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漢室原有兩次自救的機會,無奈都被兩個所浪費了
何進和王允是如何浪費自救的機會的
,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
東漢自中后期開始長期陷入外戚和宦官的爭斗之中,這兩大集團的對峙是東漢走向沒落的根源之一,漢靈帝時期更是江河日下,184年的黃巾起義把東漢進一步推向了深淵
,不過東漢也并非完全沒落,自漢靈帝189年駕崩后
,漢室至少有兩次自救的機會甚至走向中興也有一定可能
,可是最終卻被這兩個人一一浪費,來看看他們出了哪些昏招?

第一個人是大將軍何進:漢靈帝死后雖然朝局更加混亂
,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的宦官勢力同何進的外戚勢力再一次火并了起來
,這一次兵權(quán)在握的何進占據(jù)了絕對上風,可是他最后仍然死于十常侍之手
,而且引狼入室把漢室推入到了萬劫不復之中
,原因何在?
首先,何進優(yōu)柔寡斷:原本在漢靈帝死后何進迅速鏟除了西園八校尉之首的宦官蹇碩
,收繳了內(nèi)廷兵權(quán)掌握了洛陽內(nèi)外兵權(quán)
,此時如果何進乘勝追擊,十常侍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可是十常侍重新投靠了何進妹妹也就是何太后
,在何太后的勸說下,何進錯失良機
,放過了誅殺宦官勢力最好的機會
。
其次,何進一邊缺謀少斷
,另外一方面卻聽從袁紹建議召地方諸侯進京
,試圖借助地方諸侯的力量逼迫何太后同意鏟除十常侍,結(jié)果此舉引來了董卓這頭惡狼
,其實朝廷上下無不支持何進誅殺十常侍,何進只要順水推舟又有兵權(quán)在握
,鏟除十常侍并沒有多難
。
最后,何進謀事不密:原本誅殺十常侍事涉機密
,可是何進保密工作沒做好
,被十常侍得知后先下手為強,以何太后名義召何進入宮反而先殺了何進
。何進一死
,董卓進京
,兵權(quán)落入董卓之手,自此漢室再無好日子過了
。
何進浪費了大好機會
,如果他能果斷一點徹底誅殺十常侍,至少不會引狼入室
,在黃巾起義已基本被撲滅
,沒有宦官勢力掣肘和天下仍然心向漢室的情形下,至少漢室還有機會自救
。
第二個人是王允:王允鏟除董卓對漢室是有大功的
,不過他在獲得巨大聲望和權(quán)力的同時,卻也接連犯下了幾個錯誤
。
首先
,王允居功自傲、獨斷專行
,《后漢書》稱其:“不循權(quán)宜之計
,是以群下不甚附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辈活櫝⒈娙说膭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執(zhí)意殺了罪不至死的名士蔡邕,使得朝廷上下議論紛紛
,王允因之失分不少
。
其次,沒有處理好和呂布的關(guān)系
,《后漢書》記載:“而素輕布
,以劍客遇之。布亦負有功勞
,多自夸伐
,既失意望,漸不相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晃囊晃湓緫摂y手共度難關(guān),可是王允卻看不起一介武夫的呂布
,將相不和兵家大忌
。
最后,處理董卓舊部舉措失當
,董卓死后如何處理其舊部涼州軍是重中之重
,稍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原本朝廷有兩種意見,一是赦免西涼軍上下
,二是西涼軍雖然驕悍
,但是當時有一人可以壓制得住他們,此人就是皇莆嵩
,當初平定涼州韓遂等人叛亂時皇甫嵩是主帥
,董卓是副將,所以朝廷有人建議讓皇甫嵩統(tǒng)領(lǐng)涼州軍
,這也不失為良策
。
可惜王允一個都沒采納,反而火上澆油要嚴懲涼州軍
,這才導致在賈詡的獻策下李傕和郭汜等人反攻長安
,最終王允被殺,呂布敗退長安
,漢室也失去了最后自救的機會
,再也沒有機會振興了。
東漢末年,孫策如何打下了江東基業(yè)呢?
