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袁紹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
189年大將軍何進聽從袁紹建議召地方諸侯進京以圖合力鏟除朝中宦官勢力
,董卓捷足先登第一個率軍趕到洛陽很快掌握了朝中大權(quán),司隸校尉袁紹不愿屈從董卓,于是在朝堂上和董卓對峙:“天下健者,豈惟董公!”后棄官而走逃亡到了冀州,董卓隨即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當時天下十三州渤海是冀州治下
袁紹得到冀州意義非凡,冀州地大物博為袁紹提供了足夠的糧草供應(yīng)和兵源
當時的袁紹雖然得到冀州
袁紹平定河北之戰(zhàn)第一個遇到的強敵是公孫瓚,雙方在界橋展開大戰(zhàn)
袁紹再接再厲
195年袁紹先敗東郡太守臧洪并擊殺之
,又在鮑丘之戰(zhàn)中再次大敗公孫瓚,與此同時原本袁紹的重心并不在青州
冀并青三州在手
后世有人對此評價說:“袁紹雖非曹公之敵
196年漢獻帝遷都許都后,曹操掌控了朝廷大權(quán)挾天子以令諸侯
當時曹操實力不如袁紹
我覺得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
在東漢末年
,董卓挾持天子,權(quán)傾朝野,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軍閥的爭斗,最終十八路諸侯齊聚虎牢關(guān),最終董卓被殺,而袁紹的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可謂是盛極一時,袁紹借著袁家長子的身份,手下云集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將,比如沮授田豐,顏良和文丑,憑借著這些
而反觀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之流,以興復(fù)漢室視為終身之志,即使諸葛亮有多高超的計謀,在袁紹的手下還是不會得到重用的,因此即使諸葛亮跟隨了袁紹,歷史還是不會發(fā)生的,歷史的年輪并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改變而發(fā)生改變的,所以說這個臆想只不過是后人對袁紹的惋惜罷了。
說起三國
,必提袁紹,想當年,袁紹實力強悍,乃是天下間最強的諸侯,就算是曹操,在袁紹面前也是不夠看的,不過很可惜的是,袁紹死得太早,他死以后兒子也不爭氣,產(chǎn)生內(nèi)訌,地盤被曹操所攻占,假如袁紹多活一陣,其實曹操是不一定是袁紹的對手!不信?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巔峰時期的袁紹有多么的強悍,他手下的四庭八柱有多么的厲害!
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在東漢末年那個時代
,袁紹的出身遠超常人,這給他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最開始的袁紹,其實只是朝廷大臣,根本就不是什么封疆大吏,他的地盤全都是他辛苦打下來的。打天下可并不容易啊,可想而知袁紹這么是多么的厲害,別看演義中把袁紹說的志大才疏,可正史中的袁紹完全不同,他雄才大略,絲毫不輸于曹操!巔峰時期的袁紹
,坐擁青冀幽并四州之地,在冊人口近200萬,軍隊近20萬,這是什么概念呢?三國時期的蜀漢,在冊人口不過百萬,軍隊也只有近10萬,也就是說,當年的袁紹,實力其實是遠遠超過后來的蜀漢的,他是完全可以獨立建國的!很可惜的是,袁紹死得太早了,不然曹操哪能那么容易就成為天下最強之人!
官渡之戰(zhàn)
,很多人認為這是袁紹徹底失敗的標志,實則不然,雖然此戰(zhàn)袁紹損失極大,但是他所占據(jù)的青冀幽并四州,非常富裕,而且袁紹在這些地方的風評非常好,所以袁紹想要再拉起一支軍隊乃是非常容易之事,要是他沒死,整個河北還是聽從袁紹命令
四庭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袁紹手下的人才
八柱
四庭主要指的是袁紹手下的四員猛將
,八柱則指的是袁紹手下的謀士!他們分別是田豐、沮授、許攸、審配、逢紀、郭圖、辛評、荀諶
田豐在袁紹的擴張過程中立下了許多大功,消滅公孫瓚
沮授這個人也是非常有才的
許攸乃是袁紹手下最大的叛徒
審配大才
逢紀也是個人才
郭圖最出名的事情應(yīng)該就是在官渡之戰(zhàn)誣告張郃高覽了
辛評這人的能力比不上前面幾人
荀諶乃是袁紹的首席謀士
結(jié)語
綜合來看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651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下一篇:
,去世之前留下了四字典故" rel="prev">
叱咤風云的人物曹操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