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歷史中
      ,最厲害的哪一榜科舉

      眾妙之門 2023-06-12 08:23:15

      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歷史中
      ,最厲害的哪一榜科舉

      科舉制度

      ,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容
      ,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最為健全的文官制度

      。作為一種選拔取才的制度
      ,它有著悠久的歷史
      ,淵源上可追溯到漢朝的察舉制
      ,即便是以隋大業(yè)元年(605年)隋煬帝開進士科為始,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光緒帝宣布廢除科舉制為終
      ,而在這1300年間
      ,僅狀元便有700余名產生,進士及第的更是不勝枚舉
      。作為國家棟梁之才
      ,這些學而優(yōu)則仕的學子們,也都在王朝 政治之中發(fā)揮了自己的作用
      ,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孫中山都在《五權憲法》中直言: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所用以拔取真才最好的的制度。而在科舉制度實行的1300年里
      ,有稽可考的700多榜之中
      ,卻有一榜科舉,被冠以千年最牛之名
      ,這又是為何呢?

      ,最厲害的哪一榜科舉.png" />

      這屆科舉發(fā)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宋朝是一個充斥著矛盾的王朝

      。開創(chuàng)者趙匡胤作為武將出身
      ,卻又吸取了五代的教訓,在杯酒釋兵權之下解除了武將的權利
      ,而這種重文輕武的風氣的形成
      ,一方面造成了對待幽云十六州等地的無能為力,外部少數民族政權的卑躬屈膝;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伴隨著宋朝經濟的發(fā)展
      ,文化的極度繁榮
      。陳寅恪更是有著“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
      ,造極于趙宋之世”之語

      而在宋仁宗嘉祐二年這一屆科舉之中,這種“登峰造極”便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這一年
      ,歐陽修權知貢舉,作為主考官,他已經年屆古稀之年
      。在經過了幼年而孤
      ,科舉坎坷終于進得官場仕途之中后,面對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等措施之下導致的積貧積弱
      ,范仲淹開始進行改革
      ,推行慶歷新政,而作為好友
      ,更作為誠臣
      ,他自然而然的站在了范仲淹的一側,于是便是貶謫
      、貶謫
      、再貶謫
      ,好在1049年,他回到朝堂累任翰林學士,史館編纂等職務
      ,《新五代史》便是他的作品
      ,隨后他又出任禮部貢舉主考官

      而在當時的文壇之上

      ,興起了一股不務實而務虛的太學體,只是賣弄風騷為榮
      ,實則多少空洞乏善可陳
      。作為主考官的他,自然會對這樣的務虛之輩進行剔除
      ,為朝廷選拔良才

      于是,嘉祐二年這一場貢舉各科錄取899人

      ,而進士 388人
      。至于那些空有其表只會太學體的人,統(tǒng)統(tǒng)落選
      ,而為了表達不滿
      ,他們甚至揚言要毆打歐陽修,不斷鬧事
      。至于宋仁宗作為一個了解歐陽修為人的皇帝
      ,自然選擇了支持歐陽修的做法。

      這一屆科舉之中

      ,狀元
      、榜眼和探花分別是章衡、竇卞
      、羅愷。或許此三人不太出名
      ,但是進士之中卻是人才輩出
      ,令人嘆為觀止。

      其中便有唐宋八大家之中的蘇軾

      、蘇轍
      、曾鞏;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先生張載;提出“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的明道先生程顥;提出《平戎策》
      ,拓疆二千余里的“三奇副使”王韶以及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干將呂惠卿
      、曾布、章惇等人