東漢末年
,群雄并起,有江東猛虎之稱的孫堅先后參與鎮(zhèn)壓黃巾和討伐董卓的戰(zhàn)爭
。其中在伐董的關(guān)東群雄之中
,孫堅軍是唯一一支數(shù)次與董卓軍隊交鋒并且取得大勝的軍隊,其作戰(zhàn)實力可見一斑
。然而初平二年
,即公元191年,袁術(shù)派孫堅征討荊州劉表之時
,卻因遭劉表治下黃祖暗箭偷襲而將星隕落
。
父親孫堅身亡之后,所統(tǒng)眾部大多作鳥獸散
,余部由侄兒孫賁統(tǒng)率扶送靈柩
,后歸附袁術(shù)。家道中殂之下
,全家重擔落在了孫策身上
。孫策廣交江東各地名士豪杰,并依附于袁術(shù)屢立戰(zhàn)功
。后在朱治、周瑜、張纮
、張昭等人的協(xié)力下
,終于打下一番自己的地盤基業(yè)。
在成功征服會稽郡之后
,孫策迎來了虞翻的歸降
。孫策這個人的個人魅力十足,常能引得與其接觸的人為之信服
,但也有一個十足的缺點
。或許是因為生性豪爽奔放
,孫策特別喜歡郊游打獵
,并經(jīng)常身先士卒、獨自一人沖鋒在前追趕獵物
。見此情景
,虞翻就曾極力勸諫孫策,認為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
,孫策喜歡微服出游的行為
,經(jīng)常讓隨從來不及境界,促使衛(wèi)兵們十分苦惱
,是十分危險的舉動
。孫策也十分認同虞翻的觀點,然而就是改不了
,這也為日后孫策遭難埋下隱患
。
不過怎么說,在相繼征服了吳郡
、會稽等地之后
,孫策終于從父親身亡的陰云中一步步的走出,正式邁開了復仇的腳步
。要想復仇
,就需要擴張勢力,而如若對外進取
,就必須肅清內(nèi)部隱患
。此時吳郡內(nèi)部還存有部分離心勢力,嚴白虎就是其中一股
。
嚴白虎
,乃是在烏程地區(qū)占山為王的山賊,長期霸占一方
。孫策在平定會稽郡王朗之后
,決定親率大軍前去征討
。聽聞孫策來伐,嚴白虎做出了兩手準備
,他一方面開始囤積糧食
、籌劃戰(zhàn)備,擺出一副打持久戰(zhàn)的姿態(tài)
,另一方面有派出自己驍勇無比的弟弟嚴輿前去向?qū)O策求和
。孫策同意了求和,并要求與嚴輿商討求和條件
。對此
,嚴輿提出要求,只允許兩人會面商談
,雙方都不帶隨從
,以防被孫策暗算。孫策再次同意了
,就這樣一場一對一的會面開始了
,然后就結(jié)束了。因為
,孫策確實在算計嚴輿
,在會談之所將其誅殺了。
在孫策看來
,以自己一身之勇武
,要想收拾嚴輿的話一人足矣。并且
,孫策壓根就沒打算與嚴白虎議和
,畢竟身為山賊的嚴白虎非常不講信義,風評很差
,孫策也難保此人歸附之后會不會再度反叛
,索性一了白了,清剿干凈算了
。更何況當時的吳郡幾乎都被孫策所掌控
,剿滅嚴白虎并不費力,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
或許在孫策眼中
,嚴輿不足為懼,然而對于嚴白虎大營中的山賊而言
,感官就完全不同了
。原來嚴輿向來勇猛好斗,是山上第一猛將
,卻被孫策孤力擊殺了
,這對山賊們的沖擊很大
。果不其然,接下來隨著孫策率軍沖鋒
,嚴白虎營帳迅速被攻破
,山賊四散,嚴白虎自己也帶著前吳郡太守許貢一起逃亡余杭
,投奔許昭去了。當時程普曾建議孫策對此二人趕盡殺絕
,奈何孫策敬佩許昭的情義
,未曾繼續(xù)追殺。也正是這位身為許貢門客的許昭
,后來策劃了對孫策的謀殺計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實就是這么詭譎,徒嘆奈何
!
