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分封不公平嗎為什么諸侯們要反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眄椨鸱址庵蟮墓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
說簡單點就是站位問題,楚漢相爭時
,各諸侯無力也無心去和項羽爭奪天下
,只有劉邦要做這個出頭鳥,

那究竟是站隊劉邦
,還是站隊項羽,各個諸侯都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這并不關(guān)乎所謂的公平
,你也很難說要求政治公平。
乃分天下
,立諸將為侯王。項王
、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
,業(yè)已講解
,又惡負(fù)約
,恐諸侯叛之
,乃陰謀曰:“巴、蜀道險
,秦之遷人皆居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蹦嗽唬骸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蜀亦關(guān)中地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惫柿⑴婀珵闈h王,王巴
、蜀
、漢中,都南鄭
。而三分關(guān)中……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
,都彭城——《史記·項羽本紀(jì)》
從歷史資料記載來看
,秦朝滅亡以后,項羽以諸侯盟主的身份分封了六國的后代
,以及一些新的諸侯王
。在分封的過程中肯定是有暗箱操作的,譬如為了限制劉邦
,把他分到地理位置不算優(yōu)越的巴蜀之地
,其它諸侯被分封以后也沒有表示反對。
可見在分封時
,各個諸侯都沒有表示項羽的這種分封很不公平,就連劉邦也只能啞巴吃黃連
,有苦說不出
。黯然前往巴蜀之地當(dāng)自己的漢王,那項羽是什么時候開始失去人心
,導(dǎo)致各個諸侯聯(lián)合起來反叛他呢?
殺義帝,并諸侯
項羽之所以會激起諸侯們的反感
,并不是因為分封土地引起的利益糾紛
。第一次分封實際上是很成功的
,但是各個諸侯都沒有表示反對
,分封完成以后大家就去了各自的封地
。
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
,各就國——《史記·項羽本紀(jì)》
但是在分封以后他做了一件很不得人心的事情
,那就是殺了義帝
,由此導(dǎo)致群臣對他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
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
。趣義帝行
,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乃陰令衡山
、臨江王擊殺之江中——《史記·項羽本紀(jì)》
除了殺義帝,項羽也開始野心膨脹
,找各種借口吞并諸侯們的領(lǐng)地,他先是找借口說韓王沒有軍功
,所以把對方囚禁起來
,后來又將其殺了。
韓王成無軍功
,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
,廢以為侯
,已又殺之——《史記·項羽本紀(jì)》
除此以外項羽還喜歡干預(yù)諸侯國內(nèi)部的事情,他把齊王田市改封為膠東王
,把田市的部下田都扶持為齊王,把前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封為濟(jì)北王
。
而同樣是齊國田氏宗族的田榮由于沒有得到項羽的分封
,心中十分怨恨項羽
。
此外趙國將領(lǐng)陳余也因為沒有幫助過項羽而沒有被分封
,所以這兩人都很怨恨項羽,因此在齊國和趙國內(nèi)部反叛
,掀起了分封以后第一波反抗項羽的戰(zhàn)爭
。田榮殺死田市和濟(jì)北王田安,自立為齊王
。
田榮以負(fù)項梁不肯出兵助楚
、趙攻秦,故不得王;趙將陳馀亦失職
,不得王:二人俱怨項王——《史記·田儋列傳》
在這件事上項羽還挺冤枉的,畢竟這兩個人都沒有什么軍功
,不難怪人家項羽不分封
。總之說一千道一萬
