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魯國國母與叔孫氏共謀作亂,士燮說了一句話救下魯國

    眾妙之門 2023-07-01 17:50:35

    魯國國母與叔孫氏共謀作亂,士燮說了一句話救下魯國

    公元前591年10月

    ,魯宣公去世。

    此時

    ,魯宣公的寵臣公孫歸父正在晉國訪問,試圖借晉國之力清除魯國“三桓”家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浮笔侵该蠈O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這三大家族分別是魯桓公三個兒子慶父
    、叔牙
    、季友的后裔,所以稱為“三桓”

    此時

    ,孟孫氏的宗主為孟獻子,是慶父之孫;叔孫氏的宗主為叔孫僑如
    ,是叔牙之孫;季孫氏的宗主為季文子
    ,是季友之孫。

    不過沒想到

    ,公孫歸父人還在晉國,魯宣公卻不幸過世了
    。三桓家族的季文子趁機在魯國發(fā)難,反過來要求清算公孫歸父
    。為避免大規(guī)模流血沖突,臧宣叔先行將公孫歸父家族趕出了魯國

    得知消息之后的公孫歸父沒辦法

    ,只能逃到齊國去了。

    三桓家族有史以來的最大一次危機

    ,就如此消弭于無形。三桓家族的地位
    ,在魯國是越來越穩(wěn)固了

    不過

    ,此時魯國在東周的地位卻是越來越低了。

    因為齊國對魯國的威脅越來越大

    ,魯國用于國防的開支也越來越多
    。公元前594年
    ,魯國被迫實行“初稅畝”政策
    ,將魯國田地稅率由10%提高道20%;公元前590年,為應對齊國入侵
    ,魯國又不得不“作丘甲”:變相地提高軍賦

    短短五年內

    ,魯國就兩次大幅提高國內賦稅
    ,極大地增加了底層農民負擔
    。西周初
    ,周公旦大力提倡“分地薄斂,農民歸之”的思想;現在他的后代迫于形勢
    ,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農民賦稅——如果周公地下有靈,會作何感想?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

    ,季文子、臧孫許
    、叔孫僑如與公孫嬰齊四人率師會同晉國軍隊參加了鞍之戰(zhàn),取得大勝
    。為求得諸侯諒解
    ,齊國被迫答應返還魯國汶陽之田

    然而,魯人在收回汶陽之田時

    ,卻遭到了意外
    。因為棘(山東肥城南或泰安西南)人不服
    ,魯成公不得不讓叔孫僑如率兵圍攻棘。

    汶陽之田

    ,原本就是魯國土地
    。齊桓公時
    ,在齊
    、魯柯地盟會上,在曹劌挾持了齊桓公
    ,逼他答應將汶陽之田返還給魯國
    。其后不知何時,這塊土地又被齊國搶走
    。鞍之戰(zhàn)后,齊頃公答應再還給魯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齊頃公雖然答應了,汶陽本土的民眾卻不愿歸附于魯
    。汶陽人為何不愿歸附魯國?是他們不愛國嗎?

    恐怕更主要的因素,是魯

    、齊二國稅賦的差異:魯國不但是“稅畝”
    ,還“作丘甲”;齊國自管仲改革后
    ,土地稅收一直是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底層農民的負擔要比魯國低多了
    。棘人不遠歸附魯國,也就有情可原了

    不管如何

    ,鞍之戰(zhàn)后
    ,季文子作為魯國正卿,在魯國的地位水漲船高

    公元前582年2月

    ,魯成公之妹伯姬嫁入宋國,成為宋共公之妻
    。這年夏,按照禮節(jié)
    ,季文子前往宋國
    ,慰問伯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貋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魯成公親自設宴款待他。宴席進行過程中
    ,穆姜突然從房中走了出來
    ,向季文子施了兩次禮,謝道:“大夫辛苦了!您不忘先君及當今國君
    ,并施惠于未亡人,先君對您的期望猶在!再次感謝大夫的多次辛勞!”

    穆姜是魯成公之母

    ,也是伯姬之母,于公元前608年嫁入魯國

    對穆姜而言,兒子成為了魯國國君

    ,女兒成為宋國國君夫人
    ,兒
    、女都有了人生最好的歸宿
    。因此
    ,當得知女兒情況安好后,穆姜才情不自禁地出來向季文子親自致謝
    。能讓國君之母親自道謝
    ,足見季文子在魯國多么受重視

    穆姜兒女都有了好歸宿

    ,高興是自然
    。不過,她卻也有討厭的人

    魯宣公有位同母弟叔肸

    ,有個兒子叫公孫嬰齊
    。后來,公孫嬰齊繼承了叔肸的卿位
    。但是穆姜對公孫嬰齊的母親卻極為討厭
    。因為公孫嬰齊之母并非叔肸明媒正娶
    ,所以穆姜公開宣稱:“我可不想和妾來作妯娌!”

    因此

    ,公孫嬰齊一出生,他母親就被拋棄
    ,轉而嫁給了齊國的管于奚
    。后來
    ,她與管于奚又生下了一子一女

    管于奚去世后

    ,公孫嬰齊已長大成人
    ,看著母親孤苦伶仃,便又把母親接回了魯國
    ,順便將同母異父的弟弟和妹妹也都帶了回來
    。公孫嬰齊讓這位弟弟在魯國作大夫
    ,而把妹妹嫁給了施孝叔。

    就在這時

    ,晉國卿士郤犨也來魯國求婚
    。眼看郤犨強過施孝叔太多
    ,公孫嬰齊便強行將妹妹搶了回來
    ,又嫁給了郤犨!

    以公孫嬰齊一家人的這副做派

    ,難怪會被穆姜瞧不起了。

    然而

    ,世事難料

    穆姜雖然自認高貴

    ,卻沒成想自己也守不住閨門。

    魯國三桓中

    ,季文子是正卿
    ,孟獻子和叔孫僑如也是卿士
    。但叔孫僑如野心太大
    ,不甘心位居季孫氏和孟孫氏之下,想獨霸魯國大權
    。為此,叔孫僑如千方百計地勾搭上了穆姜
    ,想借穆姜之力,除掉其他二族

    公元前575年

    ,晉國準備出師伐鄭
    ,特派欒黡來魯國請求發(fā)兵。為此
    ,魯成公積極備戰(zhàn)
    ,準備出征
    。就在此時,穆姜突然要求魯成公驅除季孫氏與孟孫氏
    ,奪取他們的家產

    穆姜與叔孫僑如的奸情

    ,在魯國是無人不知
    、無人不曉
    。但魯成公作為兒子,對這種丑事
    ,只能是睜一眼閉一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在母親公然提出驅逐季孫氏與孟孫氏
    ,明顯是受叔孫僑如慫恿,魯成公怎么可能答應?

    于是

    ,魯成公無奈地答復到:“請等我回來后
    ,再聽候命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穆姜看出魯成公是在敷衍其事,怒極

    ,指著正經過的魯成公庶弟公子偃和公子鉏
    ,威脅道:“你如果不答應,這兩人都可作國君!”

    穆姜這番話

    ,讓魯成公頓時驚出一身冷汗:齊女文姜
    ,殺死了丈夫魯桓公;齊女哀姜與慶父私通,殺死了公子般和魯閔公;難道自己會成為第三位喪命于齊女的魯國國君?

    這么一來

    ,魯成公反倒不敢輕易離開魯國了。他先駐扎在壞隤(音頹
    ,大約山東曲阜附近)不動
    ,布防宮室
    ,設下守衛(wèi)后才離開魯國
    。臨走前,還特地將孟獻子安排在宮中守衛(wèi)

    這么一耽擱

    ,魯成公就錯過了與晉國約定的會師時間
    。等到魯國軍隊趕到之時,晉人已經在鄢陵戰(zhàn)勝了楚國

    這可為魯國帶來了大麻煩

    公元前575年秋

    ,晉厲公在沙隨(宋地
    ,河南寧陵北)召集諸侯
    ,商討再次伐鄭。魯成公應約前往

    這時

    ,叔孫僑如卻偷偷派人向郤犨行賄并告密:“鄢陵之戰(zhàn)時
    ,魯侯駐扎在壞隤不出兵
    ,就是想看誰能最終取勝!”郤犨剛被任命為晉國新軍主帥,主要就是負責東方諸侯國的管理
    。郤犨收了叔孫僑如的賄賂,就在晉厲公面前告發(fā)了魯成公

    晉厲公信以為真,在沙隨之會上

    ,便拒絕見魯成公。

    7月

    ,晉國正式伐鄭
    ,魯成公也即將出征

    這時

    ,穆姜再次向魯成公請求驅逐季孫氏與孟孫氏
    。魯成公與上次一樣,口中答應
    ,暗地里卻在宮中加強了防備

    因為國內隨時都可能爆發(fā)內亂

    ,魯成公也不敢單獨走太遠
    。晉國與諸侯大軍都駐扎在鄭國西部
    ,魯國軍隊卻駐扎在鄭國之東,始終不敢越過鄭國
    。后來還是晉軍前來迎接
    ,魯國軍隊才正式加入了諸侯聯軍

    因為穆姜在國內,魯成公居然嚇成了這樣!

    這次伐鄭

    ,晉國卻沒能占到便宜
    。諸侯聯軍一路攻擊前行
    ,最后駐扎在穎上(河南禹縣)
    。但鄭人居然搶先出擊,趁夜偷襲
    ,將宋、衛(wèi)
    、齊三國軍隊殺得潰不成軍。

    這次伐鄭

    ,沒有戰(zhàn)功,讓晉人十分郁悶

    這時

    ,叔孫僑如又派人向郤犨告狀:“魯國有季孫氏和孟孫氏
    ,就如同晉國有欒氏和范氏
    ,政令都是由他們制定
    。如今他們謀劃說:‘晉國政出多門,不可跟從;寧愿跟從齊
    、楚,再不能跟從晉國了
    。’如果想得到魯國
    ,請您扣押季文子而殺之,我將殺死孟獻子而侍奉晉國
    ,再也不會有二心!”

    因為聽信了叔孫僑如的告狀,在9月的苕丘之會上

    ,晉人就將季文子扣押了下來。魯成公被迫單獨返回魯國
    ,到達鄆邑(山東鄆城東)后
    ,又派公孫嬰齊去晉國為季文子求情

    公孫嬰齊將同母異父妹妹嫁給了郤犨

    ,魯成公也是希望他能說服郤犨,讓他放了季文子

    沒想到

    ,郤犨一番話卻驚呆了公孫嬰齊:“如果能除掉孟獻子
    ,并同意扣留季文子
    ,我就把魯國國政交給您
    ,對您比公室還親!”郤犨這是想在魯國安插自己的親信
    ,以壯大自身實力
    ,他的野心可不小!

    公孫嬰齊當初嫁妹給郤犨

    ,不就是圖榮華富貴嗎?郤犨如此謀劃
    ,豈不是正合他意?

    可令人意外的是

    ,公孫嬰齊卻對此無動于衷:“僑如的所作所為
    ,您必定已經聽說過了
    。如果要除掉孟獻子和季文子
    ,就是徹底拋棄魯國而怪罪寡君了
    。此二人是魯國社稷之臣
    ,如果他們早上死,晚上魯國必亡!”

    郤犨仍不死心

    ,繼續(xù)誘惑公孫嬰齊:“如果答應我
    ,我將為你請求封地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公孫嬰齊絲毫不動心:“我不過是魯國的小官吏

    ,怎么敢依傍大國謀求厚祿呢?如果寡君之請能得到許可
    ,您的恩賜就足夠多了,我還敢再要求什么?”