正當孫策開疆擴土
,準備一展宏圖之際,朝廷中樞同樣發(fā)生了一件大事
。天子自長安逃難東遷
,被曹操迎回許昌,至此曹操率軍入朝
,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掌天下之權(quán)柄。得知此事之后
,孫策立即派遣使臣前往許昌覲見天子
,同時還進貢了許多江東特產(chǎn)。當然
,使臣更為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拉近與曹操的關(guān)系
。
剛剛從落魄窘境逃離出來的天子很高興,覺得孫策盡到人臣之本分
,就派人去江東答禮
,并給孫策“加錫命”,意指朝廷對孫策的委派
,凸顯孫策皇命在身的法理性了
。曹操其實也很高興,雖然手握天子而號令天下
,但是各路諸侯會不會聽命于自己還是一個問題
。孫策的行為實質(zhì)上等于為各地割據(jù)勢力做出了一個表率。而孫策自己同樣非常高興
,當時的曹操正在高舉天子旗號
,四處征討不臣
,孫策表示服從朝廷的姿態(tài),規(guī)避了與強大的曹操爆發(fā)正面沖突的可能
。
然而
,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卻還是引發(fā)了一些諸侯的不滿。袁紹因朝廷冊封的職位而與曹操鬧翻
,還是曹操主動修正之后
,才平息了事情。袁術(shù)更加不可思議
,他見漢室衰微
,曹操都可以玩弄漢帝于股掌之間,于是自己竟然公開稱帝了
。在袁術(shù)看來
,袁姓出自陳,是舜的后嗣
,因而袁術(shù)在獲得玉璽之后
,便有了稱帝的野心。
曹操挾持天子和袁術(shù)稱帝兩件事情
,促使東漢末年的爭霸格局為之一變
。原本的紹盟(袁紹、曹操
、劉表)和術(shù)盟(袁術(shù)
、陶謙、公孫瓚
、孫策)對峙的狀態(tài)
,此刻已不復存在了。當時漢室風頭雖大不如前
,但在傳統(tǒng)士大夫和百姓心中
,依舊是天下正統(tǒng)。袁術(shù)的行為徹底惹怒了其他諸侯
,尤其是手握漢帝的曹操
。而作為在形式上依附于袁術(shù)的孫策,他也有所反應
,立即寫信勸諫袁術(shù)不要稱帝
,并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即袁術(shù)如若僭號
,二人便從此絕交
。孫策的信件或許會讓袁術(shù)失落不已,卻并未動搖他稱帝之心
。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
,袁術(shù)稱帝對朝廷權(quán)威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形同反叛。故此曹操隨即代漢帝發(fā)詔給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
、徐州牧溫侯呂布和會稽太守孫策三人共同討伐袁術(shù)
,其中孫策官拜明漢將軍。至此
,孫策正式與袁術(shù)劃清界限
,雙方分道揚鑣了。
為表忠心
,孫策一方面派遣部將攻打袁術(shù)控制的丹楊郡
,將袁術(shù)任命的丹楊太守袁胤趕走了;另一方面則寫信給尚在袁術(shù)麾下的舅舅吳景和堂兄孫賁等人
,促使吳景、孫賁
、孫香等親族紛紛與袁術(shù)決裂
,返回江東進入孫策集團效力。就這樣
,袁術(shù)勢力為之一挫
、孫策的勢力卻揚長而上。此消彼長之下
,孫策反而成為周邊諸侯眼中最大的威脅
。
正當孫策集結(jié)完畢軍隊,準備伺機親討袁術(shù)之時