,彼時反抗項羽統(tǒng)治的浪潮就以這件事為契機(jī)而變得風(fēng)云涌動。這個時候的劉邦也沒有閑著
,開始用反間計離間項羽
。
趙國將領(lǐng)陳余在齊王田榮的幫助下?lián)魯≮w王張耳
,迎立故趙王歇為趙王
,自己則被封為代王。張耳失敗后就逃到了劉邦那里得到了庇護(hù)
,項羽后來知道田榮造反以后很生氣,又聽說劉邦收容了張耳
,而且有東進(jìn)的意圖
。
因此要出兵攻打劉邦,張良見此情景連忙寫了一封信告訴項羽:
漢王失職
,欲得關(guān)中,如約即止
,不敢東——《史記·項羽本紀(jì)》
又說:
漢王燒絕棧道
,無還心矣——《史記·留侯世家》
這就是所謂的明燒棧道了,此外張良還挑撥項羽和各諸侯的關(guān)系說:齊欲與趙并滅楚
。
因此項羽被劉邦所迷惑,認(rèn)為劉邦只想當(dāng)他的漢王
,并沒有真的打算要東進(jìn)
。因此一門心思的去對付田榮之弟田橫和趙國陳余,這就算是諸侯開始反抗項羽的一個楔子了。挑起人主要是田榮和陳余這兩個人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分封。
但實際上兩人既然對項羽無功
,那么項羽自然不會分封他們了
。而劉邦又在背后煽風(fēng)點火,時刻想要東進(jìn)中原
,因此拉開了對抗項羽的大幕。
劉邦崛起
,諸侯面臨的站位問題
劉邦通過明燒棧道麻痹項羽的方式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了東面戰(zhàn)場上
,背地里卻在緊鑼密鼓的集結(jié)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暗度陳倉了
。一舉擊敗了分封在三秦之地的雍王章邯
、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
,當(dāng)時項羽正在攻打齊王田榮
,加上張良的游說,讓項羽認(rèn)為劉邦只是想得到關(guān)中
,所以就沒有做進(jìn)一步的行動
。
后來劉邦認(rèn)為時機(jī)成熟以后,就出兵攻打項羽
,劉邦當(dāng)時實際上是沒有號召力
,他所謂的諸侯盟軍實際上都并不是心甘情愿跟著他去打項羽
,而是因為被劉邦打敗了
,只能無奈硬著頭皮上。
彼時劉邦的陣容有:塞(司馬欣)
、翟(董翳)
、魏(魏豹)、趙(趙歇)
、代(陳余)
、齊(田榮、田廣)
、閩越(無諸)、建成侯(彭越)
項羽的陣容有:雍(章邯)
、燕(韓廣)
、九江(英布)、臨江(共尉)
、衡山(吳芮)
其中的彭越比較特殊
,他也是在分封時沒有得到分封,所以才依附了劉邦
。而其他諸侯基本上都是被劉邦擊敗收編的
,只有趙王
、代王
、齊王因為正在和項羽打仗,那肯定是依附在劉邦這一面
。
當(dāng)時劉邦組成的這支諸侯聯(lián)軍一共有56萬之多,靠著這支軍隊劉邦打了一場大勝仗“彭城之戰(zhàn)”
。但劉邦當(dāng)時占了一個大便宜
,因為項羽的主力正在攻打齊國,所以才讓劉邦搞了一個大偷襲
。
但項羽也是一號戰(zhàn)爭狂人
,聽說彭城被劉邦偷襲了,簡直是怒發(fā)沖冠
。帶著三萬的輕騎就往回趕,一舉擊潰了劉邦的諸侯聯(lián)軍
,打的劉邦是潰不成軍
,連妻子家人都被俘虜了,為了逃命途中還數(shù)次把一雙兒女踹下馬車
。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
,凡五十六萬人
,東伐楚。項王聞之
,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
。四月
,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
,日置酒高會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
,至彭城
,日中,大破漢軍——《史記·項羽本紀(jì)》
劉邦這一敗
,諸侯聯(lián)盟也就頓時土崩瓦解,劉邦又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那些原來支持劉邦的諸侯干凈又跑去請求項羽原諒
,重新依附了項羽。
漢王之?dāng)∨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諸侯皆復(fù)與楚而背漢——《史記·項羽本紀(jì)》
