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齊高帝訓子
      !以史為鏡知新替
      ,手足相殘敗家國

      眾妙之門 2023-07-04 10:08:48

      齊高帝訓子
      !以史為鏡知新替
      ,手足相殘敗家國!

      齊高帝訓子!以史為鏡知新替

      ,手足相殘敗家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一個乞巧節(jié)的晚上(農歷七月十日)

      ,這座宮殿不再像過去那樣戒備森嚴。在皇帝的允許下
      ,保護劉昱皇帝的衛(wèi)兵
      ,都出去觀看牛郎織女星了。這時
      ,一個人沖進宮殿
      ,抓住皇帝,舉起劍刺傷了他
      。15歲的皇帝劉昱被嚇得像一灘泥一樣
      ,問道:“你想干什么?”那人說:“因為你殺了太多的人,你連自己的兄弟都不放過
      。這樣的皇帝就是國家的禍害
      。蕭公蕭道成特地派我來殺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缓筮@個人刺死了劉昱
      。當初
      ,宋明帝劉彧剛剛即位不久
      ,就被他哥哥殺死了。他的兒子劉昱繼承了王位
      。劉昱非常清楚
      ,劉宋王室為爭奪皇帝之位,兄弟們都互相殘殺
      。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也會不穩(wěn)定
      。于是,他求助于蕭道成將軍,殺死了所有他認為要和自己爭皇位的兄弟
      ,以及那些對他不滿的大臣們

      ,手足相殘敗家國

      !.png" />

      蕭道成認為劉昱殘忍無情,還是一個貪圖吃喝玩樂的人

      ,平庸無奇
      。所以,他就派人殺了他
      ,為自己成為皇帝創(chuàng)造條件
      。劉昱皇帝去世后,蕭道成日夜秘密與他的大臣王敬則商議
      。王敬則認為蕭道成應該立即成為皇帝
      ,并改變國號。蕭道成認為
      ,時機還不成熟
      ,恐怕會有很多人反對。現在當皇帝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于是蕭道成上演了一出“禪讓”的把戲
      。“禪讓”就是前一個帝王
      ,自愿地把自己的王位讓給別人
      ,這與傳統(tǒng)的王位世襲制不同,傳說黃帝
      、堯
      、舜、禹時期實行這種“禪讓”制度
      。當時
      ,蕭道成比宮廷里的其他大臣更有勢力,所以他選擇劉昱的弟弟劉準為皇帝
      。盡管朝廷上的大臣們都不滿意
      ,但是也沒人敢說話,可是劉準只有13歲
      ,對朝廷上的重大事件一無所知
      。所以他就拜蕭道成為驃騎將軍,后來封他為太尉
      、相國

      太尉專門負責軍事事務的管理,相當于皇帝將軍事和政治權利都移交給蕭道成。蕭道成在朝廷的所有重大事務中

      ,都擁有最終決定權
      。皇帝必須要同他商量
      ,并征得他的同意
      。事實上,劉準完全是一個傀儡皇帝
      。一天
      ,蕭道成派王敬則去皇宮,強迫劉準交出皇帝的印章
      。從此
      ,劉宋時代結束了。蕭道成改名為齊
      ,在歷史上被稱為南齊
      。他就是齊高帝。蕭道成在朝廷呆了很多年
      。他目睹了劉宋皇室為了爭奪皇位
      ,而殺害父兄的殘酷場面。他還目睹了皇帝日夜飲酒作樂
      ,不關心國家事務
      ,人們都生活在苦難中。他認為劉宋之所以滅亡
      ,是因為皇室為了王位互相爭斗
      ,耗盡了自己家族的權力,外姓趁機而入
      。另一個原因是皇帝無事可做
      ,昏庸誤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实郾仨氁胁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沒有才能的皇帝,怎么能治理國家呢?

      同時

      ,皇帝不能奢侈或腐敗
      。如果做皇帝就是吃喝玩樂,不管人民的生活如何
      ,這樣的皇帝對國家和人民都是一種禍害
      ,他的統(tǒng)治也不會持續(xù)太久。蕭道成總結了劉宋亡國的教訓
      。為了鞏固統(tǒng)治
      ,治理好國家
      ,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他的治國之道不同于劉宋皇帝。他特別注重節(jié)儉
      。他經常對他的臣下說:“皇帝不節(jié)儉,大肆鋪張浪費
      。他們也會效仿我
      ,講排場、尋歡作樂
      。我們吃的
      、穿的、喝的和用地
      ,都是普通人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
      ,我們必須珍惜這些。當我們舉行大型宴會時
      ,我們需要看看是否有人買不起糧食
      。當我們住在宏偉的深院里時,我們需要傾聽
      ,雨水從老百姓的稻草房子里漏出來的聲音
      。我們依靠人民來養(yǎng)活我們,從皇帝到中尉
      。我們必須為人民著想
      ,而不是為自己著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大臣們聽得非常仔細

      ,都被皇帝的話說服了,所以他們都按照皇帝說的去做
      。從吃食到生活
      ,他們都很簡單,從不招搖
      ,從不修理宅邸大院
      ,他們上朝時,不穿綾羅綢緞
      。當皇帝看到這一點時
      ,他高興地說:“讓我統(tǒng)治天下十年,要讓黃金和泥土有相同的價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约阂矘淞⒘税駱印K磳实叟宕飨笳鲀?yōu)雅
      、財富和權威的玉制飾品
      。他認為這是人們追求奢華和享受的誘惑之源
      ,并告訴人們不要使用它。同時
      ,皇帝不需要在他的座駕華蓋上裝飾黃金
      。他還命令人們不要使用金、銅器皿和裝飾品
      ,認為這是對財產的浪費
      。他簡樸的生活方式在古代帝王中是罕見的。蕭道成是南齊最有成就的皇帝
      。不幸的是
      ,他僅僅當了四年皇帝就去世了。

      臨終時

      ,他囑咐蕭賾:“三國時期
      ,曹丕的子孫為什么保不住魏國,而是叫司馬炎篡奪了王位呢?主要原因是曹丕和他的后代殺了他們的兄弟姐妹
      ,并流放了他們
      。結果,朝廷中沒有曹家自己的人
      ,權力落入不同姓氏的家族手中
      ,導致司馬炎奪取了曹家的天下。同樣
      ,如果劉宋皇室不是手足相殘
      ,我還能建立起齊國,而取代劉宋嗎?我死后
      ,你一定要保護蕭家
      ,不要為了皇權而殺人,重復同樣的錯誤
      ,不顧自己的親骨肉
      ,那么,當他成為皇帝的時候能造福全天下的百姓嗎?”齊武帝蕭賾吸取蕭道成的教誨
      ,在治理國家和照顧兄弟方面都做得很好
      。該國政治穩(wěn)定,經濟迅速復蘇
      。蕭賾死后
      ,他的堂兄弟蕭奪取了王位,即齊明帝
      。他一登上王位
      ,就開始屠殺他的親屬。他的兒子蕭寶卷緊隨其后
      。公元502年
      ,雍州刺史蕭衍奪取了政權
      。改國號為梁,他救是梁武帝

      誰能說一下西晉與東晉之間的南北朝的年代及朝代更迭,詳細點
      ,最好能一次看懂
      。。
      。謝謝了

      西晉連著就是東晉,沒有之間

      ,只有期間
      ,《縱橫十六國》有很詳細的演繹,我曾經整理過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五胡十六國時期(304-439年)
      ,從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始,316年滅掉西晉
      ,中國北方陷入分裂混戰(zhàn)
      ,匈奴、羯
      、鮮卑
      、氐、羌等少數民族和漢族相互爭戰(zhàn)
      ,先立建立了21個政權
      ,北魏史家取其中十六個國家,故稱“五胡十六國”
      ,期間后趙和前秦曾占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在此時期,東晉(317-420年)在南方延續(xù)了漢人的晉室政權
      ,幾次北伐都未能收取最后成果
      ,383年淝水之戰(zhàn)大敗前秦強勢南下,延續(xù)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公元420年
      ,劉裕篡奪帝位
      ,取代東晉;公元439年
      ,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
      。至此,中華歷史進入了南北朝的時代


