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無更多著墨。不過除了史書
,我們還可以通過昭陵現(xiàn)今已發(fā)掘的墓葬以及出土的墓志銘
,以輔助對唐太宗四妃的了解。
唐因隋制
,正一品四夫人的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
,先看韋貴妃,根據(jù)出土墓志的記載
,韋氏于武德年間以良家入選秦王府
,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冊拜貴妃。不過墓志銘上雖然稱韋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選秦王府
,然而事實(shí)上韋氏并不是首嫁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
。
隋朝末年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
,兵敗后父子均被殺
,而韋氏因是罪犯家屬,按律被充入宮中為宮婢
。李淵在長安即位后李世民進(jìn)封秦王
,韋氏作為宮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順理成章的事。何況李淵登基后雖然曾大赦天下
,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
,與釋放掖庭宮人是兩回事,韋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間被放出宮回到家中
,所以墓志上說韋氏是以良家受選
,很明顯就是粉飾之語。至于某些網(wǎng)文里廣為流傳的
,秦王李世民在路邊對韋氏一見鐘情的這種毫無史實(shí)根據(jù)的說法
,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更有一些不靠譜的網(wǎng)文信口開河
,認(rèn)為在長孫皇后過世后
,唐太宗的后宮是由韋貴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實(shí)上是
,即使身為貴妃
,若沒有皇帝的授意同樣沒有權(quán)利掌管后宮。例如唐高祖的萬貴妃
,《舊唐書·李智云列傳》中有明確記載:“母曰萬貴妃
,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
。宮中之事
,皆諮稟之,諸王妃主
,莫不推敬
。”表明萬貴妃能夠?qū)髮m諸事有“諮稟”的資格
,是“特蒙高祖親禮”的
,若沒有唐高祖的特許,萬氏即使身為貴妃也沒有權(quán)利掌管后宮
。再看唐憲宗的郭貴妃
,“群臣三請立郭貴妃為皇后,唐憲宗以歲子午忌
,又是時后廷多嬖艷
,恐后得尊位,鉗掣不得肆
,故章報(bào)聞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想m然只封了個貴妃,但卻是唐憲宗未登基前娶的結(jié)發(fā)妻子
,只因唐憲宗怕自己的風(fēng)流獵艷被限制
,從而不肯將其立為皇后。若身為貴妃便能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卣乒芎髮m
,那唐憲宗又何必再多此一舉
。
何況能夠執(zhí)掌后宮對于宮妃來說是莫大的榮譽(yù),史書不可能不記載
,陳后主的張貴妃執(zhí)掌后宮
,隋文帝宣華夫人、容華夫人代掌后宮的事情在史書中記載得清清楚楚
,劉浚的列傳也特意花了一番筆墨記載著其母潘淑妃(劉宋時淑妃僅為正二品九嬪
,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宮一事。
不僅史書上會記上一筆
,就連墓志銘這種沒事也要夸兩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東西上
,也絕對會大書特書一番
,甚至哪怕韋貴妃并沒有代管后宮這么大的權(quán)限
,只是有些參與權(quán),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
。比如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只不過是輔佐馬皇后治理后宮
,此事不僅見載于《明太祖實(shí)錄》,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中亦有記載
,宋濂在撰寫孫貴妃的墓志時更沒有放過這一莫大榮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后以理
,內(nèi)治宮壼肅雍,上下咸無怨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倍f貴妃的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對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詞
,但對所謂的代管后宮一事卻絕口不提
,可見韋貴妃代掌后宮一事,實(shí)屬現(xiàn)代人的想當(dāng)然耳
。
不僅韋貴妃本人毫無得寵事跡
,她所生育的臨川公主與紀(jì)王李慎論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樣庶出的皇子公主中
,也是比較差的
。臨川公主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駙馬周道務(wù)的身份地位
,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駙馬中是最差的
。紀(jì)王李慎雖然很有才華
,在襄州處理政務(wù)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當(dāng)?shù)匕傩盏姆Q贊
,然而唐太宗并沒有因此給予李慎格外的關(guān)注或賞賜
,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這才褒獎了他
。
至于韋貴妃與前夫李珉的女兒李氏都20歲左右了
,這才在貞觀四年突厥來降時被封為定襄縣主,嫁給貴族婚配最末等的胡人為妻
。雖然有人因此認(rèn)為李氏得封定襄縣主是唐太宗將她認(rèn)作繼女的標(biāo)志
,然而唐太宗若真的將定襄認(rèn)為繼女,那么定襄就應(yīng)該和文成公主一樣
,封的是公主而不是縣主
。
楊貴妃,趙王李福生母
,墓葬不明
,只能據(jù)《大唐故贈司空荊州大都督上柱國趙王墓志銘》上記載的“王,楊貴妃之所生也” 推斷出這位楊貴妃的封號
。但在整個貞觀年間
,韋貴妃的封號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所以楊氏的貴妃徽號當(dāng)為死后追贈
。不過楊貴妃生前就是正一品的妃位
,而且應(yīng)當(dāng)早在貞觀元年就和韋貴妃、陰妃
、燕賢妃等人一起被封為四妃
,更有可能便是淑妃這一徽號,這樣才能在死后被追贈為貴妃
。畢竟楊貴妃既不像充容徐惠那樣是主動殉葬而死
,又不像皇甫德儀那樣唯一的兒子被冤殺,所以不會被隨意越級追封為四妃
,更不會是貴妃
。
貞觀十三年,楊貴妃唯一的兒子李福受封為趙王
,隨即便被唐太宗過繼給了隱太子李建成
,所以從禮法上來說,李福不再是唐太宗之子
,而是隱太子李建成之子
。
陰嬪,據(jù)推測其封號原本應(yīng)為淑妃或德妃
,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
。
陰妃的父親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淵處死
,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陰氏則被沒入掖庭為婢
。也許是因?yàn)殛幨缼熍c李淵有著相當(dāng)?shù)某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
。然而就史實(shí)而言
,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jù)的,畢竟后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shù)
,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
;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shù),章敬皇后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
,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
,一向與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會借此機(jī)會大肆抨擊他
。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后人的YY罷了
。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后
,便再無只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
,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
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jié)局是被誅后廢為庶人
,生母連坐遭降;而李承乾雖被廢為了庶人
,卻保全了一條性命
。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
,那么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
。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么一個兒子,處死了他就相當(dāng)于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
