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延,東周末代天子,在位竟長達(dá)59年
東周的故事大家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朝代
,和西周相對應(yīng)
。眾所周知
,在西周末年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引發(fā)了周王朝的內(nèi)亂
。西周覆滅后
,鄭國、衛(wèi)國
、晉國等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
,史稱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
,史稱東周
。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
,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
,韓趙魏三家聯(lián)手滅智氏家族后
,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
,稱為戰(zhàn)國時代
。
59年.png)
在不少歷史學(xué)者看來
,周平王東遷以后
,管轄范圍大減
,形同一個小國
,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并
,天子不能擔(dān)負(fù)共主的責(zé)任
,經(jīng)常要向一些強(qiáng)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
,強(qiáng)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
。到了公元前315年,姬延即位
,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周赧王
。作為東周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在位時間長達(dá)59年
,成為周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不過,雖然多次努力
,周赧王卻還是無法阻擋東周的滅亡結(jié)局
。
一
首先,姬延(前336年—前256年)
,姬姓
,名延,亦稱王赧(nǎn)
,后世稱“周赧王”
,東周第25位君主,周慎靚王之子
,東周最后一位君主
,也是周朝在位最長的君主。公元前315年
,22歲的姬延登基
,后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間
,周王室已經(jīng)十分衰弱
。姬延初居“東周”(即成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欲入東周試舉周鼎
,命右丞相樗里疾率領(lǐng)兵車百乘先至東周國
,試探東周反應(yīng)。遭周赧王嚴(yán)詞拒絕
,樗里疾大怒
,把周赧王逐出王宮。面對強(qiáng)大的秦國
,周赧王并沒有懼怕
,而是保持了周天子的尊嚴(yán)。并且
,在錯綜復(fù)雜的戰(zhàn)國時期
,周赧王希望能夠遏制秦國的擴(kuò)張勢頭,以此推遲東周的滅亡時間
。
當(dāng)時秦國已攻占了韓國
、魏國、趙國的很多地方
,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
。周赧王于是聯(lián)合其他諸侯國,并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
,可是缺少武器
、糧餉。姬延向境內(nèi)的富戶籌借軍資
,付給他們借券
,答應(yīng)周軍班師之日以戰(zhàn)利品償還。公元前256年
,姬延準(zhǔn)備就緒
,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lǐng)五千軍隊伐秦
,并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
,一起出擊。不料
,除了楚
、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
,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
,遠(yuǎn)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
二
在此背景下
,周赧王不僅沒能擊敗秦國
,反而欠下了一大批債務(wù)
,這就是“債臺高筑”這一歷史典故的由來。周赧王在位時
,本就弱小的東周朝代
,還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個區(qū)域。宜陽之戰(zhàn)后
,秦國向東周和西周借道
,想通過兩周之間的地區(qū)去攻打韓國。周赧王擔(dān)心:借了道會得罪韓國
,不借又會得罪秦國
。也即當(dāng)時的周赧王,不僅不敢得罪秦國
,連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
,同樣也比較懼怕
。
換而言之
,此時的周王室,在實際地位上反而不如戰(zhàn)國七雄了
,也即需要看戰(zhàn)國七雄的臉色
。對此,大夫史厭便對周赧王說:“為什么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
,是由于信任東周
。您為什么不給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質(zhì)前往楚國呢?’這樣
,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
,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
。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韓國非要給我們周一些土地