      西晉“八王之亂”還在持續(xù)時
      ,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叛晉自立為“漢王”;同年蜀地流民領袖巴氐人李雄自稱成都王
      ,建立成漢政權
      。漢軍勢如破竹漸漸形成滅晉之勢,309年洛陽附近的兩次大戰(zhàn)
      ,晉軍的勝利使得緊張局勢得到暫時的緩和
      ,次年劉淵去世,劉聰殺新帝而自立
      ,同年
      ,漢將羯人石勒經宛城、襄陽
      ,掠奪江漢一帶
      ,隔年北返,不久晉室又出內亂
      ,晉軍精銳受屠盡亡
      ,到311年劉聰、王彌及石勒會兵攻陷晉都洛陽
      ,擄走晉懷帝
      ,史稱“永嘉之禍”。313年晉懷帝被殺
      ,晉愍帝于長安繼立帝位
      ,劉聰派劉曜持續(xù)攻打,316年晉愍帝投降
      ,西晉亡
      。在此前后,315年拓跋猗盧被封代王
      ;偏處西北張氏保存了涼州作為前涼的前身
      ;公元317年司馬睿王導為首的江南士族支持下的西晉親王順理成章地在建康登基稱帝,史稱“東晉”


      318年劉粲繼立
      ,遭靳準(漢人)殺害奪權,劉曜與石勒得知后共同平亂
      。次年劉曜稱帝
      ,改國號為“趙”
      ,史稱前趙。石勒得知后也于襄國稱趙王
      ,史稱后趙
      ,雙方決裂。劉曜平定上郡羌
      、仇池氐等關隴羌氐
      ,威服前涼,雄踞關中
      。石勒則派石虎擊敗晉將段匹磾奪幽州
      ,擊敗曹嶷奪青州
      ;此前收復河南大片失地的東晉豫州刺史祖逖抱憾病故
      ,后趙順勢攻下淮北,與東晉劃淮而治
      。石勒雄踞關東后
      ,于328年西征攻滅劉曜,前趙亡
      ,后趙統(tǒng)一了除西北涼州和東北遼東以外的整個北中國
      。前涼的漢族政權由于戰(zhàn)亂較少,難民紛至
      ,保存了晉代典章制度
      ,久之形成“河西文化”。遼東是鮮卑人崛起的地方
      ,三國時期已經形成宇文
      、慕容和段氏三部;慕容廆在位四十九年
      ,華北戰(zhàn)火紛飛時招徠大量流亡士人
      ,使得慕容部迅速繁榮起來,先北滅夫余
      ,再于302年敗稱雄塞外的宇文部
      ,繼而于319年破宇文、段氏和高句麗聯軍
      ;333年慕容廆病逝
      ,但兒孫代英才輩出,開始逐鹿中原


      公元330年石勒稱帝
      ,這個出身于地位卑賤的羯胡,年輕時做過奴隸的傳奇式人物
      ,終于登上了萬乘之尊的寶座
      ,傲視天下
      。334年石勒病故,次年侄子石虎奪位
      ,橫征暴斂加上連年災害
      ,后趙的良好局面已不復存;此外氐人蒲(苻)洪和羌人姚弋仲各率部族百姓自關中的東遷
      ,為數十年后的再度戰(zhàn)亂埋下伏筆
      。東晉建國后王氏家族逐漸掌握大權,公元324年明帝平王敦之亂后英年早逝
      ,又致蘇峻作亂最后外戚庾氏專權
      ,前后亂了八年才勉強安定下來;338年成國則為李壽篡位
      ,改國號為“漢”


      337年,慕容皝結束兄弟之爭并打敗段氏之后
      ,建立前燕
      ,次年初次用兵打敗后趙,343年降服高句麗
      ,隔年滅宇文部
      ,統(tǒng)一遼東。347年荊州刺史桓溫西進滅漢
      ,東晉重新控制了益
      、梁、寧三州
      ;涼州張駿也抓住機會征伐西域
      ,設立都護府,345年自稱假涼王
      。349年石虎在失望和痛苦中死去
      ,后趙政權一片混亂,一道“殺胡令”二十多萬人胡人被殺
      ,350年石閔復漢姓冉
      ,建立冉魏;襄國的石祗就地即后趙帝位
      。前燕新主慕容俊趁機遣大軍南下
      ,后趙雖請來姚氏和前燕的援軍,但還是在魏趙大戰(zhàn)中敗亡
      ,次年351年冉魏在燕魏大戰(zhàn)中敗亡
      。經此混戰(zhàn),匈奴、羯加速衰亡
      ,來自東北的鮮卑人和來自西北的氐羌人填補了中原統(tǒng)治者的空白


      前燕在中原無人能擋,苻健占據關中建立前秦
      ,姚襄一度率眾歸附東晉
      。354年桓溫北伐進攻前秦國都長安先勝后敗,兩年后再次北伐進占洛陽
      。357年苻堅登位后
      ,任用王猛鐵腕治國;前燕用七年時間收拾關東殘局
      ,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強國
      ,360年慕容俊死,七年后輔政慕容恪亡
      ,369年桓溫發(fā)動了他一生中規(guī)模最大的第三次北伐
      ,慕容垂戰(zhàn)場取勝場下卻被迫投奔前秦。苻堅趁勢于370年滅亡前燕
      ,373年滅前仇池
      、攻取東晉的梁州、益州
      ,376年再滅前涼、代國
      ,統(tǒng)一了北方


      此時,苻堅成為十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君主
      ,他為人寬弘
      ,亡國君臣皆授官位任其率領舊部,并將諸胡遷入關中
      ,令氐族勢力置于國內要沖
      ,其民族政策的確緩解了民族間的仇殺,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
      ,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378年前秦會攻襄陽,開始對東晉用兵
      ,準備統(tǒng)一大業(yè)
      ;東晉方面,妄圖自立的桓溫死后
      ,謝安營造了“空前絕后”的團結局面
      。383年苻堅率舉國之師兵分三路南征東晉,淝水之戰(zhàn)大敗而歸。隔年各胡族紛紛獨立
      ,慕容垂于河北復國建立后燕
      ,慕容泓與慕容沖于關中建國西燕,前秦羌將姚萇自立建立后秦
      ;第二年西燕軍攻陷長安
      ,苻堅最后被姚萇所殺,苻丕于晉陽繼立
      ;鮮卑將乞伏國仁自立建立西秦
      ;仇池氐楊定復國史稱后仇池;第三年鮮卑拓跋圭于代地復國
      ,國號“魏”
      ;西定西域的氐將呂光占據涼州,建國后涼
      。三年內
      ,北方八國并立,東晉亦乘機收復河南
      ,局勢更加混亂不堪


      不過慕容垂很快就傲視關東,向南重新推進至淮北
      ,向北征服賀蘭部
      ,在東北擊敗高句麗占據遼東,394年滅落腳在并州的西燕
      ;同年后秦姚興及西秦乞伏干歸滅前秦
      。北魏在此時走向強大,392年幾乎滅亡匈奴鐵弗部
      ,395年擊敗燕軍
      ;次年慕容垂死,拓跋圭大舉入侵
      ,圍陷后燕首都中山
      ,并于398年遷都到平城,慕容盛和慕容德各自稱帝
      ,后燕分裂出南燕
      ,此后至五世紀頭十年的關東局面基本上是北魏和二燕的對峙。關隴方面
      ,呂光征討西秦失敗
      ,397年河西鮮卑禿發(fā)烏孤建立南涼,401年匈奴別部盧水胡沮渠蒙遜取代段業(yè)建立北涼
      ,405年后敦煌太守李暠(漢)叛北涼建立西涼
      。后秦399年拿下洛陽
      ,淮河、漢水以北的東晉城鎮(zhèn)紛紛歸附
      ,400年降西秦
      ,次年后涼投降,南
      、北
      、西三個涼國進貢稱臣,后秦勢力達到全盛
      ;但很快就在402年敗于北魏
      ,引發(fā)劉(赫連)勃勃407年叛秦建立胡夏,后秦國勢大衰
      ;西秦復國
      ,414年乞伏熾磐滅南涼,西秦占據隴西
      。在遼東
      ,409年馮跋殺慕容熙擁高云,后燕亡
      ,之后馮跋繼立
      ,史稱北燕。

      南方的東晉政局
      ,在謝安于淝水之戰(zhàn)后去世后又一片混亂
      ,402年桓玄攻入建康,次年自立為帝
      ,平孫恩
      、盧循之亂中聲名大振的劉裕起兵聲討,掌握了東晉大權
      ,410年北伐滅南燕,413年西攻405年建國的軍閥譙縱
      ,收復西南地區(qū)
      。416年12月后秦姚泓初立,劉裕發(fā)動第二次北伐
      ,晉軍連克許昌
      、洛陽,隔年攻破長安
      ,后秦亡
      ;之后赫連勃勃趁留守將領內哄攻下長安,據有關中
      ;劉裕于420年篡奪帝位
      ,國號“宋”;年北涼攻下酒泉,西涼亡
      。北魏在422年乘劉裕病逝
      ,占領河南地區(qū),423年北魏拓跋燾繼拓跋嗣而立
      ,兩次深入沙漠痛擊柔然
      ,430年夏亡,436年北燕亡
      ,439年北涼亡
      。至此,北魏統(tǒng)一華北
      ,進入“南北朝時期”


