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有什么目的大運河為什么要環(huán)繞洛陽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有什么目的?大運河為什么要環(huán)繞洛陽?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
我國歷史上的隋煬帝為何要開鑿大運河?很多人說是為了遠征高麗
,但明顯肯定不是。若是處于這一目的的話,他就應該像明清時期的大運河一樣
,一條直線直接連通揚州和北京,何必要非要經過洛陽繞一大圈呢?而且話說回來,他最先修建的還是洛陽到揚州的交通線
。
繞洛陽.png)
這與隋朝的全國經濟地圖有直接關系。這樣的局面
,到唐朝也沒有大的改變
。
隋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全國大致分為五大經濟板塊
。
第一大板塊
,是當今的陜、甘
、寧三省區(qū)
,經過西周、秦漢以來的發(fā)展建設
,自是富庶繁榮
。
第二大板塊,是今河南
、山東
、山西、河北
、蘇北和皖北一帶
,地處中原,千里平川
,更是人文薈萃
,富甲天下。這一板塊
,無論是人口
,還是物資產出,均在全國所占比重最大
,處于控股狀態(tài)
,所以,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言。
第三大板塊
,是東南江浙
、安徽、江西
。自三國東吳以來
,尤其是因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衣冠南渡
,東晉建立后,持續(xù)數(shù)百年來的發(fā)展
,到隋朝統(tǒng)一中國時
,江南地區(qū)政治、經濟
、文化高度繁榮
。《隋書·地理下》:
丹陽舊京所在
,人物本盛
,小人率多商販,君子資于官祿
,市厘列肆
,埒于二京,人雜五方
,故俗頗相類
。京口東通吳會,南接江湖
,西連都邑
,亦一都會也。其人本并習戰(zhàn)
,號為天下精兵
。……然數(shù)郡川澤沃衍
,有海陸之饒
,珍異所聚,故商賈并湊
。其人君子尚禮
,庸庶敦厖,故風俗澄清
,而道教隆洽
,亦其風氣所尚也
。豫章之俗,頗同吳中
,其君子善居室
,小人勤耕稼。衣冠之人
,多有數(shù)婦
,暴面市廛,競分銖以給其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咨贍幵A
,而尚歌舞
。一年蠶四五熟,勤于紡績
,亦有夜浣紗而旦成布者
,俗呼為雞鳴布
。……
大意是:
1
、南方高度文明,人文薈萃
,百姓皆如君子
,尚禮、少爭訟
,而尚歌舞
。
2、農業(yè)發(fā)達
,百姓富裕
,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
。其中“一年蠶四五熟”
,足以顯示出南方農業(yè)和紡織業(yè)的優(yōu)越性。
3
、工商業(yè)繁榮
,城市眾多,尤其是丹陽(今南京)
,五方商賈云集
,可與長安、洛陽媲美
。
4
、百姓尚武
,尤其是京口(今鎮(zhèn)江)一帶的男子,“號為天下精兵”
。
5
、風俗開放,許多婦女以經商為業(yè)
,供丈夫讀書
。
南北朝時期,南朝人士往往自傲
,頗瞧不起北朝士紳
,認為他們是土包子、沒文化;北朝人士也老實承認這一點
,同時也想方設法證明自己還是有點文化的
。所以,隋朝雖然是勝利者
,但是面對南朝文人
,態(tài)度謙虛得很。而且
,隋煬帝本人也十分崇拜南朝文化
。直到唐朝建立之后,江南人士很受唐朝官宦尊重
。江南衣冠的后裔
,確實也不辱祖宗,人才輩出
。
第四大版塊
,則是四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鍟さ乩砩稀罚?/p>
其地四塞
,山川重阻,水陸所湊
,貨殖所萃
,蓋一都之會也。昔劉備資之
,以成三分之業(yè)
。……其人敏慧輕急
,貌多蕞陋
,頗慕文學,時有斐然
,多溺于逸樂
,少從宦之士
,或至耆年白首,不離鄉(xiāng)邑
。人多工巧
,綾錦雕鏤之妙,殆侔于上國
。貧家不務儲蓄
,富室專于趨利。其處家室
,則女勤作業(yè)
,而士多自閑,聚會宴飲
,尤足意錢之戲
。
大意是:這里因為四面環(huán)山,絕少戰(zhàn)亂
,長期社會安定
,而成都平原土地肥沃
,號稱天府之國;人人心靈手巧
,工商業(yè)極其發(fā)達。百姓富裕
,文化繁榮
,人們生活休閑,士人們甚至懶得去做官
。
第五大板塊
,則是今湖北、湖南
、貴州
、兩廣、越南北部一帶
,大致相當于今中南地區(qū)
。《隋書·地理下》:
