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朝不常見 一般都是元旦、冬至
、圣壽節(jié) 皇帝著袞冕,大臣著朝服
,整個朝會儀式感很強,有專門的監(jiān)禮官
,事先都有訓練
。
二、常朝
常朝是仿照明制設立的
,不過清代常朝不是很穩(wěn)定
,清初到清中葉還基本進行,清中葉之后就不怎么進行了
。為什么要有常朝呢?因為大朝如果不出意外,一年就三次
,而且完全不是商量事兒的……所以最開始弄出來了常朝
,規(guī)定逢五(初五
、十五
、二十五)進行。但是后來大家發(fā)現(xiàn)
,不對啊,我們都有了御門聽政
,還要常朝做什么啊!
所以后來常朝干啥用呢?第一
,新任命的官員
,或者外官準備出京
,要有一個拜見皇帝boss的儀式,在常朝進行
。第二,外國人來進貢啥的
,需要有個儀式
,在常朝進行
。第三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臣子正式謝恩啥的
,需要有個儀式,也在常朝進行
,所以說到底還是走形式的場合。故而
,這玩意兒在乾隆朝之后越來越少,就是說到了逢五的日子
,皇帝不舉行常朝
,就讓該行禮的人“午門行禮”就完了。需要注意的是
,常朝的排場跟大朝相仿
。
三、御門聽政
。
御門聽政就是天天早上上朝開會,而且就在乾清門中前方擺一龍椅
,皇帝就往那一坐
,然后君臣就露天開始商量事情
。不過后來隨著皇帝越來越小
,這種御門聽政在晚清相對少了一些
。古代電視劇里山呼萬歲的情形其實很扯淡
,因為沒人能夠保證喊得整齊,如果一個人帶頭喊卻沒人呼應
,那就不僅僅是尷尬了。
四
、召對
。(叫起)
召對就是召見
,一對一或者一對幾
,一般在養(yǎng)心殿之類的地方,一般就是皇帝坐著
,然后官員進來跪安后互相問答。在宋之前這些大臣都是坐而論道
,清之前至少也是站著和皇帝說話
,見面告辭都是作揖為禮
。清以后大臣就很卑微了
,一般得跪著。但御前的大臣和皇上很熟悉
,很多禮節(jié)都簡化了。
古代上朝的大臣都是什么級別的?為什么有的朝代還有左右丞相
?文官和武官的官服有什么區(qū)別
?
時代不同
,“官”不同
僅僅以先秦和明為代表
一、先秦時期的封爵
1
、上古的“爵”
《通典.職官.封爵》上載有: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
,各百里
。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
、侯
、伯、子
、男
。
殷:公、侯
、伯三等
,公百里,侯七十里
,伯五十里。
周:公
、侯
、伯
、子
、男五等,公侯百里
,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公居攝改制
,大其封,公五百里
,侯四百里,伯三百里
,子二百里
,男百里
。
《孟子.萬章篇》說:
天子一位
,公一位,侯一位
,伯一位,子男同一位
,凡五等也
。君一位
,卿一位
,大夫一位,上士一位
,中士一位,下士一位
,凡六等
。天子之制
,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
,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
,元士受地視子男。 但以上這種“爵”只是一種名號
,與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區(qū)別
。除天子之外
,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權力是相等的
,僅僅是在禮節(jié)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別
。這個最近有不少著作論述
,專門討論這一問題。
2
、春秋戰(zhàn)國時的封爵
戰(zhàn)國以前,各諸侯國內部的爵實際上有卿
、大夫
、士三級
,每級又分上中下三等
。各國按國大小待遇不同,如《左傳》中載“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
,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
。小同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
,中當其上大大
,下當其下大夫
。”有不同的食封標準
,如《國語》中載“大國之卿,一旅之田
,上大夫
,一卒之田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蹲髠鳌分幸草d趙簡子曾有“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之語
。
戰(zhàn)國時,各國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
。如各國都曾有“上卿”、“亞卿”
、“客卿”等
,均為將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級如有上大夫、中大夫
、國大夫
、五大夫等。戰(zhàn)國各大國出現(xiàn)了侯爵
,如秦有徹侯、關內侯
,楚有通侯
,其他各國均有侯
。除侯外還有封君
,侯、君封地或以縣計
,或以戶計,但僅能食其封地的租稅
,無軍政司法獨立權
,不世襲
。除此以外
,各國還有一些特別的爵稱,如楚國的封爵還有執(zhí)珪
、執(zhí)帛。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
,定二十等軍功爵:一級公士
,二上造,三簪裊
,四不更(以上相當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八公乘
,九五大夫(以上相當于“大夫”)
,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
