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葬景陵的敬敏皇貴妃,實際是母憑子貴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9 17:54:55
移葬景陵的敬敏皇貴妃,實際是母憑子貴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砭疵艋寿F妃的故事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皇十三子胤祥與雍正帝的關系非同一般
,經常在一起吟詩作賦
,形影不離,感情勝過同胞兄弟
,雍正帝即位后
,胤祥對皇上更是忠心耿耿,毫無二心
,成了雍正帝的左膀右臂
。

胤祥從小受敬敏皇貴妃的影響
,敬敏皇貴妃教育胤祥要尊重長輩,尊敬兄長
, 在康熙帝的眾多皇子中
,唯獨他與各皇子相處融洽
,在九子奪嫡斗爭中,他實力強大
,但不露鋒芒
。
敬敏皇貴妃重視對胤祥的文化教育,胤祥也十分爭氣
,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時常與皇四子胤禛一起吟詩作賦
,康熙第五次南巡,胤祥隨同
,南巡途中胤祥的對聯受到康熙帝嘉獎。對治國理政也得心應手
, 胤祥認為“水害不去,則田非吾田
,尚何營?”雍正三年冬
,胤祥總理水利營田事務
,經過一冬春的實地勘查,從疏通河道
,筑堤置閘
,開引河
,開挖入海直河
,到區(qū)域田土疆界,開挖溝渠
,他都詳細規(guī)劃,制成水利圖進呈
。經奏準
,設立了營田水利府
,將直隸諸河分為四局管轄
。胤祥數次親臨指導
,修河造田
,辟荒地數千里
,募民耕種。因治理京畿水利有功
,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
。還聘請南方農民教種水稻。一年初見成效
,水災相對減少。與此同時
,胤祥還注意了解全國各地的情況,當他得知“江南水道
,自河淮而外,多致淺塞”
,每到雨季,河水泛濫成災
,他又奏請修復江南水利,雖未能親自前往
,他依據屬下水利人員提供的資料
,指導規(guī)劃
,也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東南數十州縣河流疏暢
,獲灌溉之利
。
胤祥帶兵出征
,征戰(zhàn)沙場,具備將帥之才
, 允祥帶兵出征,征戰(zhàn)沙場
,將帥之才也
。雍正為了對準噶爾用兵
,于雍正七年六月,設立軍需房(即軍機處的前身)
。胤祥及時有效地保證了轉運軍事供應
,不僅理財有方
,而且調度得宜
。數以千萬計的軍需,概出于國庫
,沒有向民間另行攤派。胤祥經常采取讓晉商秘密購辦軍需的方式
,和雍正配合默契
,從沒出過差錯“挽輸數年
,海內未嘗知有用兵之事”
。
胤祥在雍正帝登基后,能正確調整自己的姿態(tài)
,正確定位,對雍正帝忠心耿耿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社稷做貢獻
,雍正帝因此送他“ 忠敬誠直勤慎廉明 ”的巨幅匾額
。
胤祥的成就與其母親的教誨息息相關,其母敬敏皇貴妃也因他的豐功偉績受雍正帝的追封
,他是眾多皇子中唯一一個沒有將名字中的胤改為允的
。
雍正開先例,乾隆朝達到頂峰
,為何乾隆后卻再無皇貴妃入葬帝陵?
