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在蘇聯(lián)時 寶物是如何放置的 因?qū)毼锾嘞氤鲆粋€荒唐的辦法
在蘇聯(lián)時,溥儀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他知道自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傀儡
,但也無法改變過去的歷史。為了保命
,溥儀獻上了一部分自己的寶物,并宣稱自己要支援蘇聯(lián)的建設(shè)
。不過
,他并沒有獻出全部的寶物
,而是留下了最好的一部分
,把它藏到了黑色皮箱的箱底夾層里
,再用各種方法往夾層里塞
,甚至把肥皂也塞滿了
。最終,還是有一些寶物無法裝進去
,只能扔掉。
雖然這種做法有些荒唐
,但對于溥儀來說,保護自己的財產(chǎn)也是一種必要的生存戰(zhàn)略
。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并不由自己掌控,只能盡量減少損失
,留下一部分寶物作為自己的后盾
。
時 寶物是如何放置的 因?qū)毼锾嘞氤鲆粋€荒唐的辦法.png)
而現(xiàn)在
,溥儀的黑色皮箱已成為歷史上的一個傳奇
。這個箱子不僅承載了溥儀的寶物,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
。幾乎每個人都對它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在想象中浮現(xiàn)出一個充滿珠寶和奢華的畫面
。
這個箱子也讓人們思考
,對于我們來說,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
?是錢財,還是精神文明
?在現(xiàn)代社會里
,我們是否也應(yīng)該像溥儀一樣
,保護和珍視自己的財產(chǎn)和精神財富
,用它們來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
溥儀的黑色皮箱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物品,但它卻蘊含了很多故事和我們對生存和財富的思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蛟S,它真正的價值不在于箱子本身
,而在于我們從中汲取的啟示和智慧
。
轉(zhuǎn)載聲明:感謝您對不回頭網(wǎng)的支持,讀史使人明智,以史觀今,讓我們通過歷史中一個個的典故故事去了解歷史
。喜歡的朋友歡迎轉(zhuǎn)載溥儀在蘇聯(lián)時 寶物是如何放置的 因?qū)毼锾嘞氤鲆粋€荒唐的辦法
溥儀得到特赦后,窮的響叮當,為何能為妻子留下一大筆遺產(chǎn)?
在世界歷史上,溥儀都算得上極具傳奇的歷史人物——因為溥儀的一生經(jīng)歷,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難以遭遇的:從封建皇帝到共和制國家元首,從君憲皇帝,成為一個普通公民。
然而
,除了做普通公民的這段時間以外,溥儀不論是做封建皇帝也好
,當君憲皇帝、共和執(zhí)政也罷
,都不過是身不由己的傀儡罷了
,其自由度,遠非成為普通公民之后可比
。溥儀有一點是值得慶幸的。那就是在偽滿滅亡后
,溥儀被蘇聯(lián)軍隊俘虜
,并在數(shù)年后被遣返回新中國
,這才有機會在新中國的天空下獲得新生
,從而重新做人——倘若溥儀如同汪偽政府的骨干那樣被國民政府逮捕,溥儀會遭到處決
。
之所以孑然一身
,是因為溥儀的一生,先后娶過四個女人:皇后婉容早在偽滿滅亡前后就已經(jīng)去世
;譚玉玲在偽滿時期病死
,死因不明——溥儀堅持認為譚玉玲是因為有反日傾向
,而遭到關(guān)東軍的謀殺
;余下的兩個:文秀早在偽滿政權(quán)成立前就和溥儀離婚,李玉琴也在新中國成立后
