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康熙的文章
康熙是我國清朝時期的一位杰出君主
康熙從發(fā)病到去世的過程非常迅速
,由于時間倉促,沒來得及對身后事一一作出最妥善的安排。比如最重要的立儲一事,康熙在臨終前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宣布繼承人的人選,雍正僅憑康熙口授遺言繼承皇位,引起了對其繼位合法性的一些爭議,這也是幾百年來學者們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不過
,在康熙離世前,真的沒有留下任何遺囑嗎?其實也不然。早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即去世前5年,康熙曾在乾清宮東暖閣召集群臣發(fā)布了一道長諭。因為距離康熙去世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許多人沒有注意到,這道諭旨實際上具備了康熙政治遺囑的性質。在康熙去世后,回過頭來看五十六年召開的這次發(fā)布會
,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首先,康熙這次面諭的對象
,包括“諸皇子、滿漢大學士、學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基本上把京中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召集在一起了,像這么大規(guī)模、高規(guī)格的見面會,是比較少見的,也說明了康熙對要發(fā)布的諭旨內(nèi)容的重視。其次
,這道諭旨洋洋灑灑兩千多字,康熙自稱“此諭已備十年”再次,此諭雖然不是正式的遺囑
,但當時康熙已對群臣宣稱,“若有遺詔,無非此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康熙用了十年時間準備這道遺囑
,說明至少在第一次廢太子時期,已經(jīng)開始構思和起草了,后來也是自己親力親為,才完成了這道濃縮了康熙近60年政治理念的諭旨。那么康熙花這么大精力準備的遺囑,到底都說了什么呢?這道諭旨
,是在康熙年邁,有人建議早立太子以鞏固國本的背景下寫就的,因此討論的主題為立儲一事。在這道諭旨中,康熙主要與群臣們分享了以下三個觀點。第一
,是討論清朝統(tǒng)治中國的合法性問題。清代明祚,入主中原之初,對清朝統(tǒng)治不心服者大有人在。對明朝遺老而言,滿洲是趁人之危;對天下漢人而言,滿漢有華夷之辨。清朝憑借武力奪取了天下,但要坐穩(wěn)江山“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康熙認為
康熙說這些有什么用呢?因為論證了清朝統(tǒng)治的合法性,以及用“天命”等詞匯給自己增添些許神性
第二,人人都想當皇帝
這57年來
所以說皇帝好當嗎?康熙說這其實是世界上最艱苦的工作
第三,立太子一事康熙自有主張
比如梁武帝誤信侯景
,招致臺城之禍;隋文帝識人不明,導致楊廣貽害蒼生。這些都是想著早早預定繼承人,享受退休生活,反而導致了晚景凄涼的下場。而聽信人言冊立太子的反面案例也比比皆是康熙以這些事例敲打眾臣
雍正這份諭旨,或者說遺囑的主題雖為立儲
所以
,康熙臨終前雖然沒有親筆留下遺囑,但五年前的這道諭旨,已經(jīng)向群臣宣示,立儲之事自有主張,不容任何人私自窺測,一切以最終公布的人選為準。因此,雍正繼承皇位的過程雖然存有疑問,但總體上符合康熙五年前這道諭旨的精神,雍正的政敵們即便心中不服,已不得不承認雍正繼位的合法性,擁立其為皇帝了。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663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上一篇:
清朝皇帝傳位時鬧過哪些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