      這樣一套豪華的陣營

      ,縱覽古今 ,也當得是千古之最

      為什么中國科舉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出了七百多

        中國科舉史上

      ,曾經涌現(xiàn)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 士
      ,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
      。據考證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
      ,在這1283年間
      ,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
      ,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 各代的武狀元
      ,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中國古代社會
      ,從庶民百姓到 達官顯貴
      ,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
      ,書中自有黃金屋
      。”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
      。自孔老夫子起
      ,“學而優(yōu)則仕”成了亙古 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斗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
      ,為的就 是金榜題名
      ,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
      ,光宗耀祖
      。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
      ,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
      ,人間萬姓 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
      ,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
      ,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
      、秘書郎
      ,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
      ,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 途
      ,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
      ,老其一生
      ,終于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唐代
      ,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
      ,事跡可考者29人,其中就 有5位宰相
      、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
      。而清代,114名狀元中
      ,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
      。可以說
      ,在官場努力升職
      ,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 現(xiàn)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金(長19.26米
      ,高0.825米
      ,滿、漢文合壁
      ,年月日及騎縫年押"皇帝之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一介書生
      ,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
      ,經過鄉(xiāng) 試
      、省試,最后到殿試奪魁
      ,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fā)過“莫道登科易
      ,老夫如登天”的感慨
      。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發(fā)滿頭仍然是個“童生” 的不乏其人
      。四五十歲中進士
      ,人們并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
      ,賺得英雄盡白頭”
      ,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 狀元
      ,據《中國狀元全傳》載
      ,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
      ,占72.5百分號
      ,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
      。清代共 有狀元114人
      ,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
      ,占35百分號
      ,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
      ,最大的62歲
      。狀元之路絕不 易于巴蜀之道。
        唐代
      ,進士科考試主要是三場
      ,其后各代基本沿用下來。 一場是貼經
      ,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填空
      。主考官從諸子經書中選取一行,然后把其中的三個字貼蓋住
      ,讓考生讀出被貼的字是哪幾個
      ,其用意不過是考考生的背功
      ,測 試一下考生對經書的熟練程度。第二場考詩賦
      ,每個考生作詩一首
      、賦一首,這一場極為重要
      。如唐開元二年(714年)賦試的試題叫《旗賦》
      ,且規(guī)定必須以 “風日云野,軍國清肅”八字為韻
      。當朝狀元李昂寫了一篇27句327個字的賦
      ,全文洋洋灑灑,文辭雄勁
      ,用韻準確
      ,在錄取的27名進士中,名列第一
      。第三 場考試策
      ,就時務出個題目,讓考生回答自己的見解
      ,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對治國方略的獨到見解
      ,以為國家選擇治國平天下的英才。這三場考試都實行淘汰制
      ,每場 皆定去留
      。只要一場考不好,狀元夢隨之破滅
      。宋仁宗后
      ,又對科考進行了修改,按策
      、賦
      、貼經、墨義的次序
      ,讓參試者并試四場
      ,綜合平衡后再定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忌纪?后
      ,由“讀卷大臣”排出前十名,呈送皇上
      ,最終由皇上根據個人評判圈定誰為“第一甲第一名”
      。所以說,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
      。他們天資聰慧
      ,勤奮好 學
      ,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圍,或有獨特的天賦異質
      ,往往具有眾人稱頌的絕代才華
      。如明代狀元楊慎,“幼警敏
      ,十一歲能詩
      ,十二歲擬作《古戰(zhàn)場文》、《過秦 論》”
      ,十三歲詩名滿京華
      ,被詩壇領袖李東陽收為高足,十九歲中舉人
      ,二十四歲中狀元,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郎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金榜局部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
      ,也不乏平庸之輩。為數不少的人 高中狀元后
      ,一事無成
      。他們性格怪僻,飲酒成癖
      ,窮困潦倒
      ,暮年凄慘。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
      ,窮苦之極
      ,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 了
      。還有許多狀元
      ,為官一任,了無政績
      ,終生平平
      。更有甚者,投降叛軍
      ,誣陷諂媚
      ,被史書稱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
      、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
      。此等狀 元,無以入史
      ,難留清名
      ,可稱狀元中的不肖敗類