,和溥儀選擇了離婚。
而一無所有
,是因為隨著偽滿的垮臺
,溥儀倉皇逃離偽都新京,被蘇聯(lián)俘虜以后
,雖然僥幸?guī)в幸恍┵N身的財物
,但這些財物
,一部分被溥儀在蘇聯(lián)銷毀,另一部分則是溥儀受到人民政府的管教感化以后
,有感于以往罪孽深重
,最終,將余下的財物
,都獻給了國家。就這樣
,溥儀一無所有了——這也算是和以往的自己劃清了界限
。獲得釋放后的溥儀
,人民政府為其安排了工作
,并且,還在領(lǐng)導人的介紹下
,締結(jié)了溥儀一生最后一次婚姻。
上個世紀60年代末
,溥儀去世
,結(jié)束其傳奇且讓外人難以復制的一生。溥儀去世后
,留給自己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賢的財富幾乎為零
。不過,這一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
,逐漸發(fā)生了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確立
,中國原有的僵化經(jīng)濟體制受到革新
,市場經(jīng)濟也在闊別中華大地三十年后得到復蘇。而市場經(jīng)濟和商業(yè)化
,讓李淑賢得到了一系列意外之財。
首先溥儀在世的時候
,曾著有作品《我的前半生》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復蘇
,版權(quán)概念也隨之產(chǎn)生
,溥儀的作品所獲得的版稅,讓李淑賢收益頗豐——甚至在21世紀
,溥儀的這部自傳體作品,依舊得到了再版
,對于李淑賢及其繼承者來說
,這都意味著巨額財富。
此外
,溥儀畢竟做過三年大清皇帝、正統(tǒng)天子
,按照傳統(tǒng)觀念
,大清天子安葬之地
,稱得上福地
,而能和天子安葬在一起
,也是一種榮耀
。因此,隨著墓地開發(fā)行業(yè)的產(chǎn)生
,李淑賢捕捉到了商機,和墓地開發(fā)商合伙
,將溥儀的陵墓遷移到了自己合作伙伴所開發(fā)的公墓里
,利用這一點
,抬高了公墓的價格
,從而為自己謀利
。這些,或許都算得上溥儀留給李淑賢的一大筆遺產(chǎn)吧
!
末代皇帝溥儀偷運出去的故宮國寶最后都去哪了
民國成立初期,溥儀等人還住在故宮里
。按照南京臨時政府與清政府議和代表商定的清室優(yōu)待條件
,溥儀等人還居住在故宮
。民國政府每年撥發(fā)400萬兩白銀
,供溥儀等人日常使用。
照說
,這400萬兩白銀也是一筆巨款,完全足夠溥儀等人開支
。然而
,溥儀等人過慣了豪華奢侈的生活,而且當時國民政府財政吃緊
,經(jīng)常不能按期交付“清室優(yōu)待費”
,所以常常入不敷出
。另一方面,在出國留洋的引誘下
,也為自己留好后路以防不測,他開始了監(jiān)守自盜的行徑
。
但是
,畢竟是做賊心虛
,不敢公然將紫禁城所珍藏的國寶毫無顧忌地公開運往宮廷之外
,于是,他挖空心思
,想出一個兩全之策,既要將宮中寶物盜出宮外
,又不至于露馬腳
。采取的是以“賞賜”溥杰為名的手法
,使得盜運國寶的行徑披上了“合理”的外衣
。恰值溥杰在宮中“伴讀”
,每天均要出入紫禁城,為他們的盜運之舉提供了作案的方便條件
。
從1922年9月4日正式開始“賞賜”。他們把盜運的目標首先放在宋
、元版珍貴善本書上
。
溥儀在盜運善本書得手之后,便把貪婪的目光盯在了歷代的法書名畫上
,因為溥儀深知這些名跡的珍貴程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赃@樣說
,溥儀對書畫等藝術(shù)品還是頗有興趣的,這主要是受其客觀的政治環(huán)境所致
。溥儀在遜位后的12年間,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稱孤道寡“關(guān)上家門做皇帝”
,既無軍國大事
,亦無朝政過問。溥儀無事可為
,便要找點事情做一做
