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臺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
。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因此
,后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
、亦揚亦異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
、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
一、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經過之簡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
,大同總兵姜鑲投降大順軍
。京師震動。因大同乃京畿西邊門戶
,大同陷落
,北京危殆。此時崇禎再也顧不得駐守關寧的吳三桂部所負北防重任
,急令吳三桂入衛(wèi)京師
。三月中旬,獲令后的吳三桂立即著寧遠地區(qū)幾十萬遼民內遷
,三月十九日(一說十六日)到達山海關
,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
,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
。同時又獲悉明居庸關總兵唐通已降大順,并奉李自成令乘虛占領山海關
。吳三桂進退失據憂心忡忡
。
就在吳三桂撤離寧遠之后的兩三天,都設沈陽的清庭業(yè)已探知
。這對于他們來說不啻一大喜訊
。寧遠這座城無疑是他們輝煌事業(yè)的一個黑洞。在那里長留著他們抹不去的恥辱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
,他們那不可一世的、與明庭交鋒百戰(zhàn)百勝的大汗努爾哈赤所率的六萬大軍慘敗在寧遠城下
。努爾哈赤也身負炮傷
。清軍撤回沈陽后,努爾哈赤羞憤交加終日憂忿
,不久傷患(一說背癰)惡化
,不治身亡。這個制造了無數(shù)災難的屠殺者終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惡人生。經過一番角逐以后
,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
。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在出兵朝鮮獲勝后
,率凱旋之師猛撲錦州
、寧遠,志在必勝以報父仇
、雪國恥
。不期趙率教矢志堅守錦州、袁崇煥拼死保衛(wèi)寧遠
。后金軍死傷枕藉
,皇太極不得不飲恨撤圍。滿清又一次慘敗寧遠城下
。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
,皇太極暴卒。幼主福臨立
,多爾袞
、齊爾哈朗攝政。為樹立威望
,九月
,齊爾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軍猛攻明庭殘留在關外最后幾個軍事?lián)c。他很快攻占中后所
、中前所
、前屯衛(wèi),但當他率軍攻打寧遠時
,卻遭到吳三桂的堅決抗擊
。寧遠,這座城市簡直是滿清的夢魘
。從1626年到1643年
,清軍三次猛攻它都鎩羽而歸。然而沒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
。清庭真是大喜過望
。急于建功立業(yè)的多爾袞等人聞訊當即下令“修整軍器,儲糧秣馬
,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
,吳三桂盤桓躑躅在永平、玉田一帶。崇禎死
、明庭亡
,他和所有明庭故臣一樣都在尋找出路。而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
。這并不違反禮教
。改朝換代,自古亦然
。既然明太祖貧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
,那么李自成這個驛卒又為什么不能做皇帝呢?
大順對吳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
。李自成遣使三桂
,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并聲明“俟立功日升賞”
。這對于已缺餉一年多的吳軍確實是雪中送炭
。吳三桂已有降意。就在這關鍵時刻
,吳三桂先后接到兩種文書
。一是大順使者所持其父吳襄勸其歸順李自成的書信,二是有人送給吳三桂密信
,詳告其父被劉宗敏抓捕追臟
,遭到嚴刑拷打。其父已湊白銀五萬兩
,但離劉宗敏所索二十萬兩甚遠
。此外,吳三桂愛妾陳園園亦被劉宗敏霸占
。吳三桂聞訊大怒
。遂拔劍斬案、升帳演兵場
,斬一名來使
,將另一名割去雙耳,令其傳言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瑫r,起兵回師擊敗唐通
,奪回山海關
。
吳三桂從態(tài)度模棱兩可轉變?yōu)楣_對抗,這在大順朝中引起軒然大波
。一派意見是立即予以征討
。另一派意見是暫時放置
。持后一種意見的原因有二。一是劉宗敏
、李過等已沉醉在勝利的歡樂中
。拷掠故明臟官
、坐擁聲色美姬實在是不亦樂乎
。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戰(zhàn)。二是李巖
、牛金星
、宋獻策等基于策略的考慮,認為暫不宜大舉征伐
。因為“新得京師
,人心震迭”,而且吳軍以“素能戰(zhàn)”聞名
,不可輕視
。他們認為還是暫時維持現(xiàn)狀,繼續(xù)招降為上
。但李自成力排眾議
,下令親征。四月十三日
,李自成率兵十萬
,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
大順朝決定征伐一事
,吳三桂先期探知
,大驚。他自忖斷無抵擋大順軍的力量
。為自保計
,他決定向滿清借兵。條件是不但給予滿清財帛
,而且“將裂地以酬”
。滿清對關內的這些變故并不詳悉。它只知李自成陷京
,崇禎身亡
,應藉此中原大亂的機會與大順一爭天下。四月九日滿清大軍起程沈陽