    公孫嬰齊的表現

    ,確實出人意表

    士燮看公孫嬰齊如此忠心,就對正卿欒書說:“季文子在魯國,已經輔佐了兩位國君

    。他的妾不衣帛,馬不食粟
    ,這還算不上是忠良嗎?公孫嬰齊奉君命而無私心,為國家謀劃無二心
    ,如果拒絕他的請求,是拋棄了善人啊!”

    欒書聽了后

    ,便答應與魯國和解
    ,并將季文子給放了

    魯國國母與叔孫氏共謀作亂

    ,叔孫僑如還賄賂了晉卿郤犨
    ,試圖借晉國之力在魯國作亂
    。最終
    ,魯國卻被士燮一言所救
    。叔孫僑如的陰謀
    ,就此徹底破產!

    10月,魯人將叔孫僑如驅逐出境;叔孫僑如隨后逃到了齊國

    叔孫僑如到齊國后,居然又與齊靈公之母聲孟子勾搭成奸

    。聲孟子一度想提拔他為齊國卿士,位在齊國世卿高氏與國氏之間
    。可這時
    ,叔孫僑如突然良心發(fā)現,說:“不能再次獲罪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他又逃到了衛(wèi)國。在衛(wèi)國
    ,叔孫僑如依然受到重用,成為衛(wèi)國卿士

    叔孫僑如私通兩國國母,在三國擔任卿士

    ,這么彪悍的人生,世間少有!

    叔孫僑如之亂

    ,是魯國三桓家族所引發(fā)的眾多內亂之一:慶父為亂,殺了兩位國君;慶父之子公孫敖強娶莒女
    ,差點引發(fā)魯國公族內戰(zhàn);叔孫僑如為亂
    ,又差點讓季孫氏和孟孫氏滅族

    然而,每次動亂過后

    ,受損的都是魯國公室
    ,三桓家族反倒越來越強大
    。叔孫僑如被趕出魯國后不久
    ,魯人又將他弟弟叔孫豹從齊國召回
    ,立為叔孫氏之后
    。不管內亂再多
    ,三桓都不能去——魯難何時才能休?

    我們說的三國是什么時代
    ?是漢代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是什么時代

    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于魏、蜀

    、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
    ,終于265年晉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發(fā)黃巾起義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三國局面的形成

    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死
    ,劉辯繼立為少帝
    。執(zhí)政的何太后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
    ,殺統領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碩
    。袁紹
    、何進等密謀盡殺宦官
    ,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
    ,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
    ,董卓率兵入洛陽
    ,盡攬朝政
    。他廢黜少帝
    ,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
    。董卓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
    ,釀成大規(guī)規(guī)模的內戰(zhàn)


    董卓入洛后,袁紹出奔冀州
    ,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
    ,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
    ,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
    。初平元年(190),董卓避關東兵鋒
    ,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
    ,彼此欺詐并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
    。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
    ,關中混亂不已


    經過激烈的混戰(zhàn)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時
    ,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qū)域:袁紹占據冀、青
    、并三州,曹操占據兗
    、豫二州
    ,韓遂
    、馬騰占據涼州
    ,公孫瓚占據幽州
    ,公孫度占據遼東
    ,陶謙、劉備
    、呂布先后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
    ,劉表占據荊州
    ,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
    ,士燮占據交州。此外
    ,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qū),置祭酒以治民
    。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見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后
    ,曹操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
    ,聚兵反抗
    ,成為關東聯軍的一支
    。他在濟北(今山東長清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
    ,編為青州兵
    ;又陸續(xù)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
    。建安元年
    ,他把漢獻帝遷到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
    ;又屯田積谷
    ,以蓄軍資。建安五年
    ,曹操與袁紹兩軍進行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弱勝強
    ,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袁紹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鄴城
    ,相繼占領青
    、冀
    、幽、并四州之地
    ,統一了中原地區(qū)
    。建安十二年
    ,曹軍出盧龍塞(今河北遵化西北)
    ,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建安十三年
    ,曹軍南下
    ,攻占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
    。依托于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
    。江東的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劉備會晤,商討對策
    ,諸葛亮又受劉備之命
    ,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
    。孫
    、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于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
    ,長江南岸),迫使曹軍退回中原
    。這就是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zhàn)。曹操北歸以后
    ,用兵于關中、隴西
    ,把統一范圍擴及整個北方


    建安十六年
    ,劉備率部進入益州
    ,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
    。二十四年
    ,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據守荊州的關羽也向曹軍發(fā)起進攻
    ,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
    ,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

    漢延康元年(220)正月
    ,曹操死
    ;十月
    ,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
    ,都洛陽
    ,建元黃初。221年
    ,劉備在成都稱帝(即漢昭烈帝劉備)
    ,國號漢
    ,世稱蜀
    ,又稱蜀漢
    ,建元章武
    。孫權于221年接受魏國封號
    ,在武昌稱吳王
    。222年
    ,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
    ,猇亭一戰(zhàn)
    ,被吳將陸遜擊敗
    ,退回蜀中
    。229年
    ,孫權在武昌稱帝(即吳大帝孫權),后遷都建業(yè)(見建康)
    ,建立吳國
    。猇亭之戰(zhàn)以后不久, 蜀、吳恢復結盟關系
    ,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zhàn)事發(fā)生
    ,有時規(guī)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
    ,力量大體平衡
    ,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國疆域
    ,大體魏得北方
    ,蜀得西南地區(qū)
    ,吳得東南地區(qū)
    。魏國置司、豫
    、兗、青
    、 徐
    、涼
    、雍
    、冀
    、幽
    、并
    、荊、揚等州
    。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
    ;幽州地境達于遼東
    ;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
    、淮河分別與蜀
    、吳相接
    。蜀置益州,自秦嶺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
    、貴州,因在巴
    、蜀之南,故名)
    。吳有揚
    、荊
    、交三州
    。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
    ,口四百四十余萬;蜀有戶二十八萬
    ,口九十四萬,吏四萬
    ,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
    ,口二百三十萬
    ,吏三萬余
    ,兵二十三萬。

    魏 漢未社會中的世家大族
    ,魏晉時稱為士族
    ,影響很大
    ,名士多出于這個階層
    ,或者在政治上站在這個階層一邊
    。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
    ,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不具備戰(zhàn)勝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據者的政治優(yōu)勢
    。曹操殺戮譏議自己的名士邊讓
    ,引起兗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
    ,其勢力幾乎覆沒
    。東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
    ,實力和影響遠勝曹操
    ,在討曹檄文中曾辱罵曹操是“贅閹遺丑”
    。官渡之戰(zhàn)時,曹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通謀
    。曹操為了戰(zhàn)勝強大的對手,不得不度外用人
    ,即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網羅有能力的人才。后來他一再發(fā)布“唯才是舉”的教令
    ,拔用那些不齒于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選官的真正準則并不是“唯才是舉”
    ,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
    。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
    。在其帷幄中有許多名士
    。官渡戰(zhàn)前
    ,徐州混亂
    ,他曾派出名士陳群
    、何夔等人出宰諸縣
    ,以圖穩(wěn)定 局勢
    。曹操得鄴城后,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qū)內的名士;破荊州
    ,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
    ,越是以慎德為念


    曹操死后數月
    ,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時
    ,采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識鑒的員
    ,兼任其本郡的中正
    。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
    ,評列為九品
    ,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
    。這就是九品中正制
    。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
    。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
    ,中正采擇輿論
    ,按人才優(yōu)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臧否人倫
    ,操縱選舉的局面
    ,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定。但在士族階層發(fā)展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
    ,此制并不能長久地超然于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
    ,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為保持固定的兵源
    ,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別的戶籍
    ,男丁世代當兵或服特定的徭役
    。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逃亡
    ,妻子沒官為奴。冀州士家有十萬戶以上


    曹操勢力得以不斷壯大,經濟上主要得力于屯田
    。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
    、潁川黃巾
    ,奪得大批勞動人手和耕牛農具
    ,在許昌附近開辟屯田區(qū)
    。接著
    ,許多郡國都置田官
    ,招募流亡者屯田
    。屯田區(qū)一般都在易墾或沖要地點
    ,自成系統
    ,不屬郡縣
    。屯田民是國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對分 (不用官牛的)向國家繳納地租
    ,但不負擔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軍士屯墾
    ,稱為軍屯。屯田者的生產有政府保障
    ,其勞動生產率比郡縣的自耕農民高
    ,在短期內屯田即能保證軍糧的需要
    。齊王芳時
    ,由壽春到洛陽一線,軍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見曹魏屯田)


    曹操進駐冀州后頒行租調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
    。每戶征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
    。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
    ,也有利于大族豪強庇蔭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對豪強兼并行為的懲罰
    ,但大族豪強兼并事實上難以阻止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
    、租調制的施行
    ,北方社會秩序趨于穩(wěn)定
    ,生產逐漸恢復
    。政府修整道路
    ,興建水利
    ,便利了交通和槽運
    。恢復的冶鐵業(yè)中
    ,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到推廣
    ,絲織業(yè)也興盛起來
    。商品交換漸有起色
    ,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
    。洛陽
    、鄴城都日趨繁華
    。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臺國保持著較頻繁的交往
    。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來


    文化方面
    ,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有重要成就
    。曹操
    、曹丕
    、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詩人
    ;還有以王粲
    、陳琳為代表的所謂建安七子
    。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形成 “建安風骨”
    ,留下許多名篇
    。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
    ,著名的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創(chuàng)作于建安時
    。以何晏
    、王弼為代表的玄學的產生
    ,是 哲學思想的突出成就
    。后世稱為“醫(yī)圣”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后人析為《傷寒論》及《金匾要略》二書)
    ,奠定了中國醫(yī)學體系的基礎
    。華佗則精于外科手術
    、首創(chuàng)用麻沸散作手術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
    。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fā)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車
    。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黃巾起義和張魯保據的失敗
    ,略 有沉寂,佛教則繼續(xù)流傳
    。洛陽有佛寺
    ,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潁川人朱士行遠赴于闐求經
    ,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漢僧。

    魏國建立不久
    ,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fā)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
    。曹爽重用名士何晏
    、鄧飏
    、李勝
    、畢軌
    、丁謚等人
    ,改易朝典
    ,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
    ,司馬懿本人又富于謀略
    ,屢有軍功
    。景初二年(238)
    ,他率軍平定公孫淵
    ,使遼東歸入魏 國版圖
    。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
    ,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fā)動政變
    ,逼迫曹爽屈服
    ,并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
    ,史稱高平陵事件。后來
    ,司馬懿及子司馬師
    、司馬昭陸續(xù)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
    、毋丘儉(正元二年,255)
    、諸葛誕(甘露二年,257)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
    ,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 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tài)度
    ,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xù)歸服于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后
    ,司馬氏乘時立功
    ,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滅蜀
    。兩年后
    ,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
    ,代魏為晉
    。魏國歷五帝
    ,共四十六年。

    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
    ,188)
    ,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
    ,子璋繼任
    。劉焉
    、劉瘴相繼壓平了益州豪強的反抗
    。建安十六年劉璋邀請暫駐荊州的劉備入蜀
    ,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
    。建安十九年
    ,劉備占據益州
    ;二十四年進駐漢中
    ,自稱漢中王。是年
    ,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
    。劉備于221年稱帝后,為爭奪已失的荊州
    ,于次年出峽
    ,與吳軍進行了夷陵之戰(zhàn)
    ,敗退入蜀
    ,病死
    。其子劉禪繼立


