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清朝為什么不修長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
長城作為古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防御工程,自從戰(zhàn)國時期修建之后
長城興起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到了清朝
首先大家肯定會有疑問
,為什么秦而滿清這個朝代就不同了
,它是由東北少數(shù)民族滿洲人建立的,是通過對中原的大規(guī)模屠殺和征服建立起來的帝國。這個朝代的性質(zhì)與前面提到的朝代截然不同,它代表的是滿洲貴族集團的統(tǒng)治利益,漢人只是被統(tǒng)治者。由于滿清統(tǒng)治階層的特殊性使得清帝國具有奇特的性質(zhì):它是一個二元性的帝國,即兼有中原農(nóng)耕文明與滿蒙藏草原游牧漁獵文明的二元特點。由于作為被奴役階層的中原漢人具有數(shù)以億計的人口和高度發(fā)達的燦爛文化
,而作為統(tǒng)治集團的滿洲人卻人數(shù)極寡且文明極端落后,使得滿清集團對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的穩(wěn)固性是極不自信的。為了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拉攏蒙古和西藏游牧民族成為清朝統(tǒng)治者的必要手段。本來用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長城的對面的蒙古人,已經(jīng)成為了滿洲人的重要盟友,清朝自然沒有了修長城的必要了。長城是用來“防胡”的,而清朝統(tǒng)治者自身就是“胡”,哪有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道理!在康熙的言語中
,可以看出對漢人王朝修建長城的不屑,這在筆者看來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由于清朝北部邊患的解決使得康熙產(chǎn)生了主觀自大的情緒,以致在言語上對長城極為不屑,但要換做他面對同樣的挑戰(zhàn),他也不會比前人強到那里去。為什么筆者會這么說呢?這我們就得來看一看清朝的另一項政策:沿海遷界
。沿海遷界又稱遷界禁海沿海遷界與長城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
,都是通過空間上的“隔離”以達到對抗敵對勢力的效果。所以說康熙并無看輕長城的資格。平心而論,在臺灣被收復后康熙結束禁海政策重新開海復界
,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還要來看看清朝的另一項措施了:柳條邊。“柳條邊”始筑于1638年(皇太極崇德三年)
,完工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歷經(jīng)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用時四十三年才基本完成。這是一條寬、高均為一米總長度為1300余公里的土堤。土堤的外側是一條寬8尺,底寬5尺,深8尺按說清朝已經(jīng)統(tǒng)一天下了,疆土之內(nèi)滿漢一家
1691年前后
,清朝鎮(zhèn)守古北口的總兵蔡元,奏報長城多處損毀,向朝廷“請行修筑”。由于小編本人是大一的學生,所以是要學習滴!但是我超級愛歷史的!放假的時候爭取一天兩更,周末雙休日爭取有爆發(fā)!希望大家多多諒解!多多支持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聯(lián)盟侵襲而修筑的規(guī)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tǒng)稱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據(jù)記載
故此
“內(nèi)邊”長城以北齊所筑為基礎
到了清朝,長城的修建被叫停
,這一勞民傷財而又對中原王朝安全意義重大的超級工程最終成為了歷史。清帝康熙更是說了這樣一番“激動人心”的名言:“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民心悅則邦本得
修筑長城
,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采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興師征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筑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而且要強調(diào)的是
,長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于――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nèi)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
,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587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