,于是便開始了對宮中珍藏的歷代書法名畫的清理和鑒賞。
清代自嘉慶以來
,國事多故
,也開始走上了衰弱之路。道光
、咸豐
、同治、光緒諸朝的皇帝已被內(nèi)憂外患的國事攪得焦頭爛額
,無暇顧及他們本不感興趣的書法藝術(shù)
,真令人懷疑他們對宮中歷代名跡從未展閱過
。對此
,溥儀的回憶是最好的說明:“我16歲那年(1921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驅(qū)使
,叫太監(jiān)打開建福宮那邊一座庫房
,庫房封條很厚,至少有幾十年沒有開過了
。我看到滿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
,箱皮上有嘉慶年的封條
,里面是什么東西
,誰也說不上來。我叫太監(jiān)打開一個
,原來全是手卷字畫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后來弄清楚了
,這是當年乾隆自己最喜愛的珍玩
。乾隆去世之后,嘉慶下令把那些珍寶玩物全都封存
,裝滿了建福宮一帶許多殿堂庫房,我所發(fā)現(xiàn)的不過是其中一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所以在宮中的書畫藏品中也就看不到嘉慶之后諸位皇帝的鑒賞印記
,倒是末代皇帝薄儀令羅振玉篆了“宣統(tǒng)御覽”
、“無逸齋精鑒璽”的印文,交由王福廠刻成
,再令清理、鑒賞字畫的大臣們將其鈐在書畫作品原件之上
,與其說溥儀當時有什么鑒賞才能
,倒不如說他懷有一種不可告人的意圖
,促使其如此所為的。
意圖之一便是沽名釣譽
,附庸風雅
。因為早在乾隆九年(1744年)即對清宮書畫藏品進行了第一次鑒定整理工作。以所貯宮殿為序
,按書、畫冊
、卷軸分類
,逐件鑒定
,區(qū)分上等
、次等
,用千字文編號,分詳簡逐一著錄
;上等品鈐"乾隆御覽之寶”
、“石渠寶笈”外,加鈐“乾隆鑒賞”
、“三希堂清鑒璽”、“宜子孫三印”
,稱“五璽”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進行了第二次鑒定整理工作
,鑒藏的印跡除原來“五璽"和貯藏宮殿印記外
,加鈐“石渠重編”和“石渠定鑒”,稱“七璽”
,乾隆遜位后,又添鈐“太上皇帝”
、“古稀天子之寶”
、“八徵耄耋之寶"等大璽
。至嘉慶二十年(1815年),進行了第三次鑒定
,所鈐嘉慶諸鑒藏印亦仿乾隆五璽、七璽格式
。
溥儀覺得既然列祖列宗都已鈐璽蓋印
,他便效仿著也堂而皇之地蓋上自己的鑒賞章
。
意圖之二是簡潔而明確
,摸清底數(shù),以便“賞賜”為盜運出宮作準備
。
清宮所藏的法書名畫
,主要分貯在乾清宮、養(yǎng)心殿、重華宮
、御書房等處。
宮中的書畫
,立軸有錦套
,冊頁有綾錦包袱,手卷也有為宅專制的淡黃或淡青花綾包袱
,白軟緞作裹
,上面鈐印墨色所報書畫的品名
、作者的姓名
、年代,以及評定等級在內(nèi)
,每件均為專用
,不得混淆
。除此而外
,每件作品都定制有白玉撇子,正面浮雕圖案
,裹刻品名,并填赤金
,文字與包袱皮裹一致
。每件書畫都有楠木匣盛裝,其長短大小是根據(jù)書畫本身的體積訂做的
。各處收藏的書畫原先用的事大立柜,多為紫檀制成
,有的高達屋頂
,存放相當方便
,提取也不太費事
。另外,每件書畫品名上加一個編號
,提取時按號查找柜架
。在溥儀的“賞賜”目錄中絕大多數(shù)的作品都記有字號
,最多的為“靜”字號,次為雖列號而缺編字的,再次為“永”字號
、“長”字號
、“海”字號
。
雖然神武門、北上門等出入紫禁城的大門仍由民國步兵統(tǒng)領(lǐng)指揮的“內(nèi)城守衛(wèi)隊”把守
,但溥儀覺得這還是不能對他實施盜運書畫的計劃構(gòu)成威脅
,因為成功地運出善本書的行動,一直在對他起著打氣鼓勁的心理作用
。既然善本書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盜運出宮,那書畫的盜運又有何難呢?