    劉備在新野時
    ,邀約客居隆中的諸葛亮為輔佐
    。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東有孫權
    ,荊州不可持久的形勢,從戰(zhàn)略上促成劉備進入益州
    ,以圖自保
    。劉備死
    ,諸葛亮輔劉禪。小國弱民
    ,處境困難
    。今川西和云
    、貴的一些少數民族
    ,當時統稱西南夷,接連發(fā)生叛亂
    。益州郡(今云南晉寧東)豪強雍闿執(zhí)太守
    ,求附于吳
    。牂柯太守朱褒
    、越嶲夷王高定元都響應雍闿
    ,南中地區(qū)動亂擴大
    。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南征
    ,大軍分為三路
    ,諸葛亮軍西平越嶲
    ,馬忠軍東平牂柯
    ,然后他們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
    。此時孟獲已代雍闿據郡
    。諸葛亮敗孟獲
    ,并按出軍時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
    ,對孟獲七縱七擒,終于使孟獲歸心
    ,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
    ,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并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
    ;以南中的牛馬特產充實蜀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qū)的閉塞狀態(tài)
    ,從此有所改變


    南中戰(zhàn)爭結束
    ,蜀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
    。諸葛亮于建興五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國展開爭奪關隴的激戰(zhàn)
    。諸葛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于求戰(zhàn),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自己“興復漢室
    ,還于舊都”的正統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為守,借以圖存
    。建興六年
    ,諸葛亮命趙云據箕谷(今陜西褒城北)以為疑兵
    ,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進攻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
    。前鋒馬謖在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敗陣
    ,蜀軍撤回
    。以后三年
    ,諸葛亮又屢次出兵
    ,都由于軍糧不濟
    ,沒有成果
    。建興十二年再次北伐
    ,進軍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
    ,病死軍中
    ,蜀軍撤回
    ,北伐停頓


    諸葛亮死后,蜀國以蔣碗
    、費祎、董允等人相繼為相
    ,因循守成而已
    。景耀元年(258)以后,宦官擅權
    ,政治腐敗。大將軍姜維北伐
    ,勞而無功。景耀六年
    ,魏軍三路攻蜀
    ,姜維在劍閣抗拒魏鐘會大軍,而魏鄧艾則輕軍出陰平(今甘肅文縣西)險道南下
    ,于這年冬滅蜀。蜀國歷二帝
    ,共四十三年


    吳 漢未黃中起義時,孫堅隨會稽朱俊到中原鎮(zhèn)壓黃巾
    ,以后又轉戰(zhàn)于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
    。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
    ,隸屬于袁術,在淮南活動
    ,孫堅死,子孫策統領部眾
    ,約于興平元年(194)開始向江東發(fā)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
    ,驅逐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
    ,逼降會稽太守王朗
    。建安元年獻帝都許以后
    ,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
    ,受封為吳侯
    。建安四年
    ,孫策擊破袁術廬江太守劉勛
    ,吞并其部曲
    ,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
    ,策弟孫權統眾
    。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徒治京城(今江蘇鎮(zhèn)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I劃赤壁之戰(zhàn),勢力達于荊州
    ;十五年招附保據嶺南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
    。建安十六年孫權徒治秣陵
    ,次年
    ,改秣陵為建業(yè)。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破關羽
    ,占有荊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戰(zhàn)的勝利
    ,限制了蜀國出峽發(fā)展的可能。孫權尚存的困難
    ,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qū)抗拒曹魏的壓力


    散布在東南州郡山區(qū)的山越人
    ,阻險割據
    ,甚至北聯曹魏
    ,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
    。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zhàn)爭
    ,屢獲勝利
    ,嘉禾三年(234)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山越
    ,經三年圍困
    ,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余下的成為編戶
    。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于融合
    。東晉南朝史籍中,關于山越的記載只偶爾一見


    孫權主要的軍事活動在淮南
    。赤壁戰(zhàn)后
    ,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qū)
    ,雙方互有勝負
    。江北居民多渡江
    ,瀕江數郡成為空虛地帶
    。 諸葛亮死
    ,魏蜀戰(zhàn)爭停止后
    ,魏國加強了在淮南對吳國的進攻
    。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
    、遍置烽燧以外
    ,還在巢湖南口筑濡須塢
    ,嚴密防守
    。魏軍水師有限
    ,進攻難于奏效
    ,所以魏吳相持有年。

    孫權統治時
    ,江東經濟有顯著發(fā)展
    。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
    ,勞動力增多
    。長江兩岸地區(qū)都設有屯田區(qū)
    ,其中毗陵屯田區(qū)(今江蘇常州
    、鎮(zhèn)江
    、無錫一帶)最大
    。會稽郡農業(yè)生產比較發(fā)達
    。歷代陸續(xù)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fā)揮了通航效益
    。江南運河云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zhèn) 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
    ,吳未得到修整。云陽以西開辟破岡瀆
    ,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
    ,為三吳至建業(yè)的便捷水道
    。絲織業(yè)開始在江南興起
    ,但織造技術還不高
    ,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
    。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guī)模而有發(fā)展規(guī)律,青瓷業(yè)也在東漢釉陶制造基礎上走向成熟
    。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
    ,造船業(yè)很興旺
    ,海船經常北航遼東
    ,南通南海諸國
    。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
    ,即今臺灣省
    ,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系的最早記錄
    ,吳國使臣朱應
    、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
    、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
    。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yè)


    經濟的發(fā)展
    ,與外界交往的增加
    ,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
    ,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
    ,如虞翻
    、陸績
    、韋昭
    。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
    ,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
    。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
    ,影響頗大
    。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xù)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zhàn)
    ,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于數縣的俸邑
    ,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
    。同時
    ,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
    、陸
    、朱
    、張那樣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
    ,而且各有門風
    ,世居高位的大族
    。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死(252)后吳國日趨衰弱
    ,而魏國則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qū)三次軍事叛亂后日趨強大
    。由于司馬氏以先滅蜀后取吳作為國策
    ,而在滅蜀(263)
    、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
    ,吳國政權暫得延續(xù)
    。晉泰始五年(269)
    ,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籌建水師
    ,并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
    。咸寧五年(279)冬
    ,晉軍出兵自長江以北、江陵至建業(yè)之間五道攻吳
    ,而以益州水師為奇兵出峽順流
    ,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業(yè)
    ,吳帝孫皓降
    ,吳國亡
    。吳國歷四帝
    ,共五十二年
    。東漢初平元年(190)后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
    、蜀
    、吳三個區(qū)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后
    ,至此又歸于全國的統一


    對于春秋戰(zhàn)國的起止時間的傾向性看法是
    ,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分兩個時期
    ,春秋在前
    ,戰(zhàn)國在后,其時間分界在公元前475年
    。持這一觀點的有如下的一些重要著作和材料:
    1,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版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
    。(其著早先還有版本)
    2,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沫若著《奴隸制時代》:“春秋戰(zhàn)國之交
    ,即公元前475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3
    ,人民出版社1893年3月版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其著早先還有出版):“《史記》將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應為前475年)定為戰(zhàn)國歷史的開端,從這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時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4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徐大同等編著《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是指周平王東遷洛陽時起,到韓
    、趙、魏三家分晉……的歷史階段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5,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7月天津師范學院歷史系《中國簡史》編寫組《中國簡史》:“前770年
    ,周平王把王都東遷到洛邑,周朝從此稱為東周
    。東周包括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自前770年到前476年的大約三百年間
    ,稱為春秋時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辈ⅰ白ⅲ骸洞呵铩吩囚攪窌拿Q
    。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發(fā)生的重大事件
    。后世把這一段歷史稱作春秋時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為敘述方便,又把春秋時期的具體時間調整為前770年——前476年》
    。”(本注同《中國史稿》之注)
    6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一冊:“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戰(zhàn)國:前475年——前221年
    。”
    7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8月版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主編《〈中國歷史〉第一冊教學輔導》:“要求學生記住:東周建立,其前期稱‘春秋’
    ,后期稱‘戰(zhàn)國’
    。”(述“春秋”
    、“戰(zhàn)國”的時間段同教科書。)
    8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馮克誠等主編《中國通史全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記?周本紀》為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國歷史時期
    ,因魯史《春秋》記錄了這一段歷史而得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肮?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以前的中國歷史時期
    ,各國混戰(zhàn)不休
    ,故前人稱之為戰(zhàn)國
    。前人也把春秋
    、戰(zhàn)國合稱東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持上述觀點的理由也基本上一致:1
    ,春秋是奴隸社會性質
    。2
    ,根據《史記?六國年表》關于春秋戰(zhàn)國的起始時間

    肯定有人會問:公元前475年究竟出了什么重要事件
    ,大家都把它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分界時間

    既然諸家都根據《史記》立言
    ,那就來看看司馬遷的說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妒酚?六國年表序》:“田常殺簡公而相齊,諸侯晏然弗討
    ,海內爭于戰(zhàn)功矣。三國終之而卒分晉
    ,田和亦滅齊而有之
    。六國之盛
    ,自此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终f:“秦既得志
    ,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
    ,為其有所刺譏也……獨有《秦記》;又不載月日
    ,其文略不具。然戰(zhàn)國之權變
    ,亦有可頗采著……余于是因《秦記》
    、踵《春秋》之后
    ,起周元王
    ,表六國時事
    ,訖二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上述所引的第一段話
    ,說的是如下歷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
    ,齊國大夫田常殺死國君齊簡公
    ,取得齊國大權
    ,天下無人來管
    。所以晉國的“篡臣賊子”們在奪取晉國權利的道路上越來越肆無忌憚
    ,終于由六卿分權逐漸演化為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卿滅智氏瓜分其地
    ,三分國權
    。晉國國君名存實亡
    ,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終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認
    ,立為諸侯而各其國
    。田氏也終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認,立為諸侯
    ,沿用齊國國號。
    在那個“賊臣篡子滋起”(司馬遷語)的年代
    ,顯然還有許多類似的事件
    。司馬遷所舉的是他認為的最嚴重
    、最重大的兩件事
    。這兩件事發(fā)生的時間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
    ,那么
    ,他為何把春秋戰(zhàn)國的分界選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間呢
    ?司馬遷是這樣說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燒光的情況下
    ,憑秦國的有年而無月無日的歷史記載
    ,繼《春秋》所記歷史的時間之后
    ,選擇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為開始來記敘“六國時事”的

    《春秋》止于何時呢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魯哀公14年
    ,孔子絕春秋之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鬃邮攀烙诠?79年
    ,而魯哀公14年才公元前481年
    ,孔子為何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神圣的事業(yè)放棄
    、半途而廢呢

    原來
    ,公元前481年在魯國發(fā)生了孔子認為極其嚴重的一個事件。事情是這樣的:
    魯國的叔孫氏(孔子認為的篡臣)的“司機”駕車到魯國西部的巨野(地名)去打獵
    ,捕獲了一頭麒麟

    孔子認為麒麟是祥瑞之物,是仁義之君的象征
    ,怎么在這混亂之世出現并被人捉住呢?這是周天下要完了。他寫《春秋》
    ,原為警告亂臣賊子們,以中興周室
    ,現在結果竟是這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爸洳豢啥鵀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為自己的目標而勞碌奔波
    、不屈不撓地奮斗不息
    ,此時已白發(fā)蒼蒼的他悲憤萬分
    ,痛苦流涕
    ,大慟不已
    。絕《春秋》之筆(見《十三經注疏?左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鬃拥娜ナ朗桥c此有關的
    ,此后過了兩年
    ,他就含恨九泉了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三經注疏》里的《左氏春秋傳》卻是記到公元前468年(魯哀公27年)的
    。那是左丘明在傳注《春秋》而作《左氏春秋傳》的時候又補的