      ——內容較長,如果還要其它相關資料
      ,可Email到wouc@qq.com

      有關24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漢· 班固 100
      3 后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后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

      ,或稱“太史公書”
      ,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笆酚洝北緛硎枪糯窌耐ǚQ,從三國開始
      ,“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
      ,左馮翊夏陽人
      。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
      ,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
      。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
      ,愿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
      ,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
      。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
      ,后來跟著董仲舒
      、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
      、《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
      ,司馬遷二十歲
      ,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
      ,到處考察古跡
      ,采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的實地調查
      ,司馬遷開闊了胸襟
      ,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
      。司馬談死后
      ,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
      ,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
      ,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
      ,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
      ,兵敗投降
      。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
      ,司馬遷說
      ,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
      ,又沒有救兵
      ,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開脫
      ,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
      。于是,把司馬遷投進監(jiān)獄
      ,處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獄
      ,更加發(fā)奮寫作《史記》
      。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
      。司馬遷死后許多年
      ,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于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
      ,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
      ,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
      ,全書有本紀十二篇
      ,表十篇,書八篇
      ,世家三十篇
      ,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
      。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
      、《禮書》
      、《樂書》、《律書》
      、《漢興以來將相年表》
      、《日者列傳》、《三王世家》
      、《龜策列傳》
      、《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
      ,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
      ,漢元帝
      、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
      。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
      、《國策》
      、《秦記》、《楚漢春秋》
      、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
      ,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
      ,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
      。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
      ,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
      。由于取材廣泛
      ,修史態(tài)度嚴肅認真,所以
      ,《史記》記事翔實
      ,內容豐富。

      漢書

      繼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后
      ,班固撰寫了《漢書》
      。班固,字孟堅
      ,扶風安陵人
      ,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
      ,曾作《后傳》六十五篇來續(xù)補《史記》
      。《漢書》就是在《后傳》的基礎上完成的
      。和帝永元元年
      ,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
      。后因事入獄
      ,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
      ,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
      ,馬續(xù)協(xié)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
      ,表八篇,志十篇
      ,列傳七十篇
      ,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
      。它的記事始于漢高帝劉邦元年
      ,終于王莽地皇四年。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
      ,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
      。《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
      ,“列傳”省稱“傳”
      ,“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
      ,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
      。這些變化,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
      ,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
      。這一部分
      ,《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舍標準不盡相同
      ,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
      、《地理志》
      、《藝文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缎谭ㄖ尽返谝淮蜗到y(tǒng)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guī)定
      。《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qū)劃
      、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
      ,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fā)展狀況
      、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
      。《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
      ,記錄了存世的書籍
      ,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妒池浿尽肥怯伞镀綔蕰费葑儊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
      ,上卷談“食”
      ,即農業(yè)經濟狀況;下卷論“貨”
      ,即商業(yè)和貨幣的情況
      ,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
      ,有“古”而無“今”
      ,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譏責。后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
      ,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
      ,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后用分為十四級
      、三十四官格的簡表
      ,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
      ,卻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
      。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于圣人“
      。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圣人”
      ,就是孔子
      。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
      。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
      。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
      ,已在史學領域立穩(wěn)了腳根


      《漢書》喜用古字古詞,比較難讀


      后漢書

      《后漢書》九十卷
      ,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字蔚宗
      ,順陽人
      。出身于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
      ,著《谷梁集解》一書
      。《十三經注疏》中的《谷梁傳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
      。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
      ,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
      、潛心著述
      ,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
      ,一直以名門之后自居
      ,生性孤傲,不拘小節(jié)
      ,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
      ,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
      ,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
      ,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
      ,范曄郁郁不得志
      ,就借助修史來寄托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后漢書》
      。元嘉二十二年
      ,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
      ,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
      、《輿服志》、《五行志》
      、《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侯,有人告發(fā)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
      ,因此下獄而死
      。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
      ,使《后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在范曄《后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
      ,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
      ,刪繁補缺
      ,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后來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
      ,范曄《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
      、《漢書》并稱“三史“
      ,盛行于世。而諸家《后漢書》
      ,除袁宏《后漢紀》外
      ,都相繼散亡。于是范曄《后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范曄《后漢書》的記述
      ,起于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于漢獻帝禪位于曹丕
      ,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三國志

      《三國志》,六十五卷
      ,包括《魏書》三十卷
      ,《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
      ,主要記載魏
      、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


      作者陳壽
      ,字承祚,巴西安漢人
      ,生于漢后主劉禪建興十一年
      ,死于晉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漢做過官
      ,三十歲時
      ,蜀漢政權滅亡,入晉后做過晉平令
      、著作郎
      。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
      、吳的史作
      ,如王沈的《魏書》,魚豢(換)的《魏略》
      ,韋昭的《吳書》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龂尽分械摹段簳贰ⅰ秴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主要取材于這些史書
      。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
      ,編寫蜀史
      。《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采集和編次的
      。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
      ,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
      ,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
      。我們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fā)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
      ,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
      。我們要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
      ,只好借助于《晉書》。

      《三國志》善于敘事
      ,文筆簡潔
      ,剪裁得當
      ,當時就受到贊許
      。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
      ,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
      ,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
      ,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
      、《漢書》相媲美。因此
      ,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
      ,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
      ,包括帝紀十卷
      ,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
      ,載記三十卷
      ,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
      ,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
      ,他非常重視史書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
      ,有關晉代的史料
      ,沒有一家令人滿意的。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對各家史著逐一進行了批評
      。撰寫一部系統(tǒng)
      、完整、旨趣較高的晉史
      ,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
      。貞觀二十年他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
      、許敬宗擔任監(jiān)修
      ,組織編寫《晉書》。

      眾人撰寫《晉書》
      ,從受命到成書
      ,僅歷時兩三年。成書時間之所以較短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晉書》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
      、物力
      、財力和圖書檔案資料都有保證,這些條件
      ,是私人修史無法比擬的
      。二是有多種晉史著述可供參考。由于有藍本作為依據
      ,成書自然較為容易


      《晉書》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舍
      ,喜歡采用小說筆記里的奇聞軼事
      ,《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
      ,有損于它的史料價值
      。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稌x書》的執(zhí)筆人
      ,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
      ,有片面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向
      。因此,后人批評它“競為綺艷
      ,不求篤實”
      。這也是《晉書》的缺點之一。

      宋書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
      ,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
      ,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
      ,紀十卷
      ,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
      。作者根據何承天
      、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
      ,撰續(xù)成書


      紀傳部分成于南齊永明六年,諸志當成于隆昌元年之后
      。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于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
      ,內容詳備,篇幅幾占全書之半
      。志前有《志序》
      ,詳述前代修志情況,并上溯各志所記制度源流
      ,可為考補前史缺志之助
      。《州郡志》記三國以來地理沿革并及東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
      ,有補于史事考證
      。《律歷志》全載景初
      、元嘉
      、大明三歷文字,為歷法學的珍貴資料


      《樂志》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
      ,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
      ,并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
      ,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
      。紀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余人
      。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
      、奏疏、書札及文章
      ,雖冗長
      ,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宋書》的作者沈約
      ,是南朝著名史學家
      、文學家、聲律學家
      ,字休文
      ,吳興武康人。父沈璞
      ,劉宋時為淮南太守
      ,元嘉末年于皇族爭權奪位之亂中被害,沈約時年十三歲
      。少年時代
      ,沈約橫遭家難,潛竄流寓
      ,家境孤貧
      。他篤志好學,讀書晝夜不倦
      ,遂博通群籍
      ,善屬詩文。天監(jiān)十二年卒
      ,年七十三歲
      ,謚曰“隱”,后世亦稱“隱侯”


      南齊書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
      ,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原名《齊書》
      ,至宋代為區(qū)別于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
      ,撰著者為蕭子顯


      蕭子顯
      ,字景陽,南朝歷史學家
      、文學家
      。出身皇族,蕭子顯博學多識
      ,長于寫作
      ,又是自齊入梁的貴族人物,對南齊許多史事
      、王室情況是熟悉的或是親自經歷過的
      ,加之梁朝取代南齊,未經重大戰(zhàn)亂
      ,許多圖書文籍得以保存
      ,都為蕭子顯撰著史書提供了有利條件。

      《南齊書》現存五十九卷
      ,其中帝紀八卷
      ,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


      所缺一卷為《自序》


      《南齊書》文字比較簡潔,文筆流暢
      ,敘事完備
      。列傳的撰寫,繼承了班固《漢書》的類敘法
      ,又借鑒沈約《宋書》的代敘法
      ,能于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傳不勝其煩的弊病
      。又書中各志及類傳,除少數外
      ,大都寫有序文
      ,借以概括全篇內容,提示寫作主旨


      梁書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
      ,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