在古代,大部分時期奉行帝后合葬
,也就是皇帝與他的正妻合葬于帝陵
, 但是到了清朝雍正年間,雍正帝卻把父親康熙帝的妾室章佳氏也葬入了景陵地宮
,開辟了皇貴妃入葬帝陵的先例
,雍正帝這一違背禮制的行為在雍乾兩朝影響頗深
,但乾隆朝之后,再無皇貴妃入葬帝陵
,這里面的門道頗為耐人尋味
。
清朝后妃葬制較為完備
,在雍正之前,她們的身后一般有這么幾種情況:
與皇帝合葬 。 這是皇后的特權 (如孝康章皇后
、孝誠仁皇后等)
,她們一般先于皇帝去世,或去世時丈夫的陵寢尚未建成
,故而可以直接放入地宮(孝恭仁皇后),唯有孝端文皇后是再次打開昭陵地宮入葬
;
另建陵寢。 這也是皇后的特權
,當然,這里的皇后也指新帝的生母
,她們母以子貴
,死后被追封為皇后, 如果她們晚于丈夫很多年去世,就不必再打開帝陵地宮
,而是在帝陵附近再建皇后陵寢
,其陵號依附于其丈夫的陵號,而加以方位以做區(qū)別
, 在雍正之前
,清朝只有一座皇后陵
,那就是康熙帝嫡母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孝東陵(孝東陵規(guī)制較為特殊
,順治帝的一眾妃嬪寶頂星羅于孝惠章皇后寶頂附近,故而孝陵沒有妃園寢)
;
葬入妃園寢 。 這是皇帝一般嬪妃的歸屬
,妃園寢也是帝陵的附屬建筑,是哪座帝陵的妃園寢就稱作X陵妃園寢
,比如葬有康熙帝溫僖貴妃、良妃等的景陵妃園寢
。
由此可見
,妃嬪的歸宿基本是固定的
。但是雍正帝一生在陵寢上做的功夫真的太多了,他真的是太重視陵寢了
,不僅自己在易縣新開辟了清西陵,還為停靈待葬三十多年的曾祖母孝莊太后修建了昭西陵
,
他更把陵寢的政治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在雍正元年,他把庶母敏妃章佳氏葬入了康熙帝的景陵地宮 。
讀了這段諭旨
,可能有很多人認為作者不是說皇貴妃祔葬帝陵是雍正帝開創(chuàng)的嗎
?怎么這上面寫著是康熙帝曾下旨將敏妃葬入景陵呢?那這樣應該是康熙帝開創(chuàng)了皇貴妃祔葬帝陵啊
。誠然
,按照這份諭旨確實應該這樣理解,
但有證據說明,雍正帝說謊了。 首先
,敏妃對康熙帝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妃嬪而已
。
需要明確的是,敏這個謚號(同時也是封號)和妃這個位分都是她離世后康熙帝給她追封的,她在生前只是一個庶妃, 所謂庶妃也就是低位妃嬪
,一般是沒有封號的嬪或嬪以下的貴人、常在
、答應
,因為康熙帝對妃嬪位分要求比較嚴苛
,所以敏妃雖然誕育了一子二女也只是一位庶妃,這在康熙帝妃嬪里屢見不鮮
,比如密妃王氏
,她生育了三位兒子
,其中十八子胤祄還是康熙帝晚年的愛子,可是王氏在漫長的歲月里都只是一位庶妃
,直至康熙五十七年才封為密嬪。
可見敏妃對康熙帝并無特殊之處
,而且 即使康熙帝真想把哪位妃嬪入葬景陵,也輪不到敏妃
, 像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昭仁皇后妹)、平妃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妹)都是皇后的妹妹
,而且生前就是貴妃和妃
,地位尊崇
,非章佳氏可比。
在上述的
;兩份重要史料中
,其一記述敏妃喪禮與平妃同
,這更說明敏妃在康熙帝心中并無特殊意義,也沒有為她逾越規(guī)制
,都是依前例而行
。
而且《陵寢易知》說的就更明確了,敏妃在康熙三十八年就已經奉安了,何來“暫安于陵寢琉璃花門之內寶城近處”一說,而且當時景陵地宮已經葬入了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三位皇后,除了康熙帝的棺位外還剩下一個位置,如果康熙帝真的有此意,直接把敏妃放進去不就行了,何至于讓雍正帝去代勞。 在景陵妃園寢中,正好有一個空券
,這是清朝歷代妃園寢中的特例
,獨此一個
,此券寶頂實際占地面積是貴人級別的,而平妃
、良妃的都是妃級別的,而且此空券葬在庶妃片區(qū)
,與敏妃生前身份是符合的,再結合上文的論述
,可以推斷,敏妃是由景陵妃園寢遷葬于景陵地宮的
。那么問題來了
