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看到這一點時
,他高興地說:“讓我統(tǒng)治天下十年,要讓黃金和泥土有相同的價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约阂矘淞⒘税駱印K磳实叟宕飨笳鲀?yōu)雅
、財富和權威的玉制飾品
。他認為這是人們追求奢華和享受的誘惑之源
,并告訴人們不要使用它。同時
,皇帝不需要在他的座駕華蓋上裝飾黃金
。他還命令人們不要使用金、銅器皿和裝飾品
,認為這是對財產的浪費
。他簡樸的生活方式在古代帝王中是罕見的。蕭道成是南齊最有成就的皇帝
。不幸的是
,他僅僅當了四年皇帝就去世了。
臨終時
,他囑咐蕭賾:“三國時期
,曹丕的子孫為什么保不住魏國,而是叫司馬炎篡奪了王位呢?主要原因是曹丕和他的后代殺了他們的兄弟姐妹
,并流放了他們
。結果,朝廷中沒有曹家自己的人
,權力落入不同姓氏的家族手中
,導致司馬炎奪取了曹家的天下。同樣
,如果劉宋皇室不是手足相殘
,我還能建立起齊國,而取代劉宋嗎?我死后
,你一定要保護蕭家
,不要為了皇權而殺人,重復同樣的錯誤
,不顧自己的親骨肉
,那么,當他成為皇帝的時候能造福全天下的百姓嗎?”齊武帝蕭賾吸取蕭道成的教誨
,在治理國家和照顧兄弟方面都做得很好
。該國政治穩(wěn)定,經濟迅速復蘇
。蕭賾死后
,他的堂兄弟蕭奪取了王位,即齊明帝
。他一登上王位
,就開始屠殺他的親屬。他的兒子蕭寶卷緊隨其后
。公元502年
,雍州刺史蕭衍奪取了政權
。改國號為梁,他救是梁武帝
。
誰能說一下西晉與東晉之間的南北朝的年代及朝代更迭,詳細點,最好能一次看懂。。。。謝謝了
西晉連著就是東晉,沒有之間
,只有期間
,《縱橫十六國》有很詳細的演繹,我曾經整理過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五胡十六國時期(304-439年)
,從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始,316年滅掉西晉
,中國北方陷入分裂混戰(zhàn)
,匈奴、羯
、鮮卑
、氐、羌等少數民族和漢族相互爭戰(zhàn)
,先立建立了21個政權
,北魏史家取其中十六個國家,故稱“五胡十六國”
,期間后趙和前秦曾占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在此時期,東晉(317-420年)在南方延續(xù)了漢人的晉室政權
,幾次北伐都未能收取最后成果
,383年淝水之戰(zhàn)大敗前秦強勢南下,延續(xù)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公元420年
,劉裕篡奪帝位
,取代東晉;公元439年
,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
。至此,中華歷史進入了南北朝的時代
。
西晉“八王之亂”還在持續(xù)時
,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叛晉自立為“漢王”;同年蜀地流民領袖巴氐人李雄自稱成都王
,建立成漢政權
。漢軍勢如破竹漸漸形成滅晉之勢,309年洛陽附近的兩次大戰(zhàn)
,晉軍的勝利使得緊張局勢得到暫時的緩和
,次年劉淵去世,劉聰殺新帝而自立
,同年
,漢將羯人石勒經宛城、襄陽
,掠奪江漢一帶
,隔年北返,不久晉室又出內亂
,晉軍精銳受屠盡亡
,到311年劉聰、王彌及石勒會兵攻陷晉都洛陽
,擄走晉懷帝
,史稱“永嘉之禍”。313年晉懷帝被殺
,晉愍帝于長安繼立帝位
,劉聰派劉曜持續(xù)攻打,316年晉愍帝投降
,西晉亡
。在此前后,315年拓跋猗盧被封代王
;偏處西北張氏保存了涼州作為前涼的前身
;公元317年司馬睿王導為首的江南士族支持下的西晉親王順理成章地在建康登基稱帝,史稱“東晉”
。
318年劉粲繼立
,遭靳準(漢人)殺害奪權,劉曜與石勒得知后共同平亂
。次年劉曜稱帝
,改國號為“趙”
,史稱前趙。石勒得知后也于襄國稱趙王
,史稱后趙
,雙方決裂。劉曜平定上郡羌
、仇池氐等關隴羌氐
,威服前涼,雄踞關中
。石勒則派石虎擊敗晉將段匹磾奪幽州
,擊敗曹嶷奪青州
;此前收復河南大片失地的東晉豫州刺史祖逖抱憾病故
,后趙順勢攻下淮北,與東晉劃淮而治
。石勒雄踞關東后
,于328年西征攻滅劉曜,前趙亡
,后趙統(tǒng)一了除西北涼州和東北遼東以外的整個北中國
。前涼的漢族政權由于戰(zhàn)亂較少,難民紛至
,保存了晉代典章制度
,久之形成“河西文化”。遼東是鮮卑人崛起的地方
,三國時期已經形成宇文
、慕容和段氏三部;慕容廆在位四十九年
,華北戰(zhàn)火紛飛時招徠大量流亡士人
,使得慕容部迅速繁榮起來,先北滅夫余
,再于302年敗稱雄塞外的宇文部
,繼而于319年破宇文、段氏和高句麗聯軍
;333年慕容廆病逝
,但兒孫代英才輩出,開始逐鹿中原
。
公元330年石勒稱帝
,這個出身于地位卑賤的羯胡,年輕時做過奴隸的傳奇式人物
,終于登上了萬乘之尊的寶座
,傲視天下
