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奇怪的是
,秦國新君繼位后,兩人都遇到危險
,這時候又都想到自己的母國
,逃到魏國避難。 那么
,魏國又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
?不得不說,對這兩個曾經(jīng)的叛徒
,魏國的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
,天差地別的。 商鞅的大體情況是這樣的 商鞅 公元前337年,秦孝公薨
,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一死
,商鞅便失去倚仗
,這時候當(dāng)年變法得罪的舊貴族公子虔、甘龍等乘機發(fā)難
,誣告商鞅謀反
,秦惠文王為了平息舊貴族的怒氣,便發(fā)下海捕文書
,準備緝拿商鞅歸案
。 商鞅得到消息后連夜逃亡,這一跑哪里都沒去
,直接奔向自己的母國——魏國人落難之后想回家
,這也無可厚非,然而呢
,很有諷刺意味的一幕發(fā)生了: 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
,弗受。商君欲之他國
。魏人曰:「 ”商君
,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
,弗歸
,不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靸?nèi)秦
。 商鞅跑到魏國邊境,魏國人卻因他對自己母國下手太狠而心懷怨恨
,從而堅決不允許他入境
,魏國不要,商鞅才打算逃到別的地方去
,然而魏國人說: 「 ”商鞅是秦國的犯人
,如果放他逃跑,秦國一定會怨恨我們
,不如抓起來交給秦國人得了
。”就這樣
,直接把商鞅又送到秦國
,最后商鞅被秦惠文王車裂,落了個悲慘的結(jié)局。 商鞅逃亡的那一幕
,簡直惶惶然如喪家之犬
,道不盡的凄惶苦楚,好容易到了母國
,魏國人又雪上加霜
,將商鞅送上絕路,這就是魏國對商鞅的態(tài)度
。而繼承他事業(yè)的張儀呢 張儀 在秦國的命運與商鞅基本相同
,張儀在秦惠文王手里自然是順風(fēng)順水的,公元前310年
,秦惠文王崩
,秦武王繼位,大家都知道
,秦武王是個光明磊落的武夫
,在太子任上就很不喜歡玩弄陰謀詭計的張儀,而張儀呢
,一個魏國人在秦國做到國相
,那還不引起許多老秦人的嫉妒,于是
,秦武王剛繼位
,老貴族的讒言就來了,想著法子詆毀張儀
,想置張儀于死地
。 張儀能怎么辦?像商鞅一樣逃跑
?不
,他用了一個連環(huán)計,主意高明著呢
。 秦武王一即位
,張儀就知道自己有可能掉腦袋,所以主動找到秦武王
,給他出了個高明的主意
。張儀說:「 ”臣有一條計策,雖然并不高明
,還望大王裁決
。” 秦武王問他:「 ”有何計策
?” 張儀說:「 ”為國家社稷利害考慮
,上策莫如山東諸國發(fā)生變亂
,大王乘勢攻城掠地,擴充疆土
。如今齊王對臣恨之入骨
,無論臣走到哪里,他都會不顧一切發(fā)兵攻打
。所以臣愿意捐棄不肖之身前往魏國
,從而挑動齊王出兵攻魏。當(dāng)齊
、魏兵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大王可乘機侵入韓國三川之地
,使秦兵東出函谷暢通無阻
,麾兵直逼兩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
,然后挾天子
,按圖籍,君臨天下
,這可是萬世不移的帝王基業(y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你看看
,把逃跑說的這么理直氣壯
,光明正大,都到了愿意為秦國利益犧牲自己生命的地步
,我估計這時候
,秦武王一定是感動的眼淚都流了下來,那么
,為了秦國的利益
,當(dāng)然答應(yīng)張儀的要求,還派出30輛兵車
,把張儀送到魏國
。 張儀就這樣順順利利的離開秦國,至于想害他的那些舊貴族
,我估計張儀走的時候
,心里一定會得意的說:「 ”就守著你那一畝三分地去死吧,爺不伺候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秦惠文王為了秦國利益車裂商鞅;秦武王為了秦國利益以張儀為犧牲
,這爺倆有多相像