可見,除了當(dāng)時的趙國
、齊國是因為分封問題導(dǎo)致叛亂
,其它諸侯基本上都是被迫選擇站隊問題,誰打贏了就站在誰那一邊
。所以這些諸侯并不是鐵了心要反對項羽,僅僅只是一個站隊問題
。
像劉邦失敗以后
,他們馬上又站到了項羽那一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姰?dāng)時的主要沖突還是劉邦和項羽之間
,不過當(dāng)時也有一個例外
,那就是彭越在劉邦失敗后依然還是站在劉邦這一面。另一方面劉邦也在不斷的清理各個諸侯
。
他擊敗章邯、并策反了英布
,擊殺了魏王豹和趙王陳余
,不斷的擴(kuò)大自己的地盤,所以當(dāng)后期時諸侯其實已經(jīng)越來越少
。像齊國原本是劉邦的盟友,但劉邦依然派遣韓信去攻打齊國
,間接把齊王推到項羽那邊
。
但齊楚聯(lián)軍被韓信擊敗,齊國的領(lǐng)土因此被并入了漢地。當(dāng)時項羽還損失了一員大將龍且
,隨著劉邦的優(yōu)勢越來越明顯,項羽也不得不和劉邦議和
,以鴻溝為界
,兩人平分天下。
項羽恐
,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
,割鴻溝而西者為漢
,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歸漢王父母妻子
,軍中皆呼萬歲
,乃歸而別去——《史記·高祖本紀(jì)》
但在張良
、陳平的建議下
,短暫合議之后劉邦繼續(xù)發(fā)動對項羽的戰(zhàn)爭,直至將其擊敗
。實際上從頭至尾我們都可以看到,那些諸侯反叛項羽的背后都有劉邦的影子
,而且到了楚漢相爭的后期
,也基本上沒有什么諸侯了。
老的諸侯都被消滅殆盡
,新的諸侯都是劉邦重新扶持起來的,譬如他冊封的異性七王
。所以說天下諸侯群起反對項羽其實是不準(zhǔn)確的
,那些諸侯不過是誰打贏了,就跟著誰走
,但卻沒有料到在楚漢相爭中自己的勢力逐漸被消磨殆盡。
而這些諸侯的站位選擇
,實際上體現(xiàn)的是劉邦和項羽博弈的結(jié)果
。
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首先
,項羽的分封并不算公平
。他是怎么排擠劉邦的,就不用多說了
。就拿后來推倒楚漢戰(zhàn)爭“多米諾骨牌”的齊國來說
。當(dāng)時的齊國有兩派勢力。一派是以田假
、田安為代表的近支宗室勢力,一派是以田儋
、田榮兄弟為代表的齊國遠(yuǎn)支宗室勢力
。
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田假
、田安都只是打醬油的角色,無尺寸之功
。田儋
、田榮才是齊國反秦的真正主力。立了大功
。
結(jié)果,項羽分封時
,為了削弱齊國實力
,使齊國對自己不造成威脅,他就把齊國直接一分為三
,分成了三個國家。
其中的兩個王號給了功勞不大
,但拍他馬屁的田都和田安。另一個給了田儋的兒子
,也就是性格懦弱的田市
。而反秦功勞最大
,同時也是齊國最有實力的田榮
,則什么封號都沒得到。
項羽排擠田榮
,而田榮本身又有實力
,后來田榮和項羽開打,也就不足為奇了
。
另外
,項羽對趙、魏
、燕、韓等諸侯王以及實力派人物也進(jìn)行了打壓
。
當(dāng)時的趙國被項羽一分為二
,原趙國大將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原趙王趙歇封為代王
,至于趙國的實力派陳余,則不予封王
;
燕國也被項羽一分為二
,原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原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
;
韓國也被一分為二
,原趙國大將申陽被封為河南王
,韓王韓成不變
。不過項羽認(rèn)為韓王成跟劉邦關(guān)系太好,就把他弄死了
,又封了自己的部將鄭昌為韓王
;
魏地跟齊國一樣
,被一分為三
,依附于楚國的魏王魏豹封為西魏王
,原趙國大將司馬昂封為殷王。
至于魏國的實力派彭越則不予封王
。并且項羽還把應(yīng)該封給彭越的地盤直接劃入了他自己的西楚國版圖
所以說
,項羽的分封確實談不上公平
,他該封的不封
,不該封的亂封。結(jié)果就是:分封不久后
,田榮就在齊地起兵