    司馬遷既稱自己是“踵《春秋》之后”而記的
    ,為什么不從前481年開始
    ,也不從前468年開始
    ,而從其中間的公元前475年記起呢
    ?那就是為了敘述方便了,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個天子開始
    ,事情又總有其不同;周元王是一朝天子(《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載周敬王之死的時間即是公元紀年的公元前476年
    ;《史記?六國年表》載
    ,敬王之子于次年繼位,即周元王)
    ,從他的朝代記起,便于陳述史實

    必須說明的是
    ,也還有不同于上述意見的觀點:
    1
    ,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版范文瀾主編《中國通史簡編》(1976年再版
    ,名《中國通史》
    ,在本問題上觀點沒變)認為:“列國兼并時期——東周
    。東周
    ,前770年——前403年
    ;春秋
    ,前772年——前481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皷|周進入動蕩時期
    ,頻繁的戰(zhàn)爭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但也推動了社會向前發(fā)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凹娌×視r期——戰(zhàn)國
    。戰(zhàn)國,前403年——前221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扒?03年晉國韓趙魏三家世卿立為諸侯
    ,戰(zhàn)國開始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瓥|周完全失去了作用
    ,它只是作為一個小國存在著(前249年秦滅周)(注①)
    ,不再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王朝
    。”范先生在這里較詳細地敘述了東周從公元前403年起所處的歷史地位——不代表歷史時期
    ,而直接把前403年——前221年作為戰(zhàn)國時代的時間范圍
    。即
    ,不把戰(zhàn)國算作東周的一個時期。他認為東周是一個“列國兼并時期”
    ,從前770年到前403年。而春秋是東周時期的中間的一個時段
    ,即前722年到前481年
    ,這個時段的起止時間正是《春秋》所記歷史的起止時間
    。對于戰(zhàn)國始年的認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關于本問題的看法一致
    ,都是前403年(注②)

    2
    ,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中國文學史》:“春秋時代(前722——前480)是一個社會劇烈變化的時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皯?zhàn)國時代(前481——前221)在文化上不僅是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
    ,而且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在中也是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
    。它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文化的基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白ⅲ簯?zhàn)國時代的開始年代據呂祖謙(宋代人——筆者注)《大事記》”

    呂祖謙把春秋戰(zhàn)國的分界定于前481年
    ,正是孔子作《春秋》的絕筆之時
    ,大概該是與孔子同想同感同情吧
    !而《中國文學史》的編寫者看來
    ,中國社會的變革從此更趨激烈,新興的地主階級勢力大踏步地從政治
    、經濟、軍事
    、文化各個領域向奴隸主階級全面進攻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版楊寬著《戰(zhàn)國史》觀點同此:“我們認為。公元前481年
    ,繼魯、晉兩國之后
    ,新興地主階級在齊國取得政權
    ,這標志著中原地區(qū)普遍地進入封建社會
    ,用這個年代來作為戰(zhàn)國時代的開始
    ,是比較合適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關于戰(zhàn)國的起始時間
    ,再補充幾個說法。
    《中國歷史大辭典(下)》“戰(zhàn)國”條:
    戰(zhàn)國起始年代有多種說法:
    1
    、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作周元王元年(前475)

    2
    、司馬光《資治通鑒》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3
    、呂祖謙《大事記》作魯哀公十四年(前481)

    4、林春溥《戰(zhàn)國紀年》和黃式三《周季編略》作周貞定王元年(前468)


    現代學者中,錢穆《國史大綱》以前467年
    ,魯惟一《劍橋先秦史》“戰(zhàn)國部分”以前481年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以前475年
    。大致而言
    ,前475的說法更為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舜,傅說
    ,膠鬲
    ,管夷吾
    ,孫叔敖
    ,百里奚的故事誰知道

      舜

      【舜的生平】:
      舜

    ,歷來與堯并稱
    ,為傳說中的圣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酚洝氛f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
    。舜又稱虞舜,據說是國號有虞
    ,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
    ,故稱有虞氏
    。還傳說舜出生于姚墟
    ,故姓姚氏
    ,名曰“重華”
    ,字都君。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
    ,雖然是帝顓項的后裔
    ,但五世為庶人,處于社會下層
    。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
    ,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
    。瞽叟續(xù)娶
    ,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
    、母囂
    、象傲”的家庭環(huán)境里
    ,父親心術不正
    ,繼母兩面三刀
    ,弟弟桀傲不馴
    ,幾個人串通一氣
    ,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
    ,十分孝順
    ,因為能對虐待
    、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
    ,故在20歲的時候
    ,就以孝行而聞名
    。與弟弟十分友善
    ,多年如一日
    ,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時候
    ,及時逃避;稍有好轉
    ,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
    ,所以是“欲殺
    ,不可得;即求
    ,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
    ,環(huán)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系
    ,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
    ,經歷坎坷
    。他在歷山(一說今永濟縣)耕耘種植,在雷澤(山東濟陰)打魚
    ,在黃河之濱制作陶器
    ,在壽丘制作家用器物
    ,還到負夏做過小本生意
    ,總之生計艱難
    ,為養(yǎng)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過了10年
    ,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
    ,四岳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
    ,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舜耕歷山
    ,歷山之人皆讓畔
    ;漁雷澤
    ,雷澤上人皆讓居”
    ,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
    ,便興起禮讓的風尚
    ;“陶河濱
    ,河濱器皆不苦窳”
    ,制作陶器
    ,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
    ,杜絕粗制濫造的現象
    。他到了哪里
    ,人們都愿意追隨
    ,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
    ,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四縣為都)”
    。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
    ,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
    ,賜予牛羊
    ,還為他修筑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
    ,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
    ,霸占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
    ,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只斗笠作翼
    ,從房上跳下
    ,幸免于難。后來瞽叟又讓舜掘井
    ,井挖得很深了
    ,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
    ,將舜活埋在里面
    。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
    ,從通道穿出
    ,躲了一段時間
    。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
    ,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
    ,分東西時要琴
    ,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
    ,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
    。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
    ,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
    ,老大不高興,嘴里卻說:“我思舜正郁陶
    !”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
    ,孝順父母
    ,友于兄弟
    ;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后來堯讓舜參預政事
    ,管理百官,接待賓客
    ,經受各種磨煉
    。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
    ,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
    。堯未能起用的“八元”
    、“八愷”
    ,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
    ;還有“四兇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
    、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梼杌
    、縉云氏的不才子饕餮
    ,雖然惡名昭彰
    ,但堯未能處置
    ,舜將“四兇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
    ,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干

      經過多方考驗
    ,舜終于得到堯的認可
    。選擇吉日
    ,舉行大典
    ,堯禪位于舜
    ,《尚書》中稱為舜“受終于文祖”
    。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
    ,雖有天子之權
    ,而無天子之號。與此二說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說是
    ,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
    ,舜自己做了天子
    ,類似于后代的宮廷政變
    ,篡權奪位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這樣記載:

      舜父瞽叟盲
    ,而舜母死
    ,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瞽叟愛后妻子
    ,常欲殺舜
    ,舜避逃
    ;及有小過
    ,則受罪
    。順事父及后母與弟
    ,日以篤謹
    ,匪有解。
      舜
    ,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
    ,漁雷澤
    ,陶河濱
    ,作什器于壽丘
    ,就時于負夏
    。舜父瞽叟頑
    ,母嚚
    ,弟象傲
    ,皆欲殺舜
    。舜順適不失子道
    ,兄弟孝慈
    。欲殺,不可得
    ;即求,嘗在側

      ……

      舜耕歷山
    ,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
    ,雷澤上人皆讓居
    ;陶河濱
    ,河濱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
    ,二年成邑
    ,三年成都
    。堯乃賜舜絺衣
    ,與琴
    ,為筑倉廩
    ,予牛羊
    。瞽叟尚復欲殺之
    ,使舜上涂廩
    ,瞽叟從下縱火焚廩
    。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
    ,去
    ,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
    ,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
    ,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
    ,去
    。瞽叟、象喜
    ,以舜為已死
    。象曰“本謀者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毕笈c其父母分
    ,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
    ,象取之
    。牛羊倉廩予父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毕竽酥顾磳m居
    ,鼓其琴
    。舜往見之
    。象鄂不懌
    ,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
    ,爾其庶矣
    !”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
    ,皆治。]

      傅說

      傅說(說通悅)為古虞國(今山西運城平陸縣)人
    ,為商朝武丁王中興名相,是比孔子還早一千多年的中國第一位“圣人”


      武丁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確切記載的君王
    。武丁具有雄才大略
    ,很想把天下治理好
    ,但對身邊王公大臣都不滿意
    ,于是微服出行
    ,到民間私訪圣賢
    。當他來到傅險(傅巖
    ,今山西平陸縣城郊東部圣人澗。)認識了一個叫說的人
    。當時說正與一群百姓在修筑運鹽道路。殷商時期
    ,傅險是虞、虢兩國交界處
    ,是池鹽(解鹽、潞鹽)運銷黃河以南的交通要道
    。這里兩山高聳
    ,澗水中流
    ,盛夏水漲
    ,沖毀道路
    ,商旅裹足不前
    ,特別是鹽等易受潮溶化的物資更容易受阻。為防洪水沖刷
    ,說發(fā)明了一種版筑之法
    ,即用兩塊木板相夾,兩邊各置兩根椽
    ,用麥草捆纏
    ,中間填滿濕土
    ,或夾以石灰
    、草泥
    ,以杵搗實筑成土墻
    。(至今邊遠農村還有用此法筑土墻建的房屋)
    ,這種版筑法極大地加固了路基
    ,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沖刷


      武丁在此找到了版筑的發(fā)明者——說
    ,與之交談,則發(fā)現此人才華出眾
    ,從版筑之法談到如何夯實國家的基礎,從防治洪水談到如何興利除害
    ,從運鹽的艱辛道出“非知之艱,行之唯艱”的哲理
    。通過交談
    ,武丁認定此人是治國良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爻螅涠”鞠腭R上提拔說
    ,但恐眾人不服
    ,于是想出一法
    ,叫大家舉薦人才輔佐朝廷
    。眾人受命
    ,推薦了許多人
    ,無非是一些位高勢大、資歷較深的王公大臣
    。武丁對推薦的人一個都看不起,搖頭嘆息一陣之后
    ,竟暈了過去
    ,連續(xù)三年昏睡不語。三年后的一天
    ,突然醒來
    ,大笑:“我夢到圣人了!我夢到圣人了
    !”他借神托夢,并命畫圖尋找
    ,最后在傅險找到說
    ,請回朝廷
    ,當眾宣布:“這就是夢到的圣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辈⒄埱笾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說侃侃談來,對答如流
    ,眾人驚服
    ,于是武丁拜說為相
    。因在傅險(傅巖)發(fā)現的說
    ,故又稱傅說


      傅說為相后,辛勤勞綠59個歲月
    ,成為殷商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思想家
    、建筑科學家
    ,他還用鹽和梅調和鼎鼐
    ,制作出鮮美的飲食
    ,以致后人留下了傅說和羹的傳說
    。他一生留下千古不朽的宏文《說命》三管,使天下大治
    ,武丁也因此而被譽為殷商“中興明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

      “帝武丁即位
    ,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
    。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
    ,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圣人
    ,名曰說
    。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
    ,皆非也
    。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
    ,筑于傅險。見于武丁
    ,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
    ,果圣人
    ,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膠鬲