,情況出現(xiàn)了變化
。行軍至錢塘縣的孫策接到密報,同樣受朝廷詔令的陳瑀打起了他的算盤
。原來陳瑀當時是朝廷任命的吳郡太守
、官職安東將軍,然而由于吳郡是孫策的地盤
,他就只得駐扎在海西地界
。因而陳瑀打算趁孫策奉詔出征之時,派密使攜帶三十多枚官印聯(lián)絡(luò)江東各縣豪強
,尤其是諸如祖郎
、嚴白虎等反孫勢力,里應外合的一同攻占孫策占據(jù)的郡縣
。
知曉事態(tài)緊急的孫策
,迅速調(diào)整了戰(zhàn)略部署,命令呂范
、徐逸等人率軍攻打陳瑀
,自己親自掃蕩嚴白虎等豪強
。一戰(zhàn)之下,陳瑀潰敗于海西
,死傷被俘者眾多
,不得已只身騎馬投奔冀州袁紹去了。另一邊
,袁術(shù)眼見孫策徹底背叛了他
,便聯(lián)絡(luò)丹楊郡涇縣的祖朗,相約共同伐孫
。
然而當祖朗在袁術(shù)的策動下
,率領(lǐng)山越部族與孫策交戰(zhàn)后,完敗被俘
。如今的孫策
,再也不是當初初次募兵而被祖朗打的全軍覆沒的那位少年了。江東小霸王之名
,威震四野
。
同樣盤踞在涇縣的,還有曾幫助劉繇與孫策作戰(zhàn)的太史慈
,他同樣收攏了眾多當?shù)厣皆饺艘詫箤O策
。雙方再度交鋒,太史慈被俘了
。有意思的是
,不論是祖朗還是太史慈,被俘之后都在孫策的感召下
,心悅臣服的歸順了他
,由此可見孫策的人格魅力非比尋常。
孫策大軍凱旋
,騎兵在最前方的正是祖朗與太史慈二人
。自此,整個丹楊郡也全部納入孫策的勢力范圍
。然而也正是這次出征之時
,同行的謀士張纮親眼見到孫策每戰(zhàn)身先士卒,屢屢陷自己于危險之中
,因而諫言孫策應當自重
,不應隨意上陣陷入與小兵的打斗之中。然而
,生性豪爽的孫策依舊未能放在心上
。
正當孫策攜帶大部兵馬征伐祖朗、太史慈等人之時,留守在宣城的孫權(quán)只有不足千人守備力量
,這導致附近數(shù)千山賊聚嘯
,偷襲城池。戰(zhàn)場之上
,有一人拼命保護孫權(quán)
,浴血奮戰(zhàn)。此人奮勇之膽略
、氣魄迅速渲染了守軍
,漸漸站穩(wěn)陣腳的軍隊最終將山賊趕走,而此人卻已經(jīng)奄奄一息
。這個人名叫周泰
,人們解開衣甲后發(fā)現(xiàn)他竟然身中十二創(chuàng),過了許久才蘇醒過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哉f,若非周泰拼死相救
,就沒有日后的吳大帝孫權(quán)了
。孫策知曉此事后,感念周泰對弟弟的保護
,封其做了一個縣令。
正當孫策集團生機勃勃之時
,袁術(shù)卻陷入了分崩離析的末路
。離開袁術(shù)的人很多,這其中就包括了周瑜
。在周瑜的眼里
,袁術(shù)不堪大任,于是他借故離開袁術(shù)
,投奔孫策去了
。也正是在這次投奔的路途中,周瑜結(jié)實了另一個人
,這人同樣認定袁術(shù)難成大器
,兩人一見如故,于是也就隨周瑜一同投奔孫策去了
,他便是魯肅
。
周瑜和魯肅的到來對東吳集團的意義非同尋常,只是孫策對魯肅并未表現(xiàn)出多大敬重
。平定了丹楊之后的孫策再度遣使入朝進獻貢品
,而曹操亦是趁機拉攏孫策,上表封他為討逆將軍,賜爵吳侯
。此時的孫策集團
,文有張纮張昭這樣有民望的人,武有太史慈朱治等江淮豪杰
,更有文武兼?zhèn)涞闹芄αο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歸入許昌朝廷的王朗更告知曹操,進言說孫策日后必為天下大賊
。那么曹操為何還要堅持與孫策達成政治聯(lián)盟呢
?
