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間能夠簡簡單單的造重炮早軍艦,為什么民國卻不行了呢
清末和民國的區(qū)別,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說到清朝的一些事情還是挺有意思的,哎,這個朝代簡直就是讓人不想再說又不得不說
,所以真的挺難受的
,但是歷史不能忘記
,我們還是來說說吧
,話說在清朝末期是簡簡單單能鑄造重炮啊
,軍艦啊的
,但是到了民國這些個玩意全部都沒有了
,就是造不出來了,那么有的人問了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有很多了
,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不得不承認,晚清時期在軍事工業(yè)的基礎建設方面
,是要好于民國時期的
。這也就是為何晚晴可以造重炮
、軍艦,反而到了民國時期卻無法做到的原因
。
當然
,還有很多的原因,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晚清的軍事工業(yè)實力
。
晚清時期是我國國力孱弱的時期
,所以很多人就以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無論經濟還是軍事
,都沒有出彩之處。
不得不承認
,清末時期
,舊中國相對于已經進行了差不多兩次工業(yè)革命的西方列強而言,確實是落后了很多
。但是
,這并不表明在一些方面,我們就沒有可圈可點之處
。
晚清的軍事工業(yè)其實在世界范圍來看
,并不算落后,甚至某些方面能算的上先進
。例如
,晚清曾在1886年自主研發(fā)了知名的鐵甲艦——平遠號。當時平遠號建造之初
,在當時算的上比較先進的戰(zhàn)艦。
在當時
,因為洋務運動的蓬勃發(fā)展
,加上清末時期一些洋務重臣,如曾國藩
、李鴻章等人的大力推動下
,興建了一大批軍事工業(yè)。知名的有曾國藩的安慶軍械所
,李鴻章的江南制造局
,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張之洞的漢陽兵工廠等等
。
這些軍械廠在我國清末及民國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能夠生產相當數(shù)量的輕重兵器,除了鐵甲艦等海軍裝備
,數(shù)百公斤的火炮的生產也不在話下
。另外為了給這些軍事工業(yè)服務
,還建立了一大批重工業(yè)比如鋼鐵廠、煉煤廠等等
,極大的鞏固了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基礎
。
按道理而言,在滿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民國
,擁有著更大的優(yōu)勢才對
,為何反而比不上前者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 民國的分裂
民國長期處于軍閥分裂割據(jù)的局面
。各個軍閥之間相互征伐,連年打仗
,根本就無心無力去發(fā)展工業(yè)
。除非不得不需要的時候,才會考慮一下
。當然
,各個軍閥也很重視自己軍隊的武器裝備,伸手向列強買雖然簡單
,但是需要大量銀兩
。但是,各個軍閥各自為政
,無法像晚清時那樣形成以國家為主導的合力
,所以在軍事工業(yè)的建設方面,就要差上很多
。
第二
、技術壁壘的形成
要知道,任何武器裝備的發(fā)展都是循序漸進的
,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
。雖然晚清時可以制造出鐵甲艦和重炮,但是這和當時軍事武器的技術水平較低也有一定的關系
。
要知道
,當初日本建造的后來在甲午戰(zhàn)爭中耀武揚威的吉野號,短短六七年
,就已經屬于落后的艦艇了
。技術的發(fā)展需要持續(xù)不斷地投入,而我們從滿清到民國
,政治上經歷了一系列的陣痛
,政府根本就無心他顧,軍事技術方面出現(xiàn)斷層。
到了民國時期
,外國的軍事技術發(fā)展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對我們形成了技術壁壘,再想要追趕
,已經有心無力了
。
第三、國民政府不夠重視
中國當時的軍事工業(yè)已經出現(xiàn)了斷層
,想要追趕本來就困難重重
,而培養(yǎng)本土的科技專家,所需要耗費的財富數(shù)以百萬級
。國民政府根本就無心無力去做這樣的事情
。再加上,很多列強像中國割據(jù)的軍閥傾銷大量過時的武器裝備
,這讓國民政府更加對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失去了興趣
。
第四、工業(yè)體系的薄弱
要知道整個民國時期
,華夏大地一片混亂
,各種戰(zhàn)爭持續(xù)不斷。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當中
,很難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工業(yè)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工業(yè)基礎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其實就是當初民國時期的真實寫照
。而失去了相應工業(yè)體系的支持,發(fā)展軍事工業(yè)就是一句夢話
。
第五
、西方列強的技術封鎖
西方列強一直將中國當做逐利場,并不愿意中國做大做強
,維持中國的分裂局面
,對其最為有利。所以
,西方列強嚴格控制著先進軍事技術向東方傳播
,僅僅將民國當做其傾銷產品的場地
。
所以
,綜合以上各種原因,也就不用奇怪為何民國生產不出重炮巨艦了
。
民國時期為什么中國不把主戰(zhàn)場轉移到日本? 是軍隊的不集中還是軍隊數(shù)量不過。不足以分兵?
