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禪讓制有多害人的讀者
在漫長的帝王時代
堯?qū)⒌畚弧岸U讓”給舜
不過歷史上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卻偏偏相信堯帝禪位給舜帝
、舜帝禪位給大禹不僅確有其事,而且他們這樣做也的確是出于真心,是一種大公無私、道德高尚的體現(xiàn),值得后世稱頌。持這種觀點的人中,便包括戰(zhàn)國中期的燕王姬噲(燕王噲),而且他還真的效仿堯舜二帝,將王位主動讓給宰相子之。那么,燕王噲最終的結(jié)局如何?他是否如愿以償?shù)孬@得“堯舜之君”的稱號?燕王噲是燕易王之子,燕國第38任國君姬噲
,于周顯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繼位燕王噲聽從鹿毛壽的建議
,禪位給子之此時
,國相姬子之執(zhí)掌燕國的朝政,隨著權(quán)勢和名望的日漸攀升,開始滋生出篡奪王位之心,而鹿毛壽為求取富貴,已在暗中投靠在他的門下。所以等到國王向他征詢意見時,鹿毛壽便按照子之的授意,建議燕王噲效仿堯帝、舜帝,把王位禪讓給國相。鹿毛壽知道燕王噲舍不得王位,便欺騙他說:“微臣觀察國相子之多年
,認(rèn)為他有上古賢人許由之風(fēng),不貪戀權(quán)位、不希求富貴,如果大王將國家讓給他,他必然不敢接受。這樣的話,大王既不會失去國家,而且還能留下讓賢的美名,何樂而不為呢?”燕王噲覺得這種操作很不錯燕王子之在位時昏暴,引起國人痛恨
鹿毛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
但讓燕王噲大感失望的是,子之并沒有辭讓王位
齊宣王派兵滅燕
然而子之并沒有享受多久的“勝利果實”,便遭遇身死國破的結(jié)局
燕昭王勵精圖治
燕昭王勵精圖治30年,終于一雪前恥
燕王噲食古不化
史料來源:《史記》、《戰(zhàn)國策》
黃帝不是第一個建立朝代的人
啟,史稱夏啟
屈原的《天問》中說,禹巡治洪水
,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涂山氏相遇于臺桑“夏啟”身份新說
許風(fēng)申
一
夏啟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者
《孟子·萬章上》說:“丹朱(堯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上述啟賢的說法
,經(jīng)過司馬遷《史記·夏本紀(jì)》固定下來,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啟稟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xiàn)從禪讓走向世襲,實在是眾望所歸,啟無疑是歷史一個重德修賢的圣明君主。即使在神話傳述中
,啟也是一個神通廣大,能與天帝交通的圣賢之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但我們同樣注意到歷史文獻與傳說中對啟的評價卻有截然相反的一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稇?zhàn)國策·燕策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
為什么歷史上的啟為什么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除了古史辨學(xué)者顧頡剛先生所指出的先秦諸家為了宣傳自己的學(xué)說思想而“競奇斗巧”的因素外
二、“杜宇
古代蜀地
《太平御覽》卷八八八引漢時揚雄所著《蜀王本紀(jì)》說:
蜀王之先名蠶叢
關(guān)于這則神話
探討兩則神話間的相互影響關(guān)系,顯然已超出了本文的范圍
杜宇與鱉靈作為蜀人的祖先,同為后世人們所敬重
再回到我們先前的話題,結(jié)合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堯舜禹禪讓傳說來看
,如果說《蜀王本紀(jì)》中所記載的鱉靈就是禹的原型,那么故事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杜宇又會是誰呢?我們不妨假定他就是舜,看看接下來會有什么情況發(fā)生。三、舜禹“禪讓”傳說的推原
舜在承繼堯的帝位以后
,首先借治水無功、不用帝命的名義除掉了意欲造反的鯀,將其殛之于羽山。這也就是《書·洪范》所說的,“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
舜命禹繼續(xù)治水
,《書·皋陶謨》大禹曾這樣說:“予創(chuàng)若時,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我們推測,實際上可能是禹難違帝命
,間不容發(fā)。《史記·夏本紀(jì)》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重新明確了啟的身份
,那么以后的諸多迷團也就迎刃而解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可是那個有扈氏仍然不知好歹
說到這里
必須聲明
四
舜是神話中的帝嚳和殷民族祭典中的高祖俊,這一點已被郭沫若等學(xué)者通過甲骨文研究所證實
其實
而在東夷民族首領(lǐng)舜即將執(zhí)掌權(quán)力的時候
,這種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夏民族的首領(lǐng)鯀企圖憑借自己的實力打破這種平衡局面,如《呂氏春秋·行論》所言:“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于堯曰:“得天下之道者為帝,得帝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耙詧驗槭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欲得三公至于,我們前面提到的關(guān)于啟的不同評價
,現(xiàn)在也許有了一比較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后來夷夏民族對早期歷史的不同陳述。在理解古史傳說方面,不同的民族背景是不是我們應(yīng)該可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呢?要之,正是舜帝的不光采行徑完成了夷夏兩個民族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融合
。從長遠角度來看,有點“小眚不掩大德”的意味,畢竟這種所謂的“和平”演變比血腥的民族爭斗和互相屠戮更為可取一些。本文所謂“夏啟”身份新說雖然難免紕漏,但對于我們理解古史中“禪讓制”向“世襲”的轉(zhuǎn)變以及早期的民族融合進程,無疑提供了一條可能借鑒與重新思考的途徑。其實兩個從本質(zhì)上來說都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