      姚察
      ,字伯審
      ,吳興武康人,南朝歷史學家
      。歷經梁
      、陳
      、隋三朝,于陳朝任秘書監(jiān)
      、領大著作
      、吏部尚書等職,于隋朝任秘書丞
      。入隋后于文帝開皇九年又受命編撰梁
      、陳兩代歷史,未竟而卒
      。臨終時遺命
      ,囑其子姚思廉繼續(xù)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簡之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
      ,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
      ,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yǎng)
      ,于史文撰著方面
      ,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
      ,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
      ,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陳書

      《陳書》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
      ,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后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
      ,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的。姚察
      ,字伯審
      ,吳興武康人,姚思廉
      ,字簡之
      ,陳亡后,遷家關中
      ,為萬安人
      。兩人事跡已于本書《梁書》前言中作了介紹,可以參閱


      《陳書》中的帝紀六卷
      ,列傳三十卷,共三十六卷,無表志


      陳朝封建政權只存在了三十三年
      ,在政治、經濟
      、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
      ,或許與此有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蛾悤穬热荼炔簧稀读簳纺菢映鋵?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本紀和列傳都過于簡略。

      魏書

      《魏書》
      ,一百二十四卷
      ,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
      ,志二十卷
      。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
      ,又分為上
      、下、或上
      、中
      、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
      。北齊魏收撰


      鮮卑族是我國古代東北大興安嶺東麓一個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紀末
      ,隨著匈奴帝國的解體
      ,鮮卑族逐漸向西遷徒,成為大漠一個強大的民族集團
      ,公元三世紀初
      ,鮮卑拓跋部首領猗盧在塞北建立了代國,公元376年
      ,代政權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滅
      。公元386年,拓跋鮮卑各部復擁拓跋為代王
      ,重建政權。拓跋解散了拓跋鮮卑原有的部落組織
      ,定居農耕
      ,遷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稱魏
      ,史稱北魏
      。由于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
      ,北魏國力日益強盛,終于在公元439年統(tǒng)一中國北方
      ,結束了十六國時期的動蕩局面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
      ,改姓元氏
      ,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時
      ,北魏達到鼎盛時期
      ,在西邊奪取漢中,進窺巴蜀
      ,在東邊鞏固了洛陽周邊的防御
      ,并與梁朝爭奪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敗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潰
      ,分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對峙的政權
      。《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


      拓跋時就曾命令鄧淵撰《代記》十卷
      ,按年月編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燾神嘉二年
      ,詔撰《國記》
      ,由崔浩定為編年體,成書三十卷


      《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
      ,本紀缺二卷,列傳缺二十二卷
      ,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
      ,分別由后人取其它史書補足。

      魏收
      ,北齊鉅鹿下曲陽人
      ,字伯起,小字佛助
      。他機警能文
      ,與溫子升、邢子才號稱三才子
      ,但生性輕薄
      ,人稱“驚蛺蝶”。他奉命著《魏書》時曾聲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
      ,舉之則使上天
      ,按之則使入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睍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眾口喧嚷,指為“穢史”
      ,魏收三易其稿
      ,方成定本。

      北齊書

      《北齊書》
      ,五十卷
      ,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
      ,唐李百藥撰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zhèn)發(fā)生聲勢浩大的反叛浪潮
      ,后出身于懷朔鎮(zhèn)低級武官的高歡獲得了對二十余萬鮮卑人的領導權
      ,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
      ,高歡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長安
      ,高歡于是另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
      ,史稱東魏
      。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孝靜帝自立
      ,建立北齊
      。東魏、北齊統(tǒng)治區(qū)域南至長江
      ,與梁
      、陳兩朝先后對峙,西邊在今山西
      、河南
      、湖北,與西魏
      、北周分界
      。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吞并


      《北齊書》本名《齊書》
      ,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
      。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后約八十年的歷史
      ,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李百藥(公元565--648年)
      ,字重規(guī),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出身仕宦之家
      。李百藥從小好學,博覽經史著作
      ,隋初曾任太子舍人
      ,襲父爵為安平公。貞觀二十二年卒
      ,享年八十四歲


      北齊政權中,皇族內部叔侄
      、兄弟相互殘殺
      ,使這個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換了六個皇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饼R書》對封建統(tǒng)治者之間的權勢爭奪有較多的敘述


      《北齊書》在流傳過程中殘缺嚴重,現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
      ,其他都是后人用
      。《北史》等著作增補
      ,這使《北齊書》的價值大大降低
      。但即便如此,它還是為我們了解東魏
      、北齊歷史提供了一部斷代史著作


      周書

      《周書》,五十三卷
      ,其中本紀八卷
      ,列傳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編
      ,參加編寫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


      北魏末年,政治動蕩
      ,亂事遍起
      。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鎮(zhèn)中武川鎮(zhèn)的宇文泰
      ,率領一批以武川鎮(zhèn)人為主的鮮卑族軍隊,聯合關隴地區(qū)的漢人豪族武裝
      ,建立起西魏政權
      。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稱北周
      。西魏
      、北周這兩個前后相續(xù)的政權,統(tǒng)治區(qū)域大致包括今天陜西
      、寧夏
      、甘肅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
      、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
      。與東邊的東魏、北齊和江南的梁
      、陳成鼎足之勢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
      ,統(tǒng)一中國北方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
      ,建立隋朝


      《周書》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
      、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
      、北周的歷史。

      《周書》由于根據的資料貧乏
      ,再加上它所記載的人物多是本朝顯官的祖先
      ,因而顯得單薄而不盡合事實。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權的建立
      ,建立后三個封建政權之間的戰(zhàn)爭
      ,以及宇文政權上層集團內部斗爭的情況,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
      、北周歷史最基本
      、最原始的一部史書。

      南史

      《南史》是合南朝宋
      、齊
      、梁、陳四代歷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
      ,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
      ,止于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
      ,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赌鲜贰放c《北史》為姊妹篇
      ,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李大師(公元570--628年)
      ,相州(今河南安陽)人
      ,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他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
      ,彼此孤立,記事重復
      ,又缺乏聯系
      ,打算采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
      ,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歷史
      ,分別統(tǒng)編于這兩部史著之中。隋末
      ,李大師曾參加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
      ,任尚書禮部侍郎。因此
      ,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
      ,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
      。此后,由李延壽繼續(xù)撰成
      ,合稱為《南北史》


      李延壽,字遐齡
      ,生卒年代已不可確知
      ,大約卒于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唐初歷史學家
      ,曾任崇賢館學士
      ,官至符璽郎。唐太宗時
      ,李延壽曾參加《隋書》紀
      、傳、志和《晉書》的編寫
      ,又參預唐朝國史的編纂工作
      。但他主要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業(yè)
      ,完成《南史》與《北史》的寫作。

      《南史》以《宋書》
      、《南齊書》
      、《梁書》及《陳書》為本,刪繁就簡
      ,重新編纂
      ,成為史林新著,成書于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赌鲜贰酚斜炯o和列傳,無表
      、志
      。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
      ,共八十卷
      。其編撰方法按朝代順序、帝王在位先后
      ,排列各朝帝王
      、宗室、諸王
      、大臣等紀傳


      本紀中有《宋本紀》三卷,《齊本紀》二卷
      ,《梁本紀》三卷
      ,《陳本紀》二卷。列傳中除專傳外
      ,列“類傳”九種


      《南史》文字簡明,事增文省
      ,在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不足處在于作者突出門閥士族地位,過多采用家傳形式
      。例如將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
      ,集中于一篇中敘述,實際成為大族族譜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赌鲜贰贰侗笔贰分校承﹤魑囊嘤兄貜同F象


      北史

      《北史》一百卷
      ,其中本紀十二卷
      ,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
      ,魏
      、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
      、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
      。作者李延壽,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陽)人
      ,曾任史官
      ,參與修撰《隋書》、《晉書》
      ,并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齊
      、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
      ,但也參考了當時所見各種雜史
      ,增補了不少材料。

      總的來看
      ,《北史》雖有內容偶呈蕪雜之弊
      ,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
      、文字簡煉
      ,在后代頗受重視,以致魏
      、齊
      、周三書唐以后皆殘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補足
      。作為研究北朝歷史的資料
      ,《北史》與魏、齊
      、周
      、隋四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不可偏廢


      隋書

      《隋書》共八十五卷
      ,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
      ,志三十卷
      。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
      ,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chuàng)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令狐德提出修梁、陳
      、北齊
      、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
      。次年
      ,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后
      ,仍未成書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
      ,由魏征“總知其務”
      ,并主編《隋書》。