。十五日行至翁后遇到吳三桂派來的特使
。多爾袞等大喜且疑,并未加快行軍速度
。二十日到達連山
。吳三桂第二次使者至
。言李自成軍已薄山海關,情況緊急
。清軍聞訊日夜兼程二百里,于二十一日傍晚抵達關外
。二十一日白天
,大順軍與吳軍已有交戰(zhàn)。吳軍幾不支
。吳三桂再度遣使到清營
,急催清軍加入戰(zhàn)斗。此時明了情況的多爾袞再不以吳三桂所言“不唯財帛
,將裂地以酬”為滿足
,他的志向是入主中原,故改而堅持吳三桂必須剃發(fā)以降方出兵相助
。此時
,吳三桂已別無選擇。若明日單獨與大順軍交鋒
,必將不敵
,身家性命必毀于一旦。于是只得依多爾袞所示
,親往清營
,剃發(fā)跪拜。次日
,山海關大戰(zhàn)展開
。狡詐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戰(zhàn)。待交戰(zhàn)雙方皆疲
,而吳軍已顯不支之時
,方揮師躍入陣中。毫無思想準備的大順軍在“韃子兵來了
!”的驚呼中兵敗如山倒
。“一時之間
,戰(zhàn)場空虛
,積尸相枕,彌滿大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兵以伐大順
,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
。在軍事上
、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滿清,只把吳三桂視為眾多歸降故明官員中的一個
,并驅之若走狗來為其征服全中國的企圖效力
。
二、另一個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如果說對吳三桂降清的具體過程不少人不甚了了
,那么對吳三桂的個人經歷就更少人知曉了
。實事求是地說,吳三桂本不是一塊做漢奸的料
。
作為武將
,吳三桂并非身高八尺力舉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
,但他目光如注
、英俊威嚴,且勇力過人武藝超群
。在戰(zhàn)陣上披堅執(zhí)銳
、左沖右突、驍勇非常
,以至有次皇太極遠遠見了
,不禁對麾下嘆道:“小吳總兵真好漢子!”
1612年(萬歷四十年)吳三桂出生于關外的漢鎮(zhèn)中后所
,祖籍江蘇高郵
。其父吳襄本乃士紳,因努爾哈赤崛起后在遼境實行嚴酷的民族歧視政策
,對漢民大加擄掠殺戮
,遂憤而投筆從戎舉辦團練,保境安民
。明庭嘉之
,委以遼東團練總兵一職。他功績卓著
,有“遼右巨臂”之稱
。在抵抗后金的斗爭中,吳襄與當時遼境的一些明庭武將結下友誼
,并把妹妹嫁給錦州總兵
、掛“討虜先鋒印”的遼東名將祖大壽。吳三桂就是出生成長于充滿戰(zhàn)火的地域和擁有抗金戰(zhàn)史的家族
。這無疑從小就鍛煉了他的勇力氣魄和抗金意識
。在戰(zhàn)場上,少年的吳三桂就驍勇非常
。在一次戰(zhàn)斗中
,他沖入敵陣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
。在拍馬上前揮刀準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
。吳三桂血流滿面
,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扎好傷口后
,立即再戰(zhàn)
。
有一次,吳襄率五百名騎兵作哨探
,不期與后金大軍相遇被圍。當時在薩爾滸之戰(zhàn)明軍慘敗后
,對于與清軍“野地浪戰(zhàn)”明軍心懷余悸
。從農民子弟中后天訓練出來的漢族騎兵一般來說確實不是馬背女真民族的對手。騎兵交戰(zhàn)即使兵力倍之
,明軍都沒有勝利的把握
,何況區(qū)區(qū)幾百名明軍身陷后金大陣?少年吳三桂得知父親危在旦夕后
,立即趕到舅舅祖大壽的陣帳
,請他發(fā)兵援救父親脫離險境。祖大壽認為這根本沒有可能
,只會徒增傷亡
,遂拒絕說:“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
!萬一失利
,咎將安任?”三桂知不可強
,大哭而去
,并立即召集幾十名家丁,如狂風般地沖入重圍
。在找到父親的隊伍后大呼:“跟我來
!”并帶領五百騎殺出重圍、奔回寧遠
。這次戰(zhàn)斗震驚全軍
。從此少年吳三桂“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英名遼境無人不知
。
少年英雄的吳三桂深受父輩重臣的器重
。遼東監(jiān)軍高其潛收他為義子。1639年(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薦舉他擔任遼東總兵
。時年僅27歲
。吳三桂練軍甚嚴
。在洪承疇所部諸鎮(zhèn)中,以吳三桂系戰(zhàn)力最強
。吳三桂并不以此滿足
,他還專門再訓練了一支極為精銳的千人騎兵。共分二十隊
,每隊五十人
。“置簽二十支
,書領隊姓名
,插靴筒中。遇信急
,受制簽呼某
,某即領本騎隨之,沖突無不利”
。
1641年(崇禎十四年)松錦之戰(zhàn)以明軍慘敗告終
。如果說二十三年前的薩爾滸之敗標志著后金掌握了關外的主動權,那么松錦之敗則表明明庭已在整個戰(zhàn)局上敗象畢露
。松錦之敗使明庭喪失了大量精兵和戰(zhàn)將
。驍將曹變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疇
、祖大壽等投降
。只剩下吳三桂在寧遠山海關一線苦撐著局勢。吳三桂在極端困難的狀況下招撫流亡
,重振軍旅
。不久又組織起一支數(shù)萬人的軍隊,堅守山海關和關外寧遠等城
。在原遼東戰(zhàn)將或亡或降的情況下
,吳三桂成了碩果僅存的抗清名將。次年皇太極又發(fā)動壬午之役
。派遣阿巴泰
、圖爾格率兵避開由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由黃崖口一線入邊
。燒殺擄掠
,兵鋒直達山東蘇北。關內諸明將皆望風而逃
。只有吳三桂仍敢率兵入關邀擊清軍
,并屢有斬獲。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
,吳三桂的堅決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軍在寧遠城下第三次苦嘗敗績
。
為了解決山海關這道難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吳三桂展開了強大的招降攻勢
