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經濟介紹的是中國兩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狀況
。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
。
人口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fā)展較為突出的一個朝代
,但經濟上卻有較大發(fā)展,南方生產繁盛
,農業(yè)、手工業(yè)以及科學技術都居于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宋代普遍實行了淤田的耕種方式
,既用渾濁的河水灌溉河邊的田土,完成了南方的水稻土的開發(fā)
,使畝產增加
,糧食生產的發(fā)達,就成為了大量人口出現(xiàn)的物質基礎
。全國記錄在籍人口達一億以上
,其增長速度在當時國際上亦屬少見。
展期間的人口如何,社會發(fā)展又是什么樣的.png)
北宋至徽宗年間
,人口達到8100萬
,已經大大超過了盛唐時期的人口。當時與宋并存于中國境內的還有遼
、金
、西夏等政權,合計人口
,估計達到1億
。
在宋代的人口增長過程中,地區(qū)發(fā)展是不同的
,華北地區(qū)在全國人口總數(shù)中的地位不斷下降
,大約只有29.7%,南方則發(fā)展極快
,北宋末年與唐盛世相比
,唐朝南方有3920415人口;北方有5148529,在北宋北方有6624296;南方有11224760
,人口密度是50人/平方公里以上
。
按元豐三年之戶數(shù),北方約占37.3%
,而南方占62.7%
,人口重心已移至長江中下游。宋朝末期
,由于戰(zhàn)亂
,中國人口又一次劇烈下降
。
社會
城市和市鎮(zhèn)的興旺
宋朝時期開封人口超過100萬,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
,世界之最
。另,十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有洛陽
、杭州
、揚州、成都
、廣州
、福州、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
。其時
,歐洲最大城市也不過十幾萬人口。
北宋時期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fā)展
,到北宋出現(xiàn)了新的轉折
。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
、市分區(qū)
,即住宅區(qū)與商業(yè)區(qū)嚴格分開。北宋時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線
,商店可以隨處開設
,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北宋都城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
,戰(zhàn)國魏、后梁
、后晉
、后漢、后周
、宋
、金,七朝古都
。北宋時期
,定為都城,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是當時中國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汴梁由皇城
、內城
、外城組成,外城周長50里165步(宋代三百步一里
,1步=1.536米),約為46.586華里
。人口150余萬
,相當于今日開封市的三分之一人口。
汴梁市內手工業(yè)作坊眾多
,街道兩旁商店
、旅舍、貨攤林立
,人來車往
,十分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來自國內各地的百貨
,也有來自國外的各種商品
。營業(yè)時間不受限制,除白天營業(yè)外
,還有夜市和曉市
。城內另有固定市場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
,規(guī)模很大
。市內還出現(xiàn)了“瓦舍”(或稱“瓦肆”),里面有“勾欄”(歌舞場所)
、酒肆和茶樓
,還有說書、演戲的
,成為娛樂的中心
。宋人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城市商業(yè)繁榮的藝術反映
。
北宋時期
,由于舊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業(yè)分區(qū)性逐漸消失
,因此行會的地位更顯重要
,組織更加嚴密。唐朝時
,有些城市商業(yè)區(qū)域擴大到城外
,叫做草市
,北宋時更加發(fā)展。農村中還有定期開放的小市
,北方叫做集
,南方叫做墟或趕場。在草市或集
、墟的貿易中
,農產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產工具的交易
。有些草市或集
、墟在交換發(fā)達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成固定的市鎮(zhèn)