,雍正帝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在雍正元年六月
,雍正帝追封庶母敏妃為敬敏皇貴妃
,理由也很簡單,是“其子怡親王允祥賢”
,怡親王是雍正帝走向帝王大業(yè)重要的推手,他始終堅定站在雍正帝一方
,為雍正帝贏得九王奪嫡做出了突出貢獻,雍正帝即位后
,封他為親王,并委以重任
。雍正帝對章佳氏的追封自然就順理成章
,既然地位提升了
,那么身后待遇自然也要提升,
景陵妃園寢中,原本地位最高的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現在變成了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那么這個以溫僖貴妃為尊的妃園寢自然就裝不下敬敏皇貴妃這尊大神了
。
前文已敘,敏妃原有的寶頂只是貴人級別的
,如今當然顯示不出章佳氏的尊貴了,而 把章佳氏葬入景陵
,一則解決了妃園寢襯托不出敬敏皇貴妃尊貴的問題,二則使得敬敏皇貴妃身后更為榮光
,對怡親王既是褒獎也是激勵。 綜上
,皇貴妃從葬乃是雍正帝開創(chuàng)無疑,他之所以那么說
,只是不希望朝臣以不合祖制為由在那聒噪
,既然是先帝說的
,朝臣要想聒噪只能去找先帝聒噪
,當然
,沒誰會這么傻。
此后
,皇貴妃祔葬帝陵似乎也成為一種風尚
,雍正
、乾隆兩朝的五位皇貴妃先后從葬帝陵(其中令懿皇貴妃被追謚為皇后),其中
,
敦肅皇貴妃年氏是第一位由丈夫親自指定從葬帝陵的皇貴妃,在乾隆初年泰陵落成后,敦肅皇貴妃隨孝敬憲皇后入葬泰陵地宮
。 需要指出,雖然同是入葬帝陵
,但皇后是“合葬”
,皇貴妃是“從葬”
,禮儀尊卑還是要講的。
此后
,乾隆帝的慧賢皇貴妃高氏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令懿皇貴妃魏氏四位皇貴妃先后葬入裕陵地宮
,其中魏氏于乾隆六十年其子永琰立為太子時被追封為皇后。
可是
,盛行一時的皇貴妃從葬帝陵制度此后再也沒有使用過了,乾隆之后的11位最終身份為皇貴妃的妃嬪均未得入葬帝陵
,這又是因為什么呢
?
縱覽這11位妃嬪,我們能發(fā)現兩個共同點
。
而且
,我們可以推斷
,
如果光緒帝生前能夠做主的話 ,他很有可能會讓珍妃從葬崇陵, 因為光緒帝生前最珍愛的女子就是這位珍妃
,而他又和表姐皇后夫妻不睦
,這段故事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詳
,在此不再贅言
。不僅如此
,如果慧妃和孝哲毅皇后一樣,在惠陵竣工前就離世
,慈禧太后極有可能會把她也塞進惠陵地宮
,因為她本是慈禧太后選定的皇后
,而阿魯特氏是慈安太后選定的皇后
,最后兒子同治帝聽從了嫡母的意見,選擇了阿魯特氏
,所以慈禧太后非常不滿
,并且對阿魯特氏多加刁難
,對慧妃多加撫慰
,她的皇貴妃之位就是同治帝病重時,慈禧太后將她由慧妃跳過貴妃直接晉封的
,破壞了清朝皇后在不冊立皇貴妃的不成文規(guī)定,足見慈禧太后對她的喜愛
。
分析了珍妃和慧妃兩個特例
,我們似乎已經發(fā)現了端倪
,皇貴妃從葬帝陵需要有兩個條件。
也就是皇帝的寵愛和她們必須要先于皇帝丈夫或在丈夫帝陵竣工前逝世。
以此我們反過來看從葬帝陵的六位皇貴妃也就十分明了,她們無一例外
,均先于丈夫逝世
。除敬敏皇貴妃外
,敦肅皇貴妃、慧賢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
、淑嘉皇貴妃
、令懿皇貴妃(孝儀純皇后)都是皇帝的寵妃
,這其中哲憫皇貴妃在乾隆帝登基前逝世,史料記載很少
,但她誕育了大阿哥和皇次女
,可見在潛邸時是相當受寵的
。
令懿皇貴妃不僅是寵妃,而且早在她去世兩年前
,她的兒子永琰就被秘密立為儲君,所以乾隆帝心中是知道她以后會被追封為皇后的
,所以她在裕陵地宮的棺位為乾隆帝棺位的右邊,僅次于擺在乾隆帝棺位左邊的孝賢皇后富察氏(清朝以左為尊)
。
現在既然明白了乾隆之后為何再無皇貴妃從葬帝陵,就必須要深入探究一下
,為什么是這兩個原則呢? 首先
,受寵這個條件就不用說了,如果都不受寵
,又沒有怡親王胤祥這樣能干的兒子憑什么進入帝陵呢
?