      《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
      ,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
      ,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歷了滅隋的戰(zhàn)爭
      ,在執(zhí)政之后
      ,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出“以古為鏡
      ,可以見興替“的看法
      。汲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
      。其次
      ,《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yōu)良史學傳統(tǒng),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
      。主編魏征剛正不阿
      ,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
      ,不為尊者諱
      。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于大道”
      ,隋煬帝矯情飾貌
      ,殺父淫母,“鋤誅骨肉
      ,屠剿忠良”等情況
      ,都照實寫來,了無隱諱


      再次
      ,《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
      。其中十志記載梁
      、陳、北齊
      、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
      ,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舊唐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
      。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
      ,是現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
      ,宋代歐陽修
      、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杜f唐書》共二百卷
      ,包括本紀二十卷
      ,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后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
      ,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jiān)修
      。趙瑩立即組成修纂班子
      ,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全書修成
      ,歷時僅四年多


      《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
      ,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里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但是,由于肅宗以后的國史尚未編出,宣宗以后的實錄也未修成
      ,所以《舊唐書》的作者在修《舊唐書》時
      ,唐代晚期的史料相當缺乏。雖然作者曾做過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
      ,但由于成書倉促
      ,所以對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記述,仍顯得粗糙
      ,在材料的占有與剪裁
      、體例的完整、文字的簡潔等方面
      ,都存在不少缺點


      《新唐書》行世后,《舊唐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被人們廢棄


      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聞人詮等重新刊印后
      ,才又廣泛流傳開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杜f唐書》傳布過程中的興衰
      ,既反映了它的缺點,也說明它有自己的長處
      ,非《新唐書》所能取而代之


      新唐書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
      ,志五十卷
      ,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認為的《唐書》淺陋
      ,下詔重修。前后參預其事的有歐陽修
      、宋祁
      、范鎮(zhèn)、呂夏卿
      、王疇
      、宋敏求、劉羲叟等人
      。其中列傳主要由宋祁負責
      ,本紀、志
      、表主要由歐陽修負責
      ,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
      ,曾任知制誥
      、翰林學士等職。他歷時十余年完成列傳
      ,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齊全部列傳的稿子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擅長古文
      ,他因參加推行“慶歷新政”的活動
      ,被貶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調到朝廷任翰林學士
      ,主持修史工作
      ,等到他寫定本紀、志
      、表
      ,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傳與本紀
      、志
      、表合在一起時,并沒有經過嚴格的整齊劃一

      為什么南朝政權更替頻繁?

      門閥大族和寒門庶族間政治權力的更迭宋

      、齊、梁初
      ,實際掌握政治權力的狀況
      ,同東晉時期相比,有相當大的變化


      東晉時期
      ,是門閥大族發(fā)展的頂峰,他們既掌握政權又掌握兵權


      渡江以后
      ,權力最大的是王家
      。當時社會上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晉書·王敦傳》)的說法
      。王導居中掌朝中大權,王敦領兵屯駐荊州
      ,居戰(zhàn)略要地
      。甚至,元帝在江東即帝位時
      ,百官皆陪列
      ,卻令王導升御床共坐。玉導固辭,說:“若太陽下同萬物
      ,蒼生何由仰照
      。”元帝才不說話


      王氏之后
      ,有庾氏。庾氏也是既掌政權又握兵權
      。庾亮在朝廷作宰輔
      ,庾翼、庾冰一直領兵


      庾氏之后是桓氏
      。桓溫領兵
      ,桓家子弟都領兵
      。桓玄還領兵自上游入建康
      ,廢了晉帝作起皇帝來


      桓氏之后是謝氏。謝安掌政
      ,謝玄
      、謝石、謝晦都領兵
      。謝氏是門閥大族中最后一家掌握兵權的
      。他們也代表門閥大族作了最后掙扎。在寒門出身的劉裕興起以后
      ,謝晦還領兵居上游荊州重地
      ,他與宋文帝之間的斗爭,除他們個人間的恩怨和權力的斗爭外
      ,多少也反映了門閥大族和寒門的權力爭奪
      。直到謝靈運一個文人,還想用兵奪權


      門閥大族的權力
      ,在劉裕起來后受到挫折。寒門素族在政治上漸強起來
      。劉裕集團
      ,從文到武多出自寒門,可以說是個寒門集團
      。他的手下如劉穆之是“家本貧賤
      ,贍生多闕”(《宋書·劉穆之傳》)
      。徐羨之是“中才寒士”,傅亮是“布衣諸生”(《資治通鑒》卷一二○)
      。武將如劉毅“家無擔石之儲”(《宋書·武帝紀上》)


      門閥大族權力衰落了,并不是說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有什么衰落
      。門閥大族丟掉了政權和兵權
      ,政治地位卻仍然很高,仍然享有高官厚祿
      ,門閥大族還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
      。門閥大族之所以丟掉權力,一方面是由于新興的皇家如宋和南齊都是要求加強君權的
      。要加強君權
      ,他們就樂意用易于指揮的寒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門閥出身的人
      ,輕視世俗事務
      ,脫離實際,逐漸喪失了處理政治事務的能力
      。這種情況
      ,在東晉時已經出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妒勒f新語·簡傲篇》載有桓沖
      、王徽之這樣一段故事:“玉子猷(徽之)作桓車騎(沖)騎兵參軍,桓問曰:‘卿何署
      ?’答曰:‘不知何署
      ,時見騎馬來,似是馬曹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赣謫枺骸儆袔遵R?’答曰:‘不問馬
      ,何由知其數
      。’又問:‘馬比死多少
      ?’答曰:‘未知生
      ,焉知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雹龠@個故事
      ,很形象地描述了門閥士人既無行政能力
      ,也不屑于過問行政事務
      。宋齊時期
      ,寒門庶族逐漸取代門閥士族掌握了朝廷大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螘ざ餍覀餍颉罚骸靶⒔ǎㄋ涡⑽涞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泰始(宋明帝),主威獨運
      ,官置百司
      ,權不外假,而刑政糾雜
      ,理難遍通
      ,耳目所近,事歸近習
      。賞罰之要
      ,是謂國權,出內王命
      ,由其掌握
      。于是方途結軌,輻湊同奔
      。人主謂其身卑位薄
      ,以為權不得重。..外無逼主之嫌
      ,內有專用之功
      ,勢傾天下,未之或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挝牡蹠r,中書通事舍人秋當
      、周糾
      ,出身寒門,并管要務
      。孝武帝時
      ,巢尚之、戴法興并為中書通事舍人
      ,參與“選授遷轉誅賞大處分”
      ,“凡詔敕施為,悉決于法興之手
      ,尚書中事無大小
      ,專斷之”。民間稱戴法興為“真天子”(《宋書·恩幸·戴法興傳》)
      。巢尚之出身是“人士之末”
      ,戴法興“少賣葛于山陰市”
      。明帝時,阮佃夫
      、王道隆
      、楊運長,并為中書通事舍人
      。阮佃夫出身臺小吏
      ,王道隆初為主書書史,楊運長初為宣城郡吏


      南齊時
      ,任中書通事舍人的有:紀僧真、劉系宗
      、呂文顯
      、呂文度、茹法亮
      、綦珍之
      ,或門戶低賤,或起自小吏
      ,但“既總權重”
      ,都“勢傾天下”(《南史·恩幸·呂文顯傳》)。

      中書通事舍人是中書省中的低級職位
      。魏晉時期
      ,中書省權在監(jiān)、令
      、侍郎
      ;至南朝,中書省權在中書通事舍人
      。而監(jiān)
      、令、侍郎成了清貴職務
      ,但卻無權了
      。茹法亮任中書通事舍人時,太尉王儉說:“我雖有大位
      ,權寄豈及茹公
      。”(《南史·恩幸·茹法亮傳》)

      南朝的門閥士族
      ,一般已滿足于無權的高官厚祿
      。雖然他們在經濟上仍保有土地、部曲
      、客
      、奴隸
      ,在社會地位上,還有“士庶之分
      ,本自天隔”的高貴身份
      ,但較之東晉時期
      ,已大大的衰落了


      典簽制,朝廷對宗室和地方的控制來
      、齊時期
      ,有一種典簽制度。這是加強皇權
      ,控制宗室和地方權力的制度


      宋、齊都用自己的子弟擔任各州刺史
      。這原是一種保衛(wèi)朝廷的辦法
      。但從西晉以來,宗室封王
      ,又兼任地方州鎮(zhèn)長官
      ,其結果不僅未起到保衛(wèi)朝廷的作用,反而更多地成為威脅和顛覆朝廷的力量
      。宋
      、齊都接受了以宗室諸王任州鎮(zhèn)長官的辦法,但卻指派皇帝的左右親信去作諸王的典簽
      ,代諸王批閱公文。典簽的職位雖低,實權卻很大
      。朝廷通過典簽控制諸王
      、控制州鎮(zhèn)。①“不問馬”
      ,“未知生
      ,焉知死”:都是《論語》中語。