溥儀仍然是仿照盜走善本書的辦法
,首先選擇手卷的冊頁
,因為它的體積較小,看起來不顯眼
,不至于引起警衛(wèi)的注意
,較容易蒙混過關(guān)。同時一向由太監(jiān)攜帶的黃絞袱出出進進
,跟著溥杰一道,值勤的人員司空見慣
,熟視無睹
,也就不予理睬也懶于過問,于是就聽之任之
,暢通無阻了。
溥儀第一次“賞賜”給溥杰的書畫竟達10件
。從同年12月9日起
,他們見守門的警衛(wèi)馬馬虎虎、麻痹大意
,形同虛設(shè)一般。于是他們便乘機增加了每次盜運的件數(shù)
。15件
,20件
,25件
,賊膽越來越大
,簡直是肆無忌憚。12月27日的“賞賜"
,一次竟高達30件,其中包括:(明)唐寅《野航雨景》
、(元)趙孟頫《樂志論書畫合璧》
、(宋)馬遠《溪山秋爽圖》、(宋)趙伯駒《蓬瀛仙鶴圖》
、(明)文征明《赤壁賦圖》、(明)仇英《五百羅漢圖》
、(元)黃公望《溪山無盡圖》
。
1923年1月5日后的“賞賜”中
,有好幾次竟達到35件之多
。就是用這種逐次遞增,分批盜運的方法
,溥杰
、溥佳這兩位“皇帝”的伴讀幾乎每天從紫禁城回去
,都帶走幾大包書法名畫
。開始還是幾天分兩次來“賞”,隨后干脆就一次“賞”出
,其真正的企圖就是要把宮內(nèi)這一批書法名畫全部盜出。
由此可知
,溥儀在他的所進行的“賞賜”活動中也在采取多方面手法
,不但是掩耳盜鈴欺騙自己,更為狠毒的是一不做二不休
,干脆來個消滅罪證,不列入清單
,撕去原來的偽裝
,變本加厲、無所顧忌
,暗中竊取,連負責管理看守的太監(jiān)們也被蒙混過去
,留下的只能是一筆整理不清的糊涂賬
。
溥儀盜運國寶的計劃絕非僅限于法書名畫卷冊部分,他是要把故宮中能盜運的國寶全部偷出宮外
,據(jù)為己有
。經(jīng)過兩個多月連續(xù)不斷的“賞賜”
,原藏的書畫卷子,已基本上被洗劫一空
,至于冊子
,所剩下的也十分有限,僅有畫軸還沒有動手
。這些未動的畫軸和極小部分的冊頁,并非是溥儀一伙“良心”發(fā)現(xiàn)而舍不得動手
,而是客觀上存在著不易克服的具體困難
,主要是畫軸的體積太大,有的還太長
,無法進行包裹,明晃晃地往外拿又唯恐露馬腳
。正在研究安全又保險的新的盜運方法之時
,就遇上動蕩的政治時局和國內(nèi)的形勢發(fā)生了劇變。
1924年
,占領(lǐng)北京的馮玉祥國民軍把賄選出的“大總統(tǒng)”曹錕軟禁在故宮武英殿后側(cè)的“延慶樓”,紫禁城外的“內(nèi)城守備隊"已被馮玉祥的國民軍改編
,并加強了對紫禁城的兵力和監(jiān)護
。在這種形勢之下,溥儀原擬的密謀計劃
,顯然遇到了強大的阻力
。所以說,是時局的突變迫使溥儀等有所收斂
,暫時停止了盜運活動
。只要時局再變,來了可乘之機
,溥儀他們還會想出新的花招
,直到把所有的書軸盜盡為止,這才是他的最終目的
。
溥儀盜運出宮的書畫精品的珍貴程度
,用言語是難于表達,更是無法估價的
,其中有東晉王羲之《破羌帖》
、《曹娥碑》、《二謝帖》
,唐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唐玄宗李隆基《毛應(yīng)佺知恤詔》的親筆墨跡
,宋徽宗趙佶《后赤壁賦》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親筆原稿等等。在繪畫方面
,有東晉顧愷之《洛神圖》、《列女仁智圖》
,隋展子虔《游春圖》
,唐閻立本的《職貢圖》、《步攆圖》
,宋李公麟《女史箴》、《九歌圖》
、宋代馬遠
、夏圭以及馬麟各自畫的《長江萬里圖》等。
至于溥儀從北京故宮中盜運出的珍寶
、古玩、金銀器皿則無記載
,但據(jù)一些當事人的回憶和從后來的流散情況看
,數(shù)量也不少。溥儀的堂弟溥佳幼年時曾作為溥儀的英文伴讀
,經(jīng)常出入宮禁,他曾回憶說:“溥儀出宮的前兩天
,我們趁養(yǎng)心殿無人的時候
,從保險柜里取出些便于攜帶的珍珠手串等物
,分裝在兩個小手提箱內(nèi)
,準備帶出宮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溥儀從小就喜歡玉器
,見得多自然也就對玉器有一定的鑒賞水平,溥儀從北京故宮盜運的珠寶翠玉中以玉飾為最精
,價值也很昂貴
,其中玻璃翠玉有許多,大小形狀不等
,都是難得的珍品,還有重幾十克的金剛寶石
、印尼產(chǎn)貓眼石
、紅寶石
、翡翠等等珍寶
。
1924年11月5日,溥儀帶著皇后婉容
、淑妃文繡以攜帶生活用品、首飾為名帶著部分珠寶玉器
,乘坐著民國政府準備的 汽車
,由鹿鐘麟、張璧陪同
,駛出紫禁城,到達前北海沿的醇親王府他的生父載灃家
。溥儀看到王府門前及四周布滿了荷槍實彈的國民軍士兵
