚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ā秹粲翁炖岩髁魟e》)
這一聲吶喊
,使千百年來被封建制度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
,不愿被踩進(jìn)泥坑卻又無力抗?fàn)幍娜耍仪那牡闹币恢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在心靈深處扶起最后的一絲人格尊嚴(yán),在無可奈何中聊堪自慰
,找到一點心理平衡
。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
,追求沒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
,追求完美的不容有絲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筆下
,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他這種內(nèi)心世界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