      典簽權力之大
      ,甚至諸王的生活
      、行動都要受典簽的控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赌鲜贰ざ餍摇挝娘@傳》:“故事
      ,府州部年論事,皆簽前直敘所論之事
      ,后云謹簽
      ,月日下又云某官某簽
      ,故府州置典簽以典之。..宋世晚運
      ,多以幼少皇子為方鎮(zhèn)
      ,時主皆以親近左右領典簽,典簽之權稍重
      。大明(宋孝武帝)
      、泰始,長王臨藩
      ,素族出鎮(zhèn)
      ,莫不皆出內教命,刺史不得專其任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洱R書·武帝十七王列傳論》稱:“帝王子弟,..齠年稚齒
      ,養(yǎng)器深宮
      。..朝出閫閨,暮司方岳
      。帝子臨州
      ,親民尚小,..故輔以上佐
      ,簡自帝心
      ;勞舊左右,用為主帥
      。州國府第
      ,先令后行,飲食游屈
      ,動應啟聞
      。..行事執(zhí)其權,典簽掣其肘
      ,處地雖重
      ,行己莫由。..斯宋氏之余風
      ,在齊而彌弊也
      。”典簽權重
      ,其例甚多
      。如:武陵王奕在江州,忤典簽趙渥,趙猩啟其得失
      ,即召還京
      。宜都王堅,舉動每為典帥所判
      ,立意多不得行
      。南海王子罕欲暫游東堂,典簽姜秀不許
      。還
      ,泣謂其母曰:兒欲移五步不得,與囚何異
      ?邵陵王子貞求熊白
      ,廚人答以無典簽命不敢與
      。西陽王子明欲送書侍讀鮑僎
      ,典簽吳修之不許,乃止
      。其有不甘受制而擅殺典簽者
      ,則必制以專輒之罪。魚復侯子響憤殺典簽吳修之
      ,遂以抗拒臺兵被殺
      。齊武帝聞之說:子響遂反?戴僧靜大聲喊:諸王都應反
      ?帝問故
      。對曰:“諸王無罪而一時被囚,取一挺藕
      、一杯漿
      ,簽帥不在則竟日忍渴。諸州但聞有簽帥
      ,不聞有刺史
      。”典簽小官
      ,權重如此


      典簽之設置,即使把諸王
      、刺史的一舉一動都管起來
      ,也不足以解決朝廷與地方間的矛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諸王,是親父子兄弟。親父子兄弟可以互相殘殺
      。典簽是皇帝的親信
      ,他們也可以參與諸王地方集團對朝廷的反抗。權之所在
      ,即利之所在也
      。權利之所在,父子兄弟不相讓
      。這在歷代政治史上已習見
      ,在宋齊時期,君臣
      、父子
      、兄弟間的斗爭以至屠殺,比前后各朝代表現更為殘酷


      宋文帝兄弟父子之間宋文帝以弟彭城王義康為都督荊湘等八州諸軍事
      、荊州刺史。荊州和揚州是長江流域經濟開發(fā)的兩個重點地區(q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螘ず紊兄畟鳌贩Q:“荊、揚二州
      ,戶口半天下
      。江左以來,揚州根本
      ,委荊以閫外
      。”沈約在傳后又發(fā)揮了一句:“江左以來
      ,樹根本于揚越
      ,任推轂于荊楚。..民戶境域
      ,過半于天下
      。”彭城王義康“少而聰察
      ,及居方任
      ,職事修理”(《宋書·彭城王義康傳》)。文帝以義康為荊州刺史
      ,都督上游八州諸軍事
      ,是對這個弟弟的信任。

      元嘉五年(428)
      ,左光祿大夫范泰對司徒王弘說:“天下事重
      ,權要難居
      。卿兄弟盛滿,當深存降挹
      。彭城王
      ,帝之次弟,宜征還入朝
      ,共參朝政
      。”(《資治通鑒》卷一二一)第二年春天
      ,王弘又上表請求解職
      ,讓義康入朝主持政務。文帝接受王弘的意見
      ,命義康為侍中
      、都督揚、南徐
      、兗三州諸軍事
      ,司徒,錄尚書事
      ,領南徐州刺史
      ,使義康和王弘共輔朝政
      。王弘多病
      ,而且有意讓義康主政。從此時開始
      ,朝廷內外大權集中在義康手里
      。前面引錄的文帝給義康的信,就是這時寫的


      義康與王弘并錄尚書事
      ,又漸漸不滿意。他想作揚州刺史
      。他對人說:“王公久病不起
      ,神州詎可臥治!”元嘉九年
      ,王弘死
      。義康改領揚州刺史,達到作揚州刺史的目的
      ,并且獨攬朝政


      義康仗恃天子之親弟,又喜問政事
      ,遇事常自己專斷
      ,不請求文帝的詔旨
      。有的人看見義康權力大,遂來依附
      。太子詹事劉湛和領軍將軍殷景仁本是好友
      ,殷景仁還曾把劉湛推引給文帝。殷景仁得幸于又帝
      ,官職比劉湛為高
      ,劉湛便極不高興。劉湛曾作過義康的長史
      ,有這層舊關系
      ,這時義康專掌朝政,劉湛便委心自結
      ,希望因義康宰臣之力使文帝罷黜殷景仁
      。可是
      ,義康愈是說殷景仁的壞話
      ,文帝對殷景仁越是信任,加殷景仁官為中書令
      、中護軍
      。從這里可以看出,文帝對義康的專權已經不高興了
      。劉湛初到朝廷來時
      ,文帝對他禮遇甚厚。他善論治道
      ,熟悉前代故事
      ,聽者忘倦。后來結黨朋比
      ,煽惑義康
      。文帝對他極不喜歡,但表面
      。上還忍耐著
      。文帝對親近人說:往日劉湛來見我,我“常視日早晚
      ,慮其將去
      ;比入,吾亦視日早晚
      ,苦其不去也”(《資治通鑒》卷一二三
      ,下同)。

      文帝常常有病
      ,劉湛就對義康等說:“天下艱難
      ,詎是幼主所御
      !”他還常到尚書議曹查看晉成帝末年立康帝的舊事,為文帝死后立義康為帝作準備
      。劉湛這些事
      ,文帝也微有所聞,雖然為了義康間兄弟關系
      ,還未有所發(fā)作
      ,但“自是主、相之勢分矣”


      矛盾終于爆發(fā)了
      。元嘉十七年(440),文帝下令收劉湛付廷尉
      ,下詔暴其罪行
      ,在獄中處死,并誅其子及黨羽
      。義康上表遜位
      ,文帝以義康為江州刺史,出鎮(zhèn)豫章
      。他向文帝辭別
      ,文帝對他沉默哭泣,不說話
      。他動身去豫章的時候
      ,文帝遣沙門慧琳去送他。他問慧琳:“弟子有還理不
      ?”慧琳說
      ,“恨公不讀數百卷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笔氛f義康雖然“性好吏職,糾剔文案
      ,莫不精進”
      ,“然素無學術,不識大體”


      員外散騎侍郎孔熙先與丹陽尹徐湛之密謀殺文帝
      ,迎立義康,徐向文帝告密
      ,事敗孔被殺
      。事情自然連及義康,被削爵治罪
      ,義康及其子女皆降為庶人
      ,絕屬籍
      ,徙付安成郡(今廣西賓陽東)。義康在安成
      ,讀書讀到漢淮南厲王長事
      ,廢書長嘆說:“自古有此,我乃不知
      ,得罪為宜也
      。”

      義康一再獲罪能得不死
      ,是靠了他姐姐會稽長公主的保護
      。會稽長公主是劉裕的長女,文帝對她很尊敬
      。她嘗對文帝說:“車子(義康小字)歲暮
      ,必不為陛下所容。今特請其生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f罷慟哭。文帝指蔣山發(fā)誓說:“必無此慮
      。若違今誓
      ,便負初寧陵?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端螘づ沓峭趿x康傳》)初寧陵
      ,指劉裕的陵墓,墓地在蔣山


      元嘉二十四年冬十月
      ,胡藩之子誕世殺豫章太守桓隆之,據郡反
      ,打算推奉義康為主
      。事敗,被殺


      義康不死
      ,對文帝說終究是一塊心病。胡誕世反時
      ,江夏王義恭就對文帝說:“義康數有怨言
      ,搖動民聽,故不逞之族因以生心
      ,請徙義康廣州”(《資治通鑒》卷一二六)
      。義康不愿就徙。文帝猶豫未定
      。元嘉二十八年(451)
      ,拓跋燾大軍南征
      ,到瓜步。當時人情洶洶
      ,文帝怕有人奉義康為亂
      ,太子劭、武陵王駿
      、尚書左仆射何尚之也都要文帝對義康早作處置
      ,文帝遂賜義康死。骨肉關系終究抵不過權力之爭
      ,蔣山之誓也就不提了