第二條
,在皇帝丈夫前逝世,前面已經說了慧妃的例子
,現在就說說原因是什么。其實很簡單
,就是孝莊太后臨死前對孫子康熙帝說的意思
“卑不動尊” 。
卑不動尊是古代早已有之的說法
,明朝雖然沒有遵循,
但自清朝孝端文皇后打開昭陵與皇太極合葬后,再無身份卑于皇帝者再次打開地宮與之合葬的, 皇后都是另建皇后陵安葬
,妃嬪自然都是進入妃園寢
。也就是說
,如果乾隆之后的這11位皇貴妃( 其實有從葬資格的也只有嘉慶帝 諴 貴妃、道光帝琳貴妃
,她們兩位在皇帝丈夫生前就是尊貴的貴妃
,其他妃嬪在皇帝在時地位比較低
,而且也不是很受寵 )在皇帝丈夫之前逝世
,皇帝是有可能讓她們從葬帝陵的
。而且個人覺得像嘉慶帝和道光帝這樣循規(guī)蹈矩的皇帝,不太可能把妾室安放在帝陵地宮
。
但是這時候可能有文友會有疑問了
,筆者的分析看起來頭頭是道,可是我能找出一個
既是寵妃又在丈夫之前逝世的皇貴妃,但是卻沒有從葬帝陵的妃嬪,乾隆帝的純惠皇貴妃。 誠然,純惠皇貴妃是乾隆帝的寵妃
,在生前做了15年的貴妃,病重時又被封為皇貴妃
,還行了冊封禮,這比慧賢皇貴妃還要幸運
,而且淑嘉皇貴妃生前還不是皇貴妃,她是追封的皇貴妃
,她都進了帝陵,為什么純惠皇貴妃沒有呢
?
其實原因很簡單
, 乾隆帝在裕陵地宮給后妃預留了六個位置, 在純惠皇貴妃去世前
,已經葬入了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
,剩下兩個位置
,其中一個是乾隆帝留給繼后那拉氏的,那時候繼后地位穩(wěn)固
,也沒有斷發(fā),皇帝肯定要給她留位置
,另外一個位置是乾隆帝給未來嗣君生母準備的
,他不能肯定他后來選定的儲君一定是繼后的嫡子永璂,所以當然要給嗣君生母留位置
。
故而,他并沒有把純惠皇貴妃葬入裕陵地宮,但是乾隆帝為她修建了豪華的純惠皇貴妃園寢
,可見蘇氏在他心中的分量還是頗重的。
雍正帝將庶母敏妃章佳氏追封為皇貴妃并葬入景陵地宮
,又指令泰陵落成后將愛妃敦肅皇貴妃年氏也入葬之
,開辟了清朝皇貴妃祔葬帝王的奇景
,乾隆帝在位期間
,他的一個個愛妃隨之進入
,卻又出于政治等多方面的考慮沒有將愛妃蘇氏葬入
,
足見這些 歷史 上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其實都是在為皇家政治服務,一個妃嬪葬不葬入帝陵既是皇帝的心意又是皇朝政治的側面體現, 敬敏皇貴妃和純惠皇貴妃的對比正好體現了這一點,而這也提醒我們
,在 歷史 的細枝末節(jié)里,或許也藏著大學問
。
蔚鸞文章溯源說: 筆者撰《號稱常務副皇后
,一旦冊立連皇后都要畏懼,清朝的皇貴妃這么牛
? 》和《辟謠
!孝莊太后不和丈夫合葬
,也沒葬入清東陵,是因為她再嫁
? 》二文就注意到了皇貴妃祔葬帝陵這一奇景,爾后查找資料
,仔細思量,而作此文
,愿與文友共磋之。
往期文章:
乾隆朝翊坤宮新主人
,和珅親家母惇妃
,溫厚為惇
,她何時溫厚過?
