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為什么外族入侵,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
讀過中國通史的人都知道西晉末年發(fā)生的“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
強漢的遺風
漢末三國時期的中國雖然是分裂狀態(tài)
,但同時也是一個繼承了漢代軍事傳統(tǒng)的朝代,甚至在軍事動員上更勝漢代一籌黃巾起義之后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這種兵員的迅速擴張再加上長時間軍事爭斗的訓練
,導致漢末三國時期的各軍閥勢力都不容小覷,從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到袁紹的先登死士,再到董卓、馬騰的西涼鐵騎,各軍閥都因為戰(zhàn)爭需要而保持著強大的戰(zhàn)斗力,再加上漢代以來的尚武傳統(tǒng),導致漢末三國時期外族入侵成功的可能性基本為零。馬超的西涼鐵騎
外族的停滯
而此時的匈奴還受控于曹操南匈奴五部的嚴格管理體系之下
,曹魏政權對于匈奴的統(tǒng)治模式依舊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并且保留著征發(fā)匈奴各部質子的習俗,成功地對匈奴進行著管控。當時的羯人則更是蝸居在上黨郡的一只小部族,不成氣候。漢末的南匈奴單于庭
氐人與羌人
,漢末三國時期則在關隴地區(qū)廣泛分布,與漢族雜居,并且有一部分已經(jīng)參加了漢末三國的混戰(zhàn)(如西涼軍中的羌人)。但是兩族的存在大部分還是依存于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夾縫地帶,利用政治的首鼠兩端爭取生存空間,并沒有形成大規(guī)模的族群反抗力量。再說我們最為熟悉的鮮卑人,雖然在東漢末年(160-180)建立了橫跨漠北的檀石槐聯(lián)盟
,但是其部落聯(lián)盟的統(tǒng)治基礎相當薄弱,僅僅維持了兩代就分崩離析。三國時期的鮮卑人分裂為東部鮮卑(后來的宇文、慕容、段三部)、軻比能部西晉前期少數(shù)民族分布圖
三國時期的中原各政權雖然是分裂狀態(tài),但是潛藏著極大的戰(zhàn)斗力和軍事潛力
。隨后統(tǒng)一的西晉王朝正是自認為“太平盛世”,而自廢武功,“罷郡國兵”,徹底削弱了自己的戰(zhàn)爭能力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西晉有些像是后期的東周
,由于前期分封了大量的諸侯王,導致地方與中央政權之間頻繁沖突摩擦。加上西晉的統(tǒng)治者從司馬炎之后大多昏庸無能,無法帶領國家走向統(tǒng)一。最后,在八王之亂后,最終被匈奴滅國。三國時期曹操勢力長期駐扎在北方
1
匈奴問題一直是中原王朝特別頭疼的問題,他們的軍事力量強大
2
曹操在政策上給匈奴少數(shù)民族也是十分豐厚的,比如讓兩個民族通婚以建立血脈關系
從以上兩個策略就能看出曹操在治理國家方面是有獨特能力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690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