。市鎮(zhèn)是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橋梁
,它的發(fā)展,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繁榮
。
南宋時期
南宋都城臨安是當時政治
、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從浙江及其他州郡前來的貨船
,絡繹不絕
。此外,平江
、建康
、鄂州、江陵等沿江城市
,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很發(fā)達
。墟市則比北宋更加普遍,僅廣東一路就有墟市八百個
,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商業(yè)的繁榮
。
北宋時,杭州就已經是全國著名的大城市
,大詞人柳永在《望海潮》說
,“錢塘自古繁華,參差十萬人家”
。到了南宋
,作為一國之都,臨安城人口迅速積聚
。臨安府九縣上戶口的人就有124萬
,而同一時期(公元13世紀),倫敦只有2萬人,巴黎有4萬人
,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
,也不過10萬人口。
南宋初期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年)
,臨安人口為“戶二十六萬一千六百九十二
,口五十五萬二千五百零七”;到南宋末年咸淳年間(1265~1274年),已增至“戶三十九萬一千二百五十九
,口一百二十四萬七百六十”
,這是臨安府九縣的戶口總數(shù)。這還不包括不下十萬人的軍隊人數(shù)
,以及為數(shù)眾多難以統(tǒng)計的流動人口
。
龐大的城市人口,可以從當時臨安城的糧食消費量上得到佐證
。《夢粱錄》云:“每日街市食米
,除府第
、官舍、宅舍
、富室及諸司有該俸人外
,細民所食,每日城內外不下一
、二千余石
。”《武林舊事》統(tǒng)計:“宋時杭城
,除有米之家
,仰糴而食凡十六、七萬人
。人以二升計之
,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
,而南北外二廂不與焉
,客旅之往來,又不與焉”
。
臨安城里最大的綜合性中心商業(yè)區(qū)
,當屬御街。全國各地名產皆集散于此
,商賈穿梭往來
,一派繁盛。從皇宮北門和寧門外(今萬松嶺南側的鳳凰山腳路口)出來,沿著御街
,兩側商肆林立
。除了御街外,專業(yè)性的集市和商行遍布于城內外
。竹竿巷
,南宋時杭城編籬插花之細竹在此集市而得名;馬市街賣馬、皮市巷賣毛皮
、菜市橋是蔬菜集散中心……而與清河坊毗連的高銀街
,是南宋著名的珠寶市場,買賣動輒以萬貫計
,故得名
。
取消宵禁
唐朝實行里坊制,把城市分割為若干封閉的“里”作為居住區(qū)
,商業(yè)與手工業(yè)則限制在一些定時開閉的“市”中
,全城實行宵禁。唐《宮衛(wèi)令》規(guī)定:每天晚上擂響六百下“閉門鼓”
,早上五更三點后擂響四百下“開門鼓”
。凡是在“閉門鼓”后、“開門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流竄的
,觸犯“犯夜”罪
,笞打二十。到了宋代
,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
,里坊制被打破,宵禁取消
,出現(xiàn)了夜生活
,具備了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比如州橋夜市(出朱雀門至龍津橋)
,主要是各種小吃
,三更閉市(午夜12點左右)。在北方城市里這是非常難得的
,如郎所在的冰城哈爾濱
,夜市過了10點就沒人了。
消防機制健全
消防機制健全
,主要由開封府負責
。宋初城市管理依舊沿用里坊制(后被街巷制取代),每坊巷460米左右設一巡捕屋
,有巡捕五人
,負責夜間治安和消防工作
,并于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值班
。各種消防器具齊全
,一旦有民宅失火,軍廂主馬步軍
、殿前三衙
、開封府各領軍級全部出動,不勞百姓
。
節(jié)日
中國古代的人們,根據每年氣候節(jié)序的變化及生產
、生活、文化娛樂的需要,形成了許多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
。在這些節(jié)日里,舉國上下,人們都要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或游戲娛樂
、或祈求祝福、或祭祀祖先
、或供奉神靈,內容相當豐富多彩
。
到了北宋,隨著當時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商業(yè)貿易的日益繁榮,各節(jié)日活動的內容也愈來愈多,而作為當時全國玫治、經濟
、文化中心的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節(jié)日自然過得更加隆重
、歡快,在當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當時東京人每年要過的節(jié)日很多,諸如元旦