,先殺田巿,再誅殺田安
,接著拉攏陳余
、彭越二人,助他們一個擊楚
,一個亂趙,攪得項羽周圍一圈諸侯王全亂了
。
至于韓國
,韓王成死后,張良投奔劉邦
,為劉邦出謀劃策
。劉邦派韓國太尉韓信(與大將軍韓信同名同姓)反攻韓國,項羽封的韓王鄭昌根本就不敢抵抗
,直接投降了劉邦。
第二
,項羽“分封諸侯”這個說法
,其實并不準(zhǔn)確。準(zhǔn)確的說
,應(yīng)該是:項羽承認(rèn)了各地諸侯的政治地位。
項羽滅秦后
,分封了:漢王劉邦
、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
、翟王董翳
、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
、韓王韓成
、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
、常山王張耳
、九江王黥布
、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
、遼東王韓廣
、燕王臧荼
、膠東王田市
、齊王田都
、濟(jì)北王田安,為十八路諸侯王
。
在這十八路諸侯王中
,除了田都、田安
、司馬欣、章邯
、董翳等人的地盤是項羽分封給他們的外
,其余諸侯的地盤,都是諸侯們自己打下來的
。(劉邦也是被項羽分封的,但他是特殊情況
,他被項羽排擠了)
比如
,項羽為什么要發(fā)動巨鹿之戰(zhàn)?
因為要救趙國
。
趙國不是被秦國滅了嗎?項羽要救的這個趙國是哪來的
?
秦末大亂時
,趙國遺民趁陳勝吳廣起義,復(fù)國了唄
。
除了趙國,齊國
、燕國
、韓國也都復(fù)國。韓國是劉邦幫忙復(fù)國的
。
這些復(fù)國諸侯
,當(dāng)時有自己的國王
,有自己的軍隊
,不管項羽封不封他們?yōu)橥酰麄冏约憾紩粤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且
,這些諸侯當(dāng)時本來就已經(jīng)自立為王了。
這里可能有人會問了
。項羽當(dāng)時干嘛要分封諸侯
,分封前直接把諸侯滅了不行嗎?
滅
,是滅不掉。項羽沒能力滅這些諸侯
。
項羽的兵權(quán)是在巨鹿之戰(zhàn)中殺了宋義之后才取得的
,一共五萬人。而巨鹿之戰(zhàn)和鴻門宴兩起事件之間又只間隔了幾個月
。如果不算戰(zhàn)爭損耗
,項羽給劉邦擺鴻門宴時,他手上最多不會超過十萬兵?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實點說,項羽當(dāng)時手上可能也就5~7萬兵
。
而在《史記》中又說了
,劉邦十萬,項羽四十萬
,劉邦迫于壓力
,只得赴鴻門宴
。
當(dāng)是時
,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
;沛公兵十萬
,在霸上——《史記·項羽本紀(jì)》
所以這很顯然了:
項羽分封時
,匯聚在關(guān)中的五十萬大軍中(包括劉邦)
,真正直屬于項羽的嫡系兵力,只是少部分
。絕大部分軍隊都是諸侯王的
。這些人只是聽說劉邦進(jìn)了咸陽
,要獨吞關(guān)中
,覺得氣憤,才跟著項羽一起殺入關(guān)中,收拾劉邦而已
。
他們跟著項羽
,只能說明項羽有威望
,并不能表明項羽是諸侯們的“主公”。他當(dāng)時與諸侯們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盟主”和“盟友”的關(guān)系
。
千萬不要把項羽擺鴻門宴時的兵力
,全部都當(dāng)成是項羽的了。
總的來說
,項羽的分封并不公平
。田榮、彭越等人反抗項羽
,就是不公平最好的證明
。
至于項羽分封的性質(zhì)
,并不是項羽大方得給諸侯們賜爵、賞地,而是諸侯們本來就有兵有權(quán)
,項羽的分封只是承認(rèn)了他們的合法地位而已
。
既然項羽沒有那么“偉大”
,那么諸侯反他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對于楚漢戰(zhàn)爭
,其實只要把它看作是一場諸侯混戰(zhàn)就可以了
。項羽對部分諸侯有恩
,但并不是對所有諸侯都有恩
,這些諸侯并不虧欠項羽什么。
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呢?