原來此時的曹操與袁紹的對立態(tài)勢漸濃,曹操必須維護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后方環(huán)境
。需要指出的是
,在曹操看來,即便孫策有王朗言語的那般厲害
,也必定比不過四世三公的袁術(shù)
,因而并未在意這些。只是在平定陳瑀陰謀前后
,前吳郡太守許貢被孫策俘獲后
,便偷偷上奏朝廷,言稱孫策有項羽轉(zhuǎn)世之相
,來日必定稱王稱霸
,決不能任憑坐大,必須招至許昌嚴加管控
。只是這封奏章并未送到曹操手中
,卻被孫策部下截獲。孫策十分惱怒
,見許貢絲毫沒有感念自己不殺之恩
,于是招其對質(zhì),將其勒死
。許貢身死事小
,奈何這卻成為了孫策日后身死的導火索。
此時
,袁術(shù)的地盤越來越少
、實力也越來越弱了。在曹操
、呂布和孫策等軍閥的連番打擊之下
,袁術(shù)終于走上了窮途末路,吐血而亡
。偽帝已亡
,人死地分。緊接著袁術(shù)舊部之間圍繞去路而產(chǎn)生了分歧。以袁胤為首的一派不愿駐守壽春
,準備前去投奔廬江太守劉勛
,劉勛是袁術(shù)故吏,當初孫策征伐廬江之后
,他便被袁術(shù)封為廬江太守
。而以部將楊弘、張勛為首的另一派
,因?qū)O策效力袁術(shù)帳下之時
,便交情甚篤,故而決定率部投奔孫策
。
兩路人馬由此分道揚鑣
,奈何廬江太守劉勛是個野心十足的人,投奔自己的收了
,沒投奔自己的袁術(shù)舊部亦被其半路劫機擊
,全部俘虜了。孫策得知此事后憤怒無比
,然而由于此時劉勛勢大
,難以正面抗衡,故此只能智取
。
孫策親筆書信
,并備上金銀珠寶和江南布匹,交由使者攜帶出使廬江并拜見劉勛
。信中孫策對劉勛奉承不已
,卻將自己貶斥的一文不值,這讓劉勛頗為高興
。信中
,孫策表示上繚之地
,當?shù)厣皆饺丝偸瞧圬撟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自己勢力不足并且道路不通,希望劉勛能帶領(lǐng)自己討伐此地
。
上繚在豫章郡境內(nèi)
,錢糧眾多,一旦攻克下來必定有助于勢力增進
。因而許多人聽說此事后
,皆恭賀劉勛,唯有謀士劉曄心中憂慮
。他向劉勛勸諫
,指出上繚地小難攻,如若久攻不下、勞師動眾
,會造成廬江防備空虛
,給予孫策可乘之機。聽聞此語
,熱血澎湃的劉勛漸漸冷靜了下來
,然而隨后發(fā)生的一件事情,促使他還是做出了發(fā)兵上繚的決定
。
袁胤帶著袁術(shù)的靈柩
、妻兒老小以及部隊投奔劉勛來了。一下子多出如此眾多的隊伍
,一方面造成皖城糧食驟然緊張
,另一方面也有充足的兵力部署攻防了。后來劉勛派部將劉偕在豫章太守華歆引領(lǐng)下向上繚山越借糧
,一個月僅僅借到一點點
。但劉偕卻在這段時日里將上繚的情形打探清楚,故而傳訊給劉勛
,邀其迅速來襲
。
劉勛得到消息之后,火速率軍來襲上繚
,沿路悄然無聲
,靜默行軍。但不知為何
,上繚早早得知消息
,將糧食藏好之后,留下了一座空城
。與此同時
,收到消息的孫策一方面派遣孫賁在彭澤設(shè)伏,另一方面由自己和周瑜親率兩萬大軍奔襲皖城
。
一戰(zhàn)而功成
,宛城被攻克,俘獲士兵及家屬三萬多人
。至于劉勛
,也在遭遇空城計之后,經(jīng)過彭澤之時受到孫賁伏擊
,不得已敗逃的同時向荊州刺史劉表
、江夏太守黃祖求援。黃祖派遣兒子黃射率水軍五千援助劉勛
,這引得孫策大怒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孫策再度出擊,并相繼擊破劉勛和黃射
,迫使劉勛北遁投奔曹操
,黃射西逃回到江夏。經(jīng)此一役
,孫策不僅拿下了廬江郡
,同時還俘獲了兩千多精兵和一千多艘艦船。也正是在這之后
,孫策與周瑜馳騁鄉(xiāng)里
,并偶遇了皖城橋公的兩個女兒,大橋和小橋
。
當時的孫策已經(jīng)是皖城之主
,于是孫策和周瑜分別迎娶了橋公的兩位女兒,成了連襟
,關(guān)系愈加緊密了
。至于大小橋,后來經(jīng)由小說演義
,誤作“喬氏”
,便被后世喚作大喬和小喬了。然而締結(jié)鴛盟之后的孫策并未沉迷新婚之中
,反而攜大破劉勛之余威
,率領(lǐng)三萬大軍,水陸并進
,親征江夏太守黃祖
。此時距孫堅之死已有八年,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既然雙方已經(jīng)遭遇了
,那就一戰(zhàn)吧!