,李世民若對其有情
,再怎么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
,即使還能夠留得一條性命
,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
,根據(jù)其墓志記載,于武德四年選入秦王府,貞觀元年拜冊賢妃
,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
。考慮到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
,生母陰氏遭到連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應(yīng)該是因此晉的位
。同樣的,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愛情才進(jìn)的宮
,“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后庭”這一句說得很清楚
,不過是唐高祖李淵為自己的兒子選的小妾。
值得一提的是
,燕氏的母親與武則天的母親為堂姐妹
,所以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后后,燕氏為了討好武則天
,堅(jiān)持抱病為武后的母親榮國夫人奔喪
,結(jié)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后為此不得不好好封賞了一番
。而李貞在武則天時的待遇也很一般
,不過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貞作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為太子太傅
,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師級別要低
。
而武則天開始對付李唐宗室時,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這位表姐的兒子
。武則天殺了越王李貞和他的長子李沖后
,又下令“傳首東都,梟于闕下”
,李貞的另外三個兒子要么是“坐與父兄連謀伏誅”
,要么是“減死流嶺南,尋卒”
,無一幸免于難
。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將李貞的嫡曾孫李溫封了個沈國公
,李溫的兒孫更是爵位降為了郡公
,繼承嗣越王封號的卻是夔國公李琳(許王李素節(jié)之子)這樣幾乎毫不相干的遠(yuǎn)房旁支。結(jié)果李琳也是個不爭氣的
,剛過繼為嗣越王
,就病死了,越國干脆國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靈,會對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討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
鄭賢妃
,雖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yàn)闊o子
,只見載于《唐會要》的昭陵陪葬名單中:“昭陵陪葬名氏……賢妃鄭氏
。”因其墓葬不明
,所以對于這位賢妃也無法有更多的了解
。不過燕氏自貞觀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處賢妃之位,所以這位鄭氏應(yīng)該是十八年燕氏升為德妃后
,隨之晉位的
。
楊妃,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
,《舊唐書》僅有一句“恪母
,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
,看似出身高貴
,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
、封號為何都不知曉
。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
,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
,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
,且并不得寵
,只是一名普通后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
,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華
,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
,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
。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
,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
同時根據(jù)岑仲勉先生的統(tǒng)計(jì)
,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jì)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zhǔn)備巡幸
,所以想來?xiàng)罟魅羰鞘軐櫟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理?yīng)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cè)遠(yuǎn)離長安才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聦?shí)卻恰恰相反,依據(jù)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
,楊公主應(yīng)當(dāng)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
。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
,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員
,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
,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
,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dú)孤氏
,還是親姐妹
,獨(dú)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
,結(jié)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
。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diǎn)血緣關(guān)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么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
,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
。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
,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dāng)當(dāng)
,而給親王做妾
,最多也就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jù)楊廣死于義寧二年三月(618年)
,李淵于同年五月登基為帝
,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
,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
,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
。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
,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fā),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jī)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自古成王敗寇
,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
。想想秦滅六國后
,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
,辭樓下殿
,輦來于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后陳后主的幾個親妹妹
,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
,宣華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沒入掖庭
,還有幾個被賞給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
;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么日子
,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過是戰(zhàn)利品一樣的存在