自嶺已南二十余郡
,大率土地下濕
,皆多瘴厲,人尤夭折
。南海
、交趾,各一都會也
,并所處近海
,多犀象玳瑁珠璣
,奇異珍瑋,故商賈至者
,多取富焉
。……巢居崖處
,盡力農事
。刻木以為符契
,言誓則至死不改
。
《尚書》:“荊及衡陽惟荊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滹L俗物產
,頗同揚州。其人率多勁悍決烈
,蓋亦天性然也
。……多雜蠻左
,其與夏人雜居者
,則與諸華不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詴x氏南遷之后
,南郡、襄陽
,皆為重鎮(zhèn)
,四方湊會,故益多衣冠之緒
,稍尚禮義經籍焉
。
可見,與江南
、中原相比
,這廣大地區(qū)的經濟文化落后不少。但是
,嶺南的南海(廣州)
、交趾(越南河內)商業(yè)頗為繁榮,而湖北的南郡(今湖北荊州)
、襄陽
,經濟文化都挺發(fā)達。
嶺南遠離中原
,經濟文化落后可以理解
。而位于四川與江南之間
,且緊鄰中原的湖南湖北,反而如此落后
,原因何在呢?因為
,如今的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
,在當時
,許多地方還是茫茫的“云夢澤”,即湖區(qū)
,因此
,此地人煙相對稀少。我曾據(jù)《元豐九域志》做過大致統(tǒng)計
,江漢平原尚不足40萬戶
,即北宋時這里的人口少于300萬,趕不上當今三個縣的人口
。
博學多才
,而且曾經親自帶兵進入江南的隋煬帝,自然非常清楚這樣一幅全國經濟人文地圖
。
對照上面經濟板塊圖
,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隋朝大運河
,是深入研究
、科學規(guī)劃的產物
。
水運
,是當時世界最先進、便捷的修通手段
。
修建大運河
,有兩大目的:
其一,是建設一條洛陽直達丹陽的高速公路
,通過快捷的經濟
、文化交流,將全國最富裕的中原與江南地區(qū)融為一體
,同時
,帶動四川和中南地區(qū)的發(fā)展。
其二
,將政治中心遷到洛陽
,同時掌控揚州。古代的政治中心
,同時也是軍事力量的中心
。據(jù)《史記·貨殖列傳》:
關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
。
漢武帝時,關中開墾出來的土地占全國三分之一
,人口占十分之三
,擁有的財富占十分之六,以長安為首都
,自然沒問題
,也是應該的。但此時
,情況已經大不一樣
,以關中之力,遠不足以臨御天下
。
隋煬帝有戰(zhàn)略家的智慧
,而無政治家的策略。他用自己的腦袋
,留下了一個造福后世的大運河
。
隨著大運河的修通,在中國
,船只可以通達任何區(qū)域的戰(zhàn)略和經濟中心城市
。經過后世的不斷疏浚、擴建
、改良
,大運河為中國經濟文化的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
。直到清朝中葉
,中國依舊是全世界交通最為發(fā)達的國家。
早在唐朝
,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給予高度評價:
自揚
、益、湘南至交
、廣
、閩中等州,公家運漕
,私行商旅
,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
。
李吉甫說
,自從大運河修通之后,江南
、四川
、湖南湖北,乃至嶺南
、福建
,無論公家的漕運船,還是商人
、旅行者的船舶
,進入中原暢通無阻。大運河里
,船舶穿梭往來不絕
。他感嘆道,隋朝栽樹受累
,后世乘涼受益啊
。
最值得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隋煬帝對揚州的鐘愛
,絕非簡單地貪圖享受
。
大運河開通之后,揚州變成了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
。這就是說
,切斷揚州,便堵塞了南北的交通
。深通軍事的隋煬帝
,在籌建大運河時,便擴建揚州城
。
從此
,揚州便成為四方輻輳、商旅云集之地
,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后世的宋
、明
、清,這里始終繁榮無比
,同時
,戰(zhàn)亂之時,這也被禍深重
。
唐朝政府自然知道揚州的地位
。揚州成為唐朝重鎮(zhèn)
,鎮(zhèn)守這里的官員均為備受皇帝信任的大臣。唐德宗任命《杜亞淮南節(jié)度使制》說:
淮海奧區(qū)
,一方都會
,兼水陸漕挽之利,有澤漁山伐之饒
。俗具五方