      膠鬲是孟子直接點出“舉于魚鹽之中”的名人。

      膠鬲原為商紂王時的大臣
    。《封神演義》十七回寫膠鬲在文書房
    ,官居上大夫
    ,因蘇妲已造蠆盆
    ,欲將宮女投入其中喂毒蛇
    ,膠鬲不忍
    ,上諫勸阻
    ,使紂王大怒
    ,欲將膠鬲與宮女一同投進蠆盆
    ,膠鬲大罵不止
    ,憤而跳摘星樓身殺
    。這段情景描寫不是歷史事實
    ,但也歌頌了膠鬲大義凜然的氣概


      歷史上膠鬲原為紂王大夫,遭商紂之亂
    ,隱遁經商,販賣魚鹽
    。昔日泰州祭祀“鹽宗”的廟里供奉著三位鹽宗
    ,膠鬲是其中之一,是作為鹽商的祖宗被供奉的
    ,別處供奉的兩位
    ,一是海鹽生產的創(chuàng)始人夙沙氏
    ,一是食鹽專營的創(chuàng)始人管仲
    。膠鬲在販賣魚鹽過程中
    ,十分辛勞
    ,最后被周文王發(fā)現
    ,擬舉為重臣
    。但膠鬲當時并沒隨文王入周
    ,可能是受文王囑托,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內應
    。后來,膠鬲官居少師
    ,并作為上邦使團成員出使周朝
    ,使團以紂王之兄微子為首
    ,成員除膠鬲外
    ,還有伯夷、叔齊等
    。時文王已去逝,由武王執(zhí)政
    。武王兄弟分別給使團成員做工作,要他們反商助周
    ,許諾微子世為長侯
    ,膠鬲加富三等
    ,就官一列
    。微子、膠鬲答應了,只伯夷
    、叔齊沒接受
    。不久
    ,武王伐周:“選車三百
    ,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
    ,而紂為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蔽⒆拥弥渫醭霰南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馬上命膠鬲去周師聯絡。武王接見膠鬲
    ,商定了十五日后,也就是甲子日到達朝歌
    ,然后膠鬲速趕回去通報。武王揮軍東進
    ,一路不斷遇到惡劣的天氣和險要的道路
    ,行軍十分艱難
    ,部下勸武王歇息緩進。武王認為:自己與膠鬲已約定甲子之期
    ,如不能按時趕到
    ,膠鬲將有危險
    ,他不愿失信于天下
    ,也不愿失信于膠鬲
    。于是催兵疾進
    ,按期趕到
    ,以4萬5千多人的兵力討伐紂王
    ,紂王拼湊了70萬人迎戰(zhàn)于牧野
    。由于微子
    、膠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顯著
    ,紂王70多萬人一經接觸
    ,士崩瓦解
    ,很多士兵紛紛反戈沖向紂王
    ,紂王大敗
    ,自焚而亡。武王建周之后
    ,“微子膠鬲,皆委質為臣”


      管夷吾

      管夷吾即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被殺
    。襄公有兩個兄弟
    ,一個叫公子糾
    ,當時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也為后來齊魯兩國發(fā)生的長勺之戰(zhàn)埋下了種子);一個叫公子小白
    ,當時在莒(jǔ)國(都城在今樹東莒縣)。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
    ,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
    。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
    ,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
    ,管仲早就派好人馬攔截他
    。管仲拈弓搭箭
    ,對準小白射去。只見小白大叫一聲
    ,倒在車里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死了
    ,就不慌不忙護送公子糾回到齊國去
    。怎知公子小白是詐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
    ,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
    ,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后
    ,即發(fā)令要殺公子糾,并把管仲送回齊國辦罪
    。管仲被關在囚車里送到齊國。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
    ,要我的命
    ,我還能用他嗎
    ?”

      鮑叔牙說:“他是公子糾的師傅
    ,他用箭射您
    ,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論本領
    ,他比我強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yè)
    ,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大度的人
    ,聽了鮑叔牙的話
    ,不但不辦管仲的罪
    ,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管仲幫著齊桓公整頓內政
    ,開發(fā)富源,大開鐵礦
    ,多制農具,后來齊國就越來越富強了


      孫叔敖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著名賢相
    。昔時長沙大西門某鹽號上有一付對聯


      “膠鬲生涯
    ,桓寬名論


      夷吾煮海
    ,傅說和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這付對聯貼在鹽號上,記載了4位與鹽有關的歷史名人
    ,膠鬲、夷吾
    、傅說已如前述
    ,桓寬是漢宣帝時的學者,官至廬江太守丞
    ,因生在孟子之后幾百年
    ,不可能進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例子,但桓寬所著的《鹽鐵論》卻是古代鹽業(yè)史上最重要的文獻
    。《鹽鐵論》上記載有這樣一句話:“昔孫叔敖相楚
    ,妻不衣帛
    ,馬不秣粟”①
    ,從這話中
    ,可見孫叔敖當了楚相
    ,但仍非常儉樸
    ,連妻子也沒穿好衣服,馬沒吃好飼料
    。這樣的“平民總理”
    ,理所當然會被孟老夫子看中舉例子。

      孫叔敖早期是“楚之處士”
    ,“期思之鄙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彪[于海(湖)邊。因懷絕世之才
    ,賢名遠播
    ,被推薦給楚莊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巴跏谷艘酝踺浻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以為令伊(宰相)”
    。之后
    ,吏民皆賀
    ,唯一父老穿粗衣,戴白帽來吊
    。孫叔敖忙正衣冠出迎。父老見他誠懇虛心
    ,語重心長地告誡道:“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
    ,祿厚而慎不敢取
    ,君謹守此三者
    ,足以治楚矣”①孫叔敖拜領了這鄉(xiāng)村父老的教誨
    ,從此嚴于律已
    ,奉法自守
    ,持廉至死
    ,一心為民造福
    ,他興修水利,發(fā)展農耕
    ,富國強兵
    ,親自指揮楚軍大破晉軍。精心“治楚三年
    ,而楚同逐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雹趯O叔敖治楚期間處處為老百姓著想,辦了不少利民便民之事
    。當時
    ,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幣
    ,叫“蟻鼻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背f王嫌重量大輕
    ,令將小幣改鑄成大幣
    。但實行之后
    ,“百姓不便,皆去其業(yè)
    。”市令稟告孫叔敖:“市亂
    ,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O叔敖聽后
    ,立即命令罷去新幣
    ,恢復舊幣
    。然后向楚莊王稟報。莊王贊同
    ,結果“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蹖O叔敖在管理市場中
    ,也涉及到了鹽的問題。鹽是生活必需品
    ,應該怎樣計量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捌崆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糱曲鹽豉千苔
    ,或作臺
    ,器名有
    ,孫叔敖云:
    、瓦器受斗六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雹芎笕擞涊d:“鹽十二兩七銖一黍十分之一為升
    。”⑤由此可見
    ,孫叔敖事無巨細都納入管理范圍
    ,連裝鹽的器具計量也受到他的關注。把百姓的生活小事當成大事進行精細管理
    ,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擁戴,經他治理的楚國:“道不拾遺
    ,門不閉關
    ,而資賊自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雹藓蟠穼W家司馬遷由此將孫叔敖列為《循吏列傳》第一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佟尔}鐵論·卷一通有第三》 ①《說苑·敬慎》

      ②《孫叔敖廟碑記》 ③《孫叔敖廟碑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堋锻ǖ洹な池浭弧? ⑤《通典·食貨十》

      ⑥《列女傳》

      【原文】
      孫叔敖為楚令尹
    ,一國吏民皆為賀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
    ,后來吊
    。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
    ,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
    ,子獨后吊
    ,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
    ,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O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备冈唬骸拔灰迅叨庖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官益大而心益小
    ,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謹守此三者
    ,足以治楚矣!”
      【注釋】
      ①令尹(yǐn):楚國官名
    ,相當于宰相。 ②國:指都城

      ③吊:吊唁
    。 ④不肖:不能干
    ,沒有賢德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菔芾裘裰福阂饧磽卧紫嘁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藁继幹簽牡溇碗[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發(fā)將自己看低

      【譯文】
      孫叔敖作楚國的令尹
    ,一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
    。有一個老人
    ,穿著麻布制的喪衣
    ,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后來吊喪
    。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
    ,讓我擔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
    ,只有您來吊喪
    ,莫不是有什么話要指教吧
    ?”老人說:“是有話說
    。當了大官,對人驕傲
    ,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
    ,又大權獨攬
    ,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yōu)厚
    ,卻不滿足
    ,禍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O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
    ,還想聽聽您其余的意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崩先苏f:“地位越高
    ,態(tài)度越謙虛
    ;官職越大
    ,處事越小心謹慎
    ;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
    。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
    ,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百里奚

      百里奚是秦繆(穆)公時期的賢相
    。他是虞國人
    ,早年生活貧困。后發(fā)憤出去闖蕩
    ,先在虞國聘為中大夫。虞國被晉國所滅
    ,百里奚作為晉國公主的陪嫁小臣隨同前往秦國。他深感屈辱
    ,半途逃到楚國
    ,可得不到重用
    ,被分配去放牛
    。后來因蹇叔推薦,秦繆公知道了百里奚賢智
    ,想高價從楚國贖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許
    ,就派人用五張黑公羊皮換回了百里奚。

      “秦繆公使賈人載鹽于衛(wèi)
    ,征諸賈人
    ,賈人買百里奚
    ,以五羚羊之皮
    ,使將車之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姽^鹽,見百里奚”
    。①從歷史記載中可看到
    ,百里奚是由商人買來負責運鹽到秦國的
    ,因百里奚在楚國放過牛
    ,運鹽過程中,他的具體工作則是負責照料管理拉鹽車的牛。秦繆公觀鹽時
    ,見到百里奚
    ,發(fā)現這些拉鹽車的牛
    ,長途跋涉后
    ,居然一頭頭膘肥體壯
    ,很感興趣
    ,就問百里奚:“‘任重道遠以險,而牛何以肥
    ?’,對曰‘臣飲以時
    ,使之不暴;有險
    ,先后之以身
    ,是以肥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鹿渚右玻钣兴酒溷逶橐鹿谂c坐
    。公大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雹趶陌倮镛烧樟瞎芾砼5慕涷炛校乜姽J定了百里奚是位治國的賢才
    ,經過長談考查后拜其為相
    ,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他。

      百里奚被重用后
    ,雖居高位
    ,但他勞作不乘車馬,暑熱不張傘蓋
    ,在都城行走不用車馬隨從
    ,不用甲兵護衛(wèi)。這樣的好官
    ,理所當然受到世人的贊許和尊重
    。百里奚死后“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
    ,春者不相許
    。”這感人的場面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百里奚相秦期間,內修國政
    ,教化天下
    ,恩澤施于民眾
    。同時在外交上施德諸侯
    ,樹立秦國威信,使地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為秦國取得了霸主。

      晉獻公滅虞
    ,俘虜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
    ,就將他們作為穆姬的媵人(隨嫁的人)陪嫁到秦國
    。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隸的生活
    ,逃到宛(今河南南陽)
    ,被楚國人捉去
    。秦穆公胸懷大志
    ,卻苦於無賢才輔佐。有人告訴他
    ,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
    ,他喜出望外
    ,急忙去請
    ,卻得知百里奚已經逃到楚國。秦穆公愿以重金贖回百里奚
    ,又怕楚人不給。於是派使者到楚
    ,說:「中國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貴國
    ,請允許我方用五張公羊皮將他贖回
    。」楚國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錢
    ,也就答應了秦的要求。當七十馀歲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國時
    ,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桎梏,與他商談國事
    。百里奚說:“我是亡國之臣
    ,哪里值得君公垂詢
    !”穆公說:“虞君不用你
    ,才使你被擄
    ,并不是你的過錯
    。”堅持向百里奚討教
    ,兩人一直談了三天,穆公十分高興
    ,以百里奚為國相
    。由於百里奚是用五張公羊皮贖回來的
    ,所以人稱其為「五羖大夫」
    。百里奚辭讓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
    。蹇叔賢能而不為世人了解
    。當年我在外漫游受困於齊
    ,不得已向別人乞討,是蹇叔收留了我
    。我因此想到齊君無知那兒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
    ,使我幸免與無知一起被殺。我到周地
    ,見王子頹喜歡牛
    ,就以養(yǎng)牛去接近他。后來
    ,王子頹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
    ,使我免於被誅
    。我到虞君手下做事
    ,蹇叔又阻止我
    。我也知道虞君不會信用我,只是為了那一份俸祿和爵位
    ,暫時留下來,想不到就當了俘虜
    。從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賢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鼻啬鹿妒怯煤苤氐亩Y品
    ,將蹇叔請來秦國
    ,任命他為上大夫。