。334年石勒病故,次年侄子石虎奪位
,橫征暴斂加上連年災害
,后趙的良好局面已不復存;此外氐人蒲(苻)洪和羌人姚弋仲各率部族百姓自關中的東遷
,為數十年后的再度戰(zhàn)亂埋下伏筆
。東晉建國后王氏家族逐漸掌握大權,公元324年明帝平王敦之亂后英年早逝
,又致蘇峻作亂最后外戚庾氏專權
,前后亂了八年才勉強安定下來;338年成國則為李壽篡位
,改國號為“漢”
。
337年,慕容皝結束兄弟之爭并打敗段氏之后
,建立前燕
,次年初次用兵打敗后趙,343年降服高句麗
,隔年滅宇文部
,統(tǒng)一遼東。347年荊州刺史桓溫西進滅漢
,東晉重新控制了益
、梁、寧三州
;涼州張駿也抓住機會征伐西域
,設立都護府,345年自稱假涼王
。349年石虎在失望和痛苦中死去
,后趙政權一片混亂,一道“殺胡令”二十多萬人胡人被殺
,350年石閔復漢姓冉
,建立冉魏;襄國的石祗就地即后趙帝位
。前燕新主慕容俊趁機遣大軍南下
,后趙雖請來姚氏和前燕的援軍,但還是在魏趙大戰(zhàn)中敗亡
,次年351年冉魏在燕魏大戰(zhàn)中敗亡
。經此混戰(zhàn),匈奴、羯加速衰亡
,來自東北的鮮卑人和來自西北的氐羌人填補了中原統(tǒng)治者的空白
。
前燕在中原無人能擋,苻健占據關中建立前秦
,姚襄一度率眾歸附東晉
。354年桓溫北伐進攻前秦國都長安先勝后敗,兩年后再次北伐進占洛陽
。357年苻堅登位后
,任用王猛鐵腕治國;前燕用七年時間收拾關東殘局
,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強國
,360年慕容俊死,七年后輔政慕容恪亡
,369年桓溫發(fā)動了他一生中規(guī)模最大的第三次北伐
,慕容垂戰(zhàn)場取勝場下卻被迫投奔前秦。苻堅趁勢于370年滅亡前燕
,373年滅前仇池
、攻取東晉的梁州、益州
,376年再滅前涼、代國
,統(tǒng)一了北方
。
此時,苻堅成為十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君主
,他為人寬弘
,亡國君臣皆授官位任其率領舊部,并將諸胡遷入關中
,令氐族勢力置于國內要沖
,其民族政策的確緩解了民族間的仇殺,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
,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378年前秦會攻襄陽,開始對東晉用兵
,準備統(tǒng)一大業(yè)
;東晉方面,妄圖自立的桓溫死后
,謝安營造了“空前絕后”的團結局面
。383年苻堅率舉國之師兵分三路南征東晉,淝水之戰(zhàn)大敗而歸。隔年各胡族紛紛獨立
,慕容垂于河北復國建立后燕
,慕容泓與慕容沖于關中建國西燕,前秦羌將姚萇自立建立后秦
;第二年西燕軍攻陷長安
,苻堅最后被姚萇所殺,苻丕于晉陽繼立
;鮮卑將乞伏國仁自立建立西秦
;仇池氐楊定復國史稱后仇池;第三年鮮卑拓跋圭于代地復國
,國號“魏”
;西定西域的氐將呂光占據涼州,建國后涼
。三年內
,北方八國并立,東晉亦乘機收復河南
,局勢更加混亂不堪
。
不過慕容垂很快就傲視關東,向南重新推進至淮北
,向北征服賀蘭部
,在東北擊敗高句麗占據遼東,394年滅落腳在并州的西燕
;同年后秦姚興及西秦乞伏干歸滅前秦
。北魏在此時走向強大,392年幾乎滅亡匈奴鐵弗部
,395年擊敗燕軍
;次年慕容垂死,拓跋圭大舉入侵
,圍陷后燕首都中山
,并于398年遷都到平城,慕容盛和慕容德各自稱帝
,后燕分裂出南燕
,此后至五世紀頭十年的關東局面基本上是北魏和二燕的對峙。關隴方面
,呂光征討西秦失敗
,397年河西鮮卑禿發(fā)烏孤建立南涼,401年匈奴別部盧水胡沮渠蒙遜取代段業(yè)建立北涼
,405年后敦煌太守李暠(漢)叛北涼建立西涼
。后秦399年拿下洛陽
,淮河、漢水以北的東晉城鎮(zhèn)紛紛歸附
,400年降西秦
,次年后涼投降,南
、北
、西三個涼國進貢稱臣,后秦勢力達到全盛
;但很快就在402年敗于北魏
,引發(fā)劉(赫連)勃勃407年叛秦建立胡夏,后秦國勢大衰
;西秦復國
,414年乞伏熾磐滅南涼,西秦占據隴西
。在遼東
,409年馮跋殺慕容熙擁高云,后燕亡
,之后馮跋繼立
,史稱北燕。
南方的東晉政局
,在謝安于淝水之戰(zhàn)后去世后又一片混亂
,402年桓玄攻入建康,次年自立為帝
,平孫恩
、盧循之亂中聲名大振的劉裕起兵聲討,掌握了東晉大權
,410年北伐滅南燕,413年西攻405年建國的軍閥譙縱
,收復西南地區(qū)
。416年12月后秦姚泓初立,劉裕發(fā)動第二次北伐
,晉軍連克許昌
、洛陽,隔年攻破長安
,后秦亡
;之后赫連勃勃趁留守將領內哄攻下長安,據有關中
;劉裕于420年篡奪帝位
,國號“宋”;年北涼攻下酒泉,西涼亡
。北魏在422年乘劉裕病逝
,占領河南地區(qū),423年北魏拓跋燾繼拓跋嗣而立
,兩次深入沙漠痛擊柔然
,430年夏亡,436年北燕亡
,439年北涼亡
。至此,北魏統(tǒng)一華北
,進入“南北朝時期”
。
——內容較長,如果還要其它相關資料
,可Email到wouc@qq.com
。
有關24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漢· 班固 100
3 后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后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
,或稱“太史公書”
,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笆酚洝北緛硎枪糯窌耐ǚQ,從三國開始
,“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
,左馮翊夏陽人
。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
。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
,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
。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
,愿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
,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
。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
,后來跟著董仲舒
、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
、《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
,司馬遷二十歲
,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
,到處考察古跡
,采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的實地調查
,司馬遷開闊了胸襟
,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
。司馬談死后
,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
,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
,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
,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
,兵敗投降
。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
,司馬遷說
,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
,又沒有救兵
,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開脫
,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
。于是,把司馬遷投進監(jiān)獄
,處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獄
,更加發(fā)奮寫作《史記》
。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
。司馬遷死后許多年
,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于世
。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
,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
,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
,全書有本紀十二篇
,表十篇,書八篇
,世家三十篇
,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
。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
、《禮書》
、《樂書》、《律書》
、《漢興以來將相年表》
、《日者列傳》、《三王世家》
、《龜策列傳》
、《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
,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
,漢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