,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貒簿蜎]有說詞兒,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了
,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
,又是聽命于秦國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三
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
,大夫蘇厲對周赧王說:“秦國攻克韓國、魏國
,打敗魏國大將師武
,往北攻取趙國的藺
、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干的
。這個人善于用兵
,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
,如果魏國被攻破
,那么西周就危險了。您為什么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講楚國養(yǎng)由基的故事給他聽
,然后說:如今
,您攻克了韓國、魏國
,打敗了師武
,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
,您的功績是很大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您又帶兵出伊闕塞,過東西兩周
,背對韓國
,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
,就會前功盡棄
。您不如假稱有病,不要出伊闕塞去攻打魏國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在此基礎(chǔ)上,白起之后的進(jìn)攻方向
,放到了楚國身上
。而這,不僅給了魏國和韓國喘息之機(jī)
,也促使周王室可以暫時擺脫對秦軍進(jìn)攻的恐懼
。一定程度上,在戰(zhàn)國時期
,周赧王所在的周王室
,隨時都有滅亡的風(fēng)險,也即戰(zhàn)國七雄中的任何一個諸侯國
,都有消滅周王室的實力
。當(dāng)然,因為戰(zhàn)國七雄之間的互相制衡
,促使周赧王可以從中斡旋
,進(jìn)而獲得自保的機(jī)會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秦國在長平之戰(zhàn)后
,想要一舉消滅趙國
。不過,因為魏國和楚國的支援
,秦昭襄王最終沒能如愿
,反而損失了20萬大軍。
四
最后
,邯鄲之戰(zhàn)的勝利
,直接打亂了秦國向中原地區(qū)的擴(kuò)張計劃。不過
,這場戰(zhàn)役雖然為趙國爭取了恢復(fù)時間
,卻也讓東周王室暴露無遺,成為秦國的進(jìn)攻目標(biāo)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
,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負(fù)黍
,西周國懼怕之下背叛秦國
,與東方各諸侯相聯(lián)合,率領(lǐng)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
,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
,派大將軍摎攻打西周
。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rèn)罪
,把全部三十六邑
、三萬人口都獻(xiàn)給秦昭襄王。
同年
,周赧王郁憤而終
,這是因為當(dāng)時的周王室大權(quán),已經(jīng)被西周公與東周公把持
,西周公據(jù)洛陽
,東周公據(jù)鞏邑。對此
,在筆者看來
,就周赧王這位天子,不僅需要面對秦國等大國的進(jìn)攻
,對內(nèi)還被大臣所架空
,這無疑是非常憋屈的事情了
。所以,和東漢末年的漢獻(xiàn)帝等君主比起來
,周赧王可謂最落魄的帝王了
。就周赧王來說,于公元前256年病逝
,也即其在位時間長達(dá)59年
,為周王室在位時間最長的天子了。公元前249年
,秦莊襄王滅掉東周國
。東、西兩周就全都?xì)w屬于秦國
,周王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對于周赧王來說,在位期間雖然聯(lián)合諸侯對抗秦國
,卻無法阻擋東周王室滅亡的結(jié)果
。
秦時明月陰陽家東皇太一到底是誰
東皇太一:男,武功深不可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肚貢r明月》第三部《諸子百家》里的新人物。陰陽家最高頭領(lǐng)
,謎一般的人物
,人前總是帶著黑色的面具,一身黑袍遮身
。似乎是本片終極BOSS
。配音演員為賈邱 。歷史上東皇太一中的東皇是尊稱
解密:周朝最后一位君王周赧王歸葬大庸是真的嗎
周赧王姬延是東周的第25位君主
,他的祖父是周顯王
,在位四十八年,而他的父親周慎靚王僅僅在位六年就去世了
。之后周赧王繼位
,他也由此成為了周王朝歷史上的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的這個天子之位當(dāng)?shù)脤嵲谑菦]意思極了
,甚至過得還不如一個普通的諸侯
。他在位59年,但對周王朝產(chǎn)生的影響卻少之又少
。周赧王時期
,王權(quán)削弱,他手下所統(tǒng)治的地盤和人口都很少
,又被分為了“東周國”和“西周國”
,且東周公和西周公各自為政
,可以說周赧王手中握有的權(quán)勢愈加微弱,連他自己也不得不依附“西周”而生存
。這樣的周赧王在各國之間的號召力自然也減弱了
。他曾經(jīng)號召過一些國家來共同討伐秦國,但是最后來的盟軍卻不多
,這也導(dǎo)致了后來出現(xiàn)的周赧王“債臺高筑”之事
。如此落魄的天子恐怕也是歷史上少見的吧。
周赧王的權(quán)勢雖然受到限制
,但他也曾為了周王朝的生存做出過一些努力
,不過大多都沒有成功罷了。公元前256年