曹公雪芹的神仙朋友圈
,或許他們都是“夢”中人
尊嫡母為太妃
、生母為太后
,這位唐皇是無“禮”取鬧還是別有用心
與康熙合葬的五位女人,和康熙和葬地宮的五個女人都有誰
和康熙和葬地宮的五個女人都有誰 出身豪門
、地位尊貴
、名列后宮之首的孝誠、孝昭和孝懿三位皇后是康熙生前決定死后與他合葬的妃子
孝誠皇后是他的原配皇后 孝誠皇后的死可以說是康熙帝一生中最痛心的事 烏雅氏,雍正帝生母
,尊謚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圣仁皇后”是在康熙死后與他合葬的 還有一位與他合葬的是皇貴妃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她完全是母憑子貴。生前只是妃子
,死后由雍正皇帝生為皇貴妃
。 我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康熙大帝
,的確是一為偉大的君主
,也是一位偉大的丈夫 與康熙合葬的五個女人
,四位封后
,一位封皇貴妃
,為何兩人還是宮女出身? 雖然德妃烏雅氏與敏妃章佳氏是宮女出身
,但是她們的兒子一個是大清的帝王
,一個是大清最器重的王爺
,她們母憑子貴,所以一個封后
,一個封為皇貴妃
,最后都與康熙帝合葬。
康熙帝一生豐功偉績,對大清朝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而他的后宮妃子也是不少的
,比起他的兒子雍正帝,自然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康熙帝一生立過三位皇后,第一任皇后是赫舍里氏
,她是四大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雖然康熙帝與赫舍里氏的婚姻是政治婚姻,不過康熙帝與赫舍里氏是少年夫妻
,感情深厚,赫舍里氏去世的時候
,康熙帝非常感傷
。
他的第二任皇后是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鈕祜祿氏進入康熙帝后宮時間也比較早
,而且鈕祜祿氏出身也比較高
,所以當時赫舍里氏去世之后
,她便成為了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
,可是她也沒有陪康熙帝走完一生
,后來也病逝了,這個時候
,康熙帝便覺得自己有些克妻,于是便不再后宮中立后
,而當時他最寵愛的是他的表妹佟佳氏
,佟佳氏是康熙帝母親弟弟的女兒
,她與康熙帝感情深厚
,不過后來她也因為女兒的早夭抑郁成疾,在她離世前康熙帝便封她為皇后
,可惜她只當了一天皇后便離世了
。
德妃雖然是雍正帝的生母
,但是德妃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只是妃位
,而且德妃出身不是特別高,她原本是康熙帝后宮的宮女
,而章佳氏也是宮女出身
,不過她們的兒子非常爭氣,德妃的兒子做了帝王
,自然德妃會被追封為皇后,而章佳氏的兒子怡親王是雍正時期的肱骨之臣
,雍正帝為了可以給怡親王殊榮,便將他的生母追封為皇貴妃
,與康熙帝合葬
。
能與皇帝合葬的人
,只有皇后才有資格,為何康熙卻和52個女人合葬
? 在古代的時候
,會有一種說法就是只有皇后才有資格和
黃帝合葬
。因為皇后和皇帝他們是由國家的最高的統治者和統治者的夫人一個職位的。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皇帝和皇后合葬這樣才是應該的
。但是康熙和52個女人合葬了
,這是因為康熙比較自私
,然后每一個和他有關系的女人都不想放過。其實另外52個人算是陪葬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件特別殘忍的事情
,因為皇帝考到,最后可能因為各種的原因自己死掉了
,然后是需要別人跟他一起去合葬的
,如果說是有些比較仁慈一點點的皇帝可能會想要到時候給自己的皇后
,或者是自己心愛的女人留一個位置。
就希望他老去以后也葬在自己的邊上
,我覺得這是比較常見的做法。但是康熙不是這樣的
,因為自己要死了