        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并非全憑真才實學
      ,有的人就是靠 走關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
      。唐代就有“許愿狀元”牛錫庶、“自薦狀元”尹樞
      、“相撲狀元”王嗣宗等
      ,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狀元裴思謙則更為惡劣
      ,唐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
      ,禮部侍郎高鍇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
      。他標榜公正
      ,宣言杜絕請托。裴思謙憑與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的關系
      ,要求高 鍇讓他當狀元
      。當時,文宗皇帝是個傀儡
      ,仇士良權傾朝野
      ,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對高鍇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备咤|沉思良久,自知無力相抗
      ,不然 馬上就會大禍臨頭
      ,只好無可奈何地把裴思謙錄為狀元。天下動亂
      ,皇權旁落之時
      ,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難脫權宦重臣的掣肘,成為宮廷政治的玩偶
      ,這不能不說是 科考狀元的悲哀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小金榜局部(長1.05米,高0.34米
      ,滿
      、漢文合壁,不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歷代狀元中
      ,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他們從小就處在優(yōu)裕的 家庭環(huán)境
      ,既有重臣之后
      ,又有名士之家
      。有的甚至是父子狀元、祖孫狀元
      、宰相子
      、尚書婿。父輩的榮耀和輝煌的地位為他們登上科考的頂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許多人就是靠名臣的舉薦和培養(yǎng)
      ,順利圓了狀元夢。但是
      ,也有相當一部分狀元出身寒門
      。他們全憑自己的才智成為一國學子之冠。特別是宋太祖
      ,為了革除唐代權 貴操縱科舉
      、營私舞弊的沉疴,在科舉中加強對權貴子弟的監(jiān)督限制
      ,有意選拔了一批平民子弟科舉及第
      。如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狀元呂蒙正,幼小 時就被父親趕出家門
      ,隨母流落龍門山,棲居山間石窟中
      。元代雜劇名家關漢卿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便是以呂蒙正的貧寒生活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戲劇。孤貧寒酸的 呂蒙正
      ,依靠自己的天賦才智和刻苦學習
      ,31歲大魁天下,42歲位居宰相
      。成為兩朝輔弼
      ,萬眾景仰。各朝歷代
      ,都有像呂蒙正這樣的狀元郎
      。他們成為庶民百 姓通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的幸運驕子。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tǒng)治者為國家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
      。 當年
      ,唐太宗李世民看見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來
      ,科舉制度選拔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 人才
      ,構成了統(tǒng)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堅支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種歷史奇觀:狀元們以文得名
      ,而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者了無幾人
      ,很少有人步 入大家之列
      。他們身為狀元,詩賦詞文
      ,無所不通
      ,往往都有詩書傳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
      。然而
      ,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之后,從此潛心仕途
      ,無意文字
      ,熱衷 于官場得意,專注于富貴得失
      ,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zhí)著探索
      。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
      、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
      ,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 千秋
      。狀元難入大家之列
      ,而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唐宋兩代265名狀元中
      ,蘇軾等八大家
      ,李白、杜甫等大詩人
      ,無一人摘取狀元掛冠
      。這一極為獨特的歷史文 化現(xiàn)象,至今仍是困惑人們的古代文化之謎


        中國科舉時代究竟有多少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呢
      ?據史籍記載,唐代
      ,共有狀元139人
      ;五代十國的后梁、后唐
      、后晉
      、后漢、后周沿唐制
      ,有狀元11人
      ;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
      ;明朝有狀元90人
      ;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
      ,總計由唐初到清末
      ,共有狀元504人。

        遼代的狀元為18人
      ;金代的狀元為15人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
      ,若上述狀元可與唐
      、五代、宋
      、元
      、明、清狀元同列
      ,則中國歷代狀元共計552人


        一千多年間連中三元的共有17人,如明洪武年間的許觀
      、正統(tǒng)年間的的商軺

        附歷代狀元情況: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
      ,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
      ,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慈禧太后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
      ,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歷代狀元中
      ,最為后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
      ,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歷代狀元中
      ,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
      ,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龠禾。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
      、后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
      ,并密薦之于光緒皇帝
      ,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fā)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
      ,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
      。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
      ,于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
      ,成為狀元
      。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
      。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 發(fā)動宮廷政變
      ,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
      ,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
      ,是唐建中二年(781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
      。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
      、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
      ,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
      ,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
      、肅宗
      、代宗、德宗四朝
      ,曾兩度擔任宰相
      。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
      ,共有孫何、王曾
      、宋廣羊
      、楊真宀、馮京
      、王巖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
      ,如內閣首輔
      、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
      、商輅等17人