偷襲珍珠港
二戰(zhàn)時日本敢于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主動挑戰(zhàn)美軍
,足見其海軍實力;至于中國當時的海軍實力的評定恐怕要追溯到甲午戰(zhàn)爭時期左右了
。
二戰(zhàn)中國海軍狀況:
第一
,帆船軍艦不管從任何方面來看都無法對抗蒸汽機軍艦
帆船軍艦以風帆提供動力,在轉向性和速度上絕對不如以蒸汽機提供動力的蒸汽輪軍艦
,
而且二戰(zhàn)中后期的戰(zhàn)列艦裝備的艦炮射程都在30000米以上
,
帆船軍艦兩弦裝得滿滿的艦炮.....其實是前部裝填的小口徑炮,射程不會超過5000米
就算給他們裝上相同射程相同威力的大炮
,動力和機動性
,防護力上的差距也使得木制軍艦根本無法和蒸汽機軍艦對抗
(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
,二戰(zhàn)時期的艦炮的口徑重量和后坐力都不是木結構軍艦可以承受的)
第二
,大型木結構軍艦制造工藝相對于鋼鐵軍艦更難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木制軍艦其船長約為70米,排水量約為2000噸
,載重量約為其半1000噸
,但是二戰(zhàn)時期的軍艦排水量都在萬噸以上,當時幾乎沒有海軍的國民黨海軍也擁有2艘排水量20000噸的輕巡洋艦(寧海級)
木制軍艦的大小
,完全取決于作為龍骨的木材的大小
,想要造大船,就得找很高很粗的蒼天大樹來做龍骨
,
除此之外
,帆船的甲板鋪設,風帆的設計
,船艙壁和艙室的設計等等
,都是十分復雜的。
同時帆船的操作十分困難
,不僅需要多個熟練的舵手
,還需要大批的水手幫助收拉風帆等等,越大的帆船操作就越是復雜
但是以上這些問題對于鋼鐵制的蒸汽機軍艦來說卻不是問題
第三
,帆船軍艦早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100年就已經淘汰了
19世紀中葉之后
,隨著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yè)的發(fā)展,風帆動力戰(zhàn)列艦逐漸讓位給蒸汽動力戰(zhàn)列艦
,戰(zhàn)列艦進入以蒸汽機為動力的鋼鐵軍艦時代
。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zhàn)列艦——“拿破侖”號
,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zhàn)列艦的先驅
。
二戰(zhàn)時期,如果海軍還在裝備木機構風帆動力軍艦的話,就好比鴉片戰(zhàn)爭時期
,清軍還在使用大刀長矛一般
,敵我雙方的戰(zhàn)力是不成比例的
第四,中國當時沒有任何制造大型艦船的能力
其實當時的中國
,連大型帆船也早不出來
,自從中日甲午海戰(zhàn)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以后,中國基本已經喪失了自行制造軍艦的能力(就算是北洋水師
,他們的主力艦也是進口的
,當時的中國根本無法自行建造)
二戰(zhàn)時的國民黨政府也擁有海軍,但大部分都是排水量10000噸以下的江防艦和海防艦
,最大的1艘是1931年“9.18”事變前夕委托日本建造的輕巡洋艦“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枴?br>
后海軍部又建造了一艘“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柕逆⒚门灐捌胶
!碧枺m然是由江南造船廠自行建造的