      宋文帝太子勁,“好讀史書
      ,尤愛弓馬
      。..意之所欲,上必從之”(《宋書·元兇劭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磥恚坑形奈洳啪?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并且自幼為文帝所喜愛
      。瓜步之戰(zhàn),太子劭“出鎮(zhèn)石頭
      ,總統(tǒng)水軍
      ,善于撫御。上登石頭城有憂色
      ,劭曰:‘不斬江湛
      、徐湛之,無以謝天下’”
      。文帝欲興師北伐
      ,太子劭和護軍將軍蕭思話等都表示反對,唯吏部尚書江湛
      、丹陽尹徐湛之善窺人主意
      ,力主北伐。所以劭說不斬此兩人
      ,無以謝天下。由此
      ,太子劭與文帝的寵臣徐湛之
      、江湛結下仇恨。元嘉二十八年以前
      ,文帝對太子劭還很信任
      ,為了防備宗室諸王謀亂
      ,使太子東宮甲士數與羽林兵相等,有一萬多人
      。但自二十八年以后
      ,文帝和太子劭之間漸生嫌隙。

      二十九年
      ,便發(fā)生巫蠱事
      。文帝寵愛潘淑妃,潘妃生子浚與太子劭一同搞巫蠱
      。文帝對潘妃說:“太子圖富貴
      ,更是一理,虎頭(浚小字)復如此
      ,非復思慮所及
      。汝母子豈可一日無我耶?”(《資治通鑒》卷一二六)巫蠱是刻木人
      ,埋地下
      ,詛咒文帝早死,故文帝有這樣的話


      文帝欲廢太子劭
      ,賜浚死。潘妃密告太子劭和浚
      。劭遂起兵入宮殺了文帝
      ,并殺徐湛之、江湛等人


      江州刺史武陵王駿起兵尋陽討劭
      。經過一場戰(zhàn)爭,劭敗被殺
      。武陵王駿即帝位
      ,就是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與同姓王的矛盾孝武帝劉駿是文帝的第三子
      。他即位時
      ,他的叔父南郡王義宣任都督荊、雍
      、梁
      、益、湘
      、交
      、廣、寧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
      。義宣“在鎮(zhèn)十年
      ,兵強財富”(《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孝武帝想調義宣為丞相
      、錄尚書事
      。義宣不聽調動。一些野心家如臧質
      、魯爽等恭維他
      ,勸他稱帝。義宣遂舉兵反
      。義宣是個庸才
      。司州刺史魯秀聽他哥哥魯弘的話跟隨義宣反叛,他到江陵去謁見義宣
      ,出來后捶胸后悔說
      ,“吾兄誤我,乃與癡人作賊
      ,今年敗矣
      !”(《資治通鑒》卷一二八)。魯秀說他是癡人
      ,其才能可知


      宋朝廷以沈慶之、薛安都迎戰(zhàn)魯爽
      ,以柳元景
      、王玄謨迎戰(zhàn)義宣。戰(zhàn)爭的結果
      ,沈慶之敗魯爽
      ,于軍斬之。柳元景大敗義宣軍
      。義宣兵潰
      ,單舸逃走,不知所措
      ,閉戶而泣
      。臧質敗回尋陽,被殺
      。義宣敗回江陵
      。雍州刺史朱修之入江陵,殺義宣及其子十六人


      孝武帝殺義宣后
      ,更大殺宗室。他在位十年
      ,先后殺了武昌王劉渾
      、竟陵王劉誕、海陵王劉休茂
      、南平王劉鑠等


      揚州刺史、竟陵王誕“寬而有禮
      ,又誅太子劭
      、丞相義宣,皆有大功
      ,人心竊向之
      。誕多聚才力之士,蓄精甲利兵”
      。孝武帝又怕又忌恨
      ,“不欲誕居中,使出鎮(zhèn)京口
      ;猶嫌其近
      ,更徙廣陵”。并使心腹大臣劉延孫“鎮(zhèn)京口以防之”
      。競陵王誕也知道孝武帝畏忌他
      ,也暗作準備,借口魏人入侵
      ,修整廣陵城池
      ,積聚糧草兵器以自固。

      有人告劉誕欲反
      。孝武帝命以始興公沈慶之為車騎大將軍
      、南兗州刺史,將兵討誕
      ,圍廣陵
      。城破,殺誕
      ,誕母
      、妻皆自殺。廣陵城中士民
      ,無大小悉命殺之
      。沈慶之請免五尺以下死,其余男口皆死
      ,女子以為軍賞
      ,猶殺三千余口。

      孝武帝聽到廣陵已破,誕死
      ,高興極了
      。他出宣陽門,命左右皆呼萬歲
      。侍中蔡興宗陪侍
      ,獨不呼萬歲。孝武問他:“卿何獨不呼
      ?”蔡興宗說:“陛下今日正應涕泣行誅
      ,豈得皆稱萬歲!”(《資治通鑒》卷一二九)

      孝武帝的兒子前廢帝子業(yè)
      ,是一個更為殘忍的人
      。他自率羽林兵討殺他的叔祖太宰、江夏王義恭
      ,并殺其四子
      。殺大臣柳元景并其八子、六弟及諸侄
      ,又殺大臣顏師伯并其六子
      。又遣使誅殺江夏王義恭的世子湘州刺史伯禽。對大臣說打就打
      ,如對待奴隸
      。又殺新安王子鸞,殺其母弟南海王子師及其母妹
      。又要殺徐州刺史義陽王昶
      ,昶逃奔北魏。又殺會稽太守孔靈符
      、寧朔將軍何邁
      ,殺三朝元老大臣沈慶之和領軍將軍王玄謨。

      湘東王或
      、建安王休仁
      、山陽王休佑,都是前廢帝的父輩
      。前廢帝把他們皆聚之建康
      ,拘于殿內,任意折磨


      前廢帝作惡多端
      ,朝臣惴惴不安,左右也都終日戰(zhàn)栗
      ,各有異志
      ,中外騷然
      。最后,宮省內外結合把他殺掉
      。湘東王彧即帝位
      ,是為明帝。前廢帝于公元464年五月即位
      ,465年十月被殺
      ,在位一年有半。

      、齊宗室的災難宋、齊宗室
      ,特別是皇帝的近親有資格繼承帝位的人
      ,往往被在位的皇帝及其擁護者視為潛在的威脅,成為猜忌的對象
      ,以至成為斬除的對象
      。這在宋明帝和南齊明帝時特別顯得突出,這時的宗室很難免于身亡家破的災難


      宋明帝初即位
      ,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勛起兵反對
      。荊州刺史臨海王子頊
      ,起兵響應子勛。徐州刺史薛安都
      、冀州刺史崔道固以及許多地方郡守都起兵響應子勛
      。“朝廷所保
      ,唯丹楊
      、淮南等數郡,其間諸縣或應子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三一)

      明帝靠“六軍精勇,器甲犀利
      ,以待不習之兵”
      ,經過艱苦的大戰(zhàn),最后戰(zhàn)勝子勛和各路放軍
      ,取得勝利
      ,殺(時年十一歲)晉安王子勛。安陸王子綏
      、臨海王子頊
      、邵陵王子元
      ,并賜死。接著
      ,松滋侯子房
      、永嘉王子仁、始安王子真
      、淮南王子孟
      、南平王子產、廬陵王子輿
      、子趨
      、子期、東平王子嗣
      、子悅
      ,并皆賜死。孝武帝二十八子
      ,至此差不多全殺光了


      明帝后期,身體多病
      ,以太子幼弱
      ,深恐他死之后,他的弟弟們將不利于他的太子
      ,于是又拿他的弟弟開刀
      。泰始十年(471),先從性情剛狠的南徐刺史晉平王休佑開始
      ,命人把他從馬上擠下來加以毆拉致死
      ;繼又毒死建安王休仁。休仁臨死
      ,罵道:“上得天下
      ,誰之力邪?孝武以誅兄弟
      ,子孫滅絕
      ,今復為爾,宋祚其能久乎
      ?”(《資治通鑒》卷一三三)荊州刺史巴陵王休若素膽小謹慎
      ,但這更招明帝之忌,只有桂陽玉休范
      ,以人才凡劣
      ,不為明帝所忌,得保全生命


