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把蕭何列為百官之首,他是如何讓群臣心服口服的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7-03 18:07:06
劉邦把蕭何列為百官之首,他是如何讓群臣心服口服的
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劉邦的文章
,歡迎閱讀哦~
劉邦建立漢朝之后
,蕭何作為一個謀士
,在功勞上
,被劉邦排在了第一位
,很多大臣不解
。但是劉邦
,給出理由之后,所有的大臣
,無話可說
。在這件事情上,充分的表現(xiàn)出,劉邦經(jīng)過戰(zhàn)爭鍛煉
,已經(jīng)不在是一個農(nóng)村小伙
,已經(jīng)具備帝王之姿。
,他是如何讓群臣心服口服的.png" />
蕭何本是劉邦的老鄉(xiāng)
,他和劉邦不同,年輕的時候
,勤奮好學
,對當朝的律法十分的有研究。他生活簡樸
,從不鋪張浪費
,待人隨和,結識了很多的朋友
。其中就有泗水亭長劉邦
,屠夫樊噲,獄掾曹參
,車夫夏侯嬰,還有吹鼓手周勃
,他們年齡相似
,可以說是臭味相投。
但是蕭何發(fā)現(xiàn)劉邦
,器宇軒昂
,談吐出眾,應該是大富貴之相
,于是對他另眼相待
。有一次劉邦到咸陽服役,這幾位朋友湊錢
,作為餞別的禮物
,其他人都商議好,只給3錢
,但是蕭何單獨的給他劉邦10錢
。在當時10錢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夠一家人的一個月的生活費了
。
隨后陳勝吳廣起義
,朝廷大亂,當時劉邦也只是起義軍的一個小頭目
,就在這局勢很不明朗的時候
,蕭何帶領全家,投奔劉邦。這劉邦來說
,是莫大的信任
,感激欺凌。隨后在蕭何的幫助之下
,劉邦成為沛縣起義軍的首領
,開啟了爭霸之路。
在以后的戰(zhàn)爭中
,蕭何不斷給劉邦出謀劃策
,引進人才。這樣的臣子
,所有的而皇帝都會喜歡
,劉邦也不例外。但是僅僅如此
,也不應該把蕭何推到如此高位
,到底牽扯到什么原因,讓劉邦這么做呢?
剛開始的時候
,許多人不服
,認為蕭何的功績不足以擔任首功的位置。但是劉邦只是笑呵呵的說到“建國打仗
,謀臣也是不可獲取的
,說起功勞也是不孝的,另外在我沒有發(fā)跡之前
,蕭何就舉家投奔與我
,這說明什么。這是信任
,是一種忠心
。哪怕給他現(xiàn)在的位置,我都感覺委屈他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面對劉邦這樣的態(tài)度,又把功勞和忠心聯(lián)系在一起
,雖然大臣們還有意義
,也不在說些什么,以免有邀功之嫌
。就這樣
,劉邦成功的樹立了自己的權威,還給臣子們一個警告
,只要你忠心與我
,我定不會虧待爾等。
還有劉邦已經(jīng)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真的只是出于這么簡單的原因
,就讓蕭何出任宰相嗎?當然不會這么簡單
,他對百官說的話,還有立蕭何為宰相
,是經(jīng)過深謀遠慮的
。
一方面,宰相之位
,必須是忠心于自己的人
,另一個方面,建國之后
,管理朝廷比管理起義軍要復雜的多
,他需要一個人為他頂包,既忠心自己
,又有能力
,有可以處理朝臣之間的關系,思索之后
,這個人只能是蕭何
。
蕭何成為宰相之后,很多的事情
,都可以由他去做
,眾人的不滿,矛頭只能指向蕭何
。即使是劉邦的命令,面對結果
,有蕭何在頂包
,也不會影響自己的權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蕶喾€(wěn)固
,是重中之重,蕭何只不過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中介而已
。
蕭何智謀無雙
,他肯定也會知道劉邦的用意,但是蕭何本來就看中情誼
,身居高位
,為朋友解決問題理所當然,另一方面
,只有身居高位
,家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劉邦的高明在于,他吃死了蕭何
,蕭何的高明在于
,他順從忠心于劉邦。劉邦去世之后
,作為托孤大臣
,蕭何的命運不是很好,但是劉邦在世的時候
,可是榮華一世
,權傾朝野。
劉邦是如何收買人心的?具體事例?
劉邦作為統(tǒng)帥
,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讓韓信帶兵
、讓張良謀劃
、讓蕭何治國,人才能真正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但人才難得
,劉邦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呢?其次
,雖然劉邦用人不問出身
,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
,他都敢用
。但從敵對陣營中的跑過來的人,像從項羽軍中跑來投奔的陳平
,他該怎么安排
,是用還是不用?