,但是設計圖和“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碧栂嗤慵扇毡痉矫嫣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并且聘請了原“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迸灥脑齑魅紊癖?偰蠐谓显齑瑥S的技術總工程師負責監(jiān)造
,
8.13事變后
,兩艦都參加的淞滬會戰(zhàn),在長江口被日軍“加賀”號航母的艦載機擊沉于江陰
。
二戰(zhàn)時日本海軍狀況:
因為日本傾盡舉國之力來發(fā)展海軍
,整個日本就是個軍工廠,只可惜他們的工業(yè)基礎太差了
。
就是這樣日本還是造出來當時比較先進的航母
、飛機和那個代表了人類戰(zhàn)艦巔峰之作的“大和”號。
所以當時日本的海軍應該在世界上排名第二
,僅在美國之后
。
全盛時期日本海軍家底:
一、航空母艦:
主戰(zhàn)母艦:鳳翔
、赤城
、加賀、龍驤
、蒼龍
、飛龍、祥鳳級
、翔鶴級
、龍鳳、大鷹級
、
飛鷹級
、神鷹 、海鷹
、大鳳
、信濃、千歲級
、云龍級
、伊吹
水上飛機母艦:若宮、能登
、呂神威
、千歲級、瑞穗
、日進
、秋津洲級、駒橋
二
、戰(zhàn)列艦:
扶桑級戰(zhàn)列艦:扶桑號
、山城號
伊勢級戰(zhàn)列艦:伊勢號、日向號
長門級戰(zhàn)列艦:長門號
、陸奧號
大和級戰(zhàn)列艦:大和號
、武藏號
金剛級戰(zhàn)列艦:金剛號、比睿號
、榛名號
、霧島號
三、日本海軍巡洋艦:
高雄級重型巡洋艦:高雄
、愛宕(音dang)
、鳥海、摩耶
古鷹級重型巡洋艦:古鷹
、 加古
青葉級重型巡洋艦:青葉
、衣笠
利根級重型巡洋艦:利根、筑磨
妙高級重型巡洋艦:妙高
、那智
、羽黑、足柄
最上級重型巡洋艦:最上
、三隈
、鈴谷
、熊野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阿賀野、能代
、矢矧
、酒勾
長良級輕型巡洋艦:長良、五十鈴
、名取
、由良、鬼怒
、阿武隈
川內級輕型巡洋艦:川內
、神通、那阿
大淀級輕型巡洋艦:大淀
球磨級輕型巡洋艦:球磨
、多摩
、木曾、大井
、北上
天龍級輕型巡洋艦:天龍
、龍?zhí)?br> 夕張?zhí)栞p型巡洋艦:夕張
香取級輕型巡洋艦:香取、鹿島
、香椎
、橿原
四、潛水艇母艦:迅鯨級
、大鯨
、劍崎級
五、驅逐艦:峰風級
、神風級
、睦月級、吹雪級(特型)
、初春級(條約型)
、白露級、
朝潮級
、陽炎級(甲型)
、夕云級(甲型)、秋月級(乙型)
、島風(丙型)
、松級(丁型)
其中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zhàn)列艦2艘
、巡洋艦9艘
、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
。
至此
,抗戰(zhàn)時期中國再無海軍
晚清的北洋水師所購艦船,有什么問題嗎?
如同魯迅先生說“中國人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私生子”云云
,一說到頤和園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清末的北洋水師,就會想到海軍衙門挪用經費3000萬兩白銀
,為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
,導致北洋水師經費嚴重不足,以致甲午一戰(zhàn)
,慘敗于日本海軍
。
那么如果不修頤和園,北洋水師是否就可以戰(zhàn)勝日本海軍
?