        ★歷代狀元中,詩
      、畫成就最高的
      ,是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杰出代表之一
      ,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杜(甫)而下
      ,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
      ,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
      ,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
      。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云
      ,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
      ,與張元干并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
      ,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
      。他精于楷書,也擅長行草書
      ,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并稱“顏柳”
      ;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
      、元代趙孟兆頁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后漢乾二年(949年)己酉科狀元王溥
      。他在唐代蘇冕始創(chuàng)會要體的基礎上
      ,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xù)修之書,重加整理
      ,撰成《唐會要》一百卷
      。后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
      ,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
      ,為后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
      ,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
      。他不僅工詩
      ,而且能文、詞和曲
      ,并重視民間文學
      ,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余種
      ,雖多散佚
      ,仍留存一百多種;現(xiàn)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
      ,明時推為第一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
      ,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狀元吳其睿
      。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
      ,依據耳聞目見
      ,繪圖列說,并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
      ,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
      、《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
      ,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yè)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
      。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
      ,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
      ,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
      。其學說獨具體系
      ,為永康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歷代狀元中
      ,最嗜飲茶并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
      ,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yōu)劣
      ,是繼陸羽《茶經》之后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
      ,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
      ,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他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 奉命出使俄
      、德
      、荷、奧諸國
      ,任外交使臣三年
      。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chuàng)了利用西方著作
      、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
      ,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
      。他狀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
      ,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
      ,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阝
      。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
      。明太祖朱元璋疑錄取有私
      ,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并處死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
      ,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
      。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
      ,至哀帝(907年)丁卯科
      ,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
      ,約產生狀元270人
      。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
      ,有139余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
      ,是清代的江蘇省
      。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
      ,247 年間
      ,共產生狀元49 人。

        ★中國歷史上
      ,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
      ,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中國歷史上
      ,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h(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
      ,七年之間
      ,連續(xù)產生蕭國梁、鄭僑
      、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人


        ★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狀元孔纟熏(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
      。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和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狀元中
      ,最早開始從事實業(yè)活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
      ,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年)即從事實業(yè)活動
      ,先后辦起數十個企業(yè)及大批社會事業(yè)
      ,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
      、大實業(yè)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
      ,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
      ,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
      ,并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fā)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
      。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
      ,決意再次奪取功名
      ,終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科舉考試的起源,發(fā)展
      ,和有關的歷史人物

      科舉考試起源于隋朝

      ,正式創(chuàng)立于隋煬帝時期,科舉制的完善歷經三個皇帝:唐太宗李世明
      ,武則天以及唐玄宗李隆基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
      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制度
      ,開創(chuàng)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詩詞歌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并且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的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
      ,考生只能根據指定觀點答卷,不準發(fā)揮自己的見解
      。文體分為八個部分,稱“八股文”
      。約束了人民的思想
      ,扭曲了科舉制度的真正意義,但也有積極的作用
      ,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舉
      ,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
      ,不講求實際學問
      。考中做官后
      ,他們大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

      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稱為“八股取士”。
      科舉制度在封建社會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
      ,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歷史上哪次科舉考試
      ,出了9位當朝宰相和8位文壇大家?

      在中國科舉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一個響亮的名字“狀元”

      。一千三百年來
      ,這個名字風靡過整個中國大地。使千百萬士子追逐著這頂桂冠
      ,通過金榜掛名
      ,步入政壇,獲得升官晉級的機會
      。而中國的老百姓把他們看作文曲星下凡
      ,全國震動。俗話說:“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
      ,狀元就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


      然而在科舉史上

      ,能金榜題名的無疑都是當時的精英
      ,不過
      ,金榜題名與名傳后世并不是同義詞,考場上的精英們往往很難成為讓后人津津樂道的大名人
      ,甚至很多時候
      ,名落孫山者,比金榜題名者更容易讓人記住
      。不過
      ,在有些時候,一科金榜題名者卻有不少真正的大名人
      ,不光當時顯耀
      ,更流傳千古,被稱為“名榜”



      眾所周知

      ,科舉是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
      ,所以叫科舉
      。科舉意在選才
      ,它淵源于漢朝
      ,創(chuàng)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
      ,完備于宋朝
      ,興盛于明、清兩朝
      ,廢除于清末光緒年
      。如果從隋朝大業(yè)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可以說科舉制度存在對中國歷史上的政壇

      、文壇上都有深遠的影響?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对娫挾t·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
      ,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
      ,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
      ,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xiāng)試
      、會試和殿試
      ,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

      ,這年的科舉考試
      ,堪稱中國科舉史上的第一名榜。
      這一年
      ,看似普普通通的年份
      一場考試卻誕生8位文壇大家和9位當朝宰相。