劉邦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
,從敵對陣營中投降過來的人他敢用
,那么,得罪過他的人
,和他有矛盾的人
,他會不會懷恨在心,找到機會就一定報復呢
?劉邦想奪取天下
,但是他有很多地方比不上他的對手項羽
,面對投奔過來的陳平、韓信等人才
,他是靠隱瞞自己的短處
,從而爭取到他們的擁戴嗎?劉邦在吸引人才上有自己的長處
,比如韓信
、張良、陳平
,這些人都是從項羽軍中投奔到劉邦麾下
,但是使用他們的時候,劉邦的態(tài)度是什么
?
劉邦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長處
,會帶兵的韓信,他敢放手給兵
。善于謀略的張良
,在他手下能運籌帷幄,會管賬的蕭何
,他敢放手給錢
,但劉邦真的是放開手腳用人,什么都不管嗎
?
劉邦勝利以后
,曾經(jīng)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將相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問題
,劉邦提出來說
,請大家說一說,我和項羽爭奪天下
,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
?項羽丟了呢?你們大家都說真話
,不要隱瞞朕,全部要說實話
。這時候就有兩位大臣
,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
,就出列說實話了
,說我們認為,陛下這個人很傲慢
,不尊重人
,項羽這個人仁而愛人
,很仁厚,也很體貼人
,這是實話了
,當著劉邦說,但是為什么像陛下這樣又傲慢
、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
,那個仁而愛人的項羽丟了天下,我們認為是這個原因
,陛下每打下一個地方
,就把這個地方分給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處呢
?也分給我們大家
,所以我們樂意擁護您,您就得了天下
。劉邦說
,公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是你們看到一方面
,沒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說運籌帷帳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
,在指揮部制定戰(zhàn)略方針
,然后指揮遠方的戰(zhàn)場,取得勝利這個方面我不如張良
,鎮(zhèn)國家
,撫百姓,給饋賞
,不絕糧道
,吾不如蕭何,就是治理一個國家
,保證后勤的供應
,這個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
,戰(zhàn)必勝
,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帶領這個軍隊去作戰(zhàn)
,每戰(zhàn)必勝
,這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我們當今天下的人杰
,可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
,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呢
?那邊只有一個范增
,他還不能用,所以他丟掉了天下
。劉邦認為
,這是他奪取勝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這說明什么呢
?說明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
,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
,也就是他的領導藝術,我總結了八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叫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也是我們講到領導藝術的時候,經(jīng)常要說的一個詞
,但是我們要分析一下
,什么叫知人善任?我認為知人善任
,首在于知人
,其次是善任。知人當中首在于知己
,其次在知彼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聰明
。這個是很難
,確實很難。而劉邦卻恰恰是有一個自知之明的人
,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
,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調(diào)動部下的積極性
,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么才能
,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
,有什么性格
,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長處,有什么短處
,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適
。這個是一個領導最大的才能,領導不是說要自己親自去做什么事
,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
,作為一個領導,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
,把他們放在適當?shù)奈恢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
,你的事業(yè)就成功了
。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懂,所以劉邦就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
。
孔子治理國家講施政
,他有這樣一句話,他說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
,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極星
,眾星拱之
,你看我們北極星,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
,北極星外面是北斗七星
,圍繞著北極星旋轉(zhuǎn),北斗七星是動的
,北極星是不動的
,領導核心就是個不動的,讓別人動起來
。劉邦就是他們這個軍事集團的北極星
。蕭何,張良
、韓信
、陳平、樊噲
、周勃
、曹參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劉邦能夠取得成功
。
第二個特點是不拘一格
,一個有著自知之明的人
,往往也會有知人之明,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
,往往也很難了解別人
。劉邦由于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別人
。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
,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我們來看劉邦是一個什么樣的隊伍
。
在劉邦這個隊伍里,張良是貴族
,陳平是游士
,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
,灌嬰是布販
,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
,周勃是吹鼓手
,韓信是待業(yè)青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哉f是什么人都有
。然后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
,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
,是一個草頭王,他要求的是
,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
。這叫什么呢?這就叫不拘一格
,這是劉邦用人的第二個特點
。
第三個特點,招降納叛
,劉邦的隊伍里面