上圖_ 甲午中日戰(zhàn)爭3000萬兩軍費從何而來 ?
追根溯源之下,必須先弄清楚海軍衙門挪用3000萬兩軍費
,為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之事從哪里傳出來的
。
其渠道有二,一是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后
,躲避在日本時于《瓜分危言》中所述
,二是光緒皇帝身邊的太監(jiān)王世龢所說海軍衙門3000萬兩軍費花在了頤和園。
梁啟超先生的道德文章自然是高超
,但是為何甲午戰(zhàn)敗之初
,沒有人指出北洋水師戰(zhàn)敗是因為經費被挪用于修建頤和園所導致的呢?偏偏是戊戌變法被扼殺后
,維新派才有此驚人言論呢
?而一個小小的太監(jiān)又是從何處得知挪用海軍經費消息的呢?并且數(shù)目還如此的詳盡
?因此這些說法尚存疑問
。即使海軍衙門真的想“報效”3000萬兩白銀,那他們有沒有這筆錢呢
?
上圖_ 清朝屬國琉球國官員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數(shù)據(jù)來分析一下,海軍衙門當時可以從哪里拿出來這3000萬兩白銀。
1874年日本企圖吞并琉球
,并進攻臺灣
,由此引發(fā)的“牡丹社事件”讓清政府認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因此下?lián)?00萬兩白銀用作大清海軍建設
,這里的400萬兩是全國海軍一年的建設經費
,并非某支海軍的專項經費
,而海軍衙門彼時尚未成立。
在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之后
,每年朝廷核準的水師運轉經費是130萬兩白銀
、修建旅順海軍基地耗費300萬兩。北洋水師的鐵甲艦定遠號購買時耗費白銀140萬兩
。
如果海軍衙門要拿出3000萬兩重修頤和園
,相當于是整個大清海軍不吃不喝7.5年的全部運轉經費;相當于是北洋水師23年的運轉經費
;相當于是修建了10個旅順級別的海軍基地
;相當于是購買了21.4艘定遠級鐵甲艦。
上圖_ 鎮(zhèn)遠號鐵甲艦
,清末北洋水師主力艦之一
,屬定遠級鐵甲艦
可是大清海軍衙門從1885年成立到1895年裁撤只存在了不到11年的時間;北洋水師從1888年建立到1894年戰(zhàn)敗只有7年
;旅順同等級別的海軍基地只有1所
;定遠級別的鐵甲艦只有2列,所以海軍衙門可以一次性挪用三千萬兩白銀純屬無稽之談
。
但是海軍衙門的經費也確實被挪用了,只不過是“頤和園工、山東河工、吉林放餉 、開平煤礦、煙筒山鐵廠皆有挪用”
,并非只是因修了頤和園才導致海軍經費枯竭
。
上圖_ 海軍衙門制定的《北洋海軍章程》
不能作戰(zhàn)的北洋水師關于清日甲午海戰(zhàn)中軍力對比的著述汗牛充棟,但是如此強大的北洋水師
,在與日本的戰(zhàn)斗中幾乎覆滅
,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原因。
北洋水師在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
,有世界第四或第六或第九(蓋因各家史料各有己見)強大之海軍的稱號
。當時北洋水師的主要戰(zhàn)力包括定遠、鎮(zhèn)遠鐵甲艦兩艘
;致遠
、靖遠、濟遠
、經遠
、來遠、超勇
、揚威快船七艘
;鎮(zhèn)中
、鎮(zhèn)邊、鎮(zhèn)東
、鎮(zhèn)西
、鎮(zhèn)南、鎮(zhèn)北蚊炮船六艘
;魚雷艇六艘
。每年立冬后北洋水師還匯同南洋水師等艦艇“巡閱江、浙