,十二左更,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
,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以上相當于“卿”)
,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以上相當于“諸侯”)
。 徹侯得食縣(設令
、長)
,關內侯食租稅于關內
,余大庶長以下十八等,則如吏職
。凡斬獲敵首級一顆,即賜爵一級,還要有賜田宅和服役人員一名的優(yōu)待
。有爵級則可為官,斬敵甲首一顆
,賜爵一級
,愿做官的
,可以作“五十石之官”
,即斗食小吏。
二、后期的官
明史志 職官
志第四十八 職官一
明官制
,沿漢、唐之舊而損益之
。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
,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
,
以尚書任天下事
,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
,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
其糾劾則責之都察院,章奏則達之通政司
,平反則參之大理寺,是亦漢九卿之遺意也
。
分大都督府為五
,而徵調隸於兵部
。外設都
、布、按三司
,分隸兵刑錢谷,其考核則聽
於府部
。是時吏
、戶
、兵三部之權為重
。迨仁、宣朝
,大學士以太子經(jīng)師恩,累加至三
孤
,望益尊
。而宣宗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
。雖吏部蹇義
、戶部夏原
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
,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自是內閣權日重
,即有一二吏
、兵之長
與執(zhí)持是非
,輒以敗
。至世宗中葉,夏言
、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
,壓制六卿矣
。
然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jiān)之批紅
,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紀綱
,賢士大
夫之進退
,悉顛倒於其手
。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
,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
。初,領
五都督府者
,皆元勛宿將
,軍制肅然
。永樂間
,設內監(jiān)監(jiān)其事,猶不敢縱
。沿習數(shù)代
,
勛戚紈胯司軍紀,日以惰毀
。既而內監(jiān)添置益多,邊塞皆有巡視
,四方大征伐皆有監(jiān)軍
,
而疆事遂致大壞,明祚不可支矣
。跡其興亡治亂之由,豈不在用人之得失哉
!至於設官
分職
,體統(tǒng)相維
,品式具備
,詳列后簡。覽者可考而知也
。
宗人府三公三孤太子三師三少內閣吏部戶部附總督倉場禮部
兵部附協(xié)理京營戎政刑部工部附提督易州山廠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
,左、右宗正各一人
,左、右宗人各一人
,并正一品掌皇九族
之屬籍
,以時修其玉牒
,書宗室子女適庶
、名封、嗣襲
、生卒、婚嫁
、謚葬之事
。凡宗
室陳請
,為聞於上
,達材能
,錄罪過。初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為宗人府
,
并以親王領之
。秦王樉為令
,晉王□
、燕王棣為左、右宗正
,周王隸、楚王楨為左
、右
宗人
。其后以勛戚大臣攝府事
,不備官
,而所領亦盡移之禮部。其屬
,經(jīng)歷司,經(jīng)歷一
人
,正五品典出納文移
。
太師
、太傅
、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
、少傅、少保為三孤
,從一品掌佐天子
,理
陰陽,經(jīng)邦弘化
,其職至重。無定員
,無專授
。洪武三年,授李善長太師
,徐達太傅
。
先是,常遇春已贈太保
。三孤無兼領者。建文
、永樂間罷公
、孤官
,仁宗復設
。永樂二
十二年八月,復置三公
、三少。宣德三年
,敕太師
、英國公張輔,少師
、吏部尚書蹇義,
少傅
、兵部尚書
、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
,少保兼太子少傅
、戶部尚書夏原吉,各輟所領
,
侍左右
,咨訪政事
。公孤之官
,幾於專授。逮義
、原吉卒
,士奇還領閣務。自此以后
,
公、孤但虛銜
,為勛戚文武大臣加官
、贈官
。而文臣無生加三公者
,惟贈乃得之。嘉靖
二年加楊廷和太傅
,辭不受。其后文臣得加三公惟張居正
,萬歷九年加太傅
,十年加太
師。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并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
,而謹護翼之
。太子
少師
、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太子賓客
,
正三品掌侍太子贊相禮儀
,規(guī)誨過失
。皆東宮大臣
,無定員,無專授
。洪武元年,太祖
有事親征
,慮太子監(jiān)國
,別設宮僚或生嫌隙
,乃以朝臣兼宮職:李善長兼太子少師
,徐
達兼太子少傅
,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治書侍御史文原吉
、范顯祖兼太子賓客。三年
,禮
部尚書陶凱請選人專任東宮官
,罷兼領
,庶於輔導有所責成