,周赧王在又一次聯(lián)合諸侯相攻打秦國失敗后
,周王朝的末日也逐漸來臨。周赧王向秦國獻(xiàn)上了土地和人口之后
,才得以回到西周
,并在同一年就郁憤而終了。
周赧王逝世后
,東
、西周公把持國權(quán),秦國輕易收取了九鼎以及其它珍寶
,后來西周
、東周相繼被滅,歷時八百年的周王朝祭祀斷絕
,走向終結(jié)
。因此,周赧王實際上是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周赧王姬延是周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后來周王朝被秦國所滅
,他也就成為了這個朝代的最后一位君主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郁憤而終
。他死后的墓位于楓香崗鄉(xiāng)的丁家溶村
。其墓地所在的山被稱為周赧王山,古樹茂盛
,松柏挺拔
,草木蔥蘢,山頂上更因有著名的周先祖陵而得名
。
但是實際上
,周赧王的墓與他生前所過的生活一樣
,都是極不平順的。史料中
,對于周赧王死后到底葬于何地其實是語焉不詳?sh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這也導(dǎo)致后世流傳了關(guān)于赧王之墓的好幾個版本,有說葬在張家界永定區(qū)的
,也有說在慶陽古城的
,但是真相究竟在哪里,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
,被后世人廣為承認(rèn)的還是“周赧王歸葬大庸”這一說法。大庸在現(xiàn)今的張家界境內(nèi)
,丁家溶村也是大庸縣內(nèi)的
。早在1200多年以前,詩人王維就曾來到古庸城舊地
,寫下了一首絕句《赧王墓》
,說明那時候已經(jīng)有人認(rèn)可了周赧王是被葬于此地的。
另外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在周王朝被秦國所滅之后
,秦王想將周赧王的墓進(jìn)行遷移,以達(dá)到羞辱他的目的
。但是周赧王昔日的舊臣不忍心看到已故去的先主再次遭遇不測
,更不忍滅亡的周王朝被這樣羞辱,于是將周赧王的尸骨往南遷移
,最終到達(dá)現(xiàn)今比較偏僻的大庸丁家溶
。因此,周赧王歸葬大庸是大眾普遍承認(rèn)接近歷史史實的說法
。
姬延的人物生平
說起“天子”
,人們想到的往往是黃袍加身,萬眾擁戴
,四方叩拜
,真是威風(fēng)凜凜。然而卻有一位天子
,不但抖不起威風(fēng)
,鎮(zhèn)不了四方,還被人逼得四處躲債
,真給后世的皇帝丟盡了面子
。 這位落魄得一塌糊涂的天子,就是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姓姬
,名延
,在公元前314年登基。后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
。
姬延在位期間
,周王室已經(jīng)十分衰弱,他所統(tǒng)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
,3萬多人口
。還分成“東周國”和“西周國”,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
,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
。當(dāng)時秦國已攻占了韓國、魏國
、趙國的很多地方
,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憂心忡忡中度日
。這時
,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kuò)展,派使者請姬延以天子名義
,號令各國協(xié)力攻秦
。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
,可是缺少武器
、糧餉。姬延向境內(nèi)的富戶籌借軍資
,付給他們借券
,答應(yīng)周軍班師之日以戰(zhàn)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
,姬延準(zhǔn)備就緒
,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lǐng)五千軍隊伐秦
,并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
,一起出擊。不料
,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
,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
,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yuǎn)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結(jié)果
,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
,士氣渙散,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
“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
,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
,喧嘩不止
,聲音直傳入內(nèi)宮。姬延愧悔不及
,又無可奈何
,只好躲到宮后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責(zé)臺”(即逃債臺)
。此后
,秦軍不肯罷休,攻下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
、負(fù)黍(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南)后
,直撲東周王城。西周公前去謝罪才罷
。 周赧王在位期間