,就徑直向王府走去。此時溥儀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無人知曉,人們只是看到他緊緊地閉著嘴
,神情嚴肅沮喪
,帶有一絲無以名狀的失落感。但失落之中仍有幾分欣慰之色
。原來溥儀想到了他和溥杰從北京故宮中盜運出的奇珍異寶,雖然曾在醇親王府內(nèi)集中存放一段時間
,但慶幸的是已全都轉(zhuǎn)移到天津日租界那個安全所在
,這就足以保證他一生的榮華富貴。
溥儀盜出的國寶是怎樣運到天津的
溥儀
、溥杰等從北京故宮盜出的國寶
,在醇王府內(nèi)集中存放了一段時間便全部轉(zhuǎn)移到天津的租界內(nèi)。對此溥儀的堂弟也是他的宮中伴讀盜運國寶的局內(nèi)人溥佳的一段自述所言所據(jù):
因為早在1922年前后
,由于北京經(jīng)常受到戰(zhàn)火的威脅
,深恐溥儀一旦不能在宮內(nèi)居住時
,就無處可以避亂
,就由我父親(載濤)在天津租界代溥儀買了一所樓房。
這批國寶運往天津時
,又費了一番周折。這些書籍
、字畫
,共裝了七八十口大木箱,體積既大
、數(shù)目又多。在出入火車站時
,不但要上稅
,最害怕的是還要受檢查。恰巧當時的全國鐵路督辦孫寶琦是載掄(慶親王載振胞弟)的岳父
。我找了載掄,說是醇親王府和我們家的東西要運往天津
,請他轉(zhuǎn)托孫寶琦辦一張免驗
、免稅的護照。果然很順利地把護照辦妥
,就由我把這批古物護送到了天津,全部存在戈登路166號樓內(nèi)
。有了這批稀世之珍來作溥儀將來生活和留學的雄厚資本
,所以認為去天津居住最為相宜,可以說是有恃而無恐
。
1925年2月23日,溥儀來到天津
,不久便將戈登路所存全部國寶移到張園
,后又移到靜園。
存放在天津的國寶是如何運往長春的
后來,溥儀在偽滿洲國皇帝寶座表面上坐穩(wěn)之后
,當然不會忘記他在天津所收藏的那批國寶,這是他在經(jīng)濟上最大的寄托和所擁有的無價財富
。運不運到偽滿洲國來?即便是運又是怎么個運法?在天津有他父親載灃以及若干親信看守著這批珍寶
,又有日本警察署為之撐腰,當然不會出現(xiàn)什么差錯
。運到“新京”來,放在溥儀的身邊
,心里總會平穩(wěn)些
,但運來之后又怕發(fā)生意外,日本人會不會打這批國寶的主意呢?
正當溥儀還在猶豫打著他的小算盤之時
,日本人早已對此確定了既定方針。因為日本人對這批國寶的重視程度毫不遜于溥儀
,將其全部運到長春
,更有利于對溥儀的全面控制,盡管放在天津日租界相對來講亦可說是掌中之物
,但總有一種鞭長莫及之感。日本人又何嘗不覬覦這大量的國寶
,一到時機成熟,任何時候都可成為囊中之物
。
“皇帝御用掛”吉岡安直按照日本關(guān)東軍指令對溥儀提及此事時說:“務(wù)必把那一大批書畫文物從天津運到‘新京'的‘宮內(nèi)府'來
。否則將有人這樣想:‘滿洲國皇帝為什么要把他的東西不存放在滿洲國內(nèi),而偏偏要放在滿洲國國土以外的天津?'這很可能使人懷疑你仍要回天津去住!”在此威脅之下
,溥儀乖乖地將存放在天津的書畫文物分批運到了長春偽皇宮
。
1936年6月中旬,溥儀傳諭
,命在天津清室辦事處留守的族人溥修護送第一批國寶來“新京"
。溥修奉諭將手卷40件分裝成2箱,在日本人的保護下運到了偽皇宮
。
這些國寶的運送過程相當嚴密,每一個細節(jié)都安排得十分穩(wěn)妥
。首先由溥儀派到天津的貼身侍衛(wèi)官存耆與天津清室辦事處的溥修等人當面按物品詳冊逐箱逐件點收簽封
,然后由在天津的日本赤帽社“外加裝置,以期沿路裝卸周全”
。運輸則由日本駐天津特務(wù)機關(guān)長直接負責
,商妥鐵道司令部掛車一輛,并派日本憲兵沿途保護直送“新京”的偽皇宮
。
溥儀在天津期間清宮法書名畫的存藏、散失與轉(zhuǎn)移
中國 歷史 上曾經(jīng)發(fā)生了數(shù)次令人慘痛的法書名畫大散失和浩劫
。表面上看
,發(fā)生的原因莫不與朝代的治亂、戰(zhàn)亂或衰亡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但如果我們透過那些 歷史 現(xiàn)象稍加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
,原來最高統(tǒng)治者的“一己之私”才是最有力的“推手”
。南北朝時聚名畫法書和典籍二十四萬卷而付之一炬的梁元帝蕭繹如此,中國 歷史 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是更為甚者
。溥儀在北京紫禁城的“小朝廷”盜取清宮內(nèi)府的珍寶并秘密運往天津,以及在天津期間為滿足自己無度的揮霍和在日本租界的“小朝廷”浩繁無邊的開支