、元宵、寒食
、清明
、端午、七夕
、中秋
、重陽、冬至等,在以上眾多的節(jié)日中,“都城以冬至
、元旦(春節(jié))
、寒食為三大節(jié)’,宋廷規(guī)定各放七天假,其中休務五天
。另外
,圣節(jié)、上元
、中元各三天
,休務一天。春社
、秋社
、上巳
、重午(端午)、重陽
、立春
、立夏、三伏
、立秋
、七夕、秋分
、授衣
、立冬,各放假一天
。夏至
、臘日,各放假三天
。諸大祀
,皆假一日。節(jié)日過得格外隆重
。
娛樂
宋朝時期娛樂業(yè)極為普遍
,十分發(fā)達。
瓦市
娛樂場所稱為瓦舍
,也就是大型文藝演出的場所
,多位于人流量大,繁華熱鬧的地方
,利于宣傳和盈利
。瓦舍又分為許多勾欄(用欄桿圍成圈,以幕布圍起來)
,一個大型瓦舍里多達五十余座勾欄
,可容納數(shù)千人之眾。每個勾欄里演繹的節(jié)目也不同
,諸如有說唱(話本)
、曲藝、雜技(踏索
、吞鐵劍)
、傀儡戲、口技
、相撲
、耍猴等等。娛樂業(yè)遍地開花
,從官方到地方
,從民間到軍營
,無處不在。時殿前都指揮使(首都戍衛(wèi)部隊司令)楊和王
,他在軍營里面弄了個瓦舍
,招攬一大批民間藝人和歌舞演員,沒事就搞文藝演出
,慰問軍隊
。
據各種史籍記載,南宋臨安城有瓦市二十多處
,積善坊巷
、后市街、烏龍巷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娛樂場所
,其中位于今眾安橋南的北瓦規(guī)模最大
,《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惟北瓦大,有勾欄一十三座”
,分別演出雜劇
、雜技、相撲
、傀儡戲
、說書、講史等
,晝夜不輟
。
瓦子的初夏,是經濟繁榮的表現(xiàn)
,瓦子的存在
,增添了城市的生氣。
歌曲
娛樂業(yè)中
,大眾娛樂極為發(fā)達
,突出表現(xiàn)在詞上
。宋時
,詩才是純文學。詞屬于市井俚曲
,靡靡之音
,乃低俗藝術,跟今天的流行口水歌是一個性質
。當時最著名的詞作家不是蘇東坡
,而是柳三變。他“奉旨填詞”
,但凡有井水的地方必有柳永歌詞
。詞亦有職業(yè)演唱者
,就是歌妓,她們是最早的流行音樂人
。
小唱
耐得翁《都城紀勝》云:“小唱
,謂執(zhí)板唱慢曲、曲破
,大率重起輕殺
,故曰淺斟低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這種演唱一般是歌者一人執(zhí)拍板清唱
,有的也用若干簡單樂器如篳篥、琵琶
、簫
、笙、方響等伴奏
。歌者有男有女
,但以女性為主,宋人且以女性演唱為本色
。
“小唱”是宋代最普遍的演唱形式
,從市井勾欄瓦合的商業(yè)表演到皇家宮廷宴會、官府宴會
、士大夫雅集宴會
,以至于士人家宴,無不采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稏|京夢華錄》卷五記載京瓦伎藝有“小唱李師師、徐婆惜
、封宜奴
、孫三四等,誠其角者”
,這都是擅長“小唱”的著名歌妓
。
“小唱” 這種唱詞形式大受聽眾歡迎,在勾欄伎藝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商業(yè)性質也非常鮮明
。
嘌唱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條記載北宋徽宗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時
,有“嘌唱弟子張七七
、王京奴、左小四
、安娘
、毛團等”在汴京瓦肆中活動
。在北宋末年,“嘌唱”已經與雜劇
、說話等伎藝一起
,成為瓦肆勾欄和上流社會中一門很重要的群眾性娛樂活動了。
所謂 “嘌唱”
,南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卷九中說:凡今世歌曲
,比歌鄭、衛(wèi)又為淫靡
,近又即舊聲而加泛滟者名曰嘌唱
。對于“嘌唱”的這種演唱特征,耐得翁在《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中也曾經記載說:嘌唱
,謂上鼓面唱令曲小詞
,驅駕虛聲,縱弄宮調
,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
。 一方面“嘌唱”有鼓板等樂器伴奏,顯得很熱鬧
,另一方面
,“嘌唱”在演唱方面又“驅駕虛聲,縱弄宮調”(即添加“泛艷”)
,顯得縱情恣肆
,聲樂結合起來,自然給人一種急管繁弦
、活潑恣縱的“淫靡”之感
,但它貼近市民的現(xiàn)實生活,以至于“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即為一類)
,成為在瓦肆勾欄和街頭巷尾廣泛流行的一種歌唱藝術
。
雜劇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文學樣式
,是一種把歌曲
、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
。
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這一新形式也確實稱得上“雜”的
,包括有歌舞