,有很多人原來曾經(jīng)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里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
,劉邦敞開大門
,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愿意,歡迎
,歡迎
。比方說韓信,比方說陳平
,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fā)揮作用
,來投奔劉邦
,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
,不能發(fā)揮作用投奔項王
,不能發(fā)揮作用再投奔漢王,當時陳平來投奔劉邦的時候
,他是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
,于是劉邦“大悅之”,非常高興
,然后問他說
,陳先生在項羽那里擔任的什么職務呢?陳平說
,都尉
,劉邦說,好
,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
,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后
,輿論嘩然
,很多劉邦軍隊里面的老資格的將領不服。就開始嘀嘀咕咕了
,說我們大王也真有意思啊
,項羽那邊一個逃兵,逃到我們這兒來
,說了三句話
,就馬上給他這么大一個官,和他坐在一個車子上面
,議論紛紛
,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
,我任命我的
,而且更加信任陳平。這就叫做招降納叛。
劉邦用人的第四個特點是不計前嫌
。漢六年的時候
,劉邦已經(jīng)得了天下,劉邦已經(jīng)封了一批功臣
,但是還有很多功臣沒有封
,因為功臣他這個功怎么樣計算,封一個什么樣的爵位比較合適
,這個事還很費商量
,就把封功臣的事,一直這樣拖下來
,有一天劉邦在宮殿里面走
,遠遠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
,在那兒嘀嘀咕咕嘀嘀咕咕
,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劉邦就問旁邊的張良
,說子房,那些人在說什么呢
?張良說
,陛下不知道啊,他們在商量謀反啊劉邦說子房不要亂講
,天下剛剛安頓
,謀什么反啊,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啊
,陛下得了天下以后
,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數(shù)都是你的親信
,像蕭何這些人
,還有一些以前得罪過你的人,他受了處分
,現(xiàn)在這些功臣們都在想一個問題
,說這個天下還有多少可以封賞的,是不是可以拿出來封賞的東西已經(jīng)不多了
,像我們這種和陛下關系不密切的
,甚至以前得罪過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賞了
,或者甚至于會被陛下找一個岔子
,給咔嚓了呢
?他們想來想去想不明白,所以他們在那兒商量謀反
。劉邦馬上醒悟過來了
,知道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那“為之奈何”
,子房你說怎么辦呢
?張良說請陛下想一想,在這些功臣當中
,有沒有這樣人
,他的功勞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關系呢
,又非常地惡劣,有沒有這樣的人
?劉邦說有
,有一個雍齒,雍齒這個人非常地可惡
,他一而再
、再而三的侮辱朕,朕早就想殺他了
,可是他功勞太大
,朕又于心不忍,張良說好了
,請急封雍齒
,以示群臣。請你趕快把雍齒封了
,劉邦馬上接受這個建議
,立即封雍齒為什方侯。雍齒一封
,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
。你看雍齒都封了,大家都知道這個雍齒是皇上最討厭的人
,他都封侯
,我們這些人,都放心了
。這叫什么
?這就叫不計前嫌。
劉邦用人的第五個特點是坦誠相待
。我們知道人才
,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一個人才,他最希望
、最渴望
、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
。當然如果可能的話
,多發(fā)點薪水也不錯。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
,信任他
,你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
,實話實說
,劉邦就有這個優(yōu)點。張良
、韓信
、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么問題要跟劉邦談
,提出問題
,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
,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
,他也不說假話。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得到消息
,說項羽第二天要派兵來剿滅劉邦
,張良曾問過劉邦,說請大王想一想
,你打得過項羽嗎
?劉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過他
。后來韓信到劉邦軍中來
,也了這樣的問題,說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
、魅力
、實力比得過項羽嗎?劉邦雖然沉默了很久
,最后還是坦誠相告
,“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
,就是這些人能夠幫助劉邦提出自己的計策來
,是由于劉邦有一個前提
,就是每件事情都是如實相告,絕不隱瞞
。這樣信任對方
,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
,同樣的信任和尊重
,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確實是我們一些做領導的
,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
,這是坦誠相待。
劉邦用人的第六個特點
,叫做用人不疑
。我們有一句話老話,叫做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你要用一個人,你就要相信他
,不要懷疑他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
,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
,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
,這是最忌諱的
,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
,他絕不懷疑
,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平
。陳平從項羽的軍中投靠劉邦以后
,得到劉邦的信任,是讓很多劉邦的老人不滿意的
,我們跟著劉邦跟那么長時間
,建功立業(yè),出生入死
,也不過就混到現(xiàn)在這個位置
,陳平這個小子一來,就給他那么高的職務
,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里說陳平的壞話
。這些去舉報的人給了陳平這樣一個罪狀
,可以總結為八個字,盜嫂受金
,反復無常
。
什么叫盜嫂呢?就是和自己的嫂子通奸
,這個事情大概是真有的
,就是陳平原來在家鄉(xiāng)的時候和他嫂子的關系至少是曖昧的,這當然是不道德的
。所謂受金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接受紅包。陳平來到了劉邦的軍隊里面
,就開始收紅包
,這叫受金,這當然也是不道德的
。再一個就是反復無常
,反復無常的證據(jù)就是他原來在魏王那里,然后又跑到項羽那里
,現(xiàn)在又跑道劉邦那里
,這一狀上去以后,劉邦是不能不當回事的
,所以劉邦就把推薦陳平的那個人魏無知
,找來責備他,說你這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