      明帝疑忌宗室
      ,又疑忌功臣
      、大臣。吳喜在晉安王子勛起兵時
      ,立了大功
      。但明帝晚年疑忌他在三吳頗得民心,他對親信劉勵等說
      ,“(喜)泰始初東付
      ,止有三百人,直造三吳
      ,凡再經薄戰(zhàn)
      ,而自破岡以東至海十郡,無不清蕩
      。百姓聞吳河東來
      ,便望風自退,若非積取三吳人情
      ,何以得洱伏如此!尋喜心跡
      ,豈可奉守文之主
      ,遭國家可乘之會邪!譬如餌藥
      ,當人羸冷
      ,資散石以全身,及熱勢發(fā)動
      ,去堅積以止患
      。非忘其功,勢不獲己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顿Y治通鑒》卷一三三)因此,功勞卓著的吳喜便不得不死


      泰豫元年(472)
      ,明帝病更嚴重了。時后兄王景文為尚書左仆射
      、揚州刺史
      ,明帝怕他死之后,皇后臨朝
      ,王景文以元舅之尊必為宰相
      ,對兒子不利,便送毒藥給他賜死


      明帝死
      ,子蒼梧王即位
      ,年十歲。這時
      ,宗室的勢力是削弱了
      ,但權臣的勢力發(fā)展起來。蕭道成逐漸掌握政權
      ,殺蒼梧王
      ,立順帝。不兩年
      ,蕭道成消滅了尚書令袁粲和荊州刺史沈攸之等
      。串演了一場禪讓劇,宋順帝把皇位讓給蕭道成


      蕭道成殺宗室子孫也是很殘酷的
      。《南史·宋本紀下》記載:“宋之王侯
      ,無少長
      ,皆出死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奔唇员皇挼莱蓺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蕭道成曾告誡他的兒子武帝說:“宋氏若不骨肉相踐,他族豈得秉其衰敝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虼耍斈淆R武帝時
      ,宗室尚得保全
      。但到了明帝時候,他就大殺齊高帝(蕭道成)和齊武帝(蕭賾
      ,道成子)子孫
      。高帝十九子,武帝二十三子
      ,差不多都被殺絕了


      宋、齊大殺宗室
      ,是因為怕這些宗室起來奪取皇位
      。事實上,宋齊時期也是有不少宗室起兵爭奪皇位
      ,其中有的還是成功的
      ,如宋孝武帝就是由江州起兵奪得皇位。但這些起兵的宗室王侯
      ,多很年幼
      ,如宋晉安王子勛起兵時只有十歲
      ,那有幾歲的孩子就能指揮大軍起兵反叛。這與他們手下的官佐有很大關系
      ,他們是想因起事而得到更大的富貴


      門閥大族離開必爭的“權力”,倒是因禍得福了
      。他們一般滿足于高官厚祿的榮譽地位
      。他們起家都作黃門侍郎、散騎侍郎
      、秘書丞等官
      ,這些官職品位雖然不高,卻極清選
      。當時有所謂“黃
      、散之職,故須人地兼美”(《陳書·蔡凝傳》)
      、“秘書丞
      ,天下清官”(《南史·張裕傳附曾孫率傳》)的說法。他們不須爭斗
      ,就能“平流進取
      ,坐至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論》)
      。他們中有點野心的,也不過如王僧達
      ,“自負才地
      ,三年間便望宰相”(《南史·王弘傳附子僧達傳》),或加王融
      ,“自恃人地
      ,三十內望為公輔”(《南史·王弘傳附曾孫王融傳》)。他們優(yōu)游歲月
      ,無案牘之勞神
      ,不必為政治斗爭互相殘殺而驚心,也不必為改朝換帝而動容
      ,君統(tǒng)變易
      ,朝代更迭,與己無關
      。他們像別人結婚時的賓客一樣
      ,有時為受禪者授璽而已。有這樣一個故事:宋末司空褚淵的兒子褚責去看望從叔褚炤
      ,炤問:司空今日何在
      ?賁回答說:奉璽紱在齊大司馬(蕭道成)門
      。炤不高興地說:“不知汝家司空,將一家物與一家
      ,亦復何謂
      !”(《南史·褚裕之傳附從孫炤傳》)對待改朝換代,他們漠然置之
      ,因為改朝換代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地位和榮譽
      。《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論》稱:“自是(指魏晉)君臣之節(jié)
      ,徒致虛名
      。貴仕素資,皆由門慶
      。平流進取
      ,坐至公卿。則知殉國之感天因
      ,保家之念宜切
      。市朝亟改,寵貴方來
      。陵闕雖殊
      ,顧眄如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蹦铣凼议g的殺戮和門閥大族對政治風云的漠不關心
      ,只是當時政治斗爭和腐敗的不同表現。

      梁武帝的協(xié)調政策梁武帝蕭衍
      ,是南齊的皇室
      。其父蕭順之在蕭道成代宋的過程中,曾立下汗馬功勞
      。在南齊明帝大殺宗室的過程中
      ,順之的一家沒有被殺。

      蕭衍是蕭順之的第三子
      。史稱他“博學多通
      ,好籌略,有文武才干”(《南史·梁本紀》)
      。他與蕭子良結交
      ,是“八友”①之中的佼佼者,在仕人中頗有影響
      。東昏侯統(tǒng)治時
      ,“內難九興,外寇三作”(《梁書·武帝紀》上)。蕭衍看到齊朝統(tǒng)治已不會很久
      ,已立意取而代之
      。他在襄陽暗中大作準備“潛造器械,多伐竹木
      ,沉于檀溪
      ,密為舟裝之備”(《南史·梁本紀上》,下同)
      。永元二年冬(501)
      ,蕭衍于襄陽舉兵,“是日建牙
      ,出檀溪竹木裝舸艦
      ,旬日大辦”。因當時南齊的統(tǒng)治已腐朽之至
      ,完全喪失了民心
      ,故蕭衍①竟陵王蕭子良開西邸,召攬文學之士
      ,蕭衍
      、王融、蕭琛
      、范云
      、任昉、陸倕
      、沈約
      、謝眺聚集于其間,號為“八友”


      起兵后“百姓愿從者
      ,得鐵馬五千匹,甲士三萬人”
      ,一時聲勢大振。經過二年多時間
      ,終于廢齊建梁


      梁武帝統(tǒng)治的時間近半個世紀(502—548),是南朝諸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他的統(tǒng)治
      ,可分兩大時期。前期的統(tǒng)治較為安定
      ,《梁史·武帝紀贊》稱:“三四十年
      ,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皇堑搅送砟辏氯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政治也就不清不明了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
      。他稱帝之前
      ,在基層政權機構干過一些年,有一定的從政經驗
      ,對齊末的腐朽統(tǒng)治耳聞目睹
      。故即位后,所實行的政策大都對梁的政治的安定
      ,經濟的復蘇發(fā)展有益
      。梁武帝重視統(tǒng)治階級內部門閥大族與寒門素族之間的矛盾,在用人上采取調和政策
      。他一方面采取重用門閥中人
      ,維護和擴大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使這部分人成為穩(wěn)定政權的支持力量
      。同時
      ,也注重寒門才學之士,起用他們擔任機要之職
      。例如
      ,他十分寵信的朱異,“遍覽五經
      ,尤明禮
      、易”(《南史·朱異傳》),就出自寒門
      。門閥大族和寒門并重
      ,是梁武帝選拔官吏的基本政策。

      梁武帝認為宋
      、齊動亂
      ,是皇帝御下太嚴所致。他竭力寬厚待人
      。在皇室內部
      ,他想用骨肉恩愛來代替骨肉相殘。他早年無子
      ,將侄兒蕭正德作嗣子
      。后來生了蕭統(tǒng),又將蕭正德送還。蕭正德從皇帝當然的繼承者變成普通王侯
      ,心中忿恨
      ,竟引魏攻梁。后來蕭正德又從魏逃回
      。梁武帝不但不治罪
      ,還毫不責備。梁武帝對待兄弟也很寬容
      ,他的六弟蕭宏“性愛錢
      ,百萬一聚,黃榜標之
      。千萬一庫
      ,懸一紫標。如此
      ,三十余間”(《南史·梁臨川王宏傳》)
      。他原以為蕭宏在私藏武器,后來看到只是財物
      ,便稱贊他會積財
      。梁武帝還令蔡法度為尚書刪定郎,制定出《梁律》
      。以后又令尚書令王亮
      、吏部尚書范云、尚書仆射沈約等加以修訂
      。宋齊只沿用晉律
      ,無所創(chuàng)制,至此開始有了比較完備的刑律
      。但《梁律》“急于黎庶
      ,緩于權貴’(《隋書·刑法志》),對官吏犯罪幾乎沒有約束


      梁武帝這些協(xié)調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措施
      ,對于維系統(tǒng)治集團內部團結,不能說沒有一點作用
      。但“急于黎庶”
      ,終于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緩于權貴”
      ,又使統(tǒng)治集團無法無天,最后終于釀成惡果
      。但在梁武帝統(tǒng)治的前期
      ,這些矛盾還未激化,在政治上尚能保持一個粗安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27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