,地綿千里,聿求良牧
,豈易其才
。……自非剛柔適中
,文武兼?zhè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其何以副我憂屬,惠綏南方
。正議大夫行尚書刑部侍郎
、上柱國、扶風縣開國男杜亞
,……可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兼御史大夫,充淮南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
。
詔書說
,淮海地區(qū),太重要了!揚州不僅是大都會和交通要道
,而且商旅繁華
,人丁興旺,土地肥沃
,還可就海煮鹽
,因湖捕魚,富甲天下
。如此寶地
,不安排一個文武兼?zhèn)涞闹螄疾湃温殻以趺捶判陌?杜亞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就讓他去吧
。
清末,揚州學者倪在田在《揚州御寇錄》寫到:
揚之民奢侈如故習
,都人士女
,服飾都麗。又,地綰南北軸
,富商大賈
、軺使寓公,鱗次櫛比
,金玉
、環(huán)寶、鐘鼎
、圖籍
、米粟、繒纊
,累千萬計……
這是咸豐三年(1853年)
,太平天國軍隊攻占揚州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真可謂中國最為繁華的溫柔鄉(xiāng)
。今天游覽揚州
,仍可窺見昔日之繁華。此后
,隨著鐵路的修通
,揚州的地位逐漸下降。
隋煬帝最終葬于揚州
,也算死得其所
。揚州人真應該善待他。
在古代
,大運河的價值
,可以說,等于當今京廣鐵路
、津浦鐵路
、京珠高速、京滬高速等鐵路
、高速公路之和
,使全國的政治、經濟
、文化
,以更加便捷的手段,全面地融為一體
。
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方便自己游玩嗎?
當然不是。他開通大運河主要是出于政治和經濟的需要
,他此行的目的只是附帶的
。雖然后人都說楊迪是個荒唐的皇帝,運河只為享樂而開
,但回顧歷史
,對楊迪的評價還是極為中肯的。他開大運河是為了下大力氣
,也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國力
,讓人民安居樂業(yè)。隋朝都城建在長安
,關中地區(qū)富裕
。但此地有限的生產資料遠遠不能滿足隋朝中央政府和中央軍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這就需要把其他地區(qū)的生活和生產資料運輸?shù)绞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通過開鑿一條貫穿南北的運河
,可以方便地將關東和江南的民間財富輸送到帝都,也可以促進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
。政治上
,隋朝只是統(tǒng)一了中國。為了鞏固政權和統(tǒng)一局面
,有必要進一步控制新統(tǒng)一的東南地區(qū)
。當時江南的階級矛盾和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總是尖銳的。公元590年
,江南士紳沈玄貴
、汪華聚集起來反對隋朝,或稱天子
,或稱都督
。
隋文帝調集軍隊,用了兩年時間平定了江南的叛亂
。公元600年
,李應麟在西州(今安徽省安慶市)揭竿而起,次年潮州遼人揭竿而起
。由于南方民眾不斷起義
,隋文帝頒布詔書,沒收天下所有武器
,嚴禁私造
。同時禁止江南人私自建造大船。所有高度超過3英尺的船只都將被國家沒收
。楊迪下令開鑿大運河
,以使南北交通暢通無阻
,加強對南方的統(tǒng)治。楊迪曾三次訪問江都
。
他不是單純的想欣賞沿途的鮮花和美景
,而是為了更好的實地考察。當時國庫空虛
,雖然短時間內可以支撐正常生活
。楊迪害怕有一天災難會降臨,國庫難以保證人民的正常生活
。所以實地考察
,想開大運河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在大旱來臨之前儲備足夠的糧食
。當然
,大運河在運送軍隊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中國歷史上
,為了鞏固政權
,每個朝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都頻繁征戰(zhàn),不斷遠征各地
。為了保證軍事行動所需的大量糧草的運輸
,溝通南北水運,修筑運河
,是軍事行動中絕對必要的
。
隋朝大運河介紹,隋煬帝為何要開通隋朝大運河?