      秦國要發(fā)展
    ,首當其沖的是其東鄰晉國
    。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輔佐下,秦穆公將注意力集中於晉


      晉獻公晚年,驪姬之亂
    ,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晉獻公死
    ,驢姬子奚齊繼位
    ,旋即被其臣里克殺死
    。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送夷吾回國繼位
    ,為晉惠公。后來晉惠公對秦國卻以怨報德
    ,前648 晉國旱災,秦穆公運了大量粟米給晉
    。十四年(前646),秦國發(fā)生饑荒
    ,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
    ,反而乘機出兵
    ,於次年攻秦。雙方在韓原大戰(zhàn)
    ,秦軍最終生俘晉惠公
    。秦國以晉惠公交換晉國河西(黃河以西)五城,把疆域擴充到黃河西岸
    。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輔佐下
    ,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尤其是百里奚「謀無不當
    ,舉必有功」。而且為人樸素
    ,工作勤勞
    。雖身為秦國大夫,卻毫無架子
    。去世時
    ,秦國男女悲傷留涕,孩子們停止唱歌
    ,工役門都喊不出聲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多少場戰(zhàn)爭?分別叫什么名字

    晉卿爭權之戰(zhàn)
    周敬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497年—前496年)

    ,晉國卿族之間于國內(今山西
    、河北
    、河南一帶)進行的爭權奪利的作戰(zhàn)


    春秋中期以后,晉國公室衰微
    ,政權下移。趙
    、韓、魏
    、知
    、范及中行氏六卿主政
    ,屢為把持權力而起爭端
    。晉定公十五年(周敬王二十三年)六月,趙氏發(fā)生內訌
    ,宗主趙鞅囚禁同族趙午
    ,隨后殺之。趙午之子趙稷與家臣涉賓據其封邑邯鄲(今河北邯鄲)反叛
    。趙鞅派司馬籍秦率軍圍攻邯鄲
    。七月,與趙午有姻親關系的范吉射(士吉射)
    、荀寅(中行寅)二卿士攻打趙鞅。趙鞅戰(zhàn)敗
    ,退守其封邑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范氏、中行氏遂圍攻晉陽
    。十一月
    ,韓簡子(不信)、魏襄子(曼多)
    、知文子(荀躒)奉晉定公之命起兵,攻范氏
    、中行氏。二氏兵敗
    ,荀寅
    、范吉射逃奔朝歌(今河南淇縣)
    。十二月
    ,趙鞅自晉陽入晉都新田(今山西侯馬西),與定公及韓氏
    、魏氏結盟。次年春
    ,趙氏又與知氏結盟
    。夏,晉軍圍朝歌
    。二氏族黨率狄族軍襲新田。晉軍釋朝歌之圍救援新田
    ,狄軍敗走
    。隨后
    ,晉軍敗范氏
    、中行氏軍于潞(今山西潞城東北)
    ,再敗范氏軍和前來支援的鄭軍于百泉(今河南輝縣西北)。趙
    、韓、魏
    、知四氏與中行及范氏因爭權而引起的內戰(zhàn)
    ,暫時停止。

    晉衛(wèi)鄭等攻宋之戰(zhàn)
    周簡王元年(公元前585年)
    ,晉
    、衛(wèi)、鄭三國及伊洛
    、陸渾、蠻氏之戎的聯軍進攻宋國(今河南東部一帶)的作戰(zhàn)


    周定王十九年(前588年)、二十年
    ,位于中原腹地的鄭國連續(xù)兩次發(fā)兵侵占其東南鄰國許國(今河南許昌東)的土地
    。當時
    ,鄭
    、許兩國均依附于楚國。故許靈公率先赴楚
    ,狀告鄭伯,并在楚共王面前與鄭悼公爭訟獲勝
    。惱羞成怒的鄭悼公歸國后,決定投靠楚之宿敵晉國
    ,派鄭公子偃赴晉求和
    。晉景公即遣大夫趙同與鄭悼公在晉地垂棘(今山西潞城北)舉行盟會
    ,兩國正式媾和
    。冬,致力于重振昔日霸業(yè)的晉景公因鄭歸順晉
    ,遂召集齊、魯
    、宋、鄭
    、衛(wèi)
    、曹
    、邾
    、杞八國國君在鄭邑蟲牢(今河南封丘北)盟會
    ,借以維持晉在爭霸中的地位
    。會后不久
    ,晉景公欲再會渚侯,遂遣使通告宋
    、鄭等國。當時
    ,晉、楚兩強勢均力敵
    。宋共公深恐諸侯再度會盟會激怒楚國
    ,禍及宋國
    ,遂以內亂為由
    ,回絕了晉國的邀請。晉景公對宋此舉極為惱火
    ,遂于次年(即周簡王元年)春,命大夫伯宗
    、夏陽說領兵會同衛(wèi)、鄭兩國及伊洛
    、陸渾
    、蠻氏之戎的軍隊進攻宋國
    。聯軍入末后
    ,遭到宋軍頑強抵抗,無功而返


    晉文公圖霸中原之戰(zhàn)
    周襄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前636—前632年),在晉楚爭霸戰(zhàn)爭中
    ,晉文公為奪取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權而進行的戰(zhàn)爭。

    春秋中期
    ,齊桓公死后
    ,齊國因內亂失去繼續(xù)稱霸的實力
    。中原諸侯亦隨之陷入群龍無首之境
    。實力強大的楚國乘機向黃河流域擴展勢力,相繼控制了鄭
    、陳、隨
    、魯
    、蔡
    、曹
    、衛(wèi)
    、許等中小諸侯國
    ,并擊敗企圖稱霸的宋國,大有入主中原之勢(參見《泓水之戰(zhàn))
    。當時,除楚國外
    ,東方的齊國
    、西方的秦國和北方的晉國是幾個實力較強的國家
    。但
    ,齊已無爭霸之力
    ;而秦偏處西陲
    ,方致力于向西拓展勢力,無暇它顧
    。因此,只有晉國能擔當起阻止楚國稱霸中原的重任
    。晉歷經晉武公父子的苦心經營,兼并了今山西中
    、南部諸國
    ,擴充了實力
    ,又占據了今陜
    、晉、豫之間的三角地帶
    ,從而走出封閉的地域
    ,奠定丁參與中原政治、軍事活動的基礎
    。十七年,流亡在外19年.備嘗險阻艱辛的晉公子重耳歸國繼位
    ,結束了群公子爭位的混亂局面(參見晉重耳爭位之戰(zhàn))。晉文公任用有才干的趙衰
    、狐偃
    、先軫等人
    ,確立了對內修明政治
    、富國強兵,對外尊崇王室
    、聯絡齊秦
    、抑制荊楚的爭霸方針。為此
    ,晉文公改變世卿制
    ,設立由國君任命卿士的制度,廣招賢能之上
    ,削弱公族權力
    ,開農田,興水利
    ,輕賦斂
    ,獎農商,使晉出現廠“政平民阜
    ,財用不匱”的局面。十八年春
    ,晉文公親自領兵勤王
    ,平定周王子帶之亂(參見晉平周王子帶之亂)
    ,使晉在諸侯中威望大增
    ,并因此從周襄王那里得到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陽樊、溫
    、原、攢茅四邑
    。同年秋
    ,晉發(fā)兵南下助秦攻打楚之附庸鄀國,借以對秦表示友好
    ,并誘導其南下抗楚
    ,可謂一舉兩得
    。對于東方的齊國,因晉
    、齊之間有楚之與國衛(wèi)國相隔
    ,故僅可在政治上相互呼應。晉之迅速崛起
    ,使宋國于十九年秋叛楚從晉
    ,致使晉
    、楚兩國在該地區(qū)的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
    。楚莊王于二十年冬親率楚
    、鄭
    、蔡、許等國聯軍圍攻宋都商丘
    ,企圖征服宋國,進而定霸中原
    。宋成公遣使赴晉求援
    。晉文公聽從大臣建議
    ,決定以此為契機
    ,打擊楚國的勢力
    ,獨霸中原
    。為此,晉文公將二軍擴建為三軍
    ,選拔良將,積極備戰(zhàn)
    。自二十一年初至同年四月
    ,晉文公親率晉軍運用聯齊
    、秦
    ,和曹
    、衛(wèi)的外交策略及避敵鋒芒
    、誘其深入的后發(fā)制人戰(zhàn)略
    ,在城濮決戰(zhàn)中重創(chuàng)楚軍
    ,取得爭霸中原的決定性勝利(參見城濮之戰(zhàn))
    。五月,晉文公召集齊
    、宋、魯
    、蔡、鄭
    、衛(wèi)
    、莒、陳等國之君在鄭國踐土邑(今河南原陽西南)舉行盟會
    。周襄王亦親蒞踐士勞師,冊封晉文公為侯伯
    ,統御諸侯。

    楚攻吳鳩茲衡山之戰(zhàn)
    周靈王二年(公元前570年)
    ,楚令尹子重率軍進攻吳國鳩茲(今安徽蕪湖東南)
    、衡山(今安徽當涂東北)的作戰(zhàn)。

    吳國是西周時周太王之子太伯
    、伯雍創(chuàng)建的小國
    。春秋中晚期,吳發(fā)展成為長江下游地區(qū)實力最強的國家
    。當時,中原北方的晉國與江漢流域強國楚國為爭奪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權
    ,正展開激烈的較量。為削弱楚國
    ,周簡王二年(前584年)
    ,晉景公遣逃亡在晉的楚大夫申公巫臣赴吳,游說吳王壽夢聯晉抗楚,并傳授吳軍使用戰(zhàn)車及排兵布陣之法
    。晉之建議與吳王西向奪取楚勢力范圍的企圖不謀而合。此后
    ,吳通過一連串的武力征討
    ,將原歸附于楚的東方蠻夷納入其控制之下
    。吳因此國力大增
    ,并開始了與中原各國的密切交往。周靈王二年春
    ,為遏制吳勢力西進
    ,楚共王遣令尹子重率精兵東進攻吳
    ,取其西部鳩茲邑
    ,進至衡山
    。隨后,子重命大夫鄧廖率精銳車兵300人
    、步兵3000人向吳縱深挺進。吳軍設伏截擊
    ,大敗鄧廖軍。鄧廖被俘
    ,其屬下除車兵80人
    、步兵300人逃生外
    ,余皆被殲
    。不久,吳發(fā)兵西進攻楚
    ,進行報復,取楚東部重邑駕(今安徽無為境)。

    笠澤之戰(zhàn)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
    ,在吳越爭霸戰(zhàn)爭中,越軍在笠澤(又作囿
    ,今江蘇吳江一帶)擊敗吳軍的一次著名江河進攻作戰(zhàn)。

