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砭尦妓赖奈恼拢M軐Υ蠹矣兴鶐椭?/p>
我們經(jīng)常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節(jié):高高在上的皇帝怒發(fā)沖冠
這個時候
這句話已經(jīng)成為我們認識古代封建專制社會的一面鏡子,君權是絕對的
而這種君臣關系脫胎于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儒家學說,于是
可是
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荒謬的理論也算在孔孟之道當中
當然
《晏子春秋》里面有兩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孔子理想中的君臣關系
有一年冬天
過一會,齊景公更冷了
齊景公非常生氣
晏嬰說
用今天的話說,你只有不以對待老媽子對待小丫頭的態(tài)度對待我
他說的很對,齊景公只好認了
又是一年冬天
天那么冷,干的完全是可以不干的活
,老百姓個個怨聲載道,他們編了歌謠,說在這樣的氣候下,讓我們干這樣的活,生在這樣的國家真是沒法活。晏嬰在回國的路上,就聽到了這個歌謠
,見到齊景公,匯報完外交事務,接著說,我聽到我們的百姓新創(chuàng)作的歌謠了。接著他把這個歌謠學唱了一遍
。齊景公當然聰明
,說:你指的是給我造大臺的事吧,我立刻下令停工。晏嬰領了圣旨,出了宮門,直奔工地
百姓于是都恨晏嬰助紂為虐。
而正在這時
這兩個故事的后一個故事
,說的是臣事君以忠。當面直言進諫上級的決策錯誤,但出了宮門之后,最高的威望,最后的榮譽,仍然歸于君主,而不是炫耀自己,歸功于自己。而前一個故事說的是君使臣以禮, 如果不符合禮
,端一碗熱湯遞一件衣服都不行,更不要說為所欲為的殺戮了。孔子聽到這兩個故事
,專門表揚說,這樣的君臣關系才是合格的君臣關系。到了孟子,就更不得了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衣缽,提倡仁政,要求國君都必須是有崇高道德的仁君。可天底下哪來那么多仁君?你碰上了昏君
,乃至于暴君怎么辦?孟子明確提出,君主之位,并非神圣永恒的,它是可以改變的,君主個人的品行就是君位去留的標準。君主如果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臣子,臣子才能成為他的心腹
,君主如果對狗對馬一樣對待臣子,臣子就視他為陌生人,而君主如果像對待土顆粒像芥草這種最不值錢的東西的態(tài)度這個實在太刺激了,終于把一個皇帝給整惹毛了
。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朱元璋當了皇帝才讀《孟子》
,讀著讀著勃然大怒,說這老頭要是活在現(xiàn)在,我是一定不會放過他的。但孟子的地位早已確定,怎么辦呢?朱元璋先下令
,把國家孔廟中孔子邊上的孟子的像給搬走,然后再明確指示,有敢上朝替孟子說情的人,我用亂箭射死他。朱元璋還專門找人做一本《孟子節(jié)本》
,把孟子這本書里他看不慣的上面的這些話,加上我們的中學時代都背過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之類他看不順眼的話,統(tǒng)統(tǒng)刪光。他把這個《孟子節(jié)文》頒布到到全國,讓以后中國的讀書人只允許讀經(jīng)過他政治審查的節(jié)本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
視天皇為性命的日本人,無法理解孟子的無法無天
明代一位著名學者就在書里記錄過,當時的日本人來中國買很多古書
但他們買這買那,就是不買《孟子》
那時候沒有飛機,中日航行都是靠海
而這也從一個側面
漢朝董仲舒說的。
“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擴展資料:源自于《左傳》
《左傳》的矚目成就
春秋戰(zhàn)國之際,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尚處于早期階段
而《左傳》以近二十萬言的規(guī)模
《左傳》的出現(xià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左傳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612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