,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
,東擊三晉(韓
、趙、魏)
,向中原地區(qū)擴(kuò)展
。
秦在攻楚同時,又向三晉出擊
。公元前314年
,秦趁齊攻燕之機(jī),出兵攻打三晉
,奪取了不少地方
。公元前308年,秦軍出函谷關(guān)進(jìn)攻韓國的戰(zhàn)略要地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
。經(jīng)過幾個月的激戰(zhàn)
,秦軍于第二年攻克宜陽,打開了通向中原的大門
。公元前293年
,韓
、魏兩國合兵抗秦,會戰(zhàn)于伊闕(河南省洛陽市南)
,秦軍在白起指揮下大勝
,殲敵24萬多人,韓
、魏兩國的兵力受到嚴(yán)重削弱
。此后,秦繼續(xù)進(jìn)攻
、蠶食三晉
,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三晉一半的土地
,首當(dāng)其沖的韓
、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國的日益壯大
,使秦昭王不滿足于王的稱號
,要稱帝以示尊嚴(yán),準(zhǔn)備取周而代之
。公元前288年10月
,秦昭王約齊愍王一起稱帝,秦為西帝
,齊為東帝
。12月,在縱橫家蘇秦勸說下
,齊愍王去帝號
,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號。兩強(qiáng)稱帝
,暴露了他們吞并五國
、瓜分天下的企圖,使五國十分惶恐
,導(dǎo)致了五國攻秦和六國攻齊兩大事件
。韓、趙
、魏
、齊、燕的五國攻秦
,由于各國各懷目的
,難以統(tǒng)一步調(diào),最后無功而散
。
公元前284年
, 燕
、秦、楚
、趙、魏
、韓六國在秦王組織下聯(lián)合攻齊
,燕軍在名將樂毅指揮下大敗齊軍,長驅(qū)直入
,攻占齊國都城臨淄
,攻取齊國七十多城,齊國只剩下莒
、即墨兩城
,齊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
,在齊國名將田單指揮下
,齊軍才打敗燕軍,收復(fù)失地
。經(jīng)過這次打擊
,齊國國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對手了
。
楚
、齊逐漸衰落時,趙國卻強(qiáng)盛起來
。公元前307年
,趙國國君武靈王深知該國處于燕、東胡
、林胡
、樓煩、秦
、 韓之間
,不強(qiáng)兵就會亡國,決心奮發(fā)圖強(qiáng)
,振興趙國
。針對趙當(dāng)時的主要對手是東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勢,他決定建立起一支強(qiáng)大的騎兵
。但是
,當(dāng)時趙國人穿的是長袍大褂,袖長腰肥
,領(lǐng)寬下擺大
,不適宜騎馬作戰(zhàn)
。于是,他從改革服裝著手
,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
。許多貴族認(rèn)為這是違背禮教,大逆不道
。
趙武靈王終于說服了有影響的貴族公子成
,然后下了嚴(yán)厲的命令,要臣民改換服裝
,使胡服在全國得到推廣
,建立起一支善于騎射的強(qiáng)悍騎兵。這件事
,史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它說明了當(dāng)時中國各民族相互取長補(bǔ)短,在習(xí)俗上逐漸接近
。趙國依靠騎兵
,連年出擊攻擊其他國家。
到公元前296年
,攻滅中山國(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后
,領(lǐng)土大大擴(kuò)充,國力增強(qiáng)
,一時成為抗秦的主要力量
。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韓
,韓上黨郡守馮亭以17城降趙
。兩年后,秦軍攻取了上黨
,繼而進(jìn)攻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
,趙國名將廉頗率軍固守不出,擋住了秦軍
。
秦國施用反間計
,施放謠言說,廉頗容易對付
,而且他快要投降了
。昏庸的趙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謠言
,撤換了廉頗
,以夸夸其談毫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趙括為統(tǒng)帥。趙括一反廉頗的戰(zhàn)術(shù)
,出兵大舉攻秦
。秦軍此時已經(jīng)暗中換上了能征善戰(zhàn)的白起為主將
。白起指揮秦軍佯逃,誘趙括追擊到秦軍陣地之前
,然后包圍了趙軍
。
趙軍被圍40多天,糧草斷絕
,趙括率精兵突圍
,被亂箭射死,趙軍40萬人降秦
。白起擔(dān)心降卒暴動,除放回240個小孩外
,全部予以坑殺
。這次戰(zhàn)役史稱“長平之戰(zhàn)”。它使趙國兵力損失殆盡
,從此元氣大傷
,一蹶不振。趙括長于空談
,導(dǎo)致亡軍殞身
,引出了“紙上談兵”這一成語。 周赧王在位時
,東西兩周分裂
,各自為政。周赧王又把國都遷到了宗周
。
當(dāng)時
,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的太子死了,還有五個兒子都是庶出
,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
,周武公很頭疼。楚國下卿司馬翦對楚懷王說:“咱們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
,替他請求立為太子
。”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說:“不行
!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了公子咎
,而西周卻不聽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