,君王就是這么無情
,商鞅危急關(guān)頭才想著逃跑,張儀呢
,卻早都未雨綢繆
。 事實證明,張儀
,可不是什么君王能算計的
,反過來,倒是他算計了君王
,以后就更精彩了
。 君王 張儀到了魏國,齊王聽說
,果然發(fā)兵攻打魏國
,于是魏王恐慌,就對張儀有了點意見
,張儀說:「 ”多大點事兒
,我有辦法讓齊國退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魏王自然要他全權(quán)負責(zé)
,于是張儀派出門客,到楚國請楚國派使者到齊國
,到齊國干什么
,為自己說合?沒有
,張儀沒這么傻
,他只干了一件事,即: 借楚國使者的嘴巴
,向齊王泄露了張儀到魏國的緣由以及與秦武王商定的計劃
。 齊王一聽,原來這么回事
,我能讓秦國乘機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于是就很利索的撤兵了。一場天大的危機就這么消于無形
。 魏王對張儀簡直佩服到了極點
,連忙拜張儀為國相,就這樣
,張儀在魏國踏踏實實的過了一年
,于第二年壽終正寢,落了個福壽雙全的結(jié)局
。 同樣是服務(wù)于敵國的張儀
,魏國卻拜為國相
,這是魏國對張儀的態(tài)度。 一個嫌棄的閉門不納
,并將之送上絕路
;一個卻拜為國相,讓他福壽雙全
;同樣是經(jīng)天緯地之才
,商鞅、張儀結(jié)局為何就這樣天差地遠呢
。 這其中的道理
,恐怕也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了。
讀《史記》之張儀
一.人物介紹及分析
張儀
,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
,與蘇秦是師兄弟,共同在鬼谷子門下學(xué)習(xí)縱橫之術(shù)
。
張儀是雄辯之士,憑借三寸不爛之舌
,可抵百萬之軍
。他最開始投靠在楚國令尹門下,后因為和氏璧被偷而被楚國令尹冤枉
,差點打死
,便離楚入秦。
張儀入秦之后
,得到秦惠王重用
,主張連橫政策以便攻破蘇秦的合縱伐秦之術(shù)。同時張儀主張遠交近攻
,伐交伐攻并存
。
張儀與秦惠王算是君臣良配,在相秦期間
,先后幫秦惠王謀魏
、弱楚,破合縱而成連橫之計
。與秦而言
,可謂居功至偉,為秦國后世奠定了戰(zhàn)國七雄
,秦國獨大的局面
。
張儀此人,看似貪圖小利
,巧舌善變
,實則內(nèi)心剛毅
,有雄心壯志!張儀相秦
,欺騙楚懷王
,雖落得奸詐之徒的壞名聲,于秦而言卻是大功
!
二.歷史介紹
若說戰(zhàn)國時期
,誰可以只憑一張嘴便可以奪地略城,想來非張儀莫屬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妒酚洝分嘘P(guān)于張儀的記載,絕大部分是連橫相關(guān)的故事
,以及張儀連橫之時的言論
。
想來太史公也是對連橫之術(shù)情有獨鐘,才不惜花大量筆墨來描述連橫之術(shù)
。
(一)張儀離楚
張儀出師不久
,便投靠在楚相門下,因為張儀很窮
,再加上能言善辯
,估計很不招人待見。
在一次楚相得到和氏璧給眾人觀賞之時
,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飛
。 大家就都懷疑是張儀偷走了和氏璧,至于原因
,大家覺得的是因為張儀家貧
,最有可能偷東西。
楚相估計也這么認為
,于是便讓手下用鞭子抽打張儀
,嚴刑逼問與他。張儀沒偷
,便默默忍受刑法
,楚相一看張儀打死都不招供,便放了張儀
,當(dāng)然也順便把張儀趕走了
。
張儀好歹都是一位謀士,雖然文弱
,但是骨氣還在
,自然把此事當(dāng)做奇恥大辱,懷恨楚相
,嫉恨楚國
。
此時
,正好趕上蘇秦說服趙文候答應(yīng)合縱,蘇秦害怕秦國攻趙
,破壞合縱大業(yè)
,便派人去找張儀,希望張儀入秦勸說秦惠王不要出兵攻趙
。
而此時在楚國的張儀貧窮潦倒
,當(dāng)聽說昔日的同窗蘇秦發(fā)達了之后,便決定離楚投奔蘇秦
。
(二)張儀入秦
張儀到了趙國之后
,蘇秦不但不讓下人通報轉(zhuǎn)達,還特意讓下人籠絡(luò)住張儀不讓他離趙
。在涼了張儀一段時間之后
,蘇秦召見了張儀。
蘇秦見了張儀之后
,故意表現(xiàn)的高高在上
,給張儀吃下人的飯菜,還言語羞辱與他
。這讓張儀很是不爽
,便離趙入秦。
蘇秦因為知道張儀貧困