,他不想要讓自己那些曾經喜歡過的女人,還在世界上活得比較好
。而且還有一個方面的原因
,是因為康熙皇帝的死的時候
,他其實有很多的陪葬品的。如果是分批次等他心愛的52個女人一個一個死去的話
,那么他的墓地可能會被很多次的打開。他覺得這樣是對他的一種不尊重,而且是很害怕自己心愛的那些陪葬品被人家盜取
。
所以索性他就想自己反正也快要死了
,還不如讓那些女人跟著自己一起陪葬
。就算是在那里不要讓她們死掉或者在那里陪著自己也算是比較好的吧
。
康熙死后和幾位皇后合葬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上謚號為“仁孝皇后”
,被雍正改成孝誠仁皇后 ):
孝誠仁皇后(1654-1674),原謚“仁孝皇后”
,赫舍里氏
,生于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1654年2月3日),崩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1674年6月6日)
。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元配)
。 一座陵墓
,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
、四十八位妃嬪和一位皇子,皇帝在生前妻妾成群
,死后竟然也是妻妾成群
,這樣的埋葬規(guī)格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
。 康熙皇帝在位61年
,死后葬于清東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縣
。清東陵內有順治帝孝陵
、孝莊昭西陵
、乾隆帝裕陵
、咸豐帝定陵、同治帝惠陵
,康熙帝的陵墓為景陵
。 從空中看
,景陵整體上呈半圓形
,地位高者列前居中
,地位低者居后。景陵地宮內
,除了葬康熙皇帝
,還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貴妃
。景陵妃園寢內葬有四十八位妃嬪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嬪中
,包括貴妃1人,即溫僖貴妃
;妃11人,即慧妃
、惠妃
、宜妃
、榮妃、平妃
、良妃
、宣妃、成妃
、順懿密妃
、純裕勤妃
、定妃;嬪8人
,貴人10人
,常在9人,答應9人
。敬敏皇貴妃原本和妃嬪們葬在一起
,后來移葬在景陵地宮內
。景陵妃園寢正中是溫僖貴妃,景陵雙妃園寢葬撫育過乾隆的康熙妃嬪愨惠皇貴妃和惇怡皇貴妃
。 在康熙帝之前
,處于政治聯姻的需要,清朝皇帝的皇后多是蒙古公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滴鯐r期
,政治形勢發(fā)生了變化,鰲拜專橫跋扈
,結黨營私
,而索尼歷經三朝,沉穩(wěn)干練
。在孝莊太皇太后的主持下
,皇后的桂冠終于從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家族女子的手中移到了赫舍里氏的頭上
,索尼的孫女變成了康熙的皇后
。這也完全是一場政治婚姻
。 1665年
,12歲的康熙皇帝和13歲的赫舍里氏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大典。雖然是一場政治婚姻
,但皇帝和皇后年歲相仿,鰲拜把持朝政對皇帝多有不敬
,壓抑的環(huán)境促成了皇帝和皇后的恩愛感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楹蟛痪茫滴鹾突屎蠛丈崂锸仙幸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但這個孩子只活了四歲就夭折了
。 康熙鏟除鰲拜
,親理朝政之后,已經不再需要皇后家族勢力的扶持
。政治紐帶一旦寬松
,皇帝和皇后的關系自然也就不會那么親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