,對視為己有的清宮珍寶肆意變賣抵押
,就是有力的明證。
說到溥儀在天津時期內(nèi)府珍寶的存藏
、散失與轉(zhuǎn)移
,就不能不提及當時的天津英租界13號路166號樓
。在他出逃至天津的三年前
,也就是1922年前后的北京“小朝廷”時,他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把以賞賜溥杰為名盜出的法書名畫和古籍就源源不斷地運至天津
,存在于這所樓內(nèi)。
為什么溥儀要在天津買房以存藏盜運出來的內(nèi)府珍寶呢?一是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
。天津是北京的門戶
,離京也只有一百多公里。北京發(fā)生的事在天津幾乎可以看得見
、摸得著
。再說在天津“寫劇本"到北京去“唱戲”(此處指溥儀想借助日本帝國主義的勢力搞復辟)也是十分便利的事兒
。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許多政客
、軍閥都曾在天津做過寓公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因素就是盜運出宮的珍寶的安全問題, 天津是中國國內(nèi)外國租界最多的城市
,當時一共有英、美
、德
,日、俄
、意等九國租界。其中英租界勢力最大
。當時
,溥儀及其“小朝廷”與日本人可能尚無實質(zhì)性的接觸。因此
,載濤受命到天津買房也就選擇了舊屬英租界的天津戈登路即13號路166號樓
,依仗英帝國勢力為之保鏢
。天津的樓房購置妥當
,盜取珍寶的準備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于是
,唯恐遲則生變的溥儀在1922年正式開始“賞賜”
,趁溥杰
、溥佳二人每天上午“進宮"陪同溥儀讀書之機
,一個包袱接著一個包袱地運出了紫禁城,待積至七八十箱之后
,再由溥佳出馬奔走,一路通行無阻
,安全運至天津英租界所置樓房中,秘密地藏起來
。
溥儀潛逃至天津后珍寶的存藏與轉(zhuǎn)移
清代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清內(nèi)府的庋(guǐ)藏是歷代法書名畫的一次大集中,基本上把歷來流傳下來的名跡羅致到手
,總數(shù)在萬件以上,唐宋元的法書名畫近兩千件
,明代作品亦存兩千件左右
。
溥儀在天津期間存藏的珍寶大致分為法書名畫、善本書籍和珠寶翠玉三個部分。法書名畫和善本書籍都是體積并不顯眼
,方便溥杰、溥佳用書包或包袱攜出而不致引起警衛(wèi)注意之類
。其中法書名畫的盜出
,首先選擇的是手卷和冊頁,其次是那些體積較小
、類似手卷而不帶軸頭的掛軸(條)字畫
。這兩個部分具體數(shù)量難以準確估計
。
從所謂“清室善后委員會”統(tǒng)溥儀“賞賜”的“清單”編印出來的一本小冊子《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
,可知從1924年9月28日起至12月12日止,前后兩個半月以上的時間
,溥儀通過“賞賜”溥杰、溥佳共盜出書畫手卷1285件
,冊頁68件之多
。加起來共是1353件,是清內(nèi)府庋(guǐ)藏晉唐宋元明法書名畫4000件左右的近一半
。這樣的統(tǒng)計可能并不符合當時溥儀所盜出宮外的書畫手卷冊頁的真實數(shù)量
。因為在“賞賜”清單之外
,還有不少隋唐宋元的國寶名品根本沒有登記在清單之上
。這種情況是在后來清理過程中才逐漸了解到的。
當時的“清室善后委員會”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七月三十一日點查養(yǎng)心殿至呂字五二四號時
,所發(fā)現(xiàn)的“賞溥杰單”和“收到單”各為一束
,認為兩者“大體符合”的看法,說明“賞溥杰單”和“收到單”上的法書名畫的數(shù)量與在“賞賜”手段上采取多面手法盜出而不列入清單的法書名畫的實際數(shù)量是存在較大差距的
。之所以作出如此推測
,原因在于“清室善后委員會”的成員們畢竟都是溥儀的舊時臣工。當他們發(fā)現(xiàn)溥儀“賞賜”的清單時
,既未報請共和政府聲討追回
,亦未能著手徹底清理點查以弄清到底“賞”出多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赡芩麄兟宰髑妩c就對溥儀盜出書畫心知肚明
,卻寧愿“相信”一紙清單,走走過場例行公事
。否則他們?yōu)槭裁床坏贸鰞烧摺巴耆稀钡慕Y(jié)論呢?