從當時的形勢而言
,江夏郡絕非孫策必須馬上征討的目標所在
。然而孫策還是整頓軍備,率眾出征了
。同行的有呂范
、程普
、韓當
、黃蓋這些孫堅舊將,還有周瑜和孫權(quán)這兩位孫策的兄弟
。沒錯
,孫策幾近傾巢出動
,就是為了誅滅黃祖,替父報仇的
。
聽聞孫策來襲
,荊州刺史劉表隨即展開布防。他派遣侄子劉虎和大將韓晞率五千長矛兵支援江夏
,這讓黃祖信心更加高漲了
。畢竟江夏擁兵三四萬,且有戰(zhàn)艦六千余艘
,又豈會懼怕孫策拿下廬江郡后俘獲的區(qū)區(qū)一千艘船的水軍
。然而當沙羨之戰(zhàn)開打之后,孫策以少勝多
,大敗黃祖
,其中秘訣便在于火攻。此戰(zhàn)之后
,孫策俘獲大量戰(zhàn)艦和財務輜重
,遺憾的是黃祖成功溜了。當時的孫策并無余力攻占整個江夏郡
,更無法吃掉劉表的荊州
,故此只得班師。
凱旋路上
,孫策再次上表朝廷
,詳細描述了沙羨之戰(zhàn)的始末經(jīng)過,這讓曹操對他頗為忌憚
。然而此時的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沖突一觸即發(fā)
,在袁紹整體占據(jù)優(yōu)勢的情況下,曹操實在是沒有余力防范孫策了
,于是只得繼續(xù)招撫
,并意圖以聯(lián)姻形式鞏固雙方的關(guān)系。
同樣是在路途中
,孫策聽聞劉繇死了
,更重要的是他麾下尚有一萬多部眾,本想去投靠豫章太守華歆
,卻遭其拒絕
。于是這些無主之兵成為了孫策想要招攬的對象,而他知道有一個人可以替他辦理此事
。身為劉繇的舊將
,太史慈受命前去,并成功帶回了這支人馬
。同時被太史慈帶回的還有關(guān)于豫章郡的情報
。豫章太守華歆品德高尚
,沒有謀略,只能自保
。與此同時華歆并未能控制住豫章諸縣
,這也給了孫策更大的機會。
攻伐豫章郡的方式和孫策此前都不相同
,這一次孫策并不打算使用武力
,而是動用了一位說客前去勸說華歆主動投降。當時孫策在江東各地早已威名顯赫
,而華歆卻連豫章一郡之地都未能整合
,雙方差距甚大,并且華歆也不是野心勃勃之徒
,故而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方案
。
這個說客的重任,最終輪到了虞翻身上
。此人本為會稽郡王朗的謀士
,后隨王朗一同歸降并得到了孫策的善待,由他出面最適合不過了
。經(jīng)過虞翻的一番說詞
,華歆早已心動,卻因為心中迂腐而徘徊不已
,并找來功曹劉壹商量
。原來華歆是擔憂自己身為朝廷命官,投降孫策后會不會被朝廷治罪
。劉壹同樣主張華歆投降
,他提及早已被朝廷重新召回重用的王朗,最終促成了豫章郡向?qū)O策投降。當孫策大軍入城之后,與華歆相見均以晚輩之禮對待
,奉其為上賓。
一路走來
,不知不覺孫策已經(jīng)平定了江東六郡,他攻克皖城時對袁術(shù)的妻兒老小禮遇有加
;拿下豫章后
,又厚葬了劉繇,并對其家屬頗為照顧
。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贏得了江東士族人心
。可是依然還有人對孫策虎視眈眈
,吳郡以北的廣陵郡太守陳登
,是繼許貢之后由朝廷任命的吳郡太守陳瑀的侄子。因而陳登在孫策西征黃祖之時
,如同他叔父一樣
,秘密遣使攜帶官印渡江結(jié)交吳郡反孫余黨,折騰了好一陣子
。待孫策凱旋后
,便開始北伐廣陵,想要收拾一番陳登了
。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由于孫策行軍速度過快,不得不等待后方運送娘草
,于是就停在了丹徒這個地方
。在等待糧草的時候,孫策再度興起了打獵的興趣
,于是郊游四周率眾前去打獵
。有一天孫策出獵之時遇到一頭麋鹿,因它四肢靈活
,奔跑的速度極快
,孫策在追逐的時候不知不覺與隨從距離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