。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
,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
。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后追封
,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
,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
,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
,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
,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
。所以楊妃生前很有可能并無妃位,不過是死后才被追封為“妃”
,提升了品級
。
楊妃于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
,而武德八年時
,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
。楊妃沒有女兒,因?yàn)樘铺?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志銘都有記載
,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于電視劇的宣傳
,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
,但就史實(shí)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
,李恪稱第二
,沒人能比他更差。
李恪一生中不僅毫無得寵事跡
,而且不過是犯了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
,就連續(xù)兩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先后削去實(shí)封共600戶
,只剩下200戶的實(shí)封
。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
,因?yàn)椴荒馨卜质丶涸獾綕h武帝的厭惡)
。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記載
,互相印證
。
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
,封地只有8州
,李泰卻是揚(yáng)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dá)22州
。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
,李泰卻是大都督(根據(jù)《唐會要》記載,就在李恪受封前的三個月
,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
,降級為都督府),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
,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guī)模遠(yuǎn)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
,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
,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
,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
,須出作藩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纱丝梢娮屩T王之藩是因?yàn)椤凹覈率狻保菫榱私^諸皇子的“覬覦之心”
,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
,實(shí)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
,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
。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
,甚至還想讓他搬進(jìn)武德殿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煌瑯邮堑粘龅睦钪尉透挥谜f了
,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yǎng)
,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
,卻偏偏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fā)到封地上去
。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違膝下
,凄戀何已
,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
,然而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
,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cái)物時,卻在一轉(zhuǎn)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
,又是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
。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
,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
而史官稱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騎射不過是身為關(guān)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yǎng)
,在唐朝這個連后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
,李恪雖然善騎射,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
,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唯獨(dú)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
,而同樣因?yàn)橹\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
,卻能夠以書法、繪畫
、射獵著稱于各部史書
。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
,高帝子,性警悟
,有勇力
,工騎射,頗涉文史
,兼能隸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
,筆蹤妙絕,后無人見
。畫鷹鶻
、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
。夙承羲
、獻(xiàn),守法不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
,頗得風(fēng)韻
。自然超舉,碣館深崇
,遺跡罕見
。在上品二閻之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一位專研經(jīng)典名著
,擅長音樂,繪畫精妙
,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來
,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各類史書還是墓志銘上
,都沒有分毫體現(xiàn)
。
而唐太宗雖然一度有過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但這件事不僅是在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又過了7個多月的時間才提出來的
,而且唐太宗只對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說過
,被反駁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
,甚至對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無保護(hù)措施。
還有人試圖將李恪當(dāng)不上皇帝的原因歸結(jié)為是具有前朝血統(tǒng)的緣故
,不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畢竟李恪的兩朝血統(tǒng)不是什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歷史上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比皆是
。比如后趙石虎的太子石世
,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
;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
,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