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shù)某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
,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
,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jù)的,畢竟后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shù)
,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
;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shù),章敬皇后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
,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
,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
,一向與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會借此機會大肆抨擊他。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
,不過純屬后人的YY罷了
。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后,便再無只言片語的記載
,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
同樣是謀反
,李祐的結(jié)局是被誅后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
。隨后唐太宗又將敢于當面數(shù)落李佑罪行并試圖殺了李佑的齊州百姓羅石頭追贈為亳州刺史
,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狀被封為榆社縣令,將李佑捉拿歸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為了巴州刺史
,其他協(xié)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并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而反觀李承乾謀反后
,唐太宗千方百計想保住他一命
,為李承乾說話的來濟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
,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
,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
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得到過李世民的寵愛
,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
,那么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么一個兒子
,處死了他就相當于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么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
。
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級為嬪
,然后一生孤寂郁郁而死
;又或是和兒子一起被廢為庶人賜死,最后以嬪禮下葬
,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陰妃還能留得一條性命
,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
燕德妃,根據(jù)其墓志記載
,于武德四年選入秦王府
,貞觀元年拜冊賢妃
,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
。考慮到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
,生母陰氏遭到連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
,燕氏應(yīng)該是因此晉的位
。同樣的
,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愛情才進的宮
,“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后庭”這一句說得很清楚,不過是唐高祖李淵為自己的兒子選的小妾
。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榮,為人貪暴淫縱
,被隋文帝賜死
。也正因為祖父燕榮為人“虐毒”的緣故
,燕氏自幼被母親楊氏嚴格教導(dǎo)要學(xué)會溫恭謙讓
,以養(yǎng)成身為貴族該有的閨范。
燕氏武德四年成為李世民的小妾
,但直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個兒子李貞,在生下次子李囂后便再也沒生育過。李囂早夭
,而李貞可以說是唐太宗比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
,但唐太宗并沒有因此對這個兒子有任何的偏愛之處
,既沒有到了年紀不讓他之藩
,也沒有因為李貞才華出眾而給予特別的關(guān)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燕妃的母親與武則天的母親為堂姐妹,所以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后后
,年老體衰的燕氏為了討好武則天,在患有眼疾行動嚴重不便的情況下
,仍堅持抱病為武后的母親榮國夫人奔喪,結(jié)果不幸病倒在半路上
,大半年后病逝在驛站里
,武后為此不得不好好封賞了一番
。而李貞在武則天時的待遇也很一般,不過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
,而且李貞作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師級別要低
。
甚至武則天在唐高宗駕崩五年后開始對付李唐宗室時,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這位表姐的兒子
。李貞起兵反抗武則天失敗后
,自殺身亡
,但武則天并沒有就此放過燕妃的子孫,不僅殘忍地下令將李貞父子的首級砍下來
,還送到洛陽梟首示眾
。而李貞的另外三個兒子要么是“坐與父兄連謀伏誅”
,要么是“減死流嶺南,尋卒”
,無一幸免于難
。
唐玄宗登基后
,也只將李貞的嫡曾孫李溫封了個沈國公,李溫的兒孫更是爵位降為了郡公
,繼承嗣越王封號的卻是夔國公李琳(許王李素節(jié)之子)這樣毫不相干的遠房旁支。結(jié)果李琳也是個不爭氣的
,剛過繼為嗣越王,就病死了
,越國干脆國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靈,會對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討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
鄭賢妃,雖然名列四妃之位
,但因為無子
,只見載于《唐會要》的昭陵陪葬名單中:“昭陵陪葬名氏……賢妃鄭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蚱淠乖岵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所以對于這位賢妃也無法有更多的了解
。不過燕氏自貞觀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處賢妃之位
,所以這位鄭氏應(yīng)該是十八年燕氏升為德妃后
,隨之晉位的。
楊妃
,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
,《舊唐書》僅有一句“恪母
,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
,然而連生母為誰
、排行第幾
、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
,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
。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并不得寵
,只是一名普通后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
,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
,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
,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
。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
同時根據(jù)岑仲勉先生的統(tǒng)計
,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
,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巡幸
,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yīng)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
,陪伴在隋煬帝身側(cè)遠離長安才是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聦崊s恰恰相反
,依據(jù)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
,楊公主應(yīng)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
,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員
,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
,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
,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
,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
,結(jié)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
。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guān)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么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
,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
。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
,若無意外的話
,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
,而給親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
更何況根據(jù)楊廣死于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于同年五月登基為帝
,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
,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
,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
。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
,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fā)
,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
,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
,更別說亡國公主了
。想想秦滅六國后,六國“妃嬪媵嬙
,王子皇孫,辭樓下殿
,輦來于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后陳后主的幾個親妹妹
,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
、弘政夫人按例沒入掖庭
,還有幾個被賞給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
;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么日子
,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過是戰(zhàn)利品一樣的存在
。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盡管史書上稱恪母為楊妃
,但這并不能證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
,因為像唐高祖李淵的小妾莫麗芳
,生前就沒有得到任何妃嬪封號
,死后才被追封為嬪
,史書上卻直接記載其為莫嬪
。
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
,楊淑妃即楊玄獎之女
,陰德妃因為兒子李佑謀反被殺后也遭到了連坐,德妃之位空了出來由燕賢妃晉封
。還有一位鄭賢妃
,也是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
。可見楊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
,最多只是個二品的九嬪
,死后才被追封為妃
,提升了品級。
楊妃于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
,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
,而武德八年時
,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
,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
,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
,史書或墓志銘都有記載
,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于電視劇的宣傳
,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
,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
,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
。
李恪一生中不僅毫無得寵事跡,而且不過是犯了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
,就連續(xù)多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
,先后削去實封共600戶
,只剩下200戶的實封
。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
,因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漢武帝的厭惡)
。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
,均有記載
,互相印證。
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
,李恪受封益州都督
,封地只有8州
,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22州
。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李泰卻是大都督(根據(jù)《唐會要》記載
,就在李恪受封前的三個月,唐太宗將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
,降級為都督府),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
,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guī)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
,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
,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
,豈不欲常相見耶
?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纱丝梢娮屩T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
,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
,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
,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
,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同樣是嫡出的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yǎng)
,絕口不提之藩的事
,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
,卻偏偏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fā)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