項羽分封,在實際意義上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戰(zhàn)國亂世。各路諸侯有地盤的力圖保住或者擴(kuò)大自己的地盤,而沒有地盤的,則想方設(shè)法要奪得一塊土地或者一頂王冠。項羽在分封初期的實力十分強(qiáng)大,幾乎無人敢直面其鋒芒。就連劉邦
,也不得不委曲求全
,前往他的封地漢中。然而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
,各國,尤其是劉邦的漢國勢力逐漸強(qiáng)盛起來
,而項羽
,則在列國之間充當(dāng)警察的角色,簡單點說就一個字:干
。
所以,項羽的實力實際上是在慢慢衰退的。之后便逐漸失去了對諸侯的壓制了
。
而且項羽的分封,雖然大部分分封出去諸侯都是親近自己的,但是一旦獲得一定程度上的獨立
,便會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了
。項羽想借此讓這些諸侯們作為自己的羽翼
,永遠(yuǎn)視自己為主子,這確實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這之后肯定會有人對他發(fā)起挑戰(zhàn)
,想要將他推翻
。
相反,項羽在滅秦之后如果直接稱帝或者采取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對各路諸侯或者以高位
,或者以富貴相贈
,實在不行,也可以像劉邦之后所做的一樣
,先封個大國給你讓你高興一陣子
,然后再把你的命也要回來,如此也是可行的
。然而
,項羽卻選擇將大好的天下分封出去
,自己雖然名義上是諸侯的霸主
,但實際上和其他諸侯王并沒有什么不同之處。他的尊榮實際上是他的實力帶來的,然而
,一旦實力衰退
,這種尊貴的地位也就消失了
。
而且他覺得的公平不是那些諸侯所想的公平 ,分封了的諸侯都覺得自己的地盤不夠大或者不夠好,而沒被分封的將領(lǐng)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侮辱
。所以
,我們看到
,項羽分封之后,燕國
、齊國等國便發(fā)生非正常的王位更替
,而身為霸主的項羽,卻幾乎無法去制止或者說采取有效的手段進(jìn)行干預(yù)
。既然他沒有辦法管住他手底下的諸侯,那么這些諸侯肯定不會服他的管束而群起反對
。
項羽當(dāng)初分封天下的時候,為何會遭到諸侯們的強(qiáng)烈反對?
前幾期我們回顧了楚漢爭霸的過程
,從中不難看出
,項羽的失敗并不是因為他不能打
,也不是因為劉邦太強(qiáng)
,反而是因天下諸侯均背叛西楚,導(dǎo)致其內(nèi)無戰(zhàn)將
、外無援兵
,最終敗亡
。按理來說
,天下諸侯為項羽所封,應(yīng)當(dāng)對其心存感激才對
,為何反而全部背叛呢
?我們不妨分析一番。
蛋糕并不好分項羽分天下看起來豪情萬丈
,風(fēng)光無限,實際上暗藏了很多不得已的苦衷,莫為人知
。秦國這個共同敵人的消失
,導(dǎo)致外部矛盾從此不再存在,義軍內(nèi)部矛盾便成了主要矛盾
。因此,項羽即使做得再公平
,也不會讓所有人滿意
,這是肯定的。
項羽與虞姬
而在分封原則上
,與其說項羽是按照“軍功”來分封的
,倒不如說他是按照這些人的實際權(quán)力來分封的
。原諸侯王手中無兵自然被項羽放到了一邊
,而將主要利益分給了手握重兵的各國將領(lǐng)們。
看似公平的分封其實并不公平我們來看看項羽的分封方案
。