    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
    ,吳王夫差率軍在夫椒大敗越軍
    。越王勾踐被迫請和
    ,臣服于吳
    。此后,夫差恃勝而驕
    ,急欲稱霸中原,連年對外征戰(zhàn)
    ,對越不加戒備
    。勾踐則臥薪嘗膽
    ,勵精圖治
    ,積聚力量
    ,伺機滅吳
    。三十八年,勾踐乘夫差率師北上與諸侯會盟于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之機
    ,發(fā)兵攻襲吳都吳。四十二年
    ,越又乘吳連年天災
    、兵疲民饑
    、軍隊分散的有利時機
    ,再次舉兵攻吳
    。三月
    ,勾踐率軍5萬進至笠澤江南岸。夫差聞訊
    ,倉猝起兵至江北抵御。兩軍夾江對陣。越王勾踐先從左
    、右兩軍中抽部分兵力為左、右句卒
    ,于黃昏時進至上
    、下游五里處,夜半渡江
    ,戰(zhàn)鼓齊鳴,進行佯攻
    。夫差誤認為越左、右兩軍渡江夾擊吳軍
    ,慌忙命左右上
    、下兩軍迎戰(zhàn)。勾踐乘機率三軍主力
    ,偃旗息鼓
    ,潛涉渡江
    ,出其不意地向吳中軍發(fā)起突然襲擊
    。吳中軍大亂敗退
    。其上、下兩軍不及回救
    ,亦隨之潰逃。越軍乘勝猛追
    ,再戰(zhàn)于沒(今蘇州南郊外),三戰(zhàn)于郊<今蘇州城郊)
    ,均大獲全勝
    。此后,吳國更加衰落
    ,其霸業(yè)亦隨之告終


    令狐之戰(zhàn)
    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在晉秦爭霸戰(zhàn)爭中,晉卿士趙盾率軍在令狐(今山西臨猗西南)擊敗秦軍的作戰(zhàn)。

    周襄王三十二年
    ,晉襄公亡
    。晉國卿士
    、大夫多主張廢黜年幼的太子夷皋而另擇新君
    。當時
    ,襄公庶弟公子雍在秦為質
    。晉卿趙盾遂命大夫先蔑
    、士會赴秦迎立公子雍。后因襄公夫人穆嬴的一再請求
    ,趙盾等改變初衷,于三十三年春擁立夷皋為君
    ,即晉靈公
    。秦康公不知晉已另立新君
    ,派兵護送公子雍返晉
    。趙盾聞訊,率軍攔截
    ,進至堇朋(今山西臨猗東),稍事整頓后
    ,在夜幕掩護下
    ,悄然南進
    ,對已進抵令狐的秦軍
    、發(fā)起突襲。秦軍無備
    ,大敗而歸。晉軍乘勝追擊至刳首(令狐附近)方止


    魯墮三都之戰(zhàn)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
    ,魯軍強行拆毀“三桓”私邑邱(今山東東平東)
    、費(今山東費縣西北)
    、成(今山東寧陽東北)的作戰(zhàn)。

    春秋中期以后
    ,魯政權不斷下移,被稱作“三桓”的叔孫氏
    、季孫氏
    、孟孫氏三族之家臣勢力漸強,經常以下犯上
    ,或以其控制之邑為據點發(fā)動叛亂
    。為防止家臣據“三桓”之私邑反叛
    ,這年夏
    ,魯司寇孔丘建議定公拆毀“三桓”私邑邱、費
    、成。是時
    ,“三桓”之家臣勢大震主
    ,故此議亦得到“三桓”的響應
    。叔孫氏首先率軍拆毀邱邑
    。季孫氏欲毀費邑。費宰公山不狃與叔孫輒率眾反叛
    ,襲魯都曲阜(今山東曲阜東),魯定公出逃
    ,躲進季孫氏之宮
    。魯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須
    、樂頎率軍反擊叛軍
    。費人潰退。魯軍乘勝追擊
    ,再敗其于姑蔑(今山東泗水東)。公山不狃
    、叔孫輒逃往齊國
    ,費邑遂毀。孟孫氏欲毀成邑
    ,成宰公斂外父以成邑系邊防重鎮(zhèn)
    、宗室屏障為由極力勸阻。孟孫氏聽從其議
    ,遂不毀成邑
    。同年十二月
    ,魯定公率軍圍成
    ,攻而未克


    、秦麻隧之戰(zhàn)

    從肴之戰(zhàn)(公元前627年)至麻隧之戰(zhàn)(公元前578年)五十年間
    ,晉
    、秦兩國不斷沖突
    ,大小十余戰(zhàn),影響較大的有公元前620年的“令狐(今山西臨猗縣南)之戰(zhàn)”
    、公元前615年的“河曲(在今山西風陵渡附近)之戰(zhàn)”、公元前594年的“輔氏(今陜西省大荔東)之戰(zhàn)”等
    。這些戰(zhàn)役
    ,多是晉勝秦敗
    ,表現了晉在晉
    、秦斗爭中始終居于上風地位。晉
    、秦麻隧之戰(zhàn)發(fā)生在周簡王八年(公元前578年),是晉景公霸業(yè)的持續(xù)
    。晉自肴山戰(zhàn)役以后
    ,霸業(yè)受到秦
    、楚聯盟的困擾
    ,陷于對秦、楚兩面作戰(zhàn)的被動地位
    。所以,在靈
    、成二公時
    ,霸業(yè)中衰
    ,楚在中原占了支配地位
    。至晉景公時,采取了幾項新的部署:其一
    ,消滅赤狄
    ,改善了晉國的戰(zhàn)略地位
    ;其二
    ,在鞍之戰(zhàn)(公元前589年)中戰(zhàn)勝齊國
    ,打破了齊楚聯盟
    ,逼迫齊國向晉靠攏
    ;其三,派巫臣通吳
    ,聯吳制楚,在楚側翼扶植它的心腹大患
    ;其四
    ,拆散秦
    、楚聯盟
    ,以便各個擊破
    。其中
    ,前三項部署,景公已經完成
    。中原戰(zhàn)略形勢已向有利于晉國方向發(fā)展。

    周簡王四年(公元前582年)冬
    ,晉景公主動釋放楚國戰(zhàn)俘鐘儀
    ,讓他回國為晉通好
    。楚共王也派公子辰回報晉國
    ,“請修好,結成”
    。次年春,晉又派大夫糴茷至楚回報公子辰之聘
    。一時
    ,晉
    、楚之間出現了媾和的局面。但這年五月
    ,晉景公忽然病故
    。不過
    ,厲公繼立后仍奉行和楚政策
    。周簡王六年
    ,宋大夫華元利用晉
    、楚兩國的愿望
    ,促成晉、楚兩國的和議
    。次年五月,晉大夫士燮會楚大夫公子罷
    、許偃
    ,在宋國西門之外結盟
    ,形成了晉
    、楚間第一次和局。晉大夫郤至至楚
    ,楚大夫公子罷至晉,互相聘問


    、楚的和局,實質上是晉國拆散秦
    、楚聯盟
    ,實現各個擊破戰(zhàn)略的一部分
    。正當晉
    、楚兩國間謀和的時候,晉厲公也對秦作出了和平試探
    。兩君曾約定在令狐(今山西省臨猗縣西)相會。這年冬
    ,晉厲公先至會所
    ,而秦桓公不肯渡河
    ,僅派大夫史顆到河東與晉侯結盟
    。晉也只好派大夫郤犨到河西同秦伯結盟。秦國對這次結盟并無誠意
    ,歸國后秦桓公即背叛了令狐之盟,并聯絡楚國和狄人共謀伐晉
    。楚共王拒絕了秦的要求
    ,并向晉國通報了情況。晉見秦
    、楚聯盟有了裂痕
    ,立刻抓住時機
    ,專力西向對付秦與白狄
    。晉、秦麻隧之戰(zhàn)就在這個背景下爆發(fā)了
    。周簡王七年秋,秦人約白狄攻擊晉國
    ,晉在交剛擊敗白狄
    。次年
    ,晉厲公即一面派使者征集諸侯軍隊
    ,準備伐秦;一面在四月五日派呂相(即魏相)赴秦
    ,宣布與秦斷絕關系。其說辭是迄今所見春秋史上最長的一篇外交文告
    ,也是一篇討秦檄文
    。該文文筆犀利
    ,語言生動
    ,它歷數晉、秦兩國之間數十年的積怨
    ,把責任全推到秦國一邊,把秦國描繪成三心二意
    、背信棄德的國家。在政治上
    ,它起到了動員諸侯參與伐秦的作用
    ,也使楚國失去聯秦、救秦的理由
    。這篇文告充分顯示了晉國君臣在政治與外交斗爭中的高超智慧。

    五月
    ,晉厲公率晉軍并齊
    、魯
    、宋
    、衛(wèi)、鄭
    、曹、邾
    、滕八國聯軍直壓秦境
    ,拉開了麻隧之戰(zhàn)的序幕。
    晉厲公親統晉國四軍:中軍將欒書
    ,中軍佐荀庚
    。上軍將士燮,上軍佐郤锜
    。下軍將韓厥
    ,下軍佐荀罃。新軍將趙旃
    ,新軍佐郤至。郤毅為厲公駕馭戰(zhàn)車
    ,欒針做車右
    。加上齊、魯
    、宋、鄭
    、衛(wèi)等八國聯軍
    ,組成強大兵團
    ,直抵秦國
    。秦見諸侯大軍壓境,亦起兵進至涇水以東進行迎戰(zhàn)
    。五月四日,雙方在麻隧(今陜西涇陽縣北)展開激戰(zhàn),秦軍大敗
    ,秦將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
    。諸侯方面
    ,曹宣公死于軍中
    。秦軍殘部敗退,晉及諸侯聯軍渡過涇河追擊到侯麗(今陜西省禮泉縣境)
    ,然后回師。秦經麻隧之敗
    ,數世不振
    ,已不再構成晉西鄙的大患


    晉在麻隧勝秦以后
    ,完成了“秦、狄
    、齊”三強服晉的部署,又轉而全力制楚
    。晉厲公終于在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戰(zhàn)中戰(zhàn)勝了楚國
    ,實現了晉景公重建霸業(yè)的愿望


    彭城之戰(zhàn)

    周簡王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前573年—前572年)
    ,在晉悼公興復霸業(yè)之戰(zhàn)中,以晉軍為首的諸侯軍隊收復宋邑彭城(今江蘇徐州)的作戰(zhàn)