,便暗地里派人與張儀結(jié)伴而行,助他入秦
。張儀入秦之后
,秦惠王覺得張儀是個人才,便任命他為客卿
,與他共謀如何攻伐山東六國
。
而此時,與張儀結(jié)伴而來的蘇秦手下
,才把蘇秦暗地助他的事告訴了他
。張儀一聽,一來感謝蘇秦
,二來自愧不如蘇秦
,便沒有勸告秦王伐趙。
(三)張儀相魏
秦魏兩國國土相鄰
,秦國東出勢必攻魏
,再加上秦魏兩國本就是世仇。
秦孝公之前魏強秦弱
,魏國便不停的攻打秦國
,奪了秦國河西之地
。商鞅變法之后,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便不停的拿魏國練兵
,不但奪回了河西之地,還在不停的蠶食魏國土地
。
魏國國君知道秦魏不可能真正和好
,所以魏國的抗秦,拒秦之聲很大
,與魏國連橫實在是一件異常艱難之事
。
不過魏國抗秦也懼秦,而懼秦便是魏國的弱點
,于是張儀采用抵戲之法來讓魏國連橫
。 雖然張儀善辯,但是他還是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來說服魏王
,甚至等到魏襄王死了之后
,才成功。
首先
,不停的攻打魏國
,讓魏國害怕,讓魏國意識秦國若有心伐魏
,合縱根本救不了魏國
。見原文:
其次,給些小恩小惠
,也就是平時我們?nèi)粽f的“打一巴掌給個棗”
,讓魏國心里留有秦國對我還算好的想法。
最后
,與魏談判
,告知連橫與否給魏國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畢竟在前兩步的鋪墊之下
,魏國已經(jīng)有了與秦談判的心思
。
第一,魏國地理位置很差
,沒有大山大川
,可以說四面都有被攻擊的可能,合縱不是長久之計
,只要魏國一有戰(zhàn)事
,便有被人偷襲的可能。
如果連橫秦國,秦國強大
,在強秦的庇佑之下
,其他國家根本不敢攻魏。如果不與秦結(jié)盟
,不好意思
,秦國會天天打你,其他國家總不能天天救你吧
。
第二
,秦國的目的是弱楚,不是攻魏
!你想啊
,楚國那么強大,已經(jīng)對秦構(gòu)成了威脅
,秦國肯定要先收拾它了
。
魏國跟秦國合作的話,一點壞處沒有
,還有好處
。楚國被削弱魏國就少了個勁敵,并且秦魏合作伐楚
,楚國必敗
,魏國還可以分一杯羹,何樂而不為呢
?
魏哀王一聽
,覺得也有些道理,便答應(yīng)了下來
。
(四)張儀弄楚
秦惠王時期的楚國異常的強大
,有足夠的國力和軍力與秦國爭奪天下, 可惜楚懷王貪婪
,再加上目光短淺,不分忠奸
。
張儀在楚國待過一段時間
,自然知道情況,便采用飛嵌之術(shù)來配合楚懷王的貪婪
,用小利來引誘他
,進而達到于秦謀利的目的。
張儀有三次弄楚
, 第一次是以商於六百里騙楚國與齊斷交
。
秦國打算伐齊,但是聽說齊楚要聯(lián)姻
,便很著急
,趕緊派張儀入楚
。
張儀到了楚國之后,便許諾楚懷王愿意拿秦國的商於之地六百里
,來換取齊楚交惡
。楚懷王一聽開心壞了,趕忙答應(yīng)了
,并且立即與齊國斷交
,就算陳軫勸阻都沒用。
等到張儀歸秦
,聽說楚國與齊徹底決裂
,便反口說答應(yīng)楚國的是商於六里而不是六百里地。這讓楚懷王非常生氣
,便起兵伐秦
,結(jié)果秦齊合謀攻楚,楚國大敗
。見原文:
經(jīng)此一戰(zhàn)
,楚國勢弱,已經(jīng)沒有了單獨勝秦的本錢
。
第二次是以己之身換黔中之地
。
秦國非常想得到黔中之地,便想著與楚國換地
,楚懷王因為怨恨張儀
,竟然答應(yīng)秦國,只要交出張儀與楚國
,便自愿奉送黔中之地
。
張儀一聽,趕緊勸秦惠王答應(yīng)此事
。等到張儀入楚之后
,便籠絡(luò)鄭袖和靳尚,讓他們給楚懷王吹耳旁風(fēng)
。果不其然
,楚懷王不但沒有處置張儀,還厚待了他
。
而此時楚懷王已經(jīng)釋放一個信號
,楚國懼秦,不敢與秦國戰(zhàn)
,顯然張儀得到了這個信號
。
第三次弄楚是與楚連橫 。張儀本來打算歸秦,當(dāng)聽說蘇秦死了之后
,趕緊變換策略連橫楚國
。
張儀對楚懷王說,楚國和秦國都是強國
,應(yīng)該強強聯(lián)合才對
,楚國沒有秦國的威脅,可以趁機欺負弱小而擴大領(lǐng)土
。
反之
,如果楚國拒絕連橫,秦國便會伐楚
,甚至?xí)?lián)合魏韓一快伐楚
。楚國前面也與秦國交過手,一場都沒打贏
,想來也知道秦國的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