、閩
、廣沿海要隘,至新加坡以南各島保護華商
,兼資歷練”
,聲勢赫赫
,遠播南洋
。
而之所以北洋水師在和日本的戰(zhàn)斗中不堪一擊,那是因為作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就從來沒打算和日本正面交戰(zhàn)
,所謂旅順軍港
、大沽炮臺、北洋艦隊都是李鴻章
“聲威即張,敵情自懾”的紙老虎策略
。
上圖_ 建造中定遠艦大口徑巨炮
蓋因李鴻章屬下的淮軍在北洋水師成立后早已經人才凋零難以為繼。彼時“湘
、淮軍名將皆老死
,鮮有存者,鴻章深知將士多不可恃
,器械缺乏不應用”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手里沒人的李鴻章這才讓淮軍舊部所屬的陸軍將領丁汝昌做了水師提督
,可是陸軍與水軍完全是不同的兵種
,因此丁汝昌自上任后在軍隊建設上是左支右絀。
北洋水師自丁汝昌以下各艦船管帶
,多為福建
、山東、廣東出身的新軍人
,導致
“汝昌以淮軍寄其上,恒為所制”、“號令不行”
,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更是以自己福建船政學堂出身
,且出洋辦過差“視統(tǒng)帥丁汝昌蔑如也”
、“總兵以下多陸居,軍士亦去船以嬉”
、“提鎮(zhèn)多有妻妾
,筑室劉公島上平時自為嬉樂”。面對這樣的情況
,掌控著北洋水師的李鴻章心知肚明
,因此他一方面聘請英國海軍少將瑯威里幫助丁汝昌整肅軍紀,一方面又聘用德國陸軍將領漢納根也幫助練兵
。
上圖_ 北洋水師中的外國人
作為國之干城的水師讓外國人插手,本身就不合適,何況列強也都是心懷鬼胎。英國和德國之所以愿意派人幫助北洋海軍
,不過是為了籠絡李鴻章在該國購買軍艦、武器
,李鴻章也需要借重英國人和德國人的勢力來自重
,這樣的利益互換,極易被現(xiàn)實利益所擊破
。
在1888年后英國人侵入西藏的事情被挫后
,清政府和英國的外交關系逐漸冷卻,英國人就和日本人開始走近
,甲午海戰(zhàn)中的日本吉野號就是英國阿姆斯特郎船廠建造的
。且英國海軍少將瑯威里趁丁汝昌不在,以自己是副將的借口
,將北洋水師提督的帥旗移到自己所在的船上
,并向其他英國人炫耀,后丁汝昌部下又將帥旗移回原處
,由此引發(fā)瑯威里不滿
,進而辭職。
雖說瑯威里虛榮跋扈,可他卻實實在在的為丁汝昌嚴肅了軍紀
,他離職后,北洋水師其他人再無顧忌
。而北洋水師內部的糜爛也正是李鴻章不愿意和日本輕易開戰(zhàn)的原因
。
上圖_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永無休止的朝臣內耗
在軍紀之外,北洋水師日常所用器械
,也多是劣器
,負責這些裝備的是李鴻章的外甥張楚寶,彼時張楚寶在天津專門負責北洋水師的后勤、軍實
,劣器事發(fā)后
,據(jù)當時報紙所載,李鴻章手批其頰
。甚至于李鴻章身邊廚子的女婿
,都借李鴻章的聲勢溝通猶太商人“奔走于諸將之門,承買軍器”
,從中牟利
。朝中大臣更是以此為借口,批駁李鴻章?lián)肀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北洋水師浪費國帑毫無寸功
。
面對日本這個蕞爾小國的挑釁,大清官員們脆弱的自尊心被深深的刺痛了
,當時的軍機大臣
、戶部尚書翁同龢以及文廷式、張謇等清流力主開戰(zhàn)
,并“力勸光緒帝用兵”
。同時
翁同龢還深惡李鴻章貽誤戰(zhàn)機,屢屢奏請讓兩江總督劉坤一取代李鴻章。
上圖_ 翁同龢(1830-1904)
,字叔平
,號松禪面對這樣奪權式的攻擊