“大體符合”是頗有意味的一種看法
,聯(lián)系到給出這種看法的人就更值得玩味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按篌w符合”在這里可能包含著兩種意思:一是數(shù)量確是相當
,相差無多;二是數(shù)量極不相符
,相差可能數(shù)十件或數(shù)百件之多
。相差數(shù)十百件之多
,在中國歷代傳世的浩如煙海的名家書畫作品中可能算不了什么
。但在清內(nèi)府4000件左右的法書名畫的庋(guǐ)藏數(shù)量上
,卻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了。溥儀的“賞賜"原本就是蓄謀已久的暗中竊取
,手段必是多面的
,“賞賜”只是其中的一種主要途徑
,因此
,我以為在當時的時局和形勢下,在當時的時代風氣層面上
,“清室善后委員會"的舊時臣工們給出“大體符合”四個字是無可奈何而例行公事的話
;對 歷史 而言
,對后人而言
,則無疑是騙人的鬼話。
盜出宮的宋版書的數(shù)量
,據(jù)溥儀《我的前半生》所云“二百種上下”
,應(yīng)是有二百個種類的宋版書籍
,既有可能是二百本左右
,也有可能略大出這個數(shù)目。至于珠寶翠玉的件數(shù)則可能要多得多
。
溥儀和他的“小朝廷“的臣工們想盜竊的內(nèi)府珍寶原本遠不止這些。直奉戰(zhàn)爭的爆發(fā)阻礙了他在進行中的計劃
。1924年11月直系軍中的馮玉祥將軍進軍北京,幽禁“大總統(tǒng)”曹錕
,改編紫禁城外的“內(nèi)城守備隊”
,并命令部下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突然闖入紫禁城攆走了溥儀
,紫禁城里的“小朝廷"不復存在,《清室優(yōu)待條件》也到此取消
。溥儀竊取宮中法書名畫的計劃由此中斷。20多天后
,他由其父的醇親王府逃往日本兵營
,要求“避難”,隨后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館
。數(shù)月之后于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保衛(wèi)”之下,潛逃至天津
,又在日本租界的張彪私宅張園那里安頓下來
,作為遜位皇帝的“新宮”,還成立了所謂“清室辦事處”
,北京的皇室中人輪流到天津當差,又形成一個“小朝廷”
。
原來存藏在天津英租界13號路(戈登路)166號樓內(nèi)的宮中珍寶便搬到了張園
。這次轉(zhuǎn)移在總的箱數(shù)和珍寶的件數(shù)上應(yīng)該是原存放在英租界13號路樓內(nèi)的數(shù)量,不會減少
,相反應(yīng)增加了溥儀潛逃至天津時隨身攜帶的一些珠寶翠玉之類的東西
。但由張園遷往靜園時數(shù)量究竟減了多少
,尚不得而知
。在靜園存放了近7年的這批清宮珍寶1932年由日本關(guān)東軍司令部中將參謀吉岡安直運至長春偽皇宮,但已不到70箱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皫资N”法書名畫
、宋元善本的變賣
、抵押或賞賜,以及一些珠寶玉器等的售出和抵押
、轉(zhuǎn)移到長春的清宮珍寶自然就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