隋煬帝登基后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營建洛陽
;第二件事就是開通隋朝大運河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
,南至余杭
,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
隋朝大運河
隋朝大運河始建于公元605年
,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fā)幾百萬人
,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
,動用百余萬民工挖通濟渠
,連接黃河淮河
,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
,構成下半段
。三年后
,用河北民工百萬余
,挖永濟渠,通涿郡(今北京)南
,構成上半段
。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
,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萬民工
,費時六年
,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兩千七百余公里
,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
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的。它分為永濟渠
、通濟渠
、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
、天津
、河北、山東
、河南
、安徽、江蘇
、浙江8個省
、直轄市,連接海河
、黃河
、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
,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大運河的開通,對我國以后經濟發(fā)展有重大意義
。
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真實目的何在
?明末袁于令在《隋史遺文》中稱其為流連之樂耳
。
隋煬帝實施大運河開鑿計劃,最初到底是出于何種動機
?這是史學界至今爭論不休的話題
。目前,主要有交通說
、經濟說
、政治說、軍事說四種說法
,從這些說法來看
,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完全是出于國家長遠戰(zhàn)略利益和促進國內經濟發(fā)展、富國強民的考慮
。但千百年來
,民間一直持有異議,其中以唐王泠然的觀點最有代表性
,其《汴堤柳》中稱:隋家天子憶揚州
,厭坐深宮傍海游。穿地鑿山開御路
,鳴笳疊鼓泛清流
。晚唐秦韜玉也認為,隋煬帝種柳開河為勝游
。明末袁于令在《隋史遺文》中的評價更為直白:秦政之筑長城
,為防胡計,非為游娛也
。開河之役
,誠有功于后人,若論楊廣
,則只為流連之樂耳
,未可與秦皇并也。
從古人這些觀點來看
,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的原始動機不過是為了個人游幸的需要
,即所謂出于君王游幸之私意。在隋朝大運河尚未全線貫通前
,即在南運河通濟渠與邗溝剛開通時
,隋煬帝便乘龍舟,率領著皇后妃嬪
、文武百官
、僧尼道士和大批兵士,大張旗鼓
,大講排場
,前往其最早封地江都(今江蘇揚州)巡游去了
。隋煬帝先后巡游了三次,最后就死在揚州
。
所以
,歷代詩人都有隋煬帝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詩句
。如杜牧《汴河懷古》:錦纜龍舟隋煬帝
,平臺復道漢梁王;王許渾的《汴河亭》:廣陵花盛帝東游
,先劈昆侖一派流
;汪遵的《汴河》:隋皇意欲泛龍舟,千里昆侖水別流
。
顯然,認為隋煬帝開鑿隋朝大運河是出于私意既不公正也不客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牵瑸楹蚊耖g會對隋煬帝的評價這么差
?這主要是緣于開鑿隋朝大運河和后期龍舟巡幸勞民傷財過甚
,民眾苦不堪言所導致的民怨。
據(jù)韓《開河記》記載
,當時隋煬帝詔發(fā)天下丁夫
,男年十五以上者至,如有隱匿者斬三族
。最后征到民工360萬人
,但開鑿到今天徐州境內時,民工已死了150萬人
,下寨之處
,死尸滿野。加上后來的巡幸江南大操大辦
,隋煬帝自然為天下人所痛恨
,巴不得楊廣早死,隋早亡
。
開鑿隋朝大運河動了隋朝地氣
?唐代學者皮日休認為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
對于開鑿隋朝大運河
,民間還有一種更為玄乎的說法
,稱隋煬帝出于鑿穿王氣的考慮。古代帝王都迷信
,隋朝是剛結束南北分裂不久的統(tǒng)一王朝
,隋朝皇帝更忌諱他地有王氣
。當時一位叫耿純臣的人發(fā)現(xiàn)了他地王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堕_河記》開篇即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