      這一年

      ,范仲淹已逝世5年整
      ,自他之后“文正”兩個字成了千年來文官死后的最高榮譽。


      這一年

      ,四川眉山父子三人同時赴京參加考試。


      這一年

      ,周敦頤的兩位弟子也來到了京城汴梁


      這一年,王安石還在某個地方做一個小小的官吏



      宋仁宗


      嘉裕二年(1057)

      ,年僅21歲的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而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
      。隨后在殿試中
      ,蘇軾以出色的表現(xiàn)贏得了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宋仁宗的賞識。
      關于蘇軾的科舉
      ,還有一個典故
      ,說蘇軾參加科舉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對一份卷子非常欣賞
      ,有意把他定為第一
      ,但又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為了避嫌
      ,就把它排在了后面
      。后來才知道,這份卷子不是曾鞏的
      ,而是蘇軾的


      這個典故大家都聽說過,其實

      ,這個說法與事實不符
      ,是后人想當然編的。真相是,蘇軾連前三名都沒進
      ,只是中了進士乙科
      ,而且名次也不好。史書記載:歐陽修得軾《刑賞忠厚論》
      ,驚喜
      ,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
      ,但置第二
      。那這段文字是不是意味著蘇軾考了第二名呢?不是的
      ,因為史書接著寫:蘇軾“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
      ,殿試中乙科”。



      曾鞏


      實際上

      ,除了蘇軾和曾鞏這兩位大家
      ,這科還有不少后來的文壇大腕,比如蘇軾的弟弟蘇轍
      ,曾鞏的弟弟曾布
      要是范圍再擴大點,這科的主考官是歐陽修
      ,還有蘇氏兄弟的老爸蘇洵也跟著來了
      ,好家伙,一次考試就匯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
      ,除了那個不合群的王安石
      ,大宋朝最會寫文章的都齊了。


      除了這幾位大文學家

      ,這科還出了兩位名氣不在他們之下的大思想家
      ,一個叫程顥,另一個叫張載
      。程顥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
      ,師從周敦頤,開創(chuàng)的理學思想與朱熹的學說并稱“程朱理學”
      ,直接影響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國人的思想
      ;而張載,是“二程”的表叔
      ,也是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
      ,其廟庭與周敦頤廟、邵雍廟
      、程頤廟
      、程顥廟合稱“北宋五子”廟
      ,影響極為深遠。



      歐陽修


      對于這一次考試

      ,一是有豪華的考官陣容
      。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不用多講,北宋文壇領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
      副主考官是王珪、梅摯
      、韓絳
      、范鎮(zhèn),這四位都是當朝文學名家
      其余的考官和工作人員也都是館閣文臣
      ;二是這一榜進士能人最多,集中了神宗
      、哲宗兩朝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經濟
      、文學
      、經學各方面都有獨領風騷的人物出現(xiàn),當朝宰相就出了9名
      ,文學家好幾個
      ,文武雙全的人也不少
      ,《宋史》里有傳的就有24人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這一榜里。


      宰相的代表人物呂惠卿

      、章惇
      、王韶、林希
      。呂惠卿
      ,是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協(xié)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新政
      ,也是一位極其出色的實干家
      。章惇官至宰相,不僅自己中了二甲
      ,他的侄兒章衡竟還是這一科的魁首——狀元
      。王韶是北宋名將,官至樞密副使
      。嘉裕二年貢舉錄取的進士可謂是群星閃耀
      ,其中有不乏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



      蘇軾


      也許你會好奇,這一科的前三名都是誰呢

      ?很遺憾
      ,大家可能不太認識:狀元章衡,榜眼竇卞
      ,探花羅愷


      狀元章衡,蘇軾評價他:“子平之才

      ,百年無人望其項背
      。”宋徽宗趙佶評價他:“內德溫純
      ,外容莊重
      ,翰苑詞宗,國家梁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卑裱鄹]卞更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
      。探花羅愷資料太少
      ,無法考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61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楊艷傳奇的一生" rel="prev"> 司馬炎背后的女人

      ,揭秘楊艷傳奇的一生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這只由各部落首領長子構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
      。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灰姑娘》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
      ,清之和珅”,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