,李鴻章對翁同龢這位帝師也自然沒有什么好臉色,且從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后
,清政府就按照以翁同龢為首的戶部所擬的奏折
,議定此后海軍不購新械,
導致北洋水師“武庫已空空如洗”,也造就了北洋水師在黃海大東溝與日本海軍激戰(zhàn)之時
,定遠、鎮(zhèn)遠兩艘鐵甲艦主炮
,只有三枚炮彈的窘境
。因此對于握緊錢袋子,卡死水師脖子的翁同龢
,李鴻章怨念頗深
。
哪怕是在李鴻章將北洋水師的窘迫情景和盤托出,朝廷聽從外國將領的意見
,準備購買新的軍艦和大炮充實水師
,交給軍機處和戶部議定的時候,卻仍是“屢議而屢敗”。清流們一方面以北洋水師強大為理由支持開戰(zhàn)
,一方面又與水師為難
,真真可稱得上是清流誤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陀^上來看北洋水師戰(zhàn)艦噸位的確大于日本艦船
,但在軍械、炮火得不到有效供應的情況下
,龐大的戰(zhàn)艦只能成為活靶子
,因此
“中國海軍實力雖略優(yōu)于日本,而效力則遜之”。
上圖_ 試航中的“致遠”號巡洋艦清
、日海戰(zhàn)從1894年7月一直延續(xù)到當年十一月底,整整五個月的時間
,這么長的時間江浙閩粵足以調動除日常巡護任務之外的軍艦支援北洋水師
,結果卻是同樣擁有水師的“江浙閩粵四省督撫,作壁上觀”
,全憑北洋水師一軍之力應對日本舉國之攻
。而在整個戰(zhàn)役期間,政府
“維知詰問北洋 ,以窘淮軍
,上下離心離德,自取覆敗”
。
國事艱難 ,修建園林享受自是不妥當?shù)模菍⒁粓鰬?zhàn)爭的勝負歸咎于一座園林
,豈不是犯了“紅顏禍水”一樣的錯誤
。何況重修頤和園導致戰(zhàn)敗一事,未嘗不是維新派與革命黨的“輿論武器”
。所謂“根深不怕風搖動”
,可軍隊蠅營狗茍謀取私利、列強心懷怪胎各有打算
、朝臣勾心斗角互為攻訐的情形使得清國這株參天大樹
,被各方勢力蛀蝕一空,外強中干之下
,自然被“舉國一心”的日本擊敗
。
民國時期,東北海軍實力如何,為何能夠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第一
?
事界一直有?五年陸軍
、十年空軍、百年海軍?的說法
,將海軍的建設用?百年?來形容
,也可見海軍的花費之大,建設之難
。對于海軍而言
,不僅種類繁多:分為水面艦艇、航空兵
、潛艇
、陸戰(zhàn)隊、岸防等多種專業(yè)兵種
,而且
,海軍執(zhí)行的任務復雜多樣,活動范圍廣闊
,技術設備繁多
。無論是人員的素養(yǎng)還是艦船的建造,都有極高的要求
。
遼寧號航母
但是民國時期
,東北海軍在張作霖的經營之下,從1922年接收吉黑江防艦隊
,到1929年中蘇同江戰(zhàn)役前夕
,僅用了7年的時間,東北海軍就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一支海軍力量
,擁有26艘軍艦的東北海軍
,占據(jù)了當時民國海軍總噸位數(shù)的3/4
。
為什么東北海軍沒有遵循百年海軍的準則
,建設速度如此之快,效率如此之高呢
?第一
,對于張作霖對于人才的重視和正確使用。從清末時期開始
,中國的海軍就形成了福建人為主的閩系
,閩系也為中國近代海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
,閩系對于非福建出身的新人
,排擠十分嚴重。
軍艦
也因此,畢業(yè)于日本海軍學校的清末留學生
,很多人甚至都無處可去
,即使進入了當時的海軍各部門,也會受到地方觀念很強的閩系排擠
。在這種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