項羽分封圖
項羽自認(rèn)滅秦自己功勞居首
,于是便自號西楚霸王
,封地則為梁地
、楚地最為富饒的九郡,占天下四分之一(秦分天下為36郡)
,建都彭城
。而楚將英布、英布的岳父吳苪
、義帝的相國共敖等楚軍一派得到的好處最大,封地也最廣
,這自然被其他諸侯所不喜
。
而由于自己和許多將領(lǐng)需要分封,在處理有地?zé)o功的諸侯王與有功無地的義軍將領(lǐng)之間的問題時
,項羽采取了對原諸侯進(jìn)行改封的方式。例如魏王魏豹改封西魏王
,趙王趙奢改封代王
,燕王韓廣改封遼東王,齊王田市改封膠東王
,燕王韓廣改封遼東王
。
這招致了戰(zhàn)國各諸侯后裔和其手下戰(zhàn)將的極為不滿。分封方案并未得到大家的一致認(rèn)同燕王韓廣不愿不滿意項羽的改封,不愿意遷往遼東
,于是原燕將臧荼便將韓廣殺害
,并兼并了其封地。
齊將田榮當(dāng)時由于和楚軍的矛盾
,并未隨項羽入關(guān)
,因此并未得到分封
,這本就讓他極為不滿
,在得知項羽將齊王田市改封膠東王之后更為憤怒,于是干脆舉兵反楚
,先是趕走齊王田都
,又擊殺濟(jì)北王田安
,而田市因為害怕項羽跑去膠東封地
,田榮一怒之下又趕去膠東殺了齊王田市,從而一統(tǒng)齊地
,自封齊王,徹底舉兵反楚
。
趙將陳馀由于在巨鹿之戰(zhàn)中與趙相張耳產(chǎn)生矛盾,也并未隨項羽入關(guān)
,項羽隨后在其他人的勸諫之下封給了陳馀三縣之地
,這同樣讓陳馀不滿,而在得知項羽將趙王趙歇改封代王之后同樣怒了
。于是陳馀向田榮借兵趕走了趙王張耳
,重新迎回趙王趙歇,他自己則被趙歇封為代王
。
擊殺義帝之舉導(dǎo)致楚國內(nèi)部分崩離析項羽建都彭城,可是此時的義帝熊心同樣在彭城
,于是項羽便以“古之帝者
,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為由
,讓其遷都至南楚地區(qū)的郴縣(今湖南郴州)
。要知道此時的湖南還是一片荒蕪之地,這等于是將義帝變相發(fā)配了
。更可恨的是
,他對此還不放心
,直接讓九江王英布和衡山王吳苪將義帝殺死在了路上。
義帝熊心
這一舉動直接導(dǎo)致項羽和原楚國將領(lǐng)之間產(chǎn)生了隔閡
,例如臨江王共敖原為楚國相國
,在之后的楚漢爭霸中雖未叛變降漢,但也從未幫助過項羽
,而原楚國戰(zhàn)將英布和其岳父吳苪最終選擇了背叛項羽改投劉邦
。
隨意處死諸侯導(dǎo)致各諸侯心懷警惕韓王韓成雖然并未隨項羽入關(guān),但因為身為原諸侯韓國王室后裔
,加上張良之前對項梁有恩
,此時又向項梁請求
,于是項羽還是將之封為了韓王
,但一直對此心存不滿,因此一直未讓韓成前往封地
,而是將之帶到了彭城
,并將之封號從韓王降成了韓侯。
韓王韓成
在劉邦起兵進(jìn)入關(guān)中
,滅了秦地三王之后,項羽由于張良效命于劉邦的原因更是遷怒于韓成
,直接殺了韓成
,改封鄭昌為韓王。此舉讓各諸侯心懷警惕
,例如燕王臧荼
、九江王英布
、衡山王吳苪先后叛楚降漢
,雖說有劉邦派人游說的因素在,但對項羽懷有戒備應(yīng)該也是重要因素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600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董卓到底有多殘忍,為什么他會在如此招···
下一篇:
歷史上雍正后妃一共有27人,雍正最為···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