。由于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和恩師洪承疇以及眾多的兄弟
、同僚如吳三鳳、祖可法
、張存仁等均已降清
,故皇太極除親自寫信向他招降外,還叫這些與吳三桂有種種關系的降將寫信給他勸降
。但吳三桂終不為所動
。當然這一方面是由于其父留在京師似為人質,另一方面當與吳三桂的抗清意識分不開
。
三
、促使吳三桂蛻變?yōu)闈h奸的客觀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變作漢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樣的。常見的是戰(zhàn)窮活命型和投效覓官型
。前者典型為洪承疇
、祖大壽等
,后者典型為張存仁
、馬光遠、馮銓等
。吳三桂跟他們都不同
。吳三桂沒有戰(zhàn)窮。山海關和五萬將士均在他掌握之中
。他官至明庭總兵官
、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壽
,他的升官圖仍未有窮期
。更為重要的是,從十幾歲至此他一直處在與滿清毫不妥協(xié)的交戰(zhàn)之中
,可以說他身上并無顯著的漢奸因子
。鑒此,有必要探討他終究成了大漢奸的原因
。
面對事實進行探究
,應該承認客觀因素是促成吳三桂蛻變?yōu)闈h奸的重要原因。這客觀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錯誤作法
。
基于農民起義軍對地主豪紳階級和故明官僚的痛恨
,大順軍許多將士對明庭降臣進行拷掠追贓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
。古代的農民起義并非近代
、現(xiàn)代的民主革命
。它只能是以一個新興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順要能站穩(wěn)腳跟就必須與故明官僚合作
。而且這些故明官僚已拋棄朱明政權張開雙臂準備與大順朝合作了
。如禮科給事中惠世揚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說:“天生老臣,以遺陛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墒抢钭猿删箤€中奧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順將士去拷掠故明官員
,甚至騷擾百姓
,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師民心。許多故明官員降后復萌叛志
,有的則化裝潛逃
。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于自身政權的穩(wěn)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
,從局部上來看
,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
,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
。對于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里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
,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
。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
,又陸續(xù)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占的消息
。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
,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
。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于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
,還是從他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
,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侨q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jié)并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后
,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并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潜M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xiàn)實后
,只得走出向滿清搬兵的招數(shù)
。而這一搬就把滿清的都城從沈陽搬到北京,吳三桂沒有后悔藥可吃
。
設想
,如果大順朝能籠絡包括吳三桂在內的故明官僚,局勢有可能是另一番景況
。李自成非但不以十萬大軍討伐吳三桂
,而以此軍力協(xié)助其北防滿清。在穩(wěn)定局勢后揮戈統(tǒng)一江南
。以南明弘光政權的腐朽來裁量
,這應在情理之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蛴捎诒苯跃o
,大順朝在相當時間內無力南伐,那以李自成與吳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將如大同總兵姜鑲的兵力總和是也足以抵御滿清入關
。從前明庭如此艱難
,系因須對滿清、農民軍兩面作戰(zhàn)
,顧此失彼
、捉襟見肘。而若情況簡單化為大順對滿清
,那清騎縱橫華北
、中原之況將不復見
。在經過一個時期的穩(wěn)定生息后