,與西周的交情也疏遠(yuǎn)了
。我們不如去問問周君,到底想要立誰為太子
,然后悄悄地告訴給司馬翦
,然后司馬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
。”結(jié)果
,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為太子
。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國發(fā)兵攻打宜陽
,楚國則派兵去援救
。當(dāng)時楚國以為西周是幫助秦國的,所以想順帶攻打西周
。大夫蘇代則為西周游說楚懷王說:“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幫助秦國的
?說西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西周投到秦國方面去
,所以人們都把西周
、秦國放在一起說‘周秦’啊。西周如果覺得自己解脫不了
,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
,那可就真是幫助秦國取西周的妙計呀。我為大王考慮
,西周為秦國出力
,您要好好待他
;不為秦國出力
,您依然好好待他,這樣
,才能讓西周與秦國疏遠(yuǎn)
。如果西周與秦國絕了交
,就一定會投向楚國郢都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楚懷王聽從了蘇代的意見
,放棄了攻打西周的計劃。 之后
,秦國向東周和西周借道
,想通過兩周之間的地區(qū)去攻打韓國。周赧王擔(dān)心:借了道會得罪韓國
,不借又會得罪秦國
。大夫史厭便對周赧王說:“為什么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
,是由于信任東周
。您為什么不給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質(zhì)前往楚國呢?’這樣
,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
,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
。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韓國非要給我們周一些土地
,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貒簿蜎]有說詞兒,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了
,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
,又是聽命于秦國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秦國召見西周君
,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
,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么不派兵駐守南陽
?周君將以此為借口不到秦國去
。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河來攻打南陽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東周和西周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西周
。有人為東周游說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
,有許多鐘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您如果控制住軍隊不出動
,就可以讓東周感激您
,又可以使您盡得西周的寶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
,秦國的說客周冣對周赧王說:“您不如稱贊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應(yīng)地獻(xiàn)給秦國作為太后的供養(yǎng)之地
,秦昭襄王一定很高興
,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
,周君一定認(rèn)為這是您的功績
;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后來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國
,周冣果然對秦昭襄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yīng)該去攻打西周
。攻打西周
,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
。天下人都因為秦國攻打西周的名聲而害怕
,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lián)合。您的軍隊在西周打得疲憊了
,又使天下都去與齊國聯(lián)合
,這樣,秦國就無法稱王
,不能統(tǒng)一天下
。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
。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
,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于諸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
,韓、趙
、魏三國與秦國相對抗
。西周公派相國御展前往秦國,因為怕遭到秦國的輕視
,就半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