。帝諭以江充之事可為明鑒,
立法兼領
,非無謂也。由是東宮師傅止為兼官
、加官及贈官
。惟永樂間
,成祖幸北京
,
以姚廣孝專為太子少師,留輔太子
。自是以后,終明世皆為虛銜
,於太子輔導之職無與
也
。
中極殿大學士,舊名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
,舊名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
士
,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并正五品掌獻替可否,奉陳規(guī)誨
,點檢題奏
,票擬批
答,以平允庶政
。凡上之達下
,曰詔,曰誥
,曰制,曰冊文
,曰諭
,曰書,曰符
,曰令,
曰檄
,皆起草進畫
,以下之諸司
。下之達上
,曰題,曰奏
,曰表,曰講章
,曰書狀
,曰
文冊
,曰揭帖
,曰制對,曰露布
,曰譯,皆審署申覆而修畫焉
,平允乃行之
。凡車駕郊
祀、巡幸則扈從
。御經(jīng)筵,則知經(jīng)筵或同知經(jīng)筵事。東宮出閣講讀
,則領其事
,敘其官
,
而授之職業(yè)
。冠婚,則充賓贊及納征等使
。修實錄、史志諸書
,則充總裁官
。春秋上丁
釋奠先師
,則攝行祭事
。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
。進士題名,則大學士一人撰文
,
立石於太學
。大典禮
、大政事
,九卿、科道官會議已定
,則按典制,相機宜
,裁量其可
否
,斟酌入告。頒詔則捧授禮部
。會敕則稽其由狀以請。宗室請名
、請封
,諸臣請謚
,
并擬上
。以其授餐大內
,常侍天子殿閣之下
,避宰相之名
,又名內閣。
先是
,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
,置左
、右丞相,正一品
。甲辰正月,初置左
、右相
國
,以李善長為右相國
,徐達為左相國
。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
,
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
、右丞相
。平章政事,從一品左
、右丞,正二品參知
政事
,從二品以統(tǒng)領眾職
。置屬官
,左
、右司,郎中
,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都事、檢校,
正七品照磨
、管勾
,從七品參議府參議
,正三品參軍
、斷事官,從三品斷事
、經(jīng)歷,正
七品知事
,正八品都鎮(zhèn)撫司都鎮(zhèn)撫
,正五品考功所
,考功郎
,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鎮(zhèn)
撫司隸大都督府
。吳元年革參議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二年革照磨
、檢校所、斷事官
。
七年設直省舍人十人,尋改中書舍人
。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參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
,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
。其官
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九月
,置四輔官,以儒士王本等為之
。置四輔官
,告太廟
,以
王本、杜佑
、襲學為春官
,杜學、趙民望
、吳源為夏官
,兼太子賓客
。秋、冬官缺
,以
本等攝之
。一月內分司上中下三旬
。位列公
、侯、都督之次
。尋亦罷。十五年
,仿宋制
,
置華蓋殿
、武英殿
、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
,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吳伯宗為武英
,
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
,典籍吳沉為東閣。又置文華殿大學士
,征耆儒鮑恂、余詮
、張長
年等為之
,以輔導太子
。秩皆正五品
。二十八年敕諭群臣:「國家罷丞相,設府
、部
、
院
、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
。以后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
。臣下有奏請設立者
,
論以極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巩斒菚r,以翰林
、春坊詳看諸司奏啟
,兼司平駁
。大學士特侍左右
,備顧
問而已。建文中
,改大學士為學士。悉罷諸大學士
,各設學士一人
。又改謹身殿為正心
殿,設正心殿學士
。成祖即位,特簡解縉
、胡廣
、楊榮等直文淵閣
,參預機務
。閣臣之
預務自此始。然其時
,入內閣者皆編、檢
、講讀之官
,不置官屬
,不得專制諸司
。諸司
奏事
,亦不得相關白。
仁宗以楊士奇
、楊榮東宮舊臣,升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
,榮為太常卿兼
謹身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仁宗始置
,閣職漸崇。其后士奇
、榮等皆遷尚書職,雖
居內閣
,官必以尚書為尊。景泰中
,王文始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
,入內閣
。自后
,誥
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
,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