    七年,晉
    、楚兩國盟于宋都商丘西門之外
    ,相約互不侵犯
    。但雙方并未真正放棄爭奪中原霸權的企圖
    。十年夏,楚共王背棄盟約
    ,發(fā)兵侵鄭伐衛(wèi),使稍見緩和的中原局勢再度吃緊
    。當時的戰(zhàn)略形勢大致為
    ,齊、魯
    、宋
    、衛(wèi)從晉,而鄭
    、陳
    、蔡從楚。十三年夏
    ,鄭乘晉新君悼公初立之機,發(fā)兵攻宋
    ,兵至商丘西北城門曹門外
    。楚亦隨即出兵北上會同鄭軍攻宋。楚
    、鄭聯軍攻克宋邑朝郟(今河南永城西)后,在楚大夫子辛
    、鄭大夫皇辰的率領下向末東都地區(qū)挺進
    ,圍攻宋邑城郜
    ,繼而連克幽丘(今江蘇銅山東南)
    、彭城二邑。彭城是宋東部重邑
    ,子辛欲將其作為楚日后進一步向北擴展勢力的據點,遂將逃亡在楚的宋大夫魚石
    、向為人
    、鱗朱、向帶
    、魚府安置在彭城,并留下三百輛戰(zhàn)車的兵力協助五大夫駐守該邑
    。同年秋
    ,末平公命大夫老佐、華喜領兵東進
    ,圍攻彭城。經多日激戰(zhàn)
    ,老佐戰(zhàn)死
    ,彭城仍未克復。冬
    ,楚共王為解彭城之圍,遣大夫子重率軍攻宋
    。宋平公向晉告急
    。此時,在晉悼公治理下的晉國
    ,通過推行一系列新的軍政措施,實力大增
    。致力于復興晉國霸業(yè)的晉悼公聽從主政卿士韓厥的建議
    ,決定以此為復霸契機,于同年冬派晉軍主力東進救宋
    。悼公自率一部兵力進駐晉東部的臺谷邑(今山西晉城西南),作為后援
    。晉軍主力在宋地靡角之谷(今江蘇徐州附近)與入宋楚軍相遇
    。新敗于鄢陵的楚軍(參見鄢陵之戰(zhàn))不敢與晉軍作直接正面對抗
    ,南撤回國
    。十四年春,晉悼公命大夫欒黡率軍會同宋
    、魯
    、衛(wèi)
    、曹
    、莒、邾
    、滕、薛八國軍隊再度圍攻彭城
    。魚石
    、向為人等五大夫被迫投降
    。彭城復為宋所有


    平陰之戰(zhàn)
    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
    ,晉平公率晉、宋
    、衛(wèi)
    、鄭
    、曹
    、莒、邾
    、滕、薛
    、杞、小邾聯軍在平陰(今山東平陰東北)重創(chuàng)齊軍的作戰(zhàn)


    周靈王十五年,晉悼公病逝
    ,其子平公繼位
    。素懷異志的齊國乘晉君初立之機,公然背棄中原聯盟
    ,與楚通使交好,并興兵攻打魯
    、衛(wèi)
    、曹等中原盟國,意欲代晉稱霸
    。十七年,為鞏固中原聯盟
    ,維護霸業(yè)
    ,晉平公親自領兵出征
    。晉、宋
    、衛(wèi)
    、鄭
    、曹、莒
    、邾
    、滕、薛
    、杞
    、小邾十一國軍隊會師于魯濟(即魯界內濟水,今山東境內)
    。齊靈公率軍在平陰組織防御
    ,并在平陰附近之防門挖壕筑墻以堅守。諸侯聯軍兵分兩路
    ,以主力攻打平陰之齊軍,余部經魯
    、莒國境
    ,越沂蒙山奔襲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聯軍主力在防門展開攻堅戰(zhàn)
    。齊守軍死傷甚眾。為迷惑齊軍
    ,聯軍又在平陰南面山澤險要之處虛張旗幟為陣
    ,用戰(zhàn)車拖柴揚塵,似大軍馳騁
    。齊靈公見狀大驚,遂乘夜率軍逃遁
    。聯軍入平陰
    ,俘齊軍殿后將領殖綽
    、郭最
    。繼而克京茲(今山東平陰東南)、邿(今山東平陰西南)
    ,圍盧(今山東平陰東北),主力進抵臨淄城下
    ,與先遣之軍會合
    ,將齊都團團包圍,火攻其四面城門
    。齊靈公欲退逃郵棠(今山東平度東南)
    ,被太子和諸臣勸阻。聯軍窮追潰逃的齊軍
    ,東至濰水
    ,南及沂水
    。此時
    ,楚興兵攻鄭,藉以救齊
    。晉平公恐腹背受敵,遂于次年春與諸侯會盟于督揚(今山東長清東北)后撤軍


    楚鄖蒲騷之戰(zhàn)
    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
    ,楚大夫斗廉率軍在蒲騷(今湖北應城西北)擊敗鄖軍的作戰(zhàn)。

    周桓王十九年
    ,楚武王為向東方拓展勢力,命莫敖(官職)屈瑕與貳(今湖北應山南)
    、軫(今湖北應城西)兩國結盟
    。地處貳、軫之間的鄖國(今湖北安陸境)為阻遏楚國勢力東進,在其邑蒲騷集結兵力
    ,準備聯合隨(今湖北隨州)
    、絞(今湖北鄖縣西北)、州(今湖北洪湖東北)
    、蓼(今河南固始東北)之軍攻楚
    ,以破壞楚與貳、軫兩國的盟會
    。屈瑕采納斗廉的建議
    ,率部分兵力駐于郊郢(今湖北鐘祥),作好抗擊五國軍隊的準備
    ,另遣斗廉率精兵夜襲蒲騷
    ,大敗鄖軍。其余四國懾于楚軍之威
    ,不敢輕舉妄動
    。楚遂完成與貳、軫兩國結盟
    ,將其勢力推進至清發(fā)水(今鄖水)流域


    七國攻鄭之戰(zhàn)
    周簡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
    ,晉厲公及周大夫尹武公、單襄公率領以晉
    、齊
    、宋、衛(wèi)
    、魯
    、曹、邾聯軍進攻鄭國(今河南中部)的作戰(zhàn)


    周簡王十一年,晉國軍隊在鄭地鄢陵重創(chuàng)楚師(參見鄢陵之戰(zhàn))
    。其后
    ,又乘勝率諸侯之師進攻追隨于楚的鄭、陳
    、蔡三國,被鄭軍襲敗
    。十二年一月
    ,鄭大夫子駟領兵進攻晉國南部的虛
    、滑(均在今河南偃師境)二地
    。附晉的衛(wèi)獻公命大夫北宮括率軍攻鄭,以支援晉國
    。衛(wèi)軍入鄭,進抵鄭西南的高氏(今河南禹州西)后撤兵
    。五月
    ,為防備晉與諸侯軍隊報復,鄭成公以太子髡頑
    、大夫侯獳為質于楚
    ,向楚求援。楚共王遂遣大夫公子成
    、公子寅率軍北上戍鄭。不久
    ,為制服叛服無常的鄭國
    ,晉厲公與周使尹武公、單襄公會齊、宋
    、衛(wèi)、魯
    、曹
    、邾六國國君領兵攻入鄭國,經鄭西北部的戲童(今河南鞏義東南)進至鄭南部的曲洧(今河南扶溝西南)
    。楚令尹子重奉共王之命急率大軍北上救鄭,進抵曲洧東北的首止(又作首戴
    ,今河南睢縣東南)
    ,構成攻擊諸侯軍隊后方,截斷其退路之勢
    。晉厲公鑒于諸侯軍隊勞師遠出日久
    ,士卒疲憊,遂倉促撤兵回國
    。冬
    ,晉厲公與周大夫單襄公再會諸侯領兵圍攻鄭都新鄭。楚大夫公子申奉命率軍渡汝水北上救鄭
    。諸侯軍隊無心戀戰(zhàn)
    ,撤兵回國。

    齊桓公圖霸中原之戰(zhàn)
    春秋前期
    ,齊桓公為奪取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權而進行的戰(zhàn)爭


    一度稱雄中原的鄭莊公逝世后
    ,其霸業(yè)亦隨之衰落
    。代之而起的是齊桓公。他重用具有改革思想的管仲等人
    ,制定了富國強兵
    ,尊王攘夷的圖霸戰(zhàn)略
    。齊根據其地近東海,土地肥沃更富漁鹽之利的有利條件
    ,在經濟上施行“擁地衰征”
    ,“通貨積財”等發(fā)展農業(yè)
    、商業(yè)的政策
    ,并“使民鬻之四方”,運鹽至內陸各國.換回金屬
    。用以制造兵器
    。同時還設立了允汁犯人繳納金屬及兵器贖罪的制度。政治上實行“叁其國而五其鄙
    ,定民之后
    。成民之事”的政策,將國都地區(qū)
    ,劃為二十一鄉(xiāng)(每鄉(xiāng)二千家):工商之鄉(xiāng)六
    、士鄉(xiāng)十五;將鄙野之農民
    ,劃為五屬(每屬九萬家),分級管理
    ,并建立薦舉及監(jiān)督制度以加強統治
    。軍事上實行“作內政而寓軍令”的政策.規(guī)定士鄉(xiāng)國人專服兵役,世代相傳
    ,以保障擁有充足、穩(wěn)定及高質量的兵源
    。并將士鄉(xiāng)按軌(五家)
    、里(五十家),連(二百家)
    ,鄉(xiāng)(二千家)四級編組。軍隊與之合—
    ,亦按伍
    、小戎
    ,連
    、旅四級編組,每家出戰(zhàn)士一人
    ,一鄉(xiāng)二千人為一旅,五旅組為一軍
    ,全國共三軍
    。由于戰(zhàn)士“世同居.少同游”,官兵彼此熟悉了解
    ,所以“夜戰(zhàn)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zhàn)其目相視足以相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軍隊的凝聚力及戰(zhàn)斗力
    。外交上實行“奉天子令令諸侯
    ,內尊王室,外攘四夷”的政策
    ,以適應當時王室衰微,列國互爭
    ,戎狄南侵
    ,荊蠻北漸的局勢


    桓公即位的次年(前683年)即滅譚
    ,將齊西部疆域擴至濟水流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腹迥?前681年)
    ,齊與對立的魯國重新通好
    。齊桓公隨后以平定宋內亂為由
    ,召集魯、宋
    ,陳、蔡
    、邾等國之君在北杏會盟
    。同年,齊又以遂君未應召赴會為借口
    ,出兵滅遂
    ,完全控制了廣大的濟
    、汶地區(qū)
    。六年,齊攻宋時
    ,除有陳、曹等小國參加
    ,周王亦遣大夫率軍助戰(zhàn);七年諸侯在鄄會盟時
    ,與會的宋、鄭、衛(wèi)
    、陳之君均表示聽命于桓公外
    ,標志著周王及實力較強的中原諸侯均已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齊國的霸權與控制范圍,齊桓公曾四度發(fā)兵擊退山戎
    、赤狄等異族軍隊,“援燕
    ,救邢
    、存衛(wèi)之舉,使介威望大增
    。周惠王于十年(前667年),惠王遣卿士召伯廖赴齊
    ,賜封桓公為伯侯
    ,正式確認為諸侯領袖。此時
    ,楚國正力圖向中原發(fā)展,并連年發(fā)兵攻打附齊的鄭國
    。為此
    ,齊桓公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率八國聯軍擊蔡
    、攻楚
    。桓公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在于爭霸
    。而指導思想卻是注重“兼弱”與“勝一而百服”
    ,所以雖對弱小國家無情兼并
    ,而對中等國家則力求慎戰(zhàn)
    、少戰(zhàn),對實力強大之國
    ,更盡可能避免決戰(zhàn)
    。因此
    ,當諸侯聯軍與楚軍相遇后
    ,齊桓公僅爭取使楚在名義上稍有讓步.即以召陵結盟結束戰(zhàn)爭危機。為加強對動搖于齊
    、楚之間的鄭同的控制
    ,齊曾兩次攻鄭。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
    ,桓公召巢葵丘之會時
    ,中原主要國家魯、鄭
    、衛(wèi)、宋
    ,許
    ,曹及王室宰周公皆來參加。齊桓公三十七年
    ,戎軍攻周時
    ,竟需桓派管仲調解
    。至此
    ,齊桓公的霸業(yè)達于頂峰。周襄王十年(前643年)
    ,恒公病逝
    ,群子爭立
    ,齊國內亂
    。齊桓公所創(chuàng)霸業(yè)亦隨之結束。```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643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有無數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被改進之后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明之嚴嵩
    ,清之和珅”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png" alt="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 onerror="nofind(this)" >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秦朝的滅亡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
    ,官升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