、音樂
、調笑、雜技
,它分為三段:第一段稱為“艷段”
,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
、說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
,也叫雜扮、雜旺
、技和
,表演滑稽、調笑
,或間有雜技
。代表人物有張翠蓋、張成弟子
、薛子大
、薛子小,俏枝兒
,楊總惜
、周壽奴等。
傀儡戲
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
。表演時
,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
,并配以音樂
。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
、提線木偶
、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
,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
,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東京夢華錄》中已載有『杖頭傀儡
、懸絲傀儡
、藥發(fā)傀儡』等名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秹袅讳洝罚骸狈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敷演煙粉、靈怪、鐵騎
、公案
、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
,或作雜劇
,或如崖詞。如懸線傀儡者
,起于陳平六奇解圍故事也
,今有金線盧大夫、陳中喜等
,弄得如真無二
,兼之走線者尤佳。更有杖頭傀儡
,最是劉小仆射家數(shù)果奇
,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
、賽寶哥
、王吉、金時好等
,弄得百伶百悼
。兼之水百戲,往來出入之勢
,規(guī)模舞走
,魚龍變化奪真,功藝如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影戲
影戲,亦稱“ 影燈戲 ”
。用紙或皮剪作人物形象
,以燈光映于帷布上操作表演的戲劇,是東方一種優(yōu)美的民間戲曲藝術
,中國被譽為“影戲的故鄉(xiāng)”
,起源于唐、五代
,繁榮于宋
、元、明
、清
,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宋高承 《紀原·博弈嬉戲·影戲》:“ 少翁 夜方帷,張燈燭
。帝坐他帳,自帷中望見之
,彷佛夫人像也
,蓋不得就視之。由是世間有影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瓦舍眾伎》:“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后用彩色裝皮為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臺》:“影戲借燈取影,哀怨異常
,老嫗聽之
,多能下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魯迅 《集拾遺補編·書苑折枝》:“我嘗疑現(xiàn)在的戲文
,動作態(tài)度和畫臉都與古代影燈戲有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旅游業(yè)
《朝京里程圖》
,驛路商店有售,價格便宜
,童叟無欺
。這是南宋時期出現(xiàn)的,與今日導游圖類似
。圖上標注了風景區(qū)的客棧
、餐飲店、廁所等
,大大方便了人們出游
。宋代旅游業(yè)也有一定規(guī)模,各大城市經常舉辦“旅游節(jié)”
,招攬游客
,譬如開封的菊花節(jié)、洛陽的牡丹花節(jié)
。洛陽牡丹花節(jié)時
,比過年還熱鬧,城中所有居民
,上到達官貴人
,下到販夫走卒,皆插花。此節(jié)日一直持續(xù)到花謝為止
。
色情行業(yè)
宋朝色情業(yè)空前發(fā)達
。幽坊小巷,燕館歌樓
,舉之萬數(shù)
。本來是女歌舞演員,由于從事歌舞音樂的樂戶毫無地位
,逐漸淪為性工作者
。有宋一代,名妓林立
,她們分別是:劉娥
、甄金蓮、謝玉英
、琴操
、李念奴、朝云
、宇文柔娘
、敫桂英、蘇小卿
、閻惜姣
、謝素秋、李師師
、花想容
、莘瑤琴、梁紅玉
、譚意哥
、嚴蕊。
東京汴梁近一萬家風月作坊
,成為一大稅收支柱產業(yè)
。不僅有女妓,還有男娼
。很多落魄子弟
,不思進取,甘心賣肉
。這種特殊風月作坊
,時稱“蜂窠”。宋徽宗政和年間
,官方出臺告示禁止
,“男為娼
,杖一百,告者賞錢五十貫(24062元RMB)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迸讲荒芙螞r男乎?所以政令漸漸失去作用。南宋時期
,此風更甚
,臨安新門外一帶就是著名的男娼區(qū)。南宋著名詞作家周密驚呼:“敗壞風俗
,莫此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